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705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纤机械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涤纶、锦纶、腈纶三大合成纤维再加上后起的丙纶,以它们优良的性能在纤维市场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纤维表面只能被临界表面张力比它小的液体所润湿,例如涤纶、丙纶等只能被表面张力比它们小的矿物油润湿,所以这些纤维很容易产生静电,容易被玷污;并且它们的比电阻越高,静电性就越强,用在服用中的干扰就很明显,比如会造成化纤服装相互缠绕、吸尘,影响穿着;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一有机会就会放电,静电放电在特定场合又会引起爆炸和火灾,还会引起电击灾难。因此这一点就成为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激烈竞争中的一大缺陷。为了克服化学纤维的强静电性质,在某些应用方面就有必要对成形纤维进行改性,使纤维具有抗静电性。但随着使用领域的推广和扩大,各种应用环境又对纤维的抗静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主要依靠离子导电和吸湿机理的抗静电纤维就很难发挥作用,于是又出现了导电纤维。
导电纤维是通过电子传导和电晕放电而消除静电的功能性纤维。通常是指在标准状态下(20℃、65%相对湿度)比电阻在107Ω·cm以下的纤维,导电性能优良的纤维其比电阻在102~105Ω·cm,甚至小于10Ω·cm,而此时涤纶的比电阻大约为1014Ω·cm,腈纶为1013Ω·cm,丙纶为6.5×1010Ω·cm。由于导电纤维比电阻值远低于普通纤维,同时电荷半衰期很短,因此,导电纤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静电。另外,由导电纤维制成的导电织物,还具有优异的导电、电热、屏蔽、吸收电磁波等功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行业的导电网、导电工作服;医疗行业的电热服、电热绷带;航空、航天、精密电子行业的电磁屏蔽罩等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在保持现有可纺性的前提下,使生产出来的海岛型纤维截面的海岛为PET岛为CB(碳黑),这种纤维具有普通PET的外观和加工性能,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包括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二砂杯、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上壳体与下壳体对应相固接,二砂杯、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由上至下依次内套在上、下壳体内;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之间通过螺栓锁接相固定;上壳体上设有用于导入碳黑熔体的第一导入孔和用于导入PET熔体的第二导入孔,第一导入孔与第一砂杯相接通,第二导入孔与第二砂杯相接通;漏斗板上设有第一漏斗和第二漏斗,第一砂杯的底端与第一漏斗的进料口相接,第二砂杯的底端与第二漏斗的进料口相接;第一漏斗、第二漏斗的出料口分别与第一分流板的两对应进料口相接,第一分流板设有两圈环形出料口,其内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漏斗的出料口相通,其外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二漏斗的出料口相通;第二分流板的两进料口分别与第一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第二分流板设有三圈环形出料口,中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相通,内、外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分流板的外圈环形出料口相通;融合板设有三个进料口,且分别与第二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中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内、外圈对应设有若干的第二出料孔,第二出料孔分为内、外圈出料孔,内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外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中圈对应设有若干的凸台,凸台上设有若干的第一出料孔,第一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中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喷丝板的进料端面与融合板的出料端面相接,喷丝板的进料端面上设有若干与凸台相对的带锥形头的导孔,导孔的尾端与喷丝毛细孔相接。
所述的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中圈对应设有六个的凸台,六个的凸台沿其对应的圆周均匀设置,凸台上均匀设有四个第一出料孔。
所述的凸台为圆形凸台,圆形凸台的直径为5.0~8.0mm。
所述的第一出料孔的孔径为0.5~1.0mm。
所述的六个凸台的所处圆周的直径为60~70mm。
所述的喷丝毛细孔的孔径为0.50~0.60mm。
所述的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之间还插有插销,插销的上端与第一分流板的底部相套接,插销的下端与喷丝板的顶部相套接。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所纺得的纤维中,导电芯有部分外露,可大大提高导电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为矩形,外形尺寸为L127.5×W124×H150mm,具有足够的强度,可以耐受内部及外部300MPa的压力;组件间硬密封,承受上述压力,纺丝液体不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所采用的砂杯体积为Φ35×20,熔体在此处完成过滤。
使用时,由上壳体的第一导入孔将碳黑熔体(以下称A熔体)导入,上壳体的第二导入孔将PET熔体(以下称B熔体)导入;A熔体经上壳体相应的通道后进入第一砂杯,B熔体经上壳体相应的通道后进入第二砂杯,第一砂杯对A熔体进行过滤,第二砂杯对B熔体进行过滤;经过滤的A熔体由第一砂杯底端进入第一漏斗,经过滤的B熔体由第二砂杯底端进入第二漏斗,在这里第一漏斗、第二漏斗分别收集由两砂杯各自流出的两股熔体;由第一漏斗流出的A熔体通过第一分流板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一分流板,从第一分流板流出时则是从第一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二漏斗流出的B熔体通过第一分流板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一分流板,从第一分流板流出时则是从第一分流板的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一分流板内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A熔体通过第二分流板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二分流板,从第二分流板流出时则是从第二分流板的中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一分流板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B熔体通过第二分流板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二分流板,从第二分流板流出时则是分别从第二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二分流板中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A熔体通过融合板的对应进料口进入融合板,从融合板流出时则是从融合板的凸台上所设的第一出料孔流出,由第二分流板内、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B熔体通过融合板的对应进料口进入融合板,从融合板流出时则是从融合板的内、外圈对应所设的第二出料孔流出;在融合板的出料端面第二出料孔流出的B熔体流动到第一出料孔流出的A熔体的条状体的周边,形成导电纤维两组份的融合,融合体经喷丝板挤出后,由侧吹风冷却成型,成型的纤维设有导电芯四股,周围是PET,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可制出4芯纤维6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二砂杯、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来构成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且在融合板上设有三个进料口,分别与第二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中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内、外圈对应设有若干的第二出料孔,第二出料孔分为内、外圈出料孔,内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外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中圈对应设有若干的凸台,凸台上设有若干的第一出料孔,第一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中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喷丝板的进料端面与融合板的出料端面相接,喷丝板的进料端面上设有若干与第一出料孔相对的带锥形头的导孔,导孔的尾端与喷丝毛细孔相接;从而实现了双组份熔体的导入、过滤、分配、融合、挤出,形成海岛型导电复合纤维;纤维截面为圆形,内部靠外周有四根碳黑导电芯,部分芯穿破外皮露出,与外界接触吸收电荷,再将电荷传输中和,从而达到消除静电和导电的目的,适纺纤维规格为50~100D/6F。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不局限于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融合板的构造示意图;图3是纤维截面的示意图。
图中,1上壳体;11第一导入孔;12第二导入孔;2下壳体;31第一砂杯;32第二砂杯;4漏斗板;41第一漏斗;42第二漏斗;5第一分流板;6第二分流板;7融合板;71凸台;711第一出料孔;72第二出料孔;8喷丝板;91螺栓;92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包括一上壳体1、一下壳体2、第一砂杯31、第二砂杯32、漏斗板4、第一分流板5、第二分流板6、融合板7、喷丝板8;上壳体1与下壳体2采用螺丝对应相固接,二砂杯31、32、漏斗板4、第一分流板5、第二分流板6、融合板7、喷丝板8由上至下依次内套在上、下壳体1、2内;漏斗板4、第一分流板5、第二分流板6、融合板7、喷丝板8之间通过螺栓91锁接相固定;上壳体1上设有用于导入碳黑熔体的第一导入孔11和用于导入PET熔体的第二导入孔12,第一导入孔11与第一砂杯31相接通,第二导入孔12与第二砂杯32相接通;漏斗板4上设有第一漏斗41和第二漏斗42,第一砂杯31的底端与第一漏斗41的进料口相接,第二砂杯32的底端与第二漏斗42的进料口相接;第一漏斗41、第二漏斗42的出料口分别与第一分流板5的两对应进料口相接,第一分流板5设有两圈环形出料口,其内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漏斗41的出料口相通,其外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二漏斗42的出料口相通;第二分流板6的两进料口分别与第一分流板5的内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第二分流板6设有三圈环形出料口,中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分流板5的内圈环形出料口相通,内、外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分流板5的外圈环形出料口相通;融合板7设有三个进料口,且分别与第二分流板6的内圈环形出料口、中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融合板7的出料端面沿内、外圈对应设有若干的第二出料孔72,第二出料孔72分为内、外圈出料孔,内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6的内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外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6的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融合板7的出料端面沿中圈对应设有若干的凸台71,凸台71上设有若干的第一出料孔711,第一出料孔711与第二分流板6的中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喷丝板8的进料端面与融合板7的出料端面相接,喷丝板8的进料端面上设有若干与凸台71相对的带锥形头的导孔,导孔的尾端与喷丝毛细孔相接。
其中,融合板7的出料端面沿中圈对应设有六个的凸台71,六个的凸台71沿其对应的圆周均匀设置,凸台71上均匀设有四个第一出料孔711;凸台71为圆形凸台,圆形凸台71的直径为5.0~8.0mm;第一出料孔711的孔径为0.5~1.0mm;六个凸台71的所处圆周的直径为60~70mm;喷丝毛细孔的孔径为0.50~0.60mm;在第一分流板5、第二分流板6、融合板7、喷丝板8之间还插有插销92,插销92的上端与第一分流板5的底部相套接,插销92的下端与喷丝板8的顶部相套接。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所纺得的纤维中,导电芯有部分外露,可大大提高导电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为矩形,外形尺寸为L127.5×W124×H150mm,具有足够的强度,可以耐受内部及外部300MPa的压力;组件间硬密封,承受上述压力,纺丝液体不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所采用的砂杯31、32体积为Φ35×20,熔体在此处完成过滤。
使用时,由上壳体1的第一导入孔11将碳黑熔体(以下称A熔体)导入,上壳体1的第二导入孔12将PET熔体(以下称B熔体)导入;A熔体经上壳体1相应的通道后进入第一砂杯31,B熔体经上壳体1相应的通道后进入第二砂杯32,第一砂杯31对A熔体进行过滤,第二砂杯32对B熔体进行过滤;经过滤的A熔体由第一砂杯31底端进入第一漏斗41,经过滤的B熔体由第二砂杯32底端进入第二漏斗42,在这里第一漏斗41、第二漏斗42分别收集由两砂杯31、32各自流出的两股熔体;由第一漏斗41流出的A熔体通过第一分流板5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一分流板5,从第一分流板5流出时则是从第一分流板5的内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二漏斗42流出的B熔体通过第一分流板5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一分流板5,从第一分流板5流出时则是从第一分流板5的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一分流板5内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A熔体通过第二分流板6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二分流板6,从第二分流板6流出时则是从第二分流板6的中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一分流板5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B熔体通过第二分流板6的对应进料口进入第二分流板6,从第二分流板6流出时则是分别从第二分流板6的内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由第二分流板6中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A熔体通过融合板7的对应进料口进入融合板7,从融合板7流出时则是从融合板的凸台71上所设的第一出料孔711流出,由第二分流板6内、外圈环形出料口流出的B熔体通过融合板的对应进料口进入融合板7,从融合板7流出时则是从融合板7的内、外圈对应所设的第二出料孔72流出;在融合板7的出料端面第二出料孔72流出的B熔体流动到第一出料孔71流出的A熔体的条状体的周边,形成导电纤维两组份的融合,融合体经喷丝板8挤出后,由侧吹风冷却成型,成型的纤维设有导电芯四股,周围是PET,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纺丝装置可制出4芯纤维6根。
图3为纤维截面的示意图,纤维的岛为导电碳黑CB,海为PET组份。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包括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二砂杯、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上壳体与下壳体对应相固接,二砂杯、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由上至下依次内套在上、下壳体内;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之间通过螺栓锁接相固定;上壳体上设有用于导入碳黑熔体的第一导入孔和用于导入PET熔体的第二导入孔,第一导入孔与第一砂杯相接通,第二导入孔与第二砂杯相接通;漏斗板上设有第一漏斗和第二漏斗,第一砂杯的底端与第一漏斗的进料口相接,第二砂杯的底端与第二漏斗的进料口相接;第一漏斗、第二漏斗的出料口分别与第一分流板的两对应进料口相接,第一分流板设有两圈环形出料口,其内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漏斗的出料口相通,其外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二漏斗的出料口相通;第二分流板的两进料口分别与第一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第二分流板设有三圈环形出料口,中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相通,内、外圈环形出料口与第一分流板的外圈环形出料口相通;其特征在于融合板设有三个进料口,且分别与第二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中圈环形出料口、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内、外圈对应设有若干的第二出料孔,第二出料孔分为内、外圈出料孔,内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内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外圈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外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中圈对应设有若干的凸台,凸台上设有若干的第一出料孔,第一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中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喷丝板的进料端面与融合板的出料端面相接,喷丝板的进料端面上设有若干与凸台相对的带锥形头的导孔,导孔的尾端与喷丝毛细孔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中圈对应设有六个的凸台,六个的凸台沿其对应的圆周均匀设置,凸台上均匀设有四个第一出料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为圆形凸台,圆形凸台的直径为5.0~8.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出料孔的孔径为0.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六个凸台的所处圆周的直径为60~7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丝毛细孔的孔径为0.50~0.6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之间还插有插销,插销的上端与第一分流板的底部相套接,插销的下端与喷丝板的顶部相套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导电纤维的复合纺丝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二砂杯、漏斗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融合板、喷丝板;融合板的出料端面沿内、外圈对应设有若干的第二出料孔,沿中圈对应设有若干的凸台,凸台上设有若干的第一出料孔,第一出料孔与第二分流板的中圈环形出料口相接通。采用该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可以完成双组份熔体的导入、过滤、分配、融合、挤出,形成海岛型导电复合纤维。纤维截面为圆形,内部靠外周有四根碳黑导电芯,部分芯穿破外皮露出,与外界接触吸收电荷,再将电荷传输中和,从而达到消除静电和导电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适纺纤维规格为50~100D/6F。
文档编号D01D5/28GK2861196SQ20052008563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7日
发明者陈耀南 申请人: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