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56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纺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织物及无纺织物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无纺织物用于纸尿布或卫生巾等卫生用品、擦拭器等清扫 用品、口罩等医疗用品等广泛的领域。这样,无纺织物在各种各样的 不同的领域使用,但是实际上,在用于各个领域的制品的情况下,有 必要以适合于各种制品的用途的性质或结构的方式进行制造。
无纺织物,例如,通过利用干式法或湿式法等形成纤维层(纤维
制造。在使用于形成^;层的纤维结合的工艺中:也存在着包括将多 个针反复刺入该纤维层的方法、或喷射水流的方法等从外部向纤维层 施加物理的力的工序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终究只是将纤维相互交织,并没有调整纤维层中 的纤维的取向或配置或者纤维层的形状等。即,利用这些方法制造的
只不过是片状的无纺织物。 另外,也提出过设置有开口的无纺织物的方案。例如,在特开平
6-330443号公报中,揭示了通过将无纺织物夹在配备有向外侧突出的 针等的突起的压模与承接该突起的承接侧支承体之间,使突起部分贯 通无纺织物,从而将无纺织物立体地开口的方法等。

发明内容
但是,这种无纺织物,通过将构成无纺织物的纤维集合体咬入到 突起部分与承接侧的支承体之间,形成凹凸或开口。因此,现有技术
的无纺织物,例如,存在着在将位于凸部的壁部分或开口的周缘整体 处的纤维压缩而使纤维密度提高、进而加热无纺织物化时,会薄膜化 的问题。凸部的壁部分或开口的全周的纤维密度高、薄膜化的无纺织物,
即使施加外部压力,开口也难以;陂压溃。其理由之一,可以列举出被 针等划破的部位的竖起的无纺织物的切片变得难以倒下。在将这样的 无纺织物用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等的情况下,有液体难以向下方透 过的倾向。这样,在凸部或开口周缘招致大量的液体的情况下,液体 会滞留在该无纺织物中,产生弄脏穿用者的皮肤等、给予不舒服的感 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纺织物,在形成有凹凸或开口的无纺 织物中进行调整,使得凸部或凹部等处的纤维密度不过分增高,只将 开口的周缘中的一部分区域高密度化。
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从上面侧向被规定的网状支承构件从下面 侧支承的纤维网喷射气体,使构成该纤维网的纤维移动,可以只将开 口或开口的周缘的一部分高密度化,完成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无纺织物包括沿第一方向形成 的多个开口部;从与前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 见察,作为前述开
口部的侧缘附近的一个区域提供的一个側缘部;作为相对于前述一个 侧缘部隔着前述开口部的前述开口部的侧缘附近的另外一个区域提供 的另一个侧缘部,与前述另外一个侧缘部相比,前述一个侧缘部的纤 维密度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所述的无纺织 物中,前述一个侧缘部比前述另外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或第二种实施 形式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包含有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排列中相邻的第 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由前述笫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之间的纤维
构成的第一连接部,前述第一连接部的纤维密度比前述第一开口部上 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形式,在第三种实施形式所述的无纺织 物中,在前述开口部中的前述一个侧缘部,沿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的纤 维的含有率高于沿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形式,在第三种实施形式或第四种实施 形式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在前述第一连接部,沿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的 纤维的含有率高于沿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形式,在第三种实施形式至第五种实施 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前述第 一连接部比前述第 一开 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种实施形式,在第三种实施形式至第六种实施
形式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包括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排列中 在与前述第二开口部相反侧与前述第一开口部邻接的第三开口部、和 由前述第一开口部和第三开口部之间的纤维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前述 第二连接部比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种实施形式,在第七种实施形式所述的无纺织 物中,前述第二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和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 述一个侧缘部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相互位于相反侧,前述第三开口部处 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和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在前述第二 方向上相互位于相反侧,作为比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纤维密度高的区域 的前述第二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前述第一连接部、前述第一 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前述第二连接部、和前述第三开口部处 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弯曲地连续。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种实施形式,在第七种实施形式或第八种实施 形式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前述第一连接部的纤维密度在0.05g/cm3以 上,相对于前述第一开口部、前述第二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处 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而言,在1.1倍以上,前述第二连接 部的纤维密度为0.05g/ci^以上,相对于前述第一开口部、前述第二开 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而言,在 1.1倍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种实施形式,在第七种实施形式至第九种实施 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在前述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一 个侧缘部,沿前迷第一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比沿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种实施形式,在第七种实施形式至第十种实
施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在前述第二连接部,沿前述 第二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比沿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高。
根据本发明的笫十二种实施形式,在第七种实施形式至第十一种 实施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前述第二连接部比前述笫 一开口部的前述另 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种实施形式,在第七种实施形式至第十二种 实施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 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前述第二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 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及前述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的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为15~ 250g/m2,相对于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另 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前述第二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 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以及前述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 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分别在1.1倍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至第十三种 实施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包括在前述无纺织物中 的一面侧沿前述第一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多个槽部、在前述一面侧分别
与前述多个槽部邻接的沿前述第一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多个凸状部,前 述多个开口部分别沿前述多个槽部的每一个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至第十四种 实施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每一个 呈大致圆形或者大致椭圆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种实施形式,在包含有使纤维的密度连续或 者断续地变化的密度变化区域的无纺织物中,前述密度变化区域包括 多个高密度区域,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沿着与在前述无纺织物制作时 的机械中的流水线方向相同的规定的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种实施形式,在第十六种实施形式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前述高密度区域包括多个从垂直于前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 观察时一侧的纤维密度低的-字形的高密度区域。
另外,所谓"3字形"也包括"倒:3字形"。即,所谓"-字形高密度 区域"也包括"倒-字形高密度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种实施形式,在第十六种实施形式或者第十 七种实施形式所述的无纺织物中,前述高密度区域包括沿前述第一方 向呈弯曲状延伸的弯曲高密度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或者笫十八 种实施形式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中,构成利用具有使流体通 过的可能部分的支承构件从一个面側支承的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处于具 有自由度的状态,通过向前述纤维集合体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使纤维集合体的一部分纤维移动形成无纺织物。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无纺织物,对所述无纺织物进行调整, 使得在形成有凹凸或开口的无纺织物中,凸部或凹部等处的纤维密度 不过分增高,只使开口的周缘中的一部分区域高密度化。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底面图。 图2是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视图。 图3A是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网状支承构件的平面图。 图3B是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网状支承构件的底面图。 图4是纤维网的透视图。
图5是说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制造装置的側视图。
图6是说明图5的无纺织物制造装置的平面图。
图7是图5中的区域Z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图7中的喷出部的底面图。
图9A是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
图9B是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底面图。
图IO是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视图。
9图IIA是根据第三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 图IIB是根据第三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 一个例子的透视 剖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部分放大图。
图13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 一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部分》文大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 一个例子的图示。 图15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 一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15B是图15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A、 1B是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及底面图。图 2是根据笫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视图。图3A、图3B是 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网状支承构件的平面图及底面图。图4是纤维 网的透视图。图5是说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制造装置的侧视 图。图6是说明图5的无纺织物制造装置的平面图。图7是图5中的 区域Z的放大透视图。图8是图7中的喷出部的底面图。图9A、图 9B是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及底面图。图10是根 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视图。图IIA、图11B是根据 第三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及剖视图。图12A、图12B是表 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一个例子的图示。图13A、图13B 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一个例子的图示。图14是表 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一个例子的图示。图15A、图15B 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的一个例子的图示。
1.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概要
本发明的无纺织物大致以如下方式实现。准备具有能够使流体通 过的部分的规定网状支承构件。将纤维集合体被该网状支承构件从一面侧支承,形成大致片状。当构成该大致片状的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处 于具有自由度的状态时,从另一面侧向纤维集合体喷射主要由气体构 成的流体。借此,控制纤维的移动,沿着第一方向,例如作为纵向方
向的长度方向(LD)形成多个开口部。在所述多个开口部的每一个中 例如具有一以下的特征。从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这里是从作 为横向方向的宽度方向(MD)方向观察时,作为开口部的侧缘附近 的一个区域提供的一个侧缘部比作为开口部的侧缘附近的另一个区域 提供的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高。构成具有上述特征的无纺织物。 另外,所谓长度方向(LD)是经由无纺织物的制造机械送出无纺织物 或者纤维网的方向。所谓宽度方向(MD),是与长度方向(LD)正交 的方向。
2.第一种实施形式
下面,利用图1A 图4说明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第一种实施形式。
另外,下面,如图1A、图1B、图2所示,槽部la、 lb是槽部l 的一个例子。凸状部2a、 2b是凸状部2的一个例子。规定的第一开口 部3a和在长度方向(LD)上相邻的第二开口部3b (下面,有时将第 一开口部3a、第二开口部3b简化成开口部3a、 3b)是多个开口部3 的一个例子。
2-1.形状
如图1A、图1B或者图2所示,本实施形式中的无纺织物116是 以槽部la、 lb作为一个单位、将多个单位并列地形成的无纺织物。即, 无纺织物116具有在一面侧沿着长度(纵向)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多个 槽部la、 lb。另外,在槽部la和槽部lb之间,交替地以大致相等的 间隔并列形成凸状部2a、 2b。
另外,无纺织物116是在作为纵向方向的长度方向(LD)上交替 地以大致相等的间隔连续形成多个开口部3a、 3b的无纺织物。另外, 在本实施形式中,交替地以大致相等的间隔连续形成多个开口部3a、 3b,但是,也可以不以大致相等的间隔连续地形成。这里,对于槽部la、 lb,通过相对于作为纤维集合体的图4所示 的纤维网100经由以下的工艺形成。例如,利用图3所示的网状支承 构件300从下面侧支承纤维网100,从上面侧喷射气体,使构成该纤 维网100的纤维101移动。借此形成槽部la、 lb。
利用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对构成 该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的移动进行控制。
凸状部2a、2b是在纤维网100上的未被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 射的区域,通过形成前述槽部la、 lb,变成相对地突出的区域。
这里,如图3A、 3B所示,网状支承构件300以织入沿长度方向 (LD)配置的金属丝301和沿着作为横向方向的宽度方向MD配置的 金属丝302的方式形成,金属丝301在网状支承构件300的厚度方向 上以跨过金属丝302的方式、金属丝302在网状支承构件300的厚度 方向上以跨过金属丝301的方式,交替地织入成之字形。例如,金属 丝302的之字形朝向长度方向(LD)相互不同地织入。
另外,在利用图3A、 3B所示的网状支承构件300从下面侧支承 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从上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时,向纤维网100喷射的位置优选是在长度方向(LD)上配置的各个 金属丝301相互之间的大致中心。借此,配置在各个金属丝301相互 之间的金属丝302上的纤维网IOO移动,形成开口部3a、 3b。该开口 部3a、 3b是在槽部1中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的贯通该无纺织物 116的孔部,为大致圆形或者大致椭圆形。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 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形成开口部3a、 3b,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 隔开不同的间隔形成。
另外,纤维网100,通过向在宽度方向(MD)上配置的倾斜的金 属丝302的低的地方移动,分别形成开口部3a、 3b的每一个中的一个 侧缘部14、 16。即,从宽度方向(WD)观察,作为开口部3a或者 3b的侧缘附近的一个区域,提供一个侧缘部14或者16。另外,相对 于开口部3a、 3b的每一个处的一个侧缘部14、 16,分别形成作为相 反侧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即,作为隔着开口部3a或者3b的开口部3a或者3b的侧缘附近的另一个区域,提供另一个侧缘部15或者 17。在开口部3a、 3b中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的每一个中,纤维网 100几乎不移动。
具体地说,如图1A、图1B及图2所示,在凸状部2a、 2b的每 一个上形成开口部3a、 3b的每一个中的一个侧缘部14、 16。这里, 开口部3b处的一个侧缘部16,是与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在 宽度方向(WD)上相反侧的侧缘。
与此相对,在凸状部2b、 2a的每一个上,分别形成开口部3a、 3b的每一个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但是,该另一个侧缘部15、 17与一个侧缘部14、 16相比,是构成该纤维网100的纤维101不被_ 移动的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上述一个側缘部14、 16、另一个侧缘部 15、 17形成在凸状部2a、 2b上,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 在槽部la、 lb中。
另外,无纺织物116是在第一开口部3a和第二开口部3b之间形 成有第一连接部4a (下面有时将"第一连接部4a"简单地称为连接部 4a)的无纺织物。即,在槽部la或者槽部lb中,在相邻的开口部3a 和开口部3b之间,形成以将相邻的凸状部2a、 2b连接起来的方式形 成的第一连接部4a。如后面所述,第一连接部4a是纤维密度和单位 面积重量比第一开口部3a上的另一个侧缘部15的纤维密度和单位面 积重量高的区域。
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16的凸状部2a、2b的每一个在该无 纺织物116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例如可以为0.3至15mm,优选为0.5 至5mm。另外,凸状部2a、 2b的每一个在无纺织物116的宽度方向 (WD)上的长度为0.5至30mm,优选为1.0至10mm。另外,邻接的 凸状部2a、 2b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例如可以为0.5至30mm,优选为3 至10mm。
另外,槽部la、 lb的每一个在无纺织物116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 为凸状部2a、 2b的每一个的该高度的900/。以下,优选为0%至50%,
13更优选为1%至20%。槽部la、 lb的每一个在无纺织物116的宽度方 向(WD)上的长度例如可以为0.1至30mm,优选为0.5至10mm。 相邻的槽部la、lb彼此之间的距离为0.5至20mm,优选为3至10mm。 这里,所谓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为0%表示该区域是开口部3a、 3b。
通过这样设计,例如,在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该无纺织 物116的情况下,可以形成适合于在排泄了大量的规定液体时不容易 在表面上大范围地污染的槽部la、 lb。另外,在施加过大的外部压力 时,即使变成凸状部2a、 2b被压溃的状态,也容易保持由槽部la、 lb形成的空间,即使在施加外部压力的状态下规定液体被排泄出来的 情况下,也不容易大面积地污染表面。进而,即使在一度吸收到吸收 体等中的规定的液体在外部压力下返回的情况下,通过在该无纺织物 116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与皮肤接触的面积也很少。因此,无纺织 物116具有很难再次大范围地附着到皮肤上的优点。
这里,槽部la、 lb或者凸状部2a、 2b的高度或节距、宽度的测 定方法如下所述。例如,在不加压的状态下,将无纺织物116载置到 工作台上,利用显微镜由无纺织物116的截面照片或者截面映象进行 测定。另外,以通过凸状部2a、 2b及槽部la、 lb的方式切断成为样 品 的无纺织物116。
在测定高度(厚度方向的长度)时,将从无纺织物116的最下部 位置(即,工作台表面)朝向上方的凸状部2a、 2b及槽部la、 lb的 各自的最高位置作为高度进行测定。
另外,凸状部2a、 2b的节距的测定是测定凸状部2a、 2b的中心 位置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样地,槽部la、 lb的节距的测定是测定槽部 la、 lb的中心位置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测定凸状部2a。 2b的宽度时,测定从无纺织物116的最下部位 置(即,工作台表面)朝向上方的凸状部2a、 2b的底面的最大宽度, 同样地测定槽部la、 lb的底面的最大宽度。
这里,对于凸状部2a、 2b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定的限制。例如,可 以列举出拱顶状、梯形、三角形、Q形状、四角形等。为了使触感良好,优选地,凸状部2a、 2b的顶面附近及侧面为曲面。另外,为了即 使在外部压力下凸状部2a、 2b被压溃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由槽部l 形成的空间,优选地,从凸状部2a、 2b的底面到顶面将宽度缩小。作 为凸状部2a、 2b的优选的截面形状,可以列举为大致为拱顶状等的曲 线(曲面)。
另外,开口部3a、 3b的每一个在无纺织物116的长度方向(LD) 上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WD)上的长度)例如可以为0.1至5mm, 优选为0.5至4mm。并且,经由第 一连接部4a相邻的开口部3a与开 口部3b的节距例如可以为0.5至30mm,优选为1至10mm。
第一连接部4a在无纺织物116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与凸状部2a、 2b在无纺织物116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相等或者低于该高度,优选为 该高度的20%至100%,更优选为40%至7%。
另外,第一连接部4a在无纺织物116的作为纵向方向的长度方向 上的长度及作为横向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均为0.1至5mm, 优选为0.5至4mm。并且,相邻的第一连接部4a彼此的顶点之间的 节距可以是0.5至30mm,优选为1至10mm。
另外,在第一连接部4a中,在无纺织物116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 形状为大致四角形。另外,第一连接部4a在无纺织物116的长度方向 上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四角形,也可以是拱顶形、梯形、三角形、 Q状等,没有特定的限制。为了抑制在槽部la、 lb处的规定的液体的 扩展,优选为大致的四角形。另外,为了在过大的外部压力下,第一 连接部4a与皮肤等接触而不给予异物感,该第一连接部4a的顶面优 选为平面或者曲面。
2-2.纤维取向、纤维疏密或单位面积重量
2-2-1,纤维取向
如图1A、图1B或者图2所示,无纺织物116具有纵向取向纤维 的含有率分别不同的区域。各个不同的区域,例如,可以列举出槽部 la、 lb、包含有开口部3a、 3b的一个侧缘部14、 16及开口部3a、 3b 上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的凸状部2a、 2b等。这里,所谓纤维101沿着作为第一方向的长度方向(纵向方向) (LD)取向,指的是纤维101相对于长度方向(LD )在-45度至+ 45 度的范围内取向。长度方向(LD)是经由无纺织物的制造机械将无纺 织物或者纤维网送出的方向(MD)。将沿着长度方向(LD)取向的纤 维称为纵向取向纤维。另外,所谓纤维101沿着作为第二方向的宽度 方向(横向方向)WD取向,指的是纤维101相对于第二方向、这里 是作为垂直于第一方向(LD)的方向(CD)的无纺织物的规定的宽 度方向(WD),在-45度至+ 45度范围内取向。将沿宽度方向(WD) 取向的纤维称为横向取向纤维。
凸状部2a、 2b是包含开口部3a、 3b上的一个侧缘部14、 16和 开口部3a、 3b上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的区域,但是,除去上述开 口部3a、 3b上的一个侧缘部14、 16之外,凸状部2a、 2b处的纤维 101作为整体在该凸状部2a、 2b的大致均等地沿着无纺织物116的长 度方向(LD)及宽度方向(WD)的方向取向的区域。换句话说,除 上迷开口部3a、 3b上的一个侧缘部14、 16之外,优选地,凸状部2a、 2b将纵向取向纤维和横向取向纤维适度地混合。
另一方面,构成开口部3a、3b上的一个侧缘部14、16的纤维101, 在凸状部2a、 2b的每一个在沿着无纺织物116的长度方向(LD)的 方向上取向。例如,与凸状部2a、 2b上的纤维101的取向相比,沿着 长度方向(LD)取向。即,可以说,在第一开口部3a上的一个侧缘 部14处的纤维101,纵向取向纤维的个数比横向取向纤维的个数多。 另外,可以说,在第二开口部3b的一个中的侧缘部16处的纤维,纵 向取向纤维的个数比横向取向纤维的个数多。例如,在开口部3a、 3b 上的一个侧缘部14、 16处的纵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为55%至100%, 优选为60%至100%。即,第二开口部3b上的一个側缘部14,纵向 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比横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
槽部la、 lb,如前面所述,是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例如,热 风)直接喷射、形成开口部3a、 3b及第一连接部4a的区域。在槽部 la、 lb中,沿长度方向(LD)取向的纤维101 (纵向取向纤维)被喷吹到开口部3a、3b中的一个侧缘部14、16侧。另外,沿宽度方向(WD) 取向的纤维101 (横向取向纤维)被喷吹到连接部4a侧。这样,槽部 la、lb的第一连接部4a上的纤维101作为整体变成沿宽度方向(WD) 取向。
从而,在槽部la、 lb的第一连接部4a中,该无纺织物116中纵 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最低。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4a的横向取向纤维 的含有率最高。即,第一连接部4a的横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比纵向取 向纤维的含有率高。
具体地说,以第一连接部4a中的横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为55% 至100%、优选为60%至100%的方式形成。在4黄向取向纤维的含有 率低于55%的情况下,如后面所述,由于槽部la、 lb的单位面积重 量低,所以,难以提高无纺织物在宽度方向(WD)上的强度。这样, 例如,在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该无纺织物116的情况下,在 使用该吸收性物品的过程中,由于和身体的摩擦,会产生横向方向的 经炜滑动、引起破损的危险性。
纤维取向的测定,利用林式会社軒一工;/久制造的f -夕A^ 4 夕口义3 — :/ (数字显微镜)VHX-100进行,以下面所述的测定方法 进行测定。(1)将样品以其长度方向在观察台上处于正确的方向的方 式设置。(2)将不规则地出现在近前的纤维除去,使样品的最靠近前 的纤维与透镜的焦点相一致。(3)设定摄影深度(纵深),在PC的画 面上制成样品的3D图像。其次,(4)将3D图像转换成2D图像,(5) 在测定范围内,在画面上画出多个将长度方向恰当地等分的平行线。 (6)在画出平行线而细分化的各个单元中,观察纤维取向是长度方向 (LD)(第一方向)还是宽度方向(WD)(第二方向),测定朝向各个 方向的纤维条数。然后,(7)通过计算相对于在设定范围内的全部纤 维数而言,朝向长度方向(LD)的纤维取向的纤维条数的比例、和朝 向宽度方向(WD)的纤维取向的纤维条数的比例,可以测定并计算 出纤维取向。
2-2-2.纤维的疏密开口部3a、 3b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的纤维密度,例如,为 0.005~ 0.2g/cm3,进而,优选为0.007 ~ 0.07g/cm3。在该凸状部2a、 2b的纤维密度低于0.005g/cn^的情况下,由于该凸状部2a、 2b中含 有的液体的自重或外部压力,不仅凸状部2a、 2b容易^C压溃,而且, 存在一度吸收的液体在加压的情况下容易返回的情况。另外,在凸状 部2a、 2b的纤维密度高于0.2g/cm3的情况下,在该凸状部2a、 2b招 致的规定的液体难以向下方移动,存在液体滞留在该凸状部2a、 2b、 给予使用者潮湿的感觉的情况。
开口部3a、 3b中的一个侧缘部14、 16的纤维密度是另一个侧缘 部15、 17的纤维密度的1.1倍以上。
第一连接部4a的纤维密度在0.05g/cm3以上,优选为0.1 ~ 0.5g/cm3。在第一连接部4a的纤维密度小于0.05g/cn^的情况下,在 施加过大的外部压力、凸状部2a、 2b被压溃的情况下,有时该第一连 接部4a也同样被压溃。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接部4a的纤维密度大于 0.5g/cii^的情况下,落入槽部la、 lb的规定的液体会滞留在第一连接 部4a,在过大的外部压力施加到该无纺织物116上而与皮肤直接接触
的情况下,有时会给予潮湿感。
如上所述,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第二开口部3b处 的一个侧缘部16、及第一连接部4a,可以说是至少比开口部3a处的 另一个侧缘部15及开口部3b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7纤维密度高的区 域。
特别是,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以及开口部3b处的一个 侧缘部16,可以定义为沿长度方向(纵向方向)(LD)延伸的纵向高 密度区域。另外,由于多个开口部3a、 3b在槽部la、 lb中交替地断 续形成,所以,作为纵向高密度区域的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 及开口部3b处的一个側缘部16,也沿着长度方向(LD)交替地断续 形成。从而,无纺织物116备有多个沿长度方向(LD)延伸的纵向高 密度区域。
另外,无纺织物116,从作为无纺织物116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面侧的形成槽部la、 lb及凸状部2a、 2b的面侧测定的空间面积率, 低于从作为与该无纺织物116的厚度方向上的形成槽部la、lb及凸状 部2a、 2b的面相反侧的面的另一个面侧测定的空间面积率4氐。
被在网状支承构件300上输送的纤维网100,由于重力,存在纤 维101向与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面相反侧的面侧移动、在靠 近该相反侧的面侧的部位的纤维之间的距离变窄的倾向。另一方面, 随着接近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面侧,纤维间的距离有变宽的 倾向。
进而,通过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靠近网状支承构件300 侧的纤维101被压到该网状支承构件300上,以变成与网状支承构件 300的平面平行的方式取向。借此,纤维间的距离进一步变窄,纤维 彼此变得容易密集。另外,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加热炉处理等热处理, 纤维相互热粘结,纤维101的自由度降低,纤维之间的空间面积率降 低。
另一方面,随着从网状支承构件300側的面朝向喷射主要由气体 构成的流体的面侧,纤维彼此不会被过分压溃,另外,在凸状部2a、 2b中,通过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碰到网状支承构件300而 被弹回,纤维101部分地变成相对于该网状支承构件300垂直地取向。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纤维相互热粘结,纤维之间的空间面积率变高。
这里,所谓空间面积率,指的是不存在纤维的空间面积相对于总 面积的比例。另外,空间面积率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测定设备使用利用林式会社軒 一 工》义制造的f夕夕7 行夕口义3—y VHX-100。首先,(l)在观察台上,以沿着槽部la、 lb及凸状部2a、 2b的方向成为恰当方向(这里为LD)的方式将样品 置于测定设备上,(2)在凸状部2a、 2b的顶点处,从凸状部2a、 2b 突出的面和从与凸状部2a、 2b突出的面相反侧的面,分别进行以下的 测定。
(3)适当地设定测定设备的透镜的放大率和个人计算机画面上的 放大率,将透镜的焦点对准样品的最靠近前侧的纤维(除掉不规则的
19出现在近前的纤维)。然后,(4)适当地设定摄影深度(纵深),制成 样品的3D图像。
(5)将3D图像转换成2D图像,将设定的体积平面化,指定在该 范围内的纤维之间的空间。进而,(6)对于2D图像进行二进制化(二 值化)处理,使纤维存在的部位为白色,纤维不存在的部位为黑色。 然后,(7)将颜色反转,使纤维不存在的部位为白色,测定白色化的 面积等。
这里,在本文献中,使放大率为300倍,才聂影深度为220|im (每 20nm摄影一次,共计摄影ll次),进行n-10的测定,取平均值。 另外,按如下方式计算空间面积率。
空间面积率(% )=(空间总面积(m m2) /测定范围的面积(m m2))
xlOO
这里,空间总面积可以由(测定时的空间总面积/测定时的放大倍 数)算出,另外,测定范围面积可以由(测定时的测定范围面积/测定 时的放大倍数)算出。
由于空间面积率越高,相当于纤维之间的距离越宽越粗,所以, 纤维变得容易移动、自由度高。进而,对于通过开口处理等部分地将 纤维间的距离扩大的无纺织物,通过提高空间的每 一 个的空间面积率, 对于无纺织物中的被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面的整体,纤维之 间的距离变宽。因此,例如,在将该无纺织物用于吸收性物品等的情 况下,可以整体上降低排泄物等规定的液体透过该无纺织物120时的 阻力,使液体更容易向吸收体等移动。
这里,所谓空间的每一个的空间面积率,指的是纤维不存在的空 间的总面积相对于在规定的范围内纤维不存在的空间的个数的比例。 可以用下面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空间面积(mmV个)-空间总面积(mm2) /空间个数(个)
从凸状部2a、 2b中的该凸状部2a、 2b突出侧的面测定的空间面 积率与从和该凸状部2a、2b突出的面相反侧的面测定的空间面积率之 差,可以在5°/。以上,优选为5%至80%,更优选为15%至40%。另外,从凸状部2a、 2b突出侧的面测定的空间面积率为50%以 上,优选为50%至90%,更优选为50%至80%。
进而,从凸状部2a、 2b突出侧的面测定的空间的每一个的空间面 积例如可以为3000}W以上,优选为3000至30000拜2,更优选为5000 至20000jim2。
2-2-3.单位面积重量
无纺织物116整体的平均单位面积重量具体地例如可以为10至 200g/m2,优选为20至100g/m2。例如,在将该无纺织物180用于吸 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情况下,当单位面积重量低于10g/m"时,有时在 使用过程中容易破损。另外,在该无纺织物116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于 200g/m2的情况下,有时难以顺滑地使招致的液体向下方移动。
开口部3a、 3b处的一个侧缘部14、 16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另 一个侧缘部15、 17的单位面积重量在1.1倍以上, 一个侧乡彖部14、 16 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列举为15~ 250g/m2,优选为20~120g/m2。在开 口部3a、 3b中的一个侧缘部14、 16的单位面积重量小于15g/m2的情 况下,不仅由于包含在该凸状部2a、 2b内的液体的本身重量或外部压 力使得凸状部2a、 2b容易塌溃,而且,存在一度吸收的液体在加压下 容易返回的情况。另外,在开口部3a、 3b处的一个侧缘部14、 16的 单位面积重量大于250g/n^的情况下,在该凸状部2a、 2b招致的规定 的液体难以向下方移动,液体滞留在该凸状部2a、 2b,有时会给予使 用者潮湿的感觉。
开口部3a、 3b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其单位面积重量可以 列举为10g/m2~ 200g/m2,优选为20~100g/m2。在开口部3a、 3b处 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的单位面积重量小于10g/ii^的情况下,由于 包含在该凸状部2a、 2b中的液体的本身重量或外部压力,存在不仅凸 状部2a、 2b容易被压溃,而且一度吸收的液体在加压下容易返回的情 况。另外,。在开口部3a、 3b的另一个侧缘部15、 17的单位面积重量 大于200g/m2的情况下,该凸状部2a、 2b招致的规定的液体难以向下 方移动,液体滞留在该凸状部2a、 2b,有时会给予使用者潮湿的感觉。对于第一连接部4a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列举出为15~ 250g/m2, 优选为20~ 120g/m2。在该第一连接部4a的单位面积重量小于15g/m2 的情况下,在施加过分的外部压力、凸状部2a、 2b被压溃的情况下, 存在该第一连接部4a也同样被压溃的情况。另外,在该第一连接部 4a的单位面积重量大于250g/n^的情况下,落入槽部la、 lb的规定 的液体会滞留在第一连接部4a,在过大的外部压力施加到该无纺织物 116上、与皮肤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有时会给予潮湿的感觉。
如上所述,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比开口部3a处的另 一个侧缘部15的单位面积重量高。同样地,第二开口部3b处的一个 侧缘部16比第二开口部3b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7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进而,第一连接部4a比第一开口部3a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的单位面
积重量高。
2-3.其它
例如,在将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用于吸收规定的液体或者使之 透过的情况下,以槽部la、 lb使液体透过、凸状部2a、 2b难以保持 液体的方式制成多孔的。进而,形成在槽部la、 lb上的开口部3a、 3b,除液体之外,也可以使固体透过。
由于在槽部la、 lb上形成有多个开口部3a、 3b,所以,适合于 使液体及固体透过。进而,由于在槽部la、 lb的底部处的纤维101 沿宽度方向(WD)取向,所以,可以防止液体在槽部la、 lb的无纺 织物116的长度方向(LD)上过分流动而大范围扩展。虽然槽部la、 lb单位面积重量低,但是,由于使纤维101沿该槽部la、 lb的宽度 方向(WD)取向(CD取向),所以,无纺织物向宽度方向(WD)的 强度(CD强度)增高。
2-4.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制造方法是如下所述的制造方法通过将主 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到作为形成大致片状的纤维集合体的构成该 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处于具有自由度的状态下的纤维集合体上,制成形 成多个在作为纵向方向的长度方向(LD)上形成的开口部、在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每一个中的作为横向方向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一个侧 缘部比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每一个中的前述宽度方向(WD)上的另外 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高的无纺织物。
下面,利用图3至图8,对于制造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16 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纤维网100载置到网状支承构件300的上 面侧。换句话说,利用网状支承构件300从下侧支承纤维网100。
另外,使处于支承该纤维网100的状态的网状支承构件300沿着 作为纵向方向的长度方向(CD)移动,通过从该移动的纤维网100的 上面侧连续地喷射气体,可以制造本实施形式中的无纺织物116。
如图5至图8所示,制造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16的无纺织物 制造装置卯包括网状支承构件300,该网状支承构件300从一面侧 支承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作为喷射机构的喷出部910及图 中未示出的送气部,所述喷射机构从作为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 中的另一面侧向被网状支承构件300从前述一面侧支承的作为纤维集 合体的纤维网100上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作为移动机构的输 送器930,所述移动机构使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IOO向规定的方 向F移动。
如图3所 示,网状支承构件300例如包括从纤维网100中的作 为另一面侧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可以向网状支承构 件300中的作为与配置有纤维网100的一侧相反侧的下侧通气的通气 部;以及从纤维网100中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不能 向网状支承构件300中的下侧通气、并且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不能向网状支承构件300中的相反侧移动的不通气部。
即,网状支承构件300中的金属丝301及金属丝302的部分及它 们的交点部分304成为不通气部。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作为被网状 支承构件300中的金属丝301及金属丝302包围的部分的孔部303成 为通气部。该网状支承构件300中的孔部303能够使构成纤维网100 的纤维101向与该网状支承构件300中的载置有纤维网100的一侧相 反的一侧移动。从而,能够形成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对于突起部,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详细说明(参照图ll)。
如上所述,网状支承构件300以织入在长度方向(LD)上配置的 金属丝301和在作为横向方向的宽度方向(WD)上配置的金属丝302 的方式形成,金属丝302在厚度方向上以跨过金属丝301的方式呈之 字形织入。该金属丝302的之字形向着长度方向(LD)相互不同地织 入。
进而,换句话说,不通气部以一个金属丝301的上侧方向的顶点 部和一个金属丝302的下侧方向的顶点部连接起来的方式、以与一个 金属丝301邻接的另外一个金属丝301的下侧方向的顶点部和与一个 金属丝302邻接的另外一个金属丝302的上侧顶点部连接起来的方式 织入。
这里,如上所述,在利用图3所示的网状支承构件300从作为一 面侧的下面侧支承纤维网100、从上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时,喷出口 913与沿长度方向(LD)配置的金属丝301的位置关系为, 优选地,从喷出口 913喷出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到金属丝301 及金属丝301之间的大致中心。
借此,配置在金属丝302上的纤维网IOO通过被喷射主要由气体 构成的流体而移动,形成开口部3a、 3b,通过纤维网100向金属丝302 的倾斜j氐的方向移动,形成开口部3a、 3b中的一个侧缘部14、 16。 另外,在开口部3a、 3b的宽度方向(WD)上的一个侧缘部14、 16 的相反侧的侧缘部上,即,在另外的侧缘部15、 17上,纤维网100 几乎不移动。
这里,在长度方向(LD)上配置的金属丝302的倾斜的高低差在 0.5mm以上,优选为0.5 10mm,更优选为1.0 ~ 5.0mm。
在这种支承构件的情况下,通过部分地改变织入的方法或丝的粗 度、丝的形状,可以使通气度部分地变化。
网状支承构件300,例如,可以使用由聚酯、聚亚苯基聚苯硫醚、 尼龙、导电性单丝等树脂形成的丝、或者由不锈钢、铜、铝等金属形 成的丝等的构件。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一部分被该 网状支承构件300中的金属丝301、金属丝302及它们的交点部分304 阻碍, 一部分不被网状支承构件300阻碍,向下方通气。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成为不通气部的金属丝301及金属丝302 (特别是金属丝的交点部分304 )的通气度相对于孔部303处的通气度 在90%以下,优选为0%至50%,更优选为0%至20%。所谓0%表 示实质上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不能通气。
另外,在成为通气部的孔部303等的区域中的通气度例如可以列 举出为10000至60000cc/cm2.min,优选为20000至50000cc/cm2.min。
优选地,所使用的网状支承构件成为不通气部的区域比形成通气 部的区域的表面的滑动性高。通过滑动性高,由于在主要由气体构成 的流体喷射的区域与不通气部交叉的区域中,纤维101容易移动,所 以,可以提高开口部3a、 3b及第一连接部4a的成形性。
这里,如图5及图6所示,无纺织物115 (在本实施形式中,相 当于无纺织物116),在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中, 一边从规定的方向 依次移动纤维网100—边形成。该移动^L构, -使处于^皮上述网状支承 构件300从一面侧支承的状态下的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向规 定方向上移动。具体地说,使处于被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状 态下的纤维网100向规定的方向F移动。作为移动冲几构,例如,可以 列举出输送器930。输送器930包括载置网状支承构件300的形成 横向方向长的环状的通气性的通气性带部939;和配置在作为形成横 向方向长的环状的通气性带部939的内侧的长度方向(LD)的两端、 使该环状的通气性带部939沿规定的方向旋转的旋转部931、 933。
如上所述,输送器930使处于从下面侧支承纤维网IOO的状态下 的网状支承构件300向规定的方向F移动。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 使纤维网100以通过喷出部910的下侧的方式移动。进而,使纤维网 100以通过作为加热才几构的两侧面开口的加热器部950的内部的方式 移动。
喷射机构包括图中未示出的送气部及喷出部910。图中未示出的送气部经由送气管920连接到喷出部910。送气管920可通气地连接 到喷出部910的上侧。如图8所示,在喷出部910,以规定的间隔形 成多个喷出口 913。
如图7所示,从图中未示出的送气部经由送气管920向喷出部910 送气的气体^皮从形成在喷出口 910的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从多个喷 出口 913喷出的气体连续地喷射到从下面侧支承在网状支承构件300 上的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具体地说,从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的气体 被连续地喷射到处于被输送器930沿规定的方向F移动的状态的纤维 网100的上面侧。
在喷出部910下方、配置在网状支承构件300下侧的吸气部915 对从喷出部910喷出、对网状支承构件300通气的气体等进行吸气。 这里,通过利用该吸气部915进行的吸气,可以将纤维网100贴紧网 状支承构件300上的方式定位。进而,通过吸气,可以在进一步保持 由空气流成形的槽部(凹凸)等形状的状态下,在加热器部950内输 送。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与利用空气流成形的同时, 一边吸气一 边输送到加热器部950。
从各个喷出口 913喷出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温度也可以如 第一种实施形式那样是常温的,但是,例如,为了使槽部(凹凸)、开 口部的成形性良好,可以将该温度调整到构成纤维集合体的至少热塑
性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优选地,可以调整到熔点的+ 50°(:至-501:的温
度的范围内。当纤维软化时,由于纤维本身的反弹力降低,所以,容 易利用空气流等保持纤维被再排列的形状,当进一步提高温度时,由 于纤维彼此的热粘合开始,所以,能够更容易地保持槽部(凹凸)等
的形状。从而,易于以保持槽部(凹凸)等的状态加热器50内进行输 送。
作为加热4几构的加热器部950,在规定方向F上的两端^皮开口。 从而,载置在被输送器930移动的网状支承构件300上的纤维网100, 以规定的滞留时间连续地在形成于加热器部950内部的加热空间内移 动。例如,在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中含有热塑性纤维的情况下,
26可以获得通过在该加热器部950中加热将纤维101相互结合起来的无 纺织物115。
另外,为了形成具有开口部3a、 3b的无纺织物116,也可以4吏用 和网状支承构件300不同的支承构件。利用所使用的支承构件,可以 改变槽部la、 lb,凸状部2a、 2b,开口部3a、 3b以及第一连接部4a 的大小或排列等。例如,可以列举出用不锈钢、铜、铝等金属制成的 套筒。作为套筒,可以列举出以规定的图形将上述金属板部分挖通的 例子。该金属板被挖通的部分成为通气部,金属未被挖通的部分成为 不通气部。另外,和上面所述一样,在不通气部,为了提高表面的滑 动性,优选地,其表面是平滑的。
另外,这时,优选地,配备有吸气部915,所述吸气部从网状支 承构件300或者上述套筒支承构件的下側吸引向无纺织物116上喷射 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通过该吸气部915吸引(吸气)被喷射的 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防止碰到网状支承构件300的主要由气体构 成的流体过剩地弹回,打乱纤维网100的形状。
吸《I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强度达到将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喷射的区域的纤维101推压到支承构件上的程度即可。另外,为了保 持推压到支承构件上的状态,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温度 优选在构成无纺织物116的纤维101的至少一部分构成纤维的软化点 以上,特别优选在软化点以上、熔点以下。
另外,通过调整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风量或温度、 吸入量、支承构件的通气性、纤维100的单位面积重量等,可以改变 凸状部2a、 2b或开口部3a、 3b及第一连接部4a等的形状。例如, 在使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量和吸引(吸气)的主要由气 体构成的流体的量大致均等、或者吸引(吸气)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 流体的量多的情况下,无纺织物116中的凸状部2a、 2b的背面侧按照 网状支承构件300的形状形成。
进而,通过从网状支承构件300的下侧吸入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 体,由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区域的纤维一边被推压到该网状支承构件300侧一边移动,所以,纤维集中到网状支承构件300侧。 另外,在凸状部2a、 2b,通过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与网状 支承构件300碰撞,适度地弹回,纤维变成部分地朝向厚度方向的状 态。
3.其它实施形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其它实施形式进行说明。另外,在 下面的实施形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与上述实施形式同样,在附 图的标号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同的情况下,赋予相同的标号。
下面,利用图9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第二种实施形式 及第三种实施形式。第二种实施形式及第三种实施形式是无纺织物的 形状不同的其它实施形式。
3-1.第二种实施形式
下面利用图9、图IO说明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第二种实施形式。 3-1-1.无纺织物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40不同之处在于配 备有笫二连接部4b,该第二连接部4b形成于在与第一开口部3a邻接 的第二开口部3b的相反侧与和第一开口部3a邻接的第三开口部3c 之间。另外,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40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不同点 在于第二开口部3b处的一个侧缘部16、第一连接部4a、开口部3a 处的一个侧缘部14、第二连接部4b、笫二邻接的开口部3c、笫二邻 接的开口部3c处的一个侧缘部18弯曲地连续。另外,本实施形式的 无纺织物140,其槽部la、 lb,凸状部2a、 2b,开口部3a、 3b,开 口部3a、 3b处的一个侧缘部14、 16,开口部3a、 3b处的另一个侧缘 部15、 17,第一连接部4a,它们的纤维取向、纤维疏密及单位面积重 量,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同。
下面,除第一开口部3a及第二开口部3b之外,将第一开口部3a 的、在与第二开口部3b相反侧邻接的第三开口部3c (下面有时将第 三开口部3c筒单地称为开口部3c)作为多个开口部3的一个例子, 就与上述实施形式不同之处说明无纺织物140。3-1-2.无纺织物的概要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40,如上所述,是 除开口部3a、 3b之外,形成有开口部3c的无纺织物。换句话说,无 纺织物140是开口部3a、 3b、 3c沿着无纺织物140的长度(纵向)方 向(LD)从图中的近前侧起按照开口部3c、开口部3a、开口部3b的 顺序形成的无纺织物。
另夕卜,无纺织物140与开口部3a、 3b中的一个侧缘部14、 16同 样,在开口部3c处在无纺织物140的宽度方向(WD)上形成一个侧 缘部18。这里,第三开口部3c处的一个侧缘部18是与第一开口部3a 中的一个侧缘部14在宽度方向(WD)上相反侧的侧缘部。与此相对, 在凸状部2a、 2b上形成有开口部3c的在上述宽度方向(WD)上的 另外一个侧缘部19。
另外,无纺织物140是形成在第一开口部3a与第三开口部3c之 间形成的第二连接部4b的无纺织物。即,在槽部la或者槽部lb中, 在相邻的第一开口部3a与第三开口部3c之间,形成以将夹着槽部la 或者槽部lb相邻的凸状部2a、 2b连起来的方式形成的第二连接部4。 换句话说,以规定的间隔形成的多个第二连接部4b将凸状部2a和与 之邻接的凸状部2b连接起来。如后面将要描述的那样,第二连接部 4b是比第一开口部3a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纤维密度高的区域。
如上所述,第三开口部3c与开口部3a、 3b同样地形成, 一个侧 缘部18与一个侧缘部14、 16同样地形成,另一个侧缘部19与另一个 侧缘部15、 17同样地形成,第二连接部4b与第一连接部4a同样地形 成。由于它们的大小、厚度、纤维取向及单位面积重量、空间面积率 等同样地形成,所以,省略其说明。
3-1-3.纤维的疏密
如图9及图IO所示,与第一连接部4a—样,第二连接部4b是比 开口部3a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纤维密度高的区域。另外,如上所述, 第一连接部4a、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也同样,是比开口部3a 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纤维密度高的区域。
29即,第一连接部4a、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纟彖部14,及第二连接 部4b是高密度的区域。从而,由于在无纺织物140的宽度方向(WD) 上,形成将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的相反侧(一方侧)敞开的 3字形,所以可以将第一连接部4a、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及 第二连接部4b作为整体定义为n字形高密度区域。
另外,由于多个开口部3a、 3b、 3c在槽部la、 lb上交替地连续 形成,所以,作为3字形的高密度区域的第一连接部4a、开口部3a 处的一个侧缘部14、及第二连接部4b也沿着无纺织物140的长度方 向(LD)连续地形成。
从而,作为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40,可以说是配备有多个沿 长度方向(LD)延伸的3字形高密度区域的无纺织物。另外,;i字形 高密度区域是包含作为与"3字形"的相反形状的"倒3字形"的高密度 区域,即,包含倒3字形高密度区域的区域。另外,如本实施形式那 样,也可以是以在槽部la形成的"3字形"高密度区域、以及在槽部 lb形成的"倒3字形"的高密度区域的方式在槽部la、 lb形成一对"3 字形,,高密度区域,也可以是以在槽部la形成"3字形"高密度区域、 在槽部lb形成"3字形"高密度区域的方式在槽部la、 lb形成相同形 状的"3字形"高密度区域。
另外,如上所述,除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第二开 口部3b处的一个侧缘部16、第一连接部4a之外,第二连接部4b及 第三开口部3c的一个侧缘部18是也比第一开口部3a处的另一个侧缘 部15纤维密度高的高密度的区域。
另外,如图9及图IO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40是第二开 口部3b处的一个侧缘部16、第一连接部4a、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 侧缘部14、第二连接部4a和第三开口部3c处的一个侧缘部18作为 整体以呈弯曲形连续的方式形成高密度区域的无纺织物。对于第二开
口部3b处的一个侧缘部16、第一连接部4a、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 側缘部14、第二连接部4a、及第三开口部3c处的一个侧缘部18,可 以将它们作为整体定义为弯曲状的高密度区域。另外,由于在槽部la、 lb形成多个开口部3a、 3b、 3c,所以, 作为弯曲状的高密度区域的第二开口部3b处的一个侧缘部16、第一 连接部4a、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第二连接部4a、及第 三开口部3c处的一个侧缘部18也沿着无纺织物140的长度方向(LD) 形成。从而,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40可以说是配备有多个沿着槽 部la、 lb的长度(纵向)方向(LD)延伸的弯曲状的高密度区域的 无纺织物。
可以利用上述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制造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 140。该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的无纺织物的制造方法等,可以参照上 述无纺织物116的制造方法及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的说明中的记载。 例如,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相比,在本实施形式中,在强劲地喷射主要 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例如,热风)的情况下或者在喷射的主要由气体 构成的流体的量多的情况下,在纤维网100上几乎不施加线张力的情 况下,或者在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例如,热风)就要喷吹纤维网 100之前有些超喂等情况下,可以利用上述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制造 无纺织物140。
3-2.第三种实施形式
下面,利用图11说明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第三种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3-2-1.无纺织物
如图ll所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50的不同点在于,在 另一面侧,与凸状部2a、 2b对应的区域沿着和凸状部2a、 2b突出的 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另外,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50的不同之处 在于,在另一面侧形成多个突起部10。另外,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 150,在槽部la、 lb、凸状部2a、 12b、开口部3a、 3b、 3c、开口部 3a、 3b、 3c处的一个侧缘部14、 16、 18,开口部3a、 3b、 3c处的另 一个侧缘部15、 17、 19、第一连接部4a、第二连接部4b、它们的纤 维取向、纤维疏密、以及单位面积重量等方面,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同。 下面,对于不同之处进行说明。3-2-2.无纺织物概要
如图IIA、图IIB所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50,以大 致相等分间隔交替地并列形成槽部la、lb,在槽部la和槽部lb之间, 以大致相等的间隔交替地形成有凸状部2a、 2b。另外,无纺织物150, 在其另一面侧,位于凸状部2a、2b的底面中的区域沿着长度方向(LD) 以在一面侧中与该凸状部2a、 2b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换句话 说,无纺织物150在该无纺织物150的另一面侧,该一面侧中相当于 凸状部2a、 2b的底部的区域凹入而形成凹部,相当于该一面侧的凸状 部2a、 2b的底面的区域成为凸状。
另外,如图IIA、图IIB所示,无纺织物150是这样的无纺织物 另一面侧的相当于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部14、第二开口部3b 处的一个侧缘部16、第一连接部4a、第二连接部4b、及第三开口部 3c处的一个侧缘部18的部分,形成多个作为沿厚度方向突出的凸状 部的规定长度的突起部10。
突起部IO在构成作为高密度区域的第一开口部3a处的一个侧缘 部14、第二开口部3b处的一个侧缘部16、第一连接部4a、第二连接 部4b、及第三开口部3c处的一个侧缘部18中的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离开网状支承构件300之后,沿厚度方向突出地形成。即,构成^皮主 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纤维网100的纤维101,受到网状支承构 件300的金属丝301及金属丝302的作用,以沿着该纤维网100的厚 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多个突起部10。
如图11B所示,突起部10在长度方向(LD)上的截面形状呈大 致四角形。另外,突起部10在长度方向(LD)上的截面形状并不局 限于大致四角形,也可以是拱顶形,梯形,三角形,Q形状等,没有 特定的限制。为了抑制在槽部la、 lb中规定的液体的扩展,优选为大 致四角形。另外,为了在过分的外部压力下突起部10与皮肤等接触而 不给予异物感,该突起10的顶面优选为平面或者弯曲。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突起部10在长度方向(LD)上的截面 形状是大致四角形,但是,例如,也可以是三角状(三角柱状)的突起部、在三角形状(三角柱上)中厚度方向上的顶部是曲面的突起部、 四角状(四角柱状)的突起部、或作为这些突起部相对于厚度方向倾 斜的突起部等。
在从一面侧观察无纺织物150的情况下,规则地形成多个突起部 10、形成在所述多个突起部10的各个之间的大致正方形的多个平坦 部、形成在所述多个平坦部的各个的一对侧方中的多个开口部3a、 3b、 3c。
3-2-3.制造方法及网状支承构件
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50的制造方法与上面所述的一样,但是, 如后面所述,与第二种实施形式相比,在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量多 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上述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制造无纺织物150。另 外,在制造该无纺织物150时使用的网状支承构件300,与上述第一 种实施形式中的网状支承构件300相同。
即,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在利用网状支承构件300从 其下面侧支承的状态下,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这时,从网状 支承构件300的下方,吸引(吸气)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并且,使被吸引(吸气)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量小于被喷射的 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量,即,在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比被吸引(吸气)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量多的情况下,通过使 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弹回一些,可以按照向与凸状部2a、 2b 的上面側中的凸状部2a、 2b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凸状部2a、 2b的下面侧(底面侧)。借此,在相当于槽部la、 lb的底面的另一面 侧的区域相对地突出,形成从下面侧突出的凸状部。
4.用途例
作为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例如,可以列举出卫生巾、衬里、 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中的表面片等。在这种情况下,凸状部可以为皮 肤面侧、背面侧中的任何一侧,但是,通过形成在皮肤侧,由于可以 降低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所以,不容易给予由体液引起的潮湿感。另 外,也可以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与吸收体之间的中间片使用。由于与表面片或者吸收体的接触面积减小,所以,存在不容易从吸收体 返回的情况。另外,由于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小或具有緩冲感,所以, 也可以在吸收性物品的侧片、尿布等的外面(外部背面)、平面固定件 (面7 7 的阴性材料等中使用。另外,也可以用于除去附着在
床或身体上的尘埃或污垢等的擦拭器、口罩、母乳垫等多个方面。
4-1.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
作为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如图12及图13所示,例如,可 以列举出将具有凹凸、且在凹部(槽部la、 lb)具有多个开口部3a、 3b及第一连接部4a、且开口部3a、 3b中的一个侧缘部14的纤维密 度比其它的部位例如开口部3a、 3b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的纤维密度 高的无纺织物,作为将凸状部2a、 2b配置在皮肤面侧的吸收性物品的 表面片401、 402使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以形成有凸状 部2a、 2b的面成为皮肤侧的方式配置该无纺织物。
开口部3a、 3b中的一个侧缘部14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即,刚 性高。从而,即使向一个側缘部14施加负荷,也可以容易地防止开口 部3a、 3b被压溃。另外,开口部3a、 3b处的另 一个侧缘15的纤维 密度相对较低,即,可防止在开口部3a、 3b的周边的液体滞留。
在将该无纺织物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401、 402使用的情况 下,当规定的液体被排泄时,该液体主要落入槽部。另外,由于设置 有开口部,所以,例如,即使是含有固体成分的具有粘性的液体,借
助开口部也容易向吸收体移动,可以抑制液体在表面上大范围地扩展。 另外,由于第一连接部4a中的纤维的大部分沿着宽度方向(WD) 取向,向宽度方向(WD)的拉伸强度高,可以防止在吸收性物品的 穿用过程中施加向着宽度方向(WD)的摩擦等的力而使该表面片破 损。
从而,即使由于身体的姿势变化使得施加到表片上的负荷变化, 也可以保持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低,所以,可以维持触感性,进而,即 使一度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返回,也难以再次大范围地附着到皮肤上。
4-2.吸收性物品的中间片作为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如图14所示,例如,可以列举出 将具有凹凸且在凹部(槽部la、 lb)具有多个开口部3a、 3b及第一 连接部4a且开口部3a、3b处的一个侧缘部14的纤维密度比其它的部 位例如开口部3a、3b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的纤维密度高的无纺织物, 作为将凸状部2a、2b配置在皮肤面侧的吸收性物品的中间片311使用 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以形成有凸状部的面成为表面片 侧的方式配置该无纺织物。
开口部3a、 3b处的一个侧缘部14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即,刚 性高。从而,即使向一个侧缘部14上施加负荷,也可以容易地防止开 口部3a、 3b^t压溃。另夕卜,开口部3a、 3b处的另 一个侧缘部15的 纤维密度相对较低,即,可以防止在开口部3a、 3b周边的液体滞留。
通过以形成有凸状部2a、2b的面成为表面片310侧的方式将该无 纺织物作为中间片进行配置,可以在表面片310与中间片311之间设 置多个空间。进而,通过在中间片311上i殳置有开口部3a、 3b,即使 在短时间内排泄大量的液体的情况下,妨碍液体透过的因素少,可以 迅速地向吸收体移动该液体。并且,可防止该液体返回表面片并大范 围地扩展。
进而,即4吏一度透过中间片311由吸收体吸收的液体返回,由于 中间片311和表面片310的接触率低,所以该液体也很难返回表面片, 难以再次大范围附着在皮肤上。
另外,凸状部2a、 2b的中央部与槽部la、 lb相比,含有沿厚度 方向(TD)取向的纤维多,凸状部2a、 2b的顶点与表面片310接触, 所以,残留在表面片310上的液体容易向厚度方向(TD)引入。从而, 液体难以残留在表面片上。
这样,可以获得表面片的定位性和液体的低残留性,可以防止液 体在皮肤上长时间大范围附着。进而,由于在凸状部2a、 2b中的一个 侧缘部14中,沿长度方向(LD)取向的纵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 所以可以将从表面片310向一个侧缘部14移动的液体向长度方向 (LD)引导。从而,即使液体向宽度方向(WD)扩散,也可以防止
35诱发从吸收性物品的泄漏,可以提高吸收体的吸收效率。
4- 3.吸收性物品的外面被覆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如图15所示,例如,可以列举出 将具有凹凸且在凹部(槽部la、 lb)具有多个开口部3a、 3b及第一 连接部4a且开口部3a、3b处的一个侧纟彖部14的纤维密度比其它的部 位例如开口部3a、3b处的另一个侧缘部15的纤维密度高的无纺织物,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外面被覆材料320使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 选地,以形成有凸状部2a、 2b的面成为该吸收性物品的外侧的方式配 置无纺织物。
由于以外面被覆材料320中的形成有凸状部2a、2b的面成为吸收 性物品的外侧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在使用该吸收性物品时,在主 要用手触摸的情况下触感良好。另外,借助槽部la、 lb中的开口部 3a、 3b,通气性优异。
5.各种构成物
下面对于各种构成物进行详细描述。
5- 1.关于无纺织物 5-1-1.纤维集合体
纤维集合体是形成大致片状的纤维集合体,处于构成该纤维集合 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换句话说,是具有纤维彼此的自由度的 纤维集合体。这里,所谓纤维彼此的自由度,指的是作为纤维集合体 的纤维网借助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能够使纤维自由移动的程度。该 纤维集合体,例如,可以通过将多个纤维混合的混合纤维以形成规定
的厚度的纤维层的方式喷出来形成。另外,例如,可以通过将多个不 同的纤维的每一个分多次叠层形成纤维层的方式喷出来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纤维集合体,例如,可以列举出利用梳理法形成的 纤维网、或者热粘合且纤维彼此的热粘合固化之前的纤维网。另外, 可以列举出通过空气沉降法Uirlaid)形成的网、或者热粘合并纤维 彼此的热粘合固化之前的纤维网。另外,可以列举出利用点粘法压花 的热粘合固化之前的纤维网。另外,可以列举出利用纺粘法纺丝、压花以前的纤维集合体、或者压花的热粘合固化之前的纤维集合体。另 外,可以列举出针刺法形成的、半交织的纤维网。另外,可以列举出 利用射流喷网法形成的半交织纤维网。另外,可以列举出利用熔喷法 纺丝、纤维彼此的热粘合固化之前的纤维集合体。另外,可以列举出 利用溶剂粘结法形成的利用溶剂将纤维彼此固化之前的纤维集合体。
另外,可以列举出,优选地,利用空气(气体)流容易将纤维再 排列的是用使用比较长的纤维的梳理法形成的纤维网,进而,纤维彼 此的自由度高、只通过交织形成的热粘合以前的网。另外,在利用后 面所述的多个空气(气体)流形成槽部(凹凸)等之后,为了保持其 形状不变地使其无纺织物化,通过利用规定的加热装置等进行加热炉 处理(加热处理),使包含在纤维集合体中的热塑性纤维热粘合的热风 法是优选的。
5-1-2.纤维
作为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例如,构成图1所示的纤维网100 的纤维101),例如,可以列举出用低密度的聚乙烯、高密度的聚乙烯、 直链状的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改性的聚丙烯、改性 的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尼龙、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构成,单独使用各 个树脂或者将各个树脂复合的纤维。
复合形状,例如,可以列举出芯成分的熔点比鞘成分高的芯鞘型、 芯鞘的偏心型、左右成分的熔点不同的并列排列型。另外,也可以将
中空型、扁平或Y型或C型等异形、或者隐藏的巻缩或明显的巻缩的 立体巻缩纤维、利用水流或热或压花等物理负荷分割的分割纤维等混 合。
另外,为了形成三维巻缩形状,可以将规定的明显的巻缩纤维或 隐藏的巻缩纤维配合起来。这里,所谓三维巻缩形状,是螺旋状、之 字状、Q形状等,纤维取向主体上朝向平面方向,部分地纤维取向朝 向厚度方向。从而,由于纤维本身的压曲强度向厚度方向作用,所以 即使施加外部压力,其体积也不容易塌溃。进而,其中,如果是螺旋 状的形状,则当将外部压力被释放时,形状会返回原状,所以,即使由于过大的外部压力使得体积被压溃一些,在外部压力释放之后,也 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厚度。
明显巻缩的纤维是通过机械巻缩赋予形状或芯鞘结构是偏心型、 并列排列等预先巻缩的纤维的总称。隐藏的巻缩纤维,通过加热可以 发现巻缩。
对于机械巻缩,可以借助线速度的周速差、热、加压对纺丝后的 连续的直线状的纤维进行控制,每单位长度的巻缩个数越多,越可以
提高对外部压力下的压曲强度。例如,巻缩个数在10至35个/英寸的 范围内,更优选地,在15至30个/英寸的范围内。
对于利用热收缩赋予形状而言,由于由熔点不同的两个以上的树 脂构成,当加热时由于熔点差,热收缩率变化,因而是所谓三维巻缩 的纤维。对于纤维截面的树脂结构,可以列举出芯鞘结构的偏心型、 左右成分的熔点不同的并列型。这样的纤维的热收缩率例如可以在5 至9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至80%的范围内。
热收缩率的测定方法为(1)制成测定的纤维为100%的200gsm (g/m2)的网,(2)制成裁剪成250x250mm大小的样品,(3)将该样 品在145°C (418.15K)的加热炉内放置5分钟,(4)测定收缩后的长 度尺寸,(5)可以由热收缩前后的长度尺寸差计算出热收缩率。
在将本无纺织物用作表面片的情况下,例如,考虑到液体的进入 或触及皮肤的感觉,优选地,纤度在l.l至8.8dtex的范围内。
在将本无纺织物用作表面片的情况下,作为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 维,例如,为了吸收残留在皮肤上的少量经血或汗等,也可以含有纸 浆、化学纸浆、人造丝、醋酯纤维、天然棉等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 但是,由于纤维素类纤维不容易排出一度吸收的液体,所以,例如, 作为优选的形式,以相对于整体为0.1质量%至5质量%的范围混入。
在利用本无纺织物作为表面片的情况下,例如,考虑到液体的进 入性或回湿,也可以在前面列举的憎水性合成纤维中加入或者涂敷亲 水剂或憎水剂等。另外,也可以进行电晕处理或者等离子体处理,赋 予亲水性。另外,为了提高白化性,例如,也可以含有二氧化钛、硫酸钡、 碳酸钙等无机填料。在芯鞘型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可以只在芯中所 述无机填料,也可以在鞘中也含有无机填料。
另外,如前面所述,容易利用空气流对纤维进行再排列的是使用 比较长的纤维、利用梳理法形成纤维网,为了在利用多个空气流形成 槽部(凹凸化)等之后,保持其形状不变地使之无纺织物化,优选是 利用加热炉处理(加热处理)使热塑性纤维热粘合的热风法。作为适 合于这种方法的纤维,为了将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粘结,优选使用芯鞘 结构、并列结构的纤维,更优选地,用鞘相互容易可靠地热粘结的芯 鞘结构的纤维构成。特别是,优选地,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和聚 乙烯构成的芯鞘复合纤维、或者由聚丙烯和聚乙烯构成的芯鞘复合纤 维。这些纤维,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以上的纤维组合使用。另外,
纤维长度为20至100mm,特别优选为35至65mm。 5-2.关于无纺织物的制造装置 5-2-1.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根据本发明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例如,可以列举出调整到 常温或者规定温度的气体,或者在该气体内含有固体或者液体的微粒 子的气溶胶。
作为气体,例如,可以是空气、氮气等。另外,气体也可以含有 水蒸气等的液体的蒸气。
所谓气溶胶,指的是在气体中分散有液体或者固体的物质,下面, 列举其例子。例如,可以列举出分散有着色用的墨水;提高柔软性 用硅酮等柔软剂;防止带电及控制润湿性用的亲水性或憎水性的活性 剂;提高流体能量用的二氧化钛、硫酸钡等无机填料;在提高流体的 能量的同时、在加热处理中提高凹凸成形保持性用的聚乙烯等粉末粘 合剂;止痒用的盐酸苯海拉明、麝香草酚等抗组胺剂;保湿剂;杀菌 剂等的材料。这里,固体也包括凝胶状的物体。
可以适当调整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温度。可以根据构成纤维 集合体的纤维的性质、要制造的无纺织物的形状进行适当的调整。
39这里,例如,为了使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恰当地移动,对于主 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温度,为了增大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自由 度,在一定程度上较高的温度是优选的。另外,在纤维集合体中包含 热塑性纤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温度调整 到能够软化该热塑性纤维的温度,使配置在被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 流体的区域等中的热塑性纤维软化或者熔融,同时,使之再次硬化。
借此,例如,通过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保持无纺织物的 形状。另外,例如,在利用规定的移动机构移动纤维集合体时,给予 该纤维集合体(无纺织物)不散开的程度的强度。
对于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流量可以适当地调整。作为纤维彼 此具有自由度的纤维集合体的具体的例子,例如,可以列举出利用高
密度的聚乙烯构成鞘、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构成芯,以纤维长度20 至100mm、优选为35至65mm、纤度1.1至8.8dtex、优选为2,2至 5.6dtex的芯鞘纤维为主体,使用如果利用梳理法开纤则纤维长度为 20至100mm、优选为35至65mm的纤维,如果利用空气沉降法开纤 则纤维长度为1至50mm、优选为3至20mm的纤维,调整到10至 1000gsm,优选为15至100gsm的纤维网100。作为主要由气体构成 的流体的条件,例如,可以列举出在图5或者图6所示的形成多个喷 出口 913的喷出部910 (喷出口 913:直径0.1至30mm、优选为0.5 至5mm,节距0.5至30mm、优选为0.1至10mm,形状为正圆、椭 圆或长方形)中,以风量为3至50[L/(分钟.孔)1、优选为5至20[L/ (分钟.孔)l的条件对纤维网100喷射温度15至300°C ( 288.15K至 573.15K)、优选为100至200°C ( 373.15K至473.15K)的热风的情况。 例如,在以上述条件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情况下,所构成的 纤维能够改变其位置或方向的纤维集合体是本发明中的纤维集合体中 的合适的一种。通过利用这样的纤维、制造条件进行制作,例如,可 以形成图9所示的无纺织物。槽部la、 lb或凸状部2a、 2b的尺寸或 单位面积重量可以在以下的范围内获得。对于槽部l,厚度在0.05至 10mm、优选为0.1至5mm的范围内,宽度在0.1至30mm、优选为0.5至5mm的范围内,单位面积重量在2至900g/m2、优选为10至 90g/n^的范围内。对于凸状部2a、 2b,厚度在0.1至15mm、优选为 0.5至10mm的范围内,宽度在0.5至30mm、优选为1.0至10mm的 范围内,单位面积重量在5至1000g/m2、优选为10至100gsm的范围 内。另外,在大致的上述数值的范围内,可以制成无纺织物,但是, 并不局限于该范围。 5-2-2.喷射才几构
通过对于喷射机构910能够改变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方向, 例如,可以适当地调整形成的凹凸中的凹部(槽部)的间隔或凸状部 的高度等。另外,例如,通过自动地改变上述流体的方向地构成,例 如,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以使槽部等形成弯曲的形状(波浪状、之 字状)或其它形状。另外,通过调整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喷出量 或喷出时间,可以适当地调整槽部或开口部的形状或形成图形。主要 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对纤维网100的喷射角度可以是垂直的,另外,也 可以在纤维网100的移动方向F上以^见定的角度朝向作为该移动方向 F的流水作业线方向,也可以以规定的角度朝向与流水作业线方向相 反的方向。
5-2-3.力口热才几构
作为使形成有开口部的无纺织物116的纤维101粘结的方法,例 如,可以列举出利用针刺法、射流喷网法、溶剂粘结法进行的粘结, 或者利用点粘法或热风法进行的热粘结,但是,为了保持调整的纤维 取向、纤维的疏密或者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者所形成的规定的槽部、 开口部或者突部的形状,热风法是优选的。并且,例如,优选利用加 热器部95的热风法的热处理。
5-2-4.其它
对于利用加热部950加热并制造的无纺织物115,利用输送器930 及在规定的方向F上连续的输送器940,例如,移动到将无纺织物115 切断成规定形状的工序或巻取工序。输送器940和输送器930 —样, 也可以配备有带部949、旋转部941等。
权利要求
1. 一种无纺织物,包括沿第一方向形成的多个开口部;从与前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观察、作为前述开口部的侧缘附近的一个区域而被提供的一个侧缘部;作为相对于前述一个侧缘部隔着前述开口部的前述开口部的侧缘附近的另外一个区域而被提供的另一个侧缘部;与前述另外一个侧缘部相比,前述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高。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一个侧缘部 比前述另外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高。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前 述多个开口部的排列中的相邻的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由前述第 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之间的纤维构成的第一连接部,前述第一连接部的纤维密度比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 缘部的纤维密度高。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第二开口 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沿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高于沿 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迷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第一 连接部,沿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高于沿前述第一方向取 向的纤维的含有率。
6. 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何一项所迷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连接部比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高。
7. 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何一项所迷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排列中与前述第二开口部相反侧的与前述 第一开口部邻接的第三开口部、和由前述第一开口部和第三开口部之 间的纤维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前述第二连接部比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高。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二开口部 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和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在前述第 二方向上相互位于相反侧,前述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和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 一个侧缘部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相互位于相反侧,作为比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纤维密度高的区域的前述第二开口部处 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前述第一连接部、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 侧缘部、前述第二连接部、和前述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弯 曲地连续。
9.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连 接部的纤维密度在0.05g/cii^以上,相对于前述笫一开口部、前述第二 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密度而言, 在1.1倍以上,前述第二连接部的纤维密度为0.05g/cm3以上,相对于前述第一开 口部、前述第二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 纤维密度而言,在l.l倍以上。
10. 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沿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的纤维 的含有率比沿前述笫二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高。
11. 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二连接部,沿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比沿前述笫 一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高。
12. 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前述笫二连接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 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高。
13. 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前述第二 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及前迷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15~ 250g/m2,分别相对 于前述第一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前述 第二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以及前述第三开口部处的前述另一个侧缘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在1.1倍以上。
14.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前述无纺织物的一个面侧沿前述第一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多个槽部,在前述一个面側分别与前述多个槽部邻接的沿前述第一方向延伸 地形成的多个凸状部,前述多个开口部分别沿前述多个槽部的每一个形成。
15.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每一个呈大致圆形或者大致椭圆形。
16. —种无纺织物,包含有使纤维的密度连续或者断续地变化的 密度变化区域,前述密度变化区域包括多个高密度区域,所述多个高 密度区域沿着与在前述无纺织物制作时的机械中的流水线方向相同的 规定的第一方向延伸。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高密度区域包括多个从垂直于前迷第一方向的第二方观察时、 一侧的纤维密度 低的3字形的高密度区域。
18. 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高 密度区域包括沿前述第一方向呈弯曲状延伸的弯曲高密度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织物,在形成凹凸即开口的无纺织物中,进行调整,使得凸部及凹部等处的纤维密度不过分高,只使开口的周缘的一部分高密度化。通过使纤维网(100)下沿宽度(WD)方向延伸的具有倾斜的金属丝(302)的低的方向移动,形成开口部(3a、3b)的一个侧缘部(14、16)。另外,在开口部(3a、3b)的一个侧缘部(14、16)的相反侧的侧缘部上,即,在另一个侧缘部(15、17)上,纤维网(100)几乎不移动。
文档编号D04H1/492GK101448989SQ200780018268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木村明宽, 水谷聪, 石川秀行, 谷康一郎, 野田祐树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