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装置、纱线拼接方法和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626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拼接装置、纱线拼接方法和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拼接装置,其在解捻方向上向纱线端部施加流体例如压缩空气,并且使所述纱线端部彼此交叠,而且向所述交叠部施加流体例如压缩空气,以拼接纱线。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申请人先前提交给日本专利局(JPO)的日本特开2005-113314号公报(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拼接装置。文献1中的拼接装置具有一个加捻元件,其喷射加有液体的压缩空气,以加捻(拼接)纱线端部。因此,根据纱线的品种,可提高纱线拼接质量、外观和纱线强度。
如文献1的图10所示,所述加捻元件包括一个纱线拼接孔、一个空气喷射口以及一个狭缝状槽部,所述纱线拼接孔中设置要被加捻的纱线,所述空气喷射口形成在所述纱线拼接孔中,以喷射加有水的空气,所述槽部形成在所述加捻元件的中心,以排放喷射空气。
在此,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知识,在文献1中的借助于垂直于所述纱线拼接孔形成的槽部排放压缩气体以保持接头处的强度(抗拉强度)的情况下,正确地确定所述槽部的宽度(在文献1中的图10的中心处的附图标记35所表示的所述槽部的狭缝宽度)非常重要,通过增加所述槽部的所述宽度,可获得高的强度。
然而,当使用文献1的所述拼接装置拼接亚麻纱线时,如图13所示,接头具有两个加捻部T和T之间包含一个交络部C的外观。当所述加捻元件中的所述槽部的狭缝宽度增加时,要形成的交络部C就会趋向于变得较大。换言之,当试图增加接头处的强度时,交络部C就会变得很明显,这样,就会使外观变差。
鉴于这些情况,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拼接装置,其可形成具有极好的强度和良好外观的接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下面描述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手段及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一个以如下所述方式构造的加捻元件的拼接装置。所述加捻元件包括一个纱线拼接孔,其中设置要被加捻的纱线;一对气体供给路径,它们分别具有一个形成在所述纱线拼接孔中的开口,其中,一对开口在所述纱线拼接孔的纵向上彼此隔开布置;以及多个气体释放部,它们与所述纱线拼接孔连接,以沿着与所述纱线拼接孔的所述纵向不同的方向释放从所述气体供给路径供给至所述纱线拼接孔中的气体。所述一对开口中的一个开口的方向在所述纱线拼接孔的圆周方向上与另一个开口的方向相反。所述多个气体释放部安置在所述一对开口之间。
因此,可在形成一个具有不太明显的外观和极好的强度的接头的情况下执行纱线拼接。
在所述拼接装置中,所述气体释放部的数目优选为两个。
因此,所述加捻元件的形状可得到简化,并且制造成本可得到降低。即使与设有三个以上的气体释放部的情况相比,接头处的纱线强度几乎相同。因此,所述加捻元件的简化和接头处的纱线强度可同时实现。
在所述拼接装置中,优选地,一个所述开口至一个所述气体释放部的距离与另一个所述开口至另一个所述气体释放部的距离相等。
因此,彼此相反的回旋流可以平衡方式在所述纱线拼接孔内流动,从而,可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接头。
在所述拼接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气体释放部被形成为槽,所述槽横切所述纱线拼接孔的整个流路横截面。
因此,气体可借助于所述气体释放部平稳地沿着回旋方向释放,从而,可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接头。
在所述拼接装置中,优选地,加有液体的气体从所述气体供给路径喷射。
因此,纱线端部会变湿,然后加捻纱线,并且根据纱线的品种,可提高纱线拼接质量、外观和接头处的强度。
在所述拼接装置中,优选地,要被加捻的纱线为亚麻纱线、合股纱线或包芯纱。
换言之,本发明的所述拼接装置特别适用于拼接上面所列的特殊纱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以下的纱线拼接方法。换言之,要被加捻的纱线设在形成于加捻元件中的纱线拼接孔中。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从成对设在所述加捻元件中的各气体供给路径向所述纱线拼接孔中喷射气体,可在所述纱线拼接孔内形成彼此相反的回旋流。至少一部分喷射气体通过多个气体释放部释放,所述多个气体释放部设在从所述气体供给路径至所述纱线拼接孔的喷射点之间。
因此,可在形成一个具有不太明显的外观和极好的强度的接头的情况下执行纱线拼接。
在上述纱线拼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气体释放部的数目为两个。
因此,所述加捻元件的形状可得到简化,并且用于实现所述纱线拼接方法的装置的制造成本可得到降低。
在所述纱线拼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两个气体释放部中的一个气体释放部内的气体释放方向与另一个所述气体释放部内的气体释放方向彼此基本相反。
因此,彼此相反的回旋流会以平衡方式流动,从而,可形成具有良好的外观的接头。
在所述纱线拼接方法中,优选地,一种液体加入要被喷射到所述纱线拼接孔中的气体中。
因此,纱线端部会变湿,然后加捻纱线,并且根据纱线的品种,可提高纱线拼接质量、外观和接头处的强度。
在上述纱线拼接方法中,优选地,要被加捻的纱线为亚麻纱线、合股纱线或包芯纱。
换言之,本发明的所述纱线拼接方法特别适用于拼接上面所列的特殊纱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头,其通过拼接纱线形成,并且包含两个加捻部;以及多个交络部,它们安置在两个所述加捻部之间,并且彼此隔开。
因此,可提供一种具有不同明显的外观和极好的强度的接头。
在所述接头处,优选地,在所述多个交络部之间没有加捻部形成。
因此,可提供一种更不太明显的接头。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拼接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一个框图,示出了所述拼接装置的空气路径;图3是所述拼接装置与基件之间的连接状态的说明性主视图;图4是所述拼接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纱线拼接单元的透视图;图6是所述纱线拼接单元的剖视图;图7是所述纱线拼接单元的主视图;图8是所述纱线拼接单元的侧视图;图9是加捻元件的透视图;图10是所述加捻元件的纱线拼接孔内的空气流的透视图;图11是自动络纱机的纱线拼接单元的示意性主视图;图12是由本实施例的所述拼接装置形成的接头的示意图;以及图13是由文献1中的拼接装置形成的接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看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首先,参看图11描述包含拼接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图11示出了自动络纱机的示意性主视图。所述自动络纱机的纱线卷取单元1通过使从供纱筒管B展开和供给的纺纱Y(在本实施例中为亚麻线)在横动鼓3的横动作用下卷取于卷收筒管Bf上形成具有预定长度和预定形状的卷取筒P。在图11中,仅示出了一个纱线卷取单元1,然而,并排安装有多个这种纱线卷取单元1,并且一个未示出的机架控制装置安置在安装方向的一端,在这种情况下,构造出了纱线络纱机(自动络纱机)。
在纱线卷取单元1中,单元框架13设在纱线卷取单元1的主视图的水平一侧,执行卷取操作的纱线卷取单元本体14设在单元框架13的侧面。
纱线卷取单元本体14包括一个支架2,其夹持着卷收筒管Bf和使纺纱Y横动的横动鼓(卷取鼓)3。支架2可转动地向着接近和远离横动鼓3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将纺纱Y卷取在卷收筒管Bf上形成的卷取筒P就会接触和远离横动鼓3。支架2包含一个升起机构2a和一个卷取筒制动机构2b,其中,所述升起机构2a在出现断纱时升起支架2,以使卷取筒P远离横动鼓3,所述卷取筒制动机构2b在支架2升起的同时使由支架2夹持的卷取筒P停止转动。
螺旋状横动槽3a形成在横动鼓3的圆周面中,以使纺纱Y横动。在纱线供给筒管B和横动鼓3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纱线卷取单元1从供纱筒管B依次设有一个展开辅助装置4、一个张紧装置5、一个作为纱线拼接装置的拼接装置7和一个清除器(纱线厚度探测器)8。
展开辅助装置4具有一个被罩盖在供纱筒管B的芯管上的筒体,并且通过在供纱筒管B的纱线展开的同时使所述筒体降低来辅助纱线从供纱筒管B上展开。张紧装置5向行进的纺纱Y施加预定张力。对于本实施例的张紧装置5来说,使用的是一种门式结构,其中,可移动梳齿5b相对于固定梳齿5a布置。张紧装置5可自由摆动,从而,可移动梳齿5b可与固定梳齿5a啮合或从固定梳齿5a松开。张紧装置5可由旋转螺线管摆动。
当已由于探测到了纱线缺陷而将纱线用清除器8切断时,或当已在纱线从供纱筒管B上展开的过程中出现断纱时,拼接装置7将来自供纱筒管B的下纱线Y1和来自卷取筒P的上纱线Y2拼接起来。拼接装置7的结构细节将在下面描述。清除器8探测纺纱Y中的缺陷。分析器(图中未示出)处理来自清除器8的与纺纱Y的厚度对应的信号,以探测纱线缺陷例如slab。此外,清除器8设有一个切割工具8a,其用于在探测出了纱线缺陷时切断纱线。
在拼接装置7的下方和上方分别设有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1和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2,其中,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1用于吸引和捕捉来自供纱筒管B的下纱线Y1,并将其引导至拼接装置7,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2用于捕捉来自卷取筒P的上纱线Y2,并将其引导至拼接装置7。在使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当纱线切断或断开时,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1中的吸引口11a在图示位置捕捉下纱线Y1。然后,吸引口11a绕着轴11b向上摆动,以将下纱线Y1引导至拼接装置7。同时,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2中的吸引嘴12a绕着轴12b从图示位置向上摆动。然后,吸引嘴12a捕捉来自反转卷取筒P的上纱线Y2,随后再绕着轴12b向下摆动,以将上纱线Y2引导至拼接装置7。
上述拼接装置7的详细结构示于图1中,这种拼接装置7包括一个纱线拼接装置本体21和一个可拆卸地设在纱线拼接装置本体21中的纱线拼接单元22。图5示出了如下状态,即纱线拼接单元22从纱线拼接装置本体21上拆下,并且纱线拼接单元22具有一个基件24以及一个设在基件24的前表面侧(纱线行进侧)的第一纱线引导件25和一个第二纱线引导件26。第一纱线引导件25和第二纱线引导件26分别可拆卸地设在基件24的左侧(远离单元框架13)和右侧(靠近单元框架13)。件24至26由不太可能受水侵蚀的金属或树脂形成。件24至26在内部空间中形成一个加捻室23。
纱线引导件25和26这样连接在基件24上,即在纱线引导件25和26之间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一个细长间隙。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通过的纱线路径27形成在上述细长间隙中(也见图4)。这些纱线引导件25和26分别具有位于纱线路径27两侧彼此面对的内侧壁上的倾斜面25a和26a。如图6和7所示,倾斜面25a、26a被形成为这样,即使纱线路径27的间隙从纱线路径27至纱线引导件25和26的前端逐渐扩大,并且这些倾斜面25a和26a将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引导至纱线路径27。
如图6所示,第一纱线引导件25这样形成,即侧面全部远离第二纱线引导件26敞开,一个罩盖件28可拆卸地靠近所述敞开部设置。如图1、图6和图8所示,一个开口孔28a形成在罩盖件28的中心部中。加捻室23借助于开口孔28a与外部连通。这便于使加捻室23中加捻操作所用的水分散。
另一方面,如图5和图6所示,一个贯通部26b形成在第二纱线引导件26的外侧壁中,从而将在稍后描述的遮蔽机构61(示于图1中)的加捻遮蔽件62通过贯通部26b。
连接着纱线引导件25和26的基件24被形成为这样,即如图3中所示在俯视图中呈矩形。图3示出了以下状态,即第一纱线引导件25、第二纱线引导件26和罩盖件28均已拆下。基件24具有呈整体形式的合适的延出壁24a、24b和24c,并且纱线引导件25和26的侧部25b和26b借助于垫片29分别与延出壁24a、24b和24c连接(例如,见图5)。
而且,如图3所示,一个加捻元件31设在基件24的内侧前表面上。加捻元件31的结构细节示于图9的透视图中,所述加捻元件31包含一个加捻基部32和一个形成在加捻基部32的前表面上的加捻部34。如图6所示,加捻基部32固定地埋设在基件24中。
如图9所示,加捻部34具有一个为贯通圆孔的纱线拼接孔34a,其纵向为竖直方向,并且要被加捻的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设在所述纱线拼接孔34a中(见图3)。如图6所示,所述纱线拼接孔34a的横截面被形成为呈大致圆形,并且纱线拼接孔34a的前表面侧在纱线拼接孔34a的整个纵向上均被切开,从而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可通过所述开口部设在纱线拼接孔34a中。换言之,纱线拼接孔34a在两纵向端和前表面侧这三个方位上均敞开。
如图9中所示,在加捻元件31的加捻部34上,两个狭缝状槽部(气体释放部)37和37沿着垂直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的水平方向形成。两个槽部37和37在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竖直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两个相应槽部37和37在所述水平方向上凹入适当深度,以将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设在纱线拼接孔34a中,并且所述槽部37和37与纱线拼接孔34a连接,同时在俯视图中与纱线拼接孔34a呈十字交叉形状布置。详细地讲,槽部37的凹入深度这样设定,即槽部37横切垂直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的整个截面(流路截面)。
然而,槽部37和37的方向不限于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垂直的方向,而是仅要求槽部37和37在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不同的方向上形成即可。例如,槽部37和37可在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形成。两个槽部37和37不限于彼此平行,它们也可这样安置,即彼此相对倾斜成V形。而且,所述气体释放部不限于槽形状,也可被形成为例如通孔。
在加捻元件31内部穿设有作为气体供给路径的一对空气路径34c和34c,它们在纱线拼接孔34a的轴向(纵向)上彼此隔开布置。空气路径34c和34c的端部在纱线拼接孔34a的内壁中形成相应的空气喷射口(开口)34b和34b。所述一对空气喷射口34b和34b在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上彼此相距预定间隔安置。多个槽部37和37安置在两个空气喷射口34b和34b之间。换言之,上侧空气喷射口34b高于上侧槽部37,下侧空气喷射口34b低于下侧槽部37。上侧(一个)空气喷射口34b至上侧(一个)槽部37的距离和下侧(另一个)空气喷射口34b至下侧(另一个)槽部37的距离设为相等。
而且,如图6所示,上侧空气喷射口34b这样指向,即与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纱线拼接孔34a的壁面成顺时针匹配。另一方面,下侧空气喷射口34b这样指向,即与纱线拼接孔34a的壁面成逆时针匹配。换言之,在纱线拼接孔34a的圆周方向上,一个空气喷射口34b的方向与另一个空气喷射口34b的方向相反。
如图2所示,一个给水罐44与空气路径34c和34c连接,并且如下所述,加有水的空气从上侧和下侧空气喷射口34b和34b喷射至纱线拼接孔34a的内部。如上所述,空气喷射口34b和34b在纱线拼接孔34a的圆周方向上以彼此反向面对的方式形成,从而,在两个槽部37和37之间的区域中,可在纱线拼接孔34a内产生彼此相反的回旋流(它们的螺旋轴方向也彼此相反,并且螺旋圆周方向也彼此相反)。如图10所示,从一对空气喷射口34b和34b中的每个喷射口喷射到纱线拼接孔34a中的一部分压缩空气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端部释放,残留空气通过两个槽部37和37沿着垂直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的方向(水平方向或回旋流的圆周方向)从纱线拼接孔34a的内部空间释放。从而,加捻元件31可通过用水加湿的空气流使设在纱线拼接孔34a中的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缠绕和加捻在一起。
从上侧空气喷射口34b喷射且已到达上侧槽部37的压缩空气释放至所述槽部37的纵向一侧(水平一侧)。另一方面,从下侧空气喷射口34b喷射且已到达下侧槽部37的压缩空气释放至所述槽部37的纵向另一个侧(水平另一侧)。而且,槽部37被形成得横切纱线拼接孔34a的整个流路截面,从而,纱线拼接孔37内的回旋流会借助于槽部37沿着回旋方向平稳释放。
因此,所述两股回旋流会借助于相应的槽部37彼此相反地释放,并且空气会借助于相应的槽部37平稳地释放,从而,可实现彼此相反的平衡的平稳回旋流,进而可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接头。
如图6所示,如上所述构造的加捻元件31设在基件24的前表面侧,从而纱线拼接孔34a与纱线路径27对正。另一方面,一个加捻塞35设在基件24的后侧,并且所述加捻塞35的出口侧与加捻元件31的背面连接,而且所述出口借助于形成在加捻元件31内部的空气路径34c和34c与空气喷射口34b和34b连通。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加捻塞35的入口侧借助于由例如管子形成的第一空气路径36a与加捻阀41连通,随后再与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给装置42连通。一个支路36b与第一空气路径36a连接,并且支路36b借助于给水阀43与给水罐(液体供给源)44连通。
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向加捻室23开口的吸引口24d形成在基件24中。如图2所示,每个吸引口24d均借助于吸引阀45与吸引装置46连通。在所述构造中,当吸引阀45打开时,用于加捻的空气和水可借助于吸引口24d从加捻室23吸引,然后排放到所述装置的外部。
如图1和图4所示,一个将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牵引至纱线拼接单元22的纱线移送杆54、一个切割由切断纱线引导件53a引导的纱线的切割工具55以及一个固定由固定纱线引导件53b引导的纱线的夹持机构56以此顺序设在横跨纱线拼接单元22安置的解捻件53和53的上方和下方。
纱线移送杆54被形成为弧形件,其可绕着位于纱线拼接单元22之外的位置转动,从而,可在拼接纱线时正确地转动。
此外,一个遮蔽机构61安置在纱线拼接单元22的一侧。遮蔽机构61具有一个加捻遮蔽件62、一个基件壁遮蔽件63以及一个遮蔽件转动机构64,其中,所述加捻遮蔽件62可在加捻操作的过程中防止水向前表面侧散落,所述基件壁遮蔽件63支承着加捻遮蔽件62,所述遮蔽件转动机构64可使遮蔽件62和63摆动和转动。如图3所示,加捻遮蔽件62具有一个遮蔽部65和一个遮蔽支承件66,所述遮蔽部65具有一个被形成为平面状的前端面,所述遮蔽支承件66支承着遮蔽部65的尾端。遮蔽部65被形成得可完全罩盖着位于加捻元件31中的纱线拼接孔34a的前表面侧上的所述开口。遮蔽件转动机构64被形成得可转动相应的部件,以在加捻时使遮蔽部65关闭位于纱线拼接孔34a的前表面侧上的所述开口和防止加捻所用的水散落在纱线拼接孔34a周围。
纱线卷取单元本体14的上述构件均由图11中所示的单元框架13支承。单元框架13具有一个嵌入式单元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单元控制装置包含一个存储部和一个运算部,所述存储部存储着操作所述构件的所述可重写程序,所述运算部可执行所述程序。所述单元控制装置还包含一个输入/输出部和一个通信部,所述输入/输出部与纱线卷取单元本体14连接,以将纱线卷取单元本体14的信号输入到所述输入/输出部和将信号输出至纱线卷取单元本体14,所述通信部与所述机架控制装置连接,以向所述机架控制装置传送数据和从所述机架控制装置接收数据。
下面,将描述上述构造中的拼接装置7的操作。在从供纱筒管B展开的纺纱Y在横动作用下卷取在卷收筒管Bf上以形成卷取筒P的过程中,例如,当出现断纱,或者清除器8探测到了纱线缺陷,纺纱Y被切断,以及来自供纱筒管B的下纱线Y1与来自卷取筒P的上纱线Y2分离时,拼接装置7开始拼接纱线。
详细地讲,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1的吸引口11a在图示位置捕捉下纱线Y1,然后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1绕着轴11b向上摆动,以将下纱线Y1引导至拼接装置7的前方。同时,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12绕着轴12b从图示位置向上摆动,然后,吸引嘴12a捕捉来自卷取筒P的上纱线Y2,随后绕着轴12b向下摆动,以将上纱线Y2引导至拼接装置7的前方。
随后,执行给水操作和第一纱线移送操作。在给水操作的过程中,给水阀43保持打开预定时间。因此,会有预定量的来自于图2所示的给水罐44的水供给第一空气路径36a。而且,在第一纱线移送操作的过程中,图3中所示的上、下纱线移送杆54和54会从图示备用位置转动,并且位于拼接装置7前侧的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被向着纱线拼接单元22牵引,从而会被收集在纱线路径27中。因此,如图4所示,上纱线Y2会通过纱线路径27和纱线拼接孔34a,并且上纱线Y2会被引导在位于上侧的解捻件53的固定纱线引导件53b的侧面与位于下侧的解捻件53的切断纱线引导件53a之间。另一方面,下纱线Y1会通过纱线路径27和纱线拼接孔34a,并且下纱线Y1会被引导在位于下侧的解捻件53的固定纱线引导件53b的侧面与位于上侧的解捻件53的切断纱线引导件53a之间。
然后,执行夹持操作,并且由固定纱线引导件53b引导的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分别由上、下侧的夹持机构56固定。随后,通过切割工具55执行切割操作,以切断由切断纱线引导件53a引导的下纱线Y1和上纱线Y2。
当所述夹持操作和所述切割操作完成时,执行解捻操作。具体地讲,解捻阀47打开,以使压缩空气从解捻空气口53d流至解捻室53c。然后,由切断纱线引导件53a引导的下纱线Y1和上纱线Y2被牵引到上、下侧解捻件53的解捻室53c中。随后,解捻纱线端。
当解捻操作完成时,遮蔽机构61启动,以通过遮蔽部65遮蔽纱线拼接孔34a的前表面侧。随后,纱线移送杆54进一步适当地转动,以将由切割工具55切断的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的端部定位在加捻元件31中的纱线拼接孔34a中。在这种情况下,遮蔽部65只是与加捻元件31的加捻部34的前表面接触,并且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端部处于敞开状态,从而,遮蔽部65不会与纱线接触。因此,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的端部不会偏离常规位置。
再后,执行加捻操作,其中加捻阀41被打开。因此,如图2所示,压缩空气会流过第一空气路径36a,以使在给水操作的过程中供给第一空气路径36a的预定量的水雾化。然后,所述水连同所述压缩空气一起通过空气喷射口34b和34b喷射至纱线拼接孔34a。随后,雾状水会使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的端部变湿,并且从两个空气喷射口34b和34b喷射的压缩空气会在纱线拼接孔34a内沿着彼此相反方向回旋,在这种情况下,可使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的端部彼此缠绕在一起而得到充分加捻。之后,所述压缩空气沿着槽部37和37的纵向通过槽部37的内部释放到纱线拼接孔34a的外部。在上述加捻操作的过程中,纱线拼接孔34a的前表面侧由遮蔽部65遮蔽着,从而,水不会从纱线拼接孔34a向前喷射。如上所述,从空气喷射口34b和34b喷射的压缩空气在相应的槽部37和37内彼此反向流动,然后释放掉。
当上述加捻操作完成时,遮蔽机构61启动,以返回到使纱线路径27前侧打开的初始备用位置,并且纱线移送杆54转动,以返回到它们的备用位置。然后,图11中所示的横动鼓3转动,并重新开始将纱线Y卷取在卷收筒管Bf上。
通过此种方式拼接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两者均为亚麻纱线)形成的接头的外观示于图12中,如图12所示,由本实施例的拼接装置7形成的接头包含两个加捻部T和T和两个交络部C和C,所述加捻部T和T由上述回旋流形成,所述交络部C和C安置在所述两个加捻部T和T之间,并且彼此隔开。交络部C和C的数目(两个)和形成位置与加捻部34中的槽部37和37的数目(两个)和位置对应。
这样,两个交络部C和C隔开形成,从而,一个交络部C的尺寸就可被形成得小于文献1的接头(图13)的尺寸。因此,接头会不太显眼,并且可避免纱线拼接部的外观与其他部分明显不同。而且,形成了两个交络部C和C,从而,可确保接头具有极好的强度。
相反地,形成了两个交络部C和C,从而,即使在加捻元件31的槽部37和37的狭缝宽度减小而使每个交络部C和C变得较小时,也可确保接头处具有必需的足够大的强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拼接装置7的加捻元件31包含一个纱线拼接孔34a、空气路径34c和34c和两个槽部37和37,其中,所述纱线拼接孔34a中设置要被加捻的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所述空气路径34c和34c在纱线拼接孔34a中形成开口,并且成对设置,以在纱线拼接孔34a内形成彼此相反的回旋流,所述两个槽部37和37与纱线拼接孔34a连接,以沿着垂直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的方向释放从空气路径34c和34c供给至纱线拼接孔34a的压缩空气。多个槽部37和37安置在各空气路径34c和34c在纱线拼接孔34a中所形成的空气喷射口34b和34b之间。换言之,成对形成的空气喷射口34b和34b比两个槽部37和37更靠外侧(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端部侧)布置,从而,一个空气喷射口34b高于上侧槽部37,另一个空气喷射口34b低于下侧槽部37。
从另一角度看,拼接装置7可被看作是一种使用下面纱线拼接方法的结构。换言之,要被加捻的上纱线Y2和下纱线Y1设在形成于加捻元件31中的纱线拼接孔34a中,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压缩空气从成对设在加捻元件31中的各空气路径34c和34c喷射至纱线拼接孔34a,在这种情况下,可在纱线拼接孔34a内形成彼此相反的回旋流。至少一部分所述喷射压缩空气通过多个槽部37和37,然后释放到外部,其中所述多个槽部37和37彼此平行地设在从空气路径34c和34c至纱线拼接孔34a的喷射点(空气喷射口34b和34b)之间。
如图12所示,由拼接装置7或上述纱线拼接方法形成的接头包含两个加捻部T和T以及两个交络部C和C,所述两个交络部C和C安置在两个加捻部T和T之间,并且彼此隔开。
因此,可在形成一个具有不太明显的外观和极好的强度的接头的情况下执行纱线拼接。而且,如图12所示,在两个交络部C和C之间不会形成加捻部,从而,接头会变得更加不太明显。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可以如下方式修改。
在本实施例中,拼接的是亚麻纱线,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拼接装置7也可用于拼接亚麻纱线以外的纱线。然而,本实施例的所述拼接装置可通过具有极好的强度且不太明显的接头拼接难以加捻/解捻的纱线例如图示的亚麻纱线、包芯纱、合股纱线(即所谓的特殊纱线),从而,本实施例的所述拼接装置特别适用于拼接这些纱线。
拼接装置7被构造成通过使用加有水的压缩空气执行纱线拼接,然而,所述液体并不局限于水,并且喷射的气体也不局限于所述压缩空气。通过仅使用未加水的压缩空气拼接纱线的拼接装置也可设有图9的加捻元件31执行纱线拼接。
在本实施例中,加捻元件31的槽部37和37的数目是两个,然而,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例如,当设有四个槽部时,四个槽部37安置在一对空气喷射口34b和34b之间。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优选设置两个槽部37和37,这是由于这可简化加捻元件31的形状。
槽部37和37之间的距离、槽部37和37的形成深度和狭缝宽度并不局限于图9中所示的。空气喷射口34b和34b并不局限于一对,也可设置两对以上。
除了可以用于图11所示的自动络纱机以外,拼接装置7还可应用于具有其他结构的纺织机械。
权利要求
1.一种拼接装置,包括一个加捻元件,其中,所述加捻元件包括一个纱线拼接孔,其中设置要被加捻的纱线;一对气体供给路径,它们分别具有一个形成在所述纱线拼接孔中的开口,其中,一对开口在所述纱线拼接孔的纵向上彼此隔开布置;以及多个气体释放部,它们与所述纱线拼接孔连接,以沿着与所述纱线拼接孔的所述纵向不同的方向释放从所述气体供给路径供给至所述纱线拼接孔中的气体,并且所述一对开口中的一个开口的方向在所述纱线拼接孔的圆周方向上与另一个开口的方向相反,而且所述多个气体释放部安置在所述一对开口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释放部的数目为两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开口至一个所述气体释放部的距离与另一个所述开口至另一个所述气体释放部的距离相等。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气体释放部均被形成为一个槽,所述槽横切所述纱线拼接孔的整个流路横截面。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液体供给源与所述气体供给路径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要被加捻的纱线为亚麻纱线、合股纱线或包芯纱。
7.一种纱线拼接方法,其中,要被加捻的纱线设在形成于加捻元件中的纱线拼接孔中,在这种状态下,气体从成对设在所述加捻元件中的各气体供给路径喷射到所述纱线拼接孔中,以在所述纱线拼接孔内形成彼此相反的回旋流,以及至少一部分喷射气体通过多个气体释放部释放到外部,所述多个气体释放部设在从所述气体供给路径至所述纱线拼接孔的喷射点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释放部的数目为两个。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纱线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气体释放部中的一个气体释放部内的气体释放方向与另一个所述气体释放部内的气体释放方向大致相反。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纱线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液体加入要被喷射到所述纱线拼接孔中的气体中。
11.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纱线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要被加捻的纱线为亚麻纱线、合股纱线或包芯纱。
12.一种通过拼接纱线形成的接头,包括两个加捻部;以及多个交络部,它们安置在两个所述加捻部之间,并且彼此隔开。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拼接装置的加捻元件(31),其包含一个纱线拼接孔(34a),其中设置要被加捻的纱线;槽部(37,37),它们作为气体释放部,并且在与纱线拼接孔(34a)的纵向不同的方向上形成;以及空气路径(34c,34c),它们成对设置,并且分别在纱线拼接孔(34a)中形成空气喷射口(34b,34b),而且在纱线拼接孔(34a)内形成彼此相反的回旋流。形成有多个槽部(37,37),并且空气路径(34c,34c)在纱线拼接孔(34a)中所形成的空气喷射口(34b,34b)比多个槽部(37,37)更靠近外侧布置。
文档编号D01H15/00GK1876539SQ20061009356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7日
发明者田村武士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