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纱控制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426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经纱控制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纱控制方法及装置,尤其是一种为防止织机开始运转后产生织布纬密不均,而控制经纱的经纱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织机的经纱张力控制技术,请参照日本专利实行平2-10137号公报,其在织机启动时,产生织布的卷取速度信号,驱动卷取罗拉的同时,按照控制经纱张力的经纱张力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与织布卷取信号的相加信号,驱动经轴。
作为横挡防止技术,请参照日本专利特开昭60-17152号公报,其在织机开始运转前,按照预先设定的驱动量,使经轴正转或反转,织口位置产生位移,即进行逆转操作。
织机中,因为停车时的经纱延长、解除停车原因处理等均会在织布上产生横挡,所以必须进行防止横挡产生的操作。
可是,织机的纬纱张力控制技术中,一般为了进行多臂花等花样编织会进行经纱开口运转,所以作为解除经纱张力偏差解除条件的送经控制装置的控制放大,为了将张力偏差在几纬纱(几回投纬)期间解除,设定较高,其中经纱张力偏差指经纱张力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张力偏差。
另外,日本专利实行平2-10137号公报所述的技术,会因织机停车或像日本专利特开昭60-17152号公报中所述的逆转操作等横挡防止操作,引起经纱张力变大,织机启动后,张力控制器为了解除张力偏差,输出速度补正信号,其结果是经纱张力相对于目标张力变动(波动)。
因此,织机启动后,经纱张力在短时间内(实际情况为几纬纱至几十纬纱内)急速变动,织口位置前后移动,其结果会使纬密不均很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在织机运转中,在解除经纱张力偏差的方向上驱动经轴旋转,可使起因于织机停车中产生的经纱张力变动或织机启动前进行的横挡防止操作等引起的经纱张力变动的纬密不均不明显的经纱控制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经纱控制方法适用于含有送经装置的织机,该送经装置在织机运转期间,以解除经纱张力偏差的解除条件为基础算出补正速度,按照该补正速度,驱动经轴旋转。
该种经纱控制方法预先设定在含有织机开始运转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一期间,用于驱动经轴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在织机开始运转后的上述第一期间,按照该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经轴旋转。
本发明的经纱控制装置包括送经装置,可切换经轴的旋转驱动状态;设定器,设定经纱送出速度参数,该经纱送出速度参数用于含有织机开始运转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一期间的经轴的驱动。
上述送经装置在织机开始运转的第一期间,取代补正速度按照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经轴旋转,在第一期间结束后,按照以解除经纱张力偏差的解除条件为基础算出的补正速度,驱动经轴旋转。
织机开始运转后,经轴在第一期间(启动时),被按照预先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在第一期间结束后(正常运转时),被按照以解除经纱张力偏差的解除条件为基础、相对于经轴旋转速度的补正速度驱动。
如上所述,在第一期间按照预先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经轴,经轴被与经纱张力状态无关地驱动,不像现有技术那样,按照基于运转开始时产生的经纱张力偏差的张力控制驱动经轴,经纱张力的变动(波动)不会产生。因此,可以准确调整织机启动后的织口位置,从而防止现有技术中纬密不均的产生。
第一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设定在织机主轴旋转数达到正常旋转数的时间点之后。
上述织机还包括有卷取装置,该卷取装置对应于预先设定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变速驱动卷取辊;该经纱控制方法,在卷取装置预先设定作为用于包含织机运转开始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二期间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该速度参数纬密与正常值不同,且最终近于正常运转时的值;用于第一期间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可设定为对应于织布卷取速度参数的速度参数。这样的话,在第一期间,送经轴被按照对应于卷取参数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因此可高精度补正织口位置,且因为不像现有技术那样利用张力控制进行补正,所以可使纬密不均变得不明显。
经纱送出速度参数或织布卷取速度参数中的任一个均可利用将对应于另一个设定的速度参数与相对于另一个的速度比率相乘加以设定。这样,另一个速度参数就可利用变更这个的速度比率加以确定,减轻速度参数的设定工作。
设定送经速度参数,使在上述第一期间内的至少一段期间,卷取辊的圆周速度与经轴外层的圆周速度之间产生速度差。这样的话,运转开始后可正确调整作用于织口的张力,纬密不均变得不明显。
设定送经速度参数,使第一期间结束时的经纱张力偏差比开始运转时的偏差小。
经纱控制方法在送经装置预先设定解除条件,使在以第一期间的结束时间点为开始时间点、以比第一期间结束时间点往后的时间点为结束时间点的第三期间中,输出的补正信号值比第三期间以后的值小。这样的话,在第一期间结束的时间点,即使存在张力偏差,其后经轴的旋转速度也不会急速变化,纬密不均因此变得不明显。
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期间中的至少两个期间的时间长度可独立设置。
上述送经装置将对应于经纱张力偏差的积分结果相加,算出补正速度,而在第一期间可不进行对应于经纱张力偏差的积分。
纬纱控制方法在第一期间将经纱张力偏差与允许范围进行比较,当经纱张力偏差超过允许范围时,可输出异常信号。这样的话,可使起因于经纱送出速度参数的设定错误的经纱切断事故、经纱张力低引起的投纬错误等防患于未然。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解除经纱张力偏差的方向上驱动经轴旋转,可使起因于织机停车中产生的经纱张力变动或织机启动前进行的横挡防止操作等引起的经纱张力变动的纬密不均不明显。


图1是具有本发明经纱控制装置的织机的概略图;图2是构成图1所示经纱控制装置一部分的卷取控制装置的流程图;图3是构成图1所示经纱控制装置一部分的送经控制装置的流程图;图4是在图2所示的卷取控制装置中使用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的一个实施例;图5是在图3所示的送经控制装置中使用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的一个实施例;图6是分别在图2及图3所示的卷取控制装置及送经控制装置中使用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及经纱送出速度参数的其他实施例;图7是分别在图2及图3所示的卷取控制装置及送经控制装置中使用的设定器的一个实施例;图8是说明图7所示设定器的动作的图。
其中,D为卷径信号;P1、P2、P3为第一、第二、第三期间;R1、R2为速度变化比例;T0为目标张力(经纱张力的目标值);T1为张力信号;V1为基本卷取速度;V2为启动时卷取速度;V3为基本送经速度;V4为补正送经速度;V5为启动时送经速度;S0为运转信号;S1为送经电动机旋转速度信号;S2为主轴旋转角度信号;S3为卷取电动机旋转速度信号;S4为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5为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61、S62、S63为第一、第二、第三期间信号;p、i为解除条件;10为织机;12为经纱;14为送经轴;16为后罗拉;18为综框;20为筘;22为织口;24为织布;26为导辊;28为卷服辊(卷取辊);30为压辊;32为卷布轴;34为送经电动机;36为送经转矩调整机构;38为卷径传感器;40为送经控制装置;42为测速发电机;44为经纱张力传感器;46为主轴;48、50为运动变换机构;52为纬纱;54为卷取电动机;56为卷服转矩调整机构;58、60为编码器;62为卷取控制装置;74为运转按钮;92、108为激励器;102为加法部;106为减法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在织机10,经纱12自卷取经纱12的经轴(送经轴)14,经过后罗拉16、若干综框18及筘20,到达织口22。织造的织布24自织口22,利用导辊26到达卷服辊28,利用卷服辊28及一对压辊30送出至卷布轴32,被卷布轴32卷取。
经轴14利用送经电动机34通过齿轮机构那样的送经机构36旋转,将若干经纱12以片的形式送出。经轴14卷取的经纱12的数量(卷径)随着经轴14送出经纱12而逐渐减少。
送经轴14的卷径由卷径传感器38测定,测出的卷径信号D供给控制送经电动机34的送经控制装置40。送经电动机34的输出轴旋转速度由测速电动机42检测,检测出的送经电动机旋转速度信号S1供给送经控制装置40。
作用于经纱12的经纱张力(实际值)由检测作用于后罗拉16的负荷(力)的经纱张力传感器44检测,检测出的经纱张力T1供给送经控制装置40。
各综框18利用运动变换机构48在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使经纱12上下开口。该运动变换机构48接收利用主轴电动机(未图示)旋转的主轴46的旋转运动。
筘20利用接收主轴46旋转运动的运动变换机构50进行摇动,使投纬至经纱12开口的纬纱52打到织口22。
卷服辊28利用接收卷取电动机54旋转运动的卷取机构56进行旋转,与一对压辊30一起将织布24送出至卷布轴32。因此,卷服辊28作为卷取辊使用。
主轴46的旋转角度由与主轴46连接的编码器58检测。检测出的主轴旋转角度信号S2供给控制卷取电动机54的卷取控制装置62及送经控制装置40。
与此相对,卷取电动机54的旋转角度利用与卷取电动机54的输出轴连接的速度检测器60进行检测。检测出的卷取电动机旋转角度信号S3供给卷取控制装置62。
为了使由卷布轴32卷取的织布24的圆周速度比织布24的输送速度快,卷布轴32利用接收主轴46旋转运动的卷取转矩调整机构64通过滑移轴承(未图示)进行旋转,维持织布24的卷取张力。
送经控制装置40以为了消除正常运转时经纱12实际经纱张力T1与目标张力T0的偏差ΔT的解除条件为基础,按照对应于经轴14旋转速度的补正信号,驱动送经电动机34进一步驱动经轴14旋转。
送经控制装置40在包含有织机10开始运转后的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一期间P1,按照预先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送经电动机34进一步驱动经轴14旋转。
这样,送经控制装置40在第一期间P1,按预先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送经轴34,而在第一期间后(正常运转时),则按补正信号驱动送经轴34旋转。
与此相对,卷取控制装置62在运转时按预先设定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变速驱动卷服辊即卷取罗拉54进一步驱动卷取辊28。用于正常运转期间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按纬密确定。
设定用于包含有自织机开始运转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二期间P2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其第二期间的纬密与正常值不同,且最终接近正常运转时的值。
因此,卷取控制装置62在第二期间P2按纬密变为上述值的速度参数驱动卷取罗拉54,经过第二期间P2后,按纬密确定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变速驱动卷取罗拉54。
如图2及图3所示,用图1中的符号说明构成经纱控制装置的卷取控制装置62及送经控制装置40。
如图2所示,卷取控制装置62包括在织机10以正常状态工作时(正常运转时),控制卷取电动机54旋转速度的运转时控制器66及在织机10启动时,控制卷取电动机54旋转速度的启动时控制器68。
表示主轴46旋转角度的主轴旋转角度信号S2不仅供给运转时控制器66与启动时控制器68,也供给图3所示的织机的主控制装置70及主控制装置70相关具备的期间信号产生器72。
操作者按下使停车的织机10开始运转的运转按钮74时产生的按下信号输入主控制装置70。主控制装置70在按下信号输入后,首先向送经控制装置40及卷取控制装置62输出ON运转信号S0,驱动未图示的主轴电动机,从而驱动织机,启动织机10。
期间信号产生器72基于主轴旋转角度信号S2,主轴46每旋转一周(每投纬一次)就在纬纱信号产生部76产生纬纱信号,将该纬纱信号在计数器78计数。
计数器78与设定器80连接。在设定器80设定用于送经控制装置40及卷取控制装置62的各种数据。
设定器80设定的各种数据包括对应于送经控制装置40数据的经纱12目标张力T0、为解除经纱12的张力偏差ΔV的解除条件p、i、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等,另外还包括有对应于卷取装置62数据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1、S52等,还有对应于期间信号产生器72的数据的第一、第二、第三期间P1、P2、P3等。
计数器78在自纬纱信号产生器76输入纬纱信号的同时,还自主控制装置70接收运转信号S0产生时输出的脉冲状复位信号(未图示)至复位端子R。因此,计数器78在织机运转信号S0输出为ON时将计数值返回为0,进行纬纱信号的输入次数(即运转开始后的投纬纬纱数)的计数。
在设定器80分别设定对应于第一、第二、第三期间结束时间的纬纱数(计数值)C1、C2、C3,这些数据送入计数器78。
因此,计数器78在自运转开始到计数值达到C1之前的第一期间P1,输出第一期间信号S61,在自运转开始到计数值达到C2之前的第二期间P2,输出第二期间信号S62,在计数值在C1到C3之间的第三期间P3,输出第三期间信号S63。其中,C1<C3,C1、C2、C3均为大于1的正整数。
第一及第三期间信号S61及S63供给送经控制装置40,第二期间信号S62供给卷取控制装置62。
第一及第二期间信号S61及S62分别在含有织机10的运转开始后的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一及第二期间P1及P2间为ON。第一及第二期间信号S61及S62的时间长短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第三期间信号S63在以第一期间P1的结束时间点为开始时间点、以比第一期间P1结束时间点往后的时间点为结束时间点的第三期间P3间为ON。
例如,第一及第二期间P1及P2可为几纬纱至几十纬纱,最好为几纬纱至十几纬纱。与此相对,第三期间P3可为几纬纱至几百纬纱,最好为几纬纱至几十纬纱。不过,第一、第二、第三期间P1、P2、P3中至少两个期间的时间长度可单独设定。
运转时控制器66包括有基本速度产生器82,该基本速度产生器82基于设定器80中设定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1及主轴旋转角度信号S2,算出为卷取织布24的基本卷取速度V1输出。
启动时控制器68包括有基本速度产生器86,该基本速度产生器86在启动时,基于设定器80中设定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2及主轴旋转角度信号S2,算出为启动时卷取织布24的启动时卷取速度V2输出。
正常运转时用的织布卷取速度V2可以是按使用的经纱12种类确定的定值。在不同种类的纬纱进行选择投纬的多色投纬织机中,在切换纱种时,速度V2对应于切换后的新的纱种。
启动时用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2是织布的卷取速度与正常运转时的速度值不同,且逐渐或阶段性地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最终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的参数。
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2当为易于发生薄段的织布时,是卷取速度从比正常运转时的速度值小的值,阶段性或连续性地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的参数,而当为易于发生密路的织布时,是卷取速度从比正常运转时的速度值大的值,阶段性或连续性地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的参数。
具体地说,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2是为使正常的卷取速度基于补正参数而变更为接近正规卷取速度而设定的。
如图4所示,是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2的一个实施例。图4中,纵轴为卷取速度(%),横轴为投纬纬纱数,点划线表示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的变化程度R1。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纬密是阶段性变化的。
第二期间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设定为纬密在第一期间的开始时间点与正常值不同,不久接近正常时的值。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是针对织机开始运转后纬密变粗即对应于产生薄段的情况,将第二期间的卷取速度设定为运转开始后相对于与正常密度对应的卷取速度不到100%,然后向100%增加。
相反地,在棉纱密度变密即发生密路的情况,设定为运转开始后超过100%,然后向100%减少。作为卷取速度参数作成的基础的第二期间的期间长度(投纬纬纱数)、在各投纬纬纱的速度值等与纬密不均状况相适应恰当地确定。
由于某种原因,纬密自粗变密或自密变粗时,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2将正常运转时的卷取速度基于其补正参数变更为近于正规速度,其后由于该更正逆转相对于正规速度的大小关系,同时增大与正规密度的差,其后渐渐返回到正规速度。
基本卷取速度V1及启动时卷取速度V2分别供给切换器88的两个输入端子。切换器88自期间信号产生器72接收第二期间信号S62的同时,自主控制装置70接收在启动结束后变为ON的运转信号S0。
切换器88接收运转信号S0的同时,接收第二期间信号S62时(启动时),输出启动时卷取速度V2至正反计数器90,无论是否接收运转信号S0,只要未接收第二期间信号S62时(正常运转时),就输出基本卷取速度V1至正反计数器90。
正反计数器90将切换器88的输出信号在加法侧输入端子接收的同时,在减法侧输入端子接收来自速度检测器60的卷取电动机旋转速度信号S3,将两信号的差信号作为卷取驱动信号S9输出至激励器92。
激励器92是按照输入的卷取驱动信号S9在卷取电动机54产生电流的放大电路,如果来自正反计数器90的卷取驱动信号S9为正,卷取电动机54增速,如果为负,卷取电动机54减速。这样,在经纱12的移动方向上的织口22位置维持一定的位置。
如图3所示,送经控制装置40包括基本速度产生器94,在运转时产生送出经纱12的基本送出速度V3;张力控制器96,产生解除经纱12张力偏差ΔT的补正送出速度V4;速度信号产生器98,在第一期间P1(启动时)产生启动时送经速度V5。
基本速度产生器94在织机10运转期间,算出与织造的织布24种类相应的经纱12送出速度,将算出的速度作为基本送经速度V3输出至切换器100的一些输入端子。
张力控制器96基于张力传感器44供给的张力信号T1、设定器80设定的目标经纱张力T0及设定器80设定的解除条件p、i,算出经纱张力实际值T1变为目标值T0的补正送经速度V4,将算出的补正送经速度V4作为补正信号输出至加法部102的另一些输入端子。
经纱张力T1在织机旋转一次(一纬纱)中,在经纱开口运动中有比较大的变动。因此,张力控制器96算出自一纬纱到几纬纱的经纱张力平均值,将其平均值作为实际张力,再将其控制为近于目标值T0。
具体地说,张力控制器96在其内部基于张力传感器44的张力信号T1,在上述期间,取样算出张力平均值,再算出该平均值与目标值的张力偏差ΔT,将得到的张力偏差ΔT用设定器80设定的解除条件p、i补正,将补正的张力偏差作为补正送经速度V4输出。
上述张力控制器96可用可变更(切换)放大率的放大器或演算器,也可用可变更(切换)比例要素、积分要素的PID控制器等。在以下说明中,张力控制器96使用PID控制器。
张力控制器96使用PID控制器时,解除张力偏差ΔT的解除条件p、i可为像比例要素(p)、积分要素(i)的控制放大(p放大、i放大)这样的相对于张力偏差的系数。这样,张力控制器96将经纱张力目标值T0与实际值T1的差(张力偏差)ΔT用解除条件p、i加以补正,从而产生补正送经速度V4。
解除条件p、i包括用于第一期间P1的解除条件(系数)、用于第三期间(正常运转时)P3的解除条件(系数)、用于第三期间P3后的正常运转时的解除条件(系数)。
用于第一期间P1的解除条件设定经纱张力实际值T1为不到正常运转时的值。用于第三期间P3的解除条件设定输出的补正信号比第三期间P3后的补正信号值小。用于第三期间P3以后的解除条件为一定值。具体地说,解除条件(系数)在第一期间P1及第三期间P3的p放大、i放大等的系数不到第三期间P3以后的系数值。
张力控制器96在织机启动时,自主控制装置70接收运转信号S0,同时自期间信号产生器72接收ON第一期间信号S61。这样,张力控制器96在运转(启动)开始到第一期间P1,用第一期间用的系数产生补正送经速度V4。
经过第一期间P1后,张力控制部96的第一期间信号S61为OFF,代之自期间信号产生器72接收ON的第三期间信号S63。这样,张力控制器96用第三期间P3用的系数产生补正送经速度V4。其结果是,送经控制装置40转为正常运转。
经过第一期间P1后,张力控制部96的第一期间信号S61为OFF。这样,张力控制器96用第三期间以后用的系数产生补正送经速度V4。这样,送经控制装置40完全转为正常运转。
张力控制器96在输入织机10的运转信号S0期间,算出将经纱12的张力偏差积分值相加的补正送经速度V4。不过,在第一期间P1,因为不进行张力控制,所以经纱12的张力偏差也不积分。
这样的话,在不进行经纱12的张力控制的第一期间P1,可不必进行无意义的积分。所以,可抑制在第一期间P1结束后因无意义积分引起的张力变动,从而防止纬密不均。
速度信号产生器98基于设定器80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在第一期间P1(启动时)产生启动时送经速度V5,供给切换器100的另一些输入端子。
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是经纱12的送经速度与正常运转时的不同,且逐渐或阶段性地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最终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的参数。
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也与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同样,例如,当为易于发生薄段的织布时,是送经速度从比正常运转时的速度值小的值,阶段性或连续性地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的参数,而当为易于发生密路的织布时,是送经速度从比正常运转时的速度值大的值,阶段性或连续性地接近正常运转时的速度的参数。
具体地说,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是为使正常的送经速度基于补正参数而变更为接近正规经纱送出速度而设定的。
如图5所示,是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的一个实施例。图5中,纵轴为送经速度(%),横轴为投纬纬纱数,虚线表示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的变化程度R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纬密是阶段性变化的。
不过,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将正常运转时的速度基于其补正参数变更为近于正规速度,其后由于该更正逆转相对于正规速度的大小关系,同时增大与正规速度的差,其后渐渐返回到正规速度。
另外,可设定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在第一期间P1结束时的经纱张力偏差ΔT比开始运转时的偏差ΔT少。
启动时送出速度V5供给切换器100的另一些输入端子。切换器100自期间信号产生器72接收第一期间信号S61的同时,在启动准备结束后自主控制装置70接收ON的运转信号S0。
切换器100接收运转信号S0的同时,接收第一期间信号S61后(启动时),输出启动时送经速度V5至加法部102;无论是否接收运转信号S0,未接收第一期间信号S61时(正常运转时),输出基本送经速度V3至加法部102。
基本送经速度V3与补正送经速度V4在加法部102相加,相加信号供给卷径补正器104。卷径补正器104基于图1所示的卷径传感器38的卷径信号D,补正来自加法部102的相加信号,将补正的送经速度信号S7输出至减法部106的一些输入端子。
减法部106从来自卷径补正器104的送经速度信号S7中减去送经电动机旋转角度信号S1,其算出结果作为送经速度指令S8输出至激励器108。激励器108是产生相对于送经速度指令S8的电流,驱动送经电动机34的驱动电路。
具体地说,激励器108是按照输入的送经速度指令S8使送经电动机34旋转的放大电路,如果来自减法部106的送经速度指令S8为正,送经电动机34增速,如果为负,送经电动机34减速。这样,送经电动机34的旋转速度维持对应于指令S8的速度。
送经控制装置40具有用信号S2及S7,为使自经轴14送出的经纱12的速度变为对应于送经速度指令S8的速度,而控制送经电动机34的反馈电路的功能。
织机10开始运转,经轴14在第一期间P1,被按照对应于第一期间用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输出的速度V4驱动。
在第三期间P3,经轴14被按照基本送经速度V3与对应于第二期间用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及解除条件p、i输出的速度V4的和驱动。
因此,在第一期间P1,经轴14被按照上述第一期间P1用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经轴14被与经纱张力状态无关地驱动,比起现有技术,可以更加准确调整织口位置22。这样,可防止现有技术中因张力控制引起的纬密不均的产生。
另外,在第三期间P3,由比其以后的值小的补正送经速度V4驱动经轴14,所以,在第一期间P1结束时,即使存在张力偏差ΔT,其后经轴14的旋转速度也不会急速变化,纬密不均因此变得不明显。
卷取控制装置62在织机10开始运转时,在第二期间P2由启动时卷取速度V2驱动卷取辊28,而在其后则由基本卷取速度V1驱动。
第一期间P1用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可为对应于第二期间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2的速度参数。这样的话,在第一期间P1,送经轴14被按照对应于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的参数驱动,因此不必像现有技术那样随着张力变动进行补正,可高精度补正织口位置,因此,可使纬密不均变得不明显。
在第一期间P1,将经纱张力偏差ΔT与允许范围进行比较,当经纱张力偏差ΔT超过允许范围时,可输出异常信号。例如,在输入有目标张力T0及经纱张力信号T1的张力控制器96内部,附加上述的张力监控功能。
将以运转中的目标张力T0为基础确定的允许范围利用设定器80接收,将经纱张力T1(最好为经纱张力的平均值)与设定的允许范围进行比较,当经纱张力超过允许范围时,输出异常信号。
这样的话,可使起因于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的设定错误的经纱12切断事故、经纱张力T1低引起的投纬错误等防患于未然。
如图6所示,在上述第一期间P1内的至少一段期间,为了使卷取辊28的圆周速度与经轴14外层(被卷的经纱的外周)的圆周速度之间产生速度差,而设定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
在图6中,纵轴为卷取速度(%),横轴为投纬纬纱数,点划线及虚线分别表示速度参数S5及S4的变化程度R1及R2。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纬密是阶段性变化的。
在图6中,为使经纱送出速度在整个第一期间P1始终为织布卷取速度的1/2,分别设定速度参数S4、S5。因此,在运转开始后,经纱张力T1逐渐增大,可正确调整运转开始后作用于织口22的张力,可使纬密不均变得不明显。
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或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中的任一个均可利用将对应于另一个设定的速度参数与相对于另一个的速度比率相乘加以设定。
例如,卷取侧及送经侧的速度比率在第一期间P1开始时及结束时均为1比0.5,如果设定或变更卷取侧的速度参数S5,送经侧的速度参数S4就自动确定,这样,就减轻了速度参数S4、S5的设定工作。
如图7及图8所示,说明设定器80的一个实施例。
设定器80包括进行各种处理的中央处理装置(CPU)110、与CPU110连接的记忆器112、及利用输入输出(I/O)端口114与CPU110连接的输入部116。
输入部116用于输入第一期间P1开始时及结束时的卷取侧及送经侧的速度比率、卷取侧(或送经侧)速度。该输入部116包括含鼠标的键盘等输入器118、有CRT等显示屏的显示器120及卡处理器122。
输入器118将各种信息显示在显示器120上,同时利用显示器120输入至CPU110。卡处理器122将各种信息用记录此信息的卡124输入至CPU110,同时,将各种信息写入卡124。
以下,以输入卷取侧的速度比率,设定送经侧速度参数S4为例加以说明。不过,也可输入送经侧的速度比率,设定卷取侧速度参数S5。
首先,如图8所示,将第1期间P1开始时及结束时的卷取侧及送经侧的速度比率自输入部116输入至CPU110,存储于记忆器112,同时,如图4所示,将卷取侧的变速驱动期间(纬纱数)的起点及终点、卷取侧的变速驱动期间的起点及终点的速度量(%)自输入部116输入至CPU110,存储于记忆器112。
在图中,第一期间P1的开始时及结束时的卷取侧及送经侧的速度比率均为1比0.5,变速驱动期间为11纬纱,卷取侧的变速驱动期间(纬纱数)的起点及终点分别为1纬纱及11纬纱,卷取侧的变速驱动期间的起点及终点的速度量(%)分别为13%及100%。
上述信息显示在显示器120。在图8中,纵轴表示送经速度(%),横轴表示投纬纬纱数。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纬密是阶段性变化的。
因此,CPU110以输入的各种信息为基础,算出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算出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及速度比率如图8所示,显示在显示器120上的同时,写入记忆器112。
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可利用变速驱动期间(纬纱数)的起点及终点及卷取侧的变速驱动期间的起点及终点的速度量(%)算出。在图8中,点划线及虚线分别表示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及经纱送出速度参数S4的变化程度R1及R2。
CPU110自算出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及输入的速度比率算出送经侧速度参数S4,将算出的送经侧速度参数S4与织布卷取速度参数S5一起,如图6所示显示在显示器120的同时,写入记忆器112。
上述设定器80在变更变速驱动期间(第二期间)、卷取速度、送经速度、速度比率、第一期间等时,也与上面同样算出速度参数S4及S5。算出的速度参数S4及S5经由输入输出端口114,供给控制器66、68、72等。
无论哪种实施例,均不进行织机的启动准备操作,可防止横挡发生。不过,本发明也适用于停车时或开始启动时的织口控制、开口装置的匀整操作、超启动、退后启动(空转)等其他的横挡防止操作在织机上进行的场合。另外,也可不与卷取辊的横挡防止操作组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检测全部经纱片的张力,代之也可以只检测一部分经纱的张力。另外,作为经纱张力,检测后罗拉16的歪斜度,代之也可以检测后罗拉16的位移,还可以检测后罗拉16以外的元件,例如与经纱或织布接触的元件的歪斜度或位移。
作为设定器或控制器的各机器可用由独立硬件构成的机器,也可用将其功能用软件处理的计算机等通用机器。特别是,送经控制装置40及卷取控制装置62可替代独立的电路构成,而采用将其功能用软件处理的计算机等通用电路。
本发明也适用于花式织物的控制。例如,在将若干种类的纬纱按投纬纬纱进行切换的织机中,切换各纬密的正常运转中的目标张力时,启动准备中的目标张力也随正常运转中的目标张力的切换而进行切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主旨,可做多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经纱控制方法,用于含有送经装置的织机,该送经装置以解除经纱张力偏差的解除条件为基础算出补正速度,按照该补正速度,驱动经轴旋转,其特征在于该种经纱控制方法预先设定在含有织机开始运转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一期间,用于驱动经轴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在织机开始运转后的上述第一期间,取代补正速度,按照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经轴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设定在织机主轴旋转数达到正常旋转数的时间点之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织机还包括有卷取装置,该卷取装置对应于预先设定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变速驱动卷取辊;该经纱控制方法,在卷取装置预先设定作为用于包含织机运转开始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二期间的织布卷取速度参数,该速度参数纬密与正常值不同,且最终近于正常运转时的值;用于第一期间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可设定为对应于织布卷取速度参数的速度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纱送出速度参数或织布卷取速度参数中的任一个均可利用将对应于另一个设定的速度参数与相对于另一个的速度比率相乘加以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送经速度参数,使在上述第一期间内的至少一段期间,卷取辊的圆周速度与经轴外层的圆周速度之间产生速度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送经速度参数,使第一期间结束时的经纱张力偏差比开始运转时的偏差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送经装置预先设定解除条件,使在以第一期间的结束时间点为开始时间点、以比第一期间结束时间点往后的时间点为结束时间点的第三期间中,输出的补正信号值比第三期间以后的值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期间中的至少两个期间的时间长度可独立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送经装置将对应于经纱张力偏差的积分结果相加,算出补正速度,而在第一期间可不进行对应于经纱张力偏差的积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期间将经纱张力偏差与允许范围进行比较,当经纱张力偏差超过允许范围时,可输出异常信号。
11.一种织机的经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送经装置,可切换经轴的旋转驱动状态;设定器,设定经纱送出速度参数,该经纱送出速度参数用于含有织机开始运转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一期间的经轴的驱动;上述送经装置在织机开始运转的第一期间,按照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经轴旋转,在第一期间结束后,按照以解除经纱张力偏差的解除条件为基础算出的补正速度,驱动经轴旋转。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纱控制方法及装置,其可使起因于织机停车中产生的经纱张力变动或织机启动前进行的横挡防止操作等引起的经纱张力变动的纬密不均不明显。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预先设定在含有织机开始运转后若干纬纱期间的第一期间,用于驱动经轴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在织机开始运转后的上述第一期间,按照该设定的经纱送出速度参数,驱动经轴旋转。
文档编号D03D51/00GK1550594SQ200410000849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16日
发明者名木启一, 荒木伸宏, 宏 申请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