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无纺布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569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纺布、无纺布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无纺布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纺布广泛地用于纸尿布或生理卫生巾等卫生用品、抹布 等清扫用品、面罩等医疗用品等领域。这样,无纺布虽然用于各种不 同的领域,但实质上在各领域的产品中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制造成具 有适合各产品用途的性质和结构。
无纺布的制作例如利用干式法或湿式法等形成纤维层(纤维网), 通过化学粘合法或热粘合法等使纤维层中的纤维之间结合。也存在这 样的方法,即,在为了形成纤维层而使纤维结合的工序中,包含使多 根针向纤维层反复针刺的方法、或喷射水流的方法等从外部向纤维层 施加物理的力的工序。
但是,这些方法也只是使纤维之间交织,不对纤维层上的纤维方 向或设置、以及纤维层的形状等进行调整。即,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只 是片状的无纺布。
这样,具有在无纺布一般的制造工序中不能简单地调整无纺布的 纤维定向、设置及其形状的问题。更具体是,具有很难简单地调整纤 维层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的问题、以及^艮难简单地形成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 以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在(日本)特开平2-229255号公报(以下 称为专利文献1)中发表了以下方法,即,在作为从垂直方向看是上 下设置的一对透气性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透气性输送机的表面为凹 凸状的一对透气性输送机之间,设置含有热可塑性纤维的纤维网,在被一对透气性输送机夹住的状态下一面输送纤维网一面向该纤维网的 表面喷射空气,通过这样使纤维网沿着输送机的凹凸状变形。
在此,在专利文献l中,通过利用至少一方的透气性输送机的表 面为凹凸状的一对透气性输送机夹住纤维网,向该被夹住的纤维网的 一个面喷射空气,使纤维网沿着输送机的凹凸形状变形。
即,专利文献l中的无纺布制造方法(无纺布)也具有以下问题, 即,为了使纤维网形成凹凸形状,需要一对透气性输送机从垂直方向 看的上下两方夹住纤维网。并且,具有只能将纤维网形成为输送机的 凹凸形状的问题。即,具有以下问题,利用作为特定的凹凸形状的透 气性输送机只能使纤维网变形成特定的凹凸形状。而且,具有很难调 整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等的问题。因此,可以说 这是本发明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目的是提供可调整纤维定向、纤维 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 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形成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 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 置。
(1) 一种无纺布制造装置,具有透气性支承部件、喷射机构和移 动机构,透气性支承部件将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 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从纤维集合体的
一面侧进行支承;喷射机构从被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支承的 上述纤维集合体的另 一 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移动机构使 上述纤维集合体向规定方向移动;上述移动机构使被上述透气性支承 部件从一面侧支承的状态的上述纤维集合体向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喷 射机构向通过上述移动机构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上述纤维集合体的 上述另一面侧喷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2) 如(1)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调整上述无纺布的纤维定 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槽部的形成、开口部的形成、突 起部的形成中的任何一个。
(3) 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主要由气体形成的 流体是调整到常温或规定温度的气体,或者是该气体中含有固体或液 体的微粒子的气溶胶。
(4) 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纤 维集合体含有在规定的温度进行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上述喷射机 构向上述纤维集合体的另一面侧喷出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 温度高于上述热可塑性纤维进行软化的上述规定温度。
(5) 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透 气性支承部件具有透气部和非透气部,透气部是向上述纤维集合体喷 射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设置上述纤维集合体侧的相反侧透 气;非透气部是向上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不能向上述相反侧透气,且构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向上述相 反侧移动。
(6) 如(5)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透气部至少具有构成 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实质上不能向上述相反侧移动的第一透气部和 构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可向上述相反侧移动的第二透气部中的至 少任意一个。
(7) 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透 气性支承部件是网状部件、上述非透气部以规定的模式设置在上述网 状部件上的部件、或者多个规定的孔部形成在非透气性的板状部件上 的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8) 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透 气性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纤维集合体的一侧是平面状或曲面状,同时, 该平面状或曲面状的表面是大致平坦的。
(9) 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透 气性支承部件是板状的。
12(10) 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
透气性支承部件是圆筒状的。
(11) 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
透气性支承部件可拆装地设置在该无纺布制造装置上。
(12) 如(1)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
性支承部件i行ii。 、 5 、、 "、 、、、
(13) 如(1)至(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还具 有可控制上述移动机构的移动控制机构,上述移动机构具有使上述纤 维集合体向靠近上述喷射机构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和与上述第 一移动机构连续设置使上述纤维集合体向离开上述喷射机构的方向移 动的第二移动机构,上述移动控制机构可分别调整上述第一移动机构
上的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第一移动速度和上述第二移动机构上的上述纤 维集合体的第二移动速度。
(14) 如(13)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移动制机构可分别 控制上述第一移动机构和上述第二移动机构,能够使上述第一移动速 度比上述第二移动速度快。
(15) 如(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 喷射机构具有喷出部和送气部,喷出部具有多个与上述纤维集合体上 的上述另一面相向地设置、以规定的间隔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 方向设置的喷出口;送气部向上述气体喷出部输送上述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或构成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气体。
(16) 如(1)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上述 喷射机构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上述另一面侧连续喷射上述主要由气 体形成的流体。
(17) 如(1)至(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通过; 利用上述喷射机构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上述纤维 集合体而被上述非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使构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18) —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支承工序、移动工序和喷射 工序,支承工序是通过将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 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是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设置在透气性支 承部件的规定面上,或将规定的纤维形成上述纤维集合体地层积在上 述规定面上,从而将上述纤维集合体从一面侧支承在上述透气性支承 部件上;移动工序是通过规定的移动机构使被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支 承的上述纤维集合体向第一方向移动;喷射工序是通过规定的喷射机 构从作为在上述移动工序中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上述纤维集合体的 没有被支承在上述支承部件上的面的另一面侧喷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
(19) 如(18)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调整上述无纺布的纤 维定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槽部的形成、开口部的形成、 突起部的形成中的任何一个。
(20) 如(18)或(19)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述纤维集合 体含有在规定的温度进行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上述喷射机构向上 述纤维集合体的另 一 面侧喷出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高 于上述热可塑性纤维进行软化的上述规定温度。
(21) 如(18)至(2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支承工序中的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具有透气部和非透气部,透气部 是向上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设置上述纤 维集合体侧的相反侧透气;非透气部是向上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上述 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不能向上述相反侧透气,且构成上述纤维集合 体的纤维不能向上述相反侧移动。
(22) 如(21)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述透气部具有构成上 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实质上不能向上述相反侧移动的第一透气部和构 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可向上述相反侧移动的第二透气部中的至少 任意一个。
(23) 如(18)至(2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支承工序中的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网状部件、上述非透气部以规定的模式设置在上述网状部件上的部件、或者多个规定的孔部形成在 上述非透气性的板状部件上的部件中的任意一个。
(24) 如(18)至(2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支承工序中的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支承上述纤维集合体的一侧是 平面状或曲面状,同时,该平面状或曲面状的表面是大致平坦的。
(25) 如(18)至(2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支承工序中的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板状的。
(26) 如(18)至(2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支承工序中的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圆筒状的。
(27) 如(18)至(2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支承工序中的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可从多个不同的透气性支承部件 中选择。
(28) 如(18)至(2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移动工序包括使上述纤维集合体向靠近上述喷射机构的方向移动的 第一移动工序和与上述第一移动工序连续使上述纤维集合体向离开上
述喷射机构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工序,作为上述第一移动工序上的 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移动速度的第一移动速度比作为上述第二移动工序 上的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移动速度的第二移动速度快。
(29) 如(18)至(2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上 述喷射工序中的上述喷射机构具有喷出部,喷出部与上述纤维集合体 上的上述另一面相向地设置,具有多个与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上述另 一面相向地设置且以规定的间隔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 的喷出口 ,从多个喷出口分别喷出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喷射到上 述纤维集合体上的上述另一面侧。
(30) 如(21)或(2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在上述喷射工 序中,通过将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被上 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上述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形成规定的槽部。
(31) 如(21)或(2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在上述喷射工 序中,通过将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被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上述非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形成规定的开口 部。
(32) 如(2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在上述喷射工序中,通 过将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被上述透气性 支承部件的上述第二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使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 纤维进入上述第二透气部地移动,形成规定的突起部。
(33) 如(18)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在上 述喷射工序中,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连续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 的上述另一面侧喷射。
(34) 如(18)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在上 述喷射工序中,至少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上述纤维集合 体被上述非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至 少其中之一使构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
(35) —种无纺布,通过向被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支 承的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 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调整规 定的状态。
(36) 如(35)所述的无纺布,调整上述无纺布的纤维定向、纤 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槽部的形成、开口部的形成、突起部的
形成中的任何一个。
(37) 如(35)或(36)所述的无纺布,上述纤维集合体含有在 规定的温度进行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上述喷射机构向上述纤维集 合体的上述另一面侧喷出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高于上 述热可塑性纤维进行软化的上述规定温度,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所接触的上述热可塑性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软化或熔融,维持调整 后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38) 如(35)至(3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上述透气性 支承部件具有透气部和非透气部,透气部是向上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 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设置上述纤维集合体侧的相反侧透气;
16非透气部是向上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不能 向上述相反侧透气,且构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向上述相反侧 移动,根据上述透气部和上述非透气部的形状和设置,调整纤维定向、 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39) 如(35)至(3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通过利用上 述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上述纤维集合体而被上述非透气部 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使构 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调整纤维定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40) 如(35)或(36)所述的无纺布,上述纤维集合体含有在 规定的温度进行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上述喷射机构向上述纤维集 合体的上述另一面侧喷出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高于上 述热可塑性纤维进行软化的上述规定温度,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所接触的上述热可塑性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软化或熔融,维持上述 形成的身见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形状。
(41) 如(35)、 (36)、 (4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具有透 气部和非透气部,透气部是向上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上述主要由气体
形成的流体向设置上述纤维集合体侧的相反侧透气;非透气部是向上 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不能向上述相反侧透 气,且构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向上述相反侧移动,根据上述 透气部和上述非透气部的形状和设置,形成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 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42) 如(41)所述的无纺布,通过将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被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上述透气部支承的 区域喷射,形成规定的槽部。
(43) 如(41)所述的无纺布,通过将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被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上述非透气部支承 的区域喷射,形成规定的开口部。
(44) 如(41)所述的无纺布,上述透气部是孔部,通过将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上述纤维集合体上的被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 的上述非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使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进入上
述孔部地移动,形成^L定的突起部。
(45)如(35)、 (36)、 (41)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至少通过所喷射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上述纤维集合体 而被上述非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至 少任意一个使构成上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形成规定的槽部、开 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可提供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 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
并且,本发明可提供形成了规定的槽部、开口部以及突起部中的 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


图l是纤维网的立体图。
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仰视图。
图3是图2的区域X的放大立体图。
图4A是网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4B是网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纤维网在被图4B的网状支承部件支承下面侧 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射气体来制造图2A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 状态图。
图6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6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仰视图。 图7是图6中的区域Y的放大立体图。
图8A是将细长状部件等间隔地并排设置在网状支承部件上的支 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8B是将细长状部件等间隔地并排设置在网状支承部件上的支
18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纤维网在被图8A、图8B的支承部件支承下面 侧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射气体来制造图6A、图6B的第二实施方式的 无纺布的状态的图。
图IO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IO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仰视图。
图IIA是开设多个椭圓形的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IIB是开设多个椭圆形的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纤维网在被图IIA、 B的板状支承部件支承下 面侧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射气体来制造图IOA、 B的第三实施方式的 无纺布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图12的A-A剖视图。
图14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说明图14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4的区域Z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喷出部的仰视图。
图18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说明图18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l是纤维网的立体图。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俯视 图。图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仰视图。图3是图2的区域X 的放大立体图。图4A是网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图4B是网状支承部 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的纤维网在被图4的网状支承部件支承 下面侧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射气体,制造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 纺布的状态的图。图6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俯视图。图6B是 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仰视图。图7是图6中的区域Y的放大立体 图。图8A是将细长状部件等间隔地并排设置在网状支承部件上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图8B是将细长状部件等间隔地并排设置在网状支 承部件上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1的纤维网在被图8A、 图8B的支承部件支承下面侧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射气体,制造图 6A、 B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状态的图。图IOA是第三实施方式 的无纺布的俯视图。图10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仰视图。图11A 是开设多个椭圆形的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图IIB是开设 多个椭圆形的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图1的纤 维网在被图IIA、 B的板状支承部件支承下面侧的状态下,向上面侧 喷射气体,制造图IOA、 B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状态的图。图 13是图12的A-A剖视图。图14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 置的侧视图。图15是说明图14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俯视图。图16 是图14的区域Z的放大立体图。图17是图16的喷出部的仰视图。 图18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侧视图。图19是说明 图18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1.概要
1-1.无纺布制造装置
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通过向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 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 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在本发明中,纤维为自由状 态是指可改变纤维的位置和/或方向的状态。纤维为自由状态,最好是 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时,可改变其位置以及/或方向的状态。换 句话说,是具有自由度的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通过向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 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 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形成了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 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
具体是,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具有从一面 侧支承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构成从该纤维网100上的另一面侧向被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从上述一面侧支 承的纤维网100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喷出机构的喷出部 910及无图示的送气部、作为^f吏纤维网100向身见定方向F移动的移动 机构的输送机930。
并且,输送机930使被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从上述一面侧支承的 状态下的纤维网100向规定方向F移动,喷出部910和无图示的送气 部向^皮输送机930向少见定方向F移动的纤维网IOO上的另一面侧喷射 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1-2.无纺布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方法是通过向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 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 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 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并且,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方法是通过向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 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 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形成了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 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具体是,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支承工序、 移动工序和喷射工序,支承工序是通过将纤维网IOO设置在透气性支 承部件200的规定面上,或将规定的纤维形成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 网100地层积设置在规定面上,将上述作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 从一面侧支承在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上;移动工序是通过作为规定的 移动机构的输送机930使被透气性支承部件200支承的纤维网100向 头见定方向F移动;喷射工序是通过构成击见定的喷射^L构的喷出部910 和无图示的送气部从在移动工序中向规定方向F移动的纤维网100上 的另一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1-3.无纺布
本发明的无纺布是通过向被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支承 的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
21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调整 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 纺布。
另外,本发明的无纺布是通过向被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 侧支承的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 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形 成了身见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
2.纤维集合体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无纺布是通过向如图l所示的纤维网100等 的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 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调整纤 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形成规定的槽部、开口部 或突起部。
纤维集合体是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 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换句话说,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 至少一部分是自由状态。并且,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 以可改变相互位置关系的状态存在。该纤维集合体例如可通过喷出混 合了多个纤维的混合纤维、形成规定厚度的纤维层来进行制造。并且, 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将多个不同的纤维分成多次进行层积、形成纤维层 地喷出来进行制作。
作为本发明的纤维集合体,例如有通过梳理法形成的纤维网、或 被热熔融且在纤维之间的热熔融发生固化之前的纤维网。并且,例如 有气流成网法形成的网或被热熔融在纤维之间的热熔融发生固化之前 的纤维网。并且,可以是用点粘合法进行压花后的热熔融发生固化之 前的纤维网。并且,可以是通过纺粘法进行纺纱并压花之前的纤维集 合体、或压花后的热熔融发生固化之前的纤维集合体。并且,可以是 针刺法形成的半交织的纤维网。并且,可以是射流喷网法形成的半交 织的纤维网。另外,可以是通过熔喷法进行纺纱、纤维之间的热熔融 发生固化之前的纤维集合体。并且,可以是通过溶剂粘接法形成的溶剂、热熔融发生固化之前的纤维集合体。
并且,容易通过空气(气体)流使纤维再排列的纤维集合体最好 是使用比较长的纤维的通过梳理法形成的纤维网,而且,例如是只通 过纤维容易移动的状态的交织形成的热熔融之前的网。并且,为了在
通过多个空气(气体)流形成槽部(凹凸)等后,保持该形状不变地 进行无纺布处理,最好使用通过利用规定的加热装置等进行烤箱处理 (加热处理),使纤维集合体中含有的热可塑性纤维热熔融的气穿法。
3.纤维
作为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例如构成图l所示的纤维网100的 纤维IOI),例如可由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直链聚乙烯、聚 丙烯、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变性聚丙烯、变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尼龙、聚酰胺等热可塑性树脂形成,可使用单独或复合这些树 脂的纤维。
复合形状例如是芯成分的熔点高于鞘成分的芯鞘式、芯鞘的偏芯 式、左右成分的熔点不同的并列式。并且,也可以混合空心式、扁平 或Y型或C型等异形、或潜在巻缩或表面巻缩的立体巻缩纤维、通过 水流或热或压花等物理负荷进行分割的分割纤维等。
并且,为了形成三维巻缩形状,可混合规定的表面巻缩纤维或潜
在巻缩纤维。在此,三维巻缩形状是螺旋形、之字形、n形等形状, 即使纤维定向在整体上向着平面方向, 一部分纤维定向也向着厚度方 向。这样,由于纤维本身的弯挫强度向厚度方向作用,因此即使施加 外压,体积也不容易变形。而且,在这些当中,纤维是螺旋状形状的 情况下,解除所施加的外压时形状恢复原状,即使无纺布受到过大的 外压厚度稍微变薄地变形,解除外压后,也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厚度。 表面巻缩纤维是通过机械巻缩付与形状或芯鞘结构利用偏芯式或 并列等事先被巻缩的纤维的总称。潜在巻缩纤维是通过加热出现巻缩 的纤维。
机械巻缩方法是对纺纱后连续的直线纤维可通过机械流动方向的 速度的周速差、热、加压等控制巻缩状态的出现。纤维的每单位长度
23的巻缩个数越多,越可提高外压下的弯挫强度。例如,纤维的每单位
长度的巻缩个数为10至35个/inch,最好在15至30个/inch的范围。 利用热收缩巻缩的纤维例如是由两个以上熔点不同的树脂形成的 纤维。这样的纤维由于加热时的热收缩率的差异而进行三维巻缩。热 巻缩性纤维的树脂构成例如是芯鞘结构、芯从剖面的中心移位设置的 偏芯式,构成剖面上的一方的一半和另一方的一半的树脂的熔点不同 的并列式。这样的纤维的热收缩率例如最好在5至9%, 10至80%的 范围更好。
热收缩率的测量方法可以是,(l)用100%所测量的纤维制作 200g/m2的纤维网,(2)制作切割成250x 250mm大小的试料,(3) 将该试料在145。C (418.15K)的烤箱中放置5分钟,(4)测量热收缩 后的试料的长度尺寸,(5)根据热收缩前后的长度尺寸差计算热收缩 率。
例如将该无纺布作为顶片使用的情况下,如果考虑液体的渗透及 接触皮肤的感觉,纤度最好在1.1至8.8dtex的范围。
例如将该无纺布作为顶片使用的情况下,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 例如为了也吸收残留在皮肤上的少量的经血或汗等,也可含有纸浆、 化学纸浆、人造丝、醋酯纤维、天然棉等纤维素类的液体亲水性纤维。 但是,纤维素类纤维由于不容易排出一度吸收的液体,因此,最好以 例如相对整体在0.1至5质量。/。的范围进行混合的方式。
将该无纺布作为顶片使用的情况下,如果考虑液体的多孔质或倒 流,则最好向上述所例举的疏水性合成纤维混合亲水剂或防水剂等, 或者使用涂层后的纤维。并且,也可使用通过日冕处理或等离子体处 理付与了亲水性的纤维。
并且,为了提高无纺布的乳化性,也可含有例如氧化钛、硫酸钡、 碳酸钾等无机填充物。芯鞘式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可只有芯含有无 机填充物,或鞘也含有。
并且,如上所述,利用空气流容易使纤维再排列的是使用比较长 的纤维的梳理法形成的纤维网。为了利用多个空气流形成槽部(凹凸化)等后、保持该形状,最好使用通过烤箱处理(加热处理)使热可 塑性纤维热熔融的气穿法。适合该制造方法的纤维由于是纤维之间的 交点进行热熔融,因此最好使用芯鞘结构、并列结构的纤维,并且更 理想的是利用鞘之间确实容易热熔融的芯鞘结构的纤维构成。尤其是, 最好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形成的芯鞘复合纤维或聚丙 烯和聚乙烯形成的芯鞘复合纤维。可只用上述纤维中的一种纤维形成 无纺布(纤维网),也可利用两种以上的纤维形成。并且,构成无纺布
(纤维网)纤维的纤维长度为20至100mm,最好为35至65mm。 4.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本发明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例如是常温或调整到规定温度的 气体或该气体中含有固体或液体的微粒子的气溶胶。
气体例如可是空气、氮等。并且,气体含有水蒸气等液体的蒸气。
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分散到气体中的形式。下面列举气溶胶的例 子。例如是用于着色的墨水、或用于提高柔软性的硅等柔软剂、或用 于防止带电和控制润湿性的亲水性或防水性的活性剂、或用于提高流 体能量的氧化钛、硫酸钡等无机填充物、或提高流体的能量的同时在 加热处理中提高凹凸成形保持性的聚乙烯等的粉末粘合、或止痒用的 盐酸苯海拉明、麝香草酚等抗组胺剂、或保湿剂、或杀菌剂等,使其 在上述气体中分散的物质。在此,固体包括胶状体。
可适当地调整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可根据构成纤维集 合体的纤维的性质或需制造的无纺布的纤维取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 位面积重量、或者所形成的槽部、开口部或者突起部等的形状进行适 当调整。
在此,为了使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适当地移动,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的温度如果是高到一定程度的温度,则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 维容易进行移动或变形,因此是理想的。并且,纤维集合体含有热可 塑性纤维的情况下,可形成通过使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成为 该热可塑性纤维可软化的温度,使设置在喷射了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的区域等上的热可塑性纤维软化或熔融的同时可再次硬化的结构。尤其是,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在纤维的熔点以上的情况下, 纤维移动的同时被移动的纤维之间在交点相互熔融。
这样,例如通过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来调整纤维定向、纤 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并且,在形成槽部、开口部以及突起部 之后保持该状态。并且,例如,付与在纤维集合体通过规定的移动机 构移动时防止该纤维集合体(无纺布)散乱程度的强度。
可根据作为目的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
者目的的槽部、开口部以及突起部的形状适当地调整主要由气体形成 的流体的流量。作为纤维集合体的具体示例,例如,鞘由高密度聚乙
烯形成、芯由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形成,以纤维长度为20至100mm, 最好是35至65mm,纤度为1.1至8.8dtex,最好为2.2至5.6dtex的 芯鞘纤维为主体,如果用梳理法进行开纤,则使用纤维长度为20至 100mm,最好是35至65mm的纤维,如果用气流成网法进行开纤, 则使用纤维长度为1至50mm,最好是3至20mm的纤维,调整到10 至1000g/m2、最好是15至100g/n^的纤维网100。作为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的条件,例如,在形成多个图16或图17所示的喷出口 913 的喷出部910 (喷出口 913:直径为0.1至30mm、最好为0.5至5mm, 间距为0.5至30mm、最好为0.1至10mm,形状为正圆、椭圆或长方 形),以风量为3至50 (L/ (分 孔))、最好为5至20 (L/ (分 孔)) 的条件向纤维网IOO喷射温度为15至300。C ( 288.15K至573.15K)、 最好为100至200。C (373.15K至473.15K)的热风。例如,以上述条 件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情况下,所构成的纤维可改变其位置 或方向的纤维集合体是本发明的适当的纤维集合体之一 。通过用这样 的纤维、在上述的制造条件下进行制造,例如可形成图2A、 2B、图3 所示的无纺布。槽部1或凸状部2的尺寸及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最好在 以下的范围。槽部1的底部的厚度为0.05至10mm,最好在0.1至5mm 的范围,槽部1的宽度为0.1至30mm,最好在0.5至5mm的范围, 槽部1的底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至900g/m2、最好在10至90g/m2 的范围。凸状部2的厚度为0.1至15mm,最好在0.5至10mm的范围,凸状部2的宽度为0.5至30mm,最好在1.0至10mm的范围,凸状部 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5至1000g/m、最好在10至100g/m2的范围。 在此,可大体在上述数值的范围制造无纺布,但不受该范围的限制。 5.无纺布制造装置
根据图14至图19就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5-1.无纺布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4至图17就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 行说明。
5-1-1.整体构成
如图14或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通过向形 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 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调整了纤 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通过向形成片状的纤维集 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 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形成了规定的槽部、开口 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
无纺布制造装置90具有从一面侧支承纤维网IOO的透气性支承部 件200、构成从该纤维网100的另一面侧向净皮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从 上述一面侧支承的纤维网100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喷出机 构的喷出部910及无图示的送气部、以及作为4吏纤维网100向^见定方 向F移动的移动才几构的输送才几930。
并且,输送机930使被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从一面侧支承的状态 下的纤维网100向失见定方向F移动,喷出部910和无图示的送气部向 寻皮输送机930向规定方向F移动的纤维网100上另一面侧喷射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
由此,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通过从喷出部910喷出的(喷 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以及/或透过纤维网IOO被后述的形成 在透气性支承部件上的非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改变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的位置以及/或方向。通过调整该
纤维101的位置以及/或方向的改变程度,可调整纤维网ioo上的纤维
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并且,可形成规定形状的槽部、 开口部或突起部。
在此,根据所需要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 所需要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设计透气性支承部件上的透 气部以及非透气部的形状和设置。换句话说,通过调整透气性支承部 件上的透气部以及非透气部的形状及设置,可制造具有所需要的纤维 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所需要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 部的形状的无纺布。
另外,即使使用相同的透气性支承部件,通过改变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的喷射条件,也可调整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的位置以
及/或方向的改变程度(移动量等)。即,除了透气性支承部件上的透 气部以及无纺布透气部的形状和设置,通过调整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的喷射条件,可调整无纺布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 重量,或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
即,在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上,例如从多个不同的透气性 支承部件中选择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的同时,通过调整主要由气体 形成的流体的喷射条件,可制造调整到所需要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 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并且形成了所需要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 无纺布。
5-1-2.各构成条件
5-1-2-1.透气性支承部件
透气性支承部件200是例如图14中的从喷出部910喷出的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纤维网100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向设置 了该纤维网100侧的相反侧透气的支承部件。
作为几乎不改变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流动就可透气的支承部 件,例如有图4A、 4B所示的网状支承部件210。网状支承部件210 例如可由织入细金属丝形成的细网眼的网状部件形成。该网状支承部
28件210是全部设置后述的作为第一透气部的网状的透气性支承部件。
另外,透气性支承部件200可具有透气部和非透气部,透气部是 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向透气性支承 部件200上的设置了纤维网IOO侧的相反侧、即下侧透气;非透气部 是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不能向透气性 支承部件200的下侧透气,且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图1)不能 向透气性支承部件200的相反侧移动。
作为这样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是将非透气部的部件以规 定的模式设置在规定的网状部件上的支承部件、或者多个规定的孔部 形成在非透气性的板状部件上的支承部件。
作为将非透气部的部件以规定的模式设置在该规定的网状部件上 的支承部件,例如可以是作为非透气性部件的细长状部件225等间隔 地并排设置在图8A、图8B所示的网状支承部件210的一面上的支承 部件220。在此,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地改变非透气性支承 部件的细长状部件225的形状或设置。除了将图8A、图8B所示的细 长状部件225设置在网状支承部件210的一面以外,通过填上作为透 气部的网状的网眼(例如利用焊锡、树脂等)也可以形成非透气部。
作为将多个规定的孔部形成在非透气性的板状部件上的部件,例 如有形成多个图IIA、图11B所示的作为透气部的椭圆形的孔部233 的板状支承部件230。在此,调整了孔部233的形状、大小和设置的 部件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换句话说,适当地调整了作为非透气部的 板部235的形状等部件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
在此,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上的透气部具有第一透气部和第二透 气部,第一透气部中,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实质上不能向透气 性支承部件200上的放置纤维网IOO侧的相反侧(下侧)移动;第二 透气部中,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可向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上的上述 相反侧移动。
第一透气部例如是网状支承部件210上的网状区域。并且,第二 透气部例如是板状支承部件230上的孔部233。件200例如是网状支承部件210。 具有非透气部和第一透气部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是支承部件 220。具有非透气部和第二透气部的支承部件例如是板状支承部件 230。
另外,例如是第一透气部和第二透气部形成的透气性支承部件 200、或非透气性支承部件以及具有第一透气部和笫二透气部的透气性 支承部件200。作为第一透气部和第二透气部形成的透气性支承部件 200例如是在图4A、图4B所示的网状支承部件210上形成多个开口 的透气性支承体。另外,作为非透气性支承部件以及具有第一透气部 和第二透气部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是在图8A、图8B所示的支 承部件220的网状区域形成多个开口的透气性支承部件。
另外,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是支承纤维网IOO的一侧是平面 状或曲面状的同时,该平面状或曲面状的表面是大致平坦的支承部件。 平面状或曲面状例如是板状或圆筒状。并且,大致平坦状例如是指支 承部件上的放置纤维网100的面本身不形成凹凸状等。具体例如是网 状支承部件210上的网不形成凹凸形等的支承部件。
该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是板状的支承部件或圆筒状的支承部 件。具体例如是上述的网状支承部件210、支承部件220以及板状支 承部件230、或图18和图19所示的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等。
在此,透气性支承部件200可拆装地设置在无纺布制造装置90 上。这样,可适当地设置对应无纺布的所需要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 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所需要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的透气 性支承部件200。换句话说,在无纺布制造装置90上,透气性支承部 件200可与从多个不同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中选择的其他透气性支承部 件进行更换。并且,本发明可以说包括具有无纺布制造装置90和多个 不同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的无纺布制造系统。
以下就图4A、图4B所示的网状支承部件210或者图8A、图8B 所示的支承部件220上的网状部分进行说明。该透气性的网状部分例 如是用聚酯.聚苯硫醚.尼龙 导电性单丝等树脂形成的丝、或不锈
30钢.铜.铝等金属形成的丝等,通过平紋、斜紋、缎紋编织、双层编 织、螺旋编织等织入的透气性网。
该透气性网上的透气度例如通过部分地改变织入方法或线的粗 细、线的形状,可部分地使透气度发生变化。具体是,聚酯形成的螺 旋织的透气性网眼、不锈钢形成的平行丝和圆形丝的螺旋编织的透气 性网眼。
并且,取代设置在图8A、图8B所示的支承部件220的一面上的 细长状部件225,也可向透气性网上设计涂敷硅树脂等,或部分地接 合非透气性材料。例如,可向聚酯形成的平紋的20网眼的透气性网上 向横向伸长、在生产线流动方向相互反复地涂敷硅树脂。这种情况下, 形成硅树脂或非透气性材料接合的非透气部,其他部位成为第一透气 部。在非透气部,为了提高表面的滑动性,其表面最好是平滑的。
图IIA、图11B所示的板状支承部件230例如是不锈钢■铜 铝 等金属制作的套筒。套筒例如是以规定的形状部分地冲裁上述金属板 而得的。打通该金属的部位成为笫二透气部,未打通该金属的部位成 为非透气部。并且,与上述相同,在非透气部,为了提高表面滑动性, 其表面最好是平滑的。
套筒例如是长度为3 mm、宽度为40mm的将各角形成圆形的横 长方形,打通该金属的孔部在生产线流动方向(移动方向)具有2mm 的间隔、在宽度方向具有3mm的间隔,设置成格子形。例如可是厚 度为0.3mm的不锈钢制的套筒。
并且,例如是将孔部设置成交错状的套筒。例如,将直径为4mm 的圆形、打通金属的孔部设置在作为制造装置90的制造流动方向的生 产线流动方向(移动方向)为12mm的间距、在宽度方向为6mm的 交错状的、厚度为0.3mm的不锈钢制的套筒。这样,可适时地在套筒 上设定打通的形状(所形成的孔部)或被打通形成的孔部的位置。
而且,例如是在厚度方向设置了起伏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 如,是不被直接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部位具有向着生产线流 动方向(移动方向)交错地起伏(例如波形)的透气性支承体。通过使用这种形状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调整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并且,形成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同时,可得到 将无纺布的整体形状制造成对应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上的起伏(例如 波形)的形状的无纺布。
在此,在透气性支承部件200的结构不同的情况下,即使以相同 的条件从喷出部910向纤维网100喷出气体,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 101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所形成的槽部、 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或大小也完全不同。换句话说,通过适当地选 择透气性支承部件200,可得到调整到所需要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 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无纺布,或形成了所需要的槽部、开口部或突 起部的无纺布。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的特征之一是,通过从喷 出机构连续地向纤维网IOO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制造调整 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形成了规定的槽部、 开口部或突起部的无纺布。
5-1-2-2.移动才几构
移动机构是通过上述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使从一面侧支承的状 态下的纤维网100向规定方向移动。具体是,移动机构是使喷射了主 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状态下的纤维网IOO向规定方向F移动。移动 机构可以是例如图14所示的输送机930。输送机930具有透气性的透 气性传送带部939和转动部931、 933,透气性传送带部939形成装载 透气性支承部件200的横长的环形;转动部931、 933配置在透气性传 送带部939的内侧的长度方向两端,使该透气性传送带部939向规定 方向转动。在此,透气性支承部件200是图4A、图4B中的网状支承 部件210或图8A、图8B中的支承部件220的情况下,有时不设置上 述透气性传送带部939。在透气性支承部件200如图IIA、图11B中 的板状支承部件230那样是形成大孔的支承体的情况下,为了抑制例 如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从孔落下,落入在工序中使用的机械中,最 好设置透气性传送带部939。该透气性传送带部939最好例如是网状的传送带部。
如上所述,输送机930使从下面侧支承纤维网IOO的状态的透气 性支承部件200向规定方向F移动。具体是,如图14所示,使纤维 网100穿过喷出部910的下侧地移动。而且,使纤维网100穿过作为 加热才几构的两侧面开口的加热器部950的内部地移动。
并且,如图18所示,移动机构例如可组合多个输送机。通过这样 构成,可适当地调整纤维网IOO接近喷出部910地移动的速度和远离 喷出部910地移动的移动速度,这样,可调整无纺布115上的纤维定 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 等。具体如后所述。
5國1画2画3.喷射机构
喷射机构具有无图示的送气部以及喷出部910。无图示的送气部 通过送气管920与喷出部910连接。送气管920可与喷出部910的上 侧透气地连接。如图17所示,在喷出部910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 喷出口 913。
从无图示的送气部通过送气管920向喷出部910输送的气体从形 成在喷出部910上的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从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的 气体向被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从下面侧支承的纤维网100的上面侧连 续喷射。具体是,从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的气体向被输送机930向规 定方向F移动的状态下的纤维网IOO的上面侧连续喷射。
在喷出部910的下方,设置在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下侧的吸气部 915对从喷出部910喷出、再透过透气性支承部件200的气体等进行 吸气。在此,通过该吸气部915的吸气,可4吏纤维网100定位,贴在 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上。而且,可在保持通过空气流成形的槽部(凹 凸)等形状的状态下,通过吸气将纤维网IOO输送到加热器部950内。 即,最好一面通过从由空气流成形时起在加热器部950进行过热处理 的吸气部951从下面吸气一面输送。
如图15或图16所示,通过从在纤维网IOO的宽度方向以规定间 隔形成的喷出口 913 (参照图17)喷出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在纤维网100的上面侧以规定间隔形成了槽部1的无纺布110。
作为喷出部910,喷出口 913的直径例如为0.1至30mm、最好为 0.3至10mm,喷出口 913之间的间距为0.5至20mm、最好为3至 10mm。
喷出口 913的形状例如为正圆、椭圆、正方形或长方形等,但不 局限于此。并且,喷出口 913的剖面形状例如为圆筒状、梯形、倒梯 形,但不局限于此。为了高效率地向纤维网IOO喷射空气,喷出口 913 的形状最好是正圆形、剖面形状最好为圆筒状。
可根据无纺布所需要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或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对该喷出口 913进行设计等。并且, 多个喷出口 913的各孔径或形状也可各不相同。并且,也可在喷出部 910形成多列喷出口 913。
从各喷出口 913喷出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可以如上所 述地是常温,但为了使槽部(凹凸)、开口部或突起部等的成形性良好, 最好至少调整到高于构成纤维集合体100的热可塑性纤维的软化点、 最好是软化点以上、熔点的+5(TC以下的温度。纤维一旦软化,则纤 维本身的反弹力降低,容易保持由空气流等纤维再排列的形状, 一旦 进一步升高温度,则纤维之间开始热熔融,因此更容易保持槽部(凹 凸)等的形状。这样,在保持槽部(凹凸)等的形状的状态下容易输 送到加热器部950内。
并且,为了在保持通过空气流等成形的槽部(凹凸)等的形状的 状态下输送到加热器部950,可在通过空气流等成形槽部(凹凸)等 的成形后立即或同时向加热器部950内输送,或者通过热风(规定温 度的空气流)成形的槽部(凹凸)等的成形后立即通过冷风等进行冷 却,之后输送到加热器部950。
在此,除了上述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的结构以外,作为使纤维 网IOO上的纤维101移动、调整纤维101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或所形成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或大小等 的要素,例如有从喷出部910喷出的气体的流速或流量等。可通过无图示的送气部的送气量等或形成在喷出部910上的喷出口 913的数量 或口径调整所喷出的气体的流速或流量。
此外,通过使喷出部910可改变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方向, 可适当地调整例如所形成的凹凸上的凹部(槽部)的间隔或凸状部的 高度等。并且,通过形成可自动地改变上述流体的方向的构成,例如 可适当地调整槽部等,成为蛇行状(波形、之字形)或其他形状。并 且,通过调整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喷出量及喷出时间,可调整槽 部或开口部的形状或形成图案。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相对纤维网 100的喷射角度可以是垂直的,并且,在纤维网100的移动方向F上, 可以关见定的角度向着作为该移动方向F的生产线流动方向,也可以头见 定的角度向着生产线流动方向的反方向。
5-1-2-4.加热才几构
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器部950从失见定方向F看是两端开口 。这样, 装载在利用输送机930移动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上的纤维网IOO(无 纺布110)被输送到加热器部950内部的加热空间、滞留规定的时间 后输送到外部。并且,构成纤维网100 (无纺布110)的纤维101含有 热可塑性纤维的情况下,通过该加热器部950的加热,纤维熔融,通 过输送到外部进行冷却,可得到纤维101之间在交点熔融后的无纺布 115。
作为粘接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以及/ 或形成了身见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 110上的纤维101的方法,例如有针刺法、射流喷网法、溶剂粘接法 进行的粘接、或点粘合法或气穿法进行的热粘接。并且,为了在保持 调整后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所形成的槽部、 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的状态下相互粘接纤维101,最好是气穿法。 最好是例如用加热器部950的气穿法进行的热处理。
5-1-2-5.其叶也
通过加热器部950加热制造的无纺布115通过输送机930和在规 定方向F上连续的输送机940移动到例如将无纺布115切断成失见定形状的工序或巻绕工序。输送机940与输送机930相同,具有传送带部 949和转动部941等。
5-2.无纺布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18和图19、就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5在移动机构和透气性支 承部件200的形式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不同。以下 以不同点为中心、就无纺布制造装置95进行说明。
5-2-1.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5具有使纤维网100靠近喷出部 910地移动的作为第一移动机构的第一输送机970、和使纤维网100 远离喷出部910地移动的作为第二移动机构的笫二输送机980。在第 一输送机970和第二输送机980之间设置透气性支承滚筒250。构成 上述喷出机构的喷出部910设置在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上侧。在此, 其他构成条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相同。
通过第一输送才几970向失见定方向F移动的纤维网IOO在透气性支 承滚筒250的上面(圆筒状的侧面)移动。向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 上面(圓筒状的侧面)移动后的纤维网IOO通过该透气性支承滚筒250 向R方向转动,以被支承在该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上侧的状态向第 二输送才几980侧移动。
从喷出部910喷出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以被支承在透气性 支承滚筒250的上侧的状态向规定方向F移动的纤维网100的上面侧 喷射。喷射了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 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并且,形成了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无 纺布110通过第二输送才几980向作为加热4几构的加热器部950移动。 在该加热器部950升温到规定温度(例如,纤维网100中含有的热可 塑性纤维的熔融温度)的无纺布110成为保持已经进行过调整后的纤 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形成了规定的槽部、开口 部或突起部的无纺布120。
5-2-2.各构成条件5-2-2-1.透气性支承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在形成圆筒状方面与笫一实施 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是在圆筒状的透气性滚 筒255和环绕该透气性滚筒255的侧面设置的滚筒形透气性传送带部 259的外周面,层积地设置在该滚筒形透气性传送带部259上,构成 圆筒状透气性支承滚筒250。在此,透气性支承部件200是图4A、图 4B中的网状支承部件210或图8A、图8B中的支承部件220的情况下, 有时不设置上述的滚筒形透气性传送带部259。在透气性支承部件200 如图IIA、图11B中的板状支承部件230那样是形成大孔的支承体的 情况下,为了抑制例如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从孔落下,落入在工序 中使用的机械中,最好设置滚筒形透气性传送带部259。该滚筒形透 气性传送带部259最好例如是网状的传送带部。
透气性支承滚筒250设置在上述的第一输送机970和第二输送机 980之间。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两端相对纤维网IOO的移动方向F、 向着侧方侧地设置。换句话说,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侧面大致水平 地设置。例如,将透气性支承滚筒250横倒地设置。
透气性支承滚筒250可以圆筒轴为中心向R方向转动地设置。透 气性支承滚筒250通过向R方向转动,设置在该透气性支承滚筒250 侧面的纤维网100向身见定方向F移动。
可将规定的吸气部等设置在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内部侧(圆筒 状的内侧)。这样,可吸引从喷出部910喷出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的同时,纤维网IOO定位在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上面侧。
而且,通过调整吸引部上的可吸引的区域,可调整对纤维网100 的定位区域及强度。这样,可调整槽部、开口部或突部等的形状。
并且,透气性支承滚筒250可拆装地设置在无纺布制造装置95 上。换句话说,可与从多个不同的透气性滚筒中选择的其他透气性滚 筒更换地设置。这样,无纺布制造装置95可适当地设置将透气性支承 部件200设置在外面侧的透气性支承滚筒,透气性支承部件200对应 所需要的无纺布上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的形状。
设置在透气性滚筒255上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是上述网状 支承部件210、支承部件220或板状支承部件230等。换句话说,例 如是将这些网状支承部件210、支承部件220或板状支承部件230等 沿着透气性滚筒255的外侧面设置的透气性支承滚筒250。
通过使用透气性支承滚筒250,有时可缩短生产线。并且,例如 作为透气性支承滚筒250,在使用从多个不同的透气性滚筒中选择的 规定的透气性支承滚筒的制造装置(系统)的情况下,由于与使用传 送带式的支承部件的情况相比较,透气性滚筒小,因此,有时可缩小 不使用的透气性支承部件(滚筒)的保管空间。
5-2-2-2.移动才几构
无纺布制造装置95具有使纤维网100接近喷出部910地移动的第 一输送机970和使纤维网100远离喷出部910地移动的第二输送才几 98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机构是第一输送机970,透气性支承 滚筒250兼做第二移动机构。通过调整该第一输送机970上的纤维网 100的第一移动速度和透气性支承滚筒250向R方向的转动形成的纤 维网IOO的第二移动速度,可调整移动中的纤维网IOO的张力。这样, 例如可调整构成纤维网101的纤维的移动状态。
例如,透气性支承部件200是板状支承部件230的情况下,通过 调整该张力,可调整纤维向孔部233的进入。换句话说,即使使用相 同的板状支承部件230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张力,可制造形成多个后 述的开口部的无纺布,相反,通过降低张力,可制造形成多个后述的
突起部的无纺布。
为了提高纤维网IOO上的张力,将第一移动速度和第二速度调整 为大致相同即可,为了降低张力,将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大于第二移 动速度即可。在此,可通过透气性支承滚筒250向R方向的转动速度 或设置在该透气性支承滚筒250的内部侧的吸气部上的强度调整第二 移动速度。而且,通过使第二输送机980的移动速度与第二移动速度 相同或高于第二移动速度,纤维101进入板状支承部件230上的孔部
38233而形成的突起部被从该孔部233抽出的同时,向加热器部950输 送。在此,将笫一移动速度调整为高于第二移动速度的情况下,例如 设通过喷出部910前的纤维网100上的平均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100 的情况下,最好调整上述速度,使通过喷出部910后的纤维网IOO上 的平均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110至1000,最好在120至500的范围。 5-2-2-3.移动控制才几构
无纺布制造装置95具有作为移动控制机构的无图示的控制部。控 制部例如由规定的CPU等构成。控制部可控制第一输送机970、第二 输送机980以及透气性支承滚筒250。控制部可控制第一输送机970 上的纤维网100的第一移动速度和透气性支承滚筒250上的纤维网 100的第二移动速度。控制部可根据无纺布110上的纤维定向、纤维 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调整第一 移动速度和第二移动速度。
5- 3.其他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 制造装置95上,可具有多个喷出部910或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 可在多个阶段调整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并且, 可形成少见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可进行具体的无纺布的设计。
6.无纺布制造方法
6- 1.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调整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方法是通过向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
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 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的方法。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包括支承工序、移动工序和 喷射工序;支承工序是通过将纤维集合体设置在透气性支承部件的规 定面上,或将规定的纤维形成纤维集合体地层积设置在上述规定面上, 从纤维集合体的一面侧支承在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上;移动工序是通 过规定的移动机构使被透气性支承部件支承的纤维网集合体向规定方向移动;喷射工序是通过规定的喷射机构从在移动工序中向规定方向 移动的纤维网集合体上的另 一 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6-2.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部的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方法是通过向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 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 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调整了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 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的方法。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包4舌支承工序、移动工序和 喷射工序;支承工序是通过将纤维集合体设置在透气性支承部件的规 定面上,或将规定的纤维形成纤维集合体地层积设置在上述规定面上, 从纤维集合体的一面侧支承在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上;移动工序是通
过规定的移动机构使被透气性支承部件支承的纤维网集合体向规定方
向移动;喷射工序是通过规定的喷射机构从在移动工序中向规定方向 移动的纤维网集合体上的另 一 面侧喷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6-3.各构成要素
6-3-1.纤维和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本实施方式的纤维集合体可含有热可塑性纤维。纤维集合体含有 热可塑性纤维的情况下,从规定的喷射机构向作为纤维集合体的另一 面侧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形成比可使热可塑性纤 维软化的上述规定温度高的温度。
例如,通过使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为该热可塑性纤维可 软化的温度,可形成使设置在喷射了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区域等 的热可塑性纤维软化或熔融的同时再次硬化的构成。这样,例如,通 过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保持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等,或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等上的形状。并且,例如付与 防止纤维集合体通过规定的移动机构移动时该纤维集合体(无纺布) 散乱程度的强度。另外,纤维以及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内容可参 考上述的记载。
6-3-2.支承工序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工序是通过将纤维集合体设置在透气性支承部 件的规定面上,或将规定的纤维形成上述纤维集合体地层积设置在规 定面上,从纤维集合体的一面侧支承在上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上的工序。
例如,如图16或图19所示,可将纤维网100设置在透气性支承 部件的上面,并且,也可使规定的纤维从无图示的纤维喷出部层积在 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的上面,形成纤维网。
透气性支承部件的内容可参考上述的透气性支承部件200的记 载。并且,例如可以是网状支承部件210、支承部件220、板状支承部 件230以及将这些形成圆筒状的透气性支承滚筒250。
的其他透气性支i部;进-更:。、5 、、 - 、
6-3-3.移动工序
移动工序是通过规定的移动机构使被透气性支承部件支承的纤维 网集合体向规定方向移动。规定的移动机构的内容可参考上述的输送 机等的记载。
移动工序可包括使纤维网集合体向靠近喷出机构的方向移动的第 一工序和使通过第一工序移动后的纤维集合体向远离上述喷出机构的 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工序。第一移动工序中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 动工序中的第二移动机构的内容可参考上述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
动机构。
在此,可使作为笫一移动工序中的纤维集合体的移动速度的第一 移动速度比作为第二移动工序中的纤维集合体的移动速度的第二移动 速度快。例如,通过上述移动控制机构,可分别控制第一移动机构和 第二移动机构,调整第一移动速度和第二移动速度。
6-3-4.喷射工序
喷射工序是通过规定的喷射机构从在移动工序中向规定方向移动 的纤维网集合体上的另 一面侧喷射上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喷射 机构的内容可参考上述的喷射机构的记载。
在上述喷射工序中,从规定的喷射机构喷出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以及/或该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纤维集合体、然 后通过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使构成纤维集 合体的纤维移动。这样,调整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 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并且,形成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部。
例如,在喷射工序中,通过向纤维集合体上的被透气性支承部件 的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形成规定的槽部。
例如,在喷射工序中,通过向纤维集合体上的被透气性支承部件 的非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形成规定的开 口部。
例如,在喷射工序中,通过向纤维集合体上的被透气性支承部件 的第二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可使构成该纤 维集合体的纤维进入第二透气部地移动,形成规定的突起部。
在喷射工序中,理想的方式例如是向纤维集合体上的上述另一面 侧连续地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选择 使用规定结构的透气性支承部件,只连续地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就可以调整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规定的槽部、 开口部或突部的形状等。
6- 4. 其他
实施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方法的装置例如是上述的无 纺布制造装置90和无纺布制造装置95。 7.无纺布
7- 1.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调整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是通过向被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
支承的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 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调整 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 纺布。
7-2.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部的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是通过向被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支承的、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 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 体,形成了^见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 布。
7-3.无纺布的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2A至图5就本发明的无纺布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7画3画1.概要
如图2A、图2B或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10是多个槽 部1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形成在该无纺布110的一面侧的无纺布。并且, 在大致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槽部1之间分别形成多个凸状部2。该凸 状部2与槽部1同样地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形成。在此,在本实施方式 中,虽然槽部1是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形成,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 可按不同间隔形成,并且,也可以不是并排、而使槽部l的相互间隔 变化地形成。并且,凸状部2上的高度(厚度)也可以不相等,可形 成不同的高度。
例如,通过作为图4A、图4B所示的透气性支承部件的网状支承 部件210从下面侧支承纤维网100,从上面侧喷射气体、使构成该纤 维网100的纤维10i移动,形成槽部1。并且,通过这样调整构成纤 维网100的纤维101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构成该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的移动通过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 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进行。
凸状部2是纤维网100上没有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区域, 通过形成槽部1,成为相对突出的区域。如后所述,凸状部2的特征 是与该凸状部2的侧部和中央部的纤维101的定向、疏密或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等不同。
7-3-2.槽部、开口部或突部
如图2A、图2B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10如上所述 是多个槽部1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形成在该无纺布110的一面侧的无纺 布。并且,在大致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槽部1之间分别形成多个凸状
43部2。该凸状部2与槽部1同样地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形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槽部1是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形成, 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按不同间隔形成,并且,也可以不是并排、 而使槽部1的相互间隔变化地形成。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10的凸状部2的高度(厚度方向) 是大致相同的,但也可以使相邻的凸状部2形成不同的高度。例如, 通过调整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喷出口 913的间隔,可调整凸 状部2的高度。具体是,通过使喷出口 913的间隔变窄,可降低凸状 部2的高度,相反,加宽喷出口 913的间隔,可提高凸状部2的高度。 而且,也可通过使窄的间隔和宽的间隔交替地形成喷出口 913的间隔, 交替地形成高度不同的凸状部2。这样,如果凸状部2的高度局部发 生变化,则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少,因此具有可减少对皮肤的负担的 优点。
7-3-3.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7-3-3-1.纤维定向
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上的纤维 101沿着与该槽部1伸长的方向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具体是与长 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横向)改变方向地定向。
并且,设置在凸状部2的宽度方向(横向)两侧的侧部上的纤维 101沿着该凸状部2和槽部1伸长的方向、即长度方向改变朝向地定 向。例如,调整纤维101的方向,使在设置于凸状部2的宽度方向(横 向)的中央部(两侧部之间的区域)的纤维101中、沿着长度方向定 向的纤维101比例大于在设置于側部的纤维101中、沿着长度方向定 向的纤维101的比例。
7-3-3-2.纤维疏密
如图3所示,将槽部1的纤维密度调整成低于凸状部2。并且, 可通过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例如,热风)的量或张力等各种条件 自由地调整槽部1的纤维密度。
如上所述,将凸状部2的纤维密度调整成高于槽部1。并且,可通过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例如,热风)的量或张力等各种条件自
由地调整凸状部2的纤维密度。
而且,可通过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例如,热风)的量或张力 等各种条件自由地调整凸状部2侧部的纤维密度。
7-3-3-3.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如图3所示,将构成槽部1的底部区域的纤维101的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调整成低于凸状部2。并且,将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的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成低于含有槽部1和凸状部2的整个无纺布上的 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平均值。
如上所述,将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成高于槽部1的 底部。并且,将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成低于含有槽部1 和凸状部2的整个无纺布上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平均值。
7-3-4.其他
下,由于槽部1的底部使液体渗透,凸状部2是多孔质结构,因此, 发挥不容易保持液体的作用。
槽部1的底部由于纤维密度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小,因此适合 渗透液体。而且,在设置于槽部1底部的纤维101中,向着宽度方向 定向的纤维101比例大,因此,可防止滴到槽部1的液体向槽部1的 长度方向流动而在大范围移动。并且,设置在槽部1底部的纤维101 由于向着宽度方向(与制造时的机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CD)定向, 因此,槽部1底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虽然低,但向宽度方向(CD) 的强度(CD强度)高。
如上所述,通过将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高,纤维数量 增加,因此,纤维之间熔融的交点数增加,可适当地保持所形成的多 孔质结构。
7-3-5.制造方法和网状支承部件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 纤维网100放置在作为透气性支承部件的网状支承部件210的上面侧。换句话说,利用网状支承部件210从下侧支承纤维网100。
然后,使支承着该纤维网100的状态下的网状支承部件210向规 定方向(才几械流动方向;MD)移动。并且,通过从该移动的纤维网 100的上面侧连续喷射气体,可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10。
在此,网状支承部件210是通过织入多条金属丝211形成的。通 过具有规定间隔地织入多条金属丝211,可得到形成多个作为透气部 的孔部233的网状支承部件。
如上所述,图4A、图4B所示中的网状支承部件210形成多个小 孔径的孔部233,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气体不受该网状支承 部件210的阻碍地向下方透气。该网状支承部件210不使被喷射的气 体的流动有大幅改变,并且,使纤维101不向网状支承部件的下方向 (放置无纺布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
因此,纤维网100上的纤维101主要是设置在上面侧的纤维101 通过所喷射的气体而移动。具体是,由于网状支承部件210限制纤维 向网状支承部件210的相反侧(下方侧)移动,因此,纤维101向沿 着该网状支承部件210的表面的方向、换句话i兌向与垂直方向正交的 平面方向移动。
例如,被喷射了气体的区域的纤维101向与该区域邻接的区域移 动。并且,通过纤维网IOO在被喷射了气体的状态下向机械流动方向 (MD)移动,纤维网100移动后的区域沿着机械流动方向形成。换 换句话说,纤维101向喷射了气体的区域的侧方移动。
这样,主要向机械流动方向(MD)定向的纤维101向侧方移动, 形成槽部l。并且,在槽部1的底部剩下了向与机械流动方向(MD) 正交的方向(CD)定向的纤维101。并且,在槽部l的侧方,换句话 说是在槽部1和与其邻接的槽部1之间形成凸状部2。从形成了槽部1 的区域向MD方向定向的纤维101进行移动、所形成的凸状部2的侧 方部的纤维密度提高的同时,在纤维101中、向长度方向定向的纤维 101的比例提高。
可利用无纺布制造装置90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10。使用该无纺布制造装置90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可参考上述的无纺布110的制 造方法和无纺布制造装置90、 95的说明中的记载。 7-4.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6A和图9、就本发明的无纺布的笫二实施方式进行i兌明。 7-4-1.概要
如图6A、图6B、图7或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120 是形成多个开口部3的无纺布。
通过作为图8A、图8B所示的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220从 下面侧支承纤维网100,从上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使构 成该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移动,形成开口部3。并且,同时调整构 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图8A、图8B所示的支承部件220是将多个细长状部件225以规 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图4A、图4B上的网状支承部件210上面 制作的支承部件。细长状部件225是非透气性的部件。细长状部件224 使从该细长状部件224的上方侧(一方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 流体不向下方侧(另一方侧)透气。换句话说,喷射到细长状部件225 上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其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具体是,几乎所有 喷射到细长状部件225上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其流动方向都向沿 着细长状部件225表面的方向改变。
即,利用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以及/或作为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透过纤维网100且通过 细长状部件225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使构成纤 维网100的纤维101移动。即,设置在喷射了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的区域的纤维101向被喷射的区域周围的区域移动。通过这样形成开 口部3,并且,调整纤维101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 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7-4-2.槽部、开口部或突部
如图6A、图6B、图7或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20如 上所述是形成多个开口部3的无纺布。具体是,无纺布120是在该无
47纺布120的一面侧沿着MD方向形成的多个槽部1从MD方向看大致 等间隔地并排形成的同时,在构成该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沿着形成 槽部1的方向形成多个开口部3的无纺布。该多个开口部3分别形成 圆形或椭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槽部1在MD方向大致等间隔 地并排形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按不同的间隔形成,并且,也可以 不是并排、而使槽部1的相互间隔变化地形成。并且,凸状部2上的 高度(厚度)也可以不同,可形成不同的高度。
在多个槽部1之间分别形成多个凸状部2。凸状部2与槽部1同 样地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120的凸状部2 的高度(厚度方向)大致相同,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相邻的凸状 部2形成不同的高度。例如,通过调整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 喷出口913之间的间隔,可调整凸状部2的高度。例如,通过4吏喷出 口913之间的间隔变窄,可降低凸状部2的高度,相反,加宽喷出口 913的间隔,可提高凸状部2的高度。而且,也可通过使窄的间隔和 宽的间隔交替地形成喷出口 913之间的间隔,交替地形成高度不同的 凸状部2。这样,通过在多个凸状部2中制作一部分高度降低的凸状 部2,可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也就是说,可得到减少对皮肤的负 担的无纺布。
在开口部3和与其邻冲妄的开口部3之间形成向CD方向伸长的连 接部4。连接部4是构成槽部1底部的部分,是纤维101不移动而留 下的部分。该连接部4连接凸状部2和与其邻接的凸状部2地形成。 换句话说,多个连接部4之间连接凸状部2和与其邻接的凸状部2。
7-4-3.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7-4-3-1.纤维定向
如图6A、图6B、图7或图9所示,设置在连接部4的纤维101 是向着与槽部i上的长度方向(机械流动方向;MD)交叉的方向, 具体是长度方向的纤维101通过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例如热风) 的喷射向凸状部2的侧部移动,由于向着宽度方向(与机械流动方向 正交的方向;CD)的纤维留下来,因此,设置在槽部l底部的几乎全部纤维IOI都是向着宽度方向(CD)。
并且,设置在凸状部2侧部的纤维101主要向着凸状部2的长度 方向(MD)。即,i殳置在凸状部2侧部的纤维101向着长度方向(MD) 地定向。比较设置在凸状部2侧部的纤维与设置在凸状部2的中央部 (两侧部之间的区域)的纤维101的向着长度方向的纤维101的比例, 设置在凸状部2的侧部的纤维101的向着长度方向的纤维101的比例 高地定向。
开口部3周围(圆周边)的纤维101沿着开口部3的圆周方向定 向。换句话说,设置在从开口部3上的槽部1的长度方向(MD)看 的两端部附近的纤维101向与长度方向(MD)交叉的方向定向。并 且,从开口部3上的宽度方向(CD)看的两端部向长度方向(MD) 方向定向。
7-4-3-2.纤维疏密
如图7所示,向着长度方向(MD)的纤维101通过喷射热风等 向凸状部2的侧部移动。设置在凸状部2的侧部的向着长度方向的纤 维101的纤维数量增加。这样,进行熔融的交点数量增加,而且,由 于纤维密度提高,更容易保持整个凸状部2的多孔质结构。并且,构 成槽部1的底部的连接部4根据开口部3的形状或大小调整纤维密度。
7-4-3-3.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如图7所示,将槽部1的底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成低于凸 状部2。并且,将槽部1的底部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到低于包括 槽部1和凸状部2的整个无纺布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平均值。
如上所述,将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到高于槽部1的 底部。并且,将槽部1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到低于包括槽部1和 凸状部2的整个无纺布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平均值。
7-4-4.其他
下,由于槽部1的底部使液体渗透,凸状部2是多孔质结构,因此, 发挥不容易保持液体的作用。而且,槽部1形成的开口部3除了液体也可以渗透固体。
由于在槽部1的底部形成多个开口部3,因此,可适当地渗透液 体和固体。而且,在设置在槽部1的底部(连接部4)的纤维101中, 向着宽度方向定向的纤维101的比例大,因此,可防止滴到槽部1的 液体向槽部1的长度方向流动、在大的范围移动。并且,设置在槽部 1的底部的纤维101由于向着宽度方向(与制造时的机械流动方向正 交的方向;CD)定向,因此,槽部l底部(连接部4)的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虽然低,但向宽度方向(CD)的强度(CD强度)高。
如上所述,通过将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高,纤维数量 增加,因此,纤维之间熔融的交点数增加,可适当地保持所形成的多 孔质结构。
7-4-5.制造方法和网状支承部件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 纤维网100放置在作为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220的上面侧。换 句话说,利用支承部件220从下侧支承纤维网100。
然后,使支承着该纤维网100的状态下的网状支承部件210向规 定方向(才几械流动方向;MD)移动。并且,通过从该移动的纤维网 100的上面侧连续喷射气体,可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20。
支承部件220是以将细长状部件225沿着与才几械流动方向(MD) 正交的方向(CD)设置的方式设置在输送机上,将纤维网100装载在 上面侧的支承部件220向才几械流动方向移动。这4f,向纤维网100的 上面侧,向与细长状部件225的伸长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连续喷射气 体。即,沿着机械流动方向(MD),换句话说沿着与细长状部件225 的伸长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槽部1。并且,后述的开口部3形成 在形成槽部l的区域中、设置于细长状部件225上面的区域。
如上所述,支承部件220是将多个细长状部件225以规定的间隔 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图4A、图4B中的网状支承部件210的上面的支承 部件。细长状部件225是非透气性的部件,使从上方侧(一方侧)喷 射的气体不向下方侧(另一方侧)透气。换句话说,喷射到细长状部件225上的气体其流动方向发生改变。
并且,细长状部件225使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不从支承部 件220的上方侧(一方侧)向下方侧(另一方侧)移动。
因此,利用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气体、以及/或透过纤维 网100被细长状部件225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气体,使构成纤维网100 的纤维101移动。
设置在喷射了气体的区域的纤维101向与该区域邻接的区域移 动。具体是,向才几械流动方向(MD、长度方向)定向的纤维101向 与机械流动方向(CD、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形成槽部1。并且,不移动而剩下的纤维101向宽度方 向(CD)定向,构成槽部1的底部。即,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纤维 101向宽度方向(CD)定向。另外,在槽部l和与其邻接的槽部l之 间形成凸状部2。凸状部2的侧方部由于上述移动后的纤维101而纤 维密度提高,并且,在构成该侧方部的纤维101中、向着长度方向(MD) 设置的纤维101的比例提高。
而且,被喷射的气体、穿过纤维网100、被细长状部件225改变 了流动方向的气体也使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向与上述不同的方 向移动。
由于构成支承部件220的网状支承部件210和细长状部件225限 制纤维101向支承部件220的设置了纤维网IOO侧的相反侧、即下面 侧移动,因此,纤维101向沿着支承部件220放置纤维网100的面、 即上面的方向移动。
具体来讲,喷射到细长状部件225的气体改变了其流动,沿着细 长状部件225的表面流动。这样改变了流动的气体使设置在细长状部 件225的上面的纤维101从细长状部件225的上面向其周围区域移动。 这样,形成规定形状的开口部3的同时,调整纤维101的定向、疏密 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可利用后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20。 使用该无纺布制造装置90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可参考上述的无纺布120的制造方法和无纺布制造装置90、 95的i兌明中的记载。
而且,通过调整喷射到纤维网100上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
温度、量或强度,并且,调整移动机构上的纤维网100的移动速度、
调整张力等,即使使用图IIA、图11B所示的支承部件220,也可以
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20。 7-5.第三实施方式
利用图10A至图13、就本发明的无纺布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7-5-1.扭克要
图IOA、图IOB、图12或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130 是形成多个从该无纺布的一面侧突出的突起部7的无纺布。
通过向形成了多个孔部233的板状支承部件230上从可移动地支 承在该板状支承部件230的表面上的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形成突起部7。具体是,通过所喷射的主要由气体 形成的流体,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分别进入多个孔部233地移 动,向纤维网100上的厚度方向突出地形成突起部7。另外,由此, 调整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
图IIA、图11B所示的板状支承部件230是形成多个孔部233的 板状部件。具体是板状支承部件230由非透气部的板部235和作为第 二透气部的孔部233构成。
板部235是非透气性的部件,使从上方侧喷射的气体不向下方侧 透气。换句话说,喷射到板部235的气体其流动方向发生变化。
孔部233是可透气的部分。在孔部233从上方侧(一方侧)喷射 的气体向板状支承部件230的下方侧(另一方侧)透气。而且,在孔 部233,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可进入该孔部233地向玲反状支承 部件230的下方侧移动。
利用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以及/ 或作为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透过纤维网100且被板部235改变了流动方向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使构成纤维网100的 纤维101移动。
纤维网100由于是被板状支承部件230以沿着该板状支承部件 230的表面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因此,只有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进入孔部233的量的纤维网100向才几械流动方向(MD)移动。通过 这样可连续地形成突起部7。并且,形成突起7的同时,调整纤维101 的定向、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7-5-2.槽部、开口部或突部
图IOA、图IOB、图12或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130 是形成多个作为向一面侧突出的凸状部的突起部7的无纺布。并且, 如图IOA所示,是在与突起部7突出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大致等间隔地 并排形成多个槽部1的同时,沿着该槽部1形成多个开口部3的无纺 布。
突起部7是通过设置在沿着槽部1形成的开口部3和与其邻接的 开口部3之间的区域的纤维进入孔部233而形成。通过这样,在突起 部7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在与槽部1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规 定长度的进入部5。进入部5形成在通过进入孔部233的纤维101形 成的突起部7的一方的才艮部和另一方的根部之间,从该相反侧的面看 时,形成与孔部233的长度大致相同长度的槽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入部5沿着与槽部1大致正交的方向整体形 成直线形。而且,如图10A所示,在该面上由于多个开口部3向规定 方向(MD)连续形成,因此,多个进入部5连续地形成的大致直线 向与其大致正交的方向(MD)伸长地形成。
并且,在一面侧形成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进入孔部233而 形成的多个规定长度(高度)的突起部7。如图13所示,突起部7具 有纤维网100相互相向地设置的宽度窄的区域的根部、和向根部和厚 度方向连续鼓起地形成的比该根部宽的弧状的弧形部。在本实施方式 中,突起部7虽然是弧形,但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可以是平面方向的 剖面形状例如是三角形(三角柱形)的突起部、三角形且厚度方向的顶部为曲面的突起部、四角形(四角柱形)的突起部、或作为这些的 突起部且相对厚度方向倾斜的突起部等。并且,通过调整主要由气体 形成的流体的温度,例如可使根部熔融,并且,不仅是根部也可使整 体熔融,并且,可不熔融根部。
突起部7上的根部的宽度受到孔部233的宽度(开口直径)的限 制。并且,突起部7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受到孔部233的长度方向的长 度(开口直径)的限制。并且,突起部7的高度(无纺布130上的厚 度方向的长度)通过孔部233的形状、纤维101的长度以及所喷射的 气体的强度或量进行调整。例如,强力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例 如热风)的情况下或所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量多的情况下, 线路张力几乎不施加在纤维网IOO上的情况下,或在即将喷射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之前使纤维网100像要超越进给的情况下等,纤维101 容易进入孔部233。并且,作为透气性支承部件200,例如是网状支承 部件210上的孔部的孔径大、用粗金属丝形成的具有立体感的网状支 承部件。该网状支承部件上的孔部是第二透气部,构成纤维网100的 纤维101可向该网状支承部件上的放置纤维网IOO—侧的相反侧移动。 通过这样,可形成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7。并且,由于构成该网 状支承部件的金属丝粗,因此,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沿着该网 状支承部件的表面的形状移动,例如可得到形成了之字状地突出的突 起部的无纺布。
从一面侧看无纺布130的情况下,有规则地形成多个突起部7、 形成在多个突起部7之间的大致正方形的多个平坦部、和形成在该多 个平坦部的两側方的开口部3。
7-5-3.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如图13所示,突起部7上的纤维101从各自的根部起沿着该突起 部7上的弧形地定向。并且,突起部7与其他区域、例如与平坦部相 比纤维密度高。尤其是突起部7的头顶部上的纤维密度高。并且,如 图12或图13所示,在无纺部130的厚度方向,设置在形成突起部7 的部分上的纤维101的量多于不形成突起部7的其他区域。7-5-4,其他
使凸状部向着滴下液体侧的相反侧的下方、作为吸收性物品的顶 片使用的情况下,突起部7向着头顶部(产品上的吸收体侧)纤维密 度提高的同时,由于纤维定向向着下方,因此,容易使液体从滴下液 体的表面向着相反面侧的下方移动。并且,使突起部7向着滴下液体 侧、即上方作为吸收性物品的顶片使用的情况下,无纺布与皮肤的接 触面积明显降低的同时,突起部7以根部为起点变形或可在头顶部进 行位置变动,因此,可尽量降低与皮肤的摩擦。
并且,由于在突起部7的才艮部形成多个开口部3,因此,适合渗 透液体和固体。
并且,使无纺布130接触人体使用时,由于緩沖性好,因此使用 感良好。并且,接触物体使用时,同样由于緩沖性好,因此适合保护 物体。并且,由于形成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7,例 如适合擦抹物体的表面。
7-5-5.制造方法和网状支承部件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 纤维网100放置在作为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板状支承部件230的上面侧。 换句话说,由板状支承部件230从下面侧支承纤维网100。
然后,通过使支承该纤维网100的状态下的板状支承部件230向 规定方向移动,并且从移动的纤维网100的上面侧连续地喷射气体, 可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30。
形成在板状支承部件230上的孔部是短径和长径的差大的椭圆 形。板状支承部件230以作为孔部的长径方向的长度方向与机械流动 方向(MD)正交的状态设置。即,将纤维网100放置在上面侧的板 状支承部件230向与孔部233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即, 在纤维网IOO的上面侧,连续地向与孔部233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 方向喷射气体。槽部1形成在与孔部233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并且,后述的突起部7形成在形成了孔部233的位置。
如上所述,如图IIA、 IIB所示,板状支承部件230是形成了多个孔部233的板状的支承部件。具体是具有板部235和多个孔部233 的板状的支承部件。板部235是非透气性部件。作为该板部235,使 从该板部235的一方側、即上方侧喷射的气体不向另一方侧、即下方 侧透气。换句话说,喷射到板部235的气体其流动方向发生变化。
并且,板部235佳、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不向板状支承部件 230 i文置纤维网10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下方侧移动。
因此,利用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气体、以及/或作为被喷 射的气体的透过纤维网IOO被板部235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气体,使构 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移动。
设置在喷射了气体的区域的纤维101向与该区域邻接的区域移 动。具体是,向机械流动方向(MD,长度方向)定向的纤维101向 与机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CD,宽度方向)移动。
而且,作为被喷射了气体的、穿过纤维网100被细长状部件225 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气体,也使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向与上述不 同的方向移动。
设置在板部235的上面的纤维101向沿着板部235表面的方向移 动。具体是,喷射到板部235的气体向沿着该板部235的方向改变流 动方向。这样改变了流动的气体使设置在板部235上面的纤维101沿 着板部235的表面移动,从板部235的上面向其周围区域移动。通过 这样形成规定形状的开口部3。同时调整纤维101的定向、疏密或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在此,在孔部233,纤维网100上的纤维101可向板状支承部件 230的下方侧移动。
因此,通过从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的气体,构成纤维网100 的纤维101进入孔部233地移动。通过这样,形成多个向形成有槽部 2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突起部7。
并且,换句话说,通过形成在开口部3和与其邻接的开口部3之 间的区域进入孔部233,形成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起部7。突起部7 由于是平面状的纤维网100上的一部分进入孔部233而形成的,因此,
56在根部形成规定厚度的纤维网IOO相互相向地折叠的状态。并且,向 另一方侧突出的部分扩宽成比根部的宽度大的宽度,作为突起部7整 体而呈弧状。
在此,如上所述,突起部7上的根部的MD的宽度受到孔部233 的MD (突起部的宽度方向)的宽度的限制。并且,突起部7的CD 的宽度(长度)受到孔部233CD (突起部的长度方向)的宽度(长度) 的限制。并且,突起部7的高度(向无纺布13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 受到孔部233的形状、纤维101的长度以及所喷射的气体的强度或量 的限制。
从另一面侧看时,在无纺布130上有规则地形成多个突起部7、 形成在该多个突起部7之间的大致正方形的多个平坦部、以及形成在 多个平坦部上的一对侧方的开口部3。
可利用无纺布制造装置90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30。使用该 无纺布制造装置90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等可参考上述的无纺布130 的制造方法和无纺布制造装置90、 95的说明中的记载。
7-6.其他
上述实施方式的纤维网可使用重叠多个具有不同性质或功能的纤 维网而成的纤维网。通过这样,可得到组合了不同功能的无纺布。并 且,通过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纺布重叠在平面状的无纺布上层积设置, 可得到各种状态的无纺布。
8.用途例
本发明的无纺布的用途例如是生理卫生巾、护垫、尿布等吸收性 物品的顶片等。这种情况下,凸状部可向着皮肤面侧、皮肤面的相反 侧的背面侧的任何一方,但向着皮肤面侧,由于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降 低,因此,不容易有体液产生的湿润感。并且,也可作为吸收性物品 的顶片和吸收体之间的中间片使用。这种情况下,由于与顶片或吸收 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因此,不容易形成从吸收体的倒流。并且,由于 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降低或具有緩沖感,因此也适合于吸收性物品的侧 片或尿布等的外面(外袋)、面紧固件阴模构件等。并且,也可在用于
57清除附着在地板或身体上的灰尘或污垢等的抹布、面罩、母乳垫等多 方面进行使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透气性支承部件、喷射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从纤维集合体的一面侧对纤维集合体进行支承,该纤维集合体是形成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是以自由状态存在的,所述喷射机构从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支承的所述纤维集合体的另一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纤维集合体向规定方向移动;所述移动机构使处于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支承的状态的所述纤维集合体向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喷射机构向被所述移动机构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侧喷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调整所述 无纺布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槽部的形成、开 口部的形成、突起部的形成中的任何一个。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是调整到常温或规定温度的气体、或者是在该 气体中含有固体或液体的微粒子的气溶胶。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纤维集合体含有在规定的温度下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所述喷射机构向所述纤维集合体的另一面侧喷射的所述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是高于所述热可塑性纤维软化的所述规定温度 的温度。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具有透气部和非透气部,在所述透气部中,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 的流体向配置有所述纤维集合体的 一侧的相反侧透气;在所述非透气部中,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不能向所述相反侧透气,且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 向所述相反侧移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 部至少具有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实质上不能向所述相反侧移动 的第一透气部和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能够向所述相反侧移动的 第二透气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7.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网状部件、所述非透气部以规定的模式设 置在所述网状部件上的部件、或者多个规定的孔部形成在所述非透气 性的板状部件上的部件中的任意一个。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支承所述纤维集合体的一侧是平面状或曲面 状,而且,该平面状或曲面状的表面是大致平坦的。
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板状的。
10.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圆筒状的。
11.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能够拆装地设置在该无纺布制造装置上。
12.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能够与从多个不同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中选 择的其他透气性支承部件进行更换。
13.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 在于,还具有能够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移动控制机构;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使所述纤维集合体向靠近所述喷射机构的方向 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和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连续设置而使所述纤维 集合体向离开所述喷射才几构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控制机构能够分别调整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中的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第一移动速度以及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中的所述纤维集合体的 第二移动速度。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 动制机构能够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 -使所 述第一移动速度比所述第二移动速度快。
15.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具有喷出部和送气部,所述喷出部具有多个与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相向地配置 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喷出口 ,所述送气部向所述气体喷出部输送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或 构成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气体。
16.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喷射机构向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 一 面侧连续喷射所述 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17.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装置,其特征 在于,通过由所述喷射机构喷射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所述 纤维集合体被所述非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 流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使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
18. —种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工序、移动 工序和喷射工序,在所述支承工序中,通过将作为形成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的、构 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是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 设置在透气性支承部件的规定面上,或者将规定的纤维层积在所述规 定面上以形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由此,将所述纤维集合体从一面侧支 承在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上,在所述移动工序中,通过规定的移动机构使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 件支承的所述纤维集合体向第一方向移动,在所述喷射工序中,通过规定的喷射机构,从在所述移动工序中 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没有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面、即另一面侧,喷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所 述无纺布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槽部的形成、 开口部的形成、突起部的形成中的任何一个。
20. 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集合体含有在规定的温度进行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所述喷射机构向所述纤维集合体的另一面侧喷射的所述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是高于所述热可塑性纤维进行软化的所述*见定 温度的温度。
21. 如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部,' 、' ;、、; ,在所述透气部中,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 的流体向配置有所述纤维集合体的一侧的相反侧透气,在所述非透气部中,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不能向所述相反侧透气,且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 向所述相反侧移动。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 气部具有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实质上不能向所述相反侧移动的 第一透气部、和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能够向所述相反侧移动的 第二透气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23. 如权利要求18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支承工序中的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网状部件、所述非 透气部以规定的模式设置在所述网状部件上的部件、或者多个规定的 孔部形成在所述非透气性的板状部件上的部件中的任意一个。
24. 如权利要求18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支承工序中的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支承所述纤维集合体 的一侧是平面状或曲面状,而且,该平面状或曲面状的表面是大致平 坦的。
25. 如权利要求18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支承工序中的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板状的。
26. 如权利要求18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支承工序中的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是圆筒状的。
27. 如权利要求18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支承部件中选择。 、、、 ; 、5 、、
28. 如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移动工序包括使所述纤维集合体向靠近所述喷射机构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工 序,和与所述第一移动工序连续、使所述纤维集合体向离开所述喷射机 构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工序; 、作为所述第一移动工序中的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移动速度的第一移 动速度比作为所述第二移动工序中的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移动速度的第 二移动速度快。
29. 如权利要求18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工序中的所述喷射机构具有喷出部,该喷出部与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相向地设置,具有多个与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相向地设置且以规定的间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喷出口;从多个喷出口分别喷出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喷射到所述 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侧。
30. 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喷射工序中,通过向所述纤维集合体中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 的所述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形成规定 的槽部。
31. 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喷射工序中,通过向所述纤维集合体中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非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形成规 定的开口部。
32.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喷射工序中,通过将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所述纤维集合体中 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第二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使构成该 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以便进入所述第二透气部,形成规定的突起部。
33. 如权利要求18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在所述喷射工序中,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连续向所述 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侧喷射。
34. 如权利要求18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在所述喷射工序中,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所述 纤维集合体而被所述非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 的流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使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
35. —种无纺布,其特征在于,通过向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调整无纺布的规定构成,其中,所述纤维集合体是 被规定的透气性支承部件从一面侧支承的形成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 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
36. 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调整所述无纺布 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槽部的形成、开口部的 形成、突起部的形成中的任何一个。
37. 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 集合体含有在规定的温度进行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所述喷射机构 向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侧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 的温度高于所述热可塑性纤维进行软化的所述规定温度,所述主要由 气体形成的流体所接触的所述热可塑性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软化或熔 融,维持调整后的纤维定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 或两个以上。
38. 如权利要求35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具有透气部和非透气部,在所述透气部中,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 的流体向设置有所述纤维集合体的一侧的相反侧透气,在所述非透气部中,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不能向所述相反侧透气,且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向所述相反侧移动;根据所述透气部和所述非透气部的形状及配置,调整纤维定向、 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39. 如权利要求35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所述纤维集合体而被所述非 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中的至少任意一 个,使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由此,调整纤维定向、纤维 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40. 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 集合体含有在规定的温度进行软化的热可塑性纤维;从所述喷射机构向所述纤维集合体的所述另一面侧喷射的所述主 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温度高于所述热可塑性纤维进行软化的所述规 定温度;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所接触的所述热可塑性纤维的全部或 一部分软化或熔融,维持所述形成的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 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形状。
41. 如权利要求35、 36、 4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具有透气部和非透气部,在所述透气部中,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 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设置有所述纤维集合体的一侧的相反侧 透气,在所述非透气部,向所述纤维集合体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 成的流体不能向所述相反侧透气,且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 向所述相反侧移动;根据所述透气部和所述非透气部的形状及配置,形成规定的槽部、 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42. 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所述纤维集合体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透 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形成规定的槽部。
43. 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主要 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所述纤维集合体被所述透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非 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形成规定的开口部。
44. 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部是孔部;通过将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向所述纤维集合体被所述透气 性支承部件的所述非透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射,使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 纤维进入所述孔部地移动,形成规定的突起部。
45. 如权利要求35、 36、 41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特 征在于,通过利用所喷射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透过所述纤 维集合体而被所述非透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所述主要由气体形成的 流体中的任意一个,使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从而形成规 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调整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或者形成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制造方法以及装置。本发明的无纺布制造装置通过向作为形成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且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是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纤维集合体喷射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制造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或者形成了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纺布。
文档编号D04H1/492GK101448993SQ20078001835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木村明宽, 水谷聪, 石川秀行, 野田祐树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