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纱线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3749发布日期:2020-05-01 21:5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纱线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纱线控制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纱线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布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布料的花纹的个性化追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布料上有凸起的花纹、有褶皱的效果,这些效果在目前的大批量生产很难实现,因此造价极高。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尽管压电贾卡系统可以非常精确地控制每根导纱针的垫纱运动,同时花纹也可以快速变换。但是对于一些个性化的花纹或图案很难实现大批量生产,例如凸起的花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控制每根纱线的松紧或送线速度的纱线控制器,以此达到编织出特殊效果图案的控制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纱线控制器,包括电源电路、主控制器和纱线控制模组,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和纱线控制模组电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包括电源切换电路、滤波电路、主控电路、接口通讯电路和晶振电路,所述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切换电路、滤波电路、接口通讯电路和晶振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和滤波电路电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电源切换电路能够根据主控电路的供电要求进行切换,一般为3.3v和5v切换;通过设置滤波电路用以滤除电路中的干扰或是电路内部产生的电压或电流波纹;通过设置主控电路用以控制通讯状态和纱线控制模组工作;通过设置晶振电路为主控电路工作提供振荡源,保证主控电路工作的稳定;通过设置电源电路为主控制器和纱线控制模组供电,并且能够用来滤除共模干扰,保证主控制器工作稳定,提高主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通过主控制器与纱线控制模组电连接,能够精确地控制每跟纱线的松紧以及送线速度,从而提高纱线控制器的编织精度,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布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整体电路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电源切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电源切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滤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接口通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马达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纱线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纱线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主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纱线控制器的晶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标号说明:

1、电源电路;

2、主控制器;201、电源切换电路;202、主控电路;203、接口通讯电路;204、晶振电路;205、滤波电路;

3、纱线控制模组;

4、承载板;

5、主动轮;

6、从动轮;

7、进线圆磁环;

8、出线圆磁环;

9、从动轮机构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

一种纱线控制器,包括电源电路、主控制器和纱线控制模组,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和纱线控制模组电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包括电源切换电路、滤波电路、主控电路、接口通讯电路和晶振电路,所述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切换电路、滤波电路、接口通讯电路和晶振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和滤波电路电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电源切换电路能够根据主控电路的供电要求进行切换,一般为3.3v和5v切换;通过设置滤波电路用以滤除电路中的干扰或是电路内部产生的电压或电流波纹;通过设置主控电路用以控制通讯状态和纱线控制模组工作;通过设置晶振电路为主控电路工作提供振荡源,保证主控电路工作的稳定;通过设置电源电路为主控制器和纱线控制模组供电,并且能够用来滤除共模干扰,保证主控制器工作稳定,提高主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通过主控制器与纱线控制模组电连接,能够精确地控制每跟纱线的松紧以及送线速度,从而提高纱线控制器的编织精度,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布料。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电路包括压敏电阻rv1、电容c1、电容c2、二极管d1、变压器t1、芯片u1和芯片u2,所述芯片u1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所述芯片u2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

所述芯片u1的第一引脚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压敏电阻rv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压敏电阻rv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阴极和芯片u2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阳极和芯片u2的第二引脚电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芯片u1为高性能电容ac-dc转换器,芯片u2是dc-dc转换器,ac-dc转换器是将交流转换为直流,dc-dc转换器是将不同地之间的共模干扰滤除,ac-dc转换器和dc-dc转换器均为隔离的转换器,即输入和输出之间是隔离不共地的;同时在电源电路的输入端有额外的保护设计,通过设置压敏电阻rv1用以防护电源在雷击浪涌情况下保护电源不损坏;电容c1和电感l组成了一个emc保护电路,是保证产品对电网不产生污染,是电器的可靠性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电容c3、电解电容ce1、二极管d2、开关s1和芯片u3,所述芯片u3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

所述芯片u3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电解电容ce1的一端和开关s1电连接,所述芯片u3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解电容ce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开挂s1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所述芯片u3的第三引脚和芯片u3的第四引脚均与所述电源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解电容ce2、电解电容ce3、电解电容ce4和二极管d3;

所述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解电容ce2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电解电容ce3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和电解电容ce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e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e3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且所述电解电容ce4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e3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解电容ce2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

由上述描述可知,电源切换电路是当后端电路需要5v供电时,拨动开关s1与“2”端连接,给后端电路供电,当后端电路需要3.3v供电时,拨动开关s1与“1”端连接,5v电压经过电解电容ce1和电容c3滤波后,给芯片u3输入5v电压,经过芯片u3转换成3.3v电压输出,3.3v电压经过滤波后给到后端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接口通讯电路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接插件p2和芯片u4,所述芯片u4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

所述芯片u4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芯片u4的第三引脚和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五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4的第六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和接插件p2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七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接插件p2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10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由上述描述可知,芯片u4的型号为max485,当信号发射时,从电阻r7的另一端输入信号到芯片u4的第六引脚和芯片u4的第七引脚,芯片u4的第六引脚和芯片u4的第七引脚得到一个差分信号,电阻r8和电阻r10为上下拉电阻,电阻r9为芯片u4的第六引脚和芯片u4的第七引脚的负载电阻,其作用是提高抗干扰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纱线控制模组包括两个以上的马达控制单元,所述马达控制单元包括马达控制电路和纱线控制结构,所述马达控制电路与所述纱线控制结构电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马达控制电路来控制纱线控制结构的送线速度及纱线松紧,以提高纱线控制器的编织精度,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布料。

进一步的,所述马达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光耦合器u5和光耦合器u6;

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二极管d4的阳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二极管d5的阴极、二极管d6的阴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1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二极管d7的阳极、电阻r16的一端、三极管q7集电极和光耦合器u6的第四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5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三极管q6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7的发射极电连接且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阻r14的另一端、三极管q6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与所述光耦合器u6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6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6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四端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三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电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光耦合器u5和光耦合器u6构成马达控制电路,控制马达稳定的转动,能够精确地控制每跟纱线的松紧以及送线速度,从而提高纱线控制器的编织精度,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布料。

进一步的,所述纱线控制结构包括承载板和马达,所述承载板表面设有主动轮、出线圆磁环、进线圆磁环、从动轮和从动轮机构板,所述从动轮的一端穿过所述从动轮机构板且与从动轮机构板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的一端插接在所述承载板上且与承载板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的一端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马达与所述马达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从动轮与所述主动轮贴合,所述进线圆磁环靠近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相贴合的位置设置,所述主动轮位于所述出线圆磁环和进线圆磁环之间。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出线圆磁环和进线圆磁环防止纱线刮伤或磨损。主动轮由马达控制电路控制,以及主动轮与从动轮配合用来控制送线速度及纱线松紧。

进一步的,所述从动轮包括支撑轴承、支撑端子、转动机构、偏转环、塑料套筒和橡胶套筒,所述转动机构套设在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所述偏转换套设在所述转动机构外壁,所述支撑端子套设在所述支撑轴承靠近支撑轴承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外壁上,所述支撑端子、转动机构和偏转环均位于所述塑料套筒内腔,所述橡胶套筒套设在所述塑料套筒外壁,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从动轮机构板中且与从动轮机构板转动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从动轮表面是软质材料磨砂设计,同时从动轮采用了杠杆原理设计,在从动轮的中心有凸起结构,此凸起结构可以使从动轮有一个偏差角度,保证长时间使用之后,从动轮与主动轮之间仍然可以夹紧纱线,保证纱线控制正常。

进一步的,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电容c7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电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和电容c11构成滤波电路,用以滤除电路中的干扰或是电路内部产生的电压或电流波纹。

请参照图1至图11,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请参照图1,一种纱线控制器,包括电源电路1、主控制器2和纱线控制模组3,所述主控制器2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1和纱线控制模组3电连接,所述主控制器2包括电源切换电路201、滤波电路205、主控电路202、接口通讯电路203和晶振电路204,所述主控电路202分别与所述电源切换电路201、滤波电路205、接口通讯电路203和晶振电路204电连接,所述电源切换电路201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1和滤波电路205电连接。

请参照图2,所述电源电路1包括压敏电阻rv1(型号为tvr10561m)、电容c1(电容值为0.15uf)、电容c2(电容值为0.15uf)、二极管d1(钳位电压为30v的稳压管)、变压器t1、芯片u1(ac-dc的转换电源)和芯片u2(dc-dc的电源模块),所述芯片u1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所述芯片u2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

所述芯片u1的第一引脚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压敏电阻rv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压敏电阻rv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阴极和芯片u2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阳极和芯片u2的第二引脚电连接。

请参照图2,所述电源切换电路201包括电容c3(电容值为0.1uf)、电解电容ce1(电容值为22uf)、二极管d2(采用肖特基二极管,电压值为40v,电流值为5a)、开关s1(采用拨动开关)和芯片u3(型号为ams1117-3.3),所述芯片u3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

所述芯片u3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电解电容ce1的一端和开关s1电连接,所述芯片u3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解电容ce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开挂s1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所述芯片u3的第三引脚和芯片u3的第四引脚均与所述电源电路1电连接。

请参照图3,所述电源切换电路201还包括电阻r1(电阻值为0ω)、电阻r2(电阻值为47ω)、电阻r3(电阻值为0ω)、电阻r4(电阻值为47ω)、电容c4(电容值为0.1uf)、电容c5(电容值为0.1uf)、电容c6(电容值为1uf)、电解电容ce2(电容值为4.7uf)、电解电容ce3(电容值为1uf)、电解电容ce4(电容值为1uf)和二极管d3(型号为red);

所述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解电容ce2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电路1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电解电容ce3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和电解电容ce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e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e3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且所述电解电容ce4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e3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解电容ce2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1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

请参照图5,所述接口通讯电路203包括电阻r5(电阻值为1kω)、电阻r6(电阻值为4.7kω)、电阻r7(电阻值为1kω)、电阻r8(电阻值为4.7kω)、电阻r9(电阻值为120ω)、电阻r10(电阻值为4.7kω)、接插件p2(型号为dg301-2p)和芯片u4(型号为max485),所述芯片u4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

所述芯片u4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电路202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芯片u4的第三引脚和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电路202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五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4的第六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和接插件p2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七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接插件p2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芯片u4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10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源电路1电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纱线控制模组3包括两个以上的马达控制单元,所述马达控制单元包括马达控制电路和纱线控制结构,所述马达控制电路与所述纱线控制结构电连接。

请参照图7,所述马达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光耦合器u5和光耦合器u6;

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二极管d4的阳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二极管d5的阴极、二极管d6的阴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1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二极管d7的阳极、电阻r16的一端、三极管q7集电极和光耦合器u6的第四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5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三极管q6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7的发射极电连接且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阻r14的另一端、三极管q6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与所述光耦合器u6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6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1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6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电路202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四端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1电连接,所述光耦合器u5的第三端与所述主控电路202电连接。

请参照图8和图9,所述纱线控制结构包括承载板4和马达,所述承载板4表面设有主动轮5、出线圆磁环8、进线圆磁环7、从动轮6和从动轮机构板9,所述从动轮6的一端穿过所述从动轮6机构板且与从动轮机构板9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5的一端插接在所述承载板4上且与承载板4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5的一端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马达与所述马达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从动轮6与所述主动轮5贴合,所述进线圆磁环7靠近所述主动轮5和从动轮6相贴合的位置设置,所述主动轮5位于所述出线圆磁环8和进线圆磁环7之间。

所述从动轮6包括支撑轴承、支撑端子、转动机构、偏转环、塑料套筒和橡胶套筒,所述转动机构套设在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所述偏转换套设在所述转动机构外壁,所述支撑端子套设在所述支撑轴承靠近支撑轴承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外壁上,所述支撑端子、转动机构和偏转环均位于所述塑料套筒内腔,所述橡胶套筒套设在所述塑料套筒外壁,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从动轮6机构板中且与从动轮6机构板转动连接。

请参照图5,所述滤波电路205包括电容c7(电容值为0.1uf)、电容c8(电容值为0.1uf)、电容c9(电容值为0.1uf)、电容c10(电容值为0.1uf)和电容c11(电容值为0.1uf),所述电容c7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电连接。

请参照图10,为主控电路202的具体电路连接图,芯片u7的型号为stm32f103vet;

所述晶振电路204包括两个电路结构相同的晶振子电路,所述晶振子电路包括电容c14(电容值为10pf)、电容c15(电容值为10pf)和晶振y1(频率为8m),其各元器件的具体连接关系请参照图11。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纱线控制器,通通过设置电源切换电路能够根据主控电路的供电要求进行切换,一般为3.3v和5v切换;通过设置滤波电路用以滤除电路中的干扰或是电路内部产生的电压或电流波纹;通过设置主控电路用以控制通讯状态和纱线控制模组工作;通过设置晶振电路为主控电路工作提供振荡源,保证主控电路工作的稳定;通过设置电源电路为主控制器和纱线控制模组供电,并且能够用来滤除共模干扰,保证主控制器工作稳定,提高主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通过主控制器与纱线控制模组电连接,能够精确地控制每跟纱线的松紧以及送线速度,从而提高纱线控制器的编织精度,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布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