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品在纺织完成后由于对纺织纤维的频繁拉伸和编织,容易使纺织纤维出现应力疲劳,从而使布料的韧性降低,影响纺织品的质量。
尤为明显的是纺织品在纺织过程中会与纺织机械反复摩擦,容易使纺织品带有静电,会造成纺织车间的安全隐患。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1620448659.8)公开了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其特征是,其结构包括底盘,所述的底盘上表面设有第一支撑;所述的第一支撑上部经第一定轴固定有第一卷筒;所述的第一支撑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所述的第二支撑上端经万向球头支撑有喷头,喷头为长方体中空结构,喷头上表面有若干喷嘴;所述的第二支撑一侧设有蒸汽发生机,蒸汽发生机经蒸汽管与喷头连通;所述的蒸汽发生机一侧设有第三支撑;所述的第三支撑经第二定轴固定有第二卷筒;所述的第一卷筒上表面与第二卷筒下表面经过有纺织品。该纺织品加湿装置可以保持纺织纤维的韧性,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同时可以消除纺织品上携带的静电,消除因静电造成的安全隐患。
但是喷头喷射出来的蒸汽除喷射到纺织品上外,大多数蒸汽都逸散到了空气中,一旦使用时间一长,必然造成空气湿度过大,使工厂中的设备都被蒸汽打湿,对设备造成腐蚀的同时,一旦蒸汽打湿电气元件,还会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用来解决现有的纺织品加湿装置结构缺陷导致的空气中存在大量蒸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上端面右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顶端前端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两个第一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一卷筒,所述第一卷筒的两端套设在第一通孔内,所述底盘上端面左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顶端前端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二卷筒,所述第二卷筒的两端套设在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一支撑杆的长度尺寸,
所述底盘上端面中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顶端前端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端设有铰接槽,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方设有方形喷头,所述方形喷头上端面设有若干喷嘴,所述方形喷头下端面于铰接槽对应位置设有铰接块,所述第三通孔内设有铰接轴,所述铰接槽外侧面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锁紧螺栓,所述方形喷头下端面设有蒸汽管,所述底盘上端面于第三支撑杆左方设有蒸汽发生机,所述蒸汽发生机蒸汽出口端与蒸汽管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卷筒上表面与第二卷筒下表面经过有纺织品,所述纺织品上方设有蒸汽回收箱,所述蒸汽回收箱左高右低,所述蒸汽回收箱内部顶面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所述蒸汽回收箱前后两侧面外壁均设有多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下端面设有凹槽,所述底盘上端面于固定块对应位置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端套设在固定块下端面的凹槽内,所述蒸汽回收箱前后两侧下端面均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内侧面下端设有第一导流槽,所述蒸汽回收箱右侧板内侧面和左侧板内侧面均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所述蒸汽回收箱右端下方于蒸汽发生机上端面设有水流收集槽,所述水流收集槽与蒸汽发生机的进水口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蒸汽发生机把水加热变成蒸汽,通过蒸汽管进入方形喷头,经方形喷头上端面的喷嘴对纺织品进行加湿;方形喷头通过铰接块与第三支撑杆铰接,可以根据纺织品的位置调整方形喷头的喷射方向,使方形喷头始终对向纺织品,方向调节完成后,拧紧锁紧螺栓,使锁紧螺栓端部顶靠在铰接块上,完成方形喷头的固定;喷嘴喷出的蒸汽喷射在纺织品上,对纺织品进行加湿,保持纺织纤维的韧性,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同时可以消除纺织品上携带的静电,消除因静电造成的安全隐患,此外,多余的蒸汽喷射到蒸汽回收箱内壁上形成水珠,由于蒸汽回收箱左高右低且蒸汽回收箱内部顶面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水珠沿着蒸汽回收箱内壁流到第一导流槽内,然后流入水流收集槽,最后从水流收集槽经蒸汽发生机进水口重新流入蒸汽发生机内,循环利用,蒸汽回收箱右侧板内侧面和左侧板内侧面均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蒸汽回收箱右侧板内侧面和左侧板内侧面的水珠通过第二导流槽进入第一导流槽。这样的结构设计,把喷射到纺织品以外的蒸汽通过蒸汽回收箱收集,再次进入蒸汽发生机内,避免了大量蒸汽都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湿度过大,使工厂中的设备都被蒸汽打湿,对设备造成腐蚀的同时,一旦蒸汽打湿电气元件,还会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
进一步限定,所述蒸汽发生机进水口设有过滤器。这样的结构设计,过滤器可对水流收集槽内的水进行过滤,防止水中的杂质进入蒸汽发生机。
进一步限定,所述水流收集槽为上大下小的壳状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实用性较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蒸汽回收箱前后两侧面外壁均设有两个固定块。这样的结构设计,当蒸汽回收箱通过固定块套设在支撑柱上端时更加稳固。
进一步限定,所述蒸汽回收箱上端面设有把手。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把蒸汽回收箱取下,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底盘1、第一支撑杆11、第一卷筒12、第二支撑杆21、第二卷筒22、第三支撑杆31、第三通孔32、铰接槽33、锁紧螺栓34、方形喷头4、铰接块41、蒸汽管5、蒸汽发生机6、纺织品7、蒸汽回收箱8、挡板81、固定块82、支撑柱8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包括底盘1,底盘1上端面右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杆11,第一支撑杆11顶端前端面设有第一通孔,两个第一支撑杆11之间设有第一卷筒12,第一卷筒12的两端套设在第一通孔内,底盘1上端面左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1顶端前端面设有第二通孔,两个第二支撑杆21之间设有第二卷筒22,第二卷筒22的两端套设在第二通孔内,第二支撑杆21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一支撑杆11的长度尺寸,
底盘1上端面中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三支撑杆31,第三支撑杆31顶端前端面设有第三通孔32,第三支撑杆31上端设有铰接槽33,第三支撑杆31上方设有方形喷头4,方形喷头4上端面设有若干喷嘴,方形喷头4下端面于铰接槽33对应位置设有铰接块41,第三通孔32内设有铰接轴,铰接槽33外侧面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设有锁紧螺栓34,方形喷头4下端面设有蒸汽管5,底盘1上端面于第三支撑杆31左方设有蒸汽发生机6,蒸汽发生机6蒸汽出口端与蒸汽管5自由端连接,第一卷筒12上表面与第二卷筒22下表面经过有纺织品7,纺织品7上方设有蒸汽回收箱8,蒸汽回收箱8左高右低,蒸汽回收箱8内部顶面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蒸汽回收箱8前后两侧面外壁均设有多个固定块82,固定块82下端面设有凹槽,底盘1上端面于固定块82对应位置设有支撑柱83,支撑柱83上端套设在固定块82下端面的凹槽内,蒸汽回收箱8前后两侧下端面均设有挡板81,挡板81内侧面下端设有第一导流槽,蒸汽回收箱8右侧板内侧面和左侧板内侧面均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蒸汽回收箱8右端下方于蒸汽发生机6上端面设有水流收集槽61,水流收集槽61与蒸汽发生机6的进水口连通。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蒸汽发生机6把水加热变成蒸汽,通过蒸汽管5进入方形喷头4,经方形喷头4上端面的喷嘴对纺织品7进行加湿;方形喷头4通过铰接块41与第三支撑杆31铰接,可以根据纺织品7的位置调整方形喷头4的喷射方向,使方形喷头4始终对向纺织品,方向调节完成后,拧紧锁紧螺栓34,使锁紧螺栓34端部顶靠在铰接块41上,完成方形喷头4的固定;喷嘴喷出的蒸汽喷射在纺织品7上,对纺织品7进行加湿,保持纺织纤维的韧性,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同时可以消除纺织品7上携带的静电,消除因静电造成的安全隐患,此外,多余的蒸汽喷射到蒸汽回收箱8内壁上形成水珠,由于蒸汽回收箱8左高右低且蒸汽回收箱8内部顶面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水珠沿着蒸汽回收箱8内壁流到第一导流槽内,然后流入水流收集槽61,最后从水流收集槽61经蒸汽发生机6进水口重新流入蒸汽发生机6内,循环利用,蒸汽回收箱8右侧板内侧面和左侧板内侧面均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中央到前后两侧逐渐降低,蒸汽回收箱8右侧板内侧面和左侧板内侧面的水珠通过第二导流槽进入第一导流槽。这样的结构设计,把喷射到纺织品7以外的蒸汽通过蒸汽回收箱8收集,再次进入蒸汽发生机6内,避免了大量蒸汽都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湿度过大,使工厂中的设备都被蒸汽打湿,对设备造成腐蚀的同时,一旦蒸汽打湿电气元件,还会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
优选,蒸汽发生机6进水口设有过滤器。这样的结构设计,过滤器可对水流收集槽61内的水进行过滤,防止水中的杂质进入蒸汽发生机6。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可防止水中的杂质进入蒸汽发生机6的结构设计。
优选,水流收集槽61为上大下小的壳状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实用性较强。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水流收集槽61的结构设计。
优选,蒸汽回收箱8前后两侧面外壁均设有两个固定块82。这样的结构设计,当蒸汽回收箱8通过固定块82套设在支撑柱83上端时更加稳固。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固定块82的数量问题。
优选,蒸汽回收箱8上端面设有把手。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把蒸汽回收箱8取下,实用性较强。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方便把蒸汽回收箱8取下的结构设计。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