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与细胞毒性剂治疗肿瘤的基于类黄酮的治疗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8849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与细胞毒性剂治疗肿瘤的基于类黄酮的治疗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以细胞毒性剂治疗肿瘤中使用类黄酮型化合物。
肿瘤是一种体细胞基因的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随着肿瘤从癌前损伤状态到恶性转化状态的不断进展,遗传功能失调不断恶化,癌瘤开始转移并常常产生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抗性。
在所有发达国家,尽管通过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作了很大努力,但各种肿瘤(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死亡率仍很高。在许多国家,肿瘤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处于第二位。
就最近确诊的肿瘤来说,实体瘤和血液学(肿髓、血液、淋巴系统)肿瘤之间的分布比例是10个肿瘤中9个是实体瘤。与血液肿瘤学所观察到的结果(血细胞肿瘤的治疗成功率为40-90%)不同,仅有很小数目的后期或播散性实体瘤对仅有的几种化学治疗有反应。部分由于该原因,美国在1973至1992年期间肿瘤病人总死亡率增加。
不幸的是,这种趋势并不一定因为除已有化学治疗药以外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出现而得以逆转。所说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包括干扰微管形成的紫杉烷类(紫杉醇和docetaxel)(W.P.McGuire等,Am.Intern.Med.,1989)、喜树碱衍生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拓扑替康和伊立替康)、花春瑞滨(由小花春花衍生的新的生物碱)、吉西他滨(新的细胞毒性抗代谢剂)、瑞替太西德(胸苷合成酶抑制剂)或蜜太福新(胆碱磷酸烷基酯家族中的第一种代表性药物)。这些治疗药作为第一选择或第二选择,增加到多柔比星、顺铂、长春新碱、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等现已清楚认识了其特异活性的药物中。
目前抗肿瘤化学治疗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是由于许多恶性细胞群体对已知细胞毒性物质表现有相当大的抗性。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存在多药抗性基因或由于某些肿瘤不断发生遗传突变。因此,肿瘤治疗需要提供能够补充现行的手段、更成功地抑制肿瘤扩散和异质性及抑制“多细胞毒性药物”抗性产生的新的手段。
这些新的手段中,已有一些前景不错。这就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当然还有基因治疗或免疫治疗。
本发明人的兴趣在于一种不同的手段,目的是使肿瘤细胞群体对抗肿瘤治疗更加敏感,以获得两方面的好处1)提高细胞毒活性并进而提高治疗效力,2)因降低了用药剂量(可能是由于提高了抗肿瘤效力)而减少了某些付作用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
这一策略是基于,发现具有微弱抗肿瘤能力或缺乏这种能力的某些物质,能够诱使已知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活性显著提高这一新颖机理而提出的。这一新颖机理来源于这些物质有可能刺激肿瘤内克隆发生细胞的募集,使之对使用细胞毒性剂进行的常规治疗更为敏感,或者是抑制克隆发生细胞的增殖,从而有助于肿瘤的消退。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主题是,在用至少一种选自细胞毒性剂的抗肿瘤剂治疗肿瘤中,使用选自类黄酮,特别是下述结构式(Ⅰ)的对克隆发生细胞的增殖有活性的化合物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COR7基团,R7是C1-C4烷基,R1、R2、R3或R4中的至少一个取代基不是H,且R2和R3可能一起形成亚甲二氧基团;-R5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糖基;-R6选自环己基、苯基及被选自H、OH和C1-C4烷氧基的基团取代1-3次的苯基基团;-且 是双键或单键。
这些细胞毒性剂可以以其常规剂量使用,这时其效力提高,或者考虑到其抗肿瘤效力的提高从而使用较低的剂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题是一种通过刺激增殖和募集或通过抑制增殖干扰克隆发生细胞的产生从而对克隆发生细胞增殖有活性的组合物,其含有治疗有效量的类黄酮、特别是选自下式化合物的式Ⅰ化合物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COR7基团,R7是C1-C4烷基,R1、R2、R3或R4中的至少一个取代基不是H,且R2和R3可能一起形成亚甲二氧基团;-R5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糖基;-R6选自环己基、苯基及被选自H、OH和C1-C4烷氧基的基团取代1-3次的苯基基团;-且 是双键或单键。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题是类黄酮特别是如上限定的式Ⅰ化合物在制备用于在用至少一种细胞毒性剂治疗期间干扰(通过诱导或抑制作用)肿瘤中克隆发生细胞的生成的药物中的应用。
在用细胞毒性剂对肿瘤进行化学治疗中,可在化学治疗的开始阶段,以单剂摄入方式或治疗开始的几天里(例如5至7天),并依据化学治疗程序,在每个治疗周期的开始阶段(例如2至5天)投用类黄酮,特别是结构式Ⅰ的化合物。
最好以5至50mg/kg/天或200至2000mg/m2/天的剂量,以输注法(一般在1至3小时内)投用式Ⅰ的化合物。
为了对克隆发生细胞的产生发挥最大作用,应使所投用的化合物获得尽可能高的组织浓度。
对于急性期治疗,最好使用静脉内途径-使用输注装置并按照推荐的流速,以静脉内输注法原样投用即用型输注液(袋、瓶等)-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药物溶剂,重新悬浮冻干品,以得到静脉内输注液;-为了维持治疗,也可在化学治疗益于口服投用细胞生长抑制剂时采用口服途径。为此目的,可使用口服冻干剂(经口或舌周吸收)、直接或缓释片剂、口服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等。
式Ⅰ的化合物大多是天然来源的化合物,或者是天然化合物的衍生物。例如可以提到有1)黄酮类,例如-槲皮素,-4-羟黄酮,-6-羟黄酮,-7-羟黄酮,-5-甲氧基黄酮,-6-甲氧基黄酮,-7-甲氧基黄酮,-2-环己基-5-羟基色酮,-2-环己基-6-羟基色酮,-2-环己基-7-羟基色酮,-汉黄芩素或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金合欢素或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胡麻素或5,6,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芹菜苷配基或5,7,4′-三羟基黄酮,-木犀草素或5,7,3′,4′-四羟基黄酮,-黄芩苷元或5,6,7-三羟基黄酮,-黄芩配基或5,6,7,4′-四羟基黄酮,-漆树黄酮或7,3′,4′-三羟基黄酮醇,
-刺槐亭或7,3′,4′,5′-四羟基黄酮醇,-莰非醇或5,7,4′-三羟基黄酮醇,-莰非素或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桑色素或5,7,2′,4′-四羟基黄酮醇,-杨梅黄酮或5,7,3′,4′,5′-五羟基黄酮醇,2)黄烷醇类,例如-香橙素或5,7,4′-三羟基黄烷醇,-黄栌色素或7,3′,4′-三羟基黄烷醇,-羟基刺槐亭或7,3′,4,′,5′-四羟基黄烷醇,-黄杉素或5,7,3′,4′-四羟基黄烷醇3)黄烷酮类,例如-柚苷配基或5,6,4′-三羟基黄烷酮,-7,4′-二羟基黄烷酮,-圣草素或5,7,3′,4′-四羟基黄烷酮,-橙皮素或5,7,3′-三羟基黄烷酮。优选的化合物是黄酮。细胞毒性剂可选自ⅰ)嵌入剂,特别是道诺红菌素、表柔比星、伊达比星、佐柔比星、阿柔比星、吡柔比星、吖啶、米托蒽醌、放线菌素D、乙酸爱泼替林;ⅱ)烷基化剂,选自铂衍生物(顺铂、碳铂、奥沙利铂);ⅲ)选自其他组烷基化剂的化合物-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氮芥、美法仑、苯丁酸氮芥、雌莫司汀,-白消安,丝裂霉素C,-亚硝基脲BCNU(亚硝脲氮芥)、CCNU(洛莫司汀)、福莫司汀、链佐多星,-三唑或衍生物丙卡巴肼、脱碳巴肼,-哌泊溴烷,
-亚乙基亚氨胺六甲蜜胺,三亚乙基硫代磷酰胺,ⅳ)选自其他组抗代谢剂的化合物抗叶酸剂氨甲喋呤、raltitrexed,-抗嘧啶剂5-氟尿嘧啶(5-FU),阿糖胞苷(Ara-C),-羟基脲,-抗嘌呤剂巯基嘌呤、硫代鸟嘌呤、喷司他丁、克拉屈滨,-细胞毒性核苷合成诱导剂吉西他滨,ⅴ)选自对微管蛋白有亲和性的其他组药剂的化合物-破坏有丝分裂纺锤体的长春生物碱长春新碱、长春碱、长春地辛、navelbine,-阻断有丝分裂纺锤体去聚合的药剂紫杉醇、docetaxcl,-通过拓扑异构酶Ⅱ抑制作用诱导DNA破坏的药剂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诱发DNA断裂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拓扑替康、伊立替康,ⅵ)将DNA切成片段的裂解剂,如博来霉素,ⅶ)下列化合物之一光辉霉素、L-天冬酰胺酶、米托呱唑、达卡巴嗪,ⅷ)抗肿瘤促孕类固醇甲羟孕酮、甲地孕酮,ⅸ)抗肿瘤雌激素类固醇己烯雌酚、磷雌酚四钠,ⅹ)抗雌激素他英昔芬、屈洛昔芬、雷洛昔芬、氨鲁米特,ⅹⅰ)类固醇抗雄性激素(如环丙孕酮)或非类固醇抗雄性激素(氟他胺,尼鲁米特)。
具体地说,可将式Ⅰ的化合物与使用主细胞毒性剂的所有治疗合用,用于实体瘤的多化学治疗,这些细胞毒性剂包括-烷基化剂氧氮磷杂英(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苯丙酸氮芥、美法仓)-亚硝基脲
-丝裂霉素C-抗代谢剂如氨甲喋呤、5-FU、Ara-C、Capacitabine-干扰微管蛋白的药剂长春生物碱(长春新碱、长春碱、长春地辛、navelbine)、紫杉生物碱(紫杉醇、docetaxel)、表鬼臼毒素(依托泊甙、替尼泊甙)-博来霉素-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拓扑替康、伊立替康。
同样,也可将式Ⅰ的化合物与使用主细胞毒性剂的治疗合用,用于治疗血液肿瘤-何杰金氏病环磷酰胺、氮芥、苯丁酸氮芥、美法仑、异环磷酰胺、依托泊甙、多柔比星、柔红霉素;-急性白血病氨甲喋呤、6-巯基嘌呤、阿糖胞苷、长春碱、长春新碱、阿霉素、柔红霉素、L-天冬酰胺酶;-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美法仑、异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糖胞苷、长春碱、长春新碱、依托泊甙、阿霉素、柔红霉素、卡莫司汀、洛莫司汀、顺铂;-慢性淋巴样白血病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美法仓、异环磷酰胺。
下面给出单独使用或与细胞毒性剂联合使用式(Ⅰ)化合物,证明其性质的药学试验结果。
1-与克隆发生细胞生成的相互作用(刺激或抑制细胞增殖)(克隆发生试验)所使用的试验是由Hamburger等人(Science,1977;197,461-463)和Salmon等人(New English J.Med.,298,1321-1327)描述的。如果细胞具有增殖并产生细胞集落的能力,即认为是克隆发生细胞。人类肿瘤干细胞是构成给定肿瘤之恶性细胞的来源细胞。这些肿瘤干细胞负责外科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的复发过程,并负责转移瘤的形成。在肿瘤或肿瘤细胞系中,由于这些克隆发生干细胞保留其在没有任何固体支持物情况下增殖的能力,所以不同于研究中的其他肿瘤细胞或恶性细胞系。
在该试验中,将肿瘤细胞培养在琼脂构成的半固体支持物上。只有其生长不需要固体支持物的细胞(即M.I.Dawson等人称为“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强肿瘤发生细胞,Cancer Res.,1995,55:4446-4451;相对于“克隆生长”,也称为克隆发生细胞)能够在这种基于琼脂的载体上生长。具体地说,在这样的培养基上,以“粘附方式”生长的正常细胞(按照M.I.Dawson的术语,称为“贴壁依赖性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并不能存活。在培养于支持物上的肿瘤细胞群体内,这些克隆发生细胞(与无限数目的细胞分裂有关,其群体被Dawson称为“非贴壁依赖性(克隆)生长”群体)则能够生长。这些克隆发生细胞在肿瘤或细胞系内的比例为0.1%至0.001%。因为非克隆发生细胞(与有限数目的细胞分裂有关)的生长必须以“粘附方式”发生(需要存在有固体支持物(即M.I.Dawson为人所说的“贴壁依赖性(粘附)生长”,Cancer Res.,1995,55:4446-51),所以它们并不能生长。
在称为“软琼脂”的半液体培养基上,例如培养乳腺肿瘤细胞系MCF7和MXT,以及结直肠细胞系HT-29,以检测试(Ⅰ)化合物对细胞集落生长的影响。在这种培养基上,只有被M.I.Dawson称为“非贴壁依赖性(克隆)细胞”的克隆发生细胞能够存活并生长。这些细胞以这种“非贴壁粘附”方式生长表明它们的肿瘤发生性程度。这样,抑制其中已有较大数目克隆发生细胞产生之肿瘤的生长大小,就成为增强细胞毒活性的征象。
反之,该试验也可揭示某化合物能够抑制克隆发生细胞的传代/增殖,并因而减少肿瘤细胞群。
将所研究的肿瘤细胞系维持在25cm2falcon培养皿中。然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并使细胞彼此充分散开。锥虫兰染色后检测活细胞的百分数。在0.3%琼脂溶液中制备浓度为5×104至15×104细胞/ml(依据所研究的细胞类型)的细胞悬液。然后,将200μl细胞悬液接种到加有由0.5%琼脂溶液组成的基底层的35mm(直径)平皿中。200μl细胞悬液本身则由1.8ml由0.3%琼脂溶液组成的上层覆盖。然后将平皿放在5%CO2和70%湿度的37℃保温箱中,待处理。在接种后的约1至2小时进行处理。以大于所需浓度100倍的浓度制备待试化合物,并将50μl这样的处理溶液铺敷于相应平皿的上琼脂层上。在本研究中,所试产物的终浓度为10-5、10-7和10-9M。然后将平皿在保温箱放置2l天。第21天,在上层注入100μl用RPMI 1640制备的MTT(3-(4,5-二甲基噻唑-2-基)-2,5-二苯基溴化四唑),37℃保持3小时。经此过程后,向每个平皿内加入2ml甲醛溶液,以固定细胞集落。固定24小时后,蒸发除去甲醛溶液,使用倒置显微镜检测染色的细胞集落数,它们由代谢活性的细胞构成并且表面积大于100μm2。
将在对照条件下计数的克隆发生细胞克隆的平均数定为100%,将所研究的每种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克隆发生细胞克隆的平均数作为对照组的百分数来表示。有关槲皮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列表1中所示。表Ⅰ
-该表中给出的结果代表就至少6个平皿确定的平均数±标准误差(SEM)-对照条件=100%-(NS:p>0.05;*:p<0.05;**p<0.01;***:p<0.001)。
对MCF7、HT-29和MXT三个细胞系,槲皮素能够部分地抑制肿瘤内克隆发生细胞的增殖,即能够诱导这些细胞集落数目的显著降低(相对于对照条件降低20%至50%),并因而可使这些细胞所在的肿瘤对使用细胞毒性剂进行的常规治疗更加敏感。
2-对非克隆发生细胞的细胞毒活性“MTT试验”使用MTT比色试验测定式(Ⅰ)化合物对非克隆发生细胞的影响。
MTT试验的原理是基于代谢活性活细胞将黄色产物MTT(3-(4,5-二甲基噻唑-2-基)-2,5-二苯基溴化四唑)线粒体还原成兰蓝色产物甲_。如此得到的甲_的量与培养孔中存在的活细胞数成正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甲_的量。
将细胞系以单层培养物形式37℃维持在带密封盖的含MEM 25mMHEPES基本培养基(最小基本培养基)的平皿中。该培养基适于各种二倍体或原代哺乳动物细胞的生长。然后在该培养基中补充-5%的在56℃下脱补体1小时的FCS(胎牛血清)-0.6mg/ml L-谷氨酰胺,-200IU/ml青霉素,-200μg/ml链霉素,-0.1mg/ml庆大霉素。
从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Rockville,MD,USA)得到所使用的12个人肿瘤细胞系。这12个细胞系是-U-373MG(ATCC编号HTB-17)和U-87MG(ATCC编号HTB-14),为两个成胶质细胞瘤细胞系,-SW1088(ATCC编号HTB-12),其为星状细胞瘤细胞系,-A549(ATCC编号CCL-185)和A-427(ATCC编号HTB-53),为两个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CT-15(ATCC编号CCL-225)和LoVo(ATCC编号CCL-229),为两个结肠癌细胞系,-T-47D(ATCC编号HTB-133)和MCF7(ATCC编号HTB-22),为两个乳腺癌细胞系,-J82(ATCC编号HTB-1)和T24(ATCC编号HTB-4),为两个膀胱癌细胞系,-PC-3(ATCC编号CRL-1435),为前列腺癌细胞系。
在实验期间,将100μl含有20,000-50,000细胞/ml培养基(依所用细胞类型不同而不同)的细胞悬液接种在平底96孔平板中,并在5%CO2和70%湿度环境下37℃保温。保温24小时后,将培养基换成100μl含有浓度范围为10-5至10-10M的各种待试化合物或用于溶解待试产物之溶剂(对照条件)的培养基。在上述条件下保温72小时后,将培养基换成100μl以1mg/ml比例在RPMI1640中溶有MTT的黄色溶液。将平板于37℃再次保温3小时,然后以400g离心10分钟。除去MTT的黄色溶液,并将在细胞水平上形成的蓝色甲_结晶溶解在100μl DMSO中。然后将平板振荡10分钟。使用Dynatech ImmunoassaySystem(免疫检测系统)型仪器,以分别相当于甲_最大吸光率和本底噪音的570nM和630nM波长,定量检测实验结束时仍存活的细胞将黄色MTT产物转化成蓝色甲_所产生之蓝颜色的强度。利用分光光度计中的软件计算出光密度的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标准差(Std.Dev.)和标准误(SEM)。
作为例子,下表Ⅱ中给出类黄酮槲皮素对5个肿瘤细胞系U-373MG、T24、LoVo、MCF7和A549的实验结果(平均光密度)。结果以相对于对照条件下测得的结果(相当于100%)的百分数表示。表Ⅱ
-浓度以mol.1-1表示。-xx±yy=平均值±平均值的标准误-对照条件=100%-(NS/p>0.05;*:p<0.05;**:p<0.01;p<0.001)。
这些结果表明槲皮素具有微弱的抗肿瘤能力。这种非细胞毒性严物只在10-5M浓度时诱导对这些细胞系总体细胞增殖的抑制,而且这种抑制作用不超过20%。在所试验的其他浓度下,只检测到很小的作用。
3-最大耐受剂量(MTD)的确定使用4至6周龄B6D2F1/Jico小鼠估测最大耐受剂量。以2.5至160mg/kg的渐增剂量,经腹腔内途径投用化合物。一次性投用所研究的产物后,观察动物在14天内的存活率,以确定MTD值(以mg/kg表示)。此期间还监测动物的体重。当MTD值大于160mg/kg时,则将MTD值看作为160mg/kg。
槲皮素的MTD值视为等于160mg/kg。这一结果强调,该产物属于没有直接毒性的类黄酮家族,可以以高组织浓度和高剂量使用。
下文将给出在使用细胞毒性剂的单或多化学疗法中式(Ⅰ)化合物使用方法的实施例。A.实体瘤1°/肺癌1.1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推荐方法(T.Le Chevalier等,J.Clin.Oncol.1994;12:
360-367)中增加静脉内输注式(Ⅰ)的化合物
该治疗重复8次。1.2小细胞肺癌(晚期)-推荐的CAV或VAC方法(B.J.Roth等,J.Clin.Oncol.1992;10:282-291)中增加类黄酮输注
该治疗每21天重复6次。-推荐的Pt-E方法(B.J.Roth等,J.Clin.Oncol.1992;10:
282-291)中增加类黄酮输注
每21天重复一个周期,治疗包括6个周期。
1.3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支气管癌·单化学治疗
治疗可包括重复该4周周期。
·吉西他滨/顺铂合用
治疗包括重复此21天周期。2°/乳腺癌-CMF方法作为可手术乳腺癌的辅助治疗(G.Bonnadonna等,N.Engl.J.Med.;1976;294:405-410)
每28天重复一个周期,治疗包括6个周期。-AC方法(B.Fisher等,J.Clin.Oncol.;1990;8:1483-1496)作为辅助治疗
每21天重复一个周期,治疗包括4个周期。-有转移的乳腺癌-在FAC方法(A.V.Buzdar等,Cancer 1981;47:2537-2542)和其各种修改程序中,按下述步骤(非限制性的)加入类黄酮输注
每3周重复一个周期,直到诊断病情有新的进展。
-在CAF方法(G.Falkson等,Cancer 1985;56:219-224)中
每28天重复一周期,直到诊断疾病有新进展。-在CMF方法中
每3至5周重复该周期,治疗包括6个周期。-在CMF-VP方法中
该治疗每4周重复一次。
-在FEC方法中
该治疗每3周重复一次。-在MMC-VBC方法(C.Rrambilla等,Tumori,1989,75:141-144)中
该治疗每28天重复一次,直到诊断疾病有新的进展。-在NFL(S.E.Jones等,J.Clin.Oncol.1991;9:1736-1739)中
该治疗包括2个周期,间隔21天,然后需要评估疗效。
也可在治疗有转移的乳腺癌中与紫杉醇类药物一起合用类黄酮输注,例如-在治疗可能对蒽环类抗生素有抗性的转移瘤中使用紫杉醇(F.A.
Holmes等,J.Natl.Cancer Inst.1991;83:1797-1805):
每21天重复一周期,直到诊断出疾病有新的进展。-细胞毒性剂化学治疗(已用蒽环药物治疗)后产生抗性或复发的,或辅助治疗期间复发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用docetaxel治疗(C.A.Hudis等,J.Clin.Oncol.1996;14:58-65):
每21天重复该周期,治疗2个周期,或直到疾病出现进展。-在剂量强化方案中,作为第一选择治疗的巩固手段,结合移植同体骨髓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例如-CPB方法(W.P.Peters等,J.Clin.Oncol.1993;11:132-1143),其中在第-1、0和1天静脉输注干细胞
-CTCb方法(K.Autman等,J.Clin.Oncol.1992;10:102-110),其中在第0天静脉内输注干细胞
-CTM方法(L.E.Damon等,J.Clin.Oncol.1989;7:560-
571和I.C.Henderson等,J.Cellular Biochem,1994(Suppl.
18B):95),其中第0天静脉输注生血干细胞
3°/妇科肿瘤3.1卵巢癌-治疗卵巢癌,特别是有转移的卵巢癌ⅰ)PAC方法(G.A.Omura等,J.Clin.Oncol.1989;7:457-465),按下述程序进行类黄酮输注
每21至28天重复一个治疗周期,治疗包括8个周期。ⅱ)代用方法,依照A.Marietta等人所述(Gynecol.Oncol.
1990;36-96)
治疗包括2个周期,间隔28天。ⅲ)紫杉醇方法可在W.P.McGuire等人(Ann.Intern.Med.
1989;111:273-279)所述的紫杉醇方法中加入类黄酮
治疗包括2个周期,间隔28天(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估)。-在基于拓扑替康的第二选择方法中加入类黄酮,以治疗转移的和有抗药性的卵巢癌
治疗包括2个周期,间隔21天(结束时进行评估),参见A.P.Kudelka等人所述(J.Clin.Oncol.1996;14:1552-1557)。
3.2滋养层肿瘤-对于低危病人,可在H.Takamizaua等人(Semin.Surg.Oncol.
1987;36-44)所述的疗法中加用类黄酮
(MTX-DATC方法)3.3子宫癌-也可按下述程序将类黄酮与CAV(或VAC)方法合用
治疗包括每21天重复该周期。-在FAP方法中
治疗包括每21或28天重复该周期。
4°/睾丸和前列腺癌-睾丸肿瘤治疗中也可合用类黄酮
治疗包括3个周期,每2l天一个周期。
5°/膀胱癌-CISCA2(也称为PAC)方法中可合用类黄酮
每3周重复一个周期。
-在MVAC方法(CN Sternberg等,J.Urol.1988;139:461-469)
该周期每4至5周重复一次,最少2个周期。6°/鼻咽癌/头颈部癌-可将类黄酮与多化学疗法合用,治疗这些肿瘤6.1鼻咽癌-ABVD方法
每4周为一个周期,治疗重复1-6个周期。6.2有转移的头颈部癌症-在DVAL研究小组(New Engl.J.M.1991;324:1685-1690)所述的Pt-Fu方法(如用于治疗咽癌)中
治疗包括2个周期,每3周为一个周期。7°/软组织肉瘤-例如可将类黄酮引入CYVADIC疗法中-参见H.M.Pinedo等人(Cancer 1984;53:1825)
治疗包括每4周重复该周期,至少2个周期。8/有转移的激素抗性前列腺癌-在G.R.Hudis等人(J.Clin.Oncol.1992;10:1754-1761)所述的VBL-雌莫司汀疗法中
治疗周期持续6周,然后为2周的休息期。9°/生殖细胞癌ⅰ)对于预后较好的肿瘤-按照G.J.Bosl等人(J.Clin.Oncol.1988;6:1231-1238)所述的Pt-E疗法
治疗包括4个周期,每周期21或28天。
ⅱ)对转移的肿瘤-按照S.D.Williams等人(N.Eng.J.Med.1987;316:1435-1440)所述的PEB疗法
治疗包括4个周期,每21天一个周期。10°/肾癌-转移的肾癌可将类黄酮引入M.J.Wilkinson等人(Cancer1993;71:3601-3604)所述的疗法中
治疗包括2个周期,间隔28天。-肾胚细胞瘤可在DAVE疗法中引入类黄酮
每3至4周一个周期。11°/消化道肿瘤11.1食管癌-在下述FAP疗法中引入类黄酮
每3-4周重复该周期一次。11.2胃癌-治疗晚期和/或有转移的胃癌-EAP疗法(参见P.Preusser等,J.Clin.Oncol.1989;7:
1310)
28天一个周期。-FAMtx疗法参见J.A.Wils等人(J.Clin.Oncol.1991;89:
827)
治疗至少包括2个周期,间隔28天。-对于某些病例,可按下述程序使用该方法或其修改方法(表柔比星取代多柔比星)
12°/结直肠癌-可将类黄酮引入结直肠癌的FU-左旋咪唑辅助治疗方法(参见C.
G.Moertel等,N.Eng.J.Med.1990;322:352)中
1-5天诱导期后每周重复5-FU药团治疗,共52周;在投用5-FU药团的当日和随后的2天以同样节律重复用类黄酮治疗。-治疗对5-FU有抗药性的转移的结直肠癌-按照M.L.Rothenberg等人(J.Clin.Oncol.1996;14:1128-1135)所述的方法
治疗2周期,间隔42天。13°/卡波西肉瘤-将类黄酮与下列两种方法合用,这些方法使用了以脂质体形式配制的蒽环类抗生素ⅰ)P.S.Gill等人(J.Clin.Oncol.1995;13:996-1003)和C.A.Presant等人(Lancet 1993;341:1242-1243)所述的方法
治疗包括重复间隔28天的2个周期,然后估计疗效。
ⅱ)M.Harrison等人(J.Clin.Oncol.1995;13:914-920)所述的方法
治疗包括间隔28天的2个周期,然后估计疗效。14°/转移性黑色素瘤-也可将类黄酮引入到治疗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方法中-G.Cocconi等人(N.Eng.J.Med.1992;327:516)所述的DTIC/TAM方法,治疗包括按下述程序以21天为一个周期,重复4个周期
治疗包括4个周期,每周期21天。15°/神经内分泌肿瘤-类黄酮可与C.G.Moertel等人(Cancer 1991;68:227)所述的方法合用-Pt-E方法
治疗包括每28天2个重复周期。16°/胰腺癌-晚期胰腺腺癌类黄酮可与M.Moore等人(Proc.Am.Soc.Clin.
Oncol.1995;14:473)所述的吉西他滨治疗方法合用
B.血液肿瘤学1°/成人急性白血病1.1急性成淋巴细胞白血病1.1.1 Linker方法按下述程序将类黄酮加到Linker方法中-诱导化学疗法和巩固化学疗法(参见C.A.Linker等,Blood 1987;69:1242-1248,和C.A.Linker等,Blood 1991;78:2814-2822)ⅰ)诱导化学疗法
ⅱ)巩固化学疗法(方案A)
巩固化学治疗A包括4个如上所述的连续周期=周期1、3、5和7。
ⅲ)巩固化学疗法(方案B和C)下述治疗相当于如C.A.Linker等人所述的巩固周期2、4、6和8(方案B)及9(方案C)
1.1.2 Hoelzer方法可按照下述程序在该多化学疗法(D.Hoelzer等,Blood 1984;64:38-47,D.Hoelzer等,Blood 1988;71:123-131)的细胞毒性剂中外加类黄酮ⅰ)诱导化学治疗/1期
ⅱ)诱导化学治疗/2期按下列程序完成诱导的第2期
ⅲ)再诱导化学治疗/1期
ⅳ)再诱导化学治疗/2期
1.2急性髓样白血病1.2.1治疗任何年龄的成年人可按下述程序,在以前Z.A.Arlin等人(Leukemia 1990;4:(177-183)和P.H.Wiernik等人(Blood 1992;79:313-319)所述的掺入标准剂量阿糖胞苷的治疗中加入类黄酮
1.2.2未满60岁成年人的治疗ⅰ)诱导化学治疗按照下列程序在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中掺入该诱导周期
(为了降低肾衰竭过程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危险,将阿糖胞苷剂量调整到肌酸酐的清除率水平),参见L.E.Damon等人(Leukemia 1994;8:535-541);G.L.Phillips等人(Blood 1991;77:1429-1435)和G.Smith等人(J.Clin.Oncol.1997;15:833-839)。
ⅱ)巩固化学治疗下文所述的周期重复8次,每4至6周为一个周期(参见R.J.Mayer等,N.Engl.J.Med.1994;331:896-903)
ⅲ)巩固化学治疗(使用高剂量阿糖胞苷)下述周期须重复两次并按照G.L.Phillips等人(Blood 1991;77:1429-1435)、S.N.Wolff等人(J.Clin.Oncol.1989;7:1260-1267)、R.J.Mayer等人(N.Engl.J.Med.1994;331;896-903)所述方法进行
1.2.3 60岁以上成年人的治疗可在下述巩固化学治疗程序中加入类黄酮ⅰ)参照R.O.Dilman等人(Blood 1991;78:2520-2526)、Z.A.Arlin等人(Leukemia 1990;4:177-183)、P.HWiernik等人(Blood 1992;79:313-319)所述的方法
ⅱ)R.L.Mayer等人(N.Engl.J.Med.194;331:896-903)所述的方法
ⅲ)C.A.Linker等人(Blood 1993;81:311-318)、N.Chao等人(Blood 1993;8:319-323)和A.M.Yeager等人(N.
Engl.J.Med.1986;315:145-147)所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自体骨髓移植(第0天进行)
ⅳ)在HLA相容性同种异体骨髓移植中,按照下述P.J.Tutscha等人(Blood 1987;70:1382-1388),和F.R.Applebaum等人(Ann.Int.Med.1984;101:581-588)所述方法治疗
2°/成年人慢性白血病2.1慢性髓样白血病在骨髓粒细胞期,可在C.A.Koller等人(N.Engl.J.Med.1986;315:1433-1438)所述的HU-Mith治疗方法中加入类黄酮
2.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1 FCG-CLL方法可将类黄酮加到E.Kimby等人(Leuk.Lymphoma 1991;5(Suppl.)93-96)和FCGCLL(Blood 1994;75:1422-1425)所述的“脉冲苯丁酸氮芥”组合疗法中
2.2.2氟达拉滨-CdA方法参见H.G.Chun等人(J.Clin.Oncol.1991;9:175-188)、M.J.Keating等人(Blood 1989;74:19-25/J.Clin.Oncol.1991;9:44-49)和A.Saven等人(J.C1in Oncol.1995;13:570-574)所述
3°/淋巴增殖性疾病3.1何杰金氏病可将类黄酮引入常规用于治疗何杰金氏病的多化学治疗方法中3.1.1 AVDB方法参见G.Bonnadonna等人(Cancer Clin.Trials 1997;2:217-226)和G.P.Canellos等人(N.Engl.J.Med.1993;327:1478-1484):
治疗包括6至8个周期,每28天为一个周期3.1.2 MOPP/ABVD方法参见G.Bonnadonna等人(Ann.Intern.Med.1986;104:739-746)和G.P.Canellos等人(N.Engl.J.Med.1993;327:1478-1484)用ABVD方法(参见3.1.1)代替MOPP方法,该治疗包括6个周期,28天为一个周期
3.1.3 Stauford V方法参见N.L.Bartlett等人(J.Clin.Oncol,1995:13:1080-1088)
治疗包括3个周期,每28天为一个周期。
3.1.4 EVA方法根据G.P.Canellos等人所述(Proc.Am.Soc.Clin.Oncol.1991;10:273)
治疗包括6个周期,28天为一个周期。
3.1.5 B-CAVe方法根据W.G.Harker等人所述(Ann.Intern.Med.1984;101:440-446)
治疗包括8个周期,每28天为一个周期。
3.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2.1恶性程度低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ⅰ)-CVP方法-依据C.M.Bagley等人(Ann.Intern.Med.1972;76:227-234)和C.S.Portlock等人(Blood 1976;47:747-756)所述
每21天重复一次该周期,直到出现最大反应。
ⅱ)-I-COPA方法
-依据RV Smalley等人(N.Engl.J.Med.1992;327:1336-1341)所述
治疗包括8至10个周期,每周期28天。
ⅲ)氟达拉滨-CdA方法-依据P.Solol-Celigny等人(Blood 1994;84(Supp.1)383a)、H.Hoeschster等人(Blood 199484(Supp.1):
564a,和A.C.Kay(J.Clin.Oncol.1992;10:371-377)所述
使用氟达拉滨时,每28天重复一周期;如使用克拉屈滨则每35天重复一周期。
3.2.2中等恶性程度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ⅰ)-CHOP或CNOP方法-依据E.M.McKelvey等人(Cancer 1976;38:1484-1493)、J.O.Armitage等人(J.Clin.Oncol.1984;2:898-902)、S.Paulovsky等人(Ann.Oncol.1992;3:205-209)所述
CHOP法可用米托蒽醌(N)取代(CNOP法的)多柔比星,以治疗60岁以上的病人(剂量12mg/m2,每周期于第1天静脉药团注射)。
使用CHOP或CNOP方法治疗包括6-8周期,每21天一个周期。
ⅱ)-MACOP-B方法-依据P.Klimo等人(Ann.Intern.Med.1985;102:596-602)和I.A.Cooper等人(J.Clin.Oncol.1994;12:769-778)所述。
该治疗方法进行12周,相当于1个周期。
ⅲ)-VACOP-B方法依据J.M.Connors等人(Proc.Am.Soc.Clin.Oncol.1990;9:254)所述
每周期持续12周。
ⅳ)-m-BACOD/M-BACOD方法-依据M.A.Shipp等人(Ann.Int.Med.1986;140:757-765)和A.T.Skarin等人(J.Clin.Oncol.1993;1:91-98)所述。
治疗包括10个周期,每21天为一个周期。
ⅴ)-ProMACE/CytaBOM方法-依据D.L.Longo等人(J.Clin.Oncol.1991;9:25-38)所述。
治疗包括6至8周期,每14天为一个周期。
3.2.3低或中度恶性程度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ⅰ)-ESHAP救治方法-在复发和第一线治疗失败情况下,使用W.S.Velasques等人(J.Clin.Oncol.1994;12:1169-1176)所述的该方法。
治疗包括6周期,每28天为一周期。
ⅱ)-MINE救治方法-在复发过程和第一线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F.Cabanillas等人(Semin,Oncol.1990;17(Suppl.10):28:33)所述的该治疗
该治疗周期每21天重复一次。
3.3非何杰金氏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小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3.1 Magrath方法按照下述程序在Magrath方法中合用类黄酮ⅰ)-周期1-按照I.T.Magrath等人(Blood 1984;63:1102-1111)所述:
ⅱ)-周期2-15-按照I.T.Magrath等人(1984)所述
治疗包括14个周期,每28天为一个周期。
3.4瓦尔登司特伦巨球蛋白血症3.4.1 CVP方法按照M.A.Dimopoulous等人(Blood 1994;83:1452-1459)C.S.Portlock等人(Blood 1976;47:747-756)所述的CVP方法治疗
治疗无限期继续(每21天为一周期)。
3.4.2氟达拉滨-CdA方法按照H.M.Kantarjian等人(Blood 1990;75:1928-1931)和M.A.Dinopoulous等人(Ann.Intern.Med.1993;118:195-198)所述
或者
在使用氟达拉滨时治疗包括间隔28天的6至12个周期,在使用克拉屈滨时包括间隔28天的2个周期。
3.5多发性骨髓瘤3.5.1 MP方法依据R.Alexanian等人(JAMA 1969;208:1680-1685)、A.Belch等人(Br.J.Cancer 1988;57:94-99)和F.Mandelli等人(N.Engl.J.Med.1990;322:1430-1434)所述
或者
治疗包括至少12个周期,每4-6周为一周期。
3.5.2 VAD方法依照B.Barlogie等人(N.Engl.J.Med.1984;310:1353-1356)所述
3.5.3 MP-α干扰素方法依照O.Osterborg等人(Blood 1993;81:1428-1434)所述
治疗包括无限制地重复该周期,每42天为一个周期。
3.5.4 VCAP或VBAD方法依据S.E.Salmon等人(J.Clin.Oncol.1983;1:453-461):
VCAP方法
VBAP方法用卡莫司汀替代环磷酰胺,其余药物同上
c.儿童肿瘤一儿科肿瘤学为了改善抗肿瘤效果,同时降低因募集和动员克隆发生细胞的作用所造成的付作用,并减少用药剂量,也可在治疗儿科肿瘤的多化学治疗方法中加入类黄酮。1°/尤因肉瘤/原发神经外胚层肿瘤可将类黄酮掺入到VCR-Doxo-CY-IfOS-Mesna-E方法(E.D.Bergert等,J.Clin.Oncol.1990;81514-1524;W.H.Meyer等,J.Clin.Oncol.1992;101737-1742)中
根据肉瘤的最初严重性及反应大小,治疗包括6-10个周期。2°/儿童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2.1诱导期化学治疗(1-30天)在推荐的方法(P.S.Gaynon等,J.Clin.Oncol.,1993;11:2234-2242;J.Pullen等,J.Clin.Oncol.1993;11:2234-2242;J.Pullen等,J.Clin.Oncol.1993;11:839-849;V.J.Land等,J.Clin.Oncol.1994;12:1939-1945)中可加入类黄酮
根据骨髓检验结果,于治疗的第28天进入巩固期。2.2巩固/维持化学治疗按下述程序在维持治疗(P.S.Gaynon等,J.Clin.Oncol.1993;11:2234-2242;J.Pullen等,J.Clin.Oncol.1993;11:839-849;V.J.Land等,J.Clin.Oncol.1994;12:1939-1945)中引入类黄酮
3°/儿童急性髓样白血病依照下列程序在诱导和巩固/维持治疗方法中加入类黄酮3.1诱导期化学治疗依据Y.Ravindranath等人(J.Clin.Oncol.1991;9:572-580)、M.E.Nesbit等人(J.Clin.Oncol.1994;12:127-135)和R.J.Wells等人(J.Clin.Oncol.1994;12:2367-2377)所述方法
从第28天重复该周期。3.2巩固/维持化学治疗依据Y.Ravidranath等人(J.Clin.Oncol.1991;9:572-580;M.E.Nesbit等人(J.Clin.Oncol.1994;12:127-135)和R.J.Wells等人(J.Clin.Oncol.1994;12:2367-2377)所述方法
4°/儿童何杰金氏病将类黄酮加入到EA Gehan等人(Cancer 1990;65:1429-1437)、SP Hunger等人(J.Clin.Oncol.1994;12:2160-2166)和MM Hudson等人(J.Clin.Oncol.1993;11:100-108)所述的治疗方法中
该周期应重复6次,每次8周,治疗包括6个周期。
如果进行同体骨髓移植,可按下述程序使用R.Chopra等人(Blood1993;81:1137-1145)、C.Wheeler等人(J.Clin.Oncol.1990;8:648-656)和R.J.Jones等人(J.Clin.Oncol.1990;8:527-537)所述的CVB方法(自体骨髓移植在第0天进行)
5°/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类黄酮也可与诱导化学方法(A.T.Meadows等,J.Clin.Oncol.1989;7:92-99和C.Patte等,Med.Ped.Oncol.1992;20:105-113,以及A.Reiter等,J.Clin.Oncol.1995;13:359-372)和维持化学疗法合用5.1诱导化学疗法
5.2维持化学疗法按照下列程序
治疗包括10个周期。
6°/儿童成神经细胞瘤推荐的Doxo-E-Cy-Pt多化学疗法源自R.P.Castleberry等人(J.Clin.Oncol.1992;10:1299-1304)、A.Garaventa等人(J.Clin.Oncol.1993;11:1770-1779)和D.C.West等人(J.Clin.Oncol.1992;11:84-90)所述方法
9周后评价治疗反应,以便确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或新的化学治疗。7°/儿童骨肉瘤在M.Hudson等人(J.Clin.Oncol.1990;8:1988-1997)、P.A.Meyers(J.Clin.Oncol.1992;10:5-15)和V.H.C.Bramwell等人(J.Clin.Oncol.1992;10:1579-1591)所述的Doxo-Pt-Mtx-Lcv方法中加入类黄酮
8°/儿童横纹肌肉瘤可按下述程序在Vcr-Dact-CY-Mesna方法(H.Maurer等,Cancer 1993;71:1904-1922和L.R.Mandell等,Oncology 1993;7:71-83)中加入静脉输注类黄酮
应在第9周治疗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以决定下一步应采用的措施(外科手术、放射治疗、继续化学治疗)。9°/儿童维尔姆斯瘤在下述Vcr-Dact方法(如GJ D’Angio等,Cancer 1989;64:349-360和DM Green等,J.Clin.Oncol.1993;11:91-95所述)中加用类黄酮
该方法在外科切除术后开始。
在按照A.Garaventar等人(Med.Pediatr.Oncol.1994;22:11-14)所述进行自体骨髓移植时,可对E-Thio-Cy方法作如下修改
骨髓移植在第0天进行。
权利要求
1.对肿瘤中克隆发生细胞的增殖具有活性的组合物,其包括治疗有效量的类黄酮。
2.对肿瘤中克隆发生细胞的增殖具有活性的组合物,其包括治疗有效量的选自式(Ⅰ)化合物的化合物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COR7基团,R7是C1-C4烷基,取代基R1、R2、R3或R4中的至少一个不是H,且R2和R3可以一起形成亚甲二氧基,-R5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糖基基团,-R6选自环己基,苯基和被选自H、OH和C1-C4烷氧基取代1至3次的苯基基团,-且 代表双键或单链。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组合物,其中类黄酮是黄酮。
4.根据权利要求2的组合物,其中类黄酮是槲皮素。
5.类黄酮在制备用于在用至少一种细胞毒性剂治疗肿瘤期间干扰肿瘤中克隆发生细胞生成的药物中的应用。
6.选自下式之化合物中的化合物在制备用于在用至少一种细胞毒性剂治疗肿瘤期间干扰肿瘤中克隆发生细胞生成的药物中的应用,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COR7基团,R7是C1-C4烷基,取代基R1、R2、R3或R4中的至少一个不是H,且R2和R3可以一起形成亚甲二氧基,-R5选自H、OH、C1-C4烷氧基和O-糖基基团,-R6选自环己基,苯基和被选自H、OH和C1-C4烷氧基取代1至3次的苯基基团,-且 代表双键或单链。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应用,其中类黄酮是黄酮。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应用,其中类黄酮是槲皮素。
9.用至少一种细胞毒性剂化学治疗病人肿瘤的方法,其包括在用细胞毒性剂治疗期间投用治疗有效量的类黄酮。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化学治疗开始时和化学治疗的各周期开始时投用类黄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对肿瘤中克隆发生细胞的增殖有活性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类黄酮,特别是选自结构式(Ⅰ)的化合物,其中:R
文档编号A61P35/00GK1313765SQ9980983
公开日2001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1998年7月15日
发明者F·达罗, R·基斯, A·福里德曼 申请人:L·拉峰试验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