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16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纳/微米纤维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具体是一种制备共轴复合连续纳/微米纤维的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纳/微米纤维材料是90年代后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由于其结构特殊、性能优异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常规纺织工业中的纺丝手段所得到的纤维直径一般都在7微米以上,并且纤维一般都是单一或者多种材料的混合复合。在考虑到人体烧伤体包敷布的应用中,更细小直径的纤维将有助于生物体的迅速降解吸收以及抗菌素药物的受控释放。在与创伤面接触的最表层纤维,其完全降解应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纤维丝的直径必须非常细小,达到微米以下或者纳米量级。这就要求制造出纳/微米量级纤维及其生产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能连续大量生产纳、微米纤维材料。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内液罐、外液罐、内液罐封头、外液罐封头、多头组合喷头、供液机构、静电发生器等主要零部件组成,每个组合喷头含有内、外两根空心细喷管,其中内喷管和外喷管同轴,内喷管均布置在内液罐的下封头上,为外液体的喷射出口,内液罐由导电金属材料或其它导电材料制造,并与静电发生器接通,以便同时对内、外液体材料施加高压直流电场,从而驱动液体从各自喷管中喷出,形成多条同心分层射流。定压供液机构将保障喷出的射流均匀、连续,再经过高频拉延、弯曲甩动变形并固化,就能同时形成多根连续不断的共轴复合纳微米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制备出的超细共轴复合纤维,其直径细小、比表面积高、功能化容易,非常适合于在医药、精细过滤、生化防护等方面的应用。本实用新型制备工艺简单,设备成本低廉,市场应用广泛的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1-内液罐; 2-外液罐;3-内液罐上封头;4-内液罐下封头;5-外液罐下封头;6-密封件;7-外液罐上封头;8-调节螺母;9-多头组合喷头;10-内液体;11-外液体; 12-静电发生器;13-导流孔槽; 14-固定螺栓;15-快速式管接头; 16-快速式直角管接头;17-气压供液机构; 18-液压供液机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一个内液罐1同轴置于外液罐2中,内液罐上封头3和下封头4,外液罐上封头7和下封头5,同轴多头喷管9,内、外喷管间距调节螺母8,固定螺栓14,密封件6,管接头15和16,静电发生器12,以及供液机构组成。
其中内液体10置于内液罐1内,外液体11置于外液罐2内,内液罐1由导电金属材料或其它导电材料制造,并与静电发生器12相连,以便同时向内液体10和外液体11施加高压直流电场。
内液罐和外液罐都各自有一个下封头,其中,内液罐下封头4底部的外形为矩形,与外液罐下封头中的矩形导槽13紧密配合,便于多头内喷管与对应的外喷管能有效定位组装,形成同轴的多头喷管9。
外液罐下封头5上,开有矩形导槽,以便和内液罐同轴定位。
外液罐设有上封头7,其上开有与内液罐同轴、并对内液罐起导向定位作用的中心孔。
在外液罐上封头顶面,设置有与内液罐外壁上的螺纹相配合的调节螺母8,使内液罐相对外液罐可以产生相对移动,可调节内、外喷管的出口间距,达到调整纺丝参数的目的。
供压机构可以是液压供液机构,也可以是气压供液机构。内液罐和外液罐中的液体各自由一个供液机构提供,两种供液机构都是为了使纺丝能连续不断、均匀恒定进行而设计。
权利要求1.一种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由内液罐、外液罐、液罐封头、多头组合喷头、及供液机构等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组合喷头含有内、外两根空心喷管,其中内喷管与外喷管同轴,内喷管均置于内液罐的下封头上,外喷管均置于外液罐的下封头上,内、外液罐中的液体接通于各自液罐的喷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内液罐由导电金属材料、或导电聚合物材料制造,并与静电发生器接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外液罐上封头开设有与内液罐同轴的中心孔。
专利摘要一种多喷头静电纺丝装置,由内液罐、外液罐、液罐封头、多头组合喷头、供液机构、静电发生器等组成,每一个喷头都含有内、外两根空心细喷管,其中内喷管和外喷管同轴,内喷管均安置在内液罐的下封头上,为内液体的喷射出口;外喷管均置于外液罐的下封头上,为外液体的喷射出口。内液罐由导电金属材料或其他导电材料制造,并与静电发生器接通,以便同时对内、外液体材料施加高压直流电场,从而驱动液体从各自喷管中喷出,形成多条同心分层射流。定压供液机构将保障喷出的射流均匀、连续,再经过高频拉延、弯曲甩动变形并固化,就能同时形成多根连续不断的共轴复合纳/微米纤维。
文档编号D01D4/00GK2682089SQ20032012227
公开日2005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0日
发明者黄争鸣, 董国华 申请人:同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