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1419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制作男女裤装的涤纶纬弹双层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装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有用于制作男女裤装的紧身弹力面料会给人压迫感,穿着不适,并且穿过几次后,易失去弹性,整个服装变松垮,同时其舒适度及透气性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涤纶纬弹双层面料。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涤纶纬弹双层面料,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由经纱和纬纱相互沉浮、交错编织而成,所述经纱和纬纱交织成双层缎纹变化组织,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由10根经纱和20根纬纱交织而成,其中经纱在上的叠加位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列的经纱与第4、6、7、8、10、14、16、17、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2列的经纱与第2、3、4、6、10、12、13、14、16、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3列的经纱与第2、6、8、9、10、12、16、18、19、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4列的经纱与第2、4、5、6、8、12、14、15、16、18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5列的经纱与第1、2、4、8、10、11、12、14、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6列的经纱与第4、6、7、8、10、14、16、17、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7列的经纱与第2、3、4、6、10、12、13、14、16 、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8列的经纱与第2、6、8、9、10、12、16、18、19、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9列的经纱与第2、4、5、6、8、12、14、15、16、18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0列的经纱与第1、2、4、8、10、11、12、14、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经纱采用S+Z双捻向的150D/288F超细旦无扭矩低弹丝,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第1、2、5、6、9、10、13、14、17、18行的纬纱采用S+Z双捻向的150D/288F超细旦无扭矩低弹丝,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第3、4、7、8、11、12、15、16、19、20行的纬纱采用150D/72F高弹性涤纶丝,所述第1、2、5、6、9、10、13、14、17、18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表面,所述第3、4、7、8、11、12、15、16、19、20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底面,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经密为250根/英寸,纬密为120根/英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面料的表面通过采用S+Z双捻向的150D/288F超细旦无扭矩低弹丝交织而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增强了面料的厚实感,不易破损;本面料的底面通过采用S+Z双捻向的150D/288F超细旦无扭矩低弹丝与150D/72F高弹性涤纶丝交织而成,花纹立体感强,同时又增加了面料的弹性;面料双面通过结构变化连接在一起,织物两面平整紧密;

本面料厚实保暖,透气性好,弹性好、恢复性强,勾勒出体型线条的同时不会给身体带来压迫感,能胜任各种运动场合,且色牢度高、强度大、立体感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其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分别代表纬纱;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分别代表经纱;黑色方块“■”代表经组织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一种涤纶纬弹双层面料,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由经纱和纬纱相互沉浮、交错编织而成,所述经纱和纬纱交织成双层缎纹变化组织,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由10根经纱和20根纬纱交织而成,其中经纱在上的叠加位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列的经纱与第4、6、7、8、10、14、16、17、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2列的经纱与第2、3、4、6、10、12、13、14、16、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3列的经纱与第2、6、8、9、10、12、16、18、19、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4列的经纱与第2、4、5、6、8、12、14、15、16、18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5列的经纱与第1、2、4、8、10、11、12、14、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6列的经纱与第4、6、7、8、10、14、16、17、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7列的经纱与第2、3、4、6、10、12、13、14、16、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8列的经纱与第2、6、8、9、10、12、16、18、19、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9列的经纱与第2、4、5、6、8、12、14、15、16、18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0列的经纱与第1、2、4、8、10、11、12、14、18、20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经纱采用S+Z双捻向的150D/288F超细旦无扭矩低弹丝,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第1、2、5、6、9、10、13、14、17、18行的纬纱采用S+Z双捻向的150D/288F超细旦无扭矩低弹丝,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第3、4、7、8、11、12、15、16、19、20行的纬纱采用150D/72F高弹性涤纶丝,所述第1、2、5、6、9、10、13、14、17、18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表面,所述第3、4、7、8、11、12、15、16、19、20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底面,所述涤纶纬弹双层面料的经密为250根/英寸,纬密为120根/英寸。

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或改用其他花型做此技术上的改变,都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