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针织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12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针织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纬编的针织物的一部分鼓起形成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针织制品。
背景技术
在本发明中,线圈横列方向是平机的三角座滑架进退的方向,线圈纵行方向是指与线圈横列方向垂直的方向。
以往,手套、袜子等的针织制品是作为筒状的针织物编织而成。为了用纬编组织编织筒状针织物,使用圆型针织机或平形的平机。即使是平形的平机,只要在前后具有针床,则可以用转圈编织来编织筒状针织物。在袜子等人体穿着用的针织制品中,优选以符合人体的形状、例如是脚跟部等方式而使针织物的一部分鼓起。
在使用圆型针织机来编织袜子的过程中,以往,在脚跟部使用顺次使编制幅度减少,接着顺次使编制幅度增大的局部的翻转线圈编织。但是,编制幅度减少的部分和增减的部分相互接合,在接合部分形成拼缝线,所以容易产生褶皱,妨碍针织物的拉伸。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现象,作为在不形成拼缝线的情况下编织脚跟部的方法,提出了用翻转线圈编织来增加编制幅度然后减少编制幅度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公知有如下的技术通过用翻转线圈编织而反复编制幅度的减少和恢复幅度,来编织例如短裤的臀部部分的凸出部分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而且,还提出了如下的技术在针织物中的一部分的区域,通过用一连串的放针和收针来形成立体的针织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平8-35152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11-323702号公报(图8、图9)专利文献3特表2001-501259号公报(图7)
在以往的由纬编而得到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用翻转线圈编织、或放针/收针编织等进行编织,使得鼓起的部分的编织与周围的针织物相比在线圈纵行方向上鼓起。因此,存在翻转线圈编织的部分和周围的部分的交界部或放针收针的地方显眼等外观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美观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针织制品。
本发明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在实行纬编的针织物中编织具有鼓起部分的立体针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地编织通过该鼓起部分和其周围部分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形成与线圈横列对应的线圈列,在该周围部分,按照以多个线圈横列形成1个线圈列的方式,对于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的线圈列的线圈位置中,以比该多个少1的数目的线圈位置的间隔,仅在1个线圈位置上形成线圈,同时,顺次改变在每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线圈的线圈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鼓起部分,用平针线圈编织而成,所述周围部分,在所述各线圈横列中,仅对所述1个线圈位置进行编织,在形成所述间隔的线圈位置上不进行编织。
另外,在本发明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物,按照各线圈横列转圈的方式被编织成筒状,所述周围部分,在被编织的筒状的针织物中,作为包括所述鼓起部分的一部分,按照转圈的方式进行编织。
而且,本发明针织制品,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另外,本发明的针织制品,其特征在于,使用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被编织成所述筒状的针织物是袜子的针织物,所述鼓起部分是该袜子的脚跟部;上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在实行纬编的针织物中编织具有鼓起部分的立体针织物的方法,其中连续地编织通过该鼓起部分和其周围部分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形成与线圈横列对应的线圈列,在该周围部分,按照以多个线圈横列形成1个线圈列的方式,对于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的线圈列的线圈位置中,以比该多个少1的数目的线圈位置的间隔,仅在1个线圈位置上形成线圈,同时,顺次改变在每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线圈的线圈位置;所述针织物,按照各线圈横列转圈的方式被编织成筒状,所述周围部分,在被编织的筒状的针织物中,作为包括所述鼓起部分的一部分,按照转圈的方式进行编织。
本发明的针织制品,是通过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针织制品,上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在实行纬编的针织物中编织具有鼓起部分的立体针织物的方法,其中连续地编织通过该鼓起部分和其周围部分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形成与线圈横列对应的线圈列,在该周围部分,按照以多个线圈横列形成1个线圈列的方式,对于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的线圈列的线圈位置中,以比该多个少1的数目的线圈位置的间隔,仅在1个线圈位置上形成线圈,同时,顺次改变在每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线圈的线圈位置;所述针织物,按照各线圈横列转圈的方式被编织成筒状,所述周围部分,在被编织的筒状的针织物中,作为包括所述鼓起部分的一部分,按照转圈的方式进行编织;所述针织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制品是具有指套的服装,所述鼓起部分是所述指套的指尖以及指根中的至少一方。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针织物稳定的周围部分的内部,通过使周围部分和鼓起部分连续的线圈横列来编织对于周围部分相对地在线圈纵行方向上膨起的部分。即使不形成翻转线圈编织或放针/收针线圈等,也能编织成局部鼓起的针织物,所以,可以进行外观良好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用编织和不编织的方法来编织周围部分,用平针线圈编织鼓起部分,所以,在周围部分和鼓起部分减少了针织物的外观的差异,可以不产生拼缝线、交界部等。周围部分与由平针线圈编织而成的鼓起部分相比,针织物稳定且针织物的表面变得顺滑,可以得到光滑的触感。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周围部分作为筒状针织物中的一部分,以转圈的方式进行编织,所以,通过作为与其他的筒状针织物部分不同的线圈横列进行编织,即使周围部分比其他的筒状针织物部分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也能够使其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不收缩。
而且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不有损于外观状况下,并以外观和穿着感良好的状态来编织人体穿着时等所需要的鼓起部分。由于包围鼓起部分的周围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和收缩性,所以,也能得到保护穿着的人体的部位等的保护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于筒状的针织物的一部分上以转圈的方式编织的周围部分的内部,使周围部分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把作为筒状针织物的袜子的脚跟部作为相对地在线圈纵行方向上鼓起的部分进行编织。
根据本发明,可以形成与由指套覆盖的部位的形状相符合的立体形状的针织制品。由此,可以编织出不有损于外观的、外观以及穿着感良好的针织制品,而且不会对所述部位给予压迫感以及肥大的感觉。


图1是表示用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而编织的第一实施例的袜子1的外观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袜子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袜子1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当用平机的针床上设置的织针来编织图中所示的周围部7以及脚跟部4时在每个编织线圈横列所使用的织针的图。
图5是表示使用在前后具有针床的平机、一部分编织线圈横列随着图4所示的织针的选择而编织周围部7以及脚跟部4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将用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了其一部分的第二实施例的袜子1A的指套11A放大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用图6的A-A断开线断开并从纸面的左方向观察的指套11A的端面图。
图8是表示将用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了一部分的第三实施例的袜子1B的指套11B放大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在编织各指套11A、11B的一部分时的各线圈横列中用平机的织针进行的编织动作的图。
图中1、1A、1B—袜子,3—腿部,4—脚跟部,5—脚部,7—周围部,11A、11B—指套,16—指尖,17—指根。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图2以及图3是表示用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的第一实施例的袜子1的外观结构的侧视图。图1、图2、图3分别表示从侧面、上面、和底面观察的状态。在人体的脚上穿脱袜子1时的开口部分设有弹性松紧部2,其通过罗纹编织的方法编织而成,并且在编织线的一部分中使用橡胶等的弹性线。与弹性松紧部2相连接地形成腿部3,再从脚跟部4、脚部5至脚尖6,作为整体被编织成筒状的针织物。腿部3以及脚部5被大致形成为直圆筒状。在脚部5和腿部3之间设置脚跟部4,在脚跟部4的周围设置周围部7。周围部7被设置在腿部3和脚部5之间。周围部7的基本形状也是直圆筒状。在周围部的一部分上形成脚跟部4。
腿部3、脚部5以及脚跟部4,通过例如平针线圈(平针组织)编织而成。如后面所述,周围部7被编织成虽不在线圈横列方向上收缩,但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其结果,在腿部3和周围部7的交界、脚部5和周围部7的交界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不会产生变化,针织物没有收缩地连在一起。若改变线圈密度,则可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进行变化。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周围部7相对脚跟部4收缩。若以周围部7为基准,则脚跟部4相对地在线圈纵行方向上鼓起。其结果,周围部7的设有脚跟部4一侧的部分向线圈纵行方向上扩展,在腿部3和脚部5之间夹着周围部7,角度可弯曲。
另外,形成周围部7的范围比形成脚跟部4的范围要大。因此,周围部7的腿部3一侧的部分和脚部5一侧的部分,被形成为全周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同样地收缩。为了使脚跟部4鼓起、凸出,该部分虽然不一定需要,但由于周围部7是具有适度的伸缩性且稳定的针织物,还具有保护脚脖子等的功能,所以还是希望设置该部分。作为袜子1,可以不用翻转线圈编织来形成脚跟部4。因此,可以使拼缝线消失,从而得到美观的效果。
另外,如后面所述,在用连接了周围部7和脚跟部4的线圈横列编织时,在周围部7的线圈中的1线圈横列,在脚跟部4处膨胀成多个线圈横列。但是,在现有技术的翻转线圈编织中,夹在腿部3和脚部5的交界处,局部地形成脚跟部4,而在周围部7中,特定比例的线圈横列,与脚跟部4的线圈横列数相对应,在该线圈横列数的范围内使脚跟部4鼓起。在脚跟部4局部地使腿部3和脚部5的交界扩展为多个线圈横列,在这样的现有技术中,与脚跟部4相对向的部分容易产生褶皱。在本例中,在周围部7中,由于与脚跟部4的多个线圈横列相对应地,以其整数份之一的数目的线圈横列,分担向脚跟部4的多个线圈横列的扩大,所以可以使脚跟部自然地鼓起,能使相对向的部分难以产生褶皱。
图4是表示在用平机的针床上设置的织针来编织图1~图3所示的周围部7以及脚跟部4的情况下,在每个编织线圈横列上所使用的织针的图。印有“O”的地方表示进行编织的织针。印有“-”的地方表示不编织的织针。即,在脚跟部4中,使用全部的织针,进行用各织针实行编织的平针线圈。在周围部7,用1个编织线圈横列,每隔一根织针进行编织,中间的织针不进行编织。在下一个编织线圈横列中,用前一个编织线圈横列中不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而前一个编织线圈横列中进行了编织的织针不进行编织。因此,在周围部7,用2个编织线圈横列编织1线圈横列来作为线圈列,而在脚跟部4上,以2线圈横列的量编织线圈列。这样的编织方法被称作“分纱编织”。此时,在周围部7上编织1线圈横列的量的线圈列,而在脚跟部4编织2线圈横列的量的线圈列,周围部7相对脚跟部4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另外,周围部7和脚跟部4的线圈列的线圈横列数的比率,不仅是1∶2,也可以改变为其他的比率。作为一般化,若n是2以上的整数,则在周围部7上用每隔n-1根的织针进行编织,进行n线圈横列的、使中间的织针不编织的编织,在各线圈横列中进行编织的织针的位置错开即可。
即,袜子1采用在纬编的针织物中,通过编织具有鼓起部分的立体针织物的方法编织而成。经过鼓起部分的脚跟部4和其周围部分的周围部7的线圈横列连续地进行编织。在脚跟部4上形成与线圈横列对应的线圈列。在周围部7上,按照用多个线圈横列形成1个线圈列的方式,在各线圈横列中,在脚跟部4的线圈列的线圈位置中,空出比该多数少一的数目的线圈位置的间隔而只在1个线圈位置形成线圈,同时,顺次改变每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线圈的线圈位置即可。另外,虽然脚跟部4的外形由直线构成,但也可以与专利文献1的图4一样由曲线构成。另外,袜子1是用前后具有针床的平机,作为筒状的针织物编织而成。图4表示例如在后针床使用的织针。此时,在前针床与周围部7同样地使用织针。
图5表示了对于一部分的编织线圈横列,用在前后具有针床的平机,随着图4所示的织针的选择而编织周围部7以及脚跟部4的状态。在下侧表示的针床是前针床,在上侧表示的针床是后针床。另外,脚跟部4是在后针床一侧编织而成。在后针床上,在两侧的A、C的部分编织周围部7,在中间的B部分编织脚跟部4。在前侧的针床上,用整体编织周围部7。
在图5所示的部分中的最初的编织线圈横列C1中,例如对于前侧的针床,进行如下的编织,即,在编织中使用每隔1根的织针,中间的织针不编织。在接下来的线圈横列C2中,在后针床的区间A中,与前针床同样地进行每隔1根织针的编织和中间不编织的编织,在中间的区间B中,用全部的织针进行编织物的编织,在最后的区间C中,与区间A同样,进行每隔1根织针的编织和中间不编织的编织。在接下来的线圈横列C3中,进行如下的编织,即,在前针床,使用在线圈横列C1中没有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使在线圈横列C1进行了编织的织针不编织。在接下来的线圈横列C4中,进行如下的编织,即,在后针床,在区间A使用在线圈横列C2中没有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使在线圈横列C2进行了编织的织针不编织。在接下来的区间B中,用全部的织针进行编织。在接下来的区间C中,进行如下的编织,即,使用在线圈横列C2中没有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使在线圈横列C2进行了编织的织针不编织。
以下,线圈横列C5~C8也进行同样的编织。其结果,在作为后针床的区间B编织而成的脚跟部4中,形成4线圈横列的量的线圈列。在于前针床的整个区间编织而成的周围部7中,由编织线圈横列C1和编织线圈横列C5形成的线圈,每隔1圈形成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列,在中间部分,由编织线圈横列C3和编织线圈横列C7形成的线圈,形成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列。关于线圈横列的方向,由线圈横列C1和编织线圈横列C3编织的线圈,排列在同一线圈横列的位置。由编织线圈横列C5和编织线圈横列C7编织的线圈也排列在同一线圈横列的位置。在后针床的区间A以及区间C编织而成的周围部7,在线圈纵行方向上,也分别连接由编织线圈横列C2和编织线圈横列C6编织的线圈、以及由编织线圈横列C4和编织线圈横列C8编织的线圈。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在同一线圈横列的位置分别排列由编织线圈横列C2和编织线圈横列C4编织的线圈、以及由编织线圈横列C6和编织线圈横列C8编织的线圈。即,对于周围部,作为线圈形成了2线圈横列。相对与此,在脚跟部4,分别由C2、C4、C6、C8形成1线圈横列的份的线圈列,形成共计4线圈横列的份的线圈列。其结果,周围部7如上所示,变成向线圈纵行方向收缩的状态。
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袜子1那样的转圈编织而在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上编织作为鼓起部分的脚跟部4,并将周围的部分作为周围部7进行编织,所以不需要翻转线圈编织。另外,也不需要放针/收针。同样的编织与平机一样,即使通过进行纬编的圆型针织机也可以进行编织。在平机中,不光是在转圈编织的筒状针织物,也可以在简单的针织物上形成鼓起的部分。无论在简单的针织物中或在筒状针织物中,在周围部7和平针线圈的脚跟部4形成的编织线圈横列数不同,所以周围部7收缩,脚跟部4立体地凸出。若在周围部7和脚跟部4改变密度(圈长),则可以调整收缩的程度或立体形状。
包围鼓出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和收缩性,所以也可以得到保护人体穿着的部位等的良好的保护性。因此,可以适用于肘、膝等的保护。
另外,如图4~5所示,在第一个线圈横列中,每隔一根进行编织,在第二个线圈横列,用空针部进行编织,从而通过用三角座滑架进行的2线圈横列的编织来形成1线圈横列份的线圈列,这样,虽然外观接近于平针线圈,但与平针线圈相比,可以得到针织物的表面顺滑且光滑的针织物。在这一点上,通过组合了2个罗纹编织的双面编织,可以得到类似别名为双罗纹组织编织的触感。这样的周围部7的针织物的特征,是具有一定厚度的质感和具有适度的伸缩性。另外,针织物稳定,难以起皱。因此,若适用于保护用等,则可以得到良好的穿着感。而且可以通过与袜子1中的周围部7的脚跟部4同样的编织方向来形成胸部的隆起等。
图6是将用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了其一部分的第二实施例的袜子1A的指套11A放大表示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用图6的断开线A-A断开并从纸面的左方向观察的指套11A的截面图。袜子1A与第一实施例的袜子1的结构类似。关于袜子1A,仅对与袜子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用同一符号标注并省略其说明。袜子1A是在其脚部5上一体编织5根指套11A,5根指套11A构成脚尖部6。在各指套11A中分别插入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
各指套11A大致被形成为筒状,该指套11A的前端,通过编织而被终止。作为鼓起部分的各指套11A的背侧部分14,从其指尖16至指根17,通过平针线圈编织而成,并弯曲成向外方鼓起的形状。作为周围部分的各指套11A的指甲侧部分15,从其指尖16至指根17,通过分纱编织而形成,呈略平坦的形状。指甲侧部分15,是在脚插入袜子1A的状态下,与脚的指甲相对向的部分,背侧部分14,是与脚掌相对向的部分。
图8是将用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了其一部分的第三实施例的袜子1B的指套11B放大表示的侧视图。第三实施例的袜子1B与第二实施例的袜子1A、指套的形成以及编织方法不同。因此,关于袜子1B的结构,仅对指套11B进行说明,关于指套11B以外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各指套11B,大致被形成为筒状,其指套11B的前端,通过编织而被终止。各指套11B的背侧部分14以及指甲侧部分15的互相对向的区域,用不同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具体而言,作为鼓起部分的各指套11B的背侧部分14的指尖区域(以下称为“背侧指尖区域”)21以及指甲侧部分15的指根区域(以下称为“指甲侧指根区域”)22,通过平针线圈编织而成,并弯曲成超外方鼓起的形状。另外,各指套11B的背侧部分14的指根区域(以下称为“背侧指根区域”)23以及指甲侧部分15的指尖区域(以下称为“指甲侧指尖区域”)24,通过分纱编织而形成,且大致为平坦状。指套11B,若用图8的剖面线B-B截开,则变为与图7同样的截面,若用图8的剖面线C-C截开,则变为与图7纸面上下方向相反的截面。背侧以及指甲侧指尖区域21、24,是比编织切换位置25靠近指套11B的指尖侧的区域,背侧以及指甲侧指根区域22、23,是比编织切换位置25靠近指套11B的指根17一侧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编织切换位置25,是指套11B的中间部。但是,编织切换位置25并不限定于中间部。
图9是表示在编织各指套11A、11B的一部分时的各线圈横列中用平机的织针进行的编织动作的图。以下,为了说明方便,对编织1个指套11A、11B的情况进行说明。从编织线圈横列C1,按照顺序,以使织线转圈编织的方式进行编织。各编织线圈横列C1、C3、C5、C7,是用于编织筒状的指套11A、11B的背侧部分14的线圈横列,并通过配置在前针床上的织针来进行编织。另外,各编织线圈横列C2、C4、C6、C8,是用于编织筒状的指套11A、11B的指甲侧部分15的线圈横列,并通过配置在后针床上的织针来进行编织。图9的实线的“O”表示编织。
首先,对指套11A的编织进行说明。指套11A的编织,使用编织线圈横列C1~C4的编织动作进行编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1中,在编织中使用前针床的编制幅度内全部的针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2中,使用后针床的编制幅度内的织针来进行每隔1根的编织,使在编织中使用的织针间的织针不编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3中,使用前针床的编制幅度内的全部织针来进行编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4中,使用在编织线圈横列C2中没有编织的后针床的织针进行编织,使在编织线圈横列C2中编织时使用了的后针床的针织不编织。反复从编织线圈横列C1至编织线圈横列C4的编织动作来进行以后的编织。若从指套11A的指尖16至指根17,进行这样的编织动作,则指套11A形成为筒状,并用平针线圈编织指套11A的背侧部分14,用分纱编织来编织指套11A的指甲侧部分15。
下面对指套11B的编织进行说明。通过从指套11A的指尖16至指根17,反复进行从编织线圈横列C1至编织切换位置25的编织动作,从而通过平针线圈编织背侧指尖区域21,通过分纱编织来编织指甲侧指尖区域24。从编织切换位置25至指根17的编织,用编织线圈横列C5~C8的编织动作进行编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5中,使用前针床的编制幅度内的织针进行每隔1根的编织,使在编织中使用的织针间的织针不编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6中,使用后针床的编制幅度内的全部织针来进行编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7中,使用在编织线圈横列C5中没有编织的前针床的织针进行编织,使在编织线圈横列C5中用于编织的前针床的针织不编织。在编织线圈横列C8中,使用后针床的编制幅度内全部的织针进行编织。反复从编织线圈横列C5至编织线圈横列C8的编织动作,来进行以后的编织。从指套11B的编织切换位置25至指根17,进行这样的编织动作,则指套11B形成为筒状,并用分纱编织来编织指套11B的背侧部分14的指根区域23,用平针线圈编织指套11B的指甲侧部分15的指根区域22。
由于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编织,所以袜子1A的指套11A,指甲侧部分15相对背侧部分14,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在线圈横列方向的伸缩较小。另外,袜子1B的指套11B,背侧指根区域23以及指甲侧指尖区域24,相对于背侧指尖区域21以及指甲侧指根区域22,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线圈横列方向的伸缩较小。由于如上述在线圈纵行方向上产生收缩,而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的伸缩较小,所以各指套11A、11B被形成为上述形状。脚的脚趾的形状,是指尖的指甲大致为平坦状且背侧以鼓起的方式弯曲,而且指根的背侧大致为平坦状,指甲侧以鼓起的方式弯曲。因此,可以将各指套11A的形状形成为脚的脚趾的形状,可以使对脚的脚尖的压迫感以及肥大的感觉消失。而且,在穿着时不会有损袜子1A的外观,可以实现外观以及穿着感良好的袜子1A。除了指套11A的效果,指套11B可以使对脚的指根的压迫感以及肥大的感觉消失。在这样的编织方法中,不用改变线圈密度,可以形成具有立体形状的指套11A、11B。而且,袜子1A、1B可以起到与袜子1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具有指套11A的针织制品,例举了袜子1A来作为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袜子1A。例如可以是手套,也可以是形成指套的衣服等的服装。另外,也可以使通过平针编织或分纱编织等形成的筒状的主干部分介于背侧指尖区域21和指根区域23之间以及指甲侧指尖区域24和指根区域22之间。脚趾的中间部分可以被形成为圆形,可以使脚趾的主干部分的压迫感以及肥大的感觉消失。
权利要求
1.一种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在实行纬编的针织物中编织具有鼓起部分的立体针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地编织通过该鼓起部分和其周围部分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形成与线圈横列对应的线圈列,在该周围部分,按照以多个线圈横列形成1个线圈列的方式,对于各线圈横列,在该鼓起部分的线圈列的线圈位置中,以比该多个少1的数目的线圈位置的间隔,仅在1个线圈位置上形成线圈,同时,顺次改变在每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线圈的线圈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鼓起部分,用平针线圈编织而成,所述周围部分,在所述各线圈横列中,仅对所述1个线圈位置进行编织,在形成所述间隔的线圈位置上不进行编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物,按照各线圈横列转圈的方式被编织成筒状,所述周围部分,在被编织的筒状的针织物中,作为包括所述鼓起部分的一部分,按照转圈的方式进行编织。
4.一种针织制品,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5.一种针织制品,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被编织成所述筒状的针织物,是袜子的针织物,所述鼓起部分是该袜子的脚跟部。
6.一种针织制品,是使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的针织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制品是具有指套的服装,所述鼓起部分是所述指套的指尖以及指根中的至少一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美观的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针织制品。用平针线圈来编织腿部(3)、脚部(5)及脚跟部(4)。对周围部(7),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不收缩而在线圈纵行上收缩的方式进行编织。周围部(7)相对脚跟部(4)在线圈纵行方向上收缩。若以周围部(7)为基准,脚跟部(4)相对地在线圈纵行方向上鼓起并凸出,在腿部(3)和脚部(5)之间夹着周围部(7)并弯曲成角度。周围部(7)及脚跟部(4)可以通过连续的线圈横列进行编织,不需要翻转线圈编织或放针/收针的编织。由于使鼓起部分的周围收缩,所以能得到美观的立体针织物。
文档编号D04B7/32GK1834323SQ20061005916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5日
发明者池中政光, 中村康孝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