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装置、开口装置组件及提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68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口装置、开口装置组件及提花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口装置、开口装置组件及提花机。
背景技术
织物通常由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在织机上,如要实现经、纬纱的交织必须按照一 定的规律将经纱分成上下两层,以形成纬纱穿过的通道,也就是梭口,纬纱引入梭口后,两 层经纱再根据交织规律上下交替位置,形成新的梭口,纬线再次穿过梭口,如此反复循环的 运动称为开口运动,简称开口。开口运动是由开口机构来完成的。开口机构具有两个作用, 一是使综框(或综线)做升降运动,以将全幅经纱分开形成梭口 ;另一个作用则是根据织物 组织所要求的交织规律,控制综框的升降顺序。开口机构需要适应多品种化和高速化生产的需要,应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调 节方便和管理容易的特点。需要做到梭口开清、综框运动平稳、开口时间与梭口高度准确、 经纱摩擦与张力小。中国专利97117446. 0公开了一种开口机构可动竖钩的选择方法及装置。竖钩9 在靠近顶端设置一个侧面凸缘9a,提刀10与凸缘9a相互作用使得提刀10可推动竖钩9在 下死点位置与上死点位置之间移动。在上死点位置,设置一个弹性阻挡件,该弹性阻挡件包 括一根杆20和一个压缩弹簧23。弹性阻挡件用于缓冲竖钩9的惯性力,并在竖钩9朝下死 点位置移动初始时,对竖钩9施加一定的启动力。该专利中虽然能够解决竖钩9向上运动 时的惯性缓冲问题,并能够提供向下推动竖钩9的力。但是,弹性阻挡件(20,23)设置在竖 钩9的上方,弹性阻挡件的阻挡力施加在竖钩9的顶端。提刀10对竖钩9的作用力也是施 加在竖钩9上靠近顶端的位置。因此,在竖钩9向上移动至与杆23接触开始,竖钩9就开 始受到两个均作用在竖钩9顶端附近的作用力。当杆20的阻挡力作用在竖钩9顶端时,而 提刀10对竖钩9的作用力仅仅是作用在竖钩9的一侧时,两个力的作用会使得竖钩9下端 失去平衡,而容易向外侧(图中的A方向)翘出,竖钩9下端无法保持平稳,导致偏离方向。 竖钩9的下端连接着综线8,竖钩9下端的晃动会影响综线8的位置,难以满足对提花机的 高度精确性要求。中国专利97117446. 0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竖钩9移动至上死点位置时,使用 选择装置15使竖钩9保持在上死点位置。该选择装置15中部套装在一个枢轴18上,上部 臂15b与电磁铁16之间安装有一个压缩弹簧19,下部臂16a可勾住竖钩9上的另一凸缘 %。上部臂15b可受电磁铁16吸引而朝电磁铁16运动。电磁铁16内设置有两个线圈,分 别与一个选择装置15相互作用。在竖钩9向上移动过程中,竖钩9推动选择装置15的力 必须克服压缩弹簧19的作用力才能使其被选择装置15勾住。由于枢轴18设置在选择装 置15中部,压缩弹簧19和竖钩9分别在枢轴18上下两侧与选择装置15作用,因此既导致 选择装置15长度过长。而且,选择装置15位于竖钩9外侧,在选择装置15外侧必须留出 足够的运动空间。以上问题导致整个装置体积过大,难以满足开口机构小型化、精确化的要 求。
电磁铁16用于吸引上部臂15b,因此,电磁铁的有效长度也仅与上部臂15b长度相 当。如果电磁铁16长度与整个选择装置15长度相当,将会导致选择装置15无法工作。现有技术中的开口机构的另一个缺点是功率高、能耗高。选择装置15套装于枢轴18处为圆形,其面对电磁铁16的一面设置有一段第一弧 形段15c,电磁铁16上也设置一段第二弧形段16a与第一弧形段15c相对设置。影响电磁铁效率的另一个因素是被吸引的对象与电磁铁的距离。距离大小将对电 磁铁的效率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开口机构这种精确化的机械设备中,更需要控制精度。而 在中国专利97117446. 0中,在选择装置15设置的第一弧形段15c与电磁铁16的第二弧形 段16a相对设置;这就要求在上部臂15b朝电磁铁16运动,第一弧形段15c绕枢轴18转动 过程中,第一弧形段15c处与第二弧形段16a处的距离仍能保持一致。但由于选择装置和 电磁铁距离最近的部位是弧形的形状,导致两者距离很难做到精确控制。首先是生产要求 高,要求生产过程对弧形段的控制非常精确;其次是安装要求精度高,安装时需要两段弧形 段能够精确配合。这无疑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节能的提花机开口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开口装置,包括内板和至少一个可上下移动的线钩,所述内板上端安装有电磁铁, 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枢轴,所述枢轴位于电磁铁的一侧;所述线钩上端具有背向电磁铁 延伸的第一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钩,所述摆钩数目与线钩数目相同,每一个摆钩与一 个线钩相配合;所述摆钩上端套装在枢轴上并可绕枢轴旋转,摆钩下端可固定线钩使其无 法向下移动;在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后,所述摆钩下端可被电磁铁吸引朝电磁铁移动;第 一弹性复位装置,可随着摆钩下端朝电磁铁移动而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可使摆钩下端回 复至未移动前的位置。优选地是,所述摆钩的上端与电磁铁相对的一面沿厚度方向为平面。优选地是,所述摆钩与电磁铁相对的一面沿摆钩厚度方向均为平面。优选地是,所述的第一弹性复位装置为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位于摆 钩下端朝电磁铁移动的运动路线上,并可随着摆钩下端的运动而被压缩产生弹性力。优选地是,所述的线钩设置有朝电磁铁方向延伸的第二钩;所述摆钩下端设置有 背向电磁铁的开口 ;所述的开口与第二钩相配合,使得摆钩下端可固定线钩而使线钩无法 向下移动。优选地是,所述的第一弹性复位装置为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位于摆 钩下端朝电磁铁移动的运动路线上,并可随着摆钩下端的运动而被压缩产生弹性力;所述 第一压缩弹簧位于开口下方。优选地是,所述线钩下端设置有阻挡件,所述阻挡件朝电磁铁方向延伸;内板上设 置有第二弹性复位装置,第二弹性复位装置随着阻挡件的移动而产生弹性变形力,该弹性 变形力可使阻挡件回复至未移动前的位置。优选地是,所述第二弹性复位装置设置于阻挡件的移动路线上,并随着阻挡件的 移动而产生弹性变形力,该弹性变形力可使阻挡件回复至未移动前的位置。
优选地是,所述的第二弹性复位装置为压缩弹簧、片弹簧或扭簧中的一种。优选地是,所述阻挡件为第三钩、杆或板中的一种。优选地是,所述第二弹性复位装置为片弹簧,片弹簧数目为两个;两个片弹簧位于 两个线钩之间,每个片弹簧第一端固定连接于内板上,第二端位于一个阻挡件的运动路线 上,所述阻挡件为第三钩。优选地是,所示的内板边缘处设置有突出于内板的导向板,所述的线钩移动时,第 二钩至少一部分路径是在导向板与摆钩之间移动。优选地是,内板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线钩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与导向槽相配 合,使线钩沿着导向槽移动。优选地是,所述摆钩下端设置有背向电磁铁的开口 ;所述的线钩设置有固定框,所 述固定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开口可与通孔相配合固定线钩,使线钩无法向下移动。优选地是,所示的内板边缘处设置有突出于内板的导向板,所述的线钩移动时,所 述通孔至少一部分路径是在导向板与摆钩之间移动。优选地是,内板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固定框与导向槽相配合,使线钩沿着导向槽 移动。优选地是,所述的枢轴数目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电磁铁两侧,所述的摆钩数目为两 个,分别设置于电磁铁两侧,每个摆钩可转动地套装于一个枢轴上。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口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6至10个前述 的开口装置,6至10个开口装置依次并排设置并连接,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外板。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开口装置组件。本发明中的提花机开口装置,枢轴设置在摆钩的上端而不是中部,可以在不增加 组件整体长度的情况下而增加电磁铁的长度,降低了电磁铁的功率及能耗,提高了电磁铁 的效率。摆钩面对电磁铁的一面沿厚度方向为平面,电磁铁也只需设置一个平面与摆钩的 平面相配合,使得其生产、安装都更加容易。第二弹性复位装置在线钩下端对线钩施加作用 力,与提刀在上端对线钩施加作用力相配合,且提刀与第二弹性复位装置对线钩的作用力 方向相反并分别位于线钩左右两侧,在两个作用力作用于线钩时,更容易保持线钩的平衡, 而不会造成线钩晃动,尤其不会造成线钩下端晃动,确保整个提综操作平稳、精确。摆钩下 端在受到线钩压迫时朝电磁铁方向移动,更节约空间,也使得本发明的体积可以更加小型 化。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开口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开口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开口装置上半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实施1的摆钩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摆钩的正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1的线钩的正视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线钩的左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片弹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中实施例2的开口装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中的实施例3中的线钩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的线钩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开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开口装置上 半部分放大示意图。如图2、图3所示,开口装置100,包括内板101。开口装置100下侧设置有两个线钩400。两个线钩400分列左右两侧。每个线钩 400均可在提刀(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自下向上运动。每个线钩400上端设置有背向电 磁铁200延伸的第一钩401,第一钩401与一个提刀相配合,在提刀向上运动时,通过推动第 一钩401而推动线钩400向上运动。线钩400上端还设置有朝电磁铁200方向延伸的第二 钩402。第二钩402位于第一钩401上方。每个线钩400下端还设置有朝电磁铁200延伸的第三钩403。内板101上设置有 两个片弹簧602,并列设置在内板101上,并位于两个线钩400之间。每个片弹簧602第一 端6021固定连接在内板101上,第二端6022伸出并位于其中一个第三钩403的运动路线 上。在第三钩403向上运动过程中,其会推动片弹簧602第二端6022而使片弹簧602产生 弹性力,该弹性力具有使第三钩403向下运动的趋势。未受到第三钩403推动前,两个片弹 簧602的第二端602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两个线钩400下端分别与一根绳索404的一端连接。绳索404绕过一个第一导轮 701,第一导轮701可转动地安装于导轮架700上端。导轮架700下端还可转动地安装有第 二导轮702。提综线703绕过第二导轮702。提综线702两端部分别连接一个插头钩704。 插头钩704用于将经线(图中未示出)提升至指定位置。内板101上端部安装有电磁铁200。电磁铁200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枢轴 102。开口装置100中上部设置有两个摆钩300,两个摆钩300分列电磁铁200左右两 侧。每个摆钩300上端301可转动地安装在其中一个枢轴102上,摆钩300可绕枢轴102 转动。每个摆钩300朝向电磁铁200的一面的第一段303沿厚度方向为平面。电磁铁200 上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凸块201,每个凸块201位于电磁铁200与其中一个摆钩300之 间。每个凸块201与摆钩300第一段303相对的一面202也是平面。由于电磁铁300的第 一段303为平面、凸块201的一面202也是平面,在安装时,可非常容易地控制两个平面之 间的距离,提高了安装的精度,并且安装也更方便。在电磁铁200通电产生磁性后,每个摆钩300下端304均可被电磁铁200吸引朝 电磁铁200移动。在每个摆钩300下端304移动的路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压缩弹簧 601。每个摆钩300下端304朝电磁铁200移动时会压缩其中一个第一压缩弹簧601,使第 一压缩弹簧601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具有可使摆钩300下端回复至未移动前位置的趋势。每个摆钩300下端设置有一个背向电磁铁200设置的开口 305。在每个线钩400 向上运动过程中,当每个第二钩402运动至与其中一个摆钩300下端304相接触时,将推动
7摆钩300下端304向电磁铁200移动。摆钩300下端304移动后压缩第一压缩弹簧601。 第二钩402运动至开口 305处时,嵌入开口 305内,摆钩300下端勾住第二钩402。第一压 缩弹簧601对摆钩300下端304的弹性力可使摆钩300下端304牢固勾住线钩400,使线钩 400无法向下移动。此时,提刀也无需再推动线钩400向上运动。图2和图3中,右侧的线 钩400与摆钩300相互勾住。如需摆钩300解除对线钩400的保持力以使线钩400向下移 动时,提刀推动线钩400继续向上移动,如图2、图3所示的左侧的线钩400是向上移动后 的状态。此时,使电磁铁200通电具有磁性,其可以吸引摆钩300下端304向电磁铁200移 动,移动后的摆钩300下端304无法勾再勾住第二钩402,摆钩300不再限制线钩400向下 移动,此时线钩400可向下移动。解除提刀对线钩400向上的推动力,线钩400可在片弹簧 602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内板101上端部设置有两个突出于内板101的导向板103,两个导向板103分别 设置在电磁铁200左右两侧。在线钩400向上运动过程中,每个导向板10可对其中一个线 钩400起到导向作用,以防止线钩400偏离方向。导向板103的长度与摆钩300长度相当, 设置在摆钩300 —侧,可允许线钩400上端在导向板103与摆钩300之间上下移动。每个 导向板103和一个摆钩300组合与一个线钩400相配合,在线钩400向上移动时,摆钩200 下端受到第一压缩弹簧601的反作用力,该作用力传递至线钩400,具有推动线钩400向外 侧(即图中的左侧或右侧)移动的趋势,导向板103可阻挡线钩400向外侧移动,防止线钩 400偏离方向。图4所示为内板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内板101上设置有两个枢 轴102,两个枢轴102分列电磁铁200左右两侧。内板101上还设置有两个导向槽104,分 别设置在一个线钩400的运动轨迹上。导向槽104的长度稍大于线钩400的运动行程,用 于对线钩400运动过程中进行导向,防止线钩400偏离方向。每个导向槽104与其中一个 线钩400相配合。图5为本发明中的摆钩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摆钩的正视图。如图2、图、 图5和图6所示,摆钩300上端301设置有通孔302,通孔302套装在枢轴102上,摆钩300 可绕枢轴102转动。摆钩300朝向电磁铁200的一面第一段303沿厚度方向为平面,在图 5的正视图中,该第一段303平面投影为一条直线。第一段303长度为h,具体数值可依实 际工作要求确定。图7为线钩的正视示意图。图8为图7中的线钩的左视图。如图2、图3、图7和 图8所示,每个线钩400还设置有两个凸缘405。凸缘405与图4所示的内板101的导向 槽104相配合,每个线钩400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其中一个凸缘405在导向槽104内上下移 动,这样线钩400上下的运动就比较平稳,不会偏离方向,可提高提升经线的精度。图9为片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片弹簧602具有第一端6021和第二端 6022。如图2、图3所示,两个片弹簧602并列设置。每个片弹簧602的第一端6021固定连 接在内板101上,每个片弹簧602的第二端602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使两个线钩400 的第二钩402在向上运动至同一高度时受到片弹簧602的第二端6022的阻挡。本发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均是为清楚介绍本发明而使用的相对概
念o实施例2
开口装置组件,如图10所示,8个实施例1中的开口装置100依次并列设置,两侧 分别设置一个外板(801,802) 0使用螺栓(8031,8032,8033)将两个外板(801,802)和8个 开口装置100连接为一体。实施例2中的开口装置组件安装于提花机上,用于提升经线的位置。本发明中的开口装置,由于使摆钩300上端301钩挂在枢轴102上,而不是中部钩 挂在枢轴102上,因此,可在不增加开口装置长度的情况下,增加电磁铁200的有效长度。 电磁铁200长度增加后,其上可缠绕的线圈圈数增多。线圈越多,线圈的电阻越大,电磁铁 的功率就越低。本申请发明人经过计算,在使用相同长度的开口装置时,且电磁铁使用相 同规格的线圈,中国专利97117446.0中电磁铁的线圈的电阻为600欧姆;本发明中的电磁 铁线圈电阻为1000欧姆。以使用15V电压电源计算,实施例2中的开口装置组件的功率 为(15X15X8)/1000 = 1. 8ff0中国专利97117446. 0中的8个开口机构的功率为W2 = (15X15X8)/600 = 3W。本发明中的每个开口装置可比中国专利97117446. 0中开口机构 节能40%。一般的提花机上,均设置有几百个开口装置组件,且24小时运转,以此计算,每 年可节省电能非常多。实施例3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线钩400设置有固定框406,线钩400镶嵌在固定 框406内,固定框406两侧的边缘(4061,4062)突出于线钩400。固定框406两侧的边缘 (4061,4062)替代实施例1中的凸缘405与导向槽104相配合。固定框406上设置有通孔 407,通孔407替代实施例1中的第二钩402与开口 305相配合。当通孔407运动至开口 305处时,通孔407可被开口 305勾住。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开口装置,包括内板和至少一个可上下移动的线钩,所述内板上端安装有电磁铁,内 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枢轴,所述枢轴位于电磁铁的一侧;所述线钩上端具有背向电磁铁延 伸的第一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钩,所述摆钩数目与线钩数目相同,每一个摆钩与一个线钩相配合;所述摆钩上端套 装在枢轴上并可绕枢轴旋转,摆钩下端可固定线钩使其无法向下移动;在电磁铁通电具有 磁性后,所述摆钩下端可被电磁铁吸弓I朝电磁铁移动;第一弹性复位装置,可随着摆钩下端朝电磁铁移动而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可使摆钩 下端回复至未移动前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钩的上端与电磁铁相对的一 面沿厚度方向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钩与电磁铁相对的一面沿摆 钩厚度方向均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弹性复位装置为第一压 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位于摆钩下端朝电磁铁移动的运动路线上,并可随着摆钩下端 的运动而被压缩产生弹性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钩设置有朝电磁铁方向延 伸的第二钩;所述摆钩下端设置有背向电磁铁的开口 ;所述的开口与第二钩相配合,使得 摆钩下端可固定线钩而使线钩无法向下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弹性复位装置为第一压 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位于摆钩下端朝电磁铁移动的运动路线上,并可随着摆钩下端 的运动而被压缩产生弹性力;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位于开口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钩下端设置有阻挡件,所述阻 挡件朝电磁铁方向延伸;内板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装置,第二弹性复位装置随着阻挡件 的移动而产生弹性变形力,该弹性变形力可使阻挡件回复至未移动前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装置设置于阻挡 件的移动路线上,并随着阻挡件的移动而产生弹性变形力,该弹性变形力可使阻挡件回复 至未移动前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弹性复位装置为压缩弹 簧、片弹簧或扭簧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为第三钩、杆或板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装置为片弹簧, 片弹簧数目为两个;两个片弹簧位于两个线钩之间,每个片弹簧第一端固定连接于内板上, 第二端位于一个阻挡件的运动路线上,所述阻挡件为第三钩。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示的内板边缘处设置有突出于内 板的导向板,所述的线钩移动时,第二钩至少一部分路径是在导向板与摆钩之间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内板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线钩设 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与导向槽相配合,使线钩沿着导向槽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钩下端设置有背向电磁铁的开口 ;所述的线钩设置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开口可与通孔相配合固定 线钩,使线钩无法向下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示的内板边缘处设置有突出于 内板的导向板,所述的线钩移动时,所述通孔至少一部分路径是在导向板与摆钩之间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内板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固定框 与导向槽相配合,使线钩沿着导向槽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轴数目为两个,分别设置 在电磁铁两侧,所述的摆钩数目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电磁铁两侧,每个摆钩可转动地套装于 一个枢轴上。
18.开口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6至10个权利要求1-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开 口装置,6至10个开口装置依次并排设置并连接,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外板。
19.提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所述的开口装置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口装置,包括内板和至少一个可上下移动的线钩,所述内板上端安装有电磁铁,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枢轴,所述枢轴位于电磁铁的一侧;所述线钩上端具有背向电磁铁延伸的第一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钩,所述摆钩数目与线钩数目相同,每一个摆钩与一个线钩相配合;所述摆钩上端套装在枢轴上并可绕枢轴旋转,摆钩下端可固定线钩使其无法向下移动;在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后,所述摆钩下端可被电磁铁吸引朝电磁铁移动;第一弹性复位装置,可随着摆钩下端朝电磁铁移动而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可使摆钩下端回复至未移动前的位置。本发明中的开口装置降低了电磁铁的功率及能耗,提高了电磁铁的效率。其生产、安装都更加容易。
文档编号D03C3/20GK102002788SQ201010589900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4日
发明者宋宗团, 宋萍 申请人:上海超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