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87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包括在缝制结束时将面线切断的切面 线机构、以及对由切面线机构切断了的线端予以保持的面线保持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具有将与加工布相连的面线及底线切断的切线装置的缝纫机。 以往的缝纫机具有对由切线装置切断的面线及底线的线端予以保持的线保持 机构。在缝制结束时,切线装置自动地或根据操作者的切线指示在加工布的上 侧或下侧将面线及底线切断。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平成4年第26490号中记载的缝纫机的面线切断 装置在底板部的上侧具有面线切断机构,该面线切断机构包括面线夹持机构、 切断部件、固定板和缸体等。在缝制结束时,面线切断机构利用切断部件的发 热在压脚与加工布之间将面线切断。之后,面线夹持机构在保持了缝针侧的面 线端的状态下回到原来位置上。在下一次缝制开始时,面线夹持机构所保持的 面线端因缝针的缝制动作而受到朝向缝针侧的拉力,会从面线夹持机构上脱 开。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平成2年第213385号中记载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在加 工布的上侧具有一对面线切刀和夹持体,并在加工布的下侧具有固定刀、可动 刀转动柄和倒底线板等。在缝制结束时,用一对面线切刀将面线切断。在将面 线切断后,用一方的面线切刀和夹持体来保持面线的线端。可动刀转动柄和倒 底线板同时转动,从而用固定刀将底线切断。在将底线切断后,当可动刀转动 柄和倒底线板转动复位时,用倒底线板和可动刀的前端来保持底线的线端。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平成4年第26490号中记载的缝纫机的面线切断装置在 缝制结束时对由面线切断机构切断了的面线的缝针侧的线端予以保持。在从缝针的针眼延伸的线端部的保持方向与下一次开始缝制时的缝制方向一致的场 合,从线夹持机构上脱开的面线端位于加工布的缝制预定位置上。其结果是, 在下一次的缝制中,缝纫机会将面线端缝入加工布中,存在缝制开始时的线迹 变差的问题。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平成2年第213385号所记载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也同样在线切断后用夹持体将面线及底线的线端分别分开保持。因此,在缝制 开始时的缝制方向与面线端部的保持方向或底线端部的保持方向一致的场合, 当下一次的缝制幵始时,存在缝纫机会将从夹持体上脱开的面线端及底线端缝入加工布中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在缝制开始时将由切面线机构切断了 的面线端缝入的缝纫机。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包括缝纫机机架;安装有缝针的针杆;梭;具有在针板的上方将从加工布朝着所述缝针的针眼延伸的面线切断的面线可动刀的切面线机构;使所述面线可动刀在将所述面线在所述缝针的正下方钩住的上侧 取线位置与从所述上侧取线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上侧切线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的上侧移动机构;通过所述上侧移动机构使所述面线可动刀往复移动来对所述 切面线机构切断的所述面线的线端予以保持的面线保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 上侧移动机构和所述面线保持机构上、用于对从所述缝针的所述针眼向所述面 线保持机构延伸的所述面线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的面线方向调节机构。采用该结构,利用上侧移动机构,使面线可动刀在移动到上侧取线位置后 在钩住面线的状态下返回移动到原来的上侧切线位置。此时,切面线机构将面 线切断,从加工布延伸的面线的线端在规定长度的状态下被面线保持机构保 持。操作者利用面线方向调节机构对面线保持机构所保持的面线的线端的拉伸 方向进行调节。操作者将面线的线端的拉伸方向调节成与下一次缝制开始时的 缝制方向不一致。在缝制开始后从面线保持机构脱开的线端位于加工布上时, 线端的朝向与缝制方向不同。其结果是,可防止线端缝入加工布中。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还包括引导所述面线可动刀的往复移动的上侧引导 部件。所述面线方向调节机构包括从所述上侧引导部件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上 侧伸出部件;在所述上侧伸出部件上形成的上侧圆弧槽;以及固定在所述缝纫 机机架上、且通过所述上侧圆弧槽与所述上侧伸出部件连结的支撑部件。所述 上侧引导部件通过支撑部件以与所述缝针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上方 的形态倾斜地配置在缝纫机机架上,且可沿所述上侧圆弧槽移动。采用该结构,由于上侧引导部件沿上下方向倾斜,因此与上侧引导部件沿 水平方向配置的场合相比,可使缝纫机小型化。由于可以沿上侧圆弧槽对面线 保持机构保持的面线的线端的拉伸方向进行变更,因此操作者可容易且迅速地 对面线的线端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还包括推压加工布的压布装置。所述上侧圆弧槽将所 述上侧引导部件的移动极限位置设定为与所述压布装置不干涉的位置。采用该结构,可在避免与压布装置干涉的情况下对面线保持机构保持的面 线的线端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技术方案4、 5、 6所记载的缝纫机的所述缝纫机机架具有机臂部。所述切 面线机构及所述面线保持机构配置在隔着所述机臂部与所述面线的路径相反采用该结构,操作者进行将面线从线筒搭到缝针上的搭线操作的一侧与设 置有切面线机构及面线保持机构的一侧隔着机臂部位于相反的一侧。切面线机 构和面线保持机构不会妨碍搭线操作,操作性好。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包括切底线机构,该切底线机构具有在所述针板的 下方将从所述加工布向所述梭延伸的底线切断的底线可动刀;下侧移动机构, 该下侧移动机构使所述底线可动刀在将所述底线在所述针板的下侧钩住的下 侧取线位置与从所述下侧取线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下侧切线位置之间往复移 动;以及底线保持机构,该底线保持机构通过所述下侧移动机构使所述底线可 动刀往复移动来对所述切底线机构切断的底线的线端予以保持。采用该结构,利用下侧移动机构,使底线可动刀在移动到下侧取线位置后 在钩住底线的状态下返回移动到原来的下侧切线位置。此时,切底线机构将底线切断,从加工布延伸的底线的线端在规定长度的状态下被底线保持机构保持。在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中,所述梭包括梭心套,该梭心套具有引导底线的 线引导孔。在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中,在所述下侧移动机构和所述底线保持机 构上设置有底线方向调节机构。底线方向调节机构对从所述梭的所述梭心套的 所述线引导孔向所述底线保持机构延伸的所述底线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采用该结构,可将底线保持机构所保持的底线的线端的拉伸方向调节成在 下一次的缝制开始时线端不会被缝入的方向,从而能可靠地防止线端被缝入加 工布中。技术方案9的缝纫机的所述底线方向调节机构在俯视下将所述底线的拉 伸方向调节成与从所述针板的针孔朝着所述梭心套的所述线引导孔去的方向 相同的方向。采用该结构,在缝制开始时不会将从底线保持机构上脱开的底线的线端部 缝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缝纫机包括引导所述底线可动刀的往复移动的下侧引导部件。所述底线方向调节机构包括从所述下侧引导部件向水平方向延 伸的下侧伸出部件、在所述下侧伸出部件上形成的下侧圆弧槽、以及通过所述 下侧圆弧槽将所述下侧伸出部件连结在所述针板的背面上的连结部件。采用该结构,可通过下侧伸出部件的下侧圆弧槽容易且快速地调节下侧引 导部件的方向(底线保持机构保持的底线的线端的拉伸方向)。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缝纫机的立体图。图2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局部立体图。图3是缝纫机的局部主视图。图4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5是切面线机构、面线保持机构及面线释放机构的俯视图。图6是面线保持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主视图。8图7是第一本体构架的局部仰视图。图8是缝纫机的底板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图9是缝纫机的底板部的主视图。图10是缝纫机的针板的仰视图。图11是底线保持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主视图。图12是第二本体构架的局部仰视图。图13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14是用于说明缝制数据的数据构成的图表。图15A是对上侧切线缸的空气供给系统的回路图。图15B是对上侧释放缸的空气供给系统的回路图。图15C是对下侧切线缸的空气供给系统的回路图。图15D是对下侧释放缸的空气供给系统的回路图。图16是面线和底线的切断及释放的时间图。图17是在切面线机构的取线状态下的与图4相当的图。图18是在面线释放状态下的与图4相当的图。图19是面线的拉伸方向不同的与图5相当的图。图20是在切底线机构的取线状态下的与图9相当的图。图21是在底线释放状态下的与图9相当的图。图22是底线的拉伸方向不同的与图IO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缝纫机1在工作台13上具有作为缝纫机本体部的底板部 2、与底板部2连续的立柱部3、以及从立柱部3起与底板部2平行延伸的机臂 部4。底板部2在上面部具有针板5和压布装置15。针板5具有可供缝针9穿 过的针孔5a (参照图5)。底板部2、立柱部3和机臂部4构成缝纫机机架。 在图1中,将立柱部3侧作为缝纫机1的后方,将后述的压布板16侧作为缝 纫机l的前方。机臂部4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主轴。在机臂部4上设置有上下往复移动的针杆8和挑线杆6 (参照图3)。在针杆8的下端安装有缝针9。在 图3中,在针杆8的左侧设置有压杆11。压杆11上下移动。在压杆11的下端 部固定有供缝针9插通的圆筒状的压脚12。从作为面线供给源的未图示的线筒 延伸的面线14依次经由调线器7、挑线杆6和多个线引导件10而贯穿缝针9 的针眼9a (参照图4)。在底板部2中设置有垂直旋梭22 (参照图3)。垂直旋梭22与缝针9互 动地形成线迹。垂直旋梭22具有梭心套23,该梭心套23收容有未图示的底线 梭心。梭心套23具有向针板5侧突出的角部23a。在角部23a的上端具有引导 底线21的线引导孔23b。从底线梭心延伸的底线21经由线引导孔23b、线引 导板24和针板5的针孔5a延伸到底板部2的上侧。安装有缝针9的针杆8、 挑线杆6和垂直旋梭22等构成缝制机构。压布装置15用压布板16和送料板17来保持作为缝制对象的加工布W。 未图示的X方向驱动机构和Y方向驱动机构使压布装置15移动。X方向驱动机 构利用X轴驱动马达98 (参照图13)使送料板17沿着与主轴(未图示)正交 的左右方向(X方向)移动。Y方向驱动机构利用Y轴驱动马达99 (参照图13) 使送料板17沿着与主轴平行的前后方向(Y方向)移动。如图2所示,压布装 置15具有送料板17、压柄18和压布板16等。送料板17在针板5上前后左右 地移动。压柄18设置在Y驱动机构上。压布板16呈矩形框状,且可升降地设 置在压柄18的前端部。压布板16通常从送料板17离开。压布板16利用设在机臂部4上的推压 螺线管20通过连结零件(未图示)进行升降。在缝制中,压布板16利用推压 螺线管20下降到与送料板17接触的位置为止。其结果是,压布板16将加工 布w夹在其与送料板17之间。夹着加工布W的压布板16和送料板17同步地 沿X方向和Y方向移动。如图1所示,在工作台13的下侧设置有控制箱26。控制箱26内置有后 述的控制装置90 (参照图13)和加压空气供给系统的驱动部。在工作台13的 下侧配置有脚踏板式的启动-停止开关27。启动-停止开关27输入缝制动作的 开始信号及结束信号、压布板16的上升动作信号及下降动作信号。面线14从线筒到缝针9的面线路径在图3的纸面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机臂部4的右侧。面线保持机构31、面线释放机构32、面线方向调节机构33、切 面线机构35和上侧移动机构36位于隔着机臂部4与面线路径相反的一侧。在 操作者进行将面线14从线筒搭到缝针9上的搭线操作时,切面线机构35等并 不会妨碍搭线操作,操作性好。切面线机构35在针板5的上方将从加工布W向缝针9的针眼9a延伸的面 线14切断。面线保持机构31对由切面线机构35切断的面线14的线端14b予 以保持。面线释放机构32将面线保持机构31保持的面线14的线端14b释放。切面线机构35具有第一本体构架37 (上侧引导部件)、第一可动刀40 (面线可动刀)和第一固定刀41。第一可动刀40至少具有与后述的从上侧切 线位置到上侧取线位置为止的距离相当的长度。如图4 图7所示,第一本体 构架37将底壁部37a、侧壁部37b、前端壁部37c、后端壁部37e和保持壁部 37d构成为一体。在保持壁部37d的下端部具有引导槽37f (参照图7),该引 导槽37f引导第一可动刀40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第一可动刀40由具有规定宽度的板部件构成。第一可动刀40在上侧取线 位置(参照图17)与上侧切线位置(参照图3、图4)之间移动。上侧取线位 置是在缝针9的正下方将面线14钩住的位置。上侧切线位置从上侧取线位置 离开规定距离。从上侧取线位置到上侧切线位置为止的距离比从缝针9的针眼 9a到针板5为止的距离长。第一可动刀40的刃部40b (参照图7)形成在第一 可动刀40前端的钩部40a上。第一固定刀41具有固定部41a和刃部41b。固 定部41a的宽度大于刃部41b,且固定部41a利用固定螺钉42固定在保持壁部 37d的下侧。刃部41b倾斜地设置在固定部41a的前端侧。下面对上侧移动机构36进行说明。如图3 图5所示,上侧移动机构36具有第一本体构架37、第一移动块 44和上侧切线缸45 (第一气缸)。第一移动块44与第一可动刀40的后端部 连结。上侧切线缸45通过第一移动块44使第一可动刀40往复移动。如图4、图5所示,第一移动块44具有本体部44a和连结部44b。本体部 44a呈沿轴向延伸的块状。连结部44b从本体部44a向上方突出。第一移动块44在第一本体构架37的底壁部37a的上表面上移动。上侧切线缸45固定在后 端壁部37e的下侧。上侧切线缸45具有可以向前方移动的活塞杆45a。活塞杆45a的前端部 与本体部44a的后端部连结。本体部44a的前端部与第一可动刀40的后端部 连结。下面对面线保持机构31进行说明。如图4 图6所示,面线保持机构31具有第一保持弹簧47 (面线保持弹 簧)、第一板弹簧48和调节螺钉49等。第一保持弹簧47位于保持壁部37d 的上侧。第一板弹簧48位于第一保持弹簧47的上侧。第一保持弹簧47由矩形形状的弹性板部件构成。第一板弹簧48由矩形形 状的弹性板部件构成,且形状与第一保持弹簧47大致相同。固定螺钉50将第 -一保持弹簧47、第一板弹簧48的后端部固定在保持壁部37d的上侧。第一保 持弹簧47的向下侧折弯的前端部从上侧推压第一可动刀40的前端部。调节螺 钉49隔着第一板弹簧48、第一保持弹簧47与保持壁部37d螺纹配合。调节螺 钉49对将第一板弹簧48推压在第一保持弹簧47上的力、即在第一可动刀40 与第一保持弹簧47之间保持面线14的线端14b的力进行调节。下面对面线释放机构32进行说明。如图4、图5所示,面线释放机构32具有上侧释放缸53 (第二气缸)、 第一移动块44和第一可动刀40等。上侧释放缸53固定在后端壁部37e的上 侧。上侧释放缸53具有可以向前方移动的活塞杆53a。活塞杆53a的前端部可 与第一移动块44的连结部44b连结。上侧释放缸53的活塞杆53a的移动范围比上侧切线缸45的活塞杆45a 的移动范围短。上侧释放缸53的内径比上侧切线缸45的内径大。当对上侧释 放缸53和上侧切线缸45供给相同压力的空气时,上侧释放缸53的驱动力比 上侧切线缸45的驱动力大。因此,可在使上侧切线缸45的活塞杆45a后退了 的状态下使上侧释放缸53前进。当处于由第一可动刀40和第一保持弹簧47来保持面线14的线端14b的 面线保持状态时,使上侧释放缸53的活塞杆53a前进。其结果是,上侧切线缸45的活塞杆45a与第一移动块44 一起向前方移动。当第一移动块44向前 方移动时,第一可动刀40向前方的上侧释放位置(参照图18)移动。通过第 一可动刀40的移动,面线保持机构31将面线14的线端14b的保持释放。上 侧释放位置比上侧取线位置更靠近上侧切线位置侧。下面说明对从缝针9的针眼9a延伸的面线14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的面线 方向调节机构33。如图4 图7所示,面线方向调节机构33具有第一本体构架37、第一伸 出板55 (上侧伸出部件)和支撑部件56。第一伸出板55在俯视下呈弯曲状。 第一伸出板55以规定间隔具有弯曲状的两个圆弧槽55a (上侧圆弧槽)。在第 一伸出板55的后端一体地具有向下方弯曲的固定部55b。固定螺栓57将固定 部55b固定在第一本体构架37的侧壁部37b上。第一本体构架37以后端壁部 37e位于前端壁部37c上方的形态进行配置。固定螺栓56a将沿左右方向延伸 的支撑部件56固定在机臂部4的前端。贯穿圆弧槽55a的固定螺栓58将第一 伸出板55固定在支撑部件56上。如图5、图8所示,第一本体构架37在俯视下位于针板5的针孔5a的左 侧后方。如图8所示,第一本体构架37位于压布装置15的压柄18的前侧。 第一本体构架37与压柄18并不干涉。第一本体构架37的方向(面线14的拉伸方向)可以在从图8所示的后方 极限位置到图19所示的与支撑部件56平行的前方极限位置之间进行调节。圆 弧槽55a将第一本体构架37的移动极限位置设定在不与压布装置15干涉的位 置上。在利用面线方向调节机构33来调节第一本体构架37的朝向的场合,操 作者将固定螺栓58松开,使第一本体构架37向期望的位置移动。此后,操作 者将固定螺栓58紧固在支撑部件56上。由于圆弧槽55a的圆弧的中心位于缝 针9的轴线上,因此第一本体构架37的前端因圆弧槽55a而必定朝向缝针9。如图9 图12所示,缝紉机l包括切底线机构65、下侧移动机构66、 底线保持机构61、底线释放机构62和底线方向调节机构63。切底线机构65、 下侧移动机构66、底线保持机构61、底线释放机构62和底线方向调节机构63 在针板5的下方位于垂直旋梭22的左侧。切底线机构65将从加工布W向垂直旋梭22延伸的底线21切断。底线保持机构61对底线21的线端21b予以保持。 底线释放机构62将底线保持机构61保持的底线21的线端21b释放。切底线机构65具有第二本体构架67 (下侧引导部件)、第二可动刀70 (底线可动刀)和第二固定刀71。第二可动刀70至少具有与后述的从下侧切 线位置到下侧取线位置为止的距离相当的长度。如图9 图12所示,第二本体 构架67将底壁部67a、侧壁部67b、前端壁部67c、后端壁部67e和保持壁部 67d构成为一体。在保持壁部67d的上端部具有引导槽67f (参照图12),该 引导槽67f引导第二可动刀70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第二可动刀70由具有规定宽度的板部件构成。第二可动刀70在下侧取线 位置(参照图20)与下侧切线位置(参照图3、图9)之间移动。下侧取线位 置是在针板5的下侧将底线21钩住的位置。下侧切线位置从下侧取线位置离 开规定距离。从下侧取线位置到下侧切线位置为止的距离比从缝针9的针眼9a 到针板5为止的距离长。第二可动刀70的刃部70b (参照图12)形成在第二 可动刀70前端的钩部70a上。第二固定刀71具有固定部71a和刃部71b。固 定部71a的宽度大于刃部71b,且固定部71a利用固定螺钉72固定在保持壁部 67d的上侧。刃部71b倾斜地设置在固定部71a的前端侧。下面对下侧移动机构66进行说明。如图3、图9 图10所示,下侧移动机构66具有第二移动块74和下侧切 线缸75 (第三气缸)。第二移动块74与第二可动刀70的后端部连结。下侧切 线缸75通过第二移动块74使第二可动刀70往复移动。如图9、图10所示,第二移动块74具有本体部74a和连结部74b。本体 部74a呈沿轴向延伸的块状。连结部74b从本体部74a向下方突出。第二移动 块74沿第二本体构架67的底壁部67a移动。下侧切线缸75固定在后端壁部 67e的上侧。下侧切线缸75具有可以向前方移动的活塞杆75a。活塞杆75a的前端部 与本体部74a的后端部连结。下面对底线保持机构61进行说明。如图9 图11所示,底线保持机构61具有第二保持弹簧77 (底线保持弹14簧)、第二板弹簧78和调节螺钉79等。第二保持弹簧77位于保持壁部67d 的下侧。第二板弹簧78位于第二保持弹簧77的下侧。第二保持弹簧77由矩 形形状的弹性板部件构成。第二板弹簧78由矩形形状的弹性板部件构成,且 形状与第二保持弹簧77大致相同。固定螺钉80将第二保持弹簧77、第二板弹 簧78的后端部固定在保持壁部67d的下侧。第二保持弹簧77的折弯的前端部 从下侧推压第二可动刀70的前端部。调节螺钉79隔着第二板弹簧78、第二保 持弹簧77与保持壁部67d螺纹配合。调节螺钉79对将第二板弹簧78推压在 第二保持弹簧77上的力、即在第二可动刀70与第二保持弹簧77之间保持底 线21的线端21b的力进行调节。下面对底线释放机构62进行说明。如图9、图10所示,底线释放机构62具有下侧释放缸83 (第四气缸)、 第二移动块74和第二可动刀70等。下侧释放缸83的前端部固定在第二本体 构架67的后端壁部67e的下侧。下侧释放缸83具有可以向前方移动的活塞杆 83a。活塞杆83a的前端部可与第二移动块74的连结部74b连结。下侧释放缸83的活塞杆83a的移动范围比下侧切线缸75的活塞杆75a 的移动范围短。下侧释放缸83的内径比下侧切线缸75的内径大。当对下侧释 放缸83和下侧切线缸75供给相同压力的空气时,下侧释放缸83的驱动力比 下侧切线缸75的驱动力大。因此,可在使下侧切线缸75的活塞杆75a后退了 的状态下使下侧释放缸83前进。当处于由第二可动刀70和第二保持弹簧77来保持底线21的线端21b的 底线保持状态时,若使下侧释放缸83前进,则下侧切线缸75的活塞杆75a与 第二移动块74—起向前方移动。通过第二移动块74向前方移动,第二可动刀 70向前方的下侧释放位置(参照图21)移动,底线保持机构61将底线21的 线端21b的保持释放。下侧释放位置比下侧取线位置更靠近下侧切线位置侧。下面说明对从垂直旋梭22的梭心套23的线引导孔23b向底线保持机构 61延伸的底线21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的底线方向调节机构63。如图9 图12所示,底线方向调节机构63具有第二本体构架67、第二伸 出板85 (下侧伸出部件)和固定螺栓86 (连结部件)。第二伸出板85在俯视下呈弯曲状。第二伸出板85以规定间隔具有弯曲状的两个圆弧槽85a(下侧圆 弧槽)。在第二伸出板85的前端一体地具有向下方弯曲的固定部85b。固定螺 栓87将固定部85b固定在第二本体构架67的侧壁部67b上。第二本体构架67 以越靠近前端壁部67c侧越高(越靠近缝针9侧越向上方)的形态倾斜。第二 伸出板85利用贯穿圆弧槽85a的固定螺栓86固定在针板5的背面上。如图10所示,第二本体构架67在俯视下位于针板5的针孔5a的斜向左 前方。在俯视下,底线21的拉伸方向可以设定成与从针板5的针孔5a朝着梭 心套23的线引导孔23b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第二本体构架67的方向(底线 21的拉伸方向)可以从图10所示的前方极限位置调节到图22所示的与X轴平 行的后方极限位置为止。调节方法与面线方向调节机构33相同,省略说明。下面对缝纫机1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控制装置90由包括CPU91、 R0M92和R細93等在内的计算 机构成。在控制装置90上连接有启动-停止开关94、推压开关95、旋转角度 检测传感器96、驱动回路100、驱动回路101、驱动回路102和驱动回路103。 推压开关95是将压布板16切换到推压位置或推压解除位置的开关。旋转角度 检测传感器96对主轴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驱动回路100对缝纫机马达97的 驱动进行控制。驱动回路101对将压布板16切换到推压位置的推压螺线管20 的驱动进行控制。驱动回路102对X轴驱动马达98的驱动进行控制。驱动回 路103对Y轴驱动马达99的驱动进行控制。R0M92预先存储有控制缝纫机1的各种控制程序、实施缝制的多种缝制数 据等。缝制数据包括落针位置数据、底线释放指令代码和面线释放指令代码。 如图14所示,落针位置数据是表示从第一针脚到最后的第n针脚的落针位置 的数据。底线释放指令代码是使底线21释放的指令代码。面线释放指令代码 是使面线14释放的指令代码。缝制数据在第n针脚的落针数据之后分别包括 将面线14切断的面线切断指令代码和将底线21切断的底线切断指令代码。RAM93临时存储由CPU91运算后的运算结果。控制装置90与驱动第-一电磁切换阔104、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第二 电磁切换阀106、第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的驱动回路110 113连接。第一电磁切换阀104、第二电磁切换阀106、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和第二释放电 磁切换阀107分别内置有节气阀104A 107A、 104B 107B (参照图15)。下面简单说明对上侧切线缸45、下侧切线缸75供给加压空气的系统。如图15A、图15C所示,上侧切线缸45、下侧切线缸75为双作用气缸。 上侧切线缸45具有前进用空气引入口45b、后退用空气引入口45c。下侧切线 缸75具有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75b、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75c。第一电磁切换阀104 对从空气供给源115向上侧切线缸45的加压空气的供给路径进行切换。第二 电磁切换阀106对从空气供给源115向下侧切线缸75的加压空气的供给路径 进行切换。当第一电磁切换阀104将加压空气向上侧切线缸45的前进用空气 引入口45b供给时,活塞杆45a前进。当第二电磁切换阀106将加压空气向下 侧切线缸75的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75b供给时,活塞杆75a前进。当第一电磁 切换阀104将加压空气向上侧切线缸45的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45c供给时,活 塞杆45a后退。当第二电磁切换阀106将加压空气向下侧切线缸75的后退用 空气引入口75c供给时,活塞杆75a后退。节气阀104A (上侧移动速度调节机构)和节气阀106A (下侧移动速度调 节机构)的空气通过量比节气阀104B (上侧移动速度调节机构)和节气阀106B (下侧移动速度调节机构)的空气通过量大。因此,第一可动刀40向上侧切 线位置移动的速度比向上侧取线位置移动的速度慢。第二可动刀70向下侧切 线位置移动的速度比向下侧取线位置移动的速度慢。如图15B和图15D所示,上侧释放缸53和下侧释放缸83为双作用气缸。 上侧释放缸53具有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53b、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53c。下侧释放 缸83具有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83b、后退用空气引入口83c。第一释放电磁切换 阀105对从空气供给源115向上侧释放缸53的加压空气的供给进行切换。第 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对从空气供给源115向下侧释放缸83的加压空气的供 给进行切换。当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将加压空气向上侧释放缸53的前进 用空气引入口 53b供给时,活塞杆53a前进。当第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将加 压空气向下侧释放缸83的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83b供给时,活塞杆83a前进。 当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将加压空气向上侧释放气缸53的后退用空气引入口53c供给时,活塞杆53a后退。当第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将加压空气向下 侧释放缸83的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83c供给时,活塞杆83a后退。节气阀105A (面线释放速度调节机构)和节气阀107A (底线释放速度调 节机构)的空气通过量比节气阀105B (面线释放速度调节机构)和节气阀107B (底线释放速度调节机构)的空气通过量小。因此,第一可动刀40向上侧切 线位置移动的速度比向上侧释放位置移动的速度快。第二可动刀70向下侧切 线位置移动的速度比向下侧释放位置移动的速度快。特别地,节气阀105A (面线释放速度调节机构)的空气通过量比节气闽 107A (底线释放速度调节机构)的空气通过量小。面线14以比底线21低的速 度从面线保持机构31中脱出。CPU91根据面线释放指令代码驱动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使加压空气 向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53b供给。此后,在经过规定时间(130毫秒)后,CPU91 驱动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使加压空气向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53c供给。底 线释放指令代码与面线释放指令代码一样,因此省略其说明。CPU91根据面线 切断指令代码驱动第一电磁切换阀104,使加压空气向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45b 供给。此后,在经过规定时间(700毫秒)后,CPU91驱动第一电磁切换阀104, 使加压空气向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45c供给。在接通缝纫机1的电源时,CPU91 对各驱动回路110 113输出信号,以使活塞杆45a、 53a、 75a、 83a均后退。下面根据图14和图16对缝纫机1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在因最后的线迹、即第n针脚的落针位置数据而结束了缝制的Tl时,切 面线机构35根据读入的面线切断指令代码将面线14 (图16中用点划线图示) 切断。面线保持机构31对切断了的面线14的线端14b予以保持。当成为T2 时,切底线机构65根据读入的底线切断指令代码将底线21 (图16中用双点划 线图示)切断。底线保持机构61对切断了的底线21的线端21b予以保持。下面对面线14的切断和面线14的保持进行说明。像用图15A说明过的那样,在Tl时,CPU91对驱动回路110输出信号, 以使第一电磁切换阀104将加压空气向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45b供给。上侧切线 缸45的活塞杆45a向缝针9侧前进。通过活塞杆45a的前进,第一可动刀40从图4所示的上侧切线位置迅速地向图17所示的上侧取线位置移动。第一可 动刀40的钩部40a移动到缝针9的正下方,钩部40a将从加工布W延伸到针 眼9a的面线14钩住。在从对驱动回路110输出信号起经过700毫秒后,CPU91对驱动回路110 输出信号,以使第一电磁切换阀104将加压空气向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45c供给。 当上侧切线缸45的活塞杆45a后退时,第一可动刀40在T3时迅速地向图4 的上侧切线位置后退。通过第一可动刀40的后退,钩部40a的刃部40b和第 一固定刀41的刃部41b将面线14切断。与此同时,第一可动刀40和第一保 持弹簧47对与缝针9的针眼9a相连的切断了的面线14的线端14b予以保持。第一可动刀40从线筒上绕出面线14,并在从上侧取线位置离开规定距离 的上侧切线位置将面线14切断。从加工布W延伸的面线14的线端14a成为与 上侧取线位置和上侧切线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的长度。因此,操作者容易用手 指抓住面线14的较长的线端14a。操作者例如可使用加热了的电烙铁容易地进 行防止开线工作。下面对底线21的切断和底线21的保持进行说明。像用图15C说明过的那样,在T2时,CPU91对驱动回路112输出信号, 以使第二电磁切换阀106将加压空气向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75b供给。通过第二 电磁切换阀106供给加压空气,下侧切线缸75的活塞杆75a前进。通过活塞 杆75a的前进,第二可动刀70从图9所示的下侧切线位置迅速地向图20所示 的下侧取线位置移动。第二可动刀70的钩部70a移动到缝针9的正下方,钩 部70a将从加工布W延伸到垂直旋梭22的底线21钩住。在从对驱动回路112输出信号起经过700毫秒后,CPU91对驱动回路112 输出信号,以使第二电磁切换阀106将加压空气向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75c供给。 当下侧切线缸75的活塞杆75a通过第二电磁切换阀106供给加压空气而后退 时,第二可动刀70在T4时迅速地向图9的下侧切线位置后退。通过第二可动 刀70的后退,钩部70a的刃部70b和第二固定刀71的刃部71b将底线21切 断。与此同时,第二可动刀70和第二保持弹簧77对与垂直旋梭22相连的切 断了的底线21的线端21b予以保持。19第二可动刀70绕出底线21,并在从下侧取线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下侧切 线位置将底线21切断。从加工布W延伸的底线21的线端21a成为与下侧取线 位置和下侧切线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的长度。因此,操作者容易用手指抓住底 线21的较长的线端21a。操作者例如可使用加热了的电烙铁容易地进行防止开 线工作。下面根据图14和图16来说明在缝纫机1中当缝制开始时利用面线释放机 构32来释放处于保持状态的面线14、同时利用底线释放机构62来释放处于保 持状态的底线21的作用及效果。在根据图14所示的缝制数据刚开始缝制后,CPU91在第一针脚的落针数 据、第二针脚的落针数据之后读入底线释放指令代码。在图16的T11时,底 线释放机构62释放底线21的线端21b。 CPU91读入面线释放指令代码,在T12 时,面线释放机构32释放面线14的线端14b。下面对底线21的释放动作进行说明。像用图15D说明过的那样,在T11时,CPU91对驱动回路113输出信号, 以使第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将加压空气向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83b供给。通过 第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供给加压空气,下侧释放缸83的活塞杆83a克服下 侧切线缸75的向后退侧的驱动力进行移动。通过活塞杆83a的移动,第二可 动刀70从图9所示的下侧切线位置迅速地向图21所示的下侧释放位置移动。 第二可动刀70和第二保持弹簧77将所保持的底线21的线端21b释放。在从 CPU91对驱动回路113输出信号起经过100毫秒后,CPU91对驱动回路113输 出信号,以使第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将加压空气向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83c供 给。通过第二释放电磁切换阀107供给加压空气,下侧释放缸83的活塞杆83a 后退。下面对面线14的释放动作进行说明。像用图15B说明过的那样,在T12时,CPU91对驱动回路111输出信号, 以使第--释放电磁切换阀105将加压空气向前进用空气引入口 53b供给。通过 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供给加压空气,上侧释放缸53的活塞杆53a克服上 侧切线缸45的向后退侧的驱动力进行移动。通过活塞杆53a的前进,第一可动刀40从图4所示的上侧切线位置迅速地向图18所示的上侧释放位置移动。第一可动刀40和第一保持弹簧47将所保持的面线14的线端14b释放。在从 CPU91对驱动回路111输出信号起经过130毫秒后,CPU91对驱动回路111输 出信号,以使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将加压空气向后退用空气引入口 53c供 给。通过第一释放电磁切换阀105供给加压空气,上侧释放缸53的活塞杆53a 后退。缝纫机1包括面线方向调节机构33。面线14的拉伸方向可通过调节第一 本体构架37的方向而从图8所示的后方极限位置调节到图19所示的前方极限 位置为止。在实施缝制的场合,利用面线方向调节机构33来变更面线14的拉 伸方向,以使面线14的拉伸方向与缝制开始时的缝制方向不同。本发明的缝 纫机1不会将面线释放机构32在缝制开始时释放的面线14的线端14b缝入。缝纫机1包括底线方向调节机构63。底线21的拉伸方向可通过调节第二 本体构架67的方向而从图10所示的位置调节到图22所示的位置为止。如图 10所示,底线21的拉伸方向可以设定成与从针孔5a朝着梭心套23的线引导 孔23b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与底线21的拉伸方向不同于上述方向的场合相 比,在本发明的缝纫机l中,将底线释放机构62在缝制开始时释放的底线21 的线端21b缝入的可能性变小。切面线机构35及面线保持机构31配置在隔着机臂部4与从线筒到缝针9 的面线14的路径相反的一侧。切面线机构35及面线保持机构31不会妨碍操 作者将面线14从线筒搭到缝针9上的搭线操作,操作性好。面线方向调节机构33可在第一本体构架37与推压加工布W的压布装置 15不干涉的范围内对面线14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上侧移动机构36及面线保 持机构31的拉伸方向可在避免与压布装置15干涉的情况下进行调节。底线方向调节机构63具有对切底线机构65的第二可动刀70进行引导 的第二本体构架67、从第二本体构架67延伸的水平的第二伸出板85、在第二 伸出板85上形成的圆弧槽85a、以及通过圆弧槽85a将第二伸出板85连结在 针板5的背面上的固定螺栓86。可通过第二伸出板85的圆弧槽85a容易且迅 速地调节第二本体构架67的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包括缝纫机机架;安装有缝针的针杆;梭;切面线机构,该切面线机构具有在针板的上方将从加工布朝着所述缝针的针眼延伸的面线切断的面线可动刀;上侧移动机构,该上侧移动机构使所述面线可动刀在将所述面线在所述缝针的正下方钩住的上侧取线位置与从所述上侧取线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上侧切线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面线保持机构,该面线保持机构通过所述上侧移动机构使所述面线可动刀往复移动来对所述切面线机构切断的所述面线的线端予以保持,其特征在于,包括面线方向调节机构,该面线方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上侧移动机构和所述面线保持机构上,用于对从所述缝针的所述针眼向所述面线保持机构延伸的所述面线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侧引导部件,该上侧引导部件对所述面线可动刀的往复移动进行 引导,所述面线方向调节机构包括上侧伸出部件,该上侧伸出部件从所述上侧引导部件向水平方向延伸; 上侧圆弧槽,该上侧圆弧槽形成在所述上侧伸出部件上;以及 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固定在所述缝纫机机架上,且通过所述上侧圆弧槽与所述上侧伸出部件连结,所述上侧引导部件以与所述缝针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上方的形态倾斜地配置,且可沿所述上侧圆弧槽移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压加工布的压布装置,所述上侧圆弧槽将所述上侧引导部件的移动极限位置设定为与所述压布 装置不干涉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机架具有机臂部,所述切面线机构及所述面线保持机构配置在隔着所述机臂部与所述面线 的路径相反的一侧。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纫机机架具有机臂部,所述切面线机构及所述面线保持机构配置在隔着所述机臂部与所述面线 的路径相反的一侧。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机架具有机臂部,所述切面线机构及所述面线保持机构配置在隔着所述机臂部与所述面线 的路径相反的-一侧。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切底线机构,该切底线机构具有在所述针板的下方将从所述加工布向所述梭延伸的底线切断的底线可动刀;下侧移动机构,该下侧移动机构使所述底线可动刀在将所述底线在所述针 板的下侧钩住的下侧取线位置与从所述下侧取线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下侧切 线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底线保持机构,该底线保持机构通过所述下侧移动机构使所述底线可动刀 往复移动来对所述切底线机构切断的底线的线端予以保持。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梭包括梭心套,该梭心套具有引导底线的线引导孔, 所述缝纫机包括底线方向调节机构,该底线方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下侧移动机构和所述底线保持机构上,用于对从所述梭心套的所述线引导孔向所述 底线保持机构延伸的所述底线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线方向调节机构在俯 视下将所述底线的拉伸方向调节成与从设在所述针板上的针孔朝着所述梭心 套的所述线引导孔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侧引导部件,该下侧引导部件对所述底线可动刀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所述底线方向调节机构包括下侧伸出部件,该下侧伸出部件从所述下侧引导部件向水平方向延伸; 下侧圆弧槽,该下侧圆弧槽形成在所述下侧伸出部件上;以及 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用于通过所述下侧圆弧槽将所述下侧伸出部件 连结在所述针板的背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防止将具有第一可动刀的切面线机构所切断的面线的端部缝入的缝纫机。该缝纫机包括使面线可动刀在将面线在缝针的正下方钩住的上侧取线位置与从上侧取线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上侧切线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上侧移动机构;对朝着缝针的针眼延伸的面线的切断了的线端予以保持的面线保持机构;以及设置在上侧移动机构和面线保持机构上、对从缝针的所述针眼向面线保持机构延伸的面线的拉伸方向进行调节的面线方向调节机构。利用面线方向调节机构来变更面线的拉伸方向,以使处于线端保持状态的面线的拉伸方向与缝制开始时的缝制方向不同。
文档编号D05B57/00GK101260600SQ20081007405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6日
发明者中野元就, 早川範一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