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6213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式衣类烘干机,尤其涉及一种设置在冷凝式衣类烘干机上的冷凝器结构(STRUCTURE FOR CONDENSER IN CONDENSINGTYPE CLOTHES DRYER)。
背景技术
一般,衣类烘干机是将加热器(HEATER)产生的热风传送到滚筒(DRUM)内,吸收烘干对象物的水分,对上述烘干对象物进行烘干的机器。
根据对烘干对象物进行烘干后产生的湿气的处理方式,衣类烘干机大可分为排气式衣类烘干机和冷凝式衣类烘干机。
上述排气式衣类烘干机是采用将从滚筒排出的湿气排出到烘干机外部的方式。上述凝式衣类烘干机是采用将从滚筒排出的湿气在冷凝器进行冷凝去除水分,将去除水分后的干燥空气重新传送到滚筒内,进行再循环的方式。
另外,使用在冷凝式衣类烘干机上的冷凝器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具有压纹结构的冷凝器,另一种是具有冷却片结构的冷凝器。在具有压纹结构的冷凝器中,将以圆形形成的压纹设置在用于冷凝从滚筒排出的湿气的外气流动的流路上。在具有冷却片结构的冷凝器中,将冷却片设置在外气流动的流路上。
图1显示出已有技术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10的斜视图。图2显示出图1的A剖面图。
箭头I表示外气的流动方向,箭头II表示从滚筒排出的湿气的流动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已有技术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10由冷凝器通道13和冷凝器框架15构成。多个上述冷凝器通道13是前、后开口厚度比较薄的矩形箱体,在箱体的上板和下板上形成有向内部相对称地以圆形突出的上、下部压纹13a、13b;为了能够将各上述冷凝器通道13相互保持一定间距叠层,上述冷凝器框架15与上述冷凝器通道13固定结合。
这时,上述上部压纹13a和下部压纹13b的宽度w1相同;上述上部压纹13a和下部压纹13b的高度h1相同。
另外,将多个上述上、下部压纹13a、13b相互不接触地保持一定间距,按照一定的排列形成在上述冷凝器通道13的上板和下板上。
于是,上述冷凝器通道13的高度H比上述上、下部压纹13a、13b的高度的和2×h1大。
下面,对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冷凝器10中的热交换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洗涤物进行烘干后从滚筒(附图中没有显示)排出湿气,使排出的上述湿气流入到多个上述通道形冷凝器板13的内部,与此同时,使从冷却风扇(附图中没有显示)排出的外气流向各上述通道形冷凝器板13之间。
也就是说,使经过多个上述通道形冷凝器板13内部的湿气与经过各上述通道形冷凝器板13之间的外气相互不混合进行交叉,以间接的接触方式进行热交换。
于是,经过烘干作用后流入到多个上述通道形冷凝器板13内部的是高温的湿气,从上述冷却风扇排出流入到各上述通道形冷凝器板13之间的是低温的外气,通过上述循环空气与外气的间接热交换被冷凝去除水分后变换成干燥空气,将上述干燥空气排出到上述冷凝器通道13的外部。
在上述冷凝器10的热交换过程中,形成在各上述冷凝器通道13上的上、下部压纹13a、13b不仅能够增大湿气与外气的热交换面积,而且还能够将上述冷凝器通道13的强度增强到一定程度,维持上述冷凝器通道13的形状。
但是,具有上述结构的已有技术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10具有如下缺点也就是说,在已有技术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10中,为了增大热传导率,将各冷凝器通道13由厚度比较薄的金属材质形成,将上、下部压纹13a、13b相互保持一定间距形成在上述冷凝器通道13上,所以导致承担压力等外力的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变形。于是,会导致冷凝器10的整体热交换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带来如下效果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结构分别将多个以圆形向冷凝器通道的内部突出的上、下部压纹按照一定的排列形成在构成冷凝器的冷凝器通道的上板和下板上;通过将突出的上述上、下部压纹的末端相互接触形成相接,能够增大由上述冷凝器通道构成的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所以不仅能够维持冷凝器的热交换性能,而且还能增强冷凝器的强度。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凝式衣类烘干机,其冷凝器由冷凝器通道和冷凝器框架构成。多个上述冷凝器通道是前、后开口厚度比较薄的矩形箱体,在箱体的上板和下板上形成有向内部相对称地以圆形突出的上、下部压纹;为了能够将各上述冷凝器通道相互保持一定间距叠层,上述冷凝器框架与上述冷凝器通道固定结合,其特征在于将突出的上述上、下部压纹的末端相互接触形成相接。
本发明提供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结构可以带来如下效果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形成在构成冷凝器的冷凝器通道上的上、下部压纹相互接触形成相接,不仅能够增大热交换面积维持热交换性能,而且还能增强阻挡压力等外力的强度。于是,能够提高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冷凝器的耐久性。


图1显示出已有技术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斜视图;图2显示出图1的A剖面图;图3显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斜视图;图4显示出图3的B剖面图;图5显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主要部件附图标记说明100冷凝器 113冷凝器通道(DUCT)113a上部压纹 113b下部压纹115冷凝器框架 H冷凝器通道的高度h1,h2,h3压纹的高度 w1,w2,w3压纹的宽度I外气的流动方向 II湿气的流动方向III作用在压纹上的力的方向 IV作用在冷凝器板上的力的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结构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显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斜视图。图4显示出图3的B剖面图。
图3上显示出的箭头I表示外气的流动方向,箭头II表示从滚筒附图中没有显示排出的湿气的流动方向。
另外,图4上显示出的箭头III表示作用在上、下部压纹113a、113b上的力的方向;箭头IV表示因作用在上、下部压纹113a、113b上的力,产生在冷凝器通道113的上板和下板上的力的方向。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100由冷凝器通道113和冷凝器框架115构成。多个上述冷凝器通道113是前后开口厚度比较薄的矩形箱体,在箱体的上板和下板上形成有向内部相对称地以圆形突出的上、下部压纹113a、113b;为了能够将各上述冷凝器通道113相互保持一定间距叠层,上述冷凝器框架115与上述冷凝器通道113固定结合。
但是,在本发明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100中,上述冷凝器通道113的高度H与已有技术相同;将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宽度w2比已有技术中的上、下部压纹13a、13b的宽度w1大,将突出的各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末端相互接触形成相接,使各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高度h2比已有技术中的上、下部压纹13a、13b的高度h1大。
下面,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冷凝器中的热交换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与已有技术相同,在本发明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的冷凝器中,同样使从滚筒排出的湿气经过多个上述冷凝器通道113的内部,与此同时,使从冷却风扇(附图中没有显示)排出的外气流向各上述冷凝器通道113的外部,使湿气通过各上述冷凝器通道113与外气以间接的接触方式进行热交换,被冷凝去除水分后变换成烘干空气,将上述烘干空气排出到上述冷凝器通道113的外部。
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形成在构成冷凝器100的冷凝器通道113上的各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宽度w2和高度h2比已有技术中的上、下部压纹13a、13b的宽度w1和高度h大,能够增大热交换面积,所以即使因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接触而导致经过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湿气的流动速度变慢,也能够维持上述冷凝器100的整体热交换性能。
另外,在构成冷凝器100的冷凝器通道113中,由于将以圆形突出的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末端相互接触形成相接,所以外力作用在上述冷凝器100上时,使向对方压纹侧的推力分别作用在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上。于是,能够将作用在上、下部压纹113a、113b上的力和向相反方向阻挡外力的推力,作用在没有形成上述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上述冷凝器通道113的上板和下板部位上,所以即使不补强上述冷凝器通道113的一定厚度,也能够提高冷凝器通道113的强度;能够增强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冷凝器100的耐久性。
图5显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如图5上以虚线表示出,将组装前形成在上述冷凝器通道213上的各上、下部压纹213a、213b的宽度w3比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宽度w2大,将各上、下部压纹213a、213b的高度h3比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高度h2大;能够增大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冷凝器200的热交换面积。
另外,如图5上以实线表示出,为了使组装后的上述上、下部压纹213a、213b与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上、下部压纹113a、113b的高度h2相同,通过将上述上、下部压纹213a、213b相互挤压,使上述上、下部压纹213a、213b形成接触,能够使上述冷凝器通道213的高度H与已有技术相同。
上述冷凝器通道213的组装完毕后,能够使向对方压纹侧的推力分别作用在上述上、下部压纹213a、213b上。于是,能够将作用在上、下部压纹213a、213b上的力和向相反方向阻挡外力的推力,作用在没有形成上述上、下部压纹213a、213b的上述冷凝器通道213的上板和下板部位上,所以能够增强上述冷凝器通道213的强度;能够提高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冷凝器200的耐久性。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前面所述的实施例,在已有技术冷凝器通道的结构中,不变换上、下部压纹的宽度和高度,通过变换冷凝器通道的高度,也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也就是说,不变换已有技术的上、下部压纹13a、13b的宽度w1和高度h1,将上述上、下部压纹13a、13b相互接触形成相接,使冷凝器通道的高度H变小,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不变换已有技术的上、下部压纹13a、13b的宽度w1和高度h1,通过将上述上、下部压纹13a、13b相互挤压的接触形成相接,使冷凝器通道的高度H进一步变小,能够得到与上述第2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衣类烘干机,其冷凝器由冷凝器通道和冷凝器框架构成;多个上述冷凝器通道是前后开口厚度比较薄的矩形箱体,在箱体的上板和下板上形成有向内部相对称地以圆形突出的上、下部压纹;为了能够将各上述冷凝器通道相互保持一定间距叠层,上述冷凝器框架与上述冷凝器通道固定结合;其特征在于将突出的上述上、下部压纹的末端相互接触形成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类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各上述冷凝器通道中,通过将突出的上述上、下部压纹的末端相互挤压接触形成相接。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的冷凝式衣类烘干机中,通过改进冷凝器的结构,不仅能够增强冷凝器的强度,而且还能提高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冷凝式衣类烘干机的冷凝器由冷凝器通道和冷凝器框架构成。多个上述冷凝器通道是前后开口厚度比较薄的矩形箱体,在箱体的上板和下板上形成有向内部相对称地以圆形突出的上、下部压纹;为了能够将各上述冷凝器通道相互保持一定间距叠层,上述冷凝器框架与上述冷凝器通道固定结合。上述突出的上述上、下部压纹的末端相互接触形成相接。
文档编号D06F58/20GK1536161SQ03109498
公开日2004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1日
发明者朴永焕, 洪京燮, 郑春勉, 崔武勇, 朴大润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