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快速烘熟香肠的烘烤机。
现有技术中用于烘香肠的机器,往往无法使香肠完全烘熟,而是有些香肠已烘熟、有些香肠则不熟。而且,烘干机的容量十分有限,即使少量的香肠也必须分多次来烘烤,加之烘烤速度很慢,因此烘烤效率很低,使用不够方便。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乃积极开发研究,期能对烘干机的结构加以适当改进,而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然而,总算皇天不负苦心人,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制造多年的经验及长期努力研究和试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而可以嘉惠所有的消费者及产业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烘熟香肠的烘干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利用机器本体和设置在机器本体内的挂板、点火装置、通风管和风扇以及设置在机器本体顶部的传动电机和传动杆构成一种烘干机。传动电机通过传动带套合传动杆,传动杆上设有滑轮并通过传动带套合风扇;挂板用于挂设香肠,另侧插置有风扇;点火装置一侧设有通入燃气的燃气管,另一侧设有燃气孔;通风管内为置入点火装置的容置部,其外缘凸伸有用于排出热气的通风口。
在上述结构的烘干机中,点燃点火装置时可在通风管内形成热风并由通风口排出;通过传动电机带动传动杆上的滑轮转动时,可带动风扇旋转而将热风吹到挂设在挂板上的香肠上,使香肠快速完全烤熟。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烘干机的技术特征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的温度控制杆动作示意图。
参考
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主要包括机器本体1,机器本体1顶部设有一传动电机10并利用传动带11套设有传动杆100,传动杆100上适当位置设有滑轮101;机器本体1的顶面适当位置还设有多个用于置入温度控制杆13的容置槽12,温度控制杆13的另侧设有调节开关并延伸至主机器本体1内。
机器本体1内部设有用于挂设香肠的挂板20、点火装置30、通风管40以及风扇50,挂板20上形成有等距离空隙201、挂板20另侧可用于穿置风扇30。
点火装置30的一侧设有燃气管31以灌入燃气,另一侧设有用于喷出燃气并供点火的燃气孔32。通风管40内部为用于置入点火装置30的容置部41,其外缘凸伸出用于排出热气的通风口42。点火装置30一侧与温度控制杆13的调节开关相接,并以此控制点火装置30火势的大小,进而控制机器本体1内部温度。风扇50的一侧插置在挂板20上,传动带11分别套设在风扇50和传动杆100的滑轮101上。
参考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待烘烤的香肠70挂置于挂板20上,然后将点火装置30点燃,此时点火装置30即在通风管40内形成热风并由通风口42排出。通过传动电机10带动传动杆100上的滑轮101转动时,将带动风扇50旋转而将热风通过挂板20上的空隙201吹到香肠70上,使香肠被迅速烘熟。而且,利用温度控制杆13一侧所设的调节开关可控制点火装置30火势的大小,使用者可视情况调节机器本体1内部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利用风扇50将点火装置30所产生的热风吹向机器本体1内的香肠70,可使香肠70快速完全烘熟,而且可一次烘熟大批香肠。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产业利用价值。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烘干机在结构设计、实用性和成本效益诸方面,确实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敬请钧局早日审查批准。
权利要求1.一种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器本体,其顶部设有传动电机并利用传动带套设有一传动杆,传动杆上设有滑轮;机器本体内设有挂板、点火装置、通风管和风扇,风扇插置于挂板一侧;点火装置一侧设有燃气管,另一侧设有燃气孔,通风管内为置入点火装置的容置部,通风管外缘凸伸有用于排出热气的通风口;风扇和传动杆滑轮上套设有传动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本体顶面设有多个用于置入温度调节杆的容置孔,温度调节杆一侧设有与点火装置相接并用于控制点火装置火势大小的调节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板上形成有等距离的空隙。
专利摘要烘干机主要包括一机器本体,其顶部设有传动电机并通过传动带套合一传动杆,传动杆上设有滑轮并通过传动带套合风扇;机器本体内设有用于挂设香肠的挂板以及点火装置、通风管和风扇,风扇插置于挂板一侧;点火装置一侧设有燃气管,另一侧设有燃气孔,通风管内为置入点火装置的容置部,其外缘凸伸有用于排出热气的通风口。点燃点火装置时,可在通风管内形成热气并由通风口排出,利用风扇可将热气吹到香肠上,使香肠快速完全烤熟。
文档编号A47J37/00GK2464222SQ01201209
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8日
发明者洪美利 申请人:洪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