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11483发布日期:2023-04-19 13:5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包括床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称安装在所述床架(1)表面的腹直肌分离修复仪(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控制组件(21)包括有支撑滑架(211)、锁止手柄(212)、触摸显示屏(213)、语音播放器(214)、处理器(215)、蓄电池(216)、转向架(217)、固定手柄(218)、定位转座(219)和旋压手柄(2110),所述支撑滑架(211)滑动连接在床架(1)表面并通过锁止手柄(212)与床架(1)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触摸显示屏(213)和语音播放器(214)均螺栓紧固在支撑滑架(211)表面并上下设置,所述蓄电池(216)和处理器(215)均螺栓紧固在支撑滑架(211)内壁并左右设置,所述转向架(217)转动连接在支撑滑架(211)表面并通过固定手柄(218)与支撑滑架(211)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转座(219)对称反向转动连接在转向架(217)表面,所述单向移动组件(22)套设在定位转座(219)外侧并通过旋压手柄(2110)与转向架(217)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216)与处理器(215)电连接,所述处理器(215)分别与触摸显示屏(213)和语音播放器(214)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移动组件(22)包括有转动壳体(221)、开口部(222)、转动辊(223)、传动链带(224)、锥形驱动块(225)、限位导向杆(226)、限位环架(227)、双轴电机(228)、传动齿轮(229)、齿形同步带(2210)和防护盖(2211),所述转动壳体(221)一端套设在定位转座(219)外侧并通过旋压手柄(2110)与转向架(217)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开口部(222)开设在转动壳体(221)表面,所述转动壳体(221)内壁对应于开口部(222)位置相对应处均匀转动连接有转动辊(223),多组所述转动辊(223)之间通过传动链带(224)相连接,所述锥形驱动块(225)螺栓紧固在传动链带(224)表面,所述限位导向杆(226)对称固定连接在锥形驱动块(225)表面,所述限位环架(227)对称固定连接在转动壳体(221)内壁并位于转动辊(223)外侧,所述限位导向杆(226)远离锥形驱动块(225)的一端均滑动连接在限位环架(227)内壁,所述双轴电机(228)螺栓紧固在转动壳体(221)内壁并位于限位环架(227)一侧,所述传动齿轮(229)对称转动连接在转动壳体(221)表面并分别与双轴电机(228)和靠近双轴电机(228)一侧的其中一组转动辊(223)位置相对应,所述传动齿轮(229)分别与双轴电机(228)输出端和靠近双轴电机(228)一侧的其中一组转动辊(223)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229)之间通过齿形同步带(2210)相连接,所述防护盖(2211)对称螺栓紧固在转动壳体(221)表面并分别套设传动齿轮(229)与齿形同步带(2210)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修复组件(23)包括有罩壳(231)、修复部(232)、柱孔(233)、接电组件(234)、限位框架(235)、修复导柱(236)、接电环(237)、压缩弹簧(238)、振动马达(239)、加热组件(2310)和微电柱杆(2311),所述罩壳(231)螺栓紧固在转动壳体(221)表面并与开口部(222)位置相对应,所述修复部(232)一体成型设置在罩壳(231)表面且外形尺寸与人体腹部相适配,所述柱孔(233)均匀一体设置在修复部(232)表面并与锥形驱动块(225)位置相对应,所述接电组件(234)安装在罩壳(231)内壁并位于罩壳(231)与开口部(222)之间,所述限位框架(235)螺栓紧固在罩壳(231)内壁并位于罩壳(231)与接电组件(234)之间,所述修复导柱(236)均匀滑动连接在限位框架(235)内壁并与柱孔(233)位置相对应,所述修复导柱(236)一端贯穿进转动壳体(221)内部并与锥形驱动块(225)表面相接触,另一端位于所述柱孔(233)内部并滑动连接在柱孔(233)内壁,所述接电环(237)均匀套设在修复导柱(236)表面并位于接电组件(234)内部,所述接电环(237)一端与接电组件(234)一端相连接,所述压缩弹簧(238)套设在修复导柱(236)外侧并位于柱孔(233)内部,所述振动马达(239)固定安装在修复导柱(236)位于柱孔(233)内部的一端内壁,所述加热组件(2310)位于振动马达(239)一侧,所述微电柱杆(2311)位于加热组件(2310)内部并通过隔离件与加热组件(2310)内壁隔开,所述振动马达(239)、加热组件(2310)和微电柱杆(2311)均与处理器(215)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组件(234)为三组,所述接电组件(234)包括有固定框架(2341)、通孔(2342)、通电架(2343)、左连接杆(2344)、右连接杆(2345)、左导电块(2346)、右导电块(2347)、左通电滑座(2348)、右通电滑座(2349)和调节螺杆(23410),所述固定框架(2341)固定连接在罩壳(231)内壁,所述通孔(2342)均匀开设在固定框架(2341)表面并与修复导柱(236)位置相对应,所述通电架(2343)滑动连接在固定框架(2341)表面,所述左连接杆(2344)与右连接杆(2345)均固定连接在固定框架(2341)表面并左右设置,所述左导电块(2346)与右导电块(2347)分别固定连接在左连接杆(2344)与右连接杆(2345)表面,所述左通电滑座(2348)与右通电滑座(2349)均螺栓紧固在固定框架(2341)并左右设置,所述左通电滑座(2348)与右通电滑座(2349)均位于通电架(2343)外侧并分别套设在左连接杆(2344)与右连接杆(2345)外侧,所述调节螺杆(23410)螺纹连接在罩壳(231)表面,所述调节螺杆(23410)一端贯穿进罩壳(231)内部并转动连接在右连接杆(2345)一端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架(2343)表面对应于通孔(2342)位置相对应处均开设有环形导口(23431),且所述环形导口(23431)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通电端头(23432),所述通电端头(23432)一端与左导电块(2346)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导电块(2347)相连接,所述左通电滑座(2348)和右通电滑座(2349)均与蓄电池(216)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环(237)为三组,三组所述接电环(237)均与环形导口(23431)内壁的通电端头(23432)相接触,三组所述接电环(237)分别与振动马达(239)、加热组件(2310)和微电柱杆(2311)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孔(233)的深度沿修复部(232)表面从左向右逐渐加深,所述修复导柱(236)贯穿进转动壳体(221)内部的一端与锥形驱动块(225)之间的距离尺寸相等,所述修复导柱(236)位于柱孔(233)内部的一端长度尺寸沿修复部(232)表面从左向右逐渐加长并与柱孔(233)内部外形尺寸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2310)包括有pi发热膜座(23101)和热敏电阻(23102),所述pi发热膜座(23101)固定连接在修复导柱(236)内壁,所述热敏电阻(23102)固定连接在修复导柱(236)内壁并位于pi发热膜座(23101)一侧,所述pi发热膜座(23101)和热敏电阻(23102)均与处理器(215)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215)提供电流至pi发热膜座(23101),所述pi发热膜座(23101)产生热量升温,当所述pi发热膜座(23101)的温度接近人体承受危险温度时,所述热敏电阻(23102)检测pi发热膜座(23101)的温度并返回至处理器(215),使得所述处理器(215)可以根据热敏电阻(23102)检测到的温度控制输出电流至pi发热膜座(2310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215)可根据指令生成控制信号输出至微电柱杆(2311),以使得微电柱杆(2311)产生微电流作用于人体,所述pi发热膜座(23101)和微电柱杆(2311)一端均与柱孔(233)外表面处同一平面。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修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包括床架,还包括对称安装在所述床架表面的腹直肌分离修复仪;所述腹直肌分离修复仪包括有调节控制组件、单向移动组件和多级修复组件,所述调节控制组件安装在床架表面,所述单向移动组件安装在调节控制组件表面,所述多级修复组件安装在单向移动组件表面,所述调节控制组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调节控制组件分别与单向移动组件和多级修复组件电性连接;本发明设计新颖,结构合理,与传统手持操作相比,本装置可固定在床架上且角度可调,同时还可单向均速对腹部进行按摩,多种模式随心切换,操作简单,解放双手,可长期使用,使用效果好。

技术研发人员:谢谨,黎婉仪,卢嘉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谢谨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