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735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在缝制结束后驱动切线机构将面线和底线切断。日本特许公开2006年第314514号公报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机构具有固定刀和可动刀。固定刀固定于针板的下表面,将刀尖配置在针板的容针孔的侧方。可动刀配置在固定刀的下侧,可动刀以能转动的方式被台阶螺钉安装在针板上。可动刀与脉冲马达相连结。在切线时,缝纫机驱动脉冲马达,使可动刀以台阶螺钉为中心转动。可动刀捕捉面线和底线并将面线和底线夹在该可动刀与固定刀之间,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切线机构在针板的下侧将面线和底线切断。被切断后的面线和底线的线头残留在处于针板上的布料上。线头的长度同从与针板的上表面相对的布料背面侧的线迹形成位置开始经由容针孔至固定刀的刀尖这一路径的长度相当。优选的是,使残留在布料上的面线和底线的线头较短。切线机构的固定刀的刀尖位于容针孔的侧方,因此,刀尖与容针孔之间存在距离。当与上述公报所述的切线机构相比使刀尖的位置靠近容针孔时,存在底线在缝制时触碰固定刀从而被误切断的可能性。因此,难以使残留在布料上的面线和底线的线头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在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后残留在缝制对象上的面线和底线的线头较短的缝纫机。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具有:固定刀,其设于具有供机针穿过的容针孔的针板的下侧,具有第一刀刃部,所述第一刀刃部朝向所述容针孔侧;可动刀,其以能水平地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针板的下侧,具有第二刀刃部,所述第二刀刃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刀刃部交叉的路径上往复移动;连杆机构,其与所述可动刀以相互能转动的方式相连结,用于驱动所述可动刀;及马达,其能够驱动所述连杆机构,使所述可动刀往复移动,在所述马达驱动所述可动刀时,由所述可动刀捕捉面线和底线,且使所述第二刀刃部与所述第一刀刃部交叉,将所述面线和底线切断,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保护构件,在所述可动刀未被驱动时,该保护构件位于处于所述固定刀的下侧的保护位置,在所述可动刀被驱动时,该保护构件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刀刃部而言远离所述容针孔的退避位置,在所述保护构件位于所述保护位置时,在包含所述固定刀、所述保护构件和所述容针孔的中心位置在内的截面中,所述保护构件的靠所述容针孔侧的顶端与将所述容针孔的靠所述保护构件所在的一侧的缘部和所述第一刀刃部连结起来的假想直线相接触或交叉。保护构件在可动刀未被驱动时使固定刀的第一刀刃部位于该保护构件与针板之间,防止第一刀刃部位于面线和底线的路径上。即,保护构件能够防止在缝制过程中面线和底线触碰第一刀刃部,从而能够降低线被误切断的可能性。保护构件能够防止第一刀刃部误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因此,与以往相比,固定刀能够将第一刀刃部配置在较靠近容针孔的位置。因此,与在自容针孔远离的位置将面线和底线切断时相比,缝纫机能够缩短在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后残留在缝制对象上的面线和底线的线头。

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中,所述第一刀刃部沿与所述容针孔的中心线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保护构件的靠所述容针孔侧的顶端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且具有所述容针孔的直径以上的长度。在缝制时,面线和底线穿过容针孔延伸到针板的下方。保护构件的靠容针孔侧的顶端所延伸的长度为容针孔的直径以上。因此,即使面线和底线在容针孔的范围内移动,保护构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面线和底线触碰第一刀刃部。

技术方案3、4的缝纫机具有:夹线构件,其以能水平地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针板的下侧,在该夹线构件的第一端部具有供所述面线穿过的孔,该夹线构件能够在准备位置与远离位置之间移动,该准备位置是在缝制开始时所述孔位于所述容针孔的下方时的所述夹线构件的位置,该远离位置是相对于所述准备位置而言所述孔位于自所述容针孔离开的位置时的所述夹线构件的位置;及压线构件,其以能水平地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针板的下侧,具有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能够将所述面线夹在该第二端部与所述夹线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之间从而保持所述面线,该压线构件从动于所述夹线构件,在所述第二端部移动到与所述孔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时,夹住所述面线,所述夹线构件和所述保护构件借助臂部设为一体,该臂部自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夹线构件从所述准备位置朝向所述远离位置移动的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在所述夹线构件移动到处于所述准备位置与所述远离位置之间的捕获位置时,所述孔移动到与所述第二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夹线构件移动到处于所述捕获位置与所述远离位置之间的松开位置时,所述孔移动到自所述第二端部离开的位置,解除对所述面线的保持,在所述夹线构件移动到所述松开位置时,所述保护构件位于所述保护位置。夹线构件和压线构件能够在缝制开始时夹着面线的端部从而保持该面线的端部。保护构件与夹线构件设为一体。在夹线构件和压线构件解除了对面线的端部的保持时,保护构件位于保护位置。因此,缝纫机能够在驱动夹线构件保持面线的同时使保护构件移动,因此,可以不另外设置用于使保护构件移动的移动机构。

在技术方案5、6的缝纫机中,所述夹线构件位于比所述固定刀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臂部具有第一弯折部,该第一弯折部沿上下方向弯折,将所述保护构件设于比所述第一端部靠上方的位置。臂部在第一弯折部处沿上下方向弯折,因此,保护构件能够在位于保护位置时进一步靠近第一刀刃部。因此,保护构件能够缩窄该保护构件与第一刀刃部的间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缝制过程中面线和底线触碰第一刀刃部,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线被误切断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中,在所述夹线构件位于所述捕获位置时,所述保护构件处于在所述保护构件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具有所述容针孔的形成位置的位置,所述臂部具有沿水平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该第二弯折部设于在所述夹线构件位于所述捕获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容针孔的形成位置而言的与所述夹线构件的转动中心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在夹线构件位于捕获位置时,臂部没有与容针孔的形成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臂部不易与穿过容针孔的面线和底线相互干扰。臂部不会对面线和底线施加负荷,因此,缝纫机能够顺畅地进行缝制。

在技术方案8、9的缝纫机中,所述马达能够对所述夹线构件赋予驱动力,使所述夹线构件在所述准备位置与所述远离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对可动刀赋予驱动力的马达也能够对夹线构件赋予驱动力。因此,缝纫机无需另外设置用于驱动夹线构件的马达。

在技术方案10、11的缝纫机中,所述夹线构件在所述夹线构件的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部,所述压线构件在所述压线构件的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具有供所述柱部抵接的侧面即抵接部,在所述夹线构件从所述捕获位置向所述松开位置移动时,所述柱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使所述压线构件向与所述夹线构件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所述抵接部具有:第一抵接部,在所述夹线构件位于从所述捕获位置至所述松开位置之间时,所述柱部与该第一抵接部相抵接;及第二抵接部,在所述夹线构件位于比所述松开位置靠所述远离位置侧的位置时,所述柱部与该第二抵接部相抵接,该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相比向与所述柱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在可动刀被驱动时使保护构件避开可动刀的路径,因此,与以往的不具有保护构件的结构相比,夹线构件所转动的范围较大。压线构件从动于夹线构件地转动。压线构件具有与第一抵接部相比向与柱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第二抵接部。因此,缝纫机能够抑制在夹线构件位于比松开位置靠远离位置侧的位置时的压线构件的转动量。因此,缝纫机无需在针板的下侧确保较大的、供压线构件转动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缝纫机1的右视图。

图3是缝纫机1的后视图。

图4是夹线构件160处于远离位置时的夹线机构150的仰视图。

图5是夹线构件160的仰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箭头A方向观察得到的夹线构件160的侧视图。

图7是压线构件180的仰视图。

图8是针板9和驱动机构15的立体图。

图9是夹线构件160处于准备位置时的夹线机构150的仰视图。

图10是夹线构件160处于捕获位置时的夹线机构150的仰视图。

图11是夹线构件160处于松开位置时的夹线机构150的仰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的B-B线剖切后沿箭头方向观察得到的针板9、固定刀110和保护构件175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针板9、固定刀110和保护构件275的、与图12相当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保护构件375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下面的说明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上下。说明缝纫机1的整体构造。如图1~图3所示,缝纫机1为用于在布料上形成打结线迹的打结机。缝纫机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机座部2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内部具有垂直梭子8、送布台、送布机构等。机座部2具有针板9。针板9在前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容针孔90(参照图8)。送布板11位于针板9上,固定于送布台。支柱部3自机座部2的后侧向上方延伸,在后壁的上部固定有缝纫机马达21。机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端以与机座部2大致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在内部具有能被缝纫机马达21驱动的主轴。机臂部4的前端部5突出到比机臂部4的其他部位靠下方的位置。前端部5在内部以针杆6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该针杆6。针杆6从前端部5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能够在针杆6的下端装配机针7,且能够将机针7从针杆6的下端拆下来,机针7能够与针杆6一起在主轴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被驱动。

缝纫机1在机座部2的上部具有压布装置10。压布装置10具有压脚12。压脚12位于针板9的上方。压布装置10能够使压脚12升降,能够使压脚12从上方按压作为缝制对象的布料。压布装置10能够被压布用马达驱动。压布用马达设于支柱部3的内部。

送布机构能够使压布装置10、送布板11、送布台沿X方向(左右方向)和Y方向(前后方向)移动。缝纫机1能够与机针7的上下运动相配合地沿X方向和Y方向输送布料,从而在布料上形成打结线迹。

如图4所示,缝纫机1在针板9的下表面侧具有切线机构100和夹线机构150。在缝制动作结束时,切线机构100进行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动作。夹线机构150通过保持由缝制开始时的第一针穿到布料下方的面线,来防止面线脱离机针7。

以可动刀120处于在未被驱动时待机的位置(参照图4)的状态来说明构成切线机构100的各构件的方向。如图4所示,切线机构100具有固定刀110和可动刀120。固定刀110为在仰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弯折的板构件,一端部111自弯折部分向右后方延伸,另一端部112自弯折部分向左后方延伸。另一端部112被两根螺钉113固定于针板9的下表面。一端部111位于容针孔90的左前方。一端部111具有刀刃部114。刀刃部114沿与容针孔90的中心线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延伸方向延伸。刀刃部114是通过在一端部111处将板构件向下方折弯来形成的。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的端部朝向容针孔90侧。

可动刀120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可动刀120在中间部分具有供轴91卡合的轴孔。轴91以可动刀120能水平地往复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可动刀120。可动刀120配置在固定刀110的下侧。可动刀120具有一端部121和另一端部122。一端部121自轴孔向左方延伸,另一端部122自轴孔向右方延伸。一端部121具有分线部123、刀刃部124、线卡合部125、线引导部126和线捕捉部127。分线部123是能在缝制时进入机针7在针板9的下侧形成的面线的面线环内的部分。刀刃部124是沿上下方向贯穿可动刀120的贯通孔的端部。在可动刀120转动时,刀刃部124沿着以轴9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移动。刀刃部124的移动轨迹经过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线卡合部125是能勾挂面线环中的从机针7延伸的那一侧的部分。线引导部126是在分线部123与线捕捉部127之间弯曲的部分,用于将面线环中的从布料延伸的那一侧引导至线捕捉部127。线捕捉部127是用于捕捉面线环的部分。另一端部122具有向下方突出的销119。销119与第三连杆53的一端部53A以相互能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在切线机构100进行动作时,第三连杆53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使可动刀120往复转动。

以夹线构件160位于远离位置(参照图4)的状态来说明构成夹线机构150的各构件的方向。在缝制开始前,夹线构件160位于远离位置,可动刀120的刀刃部124位于容针孔90的前侧。如图4~图7所示,夹线机构150具有夹线构件160和压线构件180。夹线构件160具有中央部163。中央部163在仰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弯折,具有孔部164。轴92固定于针板9的下表面,轴92通过与孔部164相卡合从而以夹线构件160能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夹线构件160。夹线构件160自中央部163向前方延伸,一端部161向左前方弯折。一端部161具有孔165和柱部166。孔165沿上下方向贯穿夹线构件160。在夹线时,面线穿过孔165。柱部166的形状为圆柱状。柱部166设于孔165的后侧,向上方延伸。柱部166能与压线构件180的抵接部190相抵接。

保护构件175借助臂部170与夹线构件160设为一体。保护构件175用于防止在缝制过程中面线和底线触碰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臂部170自一端部161的右前端部分向右前方延伸,与保护构件175相连接。臂部170具有第一弯折部171和第二弯折部172。第一弯折部171是通过使臂部170朝向上方呈台阶状弯折来形成的,使保护构件175设于一端部161的上方。第二弯折部172在第一弯折部171的右侧向右后方弯折。保护构件175具有保护面176。保护面176朝向右前方呈直线状延伸。保护面176具有朝向右后方的面和朝向右后方且朝向下方的面。保护面176所延伸的长度L为容针孔90的直径D以上,但小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的刀刃长度。容针孔90的直径D为沿上下方向贯穿针板9的部分的内径。在夹线构件160位于松开位置(参照图11)时,保护面176以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夹线构件160的另一端部162自中央部163向左方延伸。另一端部162具有孔部167。孔部167通过与第三连杆63的一端部63A的销93相卡合从而使另一端部162与第三连杆63连结起来。第三连杆63沿前后方向延伸。当第三连杆63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夹线构件160以轴92为中心水平地往复转动。

压线构件180为中央部183以大致直角弯折的、大致字母L状的板构件。压线构件180的一端部181自中央部183向前方延伸,另一端部182自中央部183向右方延伸。中央部183具有孔部184。轴94固定于针板9的下表面,轴94通过与孔部184相卡合从而以压线构件180能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压线构件180。一端部181具有把持部186。把持部186自一端部181向右方延伸,朝向下方呈台阶状弯折。压线构件180配置在夹线构件160的上侧。压线构件180的一端部181与夹线构件160的一端部161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在上下方向上,把持部186与夹线构件160的一端部161靠得较近。

另一端部182具有孔部185。拉伸弹簧45的一端与孔部185相卡合。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卡挂在设于轴92的右后方的卡挂部95。压线构件180的另一端部182位于卡挂部95的前方。拉伸弹簧45对另一端部182向后方施力,使压线构件180以轴94为中心绕仰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压线构件180具有抵接部190。抵接部190为在中央部183与一端部181之间延伸的部分的右侧面。抵接部190具有第一抵接部191和第二抵接部192。第一抵接部191是设于靠一端部181侧的部分。在夹线构件160位于捕获位置(参照图10)、松开位置(参照图11)时,柱部166从右侧与第一抵接部191相抵接。

第二抵接部192是设于第一抵接部191的中央部183侧的部分。第二抵接部192与第一抵接部191相比向左侧凹陷。在夹线构件160位于远离位置(参照图4)时,柱部166从右侧与第二抵接部192相抵接。与柱部166同假设使第一抵接部191向中央部183侧延长所形成的部分的位置相抵接时相比,柱部166与第二抵接部192相抵接时,能够抑制压线构件180绕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以较大幅度转动。

缝纫机1在机座部2具有驱动机构15。驱动机构15用于驱动切线机构100和夹线机构150。如图8所示,驱动机构15具有马达25、凸轮板70、切线连杆机构50和夹线连杆机构60。马达25借助托架80固定于机座部2的后表面的下部(参照图1)。马达25是脉冲马达,是切线机构100和夹线机构150的驱动源。托架80在后视时呈大致字母U槽状。托架80以开放侧朝向右方的方式被三根螺钉84(参照图3)固定于机座部2的背面的下部。马达25固定于托架80的上表面,马达25的输出轴突出到托架80内。凸轮板70配置在托架80内,固定于马达25的输出轴。凸轮板70在上表面形成有槽形凸轮,在侧面形成有外周凸轮。槽形凸轮能够将输出轴的旋转力转换为能驱动切线连杆机构50的动力。外周凸轮能够将输出轴的旋转力转换为能驱动夹线连杆机构60的动力。就马达25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而言,凸轮板70利用槽形凸轮驱动切线连杆机构50时的马达25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的角度范围与利用外周凸轮驱动夹线连杆机构60时的马达25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的角度范围不同。

切线连杆机构50从马达25侧朝向切线机构100侧依次具有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和第三连杆53。第一连杆51为其中央部以大致直角弯折的、大致字母L状的板构件。托架80以第一连杆51能水平地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一连杆51的中央部。第一连杆51的一端部51A突出到托架80的右方。一端部51A借助销56与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部52B以相互能转动的方式相连结。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滚动构件。滚动构件与凸轮板70的槽形凸轮相嵌合。

第二连杆52穿过孔部2A(参照图1)延伸到机座部2的内部。孔部2A设于机座部2的后表面的下部靠右侧的位置。第二连杆52与机座部2内的构造相应地弯折,朝向前方延伸。第二连杆52的一端部52A被两根螺钉57固定于第三连杆53的另一端部53B。第三连杆53自另一端部53B朝向切线机构100呈大致直线状向前方延伸。第三连杆53的一端部53A借助销119与可动刀120以相互能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在马达25驱动时,切线连杆机构50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相应地驱动切线机构100的可动刀120,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夹线连杆机构60从马达25侧朝向夹线机构150侧依次具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62和第三连杆63。夹线连杆机构60的第一连杆在俯视时呈大致直线状,配置在切线连杆机构50的第一连杆51的下方。托架80以第一连杆能水平地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部突出到托架80的左方,与第二连杆62的另一端部以相互能转动的方式相连结。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滚动构件。滚动构件与凸轮板70的外周凸轮相抵接。第二连杆62穿过在机座部2的后表面的下部靠左侧的位置设置的孔部延伸到机座部2的内部。第二连杆62与机座部2内的构造相应地弯折,朝向前方延伸。第二连杆62的一端部62A被两根螺钉67固定于第三连杆63的另一端部63B。第三连杆63与机座部2内的构造相应地弯折,朝向夹线机构150向前方延伸。第三连杆63的一端部63A借助销93与夹线构件160以相互能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参照图4)。

说明切线机构100和夹线机构150的动作。在缝制开始时,马达25驱动输出轴,使凸轮板70向规定方向转动。夹线连杆机构60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相应地使夹线机构150的夹线构件160转动。如图9所示,当第三连杆63向前方移动时,夹线构件160绕仰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向准备位置移动。在夹线构件160移动到准备位置时,一端部161的孔165位于容针孔90的下方。柱部166向右方移动,离开压线构件180的抵接部190。在拉伸弹簧45的施力的作用下,压线构件180绕仰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压线构件180在另一端部182与轴92相抵接时的位置停止转动。

由缝制开始时的第一针带下来的面线穿过布料,经针板9的容针孔90穿过夹线构件160的孔165向下方延伸。在缝制第一针时的机针7离开孔165之后,马达25使凸轮板70旋转,第三连杆63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相应地向后方移动。如图10所示,夹线构件160绕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向捕获位置移动。柱部166向左方移动,与第一抵接部191相抵接。穿过孔165的面线与夹线构件160的一端部161一起向左方移动。在夹线构件160移动到捕获位置时,孔165位于一端部181的弯折部分的下方。压线构件180的把持部186位于孔165的右方,在上下方向上,压线构件180的把持部186与一端部161靠得较近。一端部161和把持部186将在孔165与容针孔90之间延伸的面线夹在该一端部161与把持部186之间从而保持该面线。夹线机构150通过在缝制开始时保持面线,防止面线的端部被卷入线迹。

在夹线构件160移动到捕获位置时,保护构件175移动到在该保护构件175与一端部161之间具有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的位置。臂部170的第二弯折部172以经过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的前侧的方式延伸,向右后方弯折。此时,保护构件175位于容针孔90的右侧。因此,在夹线构件160位于捕获位置时,臂部170没有与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臂部170不会与穿过容针孔90的面线和底线相互干扰。

在进行缝制并经过规定次数(例如2次~3次)的落针之后,马达25使凸轮板70旋转,第三连杆63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相应地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如图11所示,当第三连杆63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夹线构件160绕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向松开位置移动。柱部166向左方推压第一抵接部191,使压线构件180克服拉伸弹簧45的施力绕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夹线构件160移动到松开位置时,孔165位于相对于压线构件180的一端部181沿前后方向错开孔165的大小的一半左右的位置。一端部161与把持部186重叠的位置偏离了将孔165与容针孔90连结起来的方向,因此,面线能够容易地从一端部161与把持部186之间脱离。当进一步进行缝制时,布料移动拉拽面线,因此,面线的端部从一端部161与把持部186之间脱离,也从孔165中脱离。马达25使夹线构件160停留在松开位置。缝纫机1将从孔165中脱离之后的面线的端部卷入线迹,继续进行缝制。

在夹线构件160位于松开位置时,保护构件175移动到位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下方的保护位置。在保护构件175位于保护位置时,保护面176沿着刀刃部114的延伸方向延伸。保护构件175从下侧覆盖刀刃部114,刀刃部114处于保护构件175与针板9之间。如图12所示,在保护构件175位于保护位置时,保护构件175的靠容针孔90侧的顶端位于比刀刃部114靠容针孔90侧的位置。此时,保护构件175的靠容针孔90侧的顶端处于与假想直线V1交叉的位置关系。假想直线V1是将容针孔90的靠保护构件175所在的一侧的缘部E和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连结起来的直线。刀刃部114未暴露在比经过保护构件175的保护面176和容针孔90的缘部E的假想直线V2靠容针孔90侧的位置。假想直线V2是将容针孔90的靠保护构件175所在的一侧的缘部E和保护面176的切线连结起来的直线。在保护构件175位于保护位置时,可动刀120未被驱动,一端部121位于容针孔90的前侧。

在缝制时,图12中用线T表示的面线和底线穿过容针孔90,延伸到针板9的下方。线T与缝制状态相应地在针板9的下侧向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移动。保护构件175处于上述位置关系,从而防止刀刃部114暴露在线T的路径上。因此,线T在向固定刀110侧移动时,会与针孔90的缘部E和保护构件175的保护面176相接触,但不会与刀刃部114相接触。保护构件175能够防止线T因与刀刃部114相接触被误切断。

在缝制结束前的最后一针时,马达25使凸轮板70旋转,第三连杆63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相应地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如图4所示,夹线构件160绕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向远离位置移动。柱部166向第二抵接部192移动,并向左方推压第二抵接部192。压线构件180克服拉伸弹簧45的施力,进一步绕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抵接部192与第一抵接部191相比向左侧凹陷,因此,能够抑制压线构件180进一步转动,从而能够减轻对拉伸弹簧45的负荷。在夹线构件160移动到远离位置时,保护构件175位于相对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而言远离容针孔90的退避位置。退避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在保护构件175位于退避位置时,即使可动刀120转动,保护构件175也不会与可动刀120相接触。

马达25通过驱动输出轴使凸轮板70往复转动,进行切线动作。在切线动作的过程中,夹线构件160停留在远离位置,保护构件175位于退避位置。

切线连杆机构50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相应地驱动,使第三连杆53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在第三连杆53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时,切线机构100的可动刀120借助销119以轴91为中心水平地转动,使一端部121在位于容针孔90前侧的位置与位于容针孔90后侧的位置之间往复转动。切线机构100在切线以外的时间里使可动刀120的一端部121维持在容针孔90前侧。

当第三连杆53在马达25的驱动下向前方移动时,可动刀120绕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一端部121从位于容针孔90前侧的位置向位于容针孔90后侧的位置移动。由于保护构件175位于退避位置,因此,可动刀120不会与保护构件175相接触。在一端部121向容针孔90的后侧移动时,可动刀120的分线部123经过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分线部123从机针7在针板9的下侧形成的面线环内穿过。此时,面线环中的从机针7延伸的那一侧勾在线卡合部125上。线卡合部125在勾着面线的状态下向后方移动,将面线环中的从机针7延伸的那一侧向后方诱导。在可动刀120位于容针孔90的后侧时,面线环中的从机针7延伸的那一侧与线卡合部125相接触,并穿过容针孔90向上方延伸。

当马达25反向驱动使第三连杆53向后方移动时,可动刀120绕仰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位于容针孔90后侧的位置向位于容针孔90前侧的位置移动。在可动刀120移动的过程中,线捕捉部127将面线环中的从布料延伸的那一侧和底线向线捕捉部127的中央处诱导。面线环中的从布料延伸的那一侧和底线沿着在一端部121的上表面设置的凹部从线捕捉部127朝向刀刃部124延伸。可动刀120的刀刃部124从后方朝向前方经过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可动刀120的刀刃部124在经过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时,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在上下方向上交叉。可动刀120的刀刃部124和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夹着面线环中的朝向布料延伸的那一侧和底线,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第三连杆53在马达25的驱动下向后方移动,可动刀120移动到位于容针孔90前侧的位置(参照图4)。切线机构100结束对线的切断动作。当马达25的输出轴恢复至缝制开始前的状态时,马达25停止驱动,呈不驱动状态。

缝纫机1通过将保护构件175与夹线构件160设为一体,能够在驱动夹线机构150进行夹线动作的同时使保护构件175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即,缝纫机1无需在夹线连杆机构60之外设置用于使保护构件175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机构。因此,缝纫机1能够通过将现有结构的夹线机构替换为夹线构件160和压线构件180来组装夹线机构150。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保护构件175在可动刀120未被驱动时使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位于该保护构件175与针板9之间,防止刀刃部114位于面线和底线的路径上。即,保护构件175能够防止在缝制过程中面线和底线触碰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从而能够降低线被误切断的可能性。保护构件175能够防止刀刃部114误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因此,与以往相比,固定刀110能够将刀刃部114配置在较靠近容针孔90的位置。因此,与在自容针孔90远离的位置将面线和底线切断时相比,缝纫机1能够缩短在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后残留在布料上的面线和底线的线头。

在缝制时,面线和底线穿过容针孔90延伸到针板9的下方。保护构件175的保护面176所延伸的长度L为容针孔90的直径D以上。因此,即使面线和底线在容针孔90的范围内移动,保护构件175也能够可靠地防止面线和底线触碰刀刃部114。

夹线构件160和压线构件180能够在缝制开始时夹着面线的端部从而保持该面线的端部。保护构件175与夹线构件160设为一体。在夹线构件160和压线构件180解除了对面线的端部的保持时,保护构件175位于保护位置。因此,缝纫机1能够在驱动夹线构件160保持面线的同时使保护构件175移动,因此,可以不另外设置用于使保护构件175移动的移动机构。

臂部170在第一弯折部171处沿上下方向弯折,因此,保护构件175能够在位于保护位置时进一步靠近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因此,保护构件175能够缩窄该保护构件175与刀刃部114之间的间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缝制过程中面线和底线触碰刀刃部114,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线被误切断的可能性。

在夹线构件160位于捕获位置时,臂部170没有与容针孔90的形成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臂部170不易与穿过容针孔90的面线和底线相互干扰。臂部170不会对面线和底线施加负荷,因此,缝纫机1能够顺畅地进行缝制。

能够对可动刀120赋予驱动力的马达25也能够对夹线构件160赋予驱动力。因此,缝纫机1无需另外设置用于驱动夹线构件160的马达。

在可动刀120被驱动时使保护构件175避开可动刀120的路径,因此,与以往的不具有保护构件175的结构相比,夹线构件160所转动的范围较大。压线构件180从动于夹线构件160地转动。压线构件180具有与第一抵接部191相比向与柱部166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第二抵接部192。因此,缝纫机1能够抑制在夹线构件160位于比松开位置靠远离位置侧的位置时的压线构件180的转动量。因此,缝纫机1无需在针板9的下侧确保较大的、供压线构件180转动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保护构件175的保护位置也可以是例如与图12所示的位置相比靠远离容针孔90的一侧的位置。例如如图13所示,保护构件275的靠容针孔90侧的顶端也可以位于与假想直线V1相接触的位置。即使处于该位置关系,刀刃部114也不会暴露在线T的路径上,因此,能够防止在缝制过程中线T被误切断。只要将保护构件275配置在较靠近容针孔90的位置,就能够使得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靠近容针孔90。保护构件275能够与线T在针板9的下侧的缝制状态相应地扩大可移动的范围。

保护构件175的保护面176的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只要是容针孔90的直径D以上即可,也可以是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的刀刃长度以上。保护构件175的保护面176的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越长,保护构件175就越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面线和底线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相接触。

保护构件175的保护面176也可以不是沿延伸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例如如图14所示,保护构件375的保护面376也可以呈与容针孔90的形状相匹配的弧状延伸。保护面376能够位于从仰视角度观察时的、在针板9的下侧延伸的面线和底线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之间。因此,保护构件375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面线和底线与固定刀110的刀刃部114相接触。

保护构件175也可以借助臂部170与压线构件180设为一体。保护构件175也可以是以设置为与夹线构件160相互独立的方式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也可以不设置压线构件180,而是由夹线构件160使保护构件175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臂部17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弯折部171、第二弯折部172。马达25还可以对压线构件180赋予驱动力,并且是与驱动夹线构件160相独立地驱动压线构件180。夹线构件160的驱动源也可以不是马达25而是另行设置。压线构件180的第二抵接部192也可以不是在俯视时呈与第一抵接部191构成台阶部的凹部形状,而是设为自第一抵接部191圆滑地连续下来的弧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刀刃部1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刀刃部的一例。刀刃部12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刀刃部的一例。切线连杆机构50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杆机构的一例。一端部16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部的一例。一端部18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部的一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