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24803发布日期:2020-12-01 11:2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手术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



背景技术:

骨折牵引复位器是骨折复原手术中常见的一种器具,其工作原理是将钢针打入骨折两边的骨头内,并通过撑开杆的作用,向两侧将错位的骨折拉开,在肌肉的作用下使得骨折处复原。

目前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均为采用一根撑开杆,并在撑开杆上设置两个钢针的形式,这种方式普遍应用与此类手术中。但是这种方式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只能针对一个方向的骨折复原,即冠状位或矢状位,对于一些需要对两个方向的复原时,此器具无法做到一次性复原成功,给手术带来不便。

并且,在此类手术中,往往会还会用到髓内钉进行治疗,在髓内钉的治疗过程中,目前还会使用到阻挡钉,阻挡钉的作用在于纠正髓内钉置入过程中髓腔不匹配问题。目前对于阻挡钉的使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盲打的形式,完全凭借经验打入阻挡钉,另一种这是借助透视器具来确定阻挡钉的打入位置。前一种方式的精确度不高,会影响手术的效果,而后一种方式虽然精确度高,对设备要求较高,同时操作较为麻烦,手术时间较长。同时这两种方式与骨折牵引复位器均为独立进行操作,器具更换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骨折牵引以及阻挡钉定位作用的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撑开杆以及活动设置与所述撑开杆上的阻挡钉定位件,所述阻挡钉定位件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上均开设有多个规则分布的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部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撑开杆活动配合的连接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均为正方形,其边长为10cm,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上的定位孔均形成长宽各9个的矩形阵列,其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定位孔之间的间距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定位孔的规格相同且均为正方形孔,其边长为0.8-1c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上的定位孔均呈矩形阵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卡接部以及沿所述卡接部的两端延伸的两个限位部,所述卡接部为角度大于180°的圆弧状,所述卡接部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撑开杆相适配的圆柱型容置腔,两个所述限位部相对设置且中间形成有供所述撑开杆卡入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以及用于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牵引弓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

所述牵引弓包括本体、第一斯氏针和第二斯氏针,所述第一斯氏针沿垂直于冠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斯氏针沿垂直于矢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斯氏针的自身轴向与第二斯氏针的自身轴向不在同一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圆弧部以及沿所述圆弧部的两端延伸的水平部与竖直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撑开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斯氏针与第二斯氏针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开设于所述水平部上,所述竖直部的外壁连接有圆柱部,所述第二螺纹孔开设于所述圆柱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撑开杆包括前杆与后杆,所述前杆与后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牵引弓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前杆与后杆之间;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螺母,所述前杆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配合的螺纹,所述后杆与所述螺母的一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对阻挡钉定位件进行了设计,采用互相垂直的网格的形式,并与撑开杆活动配合,将阻挡钉的定位与骨牵引器进行整合,在打入阻挡钉时,进行将阻挡钉定位件放在合适位置即可通过定位孔打入阻挡钉,大大简化了此类手术的操作步骤,并且整个设计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无需使用要求较高的设备也能达到精确打入阻挡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撑开杆撑开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阻挡钉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阻挡钉定位件中连接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牵引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牵引弓取出第一斯氏针与第二斯氏针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前杆;2、后杆;3、螺母;4、牵引弓;5、阻挡钉定位件;41、本体;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隔板;42、第二斯氏针;43、第一斯氏针;44、第一螺纹孔;45、圆柱部;46、第二螺纹孔;51、第一定位部;52、第二定位部;53、定位孔;54、连接件;411、圆弧部;412、水平部;413、竖直部;541、卡接部;542、容置腔;543、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7,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撑开杆以及活动设置与所述撑开杆上的阻挡钉定位件5,这里的活动设置是指阻挡钉定位件5可以在撑开杆上活动,例如滑动设置于撑开杆上或可拆卸的设置于撑开杆上等,其作用均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阻挡钉定位件5放置在撑开杆上的任何位置,方便打入阻挡钉。

所述阻挡钉定位件5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定位部51以及第二定位部52,所述第一定位部51与第二定位部52上均开设有多个规则分布的定位孔53,所述第一定位部5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撑开杆活动配合的连接件54。连接件54的作用在于可以将阻挡钉定位件5设置在撑开杆上的任意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打入阻挡钉的方法为,医生根据骨折位置,将阻挡钉定位件5放置于撑开杆上的相应位置,并通过连接件54进行连接,随后通过第一定位部51或第二定位部52上的定位孔53进行定位,打入阻挡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51与第二定位部52均为正方形,其边长为10cm,所述第一定位部52与第二定位部52上的定位孔53均形成长宽各9个的矩形阵列,其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定位孔之间的间距相同。

每个所述定位孔53的规格相同且均为正方形孔,其边长为0.8-1cm。这种设计为根据阻挡钉的大小进行的最佳设计,采用此设计时,能使得阻挡钉的打入精确度最高。

所述第一定位部51与第二定位部52上的定位孔53均呈矩形阵列。矩形阵列是指横竖都为9个定位孔的形式。

所述连接件54包括卡接部541以及沿所述卡接部541的两端延伸的两个限位部543,所述卡接部541为角度大于180°的圆弧状。所述卡接部541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撑开杆相适配的圆柱型容置腔542,两个所述限位部543相对设置且中间形成有供所述撑开杆卡入的间隙。参照图4所示,这种设计方式的连接件54的使用方法为,将连接件54字撑开杆的上方向下挤压,在两个限位部541的作用下,撑开杆会滑入容置腔542内进行固定,取下时也可以采用方向施力的方式取出。这里对于连接件的材质选择最好是选用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橡胶制品、较薄的金属等。

本实施例的一种带阻挡钉定位件的骨折牵引复位器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4以及用于调节任意两个所述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中,对于牵引弓4的数量不需做限定,本实施例中以两个牵引弓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同理,其他数量下的牵引弓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进行等同的设计。

任一所述牵引弓4均包括本体41、开设于所述本体41上的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孔44和第二螺纹孔46相配合的第一斯氏针43和第二斯氏针42。这里的配合是指,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带有螺纹,在使用时,将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分别通过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钻入骨头内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斯氏针43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44,所述第二斯氏针42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46。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得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为垂直状态,使得其能同时作用于冠状位与矢状位。

由于在进行此类手术时,还需要打入阻挡钉,因此为了避免对阻挡的打入造成影响,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不在同一平面,即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不再同一平面。

具体的,所述本体41包括圆弧部411以及沿所述圆弧部411的两端延伸的水平部412与竖直部413,所述水平部412与所述撑开杆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孔44沿竖直方向开设于所述水平部412上。所述竖直部413的外壁连接有圆柱部45,所述第二螺纹孔46沿水平方向开设于所述圆柱部45上。这里的圆柱部45的作用在于,使得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的轴线不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撑开杆包括前杆1与后杆2,所述前杆1与后杆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牵引弓4,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前杆1与后杆2之间。为了实现对两个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在牵引弓4之间设置调节装置。同理,假设有多个牵引弓4,则每两个相邻的牵引弓4之间应当至少设置一个调节装置。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螺母3,所述前杆1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3配合的螺纹,所述后杆2与所述螺母3的一端转动连接。后杆2与螺母3的转动连接是指螺母3在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不会带动后杆2的转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与所述螺母3内的隔板33,所述隔板33与所述螺母3的内部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31与第二腔体32,参照图2,隔板33将螺母3分为左右两个腔体,第一腔体31的内壁带有螺纹,用于与前杆1的配合。第二腔体32用于放置伸入的后杆2。所述前杆1伸入所述第一腔体31内与所述螺母3配合,所述后杆伸入所述第二腔体32内与所述螺母转动连接。后杆2通过孔深入空腔内,在后杆2的深入端设置直径大于孔的挡板,当螺母3转动时后杆2不会转动,并且空腔的内壁会推动后杆2的平动。即可实现前杆1与螺母3的螺纹配合,使得螺母3在转动时能带动前杆1的平动。前杆1与螺母3的螺纹配合,使得螺母3在转动时能带动前杆1的平动。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调节装置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可在打入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之前,可以进行两个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调节,使得斯氏针能在合适的部位打入;二是在斯氏针打入后,在转动螺母3也可以将两个牵引弓4撑开,实现对骨折处的复原。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斯氏针载体即牵引弓4的重新设计,使得每个牵引弓4上具有两个相垂直且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斯氏针,实现了在骨折手术中对骨折处同时进行冠状位用于矢状位的复位;同时,采用螺母与螺杆的配合方式,使得能随时的对牵引弓4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并且在手术中也能起到撑开两个牵引弓之间间距的作用,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