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55936阅读:来源:国知局
垂直于散热基座向外延伸的散热鳍片,所述制冷片的热端外表面通过液态金属紧密贴合于散热器的散热基座表面,所述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采用铜制高效散热器,确保传热效率。在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之间设置有冷却风扇7,且冷却风扇7高出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具体的在横向所述冷却风扇7设置于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之间,在纵向所述冷却风扇的底面处于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鳍片的顶面之上,从而冷风穿过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后被冷却风扇7向外排出,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在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中间的导热层上(对称折叠线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8,选择在该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提高温度感测精度,首先温度传感器远离制冷片避免了制冷片传感监测温度的直接影响,同时制冷片中间的导热层温度与人体额头的温度最为接近,将此处导热层的感测温度作为整个电子降温装置的使用控制温度作为准确,也最能够反应人体的实际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采用热电偶。如果直接将其设置于制冷片旁则感测温度有可能低于人体实际温度,如果设置于离制冷片太远的导热层则感测温度有可能高于人体实际温度,只有在两块制冷片中间则既能反应制冷片的降温作用,又不至于直接受到制冷片的制冷影响。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线连接于温度控制单元。所述的外壳9与所述导热层2卡扣或螺栓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述制冷片、散热器以及风扇的安装腔室,具体的所述外壳包括左右散热腔室和中间风扇腔室,左散热腔室对应于第一散热器5的结构,侧端形成有进风通孔10,所述进风通孔10连通于第一散热器5散热鳍片间的进风通道,右散热腔室对应于第二散热器6的结构,侧端也形成有进风通孔10,所述进风通孔10连通于第二散热器5散热鳍片间的进风通道,所述中间风扇腔室用于安装冷却风扇,并向外突出设置,在前端面开设有排风通孔11,以保证在冷却风扇安装于中间风扇腔室后,冷却风扇的底面处于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鳍片的顶面之上,从而冷风经进风通孔穿过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散热鳍片间的进风通道后达到冷却风扇7的底部进风腔,由冷却风扇7向排风通孔11外排出,散热器上的热量即被冷风带走排出,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保证了制冷片的温差制冷质量,所述冷却风扇采用滚珠轴承,噪音低,可长时间工作。在所述外壳内还安装有温度控制单元,在所述外壳表面还设置有操控面板12,所述温度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制冷片和第二制冷片,并连接于所述冷却风扇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操控面板连接于温度控制单元的I/O端口,并优选的包括有温度显示屏。通过所述操控面板即可选择控制制冷片的制冷量,优选的设置有多个档位,并对应于冷却风扇运转也设置有多个控制档位,同时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实时显示出来,以便于使用操控。所述温度控制单元作为整个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的电子控制单元,可采用现有的控制硬件实现,同时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可选择连接固定电源或移动电源,其中内设有恒压恒流电路,可连接于I1V?220V市电电压。本实用新型创新的选择采用附图2所示的移动直流电源,包括充电器和电池盒,在电源盒内配置锂电池可连续供电8小时,保证了使用安全性,为所述电源盒配套独立的锂电池充电器,方便移动使用,并设置有低电量报警功能。
[0026]本实用新型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在使用时,半导体制冷片冷端通过硅胶导热层接触皮肤降温,制冷片热端则通过散热器配合冷却风扇散热,冷风从外壳两侧进入流经散热器后通过冷却风扇排出,可确保制冷片热端温度不超过60°C,从而保证其冷端的制冷量。通过在导热层中央的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的将温度显示在操控面板的液晶屏上,病患监护人可根据需要与患者的感受,通过多功能的操控面板调节制冷量。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同时具有固定电源和移动电源插口,用电选择方便,操作安全,尤其对于婴幼儿的使用非常安全,并具有很好的降温效果,市场前景广阔。
[0027]以上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并不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限制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公知变形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范畴,本实用新型具体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箍带(1)、导热层(2)、第一制冷片(3)、第二制冷片(4)、第一散热器(5)、第二散热器(6)、冷却风扇(7)、温度传感器(8)和外壳(9),所述箍带(I)具有圆弧结构,且所述箍带(I)的圆弧两端连接于所述导热层(2),所述导热层(2)具有圆弧结构,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相对称的贴设于所述导热层(2)的左右两侧外表面,所述温度传感器(8)设置于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中间的导热层(2)上,所述第一散热器(5)紧贴于所述第一制冷片(3)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散热器(6)紧贴于所述第二制冷片(4)的外表面,所述冷却风扇(7)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之间,且所述冷却风扇(7)的进风底面处于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顶面之上,所述外壳(9)结合于所述导热层(2)上形成第一制冷片(3)、第二制冷片(4)、第一散热器(5)、第二散热器(6)和冷却风扇(7)的安装腔室,且所述外壳(9)上对应于第一散热器(5 )和第二散热器(6 )设置有进风通孔(10 ),对应于冷却风扇(7 )设置有排风通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9)包括左散热腔室、中间风扇腔室和右散热腔室,所述左散热腔室内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5),所述右散热腔室内设置所述第二散热器(6),所述中间风扇腔室相对于所述左散热腔室和右散热腔室向外突出,并在所述中间风扇腔室内设置所述冷却风扇(7),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 )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散热基座和垂直于散热基座向外延伸的散热鳍片,所述左散热腔室和右散热腔室的侧端面开设有所述进风通孔(10),所述中间风扇腔室的前端面开设有所述排风通孔(11),冷风经所述进风通孔(10)穿过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散热鳍片间的进风通道后到达冷却风扇(7)的底部进风腔,由冷却风扇(7)经排风通孔(11)向外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2)为柔性硅胶导热层,所述温度传感器(8)为热电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为低压大温差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的冷端紧贴于所述导热层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的热端紧贴于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基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为冷端热端最大温差可达到70°C的半导体制冷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片(3)和第二制冷片(4)的热端外表面通过液态金属紧密贴合于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基座底面,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为铜散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温度控制单元,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安装于所述外壳(9)之内,并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制冷片(3)、第二制冷片(4)、冷却风扇(7)和温度传感器(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9)的表面还设置有操控面板(12),所述操控面板(12)上设置有档位按钮,并包括有温度显示屏,所述操控面板(12)连接于所述温度控制单元的I/O端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单元中设有恒压恒流电路,能够同时基于固定电源和移动电源工作,所述外壳(9 )的表面设有电源插□ O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基于移动直流电源工作,所述移动直流电源包括充电器和电池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头戴式电子降温装置,包括:箍带、导热层、两制冷片、两散热器、冷却风扇、温度传感器和外壳,所述箍带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导热层,两制冷片相对称的贴设于导热层左右两侧外表面,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两制冷片中间的导热层上,两散热器紧贴于两制冷片外表面,冷却风扇设置于两散热器之间,外壳结合于导热层上形成安装腔室,且外壳上设置有进风通孔和排风通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创新引入两制冷片,基于电子控制方式进行精确制冷控制,并在外壳两端设置进风通孔、外壳中央设置排风通孔、制冷片中间布置冷却风扇,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制冷片热端温度,保证了最佳制冷效果,同时创新的可使用移动电源,提高了使用便携性。
【IPC分类】A61F7-00
【公开号】CN204364209
【申请号】CN201420816724
【发明人】邓刚
【申请人】广西蓝星大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