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627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圆编织设备中,经过圆编织而形成的筒形织物经过专门的传输管道传输至输出端,筒形织物在管道中传输的主要动力是依靠气流,在输出端附件架设风机,从传输管道中吸出气流,从而形成从编织机械部分到输出端口的流动气流,这股流动气流会将筒形织物输出至输出端。对于筒形织物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在下一道工序前,将该筒形织物的里外面进行翻转,以袜子为例,通过圆编织工艺制作袜子时,先编织出一个圆筒形的袜子筒,之后需要将袜子筒的里外面进行翻转,然后再进行袜子前部的缝合,最后再将袜子的里外面进行翻转,从而使得袜子前部缝合的部分处于袜子的内部,袜子外部的外观是平整的。发明人的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陷:现有技术中,针对筒形织物的操作处理都是在筒形织物从传输管道中输出后,依靠工人手工完成的,这样的操作效率很低而且需要一个专门的工序来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使得能够在传输管道中借助气流来对筒形织物进行操作处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其包括:用于传输所述筒形织物的传输管道、设置于所述传输管道之中的中心管、用于在所述传输管道中形成主气流的第一风机以及用于在所述传输管道中形成辅助气流的第二风机,所述中心管的内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中心管的外壁与所述传输管道的内壁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风机用于通过所述辅助气流控制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或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气流强度。本发明实施例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通过在传输通道设置中心管,并通过第二风机对中心管内部和/或外部的气流通道的气流控制,实现了在传输管道中借助气流来对筒形织物进行操作处理,从而在筒形织物从该传输管道输出时,已经完成了一些处理操作,从而能够简化生产工序。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附图标号说明:筒形织物1;传输管道2;中心管3;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第一气流通道21;第二气流通道22;第三气流通道23;第四气流通道24;喷管结构25;第一气流入口部分251;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第五气流通道26;管口部分31;管身部分32;管尾部分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14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相应气流流动的方向。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1所示,该处理装置整体上包括用于传输筒形织物1的传输管道2、设置于传输管道2之中的中心管3、用于在传输管道2中形成主气流的第一风机4、以及用于在传输管道2中形成辅助气流的第二风机5,其中,中心管3的内部形成的气流通道为第一气流通道21,中心管3的外壁与传输管道2的内壁形成的气流通道为第二气流通道22,没有中心管3的部分的气流通道可以定义为第三气流通道23。第二风机5用于通过辅助气流控制第一气流通道21和/或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强度,通过第一气流通道21和/或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变化,能够实现对筒形织物的不同的操作处理,例如,通过合理的控制可以实现如现有技术中想要实现的里外翻转操作,或者实现将筒形织物进行一定的拉伸、压缩或者其他整形操作,具体的操作可以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并借助第二风机对气流的灵活控制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着重以将筒形织物进行里外翻转的处理操作为示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实际应用中,中心管3的大小应该能够使得筒形织物1套在该中心管3的外侧,并且还能够让筒形织物1被吸入后从中心管3的内部通过。此外,第一气流通道21和第二气流通道的22的大小比例应当满足在仅有第一风机4的情况下,筒形织物1能够正常的套在中心管3上,而不是被直接吸入到中心管3中。由于筒形织物1本身在到达中心管3处时,已经处于运动中的状态,基于其自身的运动惯性,会保持原有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在第一气流通道21和第二气流通道的22的气流强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筒形织物1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传输通道2的前方运动,套在中心管3上,较为优选地,中心管3和传输通道2均竖向设置,这样借助重力作用,能够使得筒形织物1更好地套在中心管3上。本发明实施例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在筒形织物的传输通道中,设置能够从筒形织物的一端穿入到筒形织物中的中心管,并借助对中心管内外气流通道的气流的控制,将筒形织物的另一端吸入到中心管的内部,然后从中心管的出风口输出,从而实现筒形织物的翻转。具体地,第二风机5用于通过辅助气流(通过控制辅助气流的大小和方向等)控制第一气流通道21和/或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强度,以实现如下的动作状态:如图2所示,中心管3从筒形织物1的一端穿入第一距离L1,然后如图3所示,筒形织物1的另一端被中心管3的进风口吸入,然后再如图4所示,筒形织物1进入中心管3中传输,在通过中心管3后,从中心管3的出风口输出到传输管道2中。在上述处理装置中,通过在传输通道设置中心管,并通过第二风机对中心管内部和/或外部的气流通道的气流控制,实现了在筒形织物的传输过程中进行翻袜动作,从而在筒形织物从该传输管道输出时,就能够直接开始下一个工序的作业,节省了操作人员翻转操作。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在传输管道2的局部设置有喷管结构25,该喷管结构25具有通道逐渐缩小的第一气流入口部分251和通道逐渐增大的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中心管3的入口(图中位于上部的管口为入口)设置于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中或者接近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的位置。通过该喷管结构,能够形成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气流,其中,气流在在第一气流入口部分251被喷管结构压缩,然后在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会向两侧迅速喷出,当筒形织物1在通过喷管的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时,会受到气流的作用向四周撑开,从而使得筒形织物更加容易的张口并套在设置于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中的中心管3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喷管结构25可以采用从第一气流入口部分251直接变化为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的结构,即喷管结构25的截面积先逐渐缩小然后再逐渐增大中间没有过渡阶段。另外,喷管结构25也可以采用具有连接在第一气流入口部分251和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之间的过渡部分的结构,该过渡部分的截面积不变化,不过该渡部分不易过长。此外,中心管3可以具体包括管口部分31和管身部分32,管口部分31的管道从管身部分32的一端向中心管3的进风口逐渐缩小形成锥台形,中心管3的出风口设置于管身部分32的另一端。锥台形的管口部分能够更加有利于穿入到筒形织物中。另外,如图6所示,中心管3可以包括管口部分31、管身部分32以及管尾部分33,管口部分31和管尾部分33均呈锥台形,即管口部分31的管道从管身部分32的一端向中心管3的进风口逐渐缩小形成管口部分31的锥台形,管尾部分33的管道从管身部分32的另一端向中心管3的出风口逐渐缩小形成管尾部分33的锥台形。这样的结构除了具有上述图5中所示的结构的优点外,由于管口部分31和管尾部分33均相对于管身部分32缩小了,因此,导致第一气流通道的气流强度会明显小于第二气流通道的气流强度,从而在正常状态下,袜子更加容易地套在中心管上,而不会被吸入。需要说明的是,中心管3的结构和喷管结构25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在其单独使用的情况下,均能够实现有利于筒形织物套在中心管上的效果,在组合使用的情况下,效果更佳。实施例三如图7至图10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对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风机进行进一步地示例性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二风机5通过第四气流通道24与第二气流通道22联通。其中,第四气流通道24可以设置为与主气流的正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即如图中所示,第四气流通道24倾向向上设置,与主气流的正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具体地,在传输通道2的外壁上开设有第四气流通道安装通孔,第四气流通道安装通孔的位置与中心管3的管尾部分33对应。第四气流通道24的一端安装在第四气流通道安装通孔中,第四气流通道24的另一端与第二风机5的进/出风口连接。第二风机5选用既能够吸出辅助气流又能够通入辅助气流的风机,使得第二风机既能够从第二气流通道内吸出辅助气流又能够向第二气流通道内通入辅助气流。通过第二风机吸出辅助气流和通入辅助气流的切换,能够控制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强度,从而使第一气流通道21和第二气流通道22之间产生气流强度差异,并可以通过对风机的控制来进一步控制这种气流强度差异的大小,当第一气流通道21和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强度大致一致时或者当第二气流通道22大于第一气流通道21的气流强度(第二风机处于吸出辅助气流)时,筒形织物1会正常的沿着传输管道2向下传输,并套在中心管3的外侧,当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强度小于第一气流通道21的气流强度(第二风机处于通入辅助气流)时,可以实现将筒形织物1吸入至中心管3中,并进一步从中心管3中的第一气流通道21中传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的筒形织物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合理调整两个气流通道之间的气流强度差(产生的吸力的差异),以实现筒形织物的吸入,具体的气流强度的差异,可以通过调整第二风机的风速而实现。当然较为优选的方式是,当需要吸入筒形织物时,直接将第二风机调整到通入辅助气流的状态,同时可以将第二风机的风速调至最大,从而阻碍第二气流通道中的气流流通,使得筒形织物受到的中心管中的第一气流通道的吸力大于第二气流通道中的推力,进入中心管中。此外,第二风机的动作可以通过检测器配合控制器来进行触发,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织物检测器,用于检测筒形织物与中心管的相对位置。织物检测器可以由例如光电检测器等非接触传感器实现也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或者行程开关等接触式传感器实现。风机控制器,用于根据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的相对位置,控制第二风机运转。该风机控制器可以与织物检测器电连接或者无线连接等。其中,风机控制器所执行的具体控制操作可以包括如下几种控制情形中至少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情形之一:如图7所示,可以在喷管结构25的第一气流出口部分252设置一个织物检测器,当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筒形织物1(具体可以以筒形织物1的下端部为准)距离中心管3的距离小于第二距离L2时,控制第二风机5从第二气流通道22向外吸出辅助气流,以增加第二气流通道22中的吸力,使得筒形织物1可以更加容易地套在中心管3上。情形之二:如图8所示,可以在中心管上设置另一个织物检测器(检测距离L1和距离L2的织物检测器也可以由一个织物检测器来完成,也可以由两个分体的织物检测器来完成),当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筒形织物1已经套在中心管上第一距离L1后,控制第二风机5向第二气流通道22中通入辅助气流,以减少第二气流通道22中的吸力,其中,第四气流通道24与第二气流通道22联通的位置距离中心管3的进风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L1。情形之三: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当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筒形织物1已经全部或者部分被吸入到第一气流通道21后,控制第二风机5停止通入辅助气流。其中,上述的第一距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选择在筒形织物的大部分已经套在了中心管上时的长度设定为第一距离(例如筒形织物的四分之三),从而确保筒形织物能够顺利的里外翻转。上述第二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选择喷管结构的第一气流出口部分与中心管之间的长度设定为第二距离。另外,与上述实施例一样,传输管道2和中心管3优选为竖向设置。实施例四如图11至图14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风机5通过第五气流通道26与第一气流通道21联通,用于控制第一气流通道21的气流强度。其中,第五气流通道26与主气流的正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具体地,在中心管3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五气流通道安装通孔,在传输通道2的外壁上开设有通孔,第五气流通道安装通孔的位置临近中心管3的管尾部分33。第五气流通道26的一端穿过通孔安装在第五气流通道安装通孔中,第五气流通道26的另一端与第二风机5的进/出风口连接。第二风机选用既能够吸出辅助气流又能够通入辅助气流的风机,使得第二风机既能够从第一气流通道内吸出辅助气流又能够向第一气流通道内通入辅助气流。其中,中心管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二中所示的示例性的结构。此外,如上述实施例二所描述的,在传输管道2的局部也可以设置有喷管结构25,其中,喷管结构25的具体结构以及中心管3与喷管结构25的位置关系可以如实施例二所说明的一致。通过第二风机吸出辅助气流和通入辅助气流的切换,能够控制第一气流通道21的气流强度,从而使第一气流通道21和第二气流通道22之间产生气流差异,并可以通过对风机的控制来进一步控制这种气流强度差异的大小。具体地,当第一气流通道21和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强度大致一致时或者当第二气流通道22大于第一气流通道21的气流强度(如图11所示,第二风机处于向第一气流通道中通入辅助气流的状态)时,筒形织物1会正常的沿着传输管道2向下传输,并套在中心管3的外侧,当第二气流通道22的气流强度小于第一气流通道21的气流强度(如图12和13所示,第二风机处于从第一气流通道中吸出辅助气流的状态)时,可以实现将筒形织物1吸入至中心管3中,并进一步从中心管3中的第一气流通道21中传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的筒形织物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合理调整两个气流通道之间的气流强度差(产生的吸力的差异),以实现筒形织物的吸入,具体的气流强度的差异,可以通过调整第二风机的风速而实现。当然较为优选的方式是,当需要吸入筒形织物时,直接将第二风机调整到吸出辅助气流的状态,同时可以将第二风机的风速调至最大,从而增大第一气流通道中的气流流通,使得筒形织物受到的中心管中的第一气流通道的吸力大于第二气流通道中的推力,进入中心管中。此外,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第二风机的动作可以通过检测器配合控制器来进行触发,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筒形织物的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织物检测器,用于检测筒形织物与中心管的相对位置。织物检测器可以由例如光电检测器等非接触传感器实现也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或者行程开关等接触式传感器实现。风机控制器,用于根据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的相对位置,控制第二风机运转。该风机控制器可以与织物检测器电连接或者无线连接等。其中,风机控制器所执行的具体控制操作可以包括如下几种控制情形中至少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情形之一:如图11所示,当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筒形织物1距离中心管3的距离小于第二距离L2时,控制第二风机5向第一气流通道21通入辅助气流,以减小第一气流通道21中的吸力,使得筒形织物1可以更加容易地套在中心管3上。情形之二: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筒形织物1已经套在中心管3上第一距离L1后,控制第二风机5从第一气流通道21中吸出辅助气流,以增加第一气流通道21中的吸力,将筒形织物1吸入中心管中,其中,第五气流通道26与第一气流通道21联通的位置距离中心管3的进风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L1。情形之三: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当织物检测器检测到筒形织物1已经全部或者部分被吸入到第一气流通道21后,控制第二风机5停止吸出辅助气流,依靠主气流即可顺利地将筒形织物吸出。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中心管、传输管道以及通道中的喷管结构的具体结构均可以采用前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示例性结构,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均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并不限制与本发明实施例的文字描述。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筒形织物可以对应于袜子、护踝、护肘、裤子腿、裙子、上衣等筒形部分等。另外,在传输通道临近第一风机的一侧设置有筒形织物输出口,在筒形织物输出口上设置有挡板。当没有筒形织物输出时,挡板通过弹簧轴扣在筒形织物输出口上,使得筒形织物输出口处于关闭状态;当有筒形织物需要输出时,挡板受到筒形织物的重力作用而被压下,筒形织物从筒形织物输出口处输出;随后,挡板受到弹簧轴的弹力扣在筒形织物输出口上。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