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圆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32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圆锯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木工机械,具体地说是一种折叠式圆锯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型木材工厂和家庭锯切圆木用的锯木机一般包括支架、工作台、工作台 支架、电机、圆锯片等,电机固定在支架上,带动圆锯片转动,工作台安装在工作台支架上, 工作台支架下端通过铰链座与支架连接。圆木安放在工作台上,工作台及工作台支架在人 工推动下,可绕铰链座前后移动,调整其与圆锯片的工作位置,进行锯切圆木。为了保障工 作安全,圆锯片外还罩有外护罩、内护罩,外护罩固定在支架一侧,内护罩固定在工作台下 侧,内护罩和工作台设有供圆锯片切割圆木的切割缝。随工作台的移动,内护罩可在外护罩 内移动。上述锯木机由于结构原因,体积较大,安装和存放需占用很大的空间,运输成本较 高,搬运不方便。若为了减小运输体积,必须将锯木机圆锯片、内外护罩和工作台拆下,使锯 木机整体结构拆散,运到客户处需用户自行装配,从而不能保证出厂的调试技术参数和质 量。同时,工作时地轮着地,容易移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 理,运输和存放占地空间小,搬运和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折叠式圆锯机。其特别适合于小 型木材工厂和家庭锯切圆木加工作业。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圆锯机,其包括支 架、工作台、工作台支架、圆锯片、电机,圆锯片安装在电机轴端,由电机带动圆锯片转动,圆 锯片外设有护罩,工作台安装在工作台支架上,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由活动支架、固定支架、 支撑板组成,活动支架上端与固定支架上端铰接,支撑板一端与固定支架连接,另一端通过 连接螺栓与活动支架连接,支撑板活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与固定支架下部之间,组成三角形 支撑结构,电机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工作台支架下端通过铰链座与固定支架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支架下端还通过支杆、连杆和轮轴安装有一对可升降的地 轮,支杆一端与固定支架铰接,另一端与连杆铰接,连杆另一端通过连接圆孔套接在轮轴 上,轮轴可带动两端连接的地轮和连杆绕支杆翻转,支撑在固定支架的斜面上。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支架和工作台支架之间设有弹簧和限位导向杆。本实用新型所述工作台为槽形结构,工作台槽内表面设有齿状凸起,以防止圆木 在锯切时滑转。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活动支架、固定支架和支撑板组成的三角形支撑结构,运输 时,松开支撑板与活动支架间的连接螺栓,可将活动支架折叠置入固定支架内。圆锯机工作 时,支撑板与活动支架和固定支架通过螺栓可靠固定,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支撑结构。翻转轮 轴,抬起地轮使固定支架地脚板可靠接地,圆木放置入工作台槽内,将工作台推向旋转的圆 锯片,圆锯片沿着切割缝将圆木锯切断。松开工作台,工作台将在弹簧作用下自动复位至起
3始状态。对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构思巧妙,工作支撑、固定可靠;运输时只需 拆卸支撑板和活动支架的连接螺栓,将活动支架折叠入固定支架内,缩小存放空间,大大减 小了装箱体积,降低了运输费用。装配使用时,安装复位简便,不需装配调试圆锯片、工作 台、工作台支架等工作部件,从而确保机器的出厂质量。其特别适合于小型木材工厂和家庭 的圆木锯切加工作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地轮接触地面时支杆、连杆、轮轴和固定支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为1.活动支架,2.固定支架,3.支撑板,4.外护罩,5.内护罩,6.工作 台,7.工作台支架,8.地轮,9.连杆,10.支杆,11.轮轴,12.下护罩,13.圆锯片,14.电机, 15.弹簧,16.限位导向杆,17.圆木,18.挂钩,19.推杆,20.地脚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中可以看出,一种折叠式圆锯机,其包括支架、工作台6、工作台支 架7、圆锯片13、电机14等。工作台6安装在工作台支架7上圆锯片13安装在电机14轴 端,由电机14带动圆锯片13转动,圆锯片13外设有护罩。所述护罩包括有外护罩4、内护 罩5、下护罩12等,以保证工作安全。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架由活动支架1、固定支架2、支撑板3组成,活动支架1上端与 固定支架2上端铰链,支撑板3 —端与固定支架2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栓与活动支架1 连接,支撑板3活动安装在活动支架1与固定支架2下部之间,组成三角形支撑结构,电机 14安装在固定支架2上,工作台支架7下端通过铰链座与固定支架2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支架2下端还通过支杆10、连杆9和轮轴11安装有一对可升 降的地轮8,支杆10 —端与固定支架2铰接,另一端与连杆9铰接,连杆9另一端通过连接 圆孔套接在轮轴11上,轮轴11可带动两端连接的地轮8和连杆9绕支杆10翻转,两种状 态都支撑在固定支架2的斜面上。锯切工作时,上抬轮轴11,连杆9随之向上翻动,轮轴11 位于连杆9上方并接触支撑在斜面设置的固定支架2上,该状态下,地轮8抬起,固定支架 2底端的地脚板20与地面可靠接触,如图3所示。需要移动圆锯机时,向下搬动轮轴11,连 杆9随之向下翻动,轮轴11移动位于连杆9下方并接触支撑在斜面设置的固定支架2上, 如图4所示,该状态下,地轮8降下接触地面,固定支架底端的地脚板20抬起。这样,大大 方便了运输。本实用新型所述工作台6为槽形结构,工作台6槽内表面设有齿状凸起,以防止圆 木在锯切时滑转。工作台6上还设有供锯片切割木材的切割缝。本实用新型所述工作台支架7下端通过铰链座与固定支架2连接。固定支架2和 工作台支架7之间设有弹簧15和限位导向杆16,弹簧15套在限位导向杆16上。如
图1、 图3所示。工作台支架7、固定支架2及限位导向杆16、弹簧15组成一倒三角可变形支撑结构。工作台支架7、固定支架2之间设有一连接用的挂钩18。推动工作台支架7上的推 杆19,工作台6及工作台支架7在人工推动下,可绕固定支架2下端的铰链座相对于圆锯 片13前后移动,调整其与圆锯片的工作位置,进行锯切圆木。人工停止推动,松开工作台, 工作台6及工作台支架7将在弹簧15作用下自动复位至起始状态,此时工作台切割缝距圆 锯片刃尖的距离为50毫米。本实用新型所述活动支架1设有配重管。圆锯片13外设有护罩,所述护罩包括有 外护罩4、内护罩5、下护罩12等。外护罩4固定在固定支架2侧面,内护罩5固定在工作 台6上,下护罩12固定在外护罩4下部,其通过螺钉和长孔与外护罩4下端连接,如
图1、 图3所示。内护罩5可在外护罩4中间可活动,内护罩5和工作台6设有供锯片切割木材 的切割缝。外护罩、内护罩、下护罩等共同将圆锯片完全罩住,充分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由活动支架1、固定支架2和支撑板3组成的三角形支撑结构,圆锯机 工作时,支撑板3与活动支架1和固定支架2通过螺栓可靠固定,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支撑结 构。翻转轮轴11,抬起地轮8使固定支架地脚板20可靠接地。圆木放置入工作台6槽内, 将工作台6推向旋转的圆锯片13,圆锯片13沿着切割缝将圆木锯切断。松开工作台,工作 台将在弹簧作用下自动复位至起始位置。此时,工作台切割缝距圆锯片刃尖的距离为50毫 米,如图3所示。运输时,松开支撑板与活动支架间的连接螺栓,可将活动支架折叠置入固 定支架内,扣合挂钩18。圆锯片、工作台、工作台支架等工作部件结构均保持不变。如图2 所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构思巧妙,工作支撑、固定可靠,安全防护充分;运输时只需 拆卸支撑板和活动支架的连接螺栓,将活动支架折叠入固定支架内,缩小存放空间,大大减 小了装箱体积,降低了运输费用。装配使用时,安装复位简便,不需装配调试圆锯片、工作 台、工作台支架等工作部件,从而确保机器的出厂质量。其特别适合于小型木材工厂和家庭 的圆木锯切加工作业。
权利要求一种折叠式圆锯机,其包括支架、工作台、工作台支架、圆锯片、电机,圆锯片安装在电机轴端,由电机带动圆锯片转动,圆锯片外设有护罩,工作台安装在工作台支架上,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由活动支架、固定支架、支撑板组成,活动支架上端与固定支架上端铰接,支撑板一端与固定支架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栓与活动支架连接,支撑板活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与固定支架下部之间,组成三角形支撑结构,电机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工作台支架下端通过铰链座与固定支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圆锯机,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支架下端通过支杆、连杆 和轮轴安装有一对可升降的地轮,支杆一端与固定支架铰接,另一端与连杆铰接,连杆另一 端通过连接圆孔套接在轮轴上,轮轴可带动两端连接的地轮和连杆绕支杆翻转,支撑在固 定支架的斜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圆锯机,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支架和工作台支架之间 设有弹簧和限位导向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圆锯机,其特征是所述工作台为槽形结构,工作台槽 内表面设有齿状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圆锯机,其特征是所述活动支架设有配重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圆锯机,其包括支架、工作台、工作台支架、圆锯片、电机,所述支架由活动支架、固定支架、支撑板组成,活动支架上端与固定支架上端铰接,支撑板活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与固定支架下部之间,组成三角形支撑结构。所述固定支架下端还通过支杆、连杆和轮轴安装有一对可升降的地轮。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工作支撑、固定可靠,运输时可将活动支架折叠入固定支架内,缩小存放空间,降低了运输成本。装配使用时,安装复位简便,不需装配调试圆锯片、工作台、工作台支架等工作部件,确保机器的出厂质量。其特别适合于小型木材工厂和家庭的圆木锯切加工作业。
文档编号B27B5/00GK201728703SQ201020258740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5日
发明者于广池, 黄缙培 申请人:于广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