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53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割纱线中常用的玻纤或者钢丝往往暴露明显,极易接触人体,造成刺激或者伤害,由这些防割纱线编织而成的织物手感粗糙、厚重,导致佩戴者本能不愿意全时佩戴,且使用不灵活,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同时极易造成佩戴者的操作失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及其织物,在保证在防切割品质优异的前提下,保障舒适手感。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包括核心纤维和外层纤维,外层纤维通过包芯工艺包裹核心纤维,核心纤维为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或者钢丝长丝一种或多种;外层纤维为芳纶短纤或者聚乙烯短纤,或者为为芳纶短纤和聚乙烯短纤的混合纤维或者为含有芳纶短纤和聚乙烯短纤这两种纤维的混合纤维。玻璃长丝或玄武岩长丝的细度为5 150tex,钢丝长丝的细度为2 150um,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或钢丝长丝具有20 1500捻/米的捻度。芳纶短纤或者聚乙烯短纤的平均长度12 180mm。包芯工艺为纤维在受力牵伸并同时加捻的过程中,通过导纱装置导入核心纤维,并将核心纤维包裹在外层纤维核心的生产过程。加捻的捻度为20 1500捻/米。捻向为S向或者Z向。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在耐切割纱线中的应用,具有耐切割包芯纱线的包芯、包覆或合捻纱线。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在耐切割织物的应用,由耐切割包芯纱线或者具有耐切割包芯纱线的包芯、包覆和合捻纱编织而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防切割品质优异,同时编织的织物穿戴舒适,令在危险环境中的防护产品使用者可以舒适自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图I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如图I所示,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包括核心纤维I和外层纤维2,外层纤维2通过包芯工艺包裹核心纤维1,核心纤维I为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或者钢丝长丝,或者为包含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和钢丝长丝这三种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长丝的包覆、包芯、加捻纱线;外层纤维2为芳纶短纤或者聚乙烯短纤,或者为为芳纶短纤和聚乙烯短纤的混合纤维(任意比例),或者为含有芳纶短纤和聚乙烯短纤这两种纤维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纤维和其他纤维的混合纤维。玻璃长丝或玄武岩长丝的细度为5 150tex,钢丝长丝的细度为2 150um,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或钢丝长丝具有20 1500捻/米的捻度。包芯工艺为纤维在受力牵伸并同时加捻的过程中,通过导纱装置导入核心纤维,并将核心纤维包裹在外层纤维核心的生产过程。加捻的捻度为20 1500捻/米。捻向为S向或者Z向。芳纶1414/钢丝包芯纱将I. 5D(丹尼尔)芳纶1414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直径50um的316L不锈钢丝包芯成总支数为15Ne的芳纶1414/钢丝包芯纱。 芳纶1414/玻纤包芯纱将I. 5D(丹尼尔)芳纶1414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22tex的玻纤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IONe的芳纶1414/玻纤包芯纱。芳纶1414/玄武岩包芯纱将I. 5D (丹尼尔)芳纶1414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22tex的玄武岩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IONe的芳纶1414/玄武岩包芯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丝包芯纱将2. OD (丹尼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纤维(平均长度45_)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直径50um的316L不锈钢丝包芯成总支数为14Ne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丝包芯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纤包芯纱将2. OD (丹尼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纤维(平均长度45_)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Iltex的玻纤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IONe的超高分子量/玻纤包芯纱。芳纶1414/芳纶1313/玻纤包芯纱将2. OD (丹尼尔)芳纶1313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和I. 5D (丹尼尔)芳纶1414以50 :50比例混和的纤维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Iltex的玻纤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20Ne的芳纶1414/芳纶1313/玻纤包芯纱。芳纶1414/芳纶1313/钢丝包芯纱将2. OD (丹尼尔)芳纶1313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和I. 5D(丹尼尔)芳纶1414以40 60比例混和的纤维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65um的304L钢丝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20Ne的芳纶1414/芳纶1313/钢丝包芯纱芳纶141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纤包芯纱将I. OD (丹尼尔)芳纶1414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和2. OD (丹尼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以40 60比例混和的纤维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22tex的玻纤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16Ne的芳纶141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纤包芯纱。芳纶141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丝包芯纱将I. OD(丹尼尔)芳纶1414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和2. OD(丹尼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以30 :70比例混和的纤维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35um的304L钢丝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16Ne的芳纶141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丝包芯纱。芳纶1414/涤纶/玻纤包芯纱将2. OD (丹尼尔)芳纶1414短纤维(平均长度45mm)和I. (丹尼尔)涤纶短纤维以36 64比例混和的纤维通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环锭纺的方式,从纤维转化成细纱,并在成细纱过程中,将Iltex的玻纤长丝包芯成总支数为IONe芳纶1414/涤纶/玻纤包芯纱。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耐切割纱线,以实施例I中的耐切割包芯纱线3为核心的包覆纱线4。产品除了具有实施例I所述包芯纱的特点外,更结合了包覆工艺的多样性,给产品带来更多的式样/性能上的优越性。核心包芯纱为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 外层包覆纱线为粗细5_200tex的短纤纱线或者长丝纱线,捻向为S向或者Z向。外层包覆纱线的根数为1-5根,捻向分别为S向或者Z向。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耐切割纱线,以包含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线的合捻纱线。产品除了具有实施例I所述包芯纱的特点外,更结合了倍捻工艺的特点和其他并股纱线的性能,给产品带来更多的式样/性能上的优越性。A纱5为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捻向为S向或者Z向B纱6为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或者其他短纤纱线或者长丝纱线,捻向与A纱相同。合股线捻向同A和B纱相反,捻度为20-1500捻/米。股线单纱根数为2-6根。实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可为其中1-6根,且每根可不同。实施例4一种耐切割针织手套,其中包含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线或者含有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线的包芯、包裹或者合捻纱编织而成。此手套可以在用料比同类手套更轻的前提下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耐切割效果。且舒适感佳。 此针织手套针织密度为7-18针/英寸。此针织手套尺寸为6,7,8,9,10,11号,长度为100-350mm.实施例5一种内切割机织面料,其中包含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线或者含有实施例I中所述耐切割包芯纱线的包芯、包裹或者合捻纱编织而成。此面料可以在用料比同类面料更轻的前提下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耐切割效果。且舒适感佳。此机织面料的经纱密度为10-25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10-250根/英寸。此面料的结构为平纹,斜纹,缎纹,提花方格等。
权利要求
1.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包括外层纤维和通过包芯工艺包裹的核心纤维,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核心纤维为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或者钢丝长丝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外层纤维为芳纶短纤或者聚乙烯短纤,或者为芳纶短纤和聚乙烯短纤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纤维,或者为含有芳纶短纤和/或聚乙烯短纤的混合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长丝或玄武岩长丝的细度为5 150tex,钢丝长丝的细度为2 150um,且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或钢丝长丝具有20 1500捻/米的捻度。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芳纶短纤或者聚乙烯短纤的平均长度为12 180mm。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芯工艺为外层纤维在受力牵伸并同时加捻的过程中,通过导纱装置导入核心纤维,并将核心纤维包裹在外层纤维核心,加捻的捻度为20 1500捻/米。
5.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在耐切割纱线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切割纱线为权利要求I所述纱线的包芯、包覆和合捻纱线。
6.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在耐切割织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切割织物为权利要求I和/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编织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切割包芯纱线,包括外层纤维和通过包芯工艺包裹的核心纤维,核心纤维为玻璃长丝、玄武岩长丝或者钢丝长丝的一种或多种;外层纤维为芳纶短纤或者聚乙烯短纤,或者为芳纶短纤和聚乙烯短纤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纤维,或者为含有芳纶短纤和/或聚乙烯短纤的混合纤维。本发明也公开了该耐切割包芯纱线在在耐切割织物的应用。本发明防切割品质优异,编织的织物穿戴舒适,令在危险环境中的防护产品使用者可以舒适自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D02G3/04GK102828312SQ20121033408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何英杰 申请人:常州科旭纺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