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及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927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调器及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蒸汽烹调功能的加热烹调器。
技术背景现有的加热烹调器,作为对收容在加热室内的食品加热的加热源,具 备用于微波加热的磁控管或用于烘烤烹调的加热器。 加热器配备在加热室的上部和下部。再有,存在除了该微波加热和加热器加热的各功能以外,还具备蒸汽 加热烹调功能的加热烹调器。这种加热烹调器,在加热室内的对置侧壁,设有能够放置方形盘的搁 板导轨,该方形盘用以放置食品、执行加热烹调,在该搁板导轨上方位置 的加热室侧壁横向排列配备1个或多个蒸汽喷嘴(例如,专利文献l)。另外,加热室中还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利用从进气口吸入的冷却风, 防止由于从加热的食品产生蒸汽而造成在加热室前面的门上结露,提高加 热室内的可视性,进而防止臭气在加热室内停滞。另外,在具备蒸汽喷嘴的蒸汽产生装置的蒸汽产生室的壁面上,在蒸 汽喷嘴的下方位置突出设有挡板(专利文献l)。挡板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沸水从蒸汽产生室下部在壁面上传输、升高, 从蒸汽喷嘴向加热室入侵。专利文献1:特开2006—84059号公报(参照
及图10、

及图3)在现有的加热烹调器中,例如, 一边从蒸汽喷嘴产生蒸汽一边执行烘 烤烹调时,加热室内由方形盘分隔成加热室顶面和方形盘上表面之间的上 方空间、方形盘下表面和加热室底面之间的下方空间。在配置食品的上方 空间,由于从蒸汽喷嘴喷出蒸汽,因此,食品一边被蒸汽加热一边被加热
器加热, 一面对食品适度加湿一面执行烹调。不过,加热室下部的加热器 的热,是介由下方空间加热方形盘下表面,从而,必须将隔热效果高的空 气加热,需要花费时间才能使温度上升。另外,在现有的加热烹调器中,由于从加热了的食品上产生的蒸汽在 开闭加热室前面开口的门的窗部的加热室侧结露,从而,窗部模糊、降低 加热室内的可视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从加热室的进气口向加热室内吸 入磁控管等的部分冷却风,使其通过门的加热室侧附近,从加热室的排气 口排出。加热室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大致在加热室的对置侧壁的大致相同 高度位置贯穿设置,以使冷却风在加热室内的流动顺畅。在这样的构成中, 即使附设蒸汽喷出装置,从该装置的蒸汽喷嘴向加热室喷出蒸汽,也由于 蒸汽比加热室内的空气轻,因此还没有到达食品就马上向上方上升,随着 来自进气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沿着加热室的顶面从排气口排出,蒸汽不能 有效地利用于烹调。另外,上述挡板形成两侧向上弯曲的截面-字状,因而,产生的问题 是在挡板的凹部蓄积冷凝水,使蒸汽喷嘴附近的温度降低,另外,随着长 时期使用还产生水垢堆积等,在卫生方面也存在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加热烹调器。技术方案l是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对加热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 其中,在加热室(2)的对置的两侧壁(21) (22)上,设有在加热室(2) 内收纳方形盘(26)时用以放置该方形盘(26)的搁板导轨(23) (23), 在一侧的侧壁(22)上,夹着搁板导轨(23)在上下位置开口有蒸汽喷嘴(52) (52a),在加热室(2)的外侧设置有从蒸汽喷嘴(52) (52a) 喷出蒸汽的蒸汽产生装置(4)。技术方案2是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对加热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 其中,蒸汽喷嘴(52)位于加热室(2)的对置的两侧壁(21) (22)的 一侧的侧壁(22)上,在加热室(2)的外侧设置有从该蒸汽喷嘴(55) 喷出蒸汽的蒸汽产生装置(4),加热室(2)的设置蒸汽喷嘴(52)的侧 壁(22)上设置有排气口 (28),在另一侧的侧壁(21)上设置有进气口 (27),进气口 (27)和排气口 (28)在加热室(22)侧壁的前后方向互 为相反位置,排气口 (28)设置在比进气口 (27)高的位置。技术方案3是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对加热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 其中,在加热室(2)的外侧设置有蒸汽产生装置(4),该蒸汽产生装置 (4)包括壳体(41),其内部具有蒸汽产生室(51);蒸汽喷嘴(52), 其与设置在蒸汽产生室(51)中的蒸汽开口连通,能够将在蒸汽产生室(51) 中产生的蒸汽喷出到加热室(2);加热器(42),其对蒸汽产生室(51) 内的水进行加热;挡板(53),其为了防止在蒸汽产生室(51)内沸腾的 水从蒸汽喷嘴(52)向加热室(2)内侵入而设置在蒸汽产生室(51)内 的蒸汽开口下方,且上表面倾斜以使水滴容易滴下。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还设有蓄水的水箱(19)、将水箱(19)的水介由管路(61a)向蒸汽 产生装置(4)供给的泵(61b)、控制蒸汽产生装置(4)的加热器及泵(61b) 的动作的控制部(8),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产生室具有配置在上层的上蒸汽产生室 (51)和配置在下层的下蒸汽产生室(51a),蒸汽产生装置(4)的加热器具有对上蒸汽产生室(51)内的水进 行加热的加热器(42)和对下蒸汽产生室(51a)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 器(42a),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喷嘴(52)具有配置在加热室(2)内用 于放置方形盘(26)的搁板导轨(23)的上方位置且与上蒸汽产生室(51) 连通的蒸汽喷嘴(52)、和配置在搁板导轨(23)的下方位置且与下蒸汽 产生室(51a)连通的蒸汽喷嘴(52a),上蒸汽产生室(51)具有连接与泵(61b)相连的管路(61a)的供 水口(61)、设置在比通向蒸汽喷嘴(52)的蒸汽开口低的位置的堤坝(58)、 使溢出堤坝(58)的水向下蒸汽产生室(51a)流动的通路(59),下蒸汽产生室(51a)具有检测蒸汽产生装置(4)的温度的热敏电阻,控制部(8)向加热器(42) (42a)通电并加热蒸汽产生装置(4), 在由热敏电阻(63)检测到的温度到达蒸汽喷出开始温度时驱动泵(61b), 从供水口 (61)向上蒸汽产生室(51)内供给水箱(19)内的水。
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加热室(2) 的两侧壁(21) (22)由金属板形成,搁板导轨(23)通过该金属板的压 力加工、导轨状向加热室(2)侧鼓起而形成,蒸汽产生装置(4)的加热 器(42)为棒状加热器,与加热室侧壁(22)的对应于搁板导轨(23)的 凹条(23b)对置且沿着凹条(23b)配置。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 5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烹调器, 其中,蒸汽产生装置(4)的壳体(41)在与加热室(2)的侧壁(22)外 表面之间存在间隙(90),利用由该间隙(90)产生的空气层实现隔热。技术方案7根据技术方案1 6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烹调器, 其中,蒸汽喷嘴(52) (52a)形成为斜向下喷出蒸汽。技术方案8根据技术方案1 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烹调器, 其中,蒸汽喷嘴(52) (52a)的喷嘴孔(57) (57a)朝向前端侧变窄。技术方案9是一种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4),所述加热烹 调器对加热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其中,蒸汽产生室(51)在上部 设有与蒸汽喷嘴(52)连通的蒸汽开口 (51b),在下部附近设有加热器 (42),在蒸汽开口 (51b)的下部设有挡板(53),所述挡板(53)防 止在蒸汽产生室(51)内沸腾的水从蒸汽喷嘴(52)向加热室(2)内侵 入,该挡板的上表面倾斜以使水滴容易滴下。技术方案10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 其中,横向排列设有多个喷嘴(52) (52),对应于各喷嘴(52) (52)设 有上挡板(53) (53),在邻接的挡板(53) (53)间的下方与两挡板(53)(53) 的端部重叠地设有辅助挡板(54),在挡板(53) (53)和辅助挡板(54) 之间形成蒸汽流路。技术方案11根据技术方案9或10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 置,其中,挡板(53)形成为具有倾斜方向不同的2个导向面的山状。 发明效果技术方案l的加热烹调器,夹着搁板导轨(23)在上下位置配置有蒸 汽喷嘴(52) (52a),因此,放置在搁板导轨(23)上的方形盘(26) 的食品,被从蒸汽喷嘴(52)喷出的蒸汽加热烹调,同时在方形盘(26) 的下方也从蒸汽喷嘴(52a)喷出蒸汽,从而,能够获得比以往更大的加 热效果。技术方案2的加热烹调器,在加热室(2)的设置蒸汽喷嘴(52)的侧 壁(22)上设置排气口 (28),在另一侧的侧壁(21)上设置进气口 (27), 迸气口 (27)和排气口 (28)在加热室(2)侧壁的前后方向互为相反位 置,排气口 (28)设置在比进气口 (27)高的位置,从而,从蒸汽喷嘴(52) 喷出的蒸汽不会直接从排气口 (28)排出。另外,从蒸汽喷嘴(52)喷出 的蒸汽, 一边上升一边要向加热室的对置侧壁方向前进,不过,随着从比 排气口 (28)低位置的进气口 (27)流入的空气的流动,本来要向上方上 升的蒸汽被引向下方,向加热室(2)内扩展开去。从而,能够消除高温 蒸汽被直接排出这样的浪费。还有,优选进气口 (27)距加热室(2)的顶棚位于该加热室(2)的 1/2高度位置的范围内。技术方案3的加热烹调器,在蒸汽产生室(51)内沸腾的水不会从蒸 汽喷嘴(52)向加热室(2)内侵入,g卩,即使在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 汽产生室(51)中沸水在蒸汽产生室(51)的壁面升高,也会在途中被挡 板(53)阻止,不会从蒸汽喷嘴(52)流入加热室(2)、让加热室(2) 浸水。由于挡板(53)的上表面倾斜,因而即使附着冷凝水,也会沿着倾斜 迅速地到达倾斜端而滴下。从而,不会在挡板(53)上蓄积水,能够尽可 能地防止水垢的附着堆积。技术方案4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产生装置(4),在具备上蒸汽产生室 (51)及下蒸汽产生室(51a)的壳体(41)的下蒸汽产生室(51a)中设 置热敏电阻(63),控制部(8)在由热敏电阻(63)检测到的温度到达蒸 汽喷出开始温度时驱动泵(61b),从供水口 (61)向上蒸汽产生室(51) 内供给水箱(19)内的水,因此,能够使向蒸汽产生室(51) (51a)内供 给的水不会溢出地向加热室(2)内供给蒸汽。例如,将热敏电阻(63)设置在壳体(41)的上层时,无法把握下方 的蒸汽产生室(51a)的水的状态,另外,如果下层的加热器(42a)产生 故障,则担心下层的蒸汽产生室(51a)中蓄积的水会从下层的蒸汽喷嘴 (52a)流入到加热室(2)内。
技术方案5的加热烹调器,蒸汽产生装置(4)的棒状加热器(42), 与加热室侧壁(22)的对应于搁板导轨(23)的凹条(23b)对置且沿着 凹条(23b)延伸,因而,在与加热器(42)对应的部分,空气隔热层的 截面幅度增大,能够有效地防止从壳体(41)无端地夺取热。技术方案6的加热烹调器,在蒸汽产生装置(4)的壳体(41)和加 热室(2)的侧壁(22)外表面之间的间隙(90),形成空气隔热层,从而, 能够防止壳体(41)的热被侧壁(22)夺去而使蒸汽产生的能力降低。技术方案7的加热烹调器,由于从蒸汽喷嘴(52)斜向下喷出蒸汽, 因而,在加热室(2)的下部迅速地充满蒸汽,即使食品位于加热室(2) 的底部时,也能够有效地加热食品。另外,争取了蒸汽上升直到从排气口 (28)排出的时间,在高温蒸汽 的加热室(2)内滞留时间延长,能够提高对食品的加热效果。技术方案8的加热烹调器,蒸汽喷嘴(52)的喷嘴孔(57)朝向前端 侧变窄,因而,蒸汽流的速度加快,蒸汽流的方向确定,因此,适于最好 使蒸汽流直接碰到食品的情况。技术方案9的蒸汽产生装置,具有与技术方案3的效果同样的效果。技术方案10的蒸汽产生装置,相对于在横向排列的多个喷嘴(52) (52)的下方设置的挡板(53) (53),在该挡板(53) (53)间的下方与 两挡板(53) (53)端部重叠地设置有辅助挡板(54),因而,沸水笔直地 向上升高的流路被切断,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沸水升高从蒸汽喷嘴(52) 向加热室(2)侵入。技术方案11的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的挡板(53),形成为具 有倾斜方向不同的2个导向面的山状,因而,即使沸水从挡板(53)的下 方笔直地向上升高,也一定会沿着任意一方的倾斜被导向下方,从倾斜下 端滴下。如果挡板(53)只在一个方向向下倾斜,则会担心沸水沿着挡板(53) 的倾斜升高,从倾斜上端进一步沿着蒸汽产生室(51)的壁面升高, 从蒸汽喷嘴(52)向加热室(2)侵入。


图l是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斜前方看打开门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加热烹调器内部的截面图。 图4是从加热烹调器右前方看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正面看的加热室内的蒸汽流动和空气流动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从上看的加热室内的蒸汽和空气流动的说明图。图7是蒸汽产生装置的壳体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壳体本体的主视图。图9是蒸汽产生装置的壳体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IO是控制部的框图。图ll是烹调顺序的流程图。图中,l一加热烹调器本体,2 —加热室,21—侧壁,22—侧壁,23 — 搁板导轨,27—进气口, 28 —排气口, 4一蒸汽产生装置,41一壳体,42 一加热器,51 —蒸汽产生室,52 —蒸汽喷嘴,53 —上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 图5,说明加热烹调器整体的概略构成。 实施例的加热烹调器,除了蒸汽加热烹调功能以外,还具有微波加热 烹调功能及加热器加热烹调功能。烹调器本体l前面开口,内部形成有收容需要加热烹调的食品的加热室2。在加热烹调器本体1的前面开口设置门20。门20其下部转动自由地被 轴支承。在门的右侧设置操作面板ll,在操作面板ll上,配备输入键群lla、 显示部llb、启动钮llc等烹调操作所必需的设备。输入键群lla用于选择或设定加热条件和自动烹调菜单等。显示部llb 显示输入的加热条件和加热剩余时间等。启动钮llc在烹调开始时操作。如图3所示,在烹调器本体l上,在加热室2的左右设置大小空间12、 13,右侧空间12收容电气安装部件群3。该右侧空间12由于收容有电气安 装部件群3,因而也被称为电气安装室。电气安装部件群3,包括产生作为加热源之一的微波的磁控管31、变 换器(inverter)电路33、用以冷却右侧空间12和向加热室2送入空气的风 扇32等。变换器电路33是将商用电源转换成高频电源、将该高频电力向磁控管 31供给、以激励磁控管31的驱动电路。另外,在右侧空间12的上部,配备红外线传感器12a。该红外线传感 器12a,介由向加热室2开口的检测用导管12b,捕捉从加热室2内的食品放 射出的红外线,根据红外线量检测食品温度。在左侧空间13,收容有蒸汽产生装置4。关于蒸汽产生装置4详情后述。在加热室2的底部,设置有向下方凹陷形成的天线收容室16。在所述 天线收容室16的底面设置有一方与其连接且另一方连接激励微波的磁控 管天线31a的波导管15。由磁控管31激励的微波从磁控管天线31a向波导管 15内放射,介由波导管15向天线收容室16传播。在波导管15中连接天线收容部16部分的下方,安装有马达18,使特氟 隆(亍7 口 >)(注册商标)制的马达轴15a向波导管15内突出。在波导管 15中连接天线收容部16的部分,配置有从天线收容部16向波导管15贯通的 金属制的天线轴17a,该天线轴17a与从上述马达18向波导管15内突出的特 氟隆制马达轴15a连接。在天线收容室16内,形成的结构是具有水平面的 天线17与天线轴17a连接、天线17能够随着马达18的旋转而旋转。波导管 15内的微波,介由天线轴17a向天线17传播,从天线17向天线收容室16内 放射。此时,天线17依靠马达18旋转,因此,微波一边旋转一边放射,进 一步得到扩散。天线收容室16,经由能够直接放置微波加热的食品的陶瓷制底板,与 加热室2内隔开。从天线17向天线收容部16内放射的微波,贯通底板向加 热室2内供给,对食品进行微波加热。在天线收容室16内,配置作为铠装加热器(sheathheater)的下加热器 71。该下加热器71,在烘烤烹调时,与后述的加热室2上部的平面加热器7 一起动作,介由底板对加热室2的食品辐射加热。在加热室2的前部下方且马达18的前方,能够拉出地配备水箱19。水 箱19介由泵61b及注水软管61a与蒸汽产生装置4相连。水箱19相对于加热室2稍靠左,B卩,位于远离收容电气安装部件群3的 右侧空间12的位置,万一水溢出也会减小对电气安装部件群3的影响。 在加热室2的顶棚配置平面加热器7。加热室2的左右两侧壁21、 22及后壁由金属板形成。加热室2的底板29 为陶瓷制,用旋转的天线17对在上述波导管15中传输的微波进行反射搅 拌,以使微波能够透过底板29大范围、无斑地向加热室2照射。在加热室2的壁面上,配置有用以检测烘烤烹调时加热室内温度 (170 30CrC)的烘烤热敏电阻(oventhermistor) 8a (图10中记载)。在加热室2的两侧壁21、 22,为了加热烹调食品F而设置有3层搁板导 轨23、 23、 24、 24、 25、 25,以便能够在将放食品的金属制方形盘26收纳 于加热室2之际放置方形盘26。各搁板导轨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力加工, 使其向加热室2侧呈前后方向延长的导轨状鼓起而形成,在各搁板导轨23、 24、 25的背面存在凹条23b。上层搁板导轨23、 23,位于比加热室2的有效高度的l/2高度稍上位置, 中层搁板导轨24、 24、 25、 25,位于比加热室2的有效高度的l/2高度稍下 位置。在加热室2的蒸汽产生装置4侧的侧壁21上,如图4所示,在比上层搁 板导轨23靠上方位置、及上层搁板导轨23和中层搁板导轨24之间,分别横 向排列地开设有各2个孔22a、 22a、 22a、 22a,孔22a、 22a、 22a、 22a面对 蒸汽产生装置4的后述蒸汽喷嘴52、 52、 52a、 52a。在加热室2的设置蒸汽喷嘴52的侧壁22上设置排气口28,在另一侧的 侧壁21上设置进气口27。在收容上述电气安装部件群3的右空间12,接近加热室2的侧壁21设置 管道34,在侧壁21和管道34之间形成空气流路35。随着配备在右空间12内的上述风扇32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在将左 空间13内冷却的同时通过上述流路35从进气口27向加热室2供给。向加热 室2供给的空气流,通过门20的加热室侧、所谓的内侧附近,到达排气口 28。在门20的中央部,形成有窗部以使加热中也能观察加热室内。特别是 在执行微波加热时,从食品产生的蒸汽在门20的内侧结露,造成所谓的模 糊,使加热室内的可视性下降。为了抑制这种模糊的产生,而使来自进气 口27的空气流在门20的内侧附近流动,从而,减少蒸汽与门20的接触,减
少结露。进气口27和排气口28的前后位置关系互为相反位置,实施例中,进气 口27在加热室2前部,排气口28在后部。进气口27和排气口28的高度位置关系是,排气口28接近加热室2的顶 棚、位于比进气口27高的位置,进气口27距加热室2顶棚的距离在该加热 室有效高度的l/2高度位置的范围内。实施例中,进气口27、排气口28均为小孔的集合体,进气口27的最上 层小孔,与上层搁板导轨23的方形盘放置面23a位于大致相同高度位置。排气口28的最下层小孔,位于比上层搁板导轨23高的位置。蒸汽产生装置4,如图7 图9所示,由内部上层形成有上蒸汽产生室 51、另外在下层形成有下蒸汽产生室51a的大致正方形的纵向扁平壳体41 和各蒸汽产生室51、 51a底部位置的加热器42、 42a构成。壳体41由一方侧面开口的本体5和气密性堵塞该本体5开口的盖体6构 成。本体5及盖体6均为铸铝制,热传导性好。本体5在高度方向中央部设有横向的隔板50,把内部分隔成上下2个蒸 汽产生室51、 51a。隔板50—端被中途切断,形成连通上下蒸汽产生室5K 51a的纵通路59。在隔板50的中途切断端,向上设置有堤坝58。在上下蒸汽产生室51、 51a的最高位置,横向排列向外突出设置有各2 个蒸汽喷嘴52、 52、 52a、 52a。在上蒸汽产生室51,设有与各蒸汽喷嘴52连通的蒸汽开口51b,在下 蒸汽产生室51a,设有与各蒸汽喷嘴52a连通的蒸汽开口51c。在各蒸汽产 生室51、 51a中产生的蒸汽,介由蒸汽开口51b、 51c从各蒸汽喷嘴52、 52、 52a、 52a向加热室2内喷出。如图9所示,各蒸汽喷嘴52、 52a的喷嘴孔57、 57a,顶面向前端侧降 低、逐渐变窄。这是为了对在蒸汽产生室51、 51a中产生的蒸汽进行节流、 加快流速且斜向下喷出蒸汽。蒸汽产生室51、 51a内,在各蒸汽开口51b、 51c的下方,接近蒸汽开 口51b、 51c设置挡板53。挡板53、 53a所起的作用是防止沸水在蒸汽产生 室51、 51a的壁面上传输、升高而从蒸汽喷嘴52、 52a、 52向加热室2排出。 该挡板53、 53a的上表面倾斜以使水滴容易滴下。挡板53、 53a形成为具有倾斜方向不同的2个导向面的山状,挡板53、 53a的顶部55a位于蒸汽喷嘴52、 52a的正下方。在横向排列的上挡板53、 53间的下方及下挡板53a、 53a间的下方,与 两挡板53、 53、 53、 53的端部重叠地设置有辅助挡板54,在挡板53、 53和 辅助挡板54之间形成有蒸汽的向上流路。上述加热器42、 42a为棒状加热器,贯通隔板50的上部及下蒸汽产生 室51 a的底壁横向平行地配置。上下加热器42、 42a的间隔,与上述加热室2的上层搁板导轨23和中层 搁板导轨24的间隔大致相同。在上述盖体6上,设置有通向上蒸汽产生室51的供水口61,该供水口 61介由注水软管61a和泵61b连接上述水箱19。在盖体6的下部外表面,开设有有底的传感器安装孔62a,在该传感器 安装孔62a中嵌入热敏电阻63进行螺纹紧固。该热敏电阻63、上述泵61b及 加热器42、 42a,与后述的控制部8相连。控制部8进行如下控制监控热敏电阻63检测的下蒸汽产生室51a底部 的温度,若达到蒸汽喷出开始温度(例如,9(TC),则驱动供水用的泵61b, 开始向上蒸汽产生室51供水。还有,实施例中,控制部8也可以进行如下控制若达到设定上限温 度,则切断向加热器42、 42a的通电,若达到设定下限,则停止供水用的 泵61b。从而,为了安全起见,能够检测出蒸汽产生室51、 51a的异常高温, 或防止水没有形成蒸汽而流入加热室2。另外,在盖体6的上部也设置有传感器安装孔62,其能够备用安装热 敏电阻。在上述控制部8中,除了加热器42、 42a以外,还连接有上述的显示部 llb、启动钮llc、输入键群lla、烘烤热敏电阻8a、红外线传感器12a、热 敏电阻63、磁控管31、变换器电路33、平面加热器7、下加热器71、泵61b。该结构中,如果将热敏电阻63只设置于上蒸汽产生室51时,就无法把 握下蒸汽产生室51a的水的状态,或者如果下蒸汽产生室51a的加热器42a 产生故障,则会担心蓄积在下蒸汽产生室51a的水,从蒸汽喷嘴52a流入到 加热室2内。为此,在盖体6的下部外表面传感器安装孔62a中安装热敏电
阻63,以使至少能够检测下蒸汽产生室51a的温度。如图9所示,蒸汽产生装置4的壳体41,按照使壳体本体5的背面与加 热室2的侧壁22外表面对置,上下加热器42、 42a与加热室2的上层搁板导 轨23和中层搁板导轨24的高度位置对置的方式通过螺纹紧固等固定在该 侧壁22外表面上。从而,加热器42、 42a与搁板导轨23、 24的背面的凹条 23b、 23b对置。贯通在侧壁22上开设的上述4个孔22a、 22a、 22a、 22a,使蒸汽喷嘴52、 52、 52a、 52a面对着加热室2内。在蒸汽喷嘴52、 52a和孔22a、 22a之间,嵌入大致筒状的弹性密封构 件9。在该密封构件9的外周面开设的周槽92中嵌入侧壁22的孔缘,密封构 件9兼用作用以在壳体41和侧壁22之间形成间隙90的垫片。另外,在横跨上层搁板导轨23、 23放置方形盘26、将加热室2上下分 隔开的状态下进行加热烹调时,由于蒸汽喷嘴52、 52、 52a、 52a位于比方 形盘26靠上位置和靠下位置,因而,在夹着方形盘26的两空间中充满蒸汽。 从而,能够对方形盘26上的食品赋予比现有大的加热力。在不使用方形盘26而使用烹调器时,具有下述的作用效果。在加热室2的设置蒸汽喷嘴52的侧壁22上设置排气口28,在另一侧的 侧壁21上设置进气口27,另夕卜,进气口27位于加热室2前部,排气口28位 于后部,进气口27和排气口28的高度位置关系是,排气口28位于比进气口 27高的位置,进气口27距加热室2顶棚的距离在该加热室的l/2高度位置的 范围内,齿此,如图6、图6所示,从蒸汽喷嘴52喷出的蒸汽不会笔直地从 排气口28排出。另外,从蒸汽喷嘴52喷出的蒸汽, 一边上升一边要向加热 室2的对置侧壁方向前进,不过,随着从比排气口28低位置的进气口27流 入的空气的流动,本来要向上方上升的蒸汽被引向下方,向加热室2内扩 展开去。从而,能够消除高温蒸汽直接排出这样的浪费。在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产生室51中,即使沸水在蒸汽产生室51的壁 面升高,也会在途中被挡板53阻止。从而,沸水不会从蒸汽喷嘴52流入加 热室2、让加热室2浸水。由于挡板53倾斜,因而即使附着冷凝水,也会沿着倾斜迅速地到达 倾斜端而滴下。从而,不会在挡板53上蓄积水,能够尽可能地防止水垢
的附着堆积。实施例的挡板53,形成为具有倾斜方向不同的2个导向面的山状,因而,即使沸水从挡板53下方笔直地向上方升高,也一定会沿着任意一方的倾斜而被导向下方,从倾斜下端滴下。另外,利用设置在横向排列的2个挡板53、 53、 53a、 53a间的下方 的辅助挡板54,也能够防止沸水在挡板53、 53间笔直地向上升高。蒸汽产生装置4利用热敏电阻63进行如下控制若下层蒸汽产生室 51a附近的温度达到设定上限温度,则切断向各蒸汽产生室51、 51a的各 加热器42、 42a的通电,若达到设定下限,则停止供水用的泵,因而,能 够可靠地防止对蒸汽产生室51、 51a进行空烧、或防止水没有形成蒸汽而 流入加热室2。在蒸汽产生装置4的壳体41和加热室2的侧壁22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卯, 形成空气隔热层,从而,能够防止壳体41的热被侧壁22夺去而使蒸汽产生 的能力降低。另外,实施例中,蒸汽产生装置4的棒状加热器42,与加热室侧壁22 的对应于搁板导轨23的凹条23b对置且沿着凹条23b延伸,因而,在与加热 器42对应的部分,空气隔热层的截面幅度增大,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从壳体 41无端地夺去热。由于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喷嘴52、 52a向斜向下喷出蒸汽,因而,在 加热室2的下部迅速地充满蒸汽,即使食品位于加热室2的底部时,也能够 有效地加热食品。另外,争取了蒸汽上升直到从排气口28排出的时间,在高温蒸汽的加 热室2内滞留时间延长,能够提高对食品的加热效果。另外,蒸汽喷嘴52的喷嘴孔57向前端侧变窄,因而,蒸汽流的速度加 快,蒸汽流的喷出方向确定,因此,适于最好使蒸汽流直接碰到食品的情 况。实施例的烹调设备,除了上述加热的功能以外,还具备微波加热烹调 功能、加热器加热烹调功能,因此,能够单独使用各烹调功能、或同时使 用2种或3种加热功能进行烹调,这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例,根据图ll所示的流程,对于带有烤焦痕迹进行烹调的加热 器加热烹调(烤架烹调)中选择烤鸡的烹调进行说明。在加热室2内收纳放有食品的方形盘26,关闭门20后执行以下操作。以下的步骤,表示控制部8的动作步骤。Sl:设定蒸汽烹调菜单(选择烤架烹调的烤鸡菜单)。S2:判定是否操作了操作面板11的启动钮11C。S3:对蒸汽产生装置4的加热器42、 42a通电。 S4:对加热室2的平面加热器7通电。 S5:用蒸汽产生装置4的热敏电阻63检测温度。 S6:判定是否到达了蒸汽可以喷出温度(8(TC 卯X:)。 S7:驱动泵61a,从水箱19向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产生室51供水,开 始蒸汽产生。S8:判定是否经过烹调时间、完成烹调结束定时。 S9:切断加热器42、 42a及平面加热器7的通电、或停止泵61a的运转。 S10:利用没有图示的蜂鸣器等告知装置,向使用者报告烹调结束。 还有,除了本烹调以外,还适用于一边使来自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 充满加热室2内一边驱动磁控管31进行微波加热等各种形式。微波加热时, 不使用方形盘26,而是在底板29上直接放置食品进行微波加热。另外,平面加热器7的耗电大,从而,当与蒸汽产生装置4的加热器42、 42a同时驱动时,会担心切断家庭电源的断路器,因此交替驱动为好。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用以说明本发明,不能解释为是对权利要求范 围所述发明的限定,或缩小其范围。另外,本发明的各部构成,并不限定 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技术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 是不言而喻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对加热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其中,在加热室(2)的对置的两侧壁(21)(22)上,设有在加热室(2)内收纳方形盘(26)时用以放置该方形盘(26)的搁板导轨(23)(23),在一侧的侧壁(22)上,夹着搁板导轨(23)在上下位置开口有蒸汽喷嘴(52)(52a),在加热室(2)的外侧设置有从蒸汽喷嘴(52)(52a)喷出蒸汽的蒸汽产生装置(4)。
2. —种加热烹调器,其对加热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其中, 蒸汽喷嘴(52)位于加热室(2)的对置的两侧壁(21) (22)的一侧的侧壁(22)上,在加热室(2)的外侧设置有从该蒸汽喷嘴(55)喷 出蒸汽的蒸汽产生装置(4),加热室(2)的设置蒸汽喷嘴(52)的侧壁 (22)上设置有排气口 (28),在另一侧的侧壁(21 )上设置有进气口 (27), 进气口 (27)和排气口 (28)在加热室(22)侧壁的前后方向互为相反位 置,排气口 (28)设置在比进气口 (27)高的位置。
3. —种加热烹调器,其对加热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其中, 在加热室(2)的外侧设置有蒸汽产生装置(4),该蒸汽产生装置(4)包括壳体(41),其内部具有蒸汽产生室(51);蒸汽喷嘴(52),其 与设置在蒸汽产生室(51)中的蒸汽开口连通,能够将在蒸汽产生室(51) 中产生的蒸汽喷出到加热室(2);加热器(42),其对蒸汽产生室(51) 内的水进行加热;挡板(53),其为了防止在蒸汽产生室(51)内沸腾的 水从蒸汽喷嘴(52)向加热室(2)内侵入而设置在蒸汽产生室(51)内 的蒸汽开口下方,且上表面倾斜以使水滴容易滴下。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还设有蓄水的水箱(19)、将水箱(19)的水介由管路(61a)向蒸汽 产生装置(4)供给的泵(61b)、控制蒸汽产生装置(4)的加热器及泵(61b) 的动作的控制部(8),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产生室具有配置在上层的上蒸汽产生室 (51)和配置在下层的下蒸汽产生室(51a), 蒸汽产生装置(4)的加热器具有对上蒸汽产生室(51)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器(42)和对下蒸汽产生室(51a)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 器(42a),蒸汽产生装置(4)的蒸汽喷嘴(52)具有配置在加热室(2)内用 于放置方形盘(26)的搁板导轨(23)的上方位置且与上蒸汽产生室(51) 连通的蒸汽喷嘴(52)、和配置在搁板导轨(23)的下方位置且与下蒸汽 产生室(51a)连通的蒸汽喷嘴(52a),上蒸汽产生室(51)具有连接与泵(61b)相连的管路(61a)的供 水口(61)、设置在比通向蒸汽喷嘴(52)的蒸汽开口低的位置的堤坝(58)、 使溢出堤坝(58)的水向下蒸汽产生室(51a)流动的通路(59),下蒸汽产生室(51a)具有检测蒸汽产生装置(4)的温度的热敏电阻,控制部(8)向加热器(42) (42a)通电并加热蒸汽产生装置(4), 在由热敏电阻(63)检测到的温度到达蒸汽喷出开始温度时驱动泵(61b), 从供水口 (61)向上蒸汽产生室(51)内供给水箱(19)内的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加热室(2)的两侧壁(21) (22)由金属板形成,搁板导轨(23)通 过该金属板的压力加工、导轨状向加热室(2)侧鼓起而形成,蒸汽产生 装置(4)的加热器(42)为棒状加热器,与加热室侧壁(22)的对应于 搁板导轨(23)的凹条(23b)对置且沿着凹条(23b)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蒸汽产生装置(4)的壳体(41)在与加热室(2)的侧壁(22)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90),利用由该间隙(90)产生的空气层实现隔热。
7. 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蒸汽喷嘴(52) (52a)形成为斜向下喷出蒸汽。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蒸汽喷嘴(52) (52a)的喷嘴孔(57) (57a)朝向前端侧变窄。
9. 一种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4),所述加热烹调器对加热 室(2)内的食品进行烹调,其中,蒸汽产生室(51)在上部设有与蒸汽喷嘴(52)连通的蒸汽开口(51b), 在下部附近设有加热器(42),在蒸汽开口 (51b)的下部设有挡板(53),所述挡板(53)防止在蒸汽产生室(51)内沸腾的水从蒸汽喷嘴(52)向 加热室(2)内侵入,该挡板的上表面倾斜以使水滴容易滴下。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其中, 横向排列设有多个喷嘴(52) (52),对应于各喷嘴(52) (52)设有挡板(53) (53),在邻接的挡板(53) (53)间的下方与两挡板(53) (53) 的端部重叠地设有辅助挡板(54),在挡板(53) (53)和辅助挡板(54) 之间形成蒸汽流路。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IO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其中,挡板(53) (53a)的上表面形成为具有倾斜方向不同的2个导向面的 山状。
全文摘要
一种加热烹调器,在加热室(2)的对置的两侧壁(21、22)上,设有用以能够拆卸地安装方形盘(26)的搁板导轨(23、23),在一侧的侧壁(22)上,夹着搁板导轨(23)在上下位置开口有蒸汽喷嘴(52、52a),在加热室(2)的外侧设置有从蒸汽喷嘴(55)喷出蒸汽的蒸汽产生装置(4)。在夹着方形盘(26)的两空间充满蒸汽,能够获得更大的对食品加热的效果。在蒸汽加热烹调器中,用方形盘将加热室分隔开进行加热时提高加热效果。
文档编号A47J36/24GK101112288SQ200710138130
公开日2008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8日
发明者兵头孝昭, 渊崎达也, 福田义人, 速水克明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