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43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包括内置电动鼓风机的吸尘器主体和相对于吸尘器主体安装成能够装卸 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集尘装置包括纵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集尘壳体、在集尘壳体的内 侧安装的圆筒状的粗滤器、在粗滤器的内侧安装的主滤器。通过电动鼓风机产生的吸引力而被吸入到吸尘器主体内的空气及尘埃在集尘壳 体中回旋并向下流动,尘埃以被压缩的状态堆积到集尘壳体的底面。另外,一部分尘埃要通 过粗滤器,此时被粗滤器捕获而积存到集尘壳体中。通过粗滤器的微细的尘埃被主滤器捕
-M-犾。另一方面,在集尘壳体内流动的空气顺次通过粗滤器及主滤器后向集尘装置外流 出,并在吸尘器主体内通过排气过滤器,由此空气被完全净化,之后从在吸尘器主体的前表 面下部形成的排气口被向外部排出。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3530436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吸尘器中,在吸尘器主体中,向集尘装置外流出的空气的风 压可能会导致排气过滤器的位置偏移。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吸尘器中,由于空气从仅在吸尘器主体的前表面下部 形成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因此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流势比较强,由此,可能会由于排出 的空气而卷起地板面的尘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 排气过滤器的定位的电动吸尘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排出的空气而卷起地板面的尘埃 的电动吸尘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其在前表面形成有吸 气口,在左右的两侧面形成有排气口 ;流路,其将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相连;集尘箱, 其配置在所述流路中,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装卸,用于积存尘埃;电动鼓风机,其设置在所 述框体内,用于从所述吸气口将空气与尘埃一起吸入而使它们在所述流路中流动,使吸入 的尘埃积存于所述集尘箱,并将吸入的空气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排气过滤器,其配置在所述 流路,用于阻止通过所述电动鼓风机进行排气的空气中混有的尘埃的通过;罩,其在所述流 路中配置在沿进行排气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所述排气过滤器的下游侧,被安装状态 的所述集尘箱向所述排气过滤器侧按压,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装卸,用于将所述排气过 滤器定位。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电动吸尘器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罩上 设置有与所述框体卡合的卡合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电动吸尘器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路中将所述吸气口与所述集尘箱相连的部分能够分割成形成于所述框体而与所 述吸气口直接连通的框体侧流路;形成于所述集尘箱而与所述框体侧流路连通的集尘箱侧 流路。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电动吸尘器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箱 在所述框体中向上侧露出,所述集尘箱侧流路位于所述集尘箱的下侧面。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电动吸尘器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尘箱侧流路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嵌合于所述框体侧流路的与所述集尘箱侧流 路的接合部的内侧。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电动吸尘器中,在将吸气口与排气口相连的流路中配 置的集尘箱能够相对于框体装卸。并且,在框体内设置的电动鼓风机从吸气口将空气和尘 埃吸入而使它们在流路中流动,使吸入的尘埃积存于集尘箱,并将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排 出。在此,由于排气口形成在框体的左右的两侧面,因此与排气口仅在后表面等形成的情况 相比,从左右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稳定。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排出的空气而卷起地板 面的尘埃。另外,配置于流路中的排气过滤器阻止通过电动鼓风机进行排气的空气中混有的 尘埃的通过。在此,在流路中,在沿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排气过滤器的下游侧配置 用于将排气过滤器定位的罩。由于罩能够相对于框体装卸,因此通过使罩脱离框体,能够将 排气过滤器从框体取出而进行维护。由于该罩被安装于框体的状态的集尘箱向排气过滤器侧按压,因此即使由于进行 排气的空气的风压而使排气过滤器要向下游侧偏移,罩也能够不偏移而将排气过滤器定 位。即,能够通过利用集尘箱按压罩这样简单的结构进行排气过滤器的定位。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在罩上设置有与框体卡合的卡合部,因此,罩能够不 偏移而将排气过滤器可靠地定位。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流路中,将吸气口与集尘箱相连的部分能够分割成形 成于框体而与吸气口直接连通的框体侧流路;形成于集尘箱而与框体侧流路连通的集尘箱 侧流路。因此,若使集尘箱脱离框体而分别清扫框体侧流路及集尘箱侧流路,则能够容易 除去流路中堵塞在将吸气口与排气口相连的部分的垃圾。并且,若分别使框体侧流路及集 尘箱侧流路变短,则在流路中能够较短地设定将吸气口与集尘箱相连的部分的距离,因此 能够将作用于该部分中流动的空气上的阻力抑制得小。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集尘箱在框体中向上侧露出,另一方面,集尘箱侧流路位 于集尘箱的下侧面而隐藏,因此在集尘箱中向上侧露出的部分清楚而外观良好。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集尘箱侧流路设置的突出部嵌合于框体侧流路的与集 尘箱侧流路的接合部的内侧。因此,在使集尘箱脱离框体而使框体侧流路与集尘箱侧流路分离时,要从集尘箱侧流路洒落的尘埃被突出部引导而进入到框体侧流路的接合部的内 侧。由此,能够防止尘埃散到框体侧流路的周围。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吸尘器主体的2 的立体图。图2是吸尘器主体2的主视图。图3是吸尘器主体2的右侧剖视图。图4表示图3中使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从吸尘器主体2的框体4脱离的状态。图5表示图1中使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从吸尘器主体2的框体4脱离的状态。图6是从右侧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2的图,一部分用剖面表示。图7是从左侧观察到的纵长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图。图8是纵长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右侧剖视图。图9是从右侧观察到的纵长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图,一部分用剖面 表不。图10是纵长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仰视图,省略了盖61。图11是纵长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俯视图。图12是图8的A-A向视剖视图。图13表示在图12中盖61打开的状态。图14是从右侧观察到的纵长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图,一部分用剖面表不。图15表示在图14中电动鼓风机14运转的状态。符号说明1电动吸尘器4 框体5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10 吸气 口11 排气口12 流路14电动鼓风机23第一流路26排气过滤器27 罩29卡合爪62连通路62A舌状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5
<电动吸尘器的概要>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吸尘器主体2的 立体图。图2是吸尘器主体2的主视图。图3是吸尘器主体2的右侧剖视图。在此,在图1 中,以左下侧作为电动吸尘器1的前侧、右上侧作为电动吸尘器1的后侧、左上侧作为电动 吸尘器1的左侧、右下侧作为电动吸尘器1的右侧而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同样,在特 定方向的情况下,按照该方向特定电动吸尘器1的前后、左右及上下。此外,左右方向与宽 度方向相同。参照图1,电动吸尘器1包括吸尘器主体2 (电动吸尘器主体)、软管3、管(未图 示)及吸入件(未图示)。吸尘器主体2具备框体4 (电动吸尘器主体)和相对于框体4安装成能够装卸的 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以下,仅简称为“集尘箱”)5。框体4为带有圆角的中空体,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呈朝向前侧变细的大致三角形形 状。在框体4的左右两侧面的后侧安装有车轮6。虽然在图1中未图示,但在框体4的底面 的前侧安装有滚子7 (参照图幻。通过车轮6和滚子7在地板面上滚动,框体4 (吸尘器主 体2)能够在地板面上移动。框体4的顶面向前下侧倾斜,在其上端部(后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从宽度方向观 察时呈上下颠倒的大致U字状的把手8。通过抓握把手8,能够将吸尘器主体2从地板面抬 起而移动。在框体4的顶面,在比把手8靠前(下)侧的部分形成有向下侧凹陷的收容部9。 从前下侧观察时的收容部9的轮廓呈向下方鼓出的大致半圆弧(参照后述的图5)。安装于 框体4上的集尘箱5以向前下侧倾斜的同时向前上侧露出的状态收容于收容部9。在框体4的前表面(比收容部9靠前侧的部分)形成有吸气口 10,在左右两侧面 的比前轮6靠前侧的区域形成有排气口 11(也参照图2)。在集尘箱5安装于框体4的状态 下,在吸尘器主体2中划分出使吸气口 10与排气口 11相连且中途的一部分由集尘箱5的 内部空间构成的流路12 (参照图3)。在此,在上述的软管3的一端部外嵌有连接筒13,该连接筒13从前侧嵌入吸气口 10。由此,参照图3,软管3的内部与上述的流路12连通。并且,在框体4的后侧部分内置有电动鼓风机14。集尘箱5与电动鼓风机14以排 列成吸气口 10 —集尘箱5 —电动鼓风机14 —排气口 11的方式配置在流路12中。当电动吸尘器1的运转开始时,电动鼓风机14接受电力而被驱动,由此产生吸引 力。通过该吸引力,地板面上的尘埃被吸入到上述的吸入件(未图示)内,并且在顺次通过 吸入件、管(未图示)、软管3(参照图1)后,从吸气口 10被吸入到吸尘器主体2的流路12。 并且,吸入件(未图示)的周围的空气与地板面上的尘埃一起被吸入到流路12中。然后,吸入到流路12中的空气和尘埃首先在集尘箱5中分离。由此,尘埃积存于 集尘箱5,另一方面,空气通过电动鼓风机14在流路12中向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电动鼓风 机14的下游侧喷出。喷出的空气从左右的排气口 11(参照图2)被向机外排出。S卩,在该 电动吸尘器1中,由于能够从左右的排气口 11分散排气,因此能够使空气平稳地从各排气 口 11排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排出的空气而卷起地板面的尘埃。如此,电动鼓风机14从吸气口 10将空气与尘埃一起吸入而使它们在流路12中流动,将吸入的尘埃积存于集尘箱5,将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 11排出。< 框体 >接着,详细说明框体4。图4表示图3中使集尘箱5从吸尘器主体2的框体4脱离的状态。图5表示图1 中将使集尘箱5从吸尘器主体2的框体4脱离的状态。图6是从右侧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 2的图,一部分用剖面表示。参照图4,在框体4上形成有从前后划分收容部9的一对划分面15。一对划分面 15中,前侧的划分面15(称为“前划分面15A(按压部)”。)划分收容部9的前端,后侧的 划分面15 (称为“后划分面15B”。)划分收容部9的后端。前划分面15A与后划分面15B 都为大致圆形状(参照图5),在互相对置的状态下,向前上侧平行地延伸。在此,在框体4的顶面,在从前侧与收容部9邻接的位置一体地设置有向前上侧呈 半圆状地鼓出的前鼓出部16A,在从后侧与收容部9邻接的位置一体地设置有向前上侧呈 半圆状地鼓出的后鼓出部16B(参照图5)。前鼓出部16A的后端面形成前划分面15A的大 致上半部分,后鼓出部16B的前端面形成后划分面15B的大致上半部分。另外,上述的把手 8架设在后鼓出部16B的上端部与框体4的顶面的后(上)端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形成 向后上侧鼓出的圆弧。在前划分面15A上形成有连接口 17。连接孔17为圆孔。在前划分面15A上形成 有接收槽18(凹部)。接收槽18为与连接口 17同心的圆环状,其包围连接口 17并向前下 侧凹陷。另外,在框体4上设置有呈与连接口 17大致相同尺寸的圆板状的除臭过滤器M, 除臭过滤器讨覆盖连接口 17。在后划分面15B上一体地设置有两根按压肋19 (也参照图幻。各按压肋19从宽 度方向观察时为与后划分面15B平行地延伸的细长的块形状,两根按压肋19以在它们之间 配置后划分面15B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参照图幻。各按压肋 19的上端部的角被导圆角(也参照图5)。另外,夹紧杆(” 7—)40的前端在后划分面15B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上 端部露出。夹紧杆40在图4中为向前下侧长的棒状,其前端被倒圆角。详细地说,夹紧杆 40的前端在俯视观察下向前侧呈圆弧状地鼓出,并且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其顶面向前下侧 倾斜。在夹紧杆40的上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向前上侧突出的解除按钮41。在夹紧杆40的后 端面上形成有朝向夹紧杆40的前端的跟前的位置而向前下侧延伸的接收槽42。夹紧杆40收容于后鼓出部16B的上端部及把手18的前端部中,在该状态下,解除 按钮41从后鼓出部16B及把手8的上表面向外部露出而能够向前后滑动。夹紧杆40与解除按钮41的滑动连动,能够在前端比后划分面15B更向前下侧突 出的进入位置(参照图4)与前端退避到比后划分面15B更靠后侧的退避位置(未图示) 之间进退。要向前侧伸出的弹簧43从后上侧嵌入夹紧杆40的接收槽42,通过该弹簧43的 作用力,夹紧杆40朝向进入位置被施力。在夹紧杆40处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若使解除按 钮41向后侧滑动,则夹紧杆40能够抵抗弹簧43的作用力而移动到退避位置。另外,在把手8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在从后侧与夹紧杆40邻接的位置形成有前后 长的接收孔44,在该接收孔44配置有调整开关45。调整开关45在配置于接收孔44的状 态下向前后滑动自如。通过使调整开关45滑动,能够调整电动鼓风机14的吸引力的强度。
在此,在把手8内收容有装饰件46。装饰件46为前后长的装饰板。装饰件46将 调整开关45支承为能够滑动,并且在接收孔44中从下方覆盖从调整开关45分离的部分。 由此,把手8的内部不从接收孔44露出,因此外观变好,并且能够防止来自外部的水等从接 收孔44浸入到调整开关45内。装饰件46的前端从后侧承受(按压并支承)对夹紧杆40施力的弹簧43的后端。 因此,可以不用设置承受弹簧43的专用的部件,就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并且,该把手 8通过将上下的两部件组装而完成,但在其组装或分解时,由于弹簧43通过装饰件46以稳 定的姿态被保持,因此能够防止弹簧43不小心飞出。并且,在框体4中,在划分收容部9的底的底侧周面20上形成有前后细长的嵌合 槽21 (也参照图5)。嵌合槽21从底侧周面20向后下侧凹陷并同时沿底侧周面20向前下 侧延伸。在框体4中,在划分嵌合槽21的前(下)端的部分形成有连通口 22。连通口 22 从前下侧面向嵌合槽21内。在框体4上从流路12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参照图3的粗虚线箭头)的上游侧 顺次设置有作为构成流路12 (参照图幻的流路的第一流路23 (框体侧流路)、第二流路M 及第三流路25。第一流路23在从吸气口 10向前侧略微下降的同时延伸,在中途折弯而向前上侧 延伸后与连通口 22连接。即,第一流路23与吸气口 10直接连通,并同时将吸气口 10与连 通口 22相连。第二流路M通过将管折弯而构成(参照图6)。第二流路M从前划分面15A的 连接口 17向前下侧略微延伸后折弯成大致直角而向后下侧且右下侧延伸,并且从内侧(左 侧)沿着框体4的右侧壁向后侧延伸,之后与电动鼓风机14(详细地说,电动鼓风机14的 吸入侧)连接(也参照图6)。第三流路25与电动鼓风机14 (详细地说,电动鼓风机14的喷出侧)连接,在从电 动鼓风机14向前侧延伸后,略微折弯而向前上侧延伸,在嵌合槽21的跟前向左右分支。在 第三流路25中向左侧分支的部分与左侧(框体4的左侧面)的排气口 11相连,在第三流 路25中向右侧分支的部分与右侧(框体4的右侧面)的排气口 11相连(参照图2)。在第三流路25的中途、详细地说在电动鼓风机14与第三流路25的分支位置25A 之间形成有台阶25B,第三流路25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比台阶25B靠下游侧的位置变粗。 在第三流路25中设置有台阶25B的位置配置有排气过滤器26。排气过滤器沈具有属于 所谓的 HEPA 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或 ULPA 过滤器(Ultra LowPenetration Air Filter)的种类的高的尘埃捕获性能。排气过滤器沈在从前上侧卡 挂于台阶25B的状态下,将第三流路25的中途部分的剖面全部覆盖。因此,在第三流路25 中流动的物质一定通过排气过滤器26。在此,在框体4上设置有划分(具有)上述的底侧周面20的一部分(详细地说, 在底侧周面20中比连通口 22更靠后侧的部分)的罩27。在图4中,罩27的剖面为施加有 向左上方延伸的斜线的剖面线的部分。罩27从正面观察时为朝向下方弯曲成圆弧状的板 状,上述的嵌合槽21形成在罩27上。罩27在相当于嵌合槽21的部分向下侧凹陷。在罩27的下侧面一体地设置有向后下侧突出的定位肋观。另外,在罩27的后端 部一体地设置有向前上侧延伸的钩挂肋(指掛(t 'J 7。)52,在钩挂肋52的上下方向中途一体地设置有向后上侧突出的卡合爪四(卡合部)。罩27能够相对于框体4装卸。如图4所示,在罩27安装于框体4的状态下,在罩 27中,定位肋观从前上侧与排气过滤器沈抵接而将排气过滤器沈向台阶25B按压,卡合 爪四在框体4中从前侧与设置在后划分面15B的下端部的卡合槽30卡合。由此,罩27在 定位肋观处将排气过滤器沈定位,并同时在卡合爪四处相对于框体4定位。在该状态下,在用手指抓握钩挂肋52而将卡合爪四从卡合槽30卸下后,使罩27 向上侧偏移而在收容部9内上升,从而使罩27脱离框体4,此时,在底侧周面20上形成从 前上侧与第三流路25连通的取出口 31。能够将排气过滤器沈从取出口 31取出而进行维 护。之后,将结束维护的(或更换成新部件)的排气过滤器沈从取出口 31返回到第三流 路25内,并将罩27安装于框体4,此时,罩27从前上侧无间隙地闭塞取出口 31,如上述那 样将排气过滤器26定位。在此,如上所述,由于取出口 31与第三流路25连通,因此闭塞取 出口 31的罩27划分第三流路25。详细地说,罩27划分分支位置25A的第三流路25。如上所述,在第三流路25的分支位置25A的跟前(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 配置有排气过滤器26,第三流路25在嵌合槽21的跟前的分支位置25A向左右分支。因此, 在第三流路25(流路12)中从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具有嵌合槽21的罩27配置 在排气过滤器26的下游侧。参照图6,从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的左右的各排气口 11为朝向前侧变细的大致 三角形形状。在第三流路25中,从分支位置25A朝向对应的排气口 11的各分支流路25C 的剖面为与排气口 11相似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并随着朝向对应的排气口 11而变大。因此, 在第三流路25中,从分支位置25A朝向排气口 11的空气的速度随着空气朝向排气口 11而 降低,空气在排气口 11中被平稳地排出。参照图1,格子罩32从外侧安装于框体4的左右两侧面,覆盖对应的排气口 11。格 子罩32通过将细长的树脂制的肋33组合成格子状而构成,其整体形状为与排气口 11相似 的大致三角形形状。被格子罩32覆盖的排气口 11在格子罩32处从相邻的肋33的间隙与 外部连通。格子罩32在其下侧部分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参照图2),在格子罩32中的伸 出最远的部分一体地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比肋33更粗的树脂制的缓冲件34。缓冲件34设置于上下延伸的各肋33的下侧部分。在此,各肋33具有弹性,缓冲 件34由各肋33弹性地支承。因此,若在移动电动吸尘器1的过程中等框体4的左右的侧 面与家具等碰撞,则家具被缓冲件34挡住。此时,通过支承缓冲件34的肋33挠曲,从而能 够缓和由于家具与缓冲件34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在此,缓冲件34、缓和缓冲件34受到的冲击的肋33作为格子罩32这一同一部件 而一体地形成,因此与分别作为不同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另外,在左右的各排气口 11安装有缓冲材料(未图示)。该缓冲材料是通过使从 排气口 11排出的空气通过来降低该空气的风速的部件。缓冲材料(未图示)通过由两张 无纺布夹着具有通气性的氨基甲酸乙酯,并通过粘接等(也可以是焊接或缝制)将上述无 纺布的端部接合而形成。即,在缓冲材料(未图示)中,在通过接合两张无纺布的端部而形 成的无纺布的袋中收容有氨基甲酸乙酯。在该状态下,通过将氨基甲酸乙酯作为芯材而将 无纺布适度地拉伸,从而无纺布中不会产生皱褶。在此,上述的格子罩32为双层结构,在双层架构的内侧夹持缓冲材料(未图示),由此将缓冲材料(未图示)定位。根据该结构,在形成于框体4的曲面部分的通常的排气口 11中,能够以在表面的 无纺布上不产生皱褶的方式将缓冲材料(未图示)漂亮且简单地定位。并且,在流路12中 流动而到达排气口 11的空气顺次通过缓冲材料(未图示)的两张无纺布,由此,该空气的 风速在本实施例中下降到2m/秒左右,并且风速的不均消失。由此,从排气口 11排出的空 气变得极其稳定,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排气口 11排出的空气而卷起地板面的尘埃这样的 不良情况。并且,如上所述,从左右的排气口 11(参照图幻分散排气的情况或朝向排气口 11的各分支流路25C(参照图6)的剖面随着朝向排气口 11而变大的情况带来好的影响,由 此能够使空气从各排气口 11更加平稳地排出。另外,参照图6,在框体4内设置有阀35。阀35与电动鼓风机14(详细地说,电动 鼓风机14的吸入侧)相连。例如,由于在集尘箱5内积存满尘埃等而使流路12 (参照图3) 在电动鼓风机14的上游侧堵塞的情况下,即使电动鼓风机14产生吸引力空气在流路12中 也不流动,因此可能对电动鼓风机14产生负荷。在此,在该情况下,阀35动作(打开)。由 此,当电动鼓风机14产生吸引力时,外部的空气代替流路12中的电动鼓风机14的上游侧 的空气而由阀35吸入,因此能够降低作用在电动鼓风机14上的负荷。并且,在电动鼓风机14的吸入侧形成有漏孔36。在电动鼓风机14产生吸引力时, 从漏孔36吸引外部的空气,因此万一阀35产生不良情况而阀35不动作,也能够降低作用 在电动鼓风机14上的负荷。但是,若从漏孔36吸引的空气的量多,则上述的吸入件(未图 示)的吸引力相应地变小,因此将漏孔36的尺寸设定为,减少作用在电动鼓风机14上的负 担,并同时不降低吸入件(未图示)的吸引力。并且,在从电动鼓风机14外与漏孔36对置的位置(漏孔36的附近)设置有散热 片37。在此,与散热片37关联而在电动鼓风机14的上部设置有电动吸尘器1的控制基板 38。散热片37为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制的板状,在图6中,从控制基板38向右侧延伸后弯曲 而向下方延伸,并且与漏孔36在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对置。另外,在控制基板38 上搭载有双向可控硅等发热部件,散热片37与控制基板38的发热部件直接连接。如上所述,由于在电动鼓风机14产生吸引力时,从漏孔36吸引外部的空气,因此 该空气在流入漏孔36时与散热片37接触。由此,散热片37整体被冷却,因此能够将与散 热片37连接的控制基板38的发热部件冷却。在此,只要流入漏孔36中的空气量充足,即 使散热片37小,也能够将控制基板38的发热部件充分地(有效地)冷却。在此,也可以在流路12 (图3)内配置散热片37,通过在流路12中流动的空气冷却 散热片37,但是在该情况下,在流路12中流动的空气比流入漏孔36中的空气流动的势头 强。由此,可能导致散热片37振动而产生噪声,或由于散热片37的振动传递到控制基板38 而对控制基板38产生损伤。并且,必须采取对策以免流路12周围的异物从散热片37的周 围侵入流路12内。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空气流动的势头比较平缓的漏孔36附近、即流路 12的外侧设置散热片37,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在流路12内配置散热片37而估计的上述的不 良情况。并且,如上所述,使散热片37与漏孔36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对置配置,而并 非将散热片37插通于漏孔36,因此不会由于散热片37而使漏孔36变小(流入漏孔36的 空气的量变少)。
在此,参照图4,电动鼓风机14具备实际产生吸引力的电动机48和支承电动机48 的电动机罩49。电动机罩49为箱形状,在其内侧收容电动机48。上述的漏孔36(参照图 6)形成于电动机罩49的右侧壁。由于电动机48被驱动而发热,因此电动机罩49通常由具有难燃性的材料(聚丙 烯等)形成,从而防止电动机48的发热、由于电动机48产生的火花而起火,并同时使电动 机48从其它部件热隔断。在此,在电动吸尘器2中内置有熔丝50,但是熔丝50可能会发热。并且,如上所 述,控制基板38由于具有发热部件(双向可控硅等)因而也可能发热。然而,如果设置将 控制基板38及熔丝50从其它部件热隔断的专用的难燃性的部件,则成本增加。尤其是具 有难燃性的材料的价格比较高。在此,将控制基板38及熔丝50固定于具有难燃性的电动机罩49。详细地说,在 电动机罩49的上表面设置向下方凹陷的基板收容室55,并且在电动机罩49的基板收容室 阳的下侧设置向侧方(在本实施例中,左侧及右侧中的任一侧)打开的熔丝收容室51。并 且,在熔丝收容室51中收容熔丝50。若将熔丝50插入熔丝收容室51的打开的部分,则能 够容易地将熔丝50收容到熔丝收容室51中。另外,将上述的控制基板38从上方收容到电 动机罩49的上表面的基板收容室55,以使控制基板38位于熔丝收容室51的正上方。由此,即使不设置上述专用的部件,在电动机罩49中,通过将熔丝50收容于熔丝 收容室51并且将控制基板38收容于基板收容室55这样简单的结构,也能够使控制基板38 及熔丝50从其它部件热隔断。即,将容易发热的部件(控制基板38及熔丝50)集中于一 个部位(电动机罩49的上部)。并通过少量个数的难燃性部件(电动机罩49)使它们从其 它的部件热隔断。〈集尘箱〉接着,详细说明集尘箱5(参照图1)。此外,在说明集尘箱5个体的同时,为了容易 说明,使集尘箱5脱离框体4并成为纵长的姿态,以该姿态为基准规定集尘箱5的上下左右 方向。图7是从左侧观察到的纵长状态下的集尘箱5的图。参照图7,集尘箱5为纵长的中空体。图8是的纵长状态下的集尘箱5的右侧剖视图。图9是从右侧观察到的纵长状态 下的集尘箱5的图,一部分用剖面表示。图10是纵长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仰 视图,省略了盖61。图11是纵长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俯视图。图12是图8 的A-A向视剖视图。图13表示在图12中打开盖61的状态。图14是从右侧观察到的纵长 状态下的电动吸尘器用集尘箱5的图,一部分用剖面表示。图15表示在图14中电动鼓风 机14运转后的状态。参照图8,集尘箱5包括箱主体60、盖61、连通路62 (集尘箱侧流路)、第一过滤器 63、第二过滤器64、操作部65。箱主体60由透明的树脂形成,在图8中,为中心轴纵向延伸的纵长的大致圆筒形 状。在箱主体60的下端面形成有与箱主体60内连通的排出口 66。排出口 66为由箱主体 60的下端缘划分的圆孔。箱主体60的内周面为圆周面,在其内周面的周向上的一个部位 (图8中右侧内周面)遍及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有平坦面113(参照图10)。另外,在箱主体60的周壁的与平坦面113—致的部分也形成得平坦。此外,在本实施 例中,平坦面113形成在箱主体60的内周面的周向上的一个部位,但是也可形成在周向上 的多个部位。从上方观察时,箱主体60的上端由圆形状的顶壁67闭塞。顶壁67是箱主体60的 一部分。顶壁67为双层结构,因此在顶壁67上划分有内部空间67A。内部空间67A在图8 中的左侧上下较大。与此对应,双层结构的顶壁67的上侧部分(称为上壁67B)也在左侧 向上侧突出。在上壁67B的左侧部分的顶面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凹部109。在此,将双层结 构的顶壁67的下侧部分称为下壁67C。在顶壁67的圆中心位置形成有将上壁67B及下壁 67C这两方上下贯通的插通孔68。上壁67B处的插通孔68为在规定方向上长的长孔,长度 方向上的两端缘向互相离开的方向呈圆弧状地鼓出(参照图11)。另外,在内部空间67A的右侧部分以沿着水平方向的状态收容有在外侧周缘部形 成有齿轮齿的环状的齿轮104。在该状态下,环状的齿轮104的内侧部分位于上壁67B的插 通孔68与下壁67C的插通孔68之间。在上壁67B—体地设置有主把手69。在图8中,主把手69在上壁67B中如上述那 样从向上侧突出的左侧部分向右侧延伸,在上壁67B的右端部的上方折弯而向下方延伸, 并从上方与上壁67B的右端部连接。因此,在主把手69与上壁67B的右侧部分之间,在上 下方向上能够确保规定的间隙71。在箱主体60中,在图8的左侧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手把72。手把72在上下方向 上长,从箱主体60的外周面向箱主体60的径向外侧(在图8中,左侧)突出。并且,在手 把72上形成有上下长的槽72A(参照图7)。并且,在手把72的比槽72A靠下侧的下端部形 成有供手把72贯通的接收孔73 (参照图7)。接收孔73在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上(在 图7中纵向)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缘朝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呈圆弧状地突出(参照图7)。在箱主体60中,在图8的右侧外周面(箱主体60的周壁的与上述的平坦面113 一致的平坦部分)的上侧部分形成有与箱主体60内连通的连接口 74。盖61为与排出口 66大致相同尺寸的圆板形状。在盖61的圆中心位置形成有贯 通盖61的排气孔75。在盖61的排气孔75中内嵌有鳍状且环状的密封件76。在盖61中, 在径向上比对排气孔75加边的内周缘更略微偏向外侧的位置一体地设置有在图8中向下 侧突出并包围排气孔75的环状的凸部61A(凸部)。在图8的盖61的上侧面,在与盖61的外周缘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呈与盖61同心的 环状且向下侧凹陷的接收槽77。由海绵等弹性材料形成的环状的第一密封构件78嵌入到 接收槽77中。在盖61的一端部(在图8中,左端部)一体地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在图8中,垂直 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轴79(转动轴)。轴79游嵌于箱主体60的接收孔73 (参照图7)。 详细地说,轴79在嵌入接收孔73的状态下能够沿接收孔73的长度方向(在此为上下方 向)滑动(参照图7)。能够通过在作为长孔的接收孔73中游嵌轴79这样简单的结构使轴 79滑动。如以上所示,盖61在一端部的轴79处与箱主体60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以轴79为 中心相对于箱主体60转动。另外,在该状态下,盖61的一端部(轴79侧的端部)在与箱 主体60连结的状态下能够沿接收孔73 (参照图7)的长度方向(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移动。盖61通过转动而能够开闭箱主体60的排出口 66,在图8中,示出盖61关闭排出 口 66的状态,在图13中,示出盖61打开排出口 66的状态。如图8所示,当关闭盖61时, 箱主体60的下端缘在箱主体60的周向的整个区域与第一密封构件78接触。由此,第一密 封构件78将关闭了排出口 66的盖61与箱主体60的排出口 66的缘(下端缘)的间隙闭器。在盖61的另一端部(在图8中,右端部)一体地设置有盖侧卡合部112(第一卡 合部)ο在此,在关闭盖61的状态下,盖61沿着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与排出口 66对置 而关闭排出口 66。即,盖61与排出口 66的对置方向为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另外,在 盖61上设置的凸部61A向在盖61关闭了排出口 66的状态下远离排出口 66的方向(在图 8中,下侧)突出,形成集尘箱5的下端。连通路62是设置在箱主体60的外表面的管,与箱主体60的连接口 74连接。由 此,连通路62的内部与箱主体60的内部连通。在此,由于连接口 74在箱主体60的周壁形 成为与上述的平坦面113(也参照图10) —致的平坦部分,因此能够将连通路62稳定地安 装于该平坦部分。在图8中,连通路62从连接口 74(箱主体60的周壁的上述的平坦部分)向箱主 体60的径向外侧(在图8中,右侧)突出后折弯,并沿着箱主体60的外周面(在图8中, 右侧外周面)向下方延伸到箱主体60的下端跟前。连通路62的下端开口。在连通路62的下端的与箱主体60的外周面对置的部分一体地设置有向箱主体60 的外周面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一肋80。第一肋80以相对于向下方延伸的连通路62交叉的 方式在图8中向左下方延伸。在第一肋80的前端(在图8中,左下的端)一体地形成有爪 81。该爪81卡挂在箱主体60上,由此连通路62与箱主体60 —体化。另外,在连通路62的下端部,在图8的右侧外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向右上侧突出的 第二肋82。在图8中,第一肋80及第二肋82配置在向右上侧延伸的同一平面(参照符号 83)上。第一肋80及第二肋82成为一体而形成环状,包围连通路62的下端的开口。并且, 在图8的姿态的连通路62中比平面83 (第一肋80及第二肋8 靠下侧的部分成为舌状部 分62A(突出部)。在此,在箱主体60的外周面,在与连通路62邻接的位置设置有解除杆110(参照 图10及图11)。解除杆110为沿着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长的板状,被箱主体60的外周 面支持为能够沿连通路62 (沿着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在图8中为上下方向))滑动。 详细地说,解除杆110能够在靠主把手69侧的通常位置(未图示)与靠排出口 66侧的解 除位置(未图示)之间滑动。解除杆110通常处于通常位置。在箱主体60的外周面,在处于解除位置的解除杆110的前端(排出口 66侧的一 端)附近一体地设置有主体侧卡合部111(第二卡合部)。如上所述,当关闭盖61时,如图 8所示,盖侧卡合部112与主体侧卡合部111卡合。由此,能够维持盖61关闭的状态。在该 状态下,若将处于通常位置的解除杆110滑动到解除位置,则解除杆110的前端将盖侧卡合 部112附近的盖61向盖61打开的方向按压。由此,盖侧卡合部112与主体侧卡合部111 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盖61打开。即,通过解除杆110滑动到解除位置来解除盖侧卡合部112与主体侧卡合部111的卡合。第一过滤器63在图8中为中心轴纵向延伸的纵长的大致圆筒形状。在第一过滤 器63的下端面形成有与第一过滤器63内连通的开口 84。开口 84是由第一过滤器63的下 端缘划分的圆孔。第一过滤器63的上端由圆板状的顶壁85闭塞。顶壁85为第一过滤器63的一部 分。在顶壁85的圆中心位置形成有将顶壁85上下贯通的插通孔86。在顶壁85上一体地形成有对插通孔86加边且沿着第一过滤器63的中心轴前后 延伸的圆筒状的筒构件87。筒构件87的内侧部分为插通孔86。在图8的筒构件87的下 端缘,通过螺钉89而安装有多个除尘弹簧88。多个除尘弹簧88在筒构件87的下端缘(下 侧周缘部)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除尘弹簧88通过将金属丝折弯而形成。在各 除尘弹簧88上设置有以第一过滤器63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向径向外侧呈圆弧状地鼓出的除 尘部90。在第一过滤器63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压缩突起91。压缩突起91为向第一过滤 器63的径向外侧突出并同时以第一过滤器63的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状。详细地说,压缩 突起91以沿着第一过滤器63的中心轴方向(在图8中位,上下方向)描绘螺旋的方式延 伸。压缩突起91的下端缘(开口 84侧的端缘)位于从第一过滤器63的外周面的下端缘 向上侧(离开开口 84的方向)隔开规定距离X的位置,压缩突起91在第一过滤器63的外 周面的下端的跟前终止。在第一过滤器63的外周面的下侧大致三分之二的区域,压缩突起91以外的部分 大致全部被切口,在该部分上布满通气性网眼92 (也参照图9)。并且,在第一过滤器63上以分别对其上端缘(顶壁85的外周缘)及下端缘遍及 整周加边的方式安装鳍状且环状的第二密封构件93。第二过滤器64在图8中为中心轴纵向延伸的纵长的大致圆筒形状。第二过滤器 64包括支承框架94和褶状构件95。支承框架94一体地包括在图8中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对置配置的环状的上环 96及下环97 ;在上下延伸而架设在上环96及下环97的各自的内周缘之间的多根梁构件 98 ;以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为圆中心的圆盘状的连结构件99。在上环96以对其外周缘遍及整周加边的方式安装有鳍状且环状的第三密封构件 107。各梁构件98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连接于连结构件99的外周缘。在连结构 件99的圆中心位置一体地设置有沿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的轴构件 100。与轴构件100成为同轴的圆筒状的轴构件101通过螺钉102在图8中从上方安装于 轴构件100。轴构件101也是支承框架94 (第二过滤器64)的一部分,轴构件100及101成 为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轴构件101的前端部分101A(卡合部,在图8中,上端部分) 分成两股,在各前端部分IOlA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103(参照图12)。褶状构件95通过将眼非常细的纤维的布以交替形成山和谷的方式折叠而整体形 成为纵长的圆筒状而形成(参照图10)。褶状构件95通过上环96及下环97从上下夹着而 保持于支承框架94。圆筒状的褶状构件95的内侧空间经由下环97的内侧部分在图8中 向下方打开。在褶状构件95的内侧空间中收容有上述的梁构件98、连结构件99及轴构件100,在图8中,轴构件101从该内侧空间向上侧突出。在此,各梁构件98相对于褶状构件 95的内周面(在褶状构件95的内侧部分中向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侧突出的山侧部分) 而一体化。操作部65在图8中为沿着垂直方向的圆板形状。在操作部65的圆中心位置安装 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轴105。在轴105的一端(在图8中,右端)安装有齿轮106 的圆中心部分,其中齿轮106在图8中为沿着垂直方向的圆板形状且在外侧周缘部形成有 齿轮齿。操作部65设置在箱主体60的外表面,另一方面,轴105及齿轮106收容于箱主体 60的顶壁67的内部空间67A的上述的左侧部分。在该状态下,操作部65及齿轮106由箱 主体60 (顶壁67)支承为能够以轴105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齿轮106从上方与上述的 齿轮104的一端部(在图8中为左端部)啮合。在此,说明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相对于箱主体60的安装。以图8的姿态为基准,首先将第二过滤器64的轴构件100及101从下方插通于第 一过滤器63的插通孔86 (筒构件87的内侧部分)。在插通结束时,第一过滤器63和第二 过滤器64被组装而单元化。 在该状态下,第二过滤器64在第一过滤器63内收容在同轴上,并且第一过滤器63 侧的除尘弹簧88配置在筒状的褶状构件95的内侧空间(详细地说,各梁构件98与轴构件 100之间的区域)。另外,第二过滤器64的第三密封构件107在包围筒构件87 (插通孔86)的状态下 从下方与第一过滤器63的顶壁85对置。另外,在第一过滤器63的内周面与第二过滤器 (褶状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在以第一过滤器63(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 上能够确保规定的间隙。筒构件87的内周面与轴构件101的外周面之间由密封件108闭 塞。并且,轴构件101的前端部分IOlA从筒构件87向上侧伸出。在该状态下,若以第二过滤器64为基准,则第一过滤器63被第二过滤器64支承 为能够以其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之后,打开盖61使排气口 66打开(参照图13),将这样组装(单元化)的第一过 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在图8中从下方插通排出口 66,从而收容于箱主体60内。当收容 结束时,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相对于箱主体60的组装结束。此时,第一过滤器 63、第二过滤器64及箱主体60配置在同轴上。在该状态下,第一过滤器63的开口 84和第二过滤器64的下环97的内侧部分位 于箱主体60的排出口 66侧,从排出口 66向下方露出。另外,在该状态下,第二过滤器64的轴构件101的前端部分IOlA (在图8中为上述 的上端部)从下方插通于箱主体60的顶壁67的插通孔68。此时,顶壁67的上壁67B的插 通孔68的长度方向两端缘卡挂于轴构件101中分成两股的前端部分IOlA的凹部103 (参 照图12)。换言之,前端部分IOlA在各凹部103与顶壁67 (箱主体60)卡合。由此,轴构件101 (第二过滤器64)由上壁67B支承为不能够相对于上壁67B (箱 主体60)相对旋转。另外,轴构件101(第二过滤器64)由上壁67B(箱主体60)支承为在 上壁67B的插通孔68的长度方向两端缘在凹部103内能够移动的范围内能够沿上下方向 (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方向)滑动(参照图12)。在该状态下,第一过滤器63相对于箱主体60及第二过滤器64能够相对旋转,并且第一过滤器63和第二过滤器64能够一起滑动。另外,在该状态下,轴构件101的前端部分IOlA从上壁67B的外表面(上侧面) 向上方突出,在上述的间隙71中位于主把手69附近。S卩,前端部分IOlA以在箱主体60中 从与主把手69邻接的部分(上壁67B)向外部露出的状态与箱主体60卡合。另外,此时,第一过滤器63的筒构件87从下方插通于顶壁67的下壁67C的插通 孔68和齿轮104的内侧部分。由此,筒构件87连结(固定)于齿轮104。另外,第一过滤 器63的顶壁85处的第二密封构件93在包围下壁67C的插通孔68的状态下从下方与顶壁 67的下壁67C对置。最后,关闭盖61而闭塞排出口 66。于是,盖61的排气孔75从下方与第二过滤器 64的下环97的内侧部分连通,并且盖61的排气孔75处的密封件76从下方与下环97的内 周缘遍及整个区域接触。并且,盖61与第一过滤器63的下侧的第二密封构件93接触。另外,关闭盖61时,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分别被盖61向图8的上侧按 压而向上侧滑动。换言之,盖61在关闭排出口 66的状态下,沿着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 (与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方向相同)将第一过滤器63向箱主体60 (顶 壁67的下壁67C)按压,并且,将第二过滤器64向第一过滤器63 (顶壁8 按压。由此,密封件76、第二密封构件93及第三密封构件107分别在上下方向(箱主体 60的中心轴方向)上被压缩。因此,被压缩的密封件76闭塞第二过滤器64的下环97的 内周缘与盖61的排气孔75的内周缘的间隙。另外,被压缩的上侧的第二密封构件93闭塞 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的第一过滤器63与箱主体60 (顶壁67的下壁67C的)间隙,被压 缩的下侧的第二密封构件93闭塞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的箱主体60与盖61的间隙。并 且,被压缩的第三密封构件107闭塞所述中心轴方向的第一过滤器63(顶壁8 与第二过 滤器64的间隙。这样,在关闭盖61的状态下抓握操作部65并向规定方向旋转时,使操作部65旋 转的力经由齿轮106及齿轮104传递到第一过滤器63的筒构件87,由此,在集尘箱中5中, 仅第一过滤器63以其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第一过滤器63沿着箱主体60的内周面旋转。因 此,第一过滤器63的旋转方向与箱主体60的内周面的周向相同。第一过滤器63旋转时,第一过滤器63的外周面的压缩突起91以看起来向开口 84 (排出口 66)侧(在图8中下侧)移动的方式旋转。另外,与第一过滤器63—体化的除 尘弹簧88与第一过滤器63 —起旋转,此时,除尘弹簧88的除尘部90在第二过滤器64的圆 筒状的褶状构件95的内侧部分顺次弹拨向第二过滤器64的中心轴侧突出的山部分(或, 与该山部分一体化的各梁构件98)。但是,在该状态下,被压缩的上侧的第二密封构件93张贴于第一过滤器63与箱主 体60,被压缩的下侧的第二密封构件93张贴于第一过滤器63和盖61,被压缩的第三密封 构件107张贴于第一过滤器63和第二过滤器64。因此,能够确保第一过滤器63与箱主体 60的间隙、第一过滤器63与盖61的间隙以及第一过滤器63与第二过滤器64的间隙的密 封性,但是第二密封构件93及第三密封构件107相对于第一过滤器63的旋转成为阻力。由 此,操作部65的旋转变重,因此难以操作操作部65。另一方面,为了从箱主体60卸下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首先,打开盖61而使排出口 66打开(参照图1 。由此,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各自不再被盖61 按压,因此向下侧滑动。伴随于此,密封件76、第二密封构件93及第三密封构件107各自的 压缩被解除。并且,抓握主把手69,通过抓握主把手69的手的指尖抓握第二过滤器64的轴构 件101中分开成两股的前端部分IOlA的两方(参照图12),将它们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弄弯。 于是,顶壁67的上壁67B的插通孔68的长度方向两端缘从第二过滤器64的轴构件101中 分成两股的前端部分IOlA的各自的凹部103脱离(参照图12)。换言之,前端部分IOlA从 箱主体60脱离。由此,容易使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的单元向下方移动,而经由 排出口 66从箱主体60内卸下,因此使用方便性好。并且,在以使轴构件100及101从筒构件87的内侧部分(插通孔86)脱离的方式 使第二过滤器64相对于第一过滤器63在图8中向下方移动时,能够使第二过滤器64与第 一过滤器63分离。由此,能够分别维护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集尘箱相对于框体的装卸>接下来,说明集尘箱5相对于框体4的装卸。对装卸进行说明。首先,把持盖61处于关闭状态的集尘箱5的手把72。此时,若指尖伸入手把72的 槽72A(参照图9),则能够很好地把持手把72。由此,将集尘箱5向空中抬起,并且使集尘箱主体5倾斜,从而使操作部65配置在 最高位置。在该状态下,连通路62配置在箱主体60的下侧周面。之后,继续把持手把72,将这样倾斜的集尘箱5移动到吸尘器主体2 (框体4)的收 容部9 (参照图4及图5)的正上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参照图4,使倾斜的集尘器5以与划分收容部9的前后的一对划分面 15(前划分面15A及后划分面15B)平行的方式向后下侧移动。于是,在集尘箱5中,首先,主把手69 (参照图8)从前上侧与在框体4中处于进入 位置的夹紧杆40的前端(从后划分面15B露出的前端)的顶面抵接。如上所述,由于夹紧 杆40的前端的顶面向前下侧倾斜,因此主把手69与该顶面抵接时,夹紧杆40抵抗弹簧43 的作用力而退避到后侧的退避位置(未图示)。在此,如上所述,夹紧杆40的前端在俯视观 察下向前侧呈圆弧状地突出(参照图幻。因此,即使使集尘箱5沿宽度方向(水平方向) 移动,而使主把手69从宽度方向抵接处于进入位置的夹紧杆40的前端,夹紧杆40也能够 退避到退避位置(未图示)。在由于与主把手69抵接使得夹紧杆40退避到退避位置40后,主把手69从前上 侧嵌入到后划分面15B的两根按压肋19(参照图幻之间。伴随于此,两根按压肋19从后 上侧按压集尘箱5的顶壁67的上壁67B(在图8中,未向上侧突出的右侧部分),集尘箱主 体5的盖61的凸部61A(参照图8)受到该按压,而从后上侧按压前划分面15A。若以前划 分面15A为基准,则前划分面15A将相对于框体4处于安装中途的集尘箱5的盖61的凸部 61A向后上侧(排出口 66)按压(也参照图8)。在此,在安装到框体4前的集尘箱5中,上壁67B (在图8中,未向上侧突出的右侧 部分)的外表面与盖61的凸部61A的外表面的间隔(参照图8)比后划分面15B的按压肋 19的前表面与前划分面15A的间隔稍大。因此,如此若按压肋19按压上壁67B(参照图8)而使盖61按压前划分面15A,则与此对应,嵌入盖61的接收槽77的第一密封构件78 (参照 图8)被盖61和箱主体60的下端缘略微压缩,在集尘箱5中,上壁67B的外表面与盖61的 凸部61A的外表面的间隔略微变窄(参照图8)。S卩,集尘箱5略微压缩。在该状态下,继续把持手把72(参照图8)将集尘箱5向后下侧移动而向收容部9 内收容。此时,主把手69 (参照图8)配置在两根按压肋19 (参照图幻之间而被上述按压 肋19引导,因此集尘箱5以稳定的姿态向后下侧移动。如此,由于主把手69被引导,因此 在集尘箱5中不用另外设置被框体4引导的部件。即,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并且,当集尘箱5到达收容部9的最深部时,参照图3,在集尘箱5的顶壁67的上 壁67B形成的凹部109位于框体4的夹紧杆40之前。因此,夹紧杆40通过弹簧43的作用 力而进入到进入位置,并嵌入凹部109。由此,集尘箱5相对于框体4定位。另外,此时,在前划分面15A上形成的接收槽18位于盖61的凸部61A的前方。因 此,通过在到此为止的安装中途被压缩的第一密封构件78的回弹力(回复力),盖61 —口 气地向上壁67B的外表面与盖61的凸部61A的外表面的间隔扩宽到原来的间隔的方向(即 前侧)移动。换言之,在安装中途略微压缩的集尘箱5通过第一密封构件78的回弹力势头 良好地返回到原来到尺寸。由此,盖61的凸部61A与接收槽18喀哒地嵌合,通过这样也能 够使集尘箱5相对于框体4定位。另外,在该状态下,由于盖61的排气孔75从后上侧与连 接口 17连通,因此第二过滤器64的下环97的内侧部分(褶状构件95的内侧部分)与第 二流路M的内部连通。另外,此时,在集尘箱5中,连通路62从上方嵌合于框体4 (罩27)的嵌合槽21,连 通路62的舌状部分62A从后上侧插通于连通口 22而收容于第一流路23内。换言之,舌状 部分62A嵌合于第一流路23的与连通路62的接合部的内侧。由此,连通路62的内部与第 一流路23的内部连通。并且,连通路62将第一流路23的内部与箱主体60的内部连通。在此,在第一流路23上以对连通口 22加边的方式设置有鳍状的密封件53。在舌 状部分62A收容于第一流路23内的状态下,密封件53从前下侧与在连通路62中成为一体 而形成环状的第一肋80及第二肋82遍及整周接触。并且,此时,集尘箱5从前上侧与罩27的后端部的钩挂肋52抵接,由此,将罩27 朝向排气过滤器26向后下侧按压。由此,集尘箱5相对于框体4的安装结束。在此,即使罩27没有正确地安装于框体 4而略微抬起,当将集尘箱5向框体4安装时,罩27被安装状态的集尘箱5向后下侧(排气 过滤器26侧)按压,由此罩27能够自动地正确地相对于框体4安装。另外,在集尘箱5相 对于框体4的安装结束时,如上所述,盖61的凸部61A与接收槽18喀哒地嵌合(被接受)。 因此,能够对将集尘箱5安装到框体4的用户提供所谓的喀哒感。由此,若知道喀哒感,则 能够可靠地把握集尘箱5相对于框体4的安装结束的情况,因此使用方便性良好。在该状态下,以使操作部65位于上端的方式使集尘箱5向前下侧倾斜。此时,箱 主体60的中心轴向前下侧倾斜。并且,集尘箱5中的箱主体60的外侧圆周面的大致上半 部分(在箱主体60中比中心轴靠上侧的部分)在框体4中向前上侧露出,向前上侧呈半圆 状地鼓出的前鼓出部16A及后鼓出部16B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面)大致为同一平面 (参照图1)。此时,在集尘箱5中,手把72及操作部65在框体4中都向前上侧露出。在此, 如上所述,由于箱主体60由透明的树脂形成,因此能够从框体4的外侧把握箱主体60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与第一流路23的内部连通的连通路62位于集尘箱5的下 侧面,从而从框体4的外侧观察不到。因此,在集尘箱5中向上侧露出的部分清楚而外观良好。另外,由于主把手69持续地位于两根按压肋19(参照图5)之间且收纳于框体 4 (吸尘器主体2)内,因此从框体4的外侧也看不到主把手69。因此,在安装于框体4的集 尘箱5中露出的前上侧部分的设计不会被主把手69制约。即,能够使设计的幅度变宽。另一方面,为了使安装的集尘箱5脱离框体4,参照图3,首先使解除按钮41向后 侧滑动,使到此为止处于进入位置的夹紧杆40移动到退避位置。于是,夹紧杆40从集尘箱 5的顶壁67的凹部109脱离,因此集尘箱5的后侧部分相对于框体4的定位被解除。之后,把持手把72将集尘箱5向前上侧移动。由此,首先,盖61的凸部6IA从前划 分面15A的接收槽18脱离,因此集尘箱5的前侧部分相对于框体4的定位被解除。并且,若 继续将集尘箱5向前上侧移动,则与安装的情况相同,主车把69配置在两根按压肋19 (参 照图幻之间而被上述的按压肋19引导,因此集尘箱5以稳定的姿态向前上侧移动。并且, 若主把手69从框体4侧的两根按压肋19之间(参照图幻向前上侧脱离而集尘箱5整体 离开框体4的收容部9,则集尘箱5相对于框体4的脱离结束。〈电动吸尘器的运转〉接着,说明电动吸尘器1的运转。如上所述,在集尘箱5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的框体4的状态下,第一流路23的内 部、连通路62的内部(换言之,集尘箱5的内部)、第二流路M和第三流路25连通,上述的 流路12完成(参照粗的虚线箭头)。在此,可知在流路12中将吸气口 10与集尘箱5相连的部分能够分割成在框体4 上形成的第一流路23和在集尘箱5上形成的连通路62。在此,若使第一流路23及连通路 62分别变短,则在流路12中能够较短地设定将吸气口 10和集尘箱5相连的部分的距离,因 此能够将作用于在该部分中流动的空气上的阻力抑制得小。在流路12完成的状态下使电动吸尘器1运转时,如上所述,电动鼓风机14(严密 地说,上述的电动机48)产生吸引力。由此,地板面上的尘埃及空气被吸入上述的吸入件 (未图示)内,顺次通过吸入件、管(未图示)、软管3(参照图1)后,从吸气口 10被吸入到 吸尘器主体2的流路12。在此,当电动鼓风机14产生吸引力时,流路12及集尘箱5 (箱主体60)的内部成 为真空状态。由此,第一流路23的密封件53与集尘箱5的连通路62的第一肋80及第二肋82 密接,因此第一流路23与连通路62的接合部的间隙被完全闭塞。另外,集尘箱5的盖61处的密封件76与前划分面15A的连接口 17的缘及第二过 滤器64的下环97的内周缘分别密接。由此,盖61与前划分面15A的间隙及盖61与第二 过滤器64的间隙被完全闭塞。另外,第一过滤器63的顶壁67侧(上侧)的第二密封构件93与下壁67C密接, 该61侧(下侧)的第二密封构件93与盖61密接。由此,在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向 前下侧且后上侧延伸的方向)上,盖61与第一过滤器63的间隙及第一过滤器63与箱主体60(下壁67C)的间隙被完全。另外,由于第二过滤器64的第二密封构件107与第一过滤器63的顶壁85密接, 因此在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上,第一过滤器63与第二过滤器64的间隙被完全闭塞。另外,通过集尘箱5的内部成为真空状态,关闭排出口 66的盖61整体向箱主体60 侧(后上侧)被牵引,由此,第一密封构件78由被牵引的盖61和箱主体60的排出口 66的 缘(下端缘)压缩。并且,被压缩的第一密封构件78要返回原来的状态而膨胀,此时,盖61 与箱主体60的下端缘的间隙完全被闭塞。在此,在盖61中,由于一端部(轴79侧的端部)也向箱主体60侧被牵引(参照 图15),因此,第一密封构件78不会在盖61的一端侧部被局部较弱地压缩,而是从盖61的 一端部侧到另一端部侧的整个区域被相等且充分地压缩。由此,能够确保由盖61关闭的排 出口 66的密封性。另外,不需要为了在盖61的一端部侧使第一密封构件78充分被压缩而 使第一密封构件78必要以上地变厚,因此能够抑制关闭盖61时的操作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在电动鼓风机14未产生吸引力的状态(集尘箱5的内部未形成真空状 态)下,第一密封构件78未被不必要地压缩(参照图14),因此能够实现第一密封构件78 的长寿命化。并且,如以上所示,在电动鼓风机14产生吸引力而各间隙被闭塞的状态下,被吸 入到流路12的尘埃及空气在流路12中顺次通过第一流路23的内部及连通路62的内部而 流入箱主体60内。流入箱主体60内的尘埃及空气在由箱主体60的内周面和第一过滤器 63的外周面划分的筒状的集尘空间Y内以箱主体60的中心轴为中心回旋并朝向前下侧,尘 埃与盖61碰撞而被压缩,并积存于集尘空间Y的盖61侧。此时,压缩突起91对空气和尘 埃进行引导,以使空气和尘埃回旋。在集尘空间Y回旋的空气不积存于集尘空间Y,通过第一过滤器63的通气性网眼 92而在箱主体60中朝向中心轴侧。在此,一部分尘埃在与盖61碰撞之前或之后,要通过第一过滤器63的通气性网眼 92。此时,大部分尘埃不能通过通气性网眼92,而最终积存于集尘空间Y。S卩,第一过滤器 63通过其圆周面的通气性网眼92捕获流入箱主体60内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在此,微细 的尘埃与空气一起通过通气性网眼92而流入第一过滤器63的内侧。流入第一过滤器63的内侧的空气及细微的尘埃通过第二过滤器64的褶状构件95 而要朝向圆筒状的褶状构件95的内侧(箱主体60的中心轴侧)。此时,空气通过褶状构 件95而流入褶状构件95的内侧,但是微细的尘埃被褶状构件95捕获,因此不能够通过褶 状构件95。即,第二过滤器64通过其圆周面的褶状构件95捕获通过了第一过滤器63的尘 埃。由此,吸入到流路12的尘埃的大致全部被集尘箱5的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 捕获。并且,流入到褶状构件95的内侧的空气向前下侧流动后,顺次在第二过滤器64的 下环97的内侧、盖61的排气孔75及连接口 17中流动而流入第二流路M。空气通过连接 口 17时由除臭过滤器M除臭。流入第二流路M的空气在第二流路24(参照图6)中流动后,通过电动鼓风机 14 (电动机48),此时空气通过电动鼓风机14 (电动机48)向第三流路25侧喷出而流入第 三流路25。
20
流入到第三流路25的空气通过排气过滤器沈,此时,该空气中混有的微细的尘埃 (即使通过集尘箱5的第二过滤器64也未被捕获的微细的尘埃)被排气过滤器沈捕获。 即,排气过滤器26阻止通过电动鼓风机14排出的空气中混有的尘埃的通过。通过排气过 滤器沈的空气继续在第三流路25中流动,在分支位置25A从后下侧与罩27碰撞而在左右 的分支流路25C(参照图6)流动后,从左右的任一个排气口 11(参照图幻向机外排出。在此,罩27由安装于框体4的状态下的集尘箱5向排气过滤器沈侧按压。因此, 即使由于在第三流路25中排出的空气的风压而使排气过滤器沈要向下游侧偏移或者罩27 自身承受风压,罩27都能够在不偏移的情况下将排气过滤器沈定位。即,能够通过利用集 尘箱25按压罩27这样简单的结构来进行排气过滤器沈的定位。另外,由于罩27在卡合 爪四处与框体4卡合,因此罩27在不偏移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将排气过滤器沈定位。并且,伴随电动吸尘器1的运转,在集尘箱5的箱主体60的上述的集尘空间Y中 逐渐积存尘埃。由于箱主体60透明,因此能够从外部把握在集尘空间Y中积存的尘埃的情 况。当尘埃积存到整个集尘空间Y时,用户在保持集尘箱5安装于框体4的状态下抓 握操作部65向规定方向旋转。于是,如上所述,仅第一过滤器63旋转,并且,第一过滤器63 的外周面的压缩突起91以看起来向开口 84侧(盖61)移动的方式旋转。由此,集尘空间Y 内的尘埃被旋转的压缩突起91向盖61侧压缩。由此,集尘空间Y内已经积存的尘埃的尺 寸变小。由此,在集尘空间Y中能够重新确保积存尘埃的空间,因此在该状态下,使电动吸 尘器1运转而尘埃能够再次积存于集尘空间Y。在此,在划分集尘空间Y的箱主体60的内周面形成有平坦面113(参照图10)。因 此,在压缩突起91旋转时,尘埃被旋转的压缩突起91和平坦面113夹着,由此向盖61 (排 出口 66)侧可靠地被压出。因此,能够防止尽管压缩突起91旋转,尘埃也仅空转而完全不 靠向盖61侧这样的不良情况。另外,如上所述,压缩突起91的盖61 (开口 84及排出口 66)侧的端缘位于从第一 过滤器63的外周面的盖61 (开口 84)侧的端缘向离开盖61 (开口 84)的方向隔开规定距 离X的位置(参照图8)。因此,在箱主体60内还没太积存尘埃(集尘空间Y的尘埃的密度 低)的比较早的阶段能够防止压缩突起91的盖61侧的端缘卡挂于已经向盖61侧压缩的 尘埃上而使压缩突起91不能够旋转(压缩突起91不能够进一步压缩尘埃)的不良情况, 因此使用方便性良好。另外,若第一过滤器63旋转,则如上所述,与第一过滤器63—体化的除尘弹簧88 与第一过滤器63 —起旋转,此时,除尘弹簧88的除尘部90顺次弹拨第二过滤器64的圆筒 状的褶状构件95的内侧部分(向内侧呈山状地突出的部分,严密地说,梁构件98)(参照图 1)。由此,能够从捕获了微细的尘埃的褶状构件95拂落尘埃(除尘),因此能够防止褶状构 件95的孔眼堵塞。如此,若尘埃每次积存到整个集尘空间Y时,旋转操作部65而通过压缩突起91压 缩尘埃,则最终被压缩而靠向盖61侧的尘埃达到压缩突起91 (详细地说,压缩突起91的盖 61侧的一端)。在该情况下,压缩突起91由于被尘埃反向按压,而不能够进一步旋转,相伴 于此,不能够硬让操作部65旋转。由此,用户能够把握由于箱主体60内积存满尘埃因此差 不多要将箱主体60内的尘埃扔掉的时刻。
于是,用户把持在集尘箱5中向外部露出的手把72,以上述的顺序使集尘箱5脱离 框体4。此时,由于第一流路23与连通路62分离,因此到此为止收容在框体4的第一流路 23内的连通路62的舌状部分62A从连通口 22及第一流路23向上侧脱离。在此,存在要从连通路62洒落的尘埃存在的情况,但是由于该尘埃由舌状部分 62A向连通口 22侧引导,因此尘埃不会杂乱无章地附着于连通口 22周围的密封件53上,而 是收容于第一流路23内(第一流路23的接合部的内侧)。因此,不会由于该尘埃附着于 密封件53而使密封件53的密封性(换言之,将集尘箱5安装于框体4时的第一流路23与 连通路62的接合部的机密性)恶化。此外,从连通路62接收到第一流路23内的尘埃在将 集尘箱5再次安装于框体4并使电动吸尘器1运转时,重新从连通路62被捕获到集尘箱5 内。在此,若使集尘箱5脱离框体4而分别清扫第一流路23及连通路62,则容易除去在流 路12中将吸气口 10与集尘箱5相连的部分中堵塞的垃圾。并且,在使集尘箱5脱离框体4后,从手把72替换到把持主把手69,之后如图13 所示,以使盖61从上方面向垃圾箱等的方式使集尘箱5成为纵长的姿态,打开盖61使排出 口 66打开。此时,若由与把持把手69的手不同的手把持连通路62 (参照图8),通过该手使 上述的解除杆110(参照图11)滑动到解除位置,则无需与盖侧卡合部112(盖61)及主体 侧卡合部111直接接触,能够解除盖侧卡合部112与主体侧卡合部111的卡合(参照图8) 而使盖61自动地打开。因此,在打开盖61而使排出口 66打开时,可以不被从排出口 66洒 到盖侧卡合部112与主体侧卡合部111(参照图8)的尘埃弄脏手。另外,在这样使解除杆110(参照图11)滑动时,可以通过把持连通路62 (参照图 8)使箱主体60 (集尘箱5主体)的姿态稳定,因此可以不用另外设置用于使箱主体60的姿 态稳定的专用的部件,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排出口 66打开时,积存在箱主体60内的集尘空间Y的尘埃从排出口 66落下(从 箱主体60排出)而被扔到垃圾箱。此时,若尘埃不能够很好地落下,则通过旋转操作部 65(参照图8)而使第一过滤器63的压缩突起91旋转。由此,压缩突起91使积存在集尘 空间Y中的尘埃靠向下方(排出口 66)侧,因此能够使箱主体60内的尘埃可靠地从排出口 66排出而扔到垃圾箱中。第二过滤器64的褶状构件95的内侧部分也从上方面向垃圾箱等。因此,若通过旋 转操作部65,利用除尘弹簧88(除尘部90)弹拨褶状构件95的内侧部分(各壁构件98), 则附着在褶状构件95上的尘埃由于除尘弹簧88弹拨褶状构件95产生的振动而从褶状构 件95剥离落下,被扔到垃圾箱中。在此,如上所示,打开盖61时,第一过滤器63及第二过滤器64分别不被盖61按 压,因此向下侧滑动,伴随于此,密封件76、第二密封构件93及第三密封构件107的压缩分 别被解除。因此,在箱主体60的中心轴方向(在此,上下方向),第一过滤器63 (顶壁85) 与第二过滤器64之间及箱主体60 (详细地说,顶壁67的下壁67C)与第一过滤器63之间 形成少许的间隙,因此密封件76、第二密封构件93及第三密封构件107不会成为阻力,第 一过滤器63能够顺利地转动。伴随于此,能够顺利(轻松)地操作操作部65(参照图8) 而使第一过滤器63旋转,通过压缩突起91将箱主体60内的尘埃从排出口 66可靠地排出。 在此,只要密封件76、第二密封构件93及第三密封构件107对第一过滤器63的旋转不成为 阻力,则也可以不形成上述的间隙。
如以上所述,扔掉集尘空间Y内的尘埃并且从第二过滤器64的褶状构件95除去 尘埃后,若再次关闭盖61 (参照图12),并如图3所示将集尘箱5安装于框体4,则能够通过 使电动吸尘器1运转而在集尘箱5中捕获尘埃。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其在前表面形成有吸气口,在左右的两侧面形成有排气口 ;流路,其将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相连;集尘箱,其配置在所述流路中,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装卸,用于积存尘埃;电动鼓风机,其设置在所述框体内,用于从所述吸气口将空气与尘埃一起吸入而使它 们在所述流路中流动,使吸入的尘埃积存于所述集尘箱,并将吸入的空气从所述排气口排 出;排气过滤器,其配置在所述流路,用于阻止通过所述电动鼓风机进行排气的空气中混 有的尘埃的通过;罩,其在所述流路中配置在沿进行排气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所述排气过滤器的 下游侧,被安装状态的所述集尘箱向所述排气过滤器侧按压,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装卸, 用于将所述排气过滤器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罩上设置有与所述框体卡合的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路中将所述吸气口与所述集尘箱相连的部分能够分割成形成于所述框体而 与所述吸气口直接连通的框体侧流路;形成于所述集尘箱而与所述框体侧流路连通的集尘 箱侧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箱在所述框体中向上侧露出,所述集尘箱侧流路位于所述集尘箱的下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尘箱侧流路中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嵌合于所述框体侧流路的与所述集尘 箱侧流路的接合部的内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排气过滤器的定位的电动吸尘器。在电动吸尘器(1)中,在框体(4)内设置的电动鼓风机(14)从吸气口(10)将空气和尘埃一起吸入而使它们在流路(12)中流动,使吸入的尘埃积存于集尘箱(5)中,将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11)排出。在流路(12)中配置的排气过滤器(26)阻止通过电动鼓风机(14)进行排气的空气中混有的尘埃的通过。在流路(12)中,在沿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排气过滤器(26)的下游侧配置用于将排气过滤器定位的罩(27)。罩被安装于框体的状态的集尘箱向排气过滤器侧按压,因此即使由于排出的空气的风压而使排气过滤器要向下游侧偏移,罩也能够不偏移而将排气过滤器定位。
文档编号A47L9/00GK102106709SQ201010512790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中井康一, 古家义也, 小寺定基, 福冈秀俊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三洋电机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