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43496发布日期:2018-12-28 21:4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材料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木塑复合材料最大优点就是变废为宝,并可100%回收再生产,可以分解,不会造成“白色污染”,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同时具有耐水、耐腐性能,使用寿命长,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因此木塑复合材料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但是现如今用于制作木塑复合材料装置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低,需要多个工人合作使用才能完成加工,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自动的进行木塑复合材料加工而而仅需较少劳动力进而较少人力成本并加快加工效率的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实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装置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压实装置,所述压实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四组均匀分布的液压缸,所述第一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上侧端面与所述液压缸之间配合连接有液压内柱,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的上侧端面与所述第二空腔的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空腔的下侧内壁内左右贯穿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的下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内左右贯穿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三空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三空腔的上侧内壁与所述第二空腔的下侧内壁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五空腔,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五空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五空腔的上侧内壁及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三空腔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五滑块,所述第六空腔靠近所述第一空腔一侧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空腔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转动轮,其中,所述传动轮内环形阵列的分布有开口朝向为远离轴心的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靠近所述传动轮轴心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槽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顶压弹簧,所述第一滑动块远离所述传动轮轴心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斜面结构,其中,所述第五滑块内上下阵列的设置有开口向右且可与所述第一滑动块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滑块的左右两侧端面上设置有开口分别朝向左右两侧且可与所述第一滑动块相配合的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五滑块靠近所述第一空腔一侧端面相啮合且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的左右两侧端面相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第六空腔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七空腔,所述第七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一端延伸入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六滑块,所述第六滑块远离所述第一空腔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七空腔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七空腔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空腔,所述第六滑块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延伸通入所述第八空腔内的第七滑块,所述第八空腔的上侧内壁与所述第六空腔的下侧内壁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五滑块的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三通孔内并固定连接有第八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九滑块,所述第九滑块的左右对称的设置有开口分别朝向左右两侧且可与所述第六滑块相配合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九滑块的下侧端面与所述第一空腔的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第一空腔的后侧内壁内前后贯穿的设置有出料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第一齿轮转动时设置于第一滑动块上的斜面结构与第二凹槽的上侧内壁相抵接,此时,当第一滑块向上移动时,第二凹槽的下侧端面与最右侧的处于水平状态下的第一滑动块的下侧端面相抵接,此时第一滑块可带动第一齿轮发生正向转动,当第一滑块向下移动时,由于第二凹槽的上侧内壁与设置与第一滑动块上的斜面结构相抵,此时在第一滑块向上移动时推动最右侧的第一滑动块缩回入第一开口槽内,此时第一齿轮不发生转动,同时在第一齿轮正向转动时位于最左侧的第一滑动块的下侧端面与第一凹槽的下侧内壁相抵接,进而带动第五滑块向下移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腔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进料装置,所述进料装置包括相连通的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上侧内壁内的第一开腔,所述第一开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锥齿槽,所述第一转动块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开腔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原料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上端延伸通入所述原料腔内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杆上固定设置有搅拌块,所述原料腔的下侧内壁与所述第二空腔远离所述第一空腔一侧的内壁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导料通道,所述第一滑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上端通过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一锥齿槽相配合的第一锥齿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九滑块内设置有震动装置,所述震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九滑块的下侧端面上的第一电机固定块,其中,所述第一空腔的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块相配合的第二开腔,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九滑块内设置有第三开腔,所述第二电机的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三开腔内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三开腔内转动的偏心杆,所述偏心杆的大径端固定连接有重块,所述重块在转动时可产生震动进而带动第九滑块上的颗粒状原料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八空腔的后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第四开腔,所述第四开腔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下端通过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可将压制成型后的板材推出的带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滑块内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电阻丝。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八滑块的下侧端面上设置有斜面结构,所述第七滑块的上侧端面上设置有与设置于所述第八滑块上的斜面结构相配合的斜面结构,所述第六滑块延伸通入所述第一空腔内的一端上设置有斜面结构,当所述第九滑块下降时可通过推动设置于所述第六滑块上的斜面结构将所述第六滑块推入到所述第七空腔内并卡入所述第三凹槽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六空腔远离所述第一空腔一侧的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导滑槽,所述第五滑块远离所述第一空腔一侧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导滑槽内的第一导滑块,所述第一导滑块的下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导滑槽的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回位弹簧。

本方法的具体工作步骤:

首先,通过本装置进行复合的压制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转动轴带动偏心杆转动,进而带动重块转动,进而将落到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颗粒材料震动至均匀分布;

其次,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液压内柱带动第一滑块下降,进而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九滑块的挤压力将材料进行压制并初步压撑块状,此时加热电阻丝通电,进而对第一滑块及第九滑块之间的材料进行加热,在一定压力及温度的条件下第一滑块下侧端面与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复合板材逐渐紧实,此时加热电阻丝停止加热,同时液压缸在此启动并通过液压内柱再次推挤第一滑块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九滑块向下移动,当第三凹槽移动至与第七空腔相连通时第六滑块卡入第三凹槽内,此时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与出料孔的上侧内壁相齐平,此时液压缸通过液压内柱带动第一滑块上升,同时第三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带轮转动,进而通过与成型板材左右两侧端面内的摩擦带动板材向后移动出出料孔,此时使用人员取下板材即可,同时,当第一滑块上升至与第二通孔相连通时,第一滑块的下侧内壁推动最右侧的第一滑动块的下侧端面正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向下移动,进而通过第八滑块推挤第七滑块朝向远离第一空腔一侧移动,进而带动第六滑块朝向第一空腔一侧移动,此时第六滑块脱离出第三凹槽外并恢复至初始状态,在第一滑块继续上升的过程中第一滑块的上侧端面与第三滑块的上侧端面相抵接,进而动第二滑块上升,当第二滑块上升时第四滑块受到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并使得第一通孔导通第三空腔,此时通过第三空腔向第一空腔内喷入防粘剂进而使得复合材料不易沾附于第一空腔的内壁内,此时第二滑块继续上升,进而使得导料通道与第一空腔相连通,并在第一滑块最大限度上升时第一锥齿轮卡入第一锥齿槽内,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一搅拌杆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块转动,此时可通过搅拌块将原料腔内的原料搅拌混合均匀,当进入到第一空腔内的原料达到一定数量时第一滑块下降一定高度恢复至初始状态;

最后,第二滑块的下侧端面再次与第二空腔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本装置回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本装置可进行下一压制动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复合的压制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转动轴带动偏心杆转动,进而带动重块转动,进而将落到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颗粒材料震动至均匀分布,此时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液压内柱带动第一滑块下降,进而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九滑块的挤压力将材料进行压制并初步压撑块状,此时加热电阻丝通电,进而对第一滑块及第九滑块之间的材料进行加热,在一定压力及温度的条件下第一滑块下侧端面与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复合板材逐渐紧实,此时加热电阻丝停止加热,同时液压缸在此启动并通过液压内柱再次推挤第一滑块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九滑块向下移动,当第三凹槽移动至与第七空腔相连通时第六滑块卡入第三凹槽内,此时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与出料孔的上侧内壁相齐平,此时液压缸通过液压内柱带动第一滑块上升,同时第三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带轮转动,进而通过与成型板材左右两侧端面内的摩擦带动板材向后移动出出料孔,此时使用人员取下板材即可,同时,当第一滑块上升至与第二通孔相连通时,第一滑块的下侧内壁推动最右侧的第一滑动块的下侧端面正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向下移动,进而通过第八滑块推挤第七滑块朝向远离第一空腔一侧移动,进而带动第六滑块朝向第一空腔一侧移动,此时第六滑块脱离出第三凹槽外并恢复至初始状态,在第一滑块继续上升的过程中第一滑块的上侧端面与第三滑块的上侧端面相抵接,进而动第二滑块上升,当第二滑块上升时第四滑块受到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并使得第一通孔导通第三空腔,此时通过第三空腔向第一空腔内喷入防粘剂进而使得复合材料不易沾附于第一空腔的内壁内,此时第二滑块继续上升,进而使得导料通道与第一空腔相连通,并在第一滑块最大限度上升时第一锥齿轮卡入第一锥齿槽内,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一搅拌杆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块转动,此时可通过搅拌块将原料腔内的原料搅拌混合均匀,当进入到第一空腔内的原料达到一定数量时第一滑块下降一定高度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第二滑块的下侧端面再次与第二空腔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本装置回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本装置可进行下一压制动作,通过本装置可自动的进行木料的加工,仅需较少的劳动力进行辅助,如此可为企业节省下大量的劳动成本,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值得推荐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传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装置主体11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11内的压实装置,所述压实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11内的第一空腔21,所述第一空腔21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四组均匀分布的液压缸25,所述第一空腔21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33,所述第一滑块33的上侧端面与所述液压缸25之间配合连接有液压内柱26,所述第一空腔21的左右两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空腔65,所述第二空腔65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块62,所述第二滑块62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空腔21内的第三滑块64,所述第三滑块64的上侧端面与所述第二空腔65的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6,所述第二空腔65的下侧内壁内左右贯穿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21相连通的第三空腔61,所述第三空腔61的下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76,所述第一固定块76内左右贯穿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三空腔61相连通的第一通孔77,所述第三空腔61的上侧内壁与所述第二空腔65的下侧内壁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71,所述第四空腔71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块72,所述第四滑块72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五空腔73,所述第一固定块76的上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五空腔73内并位于所述第五空腔73的上侧内壁及所述第一固定块76的上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74,所述第三空腔61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六空腔59,所述第六空腔59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五滑块67,所述第六空腔59靠近所述第一空腔21一侧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空腔21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孔57,所述第二通孔57内可转动的设置有转动轮58,其中,所述传动轮58内环形阵列的分布有开口朝向为远离轴心的开口槽91,所述第一开口槽91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动块93,所述第一滑动块93靠近所述传动轮58轴心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槽91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顶压弹簧92,所述第一滑动块93远离所述传动轮58轴心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斜面结构,其中,所述第五滑块67内上下阵列的设置有开口向右且可与所述第一滑动块93相配合的第一凹槽68,所述第一滑块33的左右两侧端面上设置有开口分别朝向左右两侧且可与所述第一滑动块93相配合的第二凹槽69,与所述第五滑块67靠近所述第一空腔21一侧端面相啮合且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33的左右两侧端面相啮合的第一齿轮58,所述第六空腔59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七空腔46,所述第七空腔46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一端延伸入所述第一空腔21内的第六滑块45,所述第六滑块45远离所述第一空腔21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七空腔46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47,所述第七空腔46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空腔48,所述第六滑块45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延伸通入所述第八空腔48内的第七滑块49,所述第八空腔48的上侧内壁与所述第六空腔59的下侧内壁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通孔51,所述第五滑块67的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三通孔51内并固定连接有第八滑块52,所述第一滑块33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21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九滑块35,所述第九滑块35的左右对称的设置有开口分别朝向左右两侧且可与所述第六滑块45相配合的第三凹槽53,所述第九滑块35的下侧端面与所述第一空腔21的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44,所述第一空腔21的后侧内壁内前后贯穿的设置有出料孔39。

有益地,在第一齿轮58转动时设置于第一滑动块93上的斜面结构与第二凹槽69的上侧内壁相抵接,此时,当第一滑块33向上移动时,第二凹槽69的下侧端面与最右侧的处于水平状态下的第一滑动块93的下侧端面相抵接,此时第一滑块33可带动第一齿轮58发生正向转动,当第一滑块33向下移动时,由于第二凹槽69的上侧内壁与设置与第一滑动块93上的斜面结构相抵,此时在第一滑块33向上移动时推动最右侧的第一滑动块93缩回入第一开口槽91内,此时第一齿轮58不发生转动,同时在第一齿轮58正向转动时位于最左侧的第一滑动块93的下侧端面与第一凹槽68的下侧内壁相抵接,进而带动第五滑块67向下移动。

有益地,所述第一空腔21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进料装置,所述进料装置包括相连通的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21上侧内壁内的第一开腔28,所述第一开腔28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转动块31,所述第一转动块31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锥齿槽29,所述第一转动块31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27,所述第一开腔28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原料腔22,所述第一转动轴27的上端延伸通入所述原料腔22内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24,所述第一搅拌杆24上固定设置有搅拌块23,所述原料腔22的下侧内壁与所述第二空腔65远离所述第一空腔21一侧的内壁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导料通道63,所述第一滑块33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34,所述第一电机34的上端通过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一锥齿槽29相配合的第一锥齿轮32。

有益地,所述第九滑块35内设置有震动装置,所述震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九滑块35的下侧端面上的第一电机固定块41,其中,所述第一空腔21的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块41相配合的第二开腔43,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块41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42,所述第九滑块35内设置有第三开腔36,所述第二电机42的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三开腔36内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三开腔36内转动的偏心杆37,所述偏心杆37的大径端固定连接有重块38,所述重块38在转动时可产生震动进而带动第九滑块35上的颗粒状原料均匀分布。

有益地,所述第八空腔48的后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21相连通的第四开腔82,所述第四开腔82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电机81,所述第三电机81的下端通过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可将压制成型后的板材推出的带轮83。

有益地,所述第一滑块33内设置有加热腔99,所述加热腔99内设置有加热电阻丝98。

有益地,所述第八滑块52的下侧端面上设置有斜面结构,所述第七滑块49的上侧端面上设置有与设置于所述第八滑块52上的斜面结构相配合的斜面结构,所述第六滑块45延伸通入所述第一空腔21内的一端上设置有斜面结构,当所述第九滑块35下降时可通过推动设置于所述第六滑块45上的斜面结构将所述第六滑块45推入到所述第七空腔46内并卡入所述第三凹槽53内。

有益地,所述第六空腔59远离所述第一空腔21一侧的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导滑槽54,所述第五滑块67远离所述第一空腔21一侧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导滑槽54内的第一导滑块56,所述第一导滑块54的下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导滑槽54的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回位弹簧55。

本方法的具体工作步骤:

首先,通过本装置进行复合的压制时,第二电机42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转动轴带动偏心杆37转动,进而带动重块38转动,进而将落到第九滑块35上侧端面的颗粒材料震动至均匀分布;

其次,液压缸25启动,进而通过液压内柱26带动第一滑块33下降,进而通过第一滑块33与第九滑块35的挤压力将材料进行压制并初步压撑块状,此时加热电阻丝98通电,进而对第一滑块33及第九滑块35之间的材料进行加热,在一定压力及温度的条件下第一滑块33下侧端面与第九滑块35上侧端面的复合板材逐渐紧实,此时加热电阻丝98停止加热,同时液压缸25在此启动并通过液压内柱26再次推挤第一滑块33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九滑块35向下移动,当第三凹槽53移动至与第七空腔46相连通时第六滑块45卡入第三凹槽53内,此时第九滑块35的上侧端面与出料孔39的上侧内壁相齐平,此时液压缸25通过液压内柱26带动第一滑块33上升,同时第三电机81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带轮83转动,进而通过与成型板材左右两侧端面内的摩擦带动板材向后移动出出料孔39,此时使用人员取下板材即可,同时,当第一滑块33上升至与第二通孔57相连通时,第一滑块33的下侧内壁推动最右侧的第一滑动块93的下侧端面正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67向下移动,进而通过第八滑块52推挤第七滑块49朝向远离第一空腔21一侧移动,进而带动第六滑块45朝向第一空腔21一侧移动,此时第六滑块45脱离出第三凹槽53外并恢复至初始状态,在第一滑块33继续上升的过程中第一滑块33的上侧端面与第三滑块64的上侧端面相抵接,进而动第二滑块62上升,当第二滑块62上升时第四滑块72受到第二弹簧74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并使得第一通孔77导通第三空腔61,此时通过第三空腔61向第一空腔21内喷入防粘剂进而使得复合材料不易沾附于第一空腔21的内壁内,此时第二滑块62继续上升,进而使得导料通道63与第一空腔21相连通,并在第一滑块33最大限度上升时第一锥齿轮32卡入第一锥齿槽29内,此时第一电机34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32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27带动第一搅拌杆24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块23转动,此时可通过搅拌块23将原料腔22内的原料搅拌混合均匀,当进入到第一空腔21内的原料达到一定数量时第一滑块33下降一定高度恢复至初始状态;

最后,第二滑块62的下侧端面再次与第二空腔65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本装置回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本装置可进行下一压制动作。

初始状态时,液压内柱26部分伸出液压缸25外,此时第二滑块62的下侧端面与第二空腔65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第三滑块64的下侧端面与第一滑块33的上侧内壁相抵接,第四滑块72的上侧端面与第二滑块62的下侧端面相抵接,第四滑块72的下端面与第三空腔61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第一通孔77的左右两端开口被隔断,同时第一空腔21内的第九滑块35的上侧端面上放置有复合材料的远离颗粒材料,此时出料孔39位于第九滑块35的后侧并被第九滑块35的后侧端面与第一空腔21隔断开,第五滑块67的上侧端面与第六空腔59的上侧内壁相抵接,第六滑块45最大限度伸入第一空腔21内。

通过本装置进行复合的压制时,第二电机42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转动轴带动偏心杆37转动,进而带动重块38转动,进而将落到第九滑块35上侧端面的颗粒材料震动至均匀分布,此时液压缸25启动,进而通过液压内柱26带动第一滑块33下降,进而通过第一滑块33与第九滑块35的挤压力将材料进行压制并初步压撑块状,此时加热电阻丝98通电,进而对第一滑块33及第九滑块35之间的材料进行加热,在一定压力及温度的条件下第一滑块33下侧端面与第九滑块35上侧端面的复合板材逐渐紧实,此时加热电阻丝98停止加热,同时液压缸25在此启动并通过液压内柱26再次推挤第一滑块33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九滑块35向下移动,当第三凹槽53移动至与第七空腔46相连通时第六滑块45卡入第三凹槽53内,此时第九滑块35的上侧端面与出料孔39的上侧内壁相齐平,此时液压缸25通过液压内柱26带动第一滑块33上升,同时第三电机81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带轮83转动,进而通过与成型板材左右两侧端面内的摩擦带动板材向后移动出出料孔39,此时使用人员取下板材即可,同时,当第一滑块33上升至与第二通孔57相连通时,第一滑块33的下侧内壁推动最右侧的第一滑动块93的下侧端面正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67向下移动,进而通过第八滑块52推挤第七滑块49朝向远离第一空腔21一侧移动,进而带动第六滑块45朝向第一空腔21一侧移动,此时第六滑块45脱离出第三凹槽53外并恢复至初始状态,在第一滑块33继续上升的过程中第一滑块33的上侧端面与第三滑块64的上侧端面相抵接,进而动第二滑块62上升,当第二滑块62上升时第四滑块72受到第二弹簧74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并使得第一通孔77导通第三空腔61,此时通过第三空腔61向第一空腔21内喷入防粘剂进而使得复合材料不易沾附于第一空腔21的内壁内,此时第二滑块62继续上升,进而使得导料通道63与第一空腔21相连通,并在第一滑块33最大限度上升时第一锥齿轮32卡入第一锥齿槽29内,此时第一电机34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32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27带动第一搅拌杆24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块23转动,此时可通过搅拌块23将原料腔22内的原料搅拌混合均匀,当进入到第一空腔21内的原料达到一定数量时第一滑块33下降一定高度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第二滑块62的下侧端面再次与第二空腔65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本装置回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本装置可进行下一压制动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复合的压制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转动轴带动偏心杆转动,进而带动重块转动,进而将落到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颗粒材料震动至均匀分布,此时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液压内柱带动第一滑块下降,进而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九滑块的挤压力将材料进行压制并初步压撑块状,此时加热电阻丝通电,进而对第一滑块及第九滑块之间的材料进行加热,在一定压力及温度的条件下第一滑块下侧端面与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复合板材逐渐紧实,此时加热电阻丝停止加热,同时液压缸在此启动并通过液压内柱再次推挤第一滑块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九滑块向下移动,当第三凹槽移动至与第七空腔相连通时第六滑块卡入第三凹槽内,此时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与出料孔的上侧内壁相齐平,此时液压缸通过液压内柱带动第一滑块上升,同时第三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带轮转动,进而通过与成型板材左右两侧端面内的摩擦带动板材向后移动出出料孔,此时使用人员取下板材即可,同时,当第一滑块上升至与第二通孔相连通时,第一滑块的下侧内壁推动最右侧的第一滑动块的下侧端面正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向下移动,进而通过第八滑块推挤第七滑块朝向远离第一空腔一侧移动,进而带动第六滑块朝向第一空腔一侧移动,此时第六滑块脱离出第三凹槽外并恢复至初始状态,在第一滑块继续上升的过程中第一滑块的上侧端面与第三滑块的上侧端面相抵接,进而动第二滑块上升,当第二滑块上升时第四滑块受到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并使得第一通孔导通第三空腔,此时通过第三空腔向第一空腔内喷入防粘剂进而使得复合材料不易沾附于第一空腔的内壁内,此时第二滑块继续上升,进而使得导料通道与第一空腔相连通,并在第一滑块最大限度上升时第一锥齿轮卡入第一锥齿槽内,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一搅拌杆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块转动,此时可通过搅拌块将原料腔内的原料搅拌混合均匀,当进入到第一空腔内的原料达到一定数量时第一滑块下降一定高度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第二滑块的下侧端面再次与第二空腔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本装置回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本装置可进行下一压制动作,通过本装置可自动的进行木料的加工,仅需较少的劳动力进行辅助,如此可为企业节省下大量的劳动成本,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值得推荐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