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47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锅体,锅体包括底壁和与底壁相连的侧壁,锅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凹槽,凹槽内填充有碳纤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内锅的导热性好,加热效率高。而且内锅在复合了碳纤维后能够采用电磁加热,且导磁效果好。另外,由于碳纤维填充在锅体的表面上的凹槽内,内锅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效率高、成本低,而且碳纤维不易磨损、经久耐用,内锅加热性能稳定。
【专利说明】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

【背景技术】
[0002]在烹饪器具中,非导磁性材料制成的内锅通常不能直接应用在IH产品上。为使非导磁锅体能够进行电磁加热,相关技术公开的做法有在锅体上贴磁膜、熔射金属、金属刷浆等。
[0003]文献CN203122062U公开了一种复合锅,该复合锅包括内层锅胆和外层锅壳,外层锅壳是金属壳层,内层锅胆是陶瓷或玻璃类的非金属层,外层锅壳与内层锅胆之间设置有液态或无确定形状的固态导热层。这种复合锅结构强度高,抗冲击性好。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具有金属壳层、导热层及陶瓷或玻璃类的内层锅胆的复合锅的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0005]相关技术中的具有金属壳层、导热层及陶瓷或玻璃类的内层锅胆的复合锅的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宄发现,锅体的层数过多,锅体的每个壳层均需要单独加工再进行装配,因此,发明人发现,仅在锅体的局部设置具有导磁功能的材料能够大大简化锅体的加工步骤、降低加工成本。
[0006]为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该内锅能够进行电磁加热,且加工工序简单,加工成本低。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碳纤维。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通过在锅体的表面设置凹槽,凹槽内填充碳纤维,使得内锅的导热性好,加热效率高。而且内锅在复合了碳纤维后能够采用电磁加热,且导磁效果好。另外,由于碳纤维填充在锅体的表面上的凹槽内,内锅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效率高、成本低,而且碳纤维不易磨损、经久耐用,内锅加热性能稳定。
[0009]优选地,所述碳纤维沿从所述锅体的外表面到所述锅体的内表面的方向延伸。由此,内锅导热快速,导热效率高,从而提升内锅的烹饪性能。
[0010]可选地,所述碳纤维的厚度为a,所述锅体的壁厚为b,其中0.1 < a:b < 0.5。由此,既能保证内锅的结构强度,又能保证碳纤维厚度足够大,当内锅进行电磁加热时,碳纤维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并且均匀的传导到锅体的内部,从而实现快速、均匀加热。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设在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上,所述锅体的内表面面积为nl,所述碳纤维的面积为ml,其中0.2 < ml:nl ( 0.8。由此,内锅通过碳纤维进行加热的加热面积足够大,从而提高内锅的加热均匀性及加热效率。
[001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设在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上,所述锅体的外表面面积为n2,所述碳纤维的面积为m2,其中0.2 < m2:n2 ( 0.8。由此,内锅通过碳纤维进行加热的加热面积足够大,从而提高内锅的加热均匀性及加热效率。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多个且分别设在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所述锅体的表面面积为n,所述碳纤维的面积为m,其中0.2 < m:n ( 0.8。由此,内锅通过碳纤维进行加热的加热面积足够大,便于根据导热需求进行碳纤维的合理化分布,从而提高内锅的加热均匀性及加热效率。
[0014]可选地,所述凹槽为多个且设在所述底壁上,其中多个所述凹槽为同心布置的环形槽;或者多个所述凹槽分别为彼此间隔开的长条形;或者多个所述凹槽分别形成为圆形且布置成多个同心环;或者每个所述凹槽包括沿所述锅体的周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弧形槽段,且多个所述凹槽布置成多个同心环。
[0015]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壁相连,所述圆弧过渡壁上设有所述凹槽。由此,提高了圆弧过渡壁的导热性能和加热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锅加热的均匀性。
[001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锅体为非导磁锅体。
[0017]可选地,所述锅体为陶瓷锅体,所述锅体的壁厚b满足关系式:4mm ^ b ^ 10mm。由此,陶瓷锅体的结构强度大,抗冲击性能好。
[00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设在锅体外表面上的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设在锅体内表面上的示意图;
[00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锅在填充碳纤维后的示意图;
[0024]图5是图4所示内锅在填充碳纤维后经修还后的示意图;
[0025]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的仰视图;
[0026]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的仰视图;
[0027]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的仰视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内锅100、
[0030]锅体10、锅体的内表面S1、锅体的外表面S2、
[0031]底壁1、侧壁2、圆弧过渡壁3、凹槽4、弧形槽段40、
[0032]碳纤维20、碳纤维的内表面P1、碳纤维的外表面P2、
[0033]碳纤维的厚度a、锅体壁厚b。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6]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其中,烹饪器具可为电饭锅、电饭煲、压力锅、电炖锅等电热烹饪器具。
[003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如图1-图3所示,包括锅体10,锅体10包括底壁I和与底壁I相连的侧壁2,锅体10的内表面SI和/或外表面S2上设有凹槽4,凹槽4内填充有碳纤维20。
[0038]也就是说,内锅100的锅体10设有碳纤维层,该碳纤维层可设在锅体10的内表面SI上,碳纤维层也可设在锅体10的外表面S2上,或者锅体10的内表面SI及外表面S2上均设有碳纤维层。
[0039]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导热及辐射散热能力,因此锅体10上设置碳纤维层后,内锅100的导热性好,加热效率高。而且,碳纤维材料既可通过热源直接加热,也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且在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时碳纤维材料的导磁效果好,因此当内锅100由导磁性能不佳的材料制成时,设置了碳纤维层的内锅100的导磁性能可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内锅100的加热效率,降低能耗。
[00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锅体10为非导磁锅体,复合了碳纤维层的非导磁锅体可具有导磁性能,即任何非导磁锅体均可经复合碳纤维20的方式来实现导磁,从而实现电磁加热的功能,即非导磁锅体也能在IH产品上得到应用。其中,非导磁锅体可为陶瓷锅体、玻璃锅体或者石制锅体等。
[0041]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锅体10为铝制锅体,复合了碳纤维20的铝制锅体可提尚导磁性能,从而提尚销制锅体的加热效率。
[0042]下面参考图4和图5描述内锅100的加工过程。
[0043]如图4所示,内锅100复合碳纤维20的过程为:首先在内锅毛坯上预留出用于复合碳纤维20的凹槽4 ;然后将碳纤维20嵌入预留的凹槽4中。
[0044]之后,如图5所示,将内锅100的凹槽4进行修坯或其他工艺,以将凹槽4完全或部分封住,从而将碳纤维20固定在凹槽4内。
[0045]内锅100的毛坯在填充了碳纤维20之后进行的加工工序由内锅100的材质决定,例如,当内锅100为陶瓷内锅时,内锅毛坯在嵌入碳纤维20后需要进行烧结,这里不再具体描述。
[0046]由于凹槽4设在锅体10的表面,而碳纤维20直接填充在凹槽4内以复合到内锅100表面上,这种嵌入方式使得内锅100的工艺简单、加工操作容易,而且碳纤维20不易磨损、经久耐用,从而使得内锅100的加热性能稳定。
[004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100,通过在锅体10的表面设置凹槽4,凹槽4内填充碳纤维20,从而使得内锅100的导热性好,加热效率高。而且当内锅100由导磁性能不佳的材质制成时,复合了碳纤维20的锅体10能够采用电磁加热,且导磁效果好。另外,由于碳纤维20填充在锅体10的表面上的凹槽4内,使得内锅100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效率高、成本低,而且碳纤维20不易磨损、经久耐用,内锅100加热性能稳定。
[0048]优选地,碳纤维20沿从锅体10的外表面S2到锅体10的内表面SI的方向延伸。
[0049]需要说明的是,碳纤维层的加工过程为:首先将原丝进行初步处理后编织成碳纤维层雏形,然后将碳纤维层雏形进行预氧化处理、渗碳处理,之后将碳化后的碳纤维层进行表面精加工、涂层等操作,从而得到碳纤维层。其中,在原丝进行编织的过程中,可按照设定的路径进行编织,从而使得碳纤维层的纤维沿设定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碳纤维20可以加工出设定的纤维延伸方向。
[0050]由现有技术公开的材料可知,在沿着碳纤维材料的纤维延伸方向上,碳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大。因此,将碳纤维20设置成沿从锅体10的外表面S2到锅体10的内表面SI的方向延伸,使得碳纤维20的导热取向为由锅体10的外部向其内部导热,由此,内锅100导热快速,导热效率高,从而提升内锅100的烹饪性能。
[0051]需要说明的是,复合在锅体10上的碳纤维20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当烹饪器具的加热器件如加热盘、电磁线圈等设在内锅100的底部时,碳纤维20可复合在锅体10的底壁I上,而当内锅100的外周壁上也设有加热器件时,碳纤维20可复合在锅体10的侧壁2上。
[0052]在一些示例中,底壁I与侧壁2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壁3相连,从而提高内锅100的美观度,且减少底壁I与侧壁2相连处的应力集中,便于内锅100的加工成型。
[0053]具体地,圆弧过渡壁3上也设有凹槽4,这样,锅体10在圆弧过渡壁3上也复合了碳纤维20,可提高圆弧过渡壁3的导热性能和加热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锅100加热的均匀性。
[0054]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碳纤维20的厚度为a,锅体10的壁厚为b,其中0.1彡a:b彡0.5。也就是说,碳纤维20的厚度a为锅体10厚度b的1/10到1/2之间,由此,既能保证内锅100的结构强度,又能保证碳纤维20厚度足够大,当内锅100进行电磁加热时,碳纤维20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并且均匀的传导到锅体10的内部,从而实现快速、均匀加热。
[00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锅体10为陶瓷锅体,锅体10的壁厚b满足关系式:4mm ^ b ^ 10mm,由此,陶瓷锅体10的结构强度大,抗冲击性能好。
[00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凹槽4设在锅体10的内表面SI上,锅体10的内表面面积为nl,碳纤维20的面积为ml,其中0.2 < ml:nl < 0.8。这里,碳纤维20的面积ml指的是锅体10上所有碳纤维20的内表面Pl的面积之和,即所有碳纤维20朝向锅体10内部的表面面积之和,也就是说,碳纤维20的内表面Pl的面积之和占据锅体10的内表面面积的1/5至4/5。由此,内锅100通过碳纤维20进行加热的加热面积足够大,从而提高内锅100的加热均匀性及加热效率。
[005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凹槽4设在锅体10的外表面S2上,锅体10的外表面S2面积为n2,碳纤维20的面积为m2,其中0.2 < m2:n2 < 0.8。这里,碳纤维20的面积m2指的是锅体10上所有碳纤维20的外表面P2的面积之和,即所有碳纤维20朝向锅体10外部的表面面积之和,也就是说,碳纤维20的外表面面积之和占据锅体10的外表面面积的1/5至4/5。由此,内锅100通过碳纤维20进行加热的加热面积足够大,从而提高内锅100的加热均匀性及加热效率。
[00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凹槽4为多个且分别设在锅体10的内表面SI和外表面S2上,锅体10的表面面积为n,碳纤维20的面积为m,其中0.2 < m:n ( 0.8。这里,碳纤维20的面积m指的是,设在锅体10的内表面SI上的碳纤维20的内表面Pl的面积与设在锅体10的外表面S2上的碳纤维20的外表面P2的面积之和。由此,内锅100通过碳纤维20进行加热的加热面积足够大,便于根据导热需求进行碳纤维20的合理化分布,从而提高内锅100的加热均匀性及加热效率。
[00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碳纤维20非连续地覆盖在锅体10的表面上,这样可以保证锅体10通过碳纤维20加热均匀、平稳。
[0060]需要说明的是,内锅100上用于嵌入碳纤维20的凹槽4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设置,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0061]下面来参考图4-图8来描述锅体10上的凹槽4设置的具体示例。
[0062]在图4的示例中,凹槽4为多个且设在底壁I上,其中多个凹槽4为同心布置的环形槽。这样,填充至凹槽4内的碳纤维20也呈多个同心布置的环形条。由此,内锅100加热更加均匀。
[0063]在图6的示例中,凹槽4为多个且设在底壁I上,每个凹槽4包括沿锅体10的周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弧形槽段40,且多个凹槽4布置成多个同心环。这样,填充至每个凹槽4内的碳纤维20也形成为沿锅体10的周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弧形条,多个凹槽4内的碳纤维20呈同心布置。
[0064]在图7的示例中,凹槽4为多个且设在底壁I上,多个凹槽4分别形成为圆形且布置成多个同心环。也就是说,凹槽4为多排,每排凹槽4包括多个凹槽4,每排凹槽4排布成圆环形,多排凹槽4呈同心环的形状,这样,填充至凹槽4内的碳纤维20也形成为相应的形状。
[0065]在图8的示例中,多个凹槽4分别为彼此间隔开的长条形,这样,填充至凹槽4内的碳纤维20也呈多个彼此间隔开的长条形。
[006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100,通过在锅体10上复合碳纤维层,从而使得内锅100导热快,加热效果好,且能够进行电磁加热,且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006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6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碳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沿从所述锅体的外表面到所述锅体的内表面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的厚度为a,所述锅体的壁厚为b,其中0.1 ^ a:b ^ 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在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上,所述锅体的内表面面积为nl,所述碳纤维的面积为ml,其中0.2 ml:nl 0.8o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在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上,所述锅体的外表面面积为n2,所述碳纤维的面积为m2,其中0.2 m2:n2 0.8o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多个且分别设在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所述锅体的表面面积为n,所述碳纤维的面积为m,其中 0.2 < m:n < 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多个且设在所述底壁上, 其中多个所述凹槽为同心布置的环形槽;或者 多个所述凹槽分别为彼此间隔开的长条形;或者 多个所述凹槽分别形成为圆形且布置成多个同心环;或者 每个所述凹槽包括沿所述锅体的周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弧形槽段,且多个所述凹槽布置成多个同心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壁相连,所述圆弧过渡壁上设有所述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为非导磁锅体。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为陶瓷锅体,所述锅体的壁厚b满足关系式:4mm ^ b ^ 1mm0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4232857SQ201420721304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5日
【发明者】余恒锋, 吴培洪, 徐腾飞, 黄良光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