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加热罐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0536发布日期:2019-08-09 21:43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面加热罐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罐蒸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面加热罐蒸机。



背景技术:

罐蒸机是纺织机械当中常见设备,主要用于各种布料的罐蒸定型,经定型后的布料即可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常用的罐蒸机主要原理为布料绕过蒸汽加热的蒸辊而受热,从而使得布料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而该加热方式当使得布料受热时正处于与蒸辊辊面的贴合状态,容易使布料弯曲后难以恢复,不利于布料表面的平整性。

目前,公告号为CN20603287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多种布料的罐蒸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进布辊组件、罐蒸组件和出布辊组件,所述进布辊组件包括进布传送辊组和推辊组,所述推辊组位于所述进布传送辊组和罐蒸组件之间,所述推辊组连接有推动电机,所述罐蒸组件包括蒸辊组和蒸罐,所述出布辊组件包括出布传送辊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多种布料的罐蒸机具有推辊组,推助弹性布料的向前移动,防止因拉扯而出现的布料变型,再经过罐蒸定型而造成的布料浪费,增加了罐蒸机的使用范围。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推辊组,推助弹性布料的向前移动,防止因拉扯而出现的布料变型,但存在以下缺陷:该罐蒸机在加热布料时,布料处于弯曲状态,不利于罐蒸后布料表面的平整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面加热罐蒸机,该罐蒸机使得布料表面在热蒸后保持平整,提高了布料的平整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平面加热罐蒸机,包括机架、与机架内侧壁转动连接的进料辊、设置于机架内的用于热蒸布料的蒸布装置、设置于机架内的用于调节布料张紧程度的调节装置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的用于驱动布料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蒸布装置包括与所述机架固定的滑管、滑动安装于滑管内的压板、固定于所述滑管内的蒸板、固定于所述压板远离所述蒸板的侧面与所述滑管内侧壁之间的蒸布弹簧;所述滑管上表面以及底面开设有用于通过布料的进出孔;所述压板与所述蒸板竖直设置于布料两侧,且所述蒸板内部中空;所述机架上还设有用于为所述蒸板内充入热蒸汽的蒸汽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装置驱动布料移动时,压布弹簧伸张,驱动设置于布料一侧的压板朝向蒸板移动,使得竖直设置于布料两侧的压板与蒸板将布料表面贴合压紧,此时蒸汽装置将热蒸汽导入蒸板内,使得蒸板与布料贴合的侧面发热,从而使得布料在热蒸时处于与蒸板以及压板的平面贴合状态,使得布料表面在热蒸后保持平整,提高了布料的平整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蒸汽装置包括与机架内底面固定的内部有水的蒸罐、固定于蒸罐内底部的加热管、一端与所述蒸板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罐连通的进汽管、一端与所述蒸板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罐连通的回汽管以及用于鼓动蒸罐内的热蒸汽进入所述蒸板内的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管工作时,蒸罐内的水受热蒸发,此时,风机工作,鼓动蒸罐内的热蒸汽通过进汽管进入到蒸板内,然后由于蒸罐内与蒸板内的气压差,使得蒸板内的蒸汽通过回汽管回到蒸罐内,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热蒸汽循环,使得蒸板内的热蒸汽稳定导热,有利于提高罐蒸机热蒸布料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蒸布弹簧上套设有具有弹性的防水套,所述防水套一端与所述滑管内侧壁固定并密封,另一端与所述压板远离所述蒸板的侧面固定并密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套套设于压布弹簧上,且防水套两端密封,使得压布弹簧与外界隔绝,防止压布弹簧被罐蒸机溢出的热蒸汽锈蚀,延长了压布弹簧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开设于所述机架内侧壁上的长度方向水平的调节槽、滑动安装于所述调节槽内的调节块、两端与所述调节块转动连接并与布料相抵的调节辊、端部穿入所述调节槽内壁并与之螺纹连接的调节螺钉以及一端与调节块固定另一端与调节槽远离调节螺钉的内侧壁固定的调节弹簧,所述调节螺钉头部与所述调节块远离调节弹簧的侧面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螺钉转动时,调节螺钉头部与调节槽内侧壁之间的距离改变,此时调节弹簧伸缩变形,使得与调节螺钉头部相抵的调节块稳定移动,从而调节了调节辊的水平位置,使得布料张紧,防止布料在移动时打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辊设有两根,两根调节辊分别设置于所述进出孔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螺钉转动,使得调节块移动至进出孔位置时,布料绕过上侧调节辊经过滑管后再绕过下侧的调节辊,使得布料竖直通过进出孔贯穿滑管,避免布料接触滑管外壁,防止布料与进出孔开口边缘处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蒸罐外设有用于为蒸罐提供水源的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包括与所述蒸罐外侧壁固定并与蒸罐内连通的供水箱、一端与所述供水箱上表面连通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的供水管、浮动于所述供水箱内水面上的浮块、固定于浮块上的浮柱、与所述浮柱上端固定的用于封闭供水管位于供水箱内开口的堵头、套设于所述浮柱上并与所述供水箱内顶壁固定的限位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水箱与蒸罐连通,使得供水箱内的水位与蒸罐内的水位齐平,当蒸罐内的水位降低时,供水箱内的水位降低,带动浮块下沉,使得堵头远离供水管,此时供水管位于供水箱内的开口开放,使得外界水源通过供水管以及浮柱与限位管之间的间隙流入供水箱,补充了供水箱内水,使得蒸罐内的水位上升;而当蒸罐与供水箱内的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时,浮块上升,带动浮柱沿限位管上移,直至浮柱上的堵头堵住供水管位于供水箱内的开口,使得供水箱内的水位始终维持在一定高度,从而使得蒸罐内的水位始终恒定,使得加热管蒸发出水蒸汽的速率恒定,有利于稳定蒸罐与蒸板之间的热蒸汽循环,提高了蒸板热蒸布料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管靠近所述浮块的一端管口固定有橡胶圈,所述浮块上表面固定有橡胶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供水箱内的水位上升时,浮块朝向限位管移动,使得设置于浮块上部的橡胶板与设置于限位管下端的橡胶圈抵紧,避免从堵头与供水管管口处泄露处的水流入供水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端与所述机架内侧壁转动连接的驱动辊以及固定于机架外的用于驱动驱动辊转动的电机;所述驱动辊与布料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机工作时,电机输出轴转动,驱动了驱动辊转动,使得罐蒸机上的布料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驱动装置驱动布料移动时,压布弹簧伸张,驱动布料一侧的压板朝向蒸板移动,使得竖直设置于布料两侧的压板与蒸板将布料表面贴合压紧,同时蒸汽装置将热蒸汽导入蒸板内,使得蒸板与布料贴合的侧面发热,从而使得布料在热蒸时处于与蒸板以及压板的平面贴合状态,使得布料表面在热蒸后保持平整,提高了布料的平整性;

2.当加热管工作时,蒸罐内的水受热蒸发,同时风机工作,鼓动蒸罐内的热蒸汽通过进汽管进入到蒸板内,然后由于蒸罐内与蒸板内的气压差,使得蒸板内的蒸汽通过回汽管回到蒸罐内,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热蒸汽循环,使得蒸板内的热蒸汽稳定导热,有利于提高罐蒸机热蒸布料的均匀性;

3.当蒸罐与供水箱内的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时,浮块上升,带动浮柱沿限位管上移,直至浮柱上的堵头堵住供水管位于供水箱内的开口,使得供水箱内的水位始终维持在一定高度,从而使得蒸罐内的水位始终恒定,使得加热管蒸发出水蒸汽的速率恒定,有利于稳定蒸罐与蒸板之间的热蒸汽循环,提高了蒸板热蒸布料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进料辊;3、蒸布装置;31、滑管;311、进出孔;32、蒸板;33、压板;34、蒸布弹簧;35、防水套;4、调节装置;41、调节槽;42、调节块;43、调节辊;431、调节轴;44、调节螺钉;45、调节弹簧;46、防锈套;5、蒸汽装置;51、蒸罐;511、进汽槽;512、回汽槽;52、加热管;53、风机;54、进汽管;55、回汽管;6、供水装置;61、供水箱;62、供水管;63、浮块;631、橡胶板;64、浮柱;65、堵头;66、限位管;661、橡胶圈;67、连通管;7、驱动装置;71、驱动辊;711、驱动轴;72、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平面加热罐蒸机,包括机架1、进料辊2、蒸布装置3、调节装置4(见图2)、蒸汽装置5、供水装置6以及驱动装置7(见图3)。机架1为管状结构,其截面为矩形。进料辊2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水平,且其两端分别与机架1相对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如图1所示,蒸布装置3包括滑管31、蒸板32、压板33、蒸布弹簧34以及防水套35。滑管31为截面呈矩形的管状结构,置于机架1内,且滑管31的一端封闭。滑管31相对的两外侧壁分别与机架1相对的两侧壁固定,使得滑管31的开口靠近蒸汽装置5。蒸板32为矩形板状结构,竖直设置,且蒸板32的内部中空。蒸板32设置于滑管31的开口处,其靠近蒸汽装置5的侧面与滑管31的开口端面齐平,且蒸板32与滑管31固定。压板33为板状结构,竖直设置,且其竖直截面为矩形。压板33设置于滑管31内并于滑管31滑动连接,且压板33的滑动方向水平。蒸布弹簧34设置于滑管31内并位于压板33远离蒸板32的一侧,且蒸布弹簧34一端与滑管31内侧壁固定,另一端与压板33固定,使得当蒸布弹簧34伸张时,压板33朝向蒸板32移动。此外,滑管31上表面与底面开设有进出孔311,进出孔311的截面为矩形,且滑管31上表面与底面的进出孔311竖直对齐并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压板33与蒸板32之间,使得布料通过进出孔311经过滑管31,且布料位于滑管31内的部分设置于压板33以及蒸板32之间。

如图2所示,调节装置4包括调节槽41、调节块42、调节辊43、调节螺钉44、调节弹簧45以及防锈套46。调节槽41开设于机架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其截面呈矩形,且其长度方向水平。结合图1所示,机架1同一内侧面上的调节槽41设有两处,且这两处调节槽41相对与机架1的水平平分面对称设置。调节块42为块状结构,其竖直截面呈工字型,设置于调节槽41中并与调节槽41滑动连接。调节辊43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与机架1内侧壁垂直。调节辊43上设有调节轴431,调节轴431为截面呈圆形的长轴状结构,其轴线与调节辊43轴线重合,且调节轴431穿过调节辊43并与调节辊43固定。调节轴431两端与调节块42靠近调节辊43中部的侧面转动连接,使得调节辊43两端与调节块42转动连接并分别位于水平部远离蒸板32的一侧。调节螺钉44端部穿入调节槽41远离蒸板32的内侧壁并与之螺纹连接,且调节螺钉44头部与调节块42相抵。调节弹簧45设置于调节槽41内,其一端与调节块42远离调节螺钉44的内侧壁固定,另一端与调节槽41远离调节螺钉44的内侧壁固定,使得调节块42与调节螺钉44头部抵紧,当调节螺钉44转动时,调节块42在调节槽41中移动,调节了调节辊43的水平位置。防锈套46为圆管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其一端与调节块42远离调节螺钉44的内侧壁固定并密封,另一端与调节槽41远离调节螺钉44的内侧壁固定并密封,使得调节弹簧45与外界隔绝。

如图1所示,蒸汽装置5包括蒸罐51、加热管52、风机53、进汽管54以及回汽管55。蒸罐51为长方体内部中空结构,其底面与机架1内底面固定,且蒸罐51内装有水。蒸罐51靠近蒸板3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进汽槽511以及回汽槽512,进汽槽511的截面为方形,设置于蒸罐51上部。回汽槽512的截面为方形,设置于蒸罐51中部。加热管52与蒸罐51远离蒸板32的内侧壁固定并位于蒸罐51底部,用于蒸发蒸罐51内的水。风机53设置于进汽槽511内,用于鼓动蒸罐51内的热蒸汽。进汽管54为截面呈圆形的管状结构,其一端穿过蒸板32靠近蒸罐51的侧面并与蒸板32内连通,另一端穿过蒸罐51外侧壁并与进汽槽511内连通,使得风机53鼓动的热蒸汽从蒸罐51内流入蒸板32内。回汽管55同为圆管状结构,其一端穿过蒸板32靠近蒸罐51的侧面并与蒸板32内连通,另一端穿过蒸罐51外侧壁并与回汽槽512内连通,使得蒸板32内变凉的蒸汽回到蒸罐51内继续加热。

如图1所示,供水装置6包括供水箱61、供水管62、浮块63、浮柱64、堵头65、限位管66以及连通管67。供水箱61为长方体内部中空结构,设置于蒸罐51远离蒸板32的一侧,且供水箱61靠近蒸罐51的侧面与蒸罐51远离蒸板32的外侧面固定。供水管62为圆形管状,其一端竖直穿过供水箱61上表面并与供水箱61固定,另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使得供水管62内始终充满水并不断往供水箱61内供水。此外,供水管62靠近供水箱61的管口与供水箱61的内顶壁齐平。浮块63为矩形块状结构,由轻质塑料制成,浮动于供水箱61内的水面上。浮柱64为截面呈圆形的柱体结构,竖直设置,且其底面与浮块63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堵头65为圆锥体状,由橡胶制成,其底面与浮柱64上端面重合并固定。限位管66为圆形管状结构,套设于浮柱64上,且其上端面与供水箱61内顶壁固定。此外,限位管66的轴线与供水管62的轴线重合,使得当供水箱61内的水位上升时,浮块63上升,带动浮柱64上升,使得堵头65朝向供水管62位于供水箱61内的管口移动,直至堵头65堵住供水管62,使得供水箱61内的水位停止上升。

如图1所示,连通管67为截面呈矩形的管状结构,其一端与供水箱61内连通,另一端依次穿过供水箱61靠近蒸罐51的内侧壁以及蒸罐51靠近供水箱61的内侧壁,使得蒸罐51内部与供水箱61内部连通。此外,连通管67靠近蒸罐51的一端与蒸罐51靠近供水箱61的内侧壁齐平,而连通管67靠近供水箱61的一端与供水箱61靠近蒸罐51的内侧壁齐平,且连通管67底面与供水箱61内底壁以及蒸罐51内底壁齐平。此外,浮块63上还设有橡胶板631,橡胶板631为矩形板装结构,其上表面开圆孔并套设于浮柱64上,且橡胶板631的底面与浮块63上表面重合固定。而限位管66底部设有橡胶圈661,橡胶圈661为圆形圈状结构,且轴线与限位管66的轴线重合,且橡胶圈661的上表面与限位管66下端固定,使得当堵头65堵住供水管62时,浮块63上的橡胶板631与限位管66下端的橡胶圈661相抵,防止水分从限位管66中流出。

如图1、图3所示,驱动装置7包括驱动辊71以及电机72,驱动辊71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垂直于机架1内侧面,且其上设有驱动轴711。驱动轴711为圆轴状,其轴线与驱动辊71的轴线重合,且驱动轴711穿过驱动辊71并与驱动辊71固定。驱动轴711两端与机架1内侧面转动连接,其一端靠近电机72的一端穿入机架1。电机72固定于机架1靠近驱动轴711位于机架1外一端的外侧面,电机72输出轴穿过机架1并与驱动轴711固定,且电机72输出轴的轴线与驱动轴711的轴线重合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电机72工作时,驱动辊71转动,带动布料移动,此时,加热管52以及风机53工作,使得蒸罐51内的热蒸汽不断经过蒸板32,从而使得蒸板32升温,而与此同时,蒸布弹簧34伸张,驱动压板33朝向蒸板32移动,直至压板33以及蒸板32靠近布料的外侧壁与布料贴合并抵紧,从而使得布料表面在热蒸后保持平整,提高了布料的平整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