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机过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1229发布日期:2018-08-31 20:23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织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织机过线机构。



背景技术:

针织机:编织"针织物"的机器。1589年英国牧师威廉·李(William Lee)发明了第一台手摇针织机。19世纪70年代随着电动机的发明,手摇针织机进而被高速运转的电动针织机所取代。

针织机是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成针织物的工艺过程。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针织生产分纬编和经编两大类。在纬编生产中原料经过络纱以后便可把筒子纱直接上机生产。每根纱线沿纬向顺序地垫放在纬编针织机的各只织针上,以形成纬编织物。在经编生产中原料经过络纱、整经,纱线平行排列卷绕成经轴,然后上机生产。纱线从经轴上退解下来,各根纱线沿纵向各自垫放在经编针织机的一只或至多两只织针上,以形成经编织物。

针织机为了满足自动化生产,设置有多组绕线筒和吸线组件来传送织线。缠绕在绕线筒上的线由与其对应的吸线组件将线头吸上后,将线进行传送,但是一方面由于吸线组件与绕线筒之间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由于涤纶质地的线之间容易起静电,使得绕线筒与对应的吸线组件之间的线并不能竖直进行顺利传送,甚至会使得线不能正常进行传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解决缠绕在线筒上的线由与其对应的吸线组件将线头吸上后,将线进行传送,但是一方面由于吸线组件与线筒之间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由于氨纶质地的线之间容易起静电,使得线筒与对应的吸线组件之间的线并不能竖直进行顺利传送,甚至会使得线不能正常进行传送。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针织机过线机构,由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吸线单元、顺线单元和绕线筒单元;

所述吸线单元包括第一固定架和若干吸线组件,所述吸线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顺线单元包括第二固定架和若干顺线杆,所述顺线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架上,所述绕线筒单元包括第三固定架和若干绕线轴,所述绕线轴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架上,所述吸线组件、所述顺线杆和所述绕线轴的数量均相同。

可选地,所述顺线杆包括顺线部件,所述顺线部件包括顺线孔、顺线槽或者顺线环。

可选地,所述顺线部件、所述绕线轴和所述吸线组件在一条竖直线上。

可选地,所述顺线杆为压缩杆。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和所述第三固定架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架之间的中点。

可选地,所述绕线轴上设置有绕线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在吸线单元和绕线筒单元之间设置顺线单元,使得吸线组件将线吸上来后,通过顺线杆,强制性地将吸线组件和绕线轴之间的线的路径改变,使得线不能随意摆动,因而避免每个绕线轴上的线之间因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改变彼此的路径,从而保证线的正常传送。本申请涉及的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织机过线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顺线孔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顺线槽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顺线环结构示意图;

图1~4的符号表示为:

1-第一固定架,2-吸线组件,3-第二固定架,4-顺线杆,5-第三固定架,6-绕线轴,71-顺线孔,72-顺线槽,73-顺线环。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织机过线机构,由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吸线单元、顺线单元和绕线筒单元;

所述吸线单元包括第一固定架1和若干吸线组件2,所述吸线组件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1上,所述顺线单元包括第二固定架3和若干顺线杆4,所述顺线杆4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架3上,所述绕线筒单元包括第三固定架5和若干绕线轴6,所述绕线轴6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架5上,所述吸线组件2、所述顺线杆4和所述绕线轴6的数量均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将绕线轴6上的线提前通过顺线杆4,然后通过绕线组件2将穿过顺线杆4的线吸上进行传送。

可选地,所述顺线杆4包括顺线部件,所述顺线部件包括顺线孔71、顺线槽72或者顺线环73。

这里所说的顺线孔71即顺线杆4为空心,线通过顺线孔71穿过,这里的顺线孔71可是设置在顺线杆4的中央部位,当然其他位置也可以,顺线孔71的大小应该稍大于线的直径。顺线槽72则是指在顺线杆4外侧设置的凹槽,凹槽的横截面呈弧形,弧形的弧度大于π,保证线卡在顺线槽72内。顺线环73是指顺线杆4的外表面设置若干直径稍大于线直径的小圆环,这线小圆环组好设置在同一条竖直线上,能够保证线依次穿过小圆环,对线的传送路径进行固定。

可选地,所述顺线部件、所述绕线轴6和所述吸线组件2在一条竖直线上。

当三者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时,绕线轴6上的线经过顺线部件再到吸线组件时的路径最短,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所述顺线杆4为压缩杆。

这里就可以先将顺线杆4进行压缩,缩短顺线杆4的长度,绕线轴6上的线更容易穿过顺线杆4,当吸线组件2第一次吸上线后,将顺线杆4拉长来固定线的传送路径,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1、所述第二固定架3和所述第三固定架5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1与所述第三固定架5之间的中点。

这样设置可以使得顺线杆4分别与绕线轴6上的线和吸线组件2留一定的空间,但距离的线不容易受静电影响。

可选地,所述绕线轴6上设置有绕线筒。

线缠绕在绕线筒上,绕线筒放置在绕线轴6上。

当然本申请涉及的机构可是用在任何质地的线上,可根据线的静电大小来调整顺线杆4的长度,使得其满足生产顺利进行即可。

本申请通过在吸线单元和绕线筒单元之间设置顺线单元,使得吸线组件将线吸上来后,通过顺线杆,强制性地将吸线组件和绕线轴之间的线的路径改变,使得线不能随意摆动,因而避免每个绕线轴上的线之间因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改变彼此的路径,从而保证线的正常传送。本申请涉及的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内容,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