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717790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属纺织复合纱纺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棉、麻、粘胶等短纤维由于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在服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故棉、 麻等短纤维纱常作为服用纱。但由于这类纤维本身的弹性较小,限制其应用领域,需要采取一定方法来提高棉、麻等短纤维纱的弹性。氨纶丝,类似的还有美国杜邦的莱卡弹力丝、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DOW XLA聚烯烃基弹性纤维等,虽然具有较好的弹性,其伸长度可达到 450-700%,但其服用性能较差。而且氨纶丝本身的价格较贵,导致纯氨纶长丝的应用领域也极为狭窄。因此常用氨纶长丝与这类短纤复合纺纱来提高短纤纱的弹性,如氨纶/棉包缠或包芯纱。但是,对氨纶/棉包缠纱,氨纶外露会在后道纺织染整加工中和实用中损伤或色差;对氨纶/棉包芯纱,纱的结构不稳定、易剥离。所以,此类纺纱虽能增弹和抗皱,但不仅有前述缺陷,弹性偏低、大变形结构不稳定,应用受限制,而且氨纶的弹性也未充分利用,尤其不适于医用、运动和塑形矫形内衣的应用。目前有关氨纶复合纱的专利和相关论文多为两轴系的或混纺,吴绥菊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520074190)棉/氨纶赛络纺弹性包芯纱,是一种在氨纶芯纱外包缠棉纤维,张海霞等人在东华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上发表了论文氨纶/棉转杯纺复合纱,讨论了氨纶牵伸倍数对成纱性能的影响。其原理,机构和方法均与本发明不同。有关三组分或三轴系的氨纶复合纱的专利和相关论文目前也有报道。如薛元的专利(专利号CN201010227230. 3)在传统纺纱机上纺制重量比 5% -30%内层芯丝和70% -95%外层短纤的三组分氨纶纱,实为二轴系包芯纺纱。陈丽芬等的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0410066146. 2)羊毛、长丝和氨纶三合一弹力纱的纺纱方法;陈丽芬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4200M215. 3) 一种羊毛、长丝和氨纶三合一弹力纱喂入装置,是上述发明专利方法的机构的同样表达。其方法是两长丝带羊毛, 为同点汇聚的方法。与本发明原理、机构和对象都不同。类似的还有陈兰清的发明专利赛络纺氨纶包芯纱(专利号CN20071013M06. 5)为三轴系纺纱,中心为氨纶丝,在中心氨纶丝的外面由两股须条间隔缠绕包覆而成。但也为同点汇聚。与本发明的非等汇聚点的高弹复合纺纱在原理、机构和工艺上均不同。棉、麻、毛是大宗类纺织纤维,舒适、柔软、常用,但所成纱线的弹性较小,易于引起织物的起皱、纸感和穿着不适。虽然已有采用氨纶来增弹、抗皱,但大变形时织物弹性消失且结构不稳,更无法满足要求有高弹功能的医用、运动、家用纺织品和舒适及功能型服装和塑形及矫形内衣的要求。而此类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高弹性伸长率的纱线的制备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弹力丝的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解决了高弹力丝的非等汇聚点的复合纺纱,方法简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弹力长丝(弹力丝)位置和张力的定位张力盘,增加一个以等张力方式喂入弹力丝的握持棍和两个分别用来控制短纤须条位置的须条定位器;并以此实施两短纤须条和弹力丝以三轴系喂入及非等汇集点的加捻复合,最终纺制成芯层为双螺旋结构的高弹纱芯;外层为短纤须条包覆且螺距伸缩自如的高弹复合纱。该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1)纺纱准备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定位张力盘12,一个紧贴前上罗拉41的握持棍13 (定位张力盘12和握持棍13构成弹力丝喂入机构);增加第一须条定位器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第一须条定位器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位于前罗拉4的后侧;2)纱条喂入将牵伸后的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的分别对应经第一须条定位器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定位喂入前上罗拉41与前下罗拉42之间的前罗拉钳口 43 (此为两轴);弹力丝11经定位张力盘12的定张力和定位送达握持辊13,并由该握持辊握持绕行30° 1230°包覆角度后、贴附转移于前上罗拉41上,并随前上罗拉41的转动喂入前罗拉钳口 43 (此为一轴),由此形成三轴系同步喂入;3)加捻成纱当所述的第一短纤须条21、第二短纤须条31、弹力丝11从前罗拉钳口输出时,因间距和张力的不同使第一短纤须条21首先与弹力丝11在前罗拉4前的第一汇聚点复合,形成弹力丝11与第一短纤须条21复合高弹结构的双螺旋纱段7,并成为相对外层有更大弹性伸长率的纱芯,以应对芯层本身所面对的高伸长要求,这也是该复合纱既高弹又结构稳定的根本原因;然后,该双螺旋纱段7再与出前罗拉钳口 43的第二短纤须条 31在第二汇聚点复合形成第二短纤须条31包覆在外其螺距伸缩自如的高弹复合纱8,这也是弹性伸长较小的纤维,如麻、棉、绢丝、粘胶或涤纶等,能够高弹的主要原因。步骤2)中所述的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均为自然纺纱牵伸张力;弹力丝11的张力为l_15cN(优选2-12CN)。所述的第一短纤须条21与弹力丝11的间距为 l-15mm(优选2_10mm),第二短纤须条31与弹力丝11的间距为2_30mm(优选4_20mm)。步骤2、中所述的定位张力盘12的左右位置可调,用于弹力丝11的喂入定位;定位张力盘12的前后上下位置可调,用于改变弹力丝11对弹力丝11的包围角的控制,以增加张力盘12对弹力丝11的控制。所述的定位张力盘12的转动阻尼可调并与所述的包围角相结合,确定弹力丝11的喂入张力。所述的握持辊13接触位于前上罗拉41的上方,并由前上罗拉41驱动,用于弹力丝11的等张力握持,即保持定位张力盘12所赋予的张力稳定;该作用是通过弹力丝11在握持辊13的包围角以及握持辊13由前罗拉的前上罗拉41的接触等速驱动所实现。所述的弹力丝11在所述握持辊13上的包覆角为30° 1230° [可以是小于一圈的直接包覆角,优先地为60° 150°,或在此基础上地加绕1 3圈,优先地为30° 150° +(1 3) X 360° ]。第一须条定位器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分别左右移动确定第一短纤须条21、第二短纤须条31的喂入位置和与弹力丝11的轴间距。所述的轴间距与弹力丝11的张力和纺纱捻度配合,决定所述第一和第二汇聚点的位置及加捻复合的先后次序。所述的三轴系喂入的排列有两种形式一是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 位于弹力丝11同一侧,所形成的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的同侧排列;另一是通过定位张力盘12向中移位和第一短纤须条21向右移位,所形成的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位于弹力丝11两侧的双侧排列。所述的同侧排列相对增弹效果相对要好; 所述的双侧排列高弹复合纱8的结构稳定效果相对较好。所述的高弹复合纱的弹性伸长率可以通过对所述弹力丝11的张力,与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的轴间距或相对位置,以及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 和弹力丝11的复合质量比中的至少一项的调整,来确定此高弹复合纱8的弹性伸长率;所述的复合质量比为 10-80 10-80 10-60,优选为 20-60 20-60 10-40。所述的非等汇集点稳定复合纺纱制备方法中的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 31是由纺织常用短纤维制成的粗纱条经由环锭纺细纱机后侧的第一喇叭口 23、第二喇叭口 33、以一定间隔和位置地喂入后罗拉6,再经皮圈罗拉5和前罗拉4牵伸所得到的平行伸直的短纤须条。所述的间隔和位置即第一喇叭口 23与第二喇叭口 33的间隔和位置;所述的第一喇叭口 23和第二喇叭口 33均位于后罗拉6的后侧;所述的间隔和位置应与所述的短纤维须条的轴间距一致,以保证牵伸效果和纤维的平行排列与伸直。所述的弹力丝是指氨纶长丝、莱卡(Lycrf)长丝、聚烯烃基弹性丝(DOWXLAe弹性纤维)等具有弹性功能的长丝。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适于纺织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尤其是弹性伸长较小的麻、棉、绢丝、粘胶、涤纶等纤维的增弹与高弹复合纺纱。由该方法制成的高弹复合纱的弹性伸长率可在原短纤维本身的基础上在提高 30-110%,可用于高档舒适型服装、舒适型和功能型运动服装、医用和保健用纺织品,以及家用纺织品,尤其是高弹功能要求的纺织品的用纱,如紧身运动服、医用绑带和护套和舒适功能型的塑身内衣及矫形内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①仅在普通细纱机上增加一个主动张力盘,握持棍和两个定位器就解决了高弹力丝的非等汇聚点的复合纺纱,方法简捷、机构实用;②通过调整两短纤须条和弹力丝束三轴输出时的相对位置和弹力丝的张力,可有效地获得高弹双螺旋的芯纱以应对纱芯层的大变形,使该高弹复合纱的绝对弹性伸长率明显高于普通弹力复合纱和对称高弹复合纱;该方法可获得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的高弹复合纱。③由于该纱的双层结构,外层主要靠纤维的转动、内层靠双螺旋弹簧式伸长,又有弹力丝的包缠和回弹力以及短纤维间的抱合,即便是低伸长刚性大的纤维,也能获得结构稳定的高弹性复合纺纱,故对纤维的适应性增强,可以选择任意纺织用短纤进行增弹和高弹化,并弹性改善显著;④以本发明制得的高弹复合纱可用于高档舒适型服装、舒适型和功能型运动服装、医用和保健用纺织品,以及家用纺织品,尤其是高弹功能要求的纺织品的用纱。


图1是本发明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原理图;图2是本发明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侧视原理图3是本发明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弹力丝喂入机构,其包括12-定位张力盘;13-握持棍;涉及11-弹力丝;第一短纤喂入机构,其包括22-第一须条定位器;23-第一喇叭口 ;涉及21-第一短纤须条;第二短纤喂入机构,其包括32-第二须条定位器;33-第二喇叭口 ;涉及31-第二短纤须条;4-前罗拉,其包括41-前上罗拉;42-前下罗拉;43-前罗拉钳口 ;5-皮圈罗拉;6-后罗拉;7-双螺旋纱段,其中7U、7S_分别为未拉伸和拉伸后的双螺旋芯纱;8-高弹复合纱,其中8U、8S_分别为未拉伸和拉伸后的高弹复合纱;图1中实线部分为两短纤须条的同侧排列复合纺纱示意;虚线部分为两短纤须条的双侧排列复合纺纱示意。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采用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弹力长丝(弹力丝)位置和张力的定位张力盘,增加一个以等张力方式喂入弹力丝的握持棍和两个分别用来控制短纤须条位置的须条定位器;并以此实施两短纤须条和弹力丝以三轴系喂入及非等汇集点的加捻复合,最终纺制成芯层为双螺旋结构的高弹纱芯; 外层为短纤须条包覆且螺距伸缩自如的高弹复合纱8,如图1、图2、图3所示。该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1)纺纱准备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定位张力盘12,一个紧贴前上罗拉41的握持棍13 (定位张力盘12和握持棍13构成弹力丝喂入机构);增加第一须条定位器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第一须条定位器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位于前罗拉4的后侧;2)纱条喂入取同样的或不同纤维的粗纱筒两筒,粗纱条以一定间隔和位置由所述环锭纺细纱机的喇叭口 23和33喂入后罗拉6,经皮圈罗拉5和前罗拉4牵伸后形成两束伸直平行的短纤维须条,此为两轴。将牵伸后的第一短纤须条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的分别对应经第一须条定位器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定位喂入前上罗拉41与前下罗拉42之间的前罗拉钳口 43.取一弹性长丝筒,弹力丝11经定位张力盘12的定张力和定位送达握持辊13,并由该握持辊握持绕行30° 1230°包覆角度后、贴附转移于前上罗拉41上,并随前上罗拉 41的转动喂入前罗拉钳口 43,此为一轴;由此形成三轴系同步喂入;3)加捻成纱当所述的第一短纤须条21、第二短纤须条31、弹力丝11从前罗拉钳口输出时,因间距和张力的不同使第一短纤须条21首先与弹力丝11在前罗拉4前的第一汇聚点复合,形成弹力丝11与第一短纤须条21复合高弹结构的双螺旋纱段7,并成为相对外层有更大弹性伸长率的纱芯,以应对芯层本身所面对的高伸长要求,这也是该复合纱既高弹又结构稳定的根本原因;然后,该双螺旋纱段7再与出前罗拉钳口 43的第二短纤须条 31在第二汇聚点复合形成第二短纤须条31包覆在外其螺距伸缩自如的高弹复合纱8,这也是弹性伸长较小的纤维,如麻、棉、绢丝、粘胶或涤纶等,能够高弹的主要原因。通过选择所用的纤维及其复合比例,即选择的弹力丝,粗纱条,复合质量比;通过改变复合纺纱工艺参数,即弹力丝的张力,弹力丝对握持辊的包围角(包围角=绕角+加绕圈数X360° ),两束短纤维须条分别与弹力丝的轴间距,纺纱捻度,进行按本发明的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复合纺纱,并纺制成结构稳定的高弹复合纱,具体工艺参数详见实施例1 8。所得的高弹复合纱8的弹性伸长率是在若干次反复定伸长拉伸后计算获得的,计算式为弹性伸长率=(L-L0)/L0= AIVLci,其中,Ltl为原长;L为拉伸长度;AL为绝对伸长值,详见图3所示。弹性伸长率是指材料能拉长并能回复到原位的伸长率。实测值详见实施例1 8。实施例1 纺制棉+氨纶长丝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两筒棉粗纱条和一筒氨纶长丝进行三轴系的非等汇聚点复合纺纱;三轴原料棉/棉/氨纶丝的复合质量比为40/40/20,采用上述复合纺纱方法,氨纶丝以ScN张力, 与握持棍的包围角为120° +0°加绕圈数为零,从一轴喂入;两束棉短纤须条分别从另外两轴、以与氨纶丝的轴间距8mm和4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120捻/IOcm ;出前罗拉钳口的氨纶丝与其中一棉短纤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另一棉短纤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3. 5mm,形成棉纤维螺旋包覆在氨纶/棉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100%时,反复作用100 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和外观如棉。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实施例2 纺制绢丝+莱卡纶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两筒绢丝粗纱条和一筒莱卡长丝进行三轴系的非等汇聚点复合纺纱;三轴原料绢丝短纤/绢丝短纤/氨纶丝的复合质量比为35/35/30,采用上述复合纺纱方法,莱卡丝以ScN张力,与握持棍的包围角为100° +0°加绕圈数为零,从一轴喂入;绢丝短纤须条以纺纱牵伸的自然张力从另外两轴,以与莱卡丝的轴间距8mm和4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 120捻/10cm,出前罗拉钳口的莱卡丝与其中一绢丝短纤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另一绢丝短纤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3. 5mm, 形成绢丝纤维螺旋包覆在莱卡/绢丝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90%时,反复作用100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和外观如蚕丝。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实施例3 纺制棉麻混纺+氨纶长丝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两筒棉麻混纺粗纱条和一筒氨纶长丝进行三轴系的非等汇聚点复合纺纱;三轴原料棉麻混纺/棉麻混纺/氨纶丝的复合质量比为50/30/20,采用上述复合纺纱方法, 氨纶丝以15cN张力,与握持辊包围角为80° +360° (80°并加绕1圈),从一轴喂入;两束棉麻混纺短纤须条分别从另外两轴、以与氨纶丝的轴间距IOmm和6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150捻/IOcm ;出前罗拉钳口的氨纶丝与其中一棉麻混纺短纤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另一棉麻混纺短纤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2. 5mm,形成棉麻混纺纤维螺旋包覆在氨纶/棉麻混纺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108%时,反复作用100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和外观如棉麻纱。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实施例4 纺制苎麻+DOW XLA丝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两筒苎麻粗纱条和一筒DOW XLA丝作为复合纺纱的原料,三轴原料苎麻/苎麻/DOWXLA丝的复合质量比为35/35/30,利用本发明的复合纺纱工艺纺纱。DOW XLA丝以一定的张力5cN,与握持辊包围角为150° +360° (110°并加绕1圈),从中心轴喂入;两束苎麻纤须条分别从双侧的两轴、以与DOW XLA长丝的轴间距6mm和4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110捻/IOcm ;出前罗拉钳口的DOW XLA丝与其中一苎麻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另一羊毛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1.5mm, 形成苎麻纤维螺旋包覆在DOW XLA/苎麻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70%时,反复作用400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如苎麻。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实施例5 纺制羊毛+DOW XLA丝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两筒羊毛粗纱条和一筒DOW XLA长丝进行三轴系的非等汇聚点复合纺纱 ’三轴原料羊毛/羊毛/DOW XLA丝的复合质量比为38/38/M,采用上述复合纺纱方法,DOff XLA丝以6cN张力,与握持辊包围角为110° +0°加绕圈数为零,从一轴喂入;两束羊毛短纤须条分别从另外两轴、以与DOW XLA丝的轴间距IOmm和6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120捻 /IOcm ;出前罗拉钳口的DOW XLA丝与其中一羊毛短纤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另一羊毛短纤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4. 5mm,形成羊毛纤维螺旋包覆在DOW XLA丝/羊毛短纤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110%时,反复作用100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和外观如羊毛。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实施例6 纺制羊毛+莱卡丝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一筒精纺羊毛粗纱条、一筒精纺涤纶短纤粗纱条和一筒莱卡长丝进行三轴系的非等汇聚点复合纺纱;三轴原料羊毛/涤纶短纤/莱卡丝的复合质量比为50/25/25,采用上述复合纺纱方法,莱卡丝以12cN张力,与握持辊包围角为60° ++1080° (110°并加绕3圈),从中心喂入;羊毛须条以纺纱牵伸的自然张力从双侧的两轴,以与莱卡长丝间距分别为8mm和12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90捻/IOcm ;出前罗拉钳口的莱卡丝与其中一涤纶短纤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另一羊毛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2. 5mm,形成羊毛纤维螺旋包覆在莱卡/涤纶短纤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80%时,反复作用400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和外观都如羊毛。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实施例7 纺制涤纶、Modal+莱卡丝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一筒涤纶粗纱条、一筒Modal粗纱条和一筒莱卡丝作为复合纺纱的原料,三轴原料涤纶/Modal/莱卡丝的复合质量比为40/40/20,利用本发明的复合纺纱工艺纺纱。 莱卡丝以一定的张力10cN,与握持辊包围角为120°和加绕圈数为零,从一轴喂入;涤纶须条和Modal须条以纺纱牵伸的自然张力从另外两轴以与莱卡丝的间距分别4mm和12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100捻/IOcm ;出前罗拉钳口的莱卡丝与其中涤纶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Modal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 6. 5mm,形成Modal纤维螺旋包覆在莱卡丝/涤纶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90%时,反复作用100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如再生纤维素纤维。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实施例8 纺制粘胶、涤纶+氨纶丝非等汇聚点高弹力复合纱选取一筒粘胶粗纱条、一筒涤纶粗纱条和一筒氨纶丝作为复合纺纱的原料,三轴原料粘胶短纤/涤纶短纤/氨纶丝的复合质量比为40/40/20,利用本发明的复合纺纱工艺纺纱。氨纶丝以一定的张力10cN,与握持辊包围角为120°和加绕圈数为零,从一轴喂入;粘胶短纤须条和涤纶短纤须条以纺纱牵伸的自然张力从另外两轴、以与氨纶丝的间距分别4mm和12mm喂入,纺纱的捻度为100捻/IOcm ;出前罗拉钳口的氨纶丝与其中涤纶短纤须条首先在A点复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纱段,然后该纱段再与出前罗拉钳口的粘胶短纤须条在B点复合,AB段为5mm,形成粘胶短纤维螺旋包覆在氨纶丝/涤纶短纤双螺旋结构芯纱的外层的高弹复合纱,该高弹复合纱在弹性伸长率为90%时,反复作用100次,纱外形完好;舒适性如再生纤维素纤维。说明获得的高弹复合纱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弹力长丝位置和张力的定位张力盘,增加一个以等张力方式喂入弹力丝的握持棍和两个分别用来控制短纤须条位置的须条定位器;并以此实施两短纤须条和弹力丝以三轴系喂入及非等汇集点的加捻复合,最终纺制成芯层为双螺旋结构的高弹纱芯、外层为短纤须条包覆且螺距伸缩自如的高弹复合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为1)纺纱准备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定位张力盘(12),一个紧贴前上罗拉 (41)的握持棍(1 ;增加第一须条定位器0 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第一须条定位器 (2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位于前罗拉的后侧;2)纱条喂入将牵伸后的第一短纤须条和第二短纤须条(31)的分别对应经第一须条定位器02)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2)定位喂入前上罗拉Gl)与前下罗拉G2)之间的前罗拉钳口 G3);弹力丝(11)经定位张力盘(12)的定张力和定位送达握持辊(13),并由该握持辊握持绕行30° 1230°包覆角度后、贴附转移于前上罗拉Gl)上,并随前上罗拉 (41)的转动喂入前罗拉钳口(43),由此形成三轴系同步喂入;3)加捻成纱当所述的第一短纤须条(21)、第二短纤须条(31)、弹力丝(11)从前罗拉钳口输出时,第一短纤须条首先与弹力丝(11)在前罗拉(4)前的第一汇聚点复合,形成弹力丝(11)与第一短纤须条复合的双螺旋纱段(7);然后,该双螺旋纱段(7)再与出前罗拉钳口 ^幻的第二短纤须条(31)在第二汇聚点复合形成第二短纤须条(31)包覆在外的高弹复合纱(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短纤须条和第二短纤须条(31)均为自然纺纱牵伸张力;弹力丝(11)的张力为 l-15cN。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短纤须条与弹力丝(11)的间距为l_15mm,第二短纤须条(31)与弹力丝(11)的间距为2-3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定位张力盘(1 的左右位置可调,用于弹力丝(11)的喂入定位;定位张力盘(1 的前后上下位置可调,用于改变弹力丝(11)对弹力丝(11)的包围角的控制,以增加张力盘(12) 对弹力丝(11)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握持辊(13)接触位于前上罗拉Gl)的上方,并由前上罗拉Gl)驱动,用于弹力丝(11)的等张力握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第一须条定位器(2 和第二须条定位器(3 分别左右移动确定第一短纤须条(21)、第二短纤须条(31)的喂入位置和与弹力丝(11)的轴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轴系喂入的排列有两种形式一是第一短纤须条和第二短纤须条(31)位于弹力丝(11)同一侧,所形成的第一短纤须条和第二短纤须条(31)的同侧排列;另一是通过定位张力盘(1 向中移位和第一短纤须条向右移位,所形成的第一短纤须条 (21)和第二短纤须条(31)位于弹力丝(11)两侧的双侧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高弹复合纱的弹性伸长率可以通过对所述弹力丝(11)的张力,与第一短纤须条和第二短纤须条(31)的轴间距或相对位置,以及第一短纤须条和第二短纤须条(31) 和弹力丝(11)的复合质量比中的至少一项的调整,来确定此高弹复合纱(8)的弹性伸长率;所述的复合质量比为10-80 10-80 10-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弹力丝是指氨纶长丝、莱卡长丝或聚烯烃基弹性丝。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属纺织复合纱纺纱技术领域。一种非等汇聚点高弹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弹力长丝位置和张力的定位张力盘,增加一个以等张力方式喂入弹力丝的握持棍和两个分别用来控制短纤须条位置的须条定位器;并以此实施两短纤须条和弹力丝以三轴系喂入及非等汇集点的加捻复合,最终纺制成芯层为双螺旋结构的高弹纱芯;外层为短纤须条包覆且螺距伸缩自如的高弹复合纱。该方法可获得具有高弹性且结构稳定的高弹复合纱。
文档编号D02G3/32GK102304797SQ201110242100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3日
发明者于伟东, 吴济宏, 柯贵珍, 石先军, 蔡光明 申请人:武汉纺织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