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169774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远红外材料的加工技术,特别适用于提高远红外材料的发射率、 降低远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的技术,具体说是一种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 合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远红外材料(如远红外陶瓷粉、麦饭石、电气石等)的应用己经十 分广泛,例如用于人们冬季的保暖内衣等等。该类产品主要应用了远红外材 料能够将其他波长的能量转化为远红外波长能量的功能,但是由于远红外材料 的激发温度比较高(一般为4(TC),所以大量产品的应用效果一般,许多还出现 了夸大其时的宣传,误导了消费者。为了解决远红外材料激发温度较高的弱点, 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在远红外材料(特别是远红外陶瓷粉)制 成的产品中加入各种形式的热源(电热式、化学热式等等),使环境温度达到远 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从而保证远红外材料达到应有的发射率,但是这就给远 红外材料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人们的应用明显地感到了十分不便,特别 是在一些环境温度不高,同时又要求最大限度地进行能量的传输的领域(例如
散热等),是远红外材料的应用成为不可能。为了克服远红外材料激发温度较高 的弱点(在服装领域结合磁疗的原理),人们在制成的远红外产品的外侧粘贴了 成块永磁材料,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远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点,但是由 于成块的永磁材料又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十分的不便。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 能够有一种低激发温度、且激发温度可控的远红外材料,而这在现有的远红外 材料的领域中是无法做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 的混合加工方法,能够降低远红外材料的温度激发点,加工简单,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 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红外材料粉与永磁材料粉的混合加工、成型 及充磁,先将远红外材料粉与永磁材料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得到的混合 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至少为2%,将混合材料加入适量的粘结剂后成
型,晾干或烘干或烧结后,采用充磁设备进行充磁。
对上述加工方法的改进:将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采用涂刷或刮涂或喷涂附 着在其他材料上成型,采用2000高斯以上的充磁设备进行充磁。 对上述加工方法的改进:采用挤压成型技术将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压制成 符合需要的形状,进行晾干或烘干或烧结后,采用2000高斯以上的充磁设备进 行充磁。
对上述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在干燥之前, 采用1000高斯以上的静磁场理顺永磁材料的磁性关系。
对上述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采用2000高斯以上的充磁设备对压制成型 的远红外混合材料进行充磁时,充磁方向与已理顺永磁材料的磁性关系一致。
对上述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混合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
为10%-30 %。
对上述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为远红外陶瓷粉或麦饭石 粉或电气石粉。
对上述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粘结剂为聚乙稀醇或改性淀粉胶或白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 因为本发明在远红外材料中加入了永磁材料,所以可以实现降低远红外 材料激发温度的目标,激发温度可以降低l(TC或更多,激发温度与人体表面温 度接近,若用于人们冬季的保暖内衣上,加工简单,使用方便。
2、 因本发明采用了改变远红外材料环境静磁场的方法,所以可以实现远红
外材料激发温度的可调。
3、 本发明充分考虑了实际的生产操作,结合现有的远红外材料的生产工艺 和永磁材料的生产工艺,方便于实际生产的改造。
4、 本发明的实施可以完全克服原有远红外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有环境 热源的弱点。
5、 本发明的实施可以明显提高远红外材料散热、加热器件的效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永磁材料与远红外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的实施例,包括远红外材料粉与 永磁材料粉的混合加工、成型及充磁。
先将远红外陶瓷粉(或麦饭石粉或电气石粉)与永磁材料粉按照一定比例进
行混合,得到的混合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为2%-50 % (以10%_30%为
宜),将混合材料按照需要加入适量的粘结剂(如聚乙稀醇或改性淀粉胶或白
胶)后,将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采用涂刷或刮涂或喷涂附着在其他材料(如
织物、塑料片等)上成型,先采用1000-7000高斯的静磁场理顺永磁材料的磁 性关系,晾干或烘干后,再采用2000-10000高斯的充磁设备进行充磁。
第二种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的实施例,包括远红外材料粉 与永磁材料粉的混合加工、成型及充磁。
先将远红外陶瓷粉(或麦饭石粉或电气石粉)与永磁材料粉按照一定比例进
行混合,得到的混合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为2%-50 % (以10%-30%为
宜),将混合材料按照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粘结剂(如聚乙稀醇或改性淀粉胶) 后,采用挤压成型技术将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压制成符合需要的形状,先采
用1000-7000高斯的静磁场理顺永磁材料的磁性关系,然后,进行晾干或烘干 或烧结,再采用2000-10000高斯的充磁设备对压制成型的远红外混合材料进行 充磁,充磁方向与己理顺永磁材料的磁性关系一致。
本发明主要原理是基于永磁材料的静磁场与远红外材料的动磁场具有内在 必然的联系。
远红外波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为8-14微米。而远红外材料在一定的条件 下吸收了外部能量(例如光能、热能等)后,所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恰恰是8 -14微米的电磁波。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远红外材料在高于-273。C的环境温度中,都会发射出远 红外电磁波,只不过在不同的温度的所发射率不一样而己。 一般情况下,环境 温度比较低时,远红外材料的发射率比较低,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远红外材 料的发射率随之提高,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远红外材料发射率的激发温度), 远红外材料的发射率会迅速提高,并迅速接近最大值。所以,远红外材料的应 用温度应该在激发温度(一般在40°C)以上,这就大大限制了远红外材料的应 用。由于远红外波是一种电磁波,并且与静磁场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可以通 过调整、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改变远红外材料激发温度值的目的。
经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远红外材料环境静磁场的提 高,远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逐步下降。当改变了远红外材料的环境静磁场时, 就改变了远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从而使不可改变的远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变 为可调、可控。
基于以上结论,从微观上看,当远红外材料粉与永磁材料粉进行充分混合后, 如果永磁材料的颗粒带有磁性(其磁场强度一般为2000高斯以上),则就会改 变周边远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达到我们需要的目的。
按照以上结论,就可以通过改变远红外材料的环境静磁场的强度来改变远 红外材料的激发温度(例如人体比较适合的30。C)。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 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 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红外材料粉与永磁材料粉的混合加工、成型及充磁,先将远红外材料粉与永磁材料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得到的混合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至少为2%,将混合材料加入适量的粘结剂后成型,晾干或烘干或烧结后,采用充磁设备进行充磁。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征 在于将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采用涂刷或刮涂或喷涂附着在其他材料上成型,采用2000高斯以上的充磁设备进行充磁。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挤压成型技术将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压制成符合需要的形状,进行晾干或烘干或烧结后,采用2000高斯以上的充磁设备进行充磁。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有粘结剂的混合材料在干燥之前,采用1000高斯以上的 静磁场理顺永磁材料的磁性关系。
5、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征 在于:采用2000高斯以上的充磁设备对压制成型的远红外混合材料进行充磁时, 充磁方向与已理顺永磁材料的磁性关系一致。
6、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为10%-30 %。
7、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混合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为10%-30 %。
8、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为远红外陶瓷粉或麦饭石粉或电气石粉。
9、 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为远红外陶瓷粉或麦饭石粉或电气石粉。
10、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结剂为聚乙稀醇或改性淀粉胶或白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远红外材料与永磁材料的混合加工方法,其特点是包括远红外材料粉与永磁材料粉的混合加工、成型及充磁,先将远红外材料粉与永磁材料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得到的混合材料中的永磁材料粉重量百分比至少为2%,将混合材料加入适量的粘结剂后成型,晾干或烘干或烧结后,采用充磁设备进行充磁。能够降低远红外材料的温度激发点,加工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文档编号D06M10/00GK101104788SQ20071001477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8日
发明者于清波, 平 孙, 秦永生 申请人:于清波;孙 平;秦永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