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坐两用的健身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806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站、坐两用的健身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更具体地,涉及ー种能够通过改变车座的位置以坐、站两式进行骑自行车锻炼的健身自行车。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骑自行车对于大多数人強健下身以及使腰和上身变得灵活大有 裨益。现今,许多人偏爱无车轮的室内健身自行车,因为可以通过脚踏板的恒定摩擦カ提高锻炼效果。通过蹬踏自行车脚踏板使大腿和小腿获得锻炼的效果。而且,当人们交替蹬踏自行车脚踏板时,他们的腰和臀从ー边摆动到另ー边,因此使得他们更苗条。这种健身自行车包括车座、通过在车座下的车座杆连接的车体、固定在车体下以支撑所述车体的底架、与车体的上部呈预定角度附接的车把杆、固定在车把杆的上部的车把、以及在车体中心的两侧安装的一对脚踏板。就上述健身自行车而言,人坐在车座上,踏上脚踏板,并用他们的腿使脚踏板转动。此时,他们通过握紧车把和检查运动量来锻炼。健身自行车分为坐式和站式。在站式健身自行车的情况下,脚踏板和车座之间的空间小,把手的高度低。于是,骑车人能够同时锻炼下身和上身。在此情况下,能够使锻炼效果最大化,然而缺点是不适合老年人。此外,坐式健身自行车的脚踏板和车座之间的空间大,使得骑车人的重量集中在车座上,并且因为脚踏板设置在车座的前方区域,所以骑车人的重量还集中在骑车人的腿上。坐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缺点是上身的锻炼不能够与下身的锻炼一起进行。因此,上述现有技术的自行车的确存在如下问题,即骑车人不能够选择性地进行坐式或站式锻炼。公开内容技术问题本发明カ求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ー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改变车座的位置而以坐、站两式进行骑自行车锻炼的健身自行车。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通过在锻炼时骑车人不用离开车座就能够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改变车座的位置而以坐、站两式进行骑自行车锻炼的健身自行车。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健身自行车,其中车座的傾斜度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意愿而确定。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ー种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脚踏板单元连接,所述脚踏板単元在带轮的正面和背面的中心有一对脚踏板,所述固定架与连接到车把的枢转架铰接且可相互折合,所述带轮承受带的张カ;以及车座,所述车座配备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其中,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安装有导块,在所述导块中形成有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经由所述空间而引入位于所述车座下的移动块,以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可移动地结合,并且结合有用来选择性地使所述移动块的位置固定和移动的控制装置,以通过转动小齿轮使所述健身自行车的车座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移动或固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导块的空间的上部和侧部分别开有导孔,所述导块沿长度方向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在所述导孔的内边缘安装有齿条,以使位于所述车座下的移动块在所述导块的内部空间中可移动,并且配备所述控制装置用来使在所述移动块的侧部的小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以通过所述小齿轮的转动使所述健身自行车的车座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移动。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小齿轮处一体地安装有把手,并且所述把手暴露于所述导块的侧部的所述导孔的外部。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导块的侧部形成有多个连接孔,并且在所述 移动块处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孔连接的固定孔,并且所述固定孔和连接孔通过固定销结合。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弯曲的空间,所述在长度方向上弯曲的空间的两横侧均被穿透,并且所述导块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上,所述导块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引导突起。在所述车座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侧板以使所述车座的下部敞开,所述侧板的两横侧向下弯折,并且通过使位于所述车座的下表面中心的引导突起之间的锁定突起向下突出,配备所述移动块以使其安装在所述导块的上部。在所述空间中配备有多个轮子,并且结合有穿过所述移动块和所述轮子的多条轴。在部分地暴露于所述移动块的侧部的一条轴上形成有长孔,并且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插入式来与按压件结合,其中待与所述长孔连接的插孔穿透所述按压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手柄,在所述控制装置的一端形成凸轮件以离心地穿过所述轴和所结合的按压件。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操纵所述手柄使所述凸轮件离心地转动时,所述按压件水平地移动以按压或松开所述移动块的外围表面,并且通过使所述移动块的位置固定或移动而使所述健身自行车的车座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移动或者固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套件与安装在所述枢转架的一侧的控制件的上沟槽结合,以在所述枢转架和所述固定架彼此交叉时限制所述固定架的角度,并且通过选择性地改换具有不同厚度的套件来控制所述车座的傾斜度。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具有使用者能够选择健身自行车为坐式或站式的优点,其中坐式起到锻炼使用者的上身以及下身的作用,站式起到集中锻炼使用者下身的作用。此外,通过操纵手柄,按压或松开移动块的外围表面使移动块的位置固定或可移动。因此,在锻炼时,骑车人不用离开车座,就能够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轻松地变动车座的位置。此外,通过在枢转架和固定架的交叉点选择性地结合厚度不同的套件,能够控制枢转架和固定架之间的角度,从而根据使用者的意愿确定车座的傾斜度。


下文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点以及优点变得更显而易见,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局部放大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局部概略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站式健身自行车的状态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坐式健身自行车的状态图;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实施方式的分解透视图;图8和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实施方式的局部概略剖面图;图IO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又ー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图IO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再ー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附图主要部分简要说明
100健身自行车110:车腿单元
111枢转架Illa:车把
112固定架113:支撑架
115调整件116:套件
120脚踏板单元121:带轮
122带123:脚踏板
124曲轴130:车座
131导块131a:空间
131b导孔131c:齿条
131d连接孔132:移动块
132a小齿轮132b:固定孔
132c固定销133:把手231导块231a:空间
231b引导突起232:移动块
232a侧板232b:锁定突起
233控制装置233a:轮子
233b轴233c:长孔
233d按压件233e:插孔
233b凸轮件233f:手柄最优实施方式以下将參照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且不应当理解为局限于本文说明的实施方式。更确切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公开内容全面和完整,并将向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发明的范围。全文中,相似的标号指代相似的元件。如在本文使用的术语“大約”、“基本上”等意图在数学精确度方面允许有ー些余地,以考虑此行业可接受的裕度,并防止任何不负责任的违反者不当地利用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给出的精确或者绝对数值的公开内容。图I是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局部放大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局部概略剖面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站式健身自行车的状态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坐式健身自行车的状态图。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实施方式的分解透视图。图8和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实施方式的局部概略剖面图。图IO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又ー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图IO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再ー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如图I至5所示,坐、站两式的健身自行车能够选择性地以坐式或者站式进行骑自行车锻炼。健身自行车100包括车座130、车腿单元110、脚踏板123以及脚踏板单元120。SP,车座130包括可折叠的靠背単元(未示出)。一副支架111和112可折合地安装在车腿单元110的车座130之下以支撑使用者的重量。车腿单元110包括等效于枢转架111和固定架112的一副支架。固定架112的一端固定车座130的下部,然后倾斜地设置在车座130的前方。此外,枢转架111枢转地结合在固定架112的中心处,然后倾斜地设置在车座130的后方。支撑架113分别与固定架112的下部和枢转架111的下部沿长度方向結合。在不使用这种健身自行车100时,将固定架112和枢转架111折合以最小化此健身自行车的体积,因此使存放和携带变得简单。相反地,在使用健身自行车100吋,将枢转架111旋转以使其与固定架112交叉,使得健身自行车100能够被使用。此外,脚踏板单元120安装在一副支架的任意ー个上并对称地设置在带轮121的正面和背面,使得使用者能够进行腿部锻炼,其中带轮121承受带的张力。
在脚踏板单元120中,曲轴124分别与固定在带轮121的正面和背面的中心的中心轴(未示出)结合。曲轴124对称地设置。脚踏板123被安装为在曲轴中转动。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理解,以下示例仅是解释性的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此。通过此健身自行车100,将更详细地描述用于以坐、站两式实现骑自行车的装置。预先地,将导块131 (在其中形成有空间131a)安装在位于固定架112上部的车座130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导块121形成为弧形。在导块131的空间131a的上部和侧部开有导孔131。齿条131c安装在导孔131b的内边缘以使位于车座130下部中心处的移动块132朝向导块131的内部空间131a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滑动。此外,在移动块132的侧部的小齿轮132a与齿条131c啮合。通过转动小齿轮132a使导块131沿啮合的齿条131c移动。固定的车座130和导块131能够一体地移动。在此情况下,把手133—体地安装在小齿轮132a处,且把手133暴露于在导块131侧部的导孔131b的外部。因此,通过转动把手133使小齿轮132a轻松地枢转。而且,在导块131的侧部形成多个连接孔131d,在移动块132处形成与连接孔131d连接的固定孔132b,且通过固定销132b使固定孔132b与连接孔131d结合。为了固定改变了位置的车座130的位置,通过将固定销132c穿过连接孔131d和固定孔132b使连接孔131d与固定孔132b结合,由此防止移动块132的移动。根据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100,当使用者以站式使用健身自行车锻炼上身和下身时,将固定销132c从连接孔131d和固定孔132d中移出。随后,通过转动把手133使齿条131c与小齿轮132a啮合以使导块131向前移动,从而车座130向车把Illa移动。然后,再通过固定销132c将连接孔131d和固定孔132b结合,由此防止移动块132在导块131中的移动。通过在车把Illa和车座130之间保持窄的空间,使用者能够通过站式健身自行车100进行锻炼。相反地,当使用者通过坐式健身自行车100集中锻炼下身时,将固定销132c从连接孔131d和固定孔132b中移出。随后,通过反方向地转动把手133使齿条131c与小齿轮132a啮合,从而导块131移向后方区域以加宽车把Illa和车座130之间的空间。然后,通过固定销132c将连接孔131d与固定孔132b结合,以备好车座130的位置,使得在车座130上能够以坐式进行骑自行车锻炼。当使用者坐在车座130上时,他们的重量集中于车座130上且被车座130支撑。通过坐式健身自行车100,能够进行仅针对使用者下身的骑自行车锻炼。同时,如图7至9所不,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的另ー实施方式包括导块231、移动块232以及控制装置233。预先地,将导块231安装在固定架112的上部。在此情况下,导块231的两侧是穿透的。在导块231的穿透的两侧形成在长度方向上弯曲的空间231a。如此,当将轮子233a插入空间231a中滚动和旋转时,与轮子233a结合的车座130沿弯曲的空间231a来回移动。
特别地,一对引导突 起231b在导块231的上表面上突出。这样的引导突起231b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以预定的间隔隔开。此外,移动块232固定在车座130的下表面上。侧板232a的两侧在移动块232中向下弯折。移动块232的下部由于弯折的侧板232a而敞开。此敞开的下部覆盖导块231的外围表面,然后安装在导块231的上表面上。锁定突起232b在移动块232的下表面的中心处向下突出。锁定突起232b具有与一对引导突起231b的间隔宽度对应的宽度,以精确地置于引导突起231b之间。通过安装的锁定突起232b,在进行锻炼时,能够使车座130的移动最小化。此外,当移动块232在导块231的上部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滑动时,配备用于使移动块232的位置固定或移动的控制装置233。控制装置233包括轮子233a、轴233b、按压件233d以及手柄233f。在此情况下,为了平衡,轮子233a中的任ー个在空间231a中滚动且旋转。另ー轮子233a与控制装置233结合以调整车座130的位置。为了使轮子233a和导块231之间的摩擦最小,轮子233a的两侧呈胀形。此外,轮子233a优选地由软塑料材料制成,但不局限于此种材料。结合有穿过移动块232和轮子233a的多条轴233b。此时,长孔233a在任ー轴中形成,所述轴在移动块232的横侧部分地暴露。此外,通过插入式来结合按压件233d,待与长孔233c连接的插孔233e穿透按压件233d。此外,离心地穿过轴233b和待连接的按压件233d的凸轮件233b与手柄233f结合,凸轮件233b在控制装置233的一端形成。手柄233f弯折以形成C形且设置为朝向前方区域。按压件233d的插孔233e与相对于凸轮件233b离心地形成的轴结合,且通过插入式来将突出的轴与长孔233c —体地结合。换言之,如图8所示,如果手柄233f相对于车座130垂直地转动,凸轮件233b对着长孔233c离心地转动,使得插孔233e朝向与侧板232a相対的ー侧水平地移动。在此情况下,按压件233d缓解了侧板232a的外部压力,使得可以自如地调节车座130的位置。結果,如果通过操纵手柄233f离心地转动凸轮件233b,按压件233d水平地移动以按压或者松开移动块232的外围表面,于是通过使移动块232的位置固定或移动,使健身自行车的车座130朝向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移动或者固定。如此,当骑车者锻炼时,骑车者不用离开车座130就能够轻松地向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改变车座130的位置,由此自如地移动车座130的位置以进行坐式或站式锻炼。如图IOa和IOb所示,套件116与安装在枢转架111 一侧的控制件115的上沟槽结合,以在枢转架111和固定架112彼此交叉时限制固定架112的角度。此时,通过选择性地改换具有不同厚度的另ー套件116来控制车座130的傾斜度。如图10所示,如果通过插入式来结合具有薄厚度(LI)的套件116,则枢转架111和固定架112的角度(Θ I)变大。相反地,如图11所示,如果通过插入式来结合具有厚厚度(L2)的套件116,则枢转架111和固定架112的角度(Θ2)变小。即,可能在车座130前倾时感到舒服的那些人使用薄的套件116,而可能在车座130后倾时感到舒服的那些人使用厚的套件 116。
尽管在此已经參照前述的实施方式和附图描述了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随后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相应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在不偏离如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替换、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应理解,这 种替换、修改和变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ー种坐、站两式健身自行车,包括 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脚踏板单元连接,所述脚踏板単元在带轮的正面和背面的中心有一对脚踏板,所述固定架与连接到车把的枢转架铰接且可相互折合,所述带轮承受带的张カ;以及 车座,所述车座配备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其中,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安装有导块,在所述导块中形成有空间, 其中,经由所述空间而引入位于所述车座下的移动块,以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可移动地结合,并且 其中,结合有用来选择性地使所述移动块的位置固定和移动的控制装置,以通过转动小齿轮使所述健身自行车的车座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移动或固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车,其中在导块的空间的上部和侧部分别开有导孔,所述导块沿长度方向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并且 其中,在所述导孔的内边缘安装有齿条,以使位于所述车座下的移动块在所述导块的内部空间中可移动,并且 其中,配备所述控制装置用来使在所述移动块的侧部的小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以通过所述小齿轮的转动使所述健身自行车的车座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其中在所述小齿轮处一体地安装有把手,并且所述把手暴露于所述导块的侧部的所述导孔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其中在所述导块的侧部形成有多个连接孔,并且 其中,在所述移动块处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孔连接的固定孔,并且所述固定孔和连接孔通过固定销结合。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车,其中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弯曲的空间,所述在长度方向上弯曲的空间的两横侧均被穿透,并且所述导块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所述导块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引导突起,并且 其中,在所述车座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侧板以使所述车座的下部敞开,所述侧板的两横侧向下弯折,并且通过使位于所述车座的下表面中心的引导突起之间的锁定突起向下突出,配备所述移动块以使其安装在所述导块的上部,并且 其中,在所述空间中配备有多个轮子,并且结合有穿过所述移动块和所述轮子的多条轴,并且 其中,在部分地暴露于所述移动块的侧部的一条轴上形成有长孔,并且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插入式来与按压件结合,其中待与所述长孔连接的插孔穿透所述按压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手柄,在所述控制装置的一端形成凸轮件以离心地穿过所述轴和所结合的按压件,并且 其中,当通过操纵所述手柄使所述凸轮件离心地转动时,所述按压件水平地移动以按压或松开所述移动块的外围表面,并且通过使所述移动块的位置固定或移动而使所述健身自行车的车座朝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移动或者固定。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车,其中套件与安装在所述枢转架的一侧的控制件的上沟槽结合,以在所述枢转架和所述固定架彼此交叉时限制所述固定架的角度,并且 其中,通过选择性地改换具有不同厚度的套件来控制所述车座的傾斜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站、坐两用的健身自行车,其中固定架安装在带轮的正反表面的中心,带的张力施加给所述带轮。所述固定架与脚踏板单元连接,所述脚踏板单元具有一对脚踏板。所述固定架与连接到车把的枢转架铰接以便可彼相互折合。在所述固定架的顶端装有车座。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导块沿长度方向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并且具有导孔,所述导孔分别在所述导块空间的顶表面和侧表面形成为敞开的。齿条安装于在所述侧表面形成的所述导孔的角部,并且安装在所述车座的下表面的移动块以这种方式可移动地结合在所述空间中,即,使在所述移动块的侧表面形成的小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并且通过所述小齿轮的转动使所述健身自行车的车座向前或者向后可移动。
文档编号A63B22/06GK102648026SQ201080039697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6日
发明者金载凡 申请人:金载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