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468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尘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既可保证除尘率,又可避免粉尘颗粒在真空腔体内气流速度较低区域和毛刷中驻留,从而减少二次污染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极片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结构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搅拌、涂布、冷压、分条、卷绕或叠片、注液、封装、化成和容量等。其中,电池极片在被压实分条时,容易产生游离颗粒,对极片表面造成污染,对电池内阻和自放电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增强电池性能的稳定性,电池生产厂家对极片表面残留的粉尘粒径和多少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电池极片在卷绕前表面的粉尘的最 大颗粒度在SMffl以下。如果极片表面的残留较大尺寸的颗粒,就会造成锂离子电池的局部微结构应力集中,导致在进一步加工和使用过程时的局部破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目前分条机上的刷粉吸尘装置一般包括真空腔和放置在所述真空腔内的毛刷。由于真空腔中风速分布不一致,容易造成腔内风速较低区域颗粒的大量驻留,影响电池性能。而采用毛刷刷粉,常会出现毛刷中嵌入极片表面的颗粒,造成对极片的二次污染。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既可保证除尘率,又可避免粉尘颗粒在真空腔体内气流速度较低区域和毛刷中驻留,从而减少二次污染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既可保证除尘率,又可避免粉尘颗粒在真空腔体内气流速度较低区域和毛刷中驻留,从而减少二次污染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除尘效率不高、粉尘颗粒容易在真空腔体和毛刷中驻留、造成二次污染的不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包括真空腔体,所述真空腔体上分别开设有极片出口狭缝和极片入口狭缝,所述极片出口狭缝两侧设有上毛刷,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连接有吸尘口,所述真空腔体为管状腔体。作为本实用新型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真空腔体的截面为圆形。作为本实用新型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真空腔体的截面为椭圆形。作为本实用新型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极片入口狭缝两侧均设置有下毛刷。作为本实用新型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毛刷均匀分布于所述极片出口狭缝的两侧,所述下毛刷均匀分布于所述极片入口狭缝的两侧。[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的两个吸尘ロ分别与所述真空腔体平滑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极片入口狭缝和所述极片出ロ狭缝对称分布于所述真空腔体。作为本实用新型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的两个吸尘ロ对称分布于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真空腔体内的负压能够促使极片入口狭缝和极片出口狭缝之间形成高速气流,该气流可直接作用到极片表面,除去粉尘;同时,位于极片出ロ狭缝两侧的上毛刷可对残留粉尘进行最后彻底清理,确保高除尘率,提高极片的表面质量,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而且真空腔体为管状腔体,其内部没有粉尘可驻留的平面,因此可防止粉尘在真空腔体内部的驻留;此外,极片出口狭缝的高速气流可吹走嵌入毛刷中的粉尘,实现毛刷的自清洁,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进行进ー步的描述。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做进ー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包括真空腔体3,真空腔体3上分别开设有极片出ロ狭缝4和极片入口狭缝8,极片出ロ狭缝4两侧设有上毛刷6,真空腔体3的两端连接有吸尘ロ 1,真空腔体3为管状腔体。其中,真空腔体3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这种管式真空腔体3内部没有粉尘可驻留的平面,因此可防止粉尘在真空腔体3内部的驻留,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真空腔体3的结构的设计由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优化而得,在确保除尘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约气源,并同时保证极片5上的横向风速一致。当真空腔体3的截面为圆形时,最能满足上述要求。其中,真空腔体3内的负压促使极片入口狭缝8和极片出ロ狭缝4形成高速气流,可直接作用到极片5表面,除去粉尘。而极片出口狭缝4两侧布置的上毛刷6可对残留粉尘进行最后的彻底清理,气流冲击与毛刷刷粉,两种除尘方式共同作用,可以确保高的除尘率。其中,极片入口狭缝8两侧均设置有下毛刷7。上毛刷6和下毛刷7起到密封作用,防止真空腔体I过度失压。上毛刷6均匀分布于极片出ロ狭缝4的两侧,下毛刷7均匀分布于极片入口狭缝8的两侧。毛刷的材质选择由数值仿真分析优化而得,以确保在保证除尘效果的同时不对极片5本身造成伤害。实际使用时,采用扁平毛刷,极片出ロ狭缝4的高速气流能够吹走嵌入上毛刷6中的粉尘,从而实现毛刷的自清洁。[0026]真空腔体3的两端的两个吸尘口 I与真空腔体3平滑连接,具体的,吸尘口 I与真空腔体3为平滑过渡的整体,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粉尘路径中的阻碍。极片入口狭缝8和极片出口狭缝4对称分布于真空腔体3上,便于气流均匀作用于位于极片入口狭缝8和极片出口狭缝4之间的极片5。真空腔体3的两端的两个吸尘口 I对称分布于真空腔体3的两端,便于真空腔体3内的粉尘颗粒的吸出。实际使用时,极片5由下而上从极片入口狭缝8进入,穿过两排下毛刷7,进入真空腔体3。为避免下毛刷7将粉尘刷出真空腔体3,下毛刷7应有一定的开度。在真空腔体3中运行的极片5受到来自极片入口狭缝8和极片出口狭缝4的高速气流的冲击,完成第一个除尘动作(气流冲击式除尘)。设置于极片入口狭缝8两侧的下毛刷7和设置于极片出口狭缝4两侧的上毛刷6可防止真空腔体3过度失压,同时可确保冲击式气流的风速,确保气流冲击式除尘的力度。·被冲击式除尘清除下的粉尘,经由真空腔体3,由位于真空腔体3两端的吸尘口 I吸走,完成除尘动作。而未被气流冲击式除尘动作清除的粉尘则被极片5带至上毛刷6处,为确保刷粉力度和足够大的气流冲击力度,上毛刷6需设置较小的开度。极片5穿过两排“门帘式”上毛刷6同时,残留的粉尘被上毛刷6刷下,刷下的粉尘经由真空腔体3,由位于真空腔体3两端的吸尘口 I吸走,完成第二个除尘动作(毛刷刷粉除尘)。两种除尘动作(气流冲击式除尘和毛刷刷粉除尘)确保了除尘率,同时嵌入上毛刷6和下毛刷7内的粉尘经极片入口狭缝8和极片出口狭缝4进入的高速气流冲击,被吹入真空腔体3,从而实现上毛刷6和下毛刷7的清洁。而管式真空腔体3,以及与吸尘口 I的平滑连接确保了真空腔体3内无死角,粉尘不易驻留。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腔体,所述真空腔体上分別开设有极片出口狭缝和极片入口狭缝,所述极片出口狭缝两侧均设置有上毛刷,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吸尘ロ,所述真空腔体为管状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体的截面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体的截面为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入口狭缝两侧均设置有下毛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毛刷均匀分布于所述极片出口狭缝的两侧,所述下毛刷均匀分布于所述极片入口狭缝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的两个吸尘ロ分别与所述真空腔体平滑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入口狭缝和所述极片出ロ狭缝对称分布于所述真空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的两个吸尘ロ对称分布于所述真空腔体的两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除尘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片分条机粉尘清除装置,包括真空腔体,真空腔体上分别开设有极片出口狭缝和极片入口狭缝,极片出口狭缝两侧设有上毛刷,真空腔体的两端连接有吸尘口,真空腔体为管状腔体。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真空腔体内的负压能够促使极片入口狭缝和极片出口狭缝之间形成高速气流,该气流可直接作用到极片表面,除去粉尘;同时,位于极片出口狭缝两侧的上毛刷可对残留粉尘进行最后彻底清理,确保高除尘率。而且真空腔体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其内部没有粉尘可驻留的平面,因此可防止粉尘在真空腔体内部的驻留;此外,极片出口狭缝的高速气流可吹走嵌入毛刷中的粉尘,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文档编号B08B1/00GK202655300SQ20122023409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3日
发明者姜亮, 孙占宇 申请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