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55936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降温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对发热病人进行头部局部降温时,常采用湿毛巾、冰袋进行冷敷。近年来发展了一种采用掺有精油、薄荷、硅胶带的降温贴,得到了广泛使用。但这类降温装置或器具都有一个共性,即有效时间短,需要及时更换,如硅胶降温贴,贴在发热部位(如额头)约半小时后,温度与体温相同,如果不及时更换,降温贴反而成为阻碍发热部位散热的障碍;换出的降温贴需放冰箱冷冻留待半小时后更换使用。这种基于降温贴的降温方法需要不停地进行更换,降温强度小,持续时间短,需要病患家属付出极大的精力与体力,尤其在晚上,迫于降温贴的使用不便多数家长只能给患者服用退烧药,对于婴幼儿,目前提倡发热不超过38.5°C主要采取物理降温,因此现有的降温贴在使用中具有巨大的缺陷。现有技术中也有基于半导体电子降温原理的降温装置,但是现有的这些电子降温装置只是简单的用到了半导体制冷片,并没有充分设计对制冷片的散热方案,而且几乎所有的电子降温装置都没有充分考虑制冷片的位置布置,且对制冷温度的传感监测存在着不精确的缺陷,并且还具有操控不便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现有技术问题,创新的提出一种全新结构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创新引入两块制冷片,基于电子控制方式进行精确制冷控制,并创新的在外壳两端设置进风通孔,外壳中央设置排风通孔,于制冷片中间布置冷却风扇,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制冷片热端温度,保证了制冷片的最佳治疗效果,这种创新结构达到了现有技术无法达到的制冷效果。另外通过在两块制冷片中间的导热层上布置温度传感器,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温度监测精度,保证了制冷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创新的可使用移动直流电源供电,大大提高了降温装置的使用便携性。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通过发热病患者佩戴在头部即可达到最佳的物理降温效果,减少了对退烧药物的依赖,尤其对于婴幼儿使用非常的安全并具有很好的效果。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包括:箍带1、导热层2、第一制冷片3、第二制冷片4、第一散热器5、第二散热器6、冷却风扇7、温度传感器8和外壳9,所述箍带I具有圆弧结构,且所述箍带I的圆弧两端连接于所述导热层2,所述导热层2具有圆弧结构,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相对称的贴设于所述导热层2的左右两侧外表面,所述温度传感器8设置于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中间的导热层2上,所述第一散热器5紧贴于所述第一制冷片3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散热器6紧贴于所述第二制冷片4的外表面,所述冷却风扇7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之间,且所述冷却风扇7的进风底面处于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顶面之上,所述外壳9结合于所述导热层2上形成第一制冷片3、第二制冷片4、第一散热器5、第二散热器6和冷却风扇7的安装腔室,且所述外壳9上对应于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设置有进风通孔10,对应于冷却风扇7设置有排风通孔11。
[0006]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外壳9包括左散热腔室、中间风扇腔室和右散热腔室,所述左散热腔室内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5,所述右散热腔室内设置所述第二散热器6,所述中间风扇腔室相对于所述左散热腔室和右散热腔室向外突出,并在所述中间风扇腔室内设置所述冷却风扇7,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散热基座和垂直于散热基座向外延伸的散热鳍片,所述左散热腔室和右散热腔室的侧端面开设有所述进风通孔10,所述中间风扇腔室的前端面开设有所述排风通孔11,冷风经所述进风通孔10穿过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散热鳍片间的进风通道后到达冷却风扇7的底部进风腔,由冷却风扇7经排风通孔11向外排出。
[0007]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导热层2为柔性硅胶导热层,所述温度传感器8为热电偶。
[0008]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为低压大温差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的冷端紧贴于所述导热层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的热端紧贴于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基座。
[0009]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为冷端热端最大温差可达到70°C的半导体制冷片。
[0010]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的热端外表面通过液态金属紧密贴合于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基座底面,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为铜散热器。
[0011]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还包括有温度控制单元,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安装于所述外壳9之内,并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制冷片3、第二制冷片4、冷却风扇7和温度传感器8。
[0012]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外壳9的表面还设置有操控面板12,所述操控面板12上设置有档位按钮,并包括有温度显示屏,所述操控面板12连接于所述温度控制单元的I/O端口。
[0013]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温度控制单元中设有恒压恒流电路,能够同时基于固定电源和移动电源工作,所述外壳的表面设有电源插
□ O
[0014]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中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基于移动直流电源工作,所述移动直流电源包括充电器和电池盒。
[0015]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0016]1)、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创新引入两块制冷片,基于电子控制方式进行精确制冷控制,并创新的在外壳两端设置进风通孔,外壳中央设置排风通孔,于制冷片中间布置冷却风扇,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制冷片热端温度,保证了制冷片的最佳治疗效果,这种创新结构达到了现有技术无法达到的制冷效果。
[0017]2)、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通过在两块制冷片中间的导热层上布置温度传感器,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温度监测精度,保证了制冷效果。
[0018]3)、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可选择工作于固定电源和移动电源,同时操控面板上的温度操控选择多样,操作使用安全方便,移动电源的使用更增加了降温装置的便携性。
[0019]4)、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通过发热病患者佩戴在头部即可达到最佳的物理降温效果,减少了对退烧药物的依赖,尤其对于婴幼儿使用非常的安全并具有很好的效果,进而具有广阔的市场适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20]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2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中的移动直流电源示意图;
[0022]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23]1-箍带,2-导热层,3-第一制冷片,4-第二制冷片,5-第一散热器,6_第二散热器,7-冷却风扇,8-温度传感器,9-外壳,10-进风通孔,11-排风通孔,12-操控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5]如附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包括箍带1、导热层2、第一制冷片3、第二制冷片4、第一散热器5、第二散热器6、冷却风扇7、温度传感器8和外壳9,所述的箍带I具有可柔性变形的圆弧结构,圆弧大小与人头部大小相吻合,所述箍带的圆弧两端连接于导热层2,所述导热层2采用柔性硅胶材质制作,整体具有与人体额头对应的宽度尺寸,并具有圆弧结构,所述导热层2和箍带I构成可伸缩带到人头部的圆环结构,在所述导热层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对应于人体额头宽度两侧对称设置于导热层的两侧位置,具体的第一制冷片3贴设于所述导热层2左侧的外表面,第二制冷片4贴设于所述导热层右侧的外表面,所述导热层的左侧和右侧以中间对折线对称,从而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相互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使用低压、大温差的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片一侧为冷端,另一侧为热端,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的控制线路引出连接于温度控制单元,通过温度控制单元向制冷片提供对应的制冷电流信号即可控制制冷片热端和冷端的温差,优选的所述第一制冷片和第二制冷片均为冷端、热端温差可达到70°C的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制冷片和第二制冷片的冷端表面如上所述贴合于导热层外表面,所述第一制冷片和第二制冷片的热端表面贴合于散热器,具体的在第一制冷片3的热端外表面贴设有第一散热器5,在第二制冷片4的热端外表面贴设有第二散热器6,所述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对称设置且结构相同,均包括散热基座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