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丝绒的织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21425发布日期:2019-07-10 09:39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丝绒的织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造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增加丝绒绒毛固结牢度的织造方法及用这种方法织造的玻璃纤维丝绒,碳纤维丝绒,加强型工业涤纶长丝等工业用丝绒,属于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丝绒织造方法很多,单从梭织丝绒织造来看,为增加丝绒绒毛固结牢度,有加大绒毛w固结的屈曲波高度的,有加多绒毛w固结,由三纬固结变为五纬固结、七纬固结等等的。也有增加经纬密度让经纬纱夹持紧一点绒毛的。当然也有二次加工,让绒背涂胶来增加绒毛固结牢度的等等。但对于绒毛纤维光滑的固结牢度,这些措施还不十分理想,而那些玻纤,碳纤,强纤等因属惰性不易上胶却上胶成本高。因此,如何找到能使玻纤,碳纤,强纤等惰性而又光滑的纤维的丝绒的绒毛固结牢度加强的织造方法,以提高工业用丝绒的质量,是市场迫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因目前市场迫切需求,为提高玻纤碳纤强纤等光滑而又惰性的绒毛做工业丝绒的固结牢度公开了一种丝绒的织造方法,及利用这种织造方法织的丝绒。该织造方法方便、实用,用该织造方法织的丝绒,绒毛固结牢固,深受市场欢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工业丝绒的织造方法,包括丝绒坯布的织造和丝绒坯布的后整理;所述丝绒坯布包括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组成的上层基布、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组成的下层基布,以及绒经纱;所述的绒经纱在上层基布固结织造后返到下层基布固结织造,再返到上层基布,将上层基布和下层基布连结起来最后经割绒而成上层丝绒坯布和下层丝绒坯布;

所述的上层经纱包括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

所述的下层经纱包括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

所述的上层纬纱包括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上层第七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九纬纱、上层第十纬纱、上层第十一纬纱、上层第十二纬纱;

所述的下层纬纱包括下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三纬纱、下层第四纬纱、下层第五纬纱、下层第六纬纱、下层第七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下层第九纬纱、下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一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

所述的绒经包括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

所述的丝绒坯布的制备过程如下:

第一步、整经: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作为紧经经纱,整经在同一个经轴上,作为紧经经轴;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上层经五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作为松经纱纱,整经在一个经轴上,作为松经经轴;紧经纱和松经纱的紧松比例为1:0.95~0.9;

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整经在一个经轴上,作为绒经轴;

第二步、穿综插筘: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依次穿综并插入第一筘齿内;

将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五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依次穿综并插入第二筘齿内;

依次顺序循环;

第三步、提综打纬:

第一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一绒经纱都往上提,第二绒经纱向下沉,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在中间;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都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四绒经纱往下沉,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三绒经纱往下沉,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经三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第一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一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往下沉,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二绒经往上提,第一绒经往下沉,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三绒经纱往下沉,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纬: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四绒经纱往下沉,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一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十一纬纱、下层第十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二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往下沉,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二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一个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单元,循环织造。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丝绒坯布的后整理是指对丝绒坯布直接进行后整理或割绒后再进行后整理。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为玻璃纤维或碳纤维或加强型工业涤纶长丝。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后整理包括防水功能整理、远红外功能整理、负离子功能整理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把经纱分为紧经纱和松经纱会增加绒经的屈曲波的前提下,本发明又把此屈曲波分为二个小单元,即第一筘齿和第二筘齿,形成绒毛均匀稠密且更牢固的第一要素。另外,二根地经经纱在织造时,组织点相同而且同上同下的情况下,会相互靠拢,而此时绒经一直在二根地经中间,因此二根地经对绒经纱靠拢挤压,形成绒毛更牢的第二要素。在一个梭口中的二根纬纱也会相互靠拢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丝绒绒经纱从这二纬纱中穿出,形成绒毛更牢的第三要素。

在本发明中,当第一绒经经纱第一梭到第六梭的织造后其绒头从第十二纬和第一纬、第六纬和第七纬中间穿出。第一绒经在第一纬至第六纬织造中,全过程处于第二经纱、第三经纱中间,而且这二根经纱一直同上同下,组织点相同,因此第一绒经在上述第二要素情况下,一直被第二经纱与第三经纱夹紧,这是在其他绒组织中所没有的,因此增加了绒毛牢度。当第一绒经的绒头,一端从第十二纬与第一纬中间穿出,另一端从第六纬与第七纬中穿出,这二组的二根纬纱都在一个梭口中,靠拢在一起,把这第一绒经的二端绒头牢牢夹持,在第三要素的影响下,增加了绒毛牢度。

正因如此,本发明的织造方法能显著的增加绒毛牢度并且特别适合于织造,玻纤丝绒,碳纤丝绒,强纤丝绒等工业用丝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丝绒坯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筘齿中的组织结构图;

图3是第二筘齿中的组织结构图。

图中标记说明如下:a-上层基布;b-下层基布;r-绒经纱;

t上1-上层第一经纱;t上2-上层第二经纱;t上3-上层第三经纱;t上4-上层第四经纱;t上5-上层第五经纱;t上6-上层第六经纱;

t下1-下层第一经纱;t下2-下层第二经纱;t下3-下层第三经纱;t下4-下层第四经纱;t下5-下层第五经纱、t下6-下层第六经纱;

w上1-上层第一纬纱;w上2-上层第二纬纱;w上3-上层第三纬纱;w上4-上层第四纬纱;w上5-上层第五纬纱;w上6-上层第六纬纱;w上7-上层第七纬纱;w上8-上层第八纬纱;w上9-上层第九纬纱;w上10-上层第十纬纱;w上11-上层第十一纬纱;w上12-上层第十二纬纱;

w下1-下层第一纬纱;w下2-下层第二纬纱;w下3-下层第三纬纱;w下4-下层第四纬纱;w下5-下层第五纬纱;w下6-下层第六纬纱;w下7-下层第七纬纱;w下8-下层第八纬纱;w下9-下层第九纬纱;w下10-下层第十纬纱;w下11-下层第十一纬纱;w下12-下层第十二纬纱;

r1-第一绒经纱;r2-第二绒经纱;r3-第三绒经纱;r4-第四绒经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工业丝绒的织造方法,包括丝绒坯布的织造和丝绒坯布的后整理。丝绒坯布包括由上层经纱和下层经纱组成的上层基布a、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组成的下层基布b,以及绒经纱c。绒经纱c在上层基布a固结织造后返到下层基布b固结织造,再返到上层基布a,将上层基布a和下层基布b连结起来最后从上层基布下层基布中间剖开形成上层丝绒坯布和下层丝绒坯布。

在本实施例中,上层经纱包括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

下层经纱包括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四经纱t下4、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

上层纬纱包括上层第一纬纱w上1、上层第二纬纱w上2、上层第三纬纱w上3、上层第四纬纱w上4、上层第五纬纱w上5、上层第六纬纱w上6、上层第七纬纱w上7、上层第八纬纱w上8、上层第九纬纱w上9、上层第十纬纱w上10、上层第十一纬纱w上11、上层第十二纬纱w上12。

下层纬纱包括下层第一纬纱w下1、下层第二纬纱w下2、下层第三纬纱w下3、下层第四纬纱w下4、下层第五纬纱w下5、下层第六纬纱w下6、下层第七纬纱w下7、下层第八纬纱w下8、下层第九纬纱w下9、下层第十纬纱w下10、下层第十一纬纱w下11、下层第十二纬纱w下12。

绒经纱包括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为玻璃纤维或碳纤维或加强型工业涤纶长丝。

丝绒坯布的制备过程如下:

第一步、整经:

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四经纱t下4作为紧经经纱,按顺序整经在同一个经轴上,作为紧经经轴。

将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上层经五经纱t上5、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下层第六经纱t下6作为松经纱纱,按顺序整经在一个经轴上,作为松经经轴。

将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按顺序整经在一个经轴上,作为绒经轴。紧经纱和松经纱的紧松比例为1:0.95~0.9。

第二步、穿综插筘:

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下层第二经纱t下2、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下层第三经纱t下3依次穿综并插入第一筘齿内。

将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四经纱t下4、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下层第五经纱t下5、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下层第六经纱t下6依次穿综并插入第二筘齿内。

后续的穿综插筘按照上述的顺序循环进行。

第三步、提综打纬: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双梭口剑杆织机,上层经纱的上提和形成上织口,下层经纱的上提形成下织口。在本实施例中,所提到上层经纱或下层经纱上提,则会与剩余的上层经纱或下层经纱形成织口。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纬纱,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纬纱。在本实施例中,绒经纱c的上提是提到与往上提的上层经纱相当的位置,绒经纱c的下沉则是下沉至未往上提的下层经纱相当的位置。绒经纱c位于中间的位置是指位于上织口与下织口中间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丝绒坯布的具体织造过程如下:

第一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一绒经纱r1都往上提,第二绒经纱r2向下沉,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放在中间;投入上层第一纬纱w上1、下层第一纬纱w下1,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上提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上提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形成下织口。第一绒经纱r1往上提,是将第一绒经纱r1提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的位置。第二绒经纱r2下沉,是指将第二绒经纱r2下沉至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相当的位置。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放在中间是指将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位于上织口和下织口之间。投纬在是上织口投入第一纬纱w上1,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一纬纱w下1。

第二梭:将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第一绒经纱r1、第三绒经纱r3都往上提,第二绒经纱r2、第四绒经纱r4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w上2、下层第二纬纱w下2,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上提与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形成上织口,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上提与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形成下织口。第一绒经纱r1、第三绒经纱r3上提至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相当的位置,第二绒经纱r2、第四绒经纱r4下沉至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相当的位置。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二纬纱w上2,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二纬纱w下2。

第三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三绒经纱r3往上提,第四绒经纱r4往下沉,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三纬纱w上3、下层第三纬纱w下3,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过程中,上提的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形成下织口。并将第三绒纱r3上提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的位置,将第四绒经纱r4下沉至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相当的位置。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位于上织口与下织口之间的位置。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三纬纱w上3,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三纬纱w下3。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四绒经纱r4往上提,第三绒经纱r3往下沉,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四纬纱w上4、下层第四纬纱w下4,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过程中,上提的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形成下织口。并将第四绒纱r4上提至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相当的位置,将第三绒经纱r3下沉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的位置。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位于上织口与下织口之间的位置。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四纬纱w上4,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四纬纱w下4。

第五梭:将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第一绒经纱r1、第四绒经纱r4往上提,第二绒经纱r2、第三绒经纱r3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w上5、下层第五纬纱w下5,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上提与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形成上织口,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上提与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形成下织口。第一绒经纱r1、第四绒经纱r4上提至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相当的位置,第二绒经纱r2、第三绒经纱r3下沉至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相当的位置。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五纬纱w上5,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五纬纱w下5。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一绒经纱r1往上提,第二绒经纱r2往下沉,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提的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纱t下4形成下织口。第一绒经纱r1上提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的位置,第二绒经纱r2下沉至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相当的位置,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位r4于上织口和下织口之间。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六纬纱w上6,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六纬纱w下6。

第七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二绒经纱r2往上提,第一绒经r1往下沉,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七纬纱w上7、下层第七纬纱w下7,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提的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形成下织口。第二绒经r2往上提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位置,第一绒经纱r1下沉至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相当的位置。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七纬纱w上7,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七纬纱w下7。

第八梭:将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第二绒经纱r2、第四绒经纱r4往上提,第一绒经纱r1、第三绒经纱r3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w上8、下层第八纬纱w下8,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提的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与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与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形成下织口。第二绒经纱r2、第四绒经纱r4上提至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相当的位置,第一绒经纱r1、第三绒经纱r3下沉至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相当的位置。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八纬纱w上8,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八纬纱w下8。

第九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四绒经纱r4往上提,第三绒经纱r3往下沉,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九纬纱w上9、下层第九纬纱w下9,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提的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形成下织口。第四绒经纱r4上提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的位置,第三绒经纱r3下沉至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相当的位置。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位于上织口和下织口之间。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九纬纱w上9,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九纬纱w下9。

第十纬: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三绒经纱r3往上提,第四绒经纱r4往下沉,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纬纱w上10、下层第十纬纱w下10,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提的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形成下织口。第三绒经纱r3上提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的位置,第四绒经纱r4下沉至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相当的位置。第一绒经纱r1、第二绒经纱r2位于上织口和下织口之间。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十纬纱w上10,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十纬纱w下10。

第十一梭:将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第二绒经纱r2、第三绒经纱r3往上提,第一绒经纱r1、第四绒经纱r4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十一纬纱w上11、下层第十一纬纱w下11,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提的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与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形成上织口,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与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形成下织口。第二绒经纱r2、第三绒经纱r3上提至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相当的位置。第一绒经纱r1、第四绒经纱r4下沉至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相当的位置。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十一纬纱w上11,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十一纬纱w下11。

第十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第二绒经纱r2往上提,第一绒经纱r1往下沉,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二纬纱w上12、下层第十二纬纱w下12,打纬织造。

在本次投纬中,上提的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与上层第二经纱t上2、上层第三经纱t上3、上层第五经纱t上5、上层第六经纱t上6形成上织口,上提的下层第二经纱t下2、下层第三经纱t下3、下层第五经纱t下5、下层第六经纱t下6与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形成下织口。第二绒经纱r2上提至上层第一经纱t上1、上层第四经纱t上4相当的位置,第一绒经纱r1下沉至下层第一经纱t下1、下层第四经纱t下4的位置。第三绒经纱r3、第四绒经纱r4位于上织口与下织口之间。投纬是在上织口投入上层第十二纬纱w上12,在下织口投入下层第十二纬纱w下12。

至此,一个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单元,循环织造。

表1中显示了第一筘齿内经纱与纬纱的提升规律。

表2中显示了第二筘齿内经纱与纬纱的提升规律。

在本实施例中,丝绒坯布的后整理是指对丝绒坯布直接进行后整理或割绒后再进行后整理。后整理包括防水功能整理、远红外功能整理、负离子功能整理中的至少一种。对于丝绒坯布的后整理属于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了紧经纱和松经纱,使纬纱呈高低状态的原理,增加了绒毛固结的屈曲波,增加了绒毛牢度。还利用了左右经纱和绒经纱在同一梭口,同上同下,左右经纱向中间聚合的原理,使绒毛在基布中被全程夹紧,增加了绒毛的牢度。还利用了二根纬纱在同一梭口的情况下相互靠拢的原理,绒毛从二根纬纱中间穿出而被夹紧,增加了绒毛牢度。

第一绒经经纱第一梭到第六梭的织造后其绒头从第十二纬和第一纬、第六纬和第七纬中间穿出。第一绒经在第一纬至第六纬织造中,全过程处于第二经纱、第三经纱中间,而且一直同上同下,组织点相同,因此第一绒经在上述第二要素情况下,一直被第二经纱第三经纱夹紧,这是在其他绒组织中享受不到的,因此增加了绒毛牢度,当第一绒经的绒头,一端从第十二纬第一纬中间穿出,一端从第六纬第七纬中穿出,这二组的二根纬纱都在一个梭口中,靠拢在一起,把这第一绒经的二端绒头牢牢夹持,在第三要素的影响下,增加了绒毛牢度。

回头再分析把绒头从第十二纬第一纬中间,从第六纬第七纬中间穿出的好处。正如杜开源先生在《丝绒的织造》一书中关于门窗丝绒介绍的一样,把第一绒经的绒头从第六纬第七纬中穿出的一端,如果往下拉扯会使纬纱六向里挤压,也会使纬纱五向下挤压,也会使纬纱四向上挤压,而且这种拉扯的力与纬纱各种挤压的力成正比,拉扯的力越大,纬纱挤压的力也越大,因此绒毛也越牢固,同时还会使相邻单元的第四绒经在第四纬至第九纬固结中屈曲波更加屈曲,绒毛也更加牢固。这是要比杜先生介绍的门窗丝绒的绒毛牢度要更加牢固。因为多了一根纬纱六,多了一组相邻单元屈曲的缘故。

表1第一筘内经纱与纬纱的规律

表2第二筘内经纱与纬纱的规律

在表1与表2中,×表示上层经纱或下层经纱的上提,↓表示绒经的下沉,↑表示绒经的上提,-表示绒经位于中间位置。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