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

文档序号:174204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擦纺纱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
背景技术
自摩擦纺纱问世以来,曾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一度被认为是新型纺纱的后起之秀,是最有前途的新型纺纱之一。但是,由于早期的摩擦纺纱机输送管与尘笼垂直的空间结构所限,所纺纱线中的纤维伸直度极差,纱线的质量特别是纱线结构一直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传统摩擦纺纱的输送,一靠机械(分梳辊)的离心力将单纤维抛向输棉管道,二靠气流沿分梳辊切向输入梳棉管道。这样形成的气流并不能使纤维伸直,而是蜷曲的。因此传统的摩擦纺纱机生产的纱线结构紊乱,不能纺高支纱。摩擦纺纱是一种自由端纺纱,其输送与凝聚是纺纱的关键,它决定了纤维的排列组合及结构,从而也就决定了纤维的品质。因此,过去的几十年内,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其关键部位——加捻与凝聚方面,以求取得较好的纤维伸直度和较高的纺纱支数。
为了达到较好的纤维伸直度,除了改进分梳辊分梳效果外,还要对输送管的形状、结构进行改进。例如,菲勒公司的DREF2型,采用平衡爪式圆盘,试图将纤维由垂直方向输送拨到平行方向输送,从而使成纱中的纤维平行伸直。但是由于纤维是柔软的,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这种设备一直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国内纺织院校和研究机构曾改变菲勒公司的垂直输送管,成为倾斜方向输送,倾斜角度从45°到10°不等,纱线质量虽有一定改善,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研究都是采用纤维的“直线输送”方式,其基本前提是,纤维是刚体,在输送过程中的运动符合刚体的运动规律。但是实际上纤维是柔性体,在运动过程中极易变形(特别是弯曲变形)。根据纤维的这种固有特性,采用“直线输送”很难使纤维在输送管流场中伸直平行,得到纤维沿纱轴取向的纱线。如何根据纤维的固有特性,研究一种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以取得较好的纤维伸直度并纺出较高支数的纱,已成为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可取得较好的纤维伸直度,得到纤维沿纱轴取向的纱线,能纺出较高支数的纱。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梳辊机壳上补风口沿分梳辊轴向补风,使渐缩管内形成旋流,在补风气流和分梳辊周向气流形成的旋转射流作用下,被分梳辊分梳成的单根纤维进入采用平行板、渐缩、开放式的输送管,纤维以螺旋方向向前输送,并不断增大旋转半径,在平行板输送管的约束下,纤维由圆形变成椭圆,然后短轴不断变短,最后在平行板输送管出口处达到完全平行伸直,送入凝聚区,并以与凝聚槽平行的方向凝聚于纱线中。
在上述方法中,形成输送管的两平行板间距由入口到出口逐渐缩小,两平行板入口处间距为两平行板出口处间距的1.5-3倍。
在上述方法中,形成输送管的两平行板的宽度由入口到出口逐渐变宽,平行板出口处的宽度为入口处宽度的3-5倍。
在上述方法中,为了不损伤纤维和便于纤维脱离针尖,采用梳针式分梳辊对纤维进行分梳。
为使补风尽量控制在补风口处,分梳辊壳体与分梳辊之间的间隙小于0.01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发明的关键之一在于分梳辊壳体上补风口的改变,将原来的后部补风方式,改为分梳辊轴向补风。补风口与分梳辊呈轴向补风,沿分梳辊的轴向补风对于渐缩管来说则呈切向补风。因此,由于分梳辊回转造成的圆周向气流与补风气流合成,在输送管内形成螺旋气流。本发明的关键之二是采用平行板、渐缩、开放式的输送管。螺旋气流在平行板输送管的限制下,集旋转射流、自由射流、平行板射流于一体的流场形式,最终达到伸直、与尘笼轴向(纱轴方向)平行地凝聚在纱尾上,形成“平行凝聚”。取得了较好的纤维伸直度,得到纤维沿纱轴取向的纱线,适合纺较高支数的纱。
2、本发明的工艺合理,设备改造成本较低,有利于推广。


图1为本发明补风口沿分梳辊轴向补风在渐缩管内形成旋流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1、图2,一种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的实施例,从分梳辊机壳上的补风口沿分梳辊轴向补风,使渐缩管内形成旋流,在补风气流和分梳辊周向气流形成的旋转射流作用下,被梳针式分梳辊分梳成的单根纤维进入输送管。输送管采用平行板、渐缩、开放式结构,即形成输送管的两平行板间距由入口到出口逐渐缩小,两平行板入口处间距为两平行板出口处间距的1.5-3倍。两平行板的宽度由入口到出口逐渐变宽,平行板出口处的宽度为入口处宽度的3-5倍。这样进入输送管的纤维以螺旋方向向前输送,并不断增大旋转半径,在平行板输送管的约束下,纤维由圆形变成椭圆,然后短轴不断变短,最后,在平行板输送管出口处达到完全平行伸直,送入凝聚区,并以与凝聚槽平行的方向凝聚于纱线中。为使补风尽量控制在补风口处,分梳辊壳体与分梳辊之间的间隙小于0.01mm。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梳辊机壳上的补风口沿分梳辊轴向补风,使渐缩管内形成旋流,在补风气流和分梳辊周向气流形成的旋转射流作用下,被分梳辊分梳成的单根纤维进入采用平行板、渐缩、开放式的输送管,纤维以螺旋方向向前输送,并不断增大旋转半径,在平行板输送管的约束下,纤维由圆形变成椭圆,然后短轴不断变短,最后在平行板输送管出口处达到完全平行伸直,送入凝聚区,并以与凝聚槽平行的方向凝聚于纱线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输送管的两平行板间距由入口到出口逐渐缩小,两平行板入口处间距为两平行板出口处间距的1.5-3倍。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输送管的两平行板的宽度由入口到出口逐渐变宽,平行板出口处的宽度为入口处宽度的3-5倍。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梳针式分梳辊对纤维进行分梳。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梳针式分梳辊对纤维进行分梳。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梳辊壳体与分梳辊之间的间隙小于0.01mm。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梳辊壳体与分梳辊之间的间隙小于0.01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擦纺纱的输送与凝聚方法,其特点是分梳辊机壳上补风口沿分梳辊轴向补风,使渐缩管内形成旋流,在补风气流和分梳辊周向气流形成的旋转射流作用下,被分梳辊分梳成的单根纤维进入采用平行板、渐缩、开放式的输送管,纤维以螺旋方向向前输送,并不断增大旋转半径,在平行板输送管的约束下,纤维由圆形变成椭圆,然后短轴不断变短,最后在平行板输送管出口处达到完全平行伸直,送入凝聚区,并以与凝聚槽平行的方向凝聚于纱线中。可取得较好的纤维伸直度,得到纤维沿纱轴取向的纱线,适合纺较高支数的纱。
文档编号D01H4/34GK1648298SQ20051004237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3日
发明者陈国华, 郭洪伟, 曲丽君, 高山 申请人:陈国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