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86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
象玻璃织品一样,在用喷射织机等无梭织机织制纬纱密度小的织物时,刚刚织制的组织容易松脱。因此,如实开平(Japanese Utility ModelApplication Laid-open.NO.)1-119080号公报、特开平(JapanesePatent Application Laid-open NO.)2-118141号公报所公告的,在不由边纱形成布端的边的布的端侧,需要把持织口附近的纬纱的端部。在实开平1-119080号公报中,公开了在用于切断纬纱的固定的刀的上面和细簧(wire spring)之间,把持纬纱的端部的装置。在特开平2-118141号公报中,公开了用气动类盘把持纬纱的装置。
但是,在实开平1-119080号公报记载的装置中,织制的织物会移动。而由于纬纱的端部受固定配置的细簧及固定的刀的把持作用,所以,受到该把持作用的纬纱会被向与织物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强烈地拉引。这种向反方向的拉引作用会使织口附近的组织崩断、破块。
在特开平2-118141公报记载的装置中,气动夹盘对纬纱端部的把持,要在尽可能离开织口的位置进行。在应用气动夹盘装置把持织口附近的纬纱的端部时,气动夹盘对纬纱端部的把持在织物的输入操作的停止中进行。因此,不会产生实开平1-119080号公报记载的装置所产生的问题。但,这样的把持机构只适用于具有间歇进行织物的输入的织布输入机构的织机。
可以回避上述实开平1-119080号公报及特开平2-118141号公报记载的装置所产生的问题的纬纱把持装置已有设计。该纬纱把持装置的结构为把持纬纱端部的一对把持体的至少一个作为随着织物的移动而回转的回转体使用,使把持的纬纱的端部利用回转体的回转积极地朝织物的移动方向输送。在该纬纱把持装置中,由打纬(beating)装置得到回转体的回转驱动力。即支持钢筘(reed)的筘座(sley)的往复摇动经单向离合器传达到回转体。因此,该回转体仅向单一方向间歇回转。
另一方面,在发生输纬错误时,必须从织物中除去输纬错误的错纱丝。因此,要将织机翻转,自经纱的把持作用下把错丝解出来。
但是,在经上述单向离合器,将筘座的往复摇动运动传达到回转体的结构的纬纱把持装置中,不能使回转体反转。因此,难于将把持在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之间的错纱自织物的织口除去。尤其是在用于自动除去、处理错纱的纬纱处理装置中,难于除去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之间把持的错丝。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能够除去输纬错误的错纱的纬纱把持装置。
所以,本发明以下述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为对象,这种纬纱把持装置在织制时使把持织布的织口附近的纬纱的端部的把持回转体合着所述织布的移动速度回转,利用所述把持回转体的回转将所述把持回转体和另外的把持体之间把持的纬纱的端部向所述织布的移动方向送出。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方面,构成下述纬纱把持装置,该纬纱把持装置具有用以使所述把持回转体合着所述织布的织制移动正转的正转驱动装置和用以使所述把持回转体反转的反转驱动装置。
正转驱动装置使把持回转体正转,这样,使把持回转体合着织布的织制移动而正转。把持回转体与另一把持体把持的纬纱的端部被送向织布移动方向。并且,在发生输纬错误时,反转驱动装置使把持回转体反转。因此,所述把持回转体和所述另一把持体之间把持的错纱就被向织布退回方向输送,结果,错纱就从把持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被解脱出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正转驱动装置及反转驱动装置的至少一个要兼作织布处理装置。当由正转驱动装置或反转驱动装置构成该织布处理装置时,装置整体的结构就会变得简单。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所述正转驱动装置及所述反转驱动装置由和刺毛辊一起构成织布牵引装置的压纱辊构成。
与刺毛辊协动牵引织布的压纱辊的圆周速度为织布移动速度,以和织布移动速度相同的圆周速度回转的压纱辊作为用以使把持回转体回转的正转驱动装置及反转驱动装置是合适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构成如下驱动力传递装置,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和所述压纱辊一体回转的驱动回转体、支持所述压纱辊的杆、支持该杆的支轴、被该支轴支持自所述驱动回转体得到驱动力的被动回转体、和该被动回转体一体回转的驱动传递体、和所述把持回转体一体回转的被动传递体、以及将所述驱动传递体的回转向所述被动传递体传递的线状体。
压纱辊的回转经驱动回转体、被动回转体、驱动传递体、线状体及被动传递体传递到把持回转体。在向织机安装经纱(经轴的交换)时等,在自刺毛辊和压纱辊之间取下织布时,压纱辊被以支轴为中心回转,压纱辊被拿离刺毛辊。但,即使进行这样的操作,线状体的圆周回转轨迹也不变,故不会出现线状体被过大张力作用而使线状体拉伸,或线状体受到的作用力过小而使线状体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纬纱把持装置的所述线状体为正时皮带,纬纱把持装置具有用以使该正时皮带的张力增大并超过织制时的张力的张力增大装置。
在使压纱辊反转前,只要利用张力增大装置使正时皮带的张力增大,驱动传递体及被动传递体和正时皮带间的间隙(backlash)就被消除,把持回转体的反转开始就不会推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纬纱驱动装置具有与织机驱动电机独立、使所述把持回转体反转的独立反转驱动装置。
在发生输纬错误时,独立反转驱动装置使把持回转体反转。独立反转驱动装置由于自织机驱动电机独立开来,所以可以设定由独立反转驱动装置驱动的把持回转体的反转量,以将所述把持回转体和所述把持体间把持的错纱从把持回转体和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出来。因此,错纱会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和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反转驱动装置由与所述织机驱动电机的反转连动而使所述把持回转体反转的连动反转驱动装置和与所述连动反转驱动装置独立的所述独立反转驱动装置构成,所述正转驱动装置兼作所述连动反转驱动装置而与所述织机驱动电机连动。
纬纱密度大时,由于织布的移动速度小,即使为了处理错纱使织机驱动电机反转,仅由兼作正转驱动装置的连动反转驱动装置驱动的把持回转体的反转量也少。另一方面,独立反转驱动装置,由于与织机驱动电机独立,所以,可以设定独立反转驱动装置驱动的把持回转体的反转量,以将所述把持回转体和所述另一把持体间把持的错纱自把持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出来。因此,错纱会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和把持体的作用下解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连动反转驱动装置具有将所述织机驱动电机的回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把持回转体的线状体,所述独立反转驱动装置具有变更所述线状体的经路,使所述把持回转体反转的经路变更装置。
在织制时,兼作正转驱动装置的连动反转驱动装置,经线状体使把持回转体正转。在为了处理错纱使织机驱动电机反转时,连动反转驱动装置经线状体使把持回转体反转。又,经路变更装置变更线状体的经路使把持回转体反转。可以设定独立反转驱动装置驱动的把持回转体的反转量,以使所述把持回转体和所述另一把持体间把持的错纱从把持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出来。因此,错纱会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经路变更装置如下构成,它具有向所述线状体施加张力的张力给与辊、经所述张力给与辊向所述线状体给与弹性回弹力的弹性回弹力给与装置、抵抗所述弹性回弹力给与装置的作用向使所述把持回转体反转的方向给所述线状体附加张力的张力附加装置。
在处理错纱时,张力附加装置向线状体附加张力,变更线状体的经路。利用该经路变更引起的把持回转体的反转,错纱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张力附加装置具有向所述线状体附加张力的张力附加体和驱动所述张力附加体的流体压缸。
流体压缸作为张力附加装置的构成要素是合适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张力给与辊连接在所述张力附加体上,所述流体压缸具有抵抗作用在所述张力附加体上的流体压对所述张力附加体进行作用的复归弹簧,所述复归弹簧兼作所述弹性回弹力给与装置。
复归弹簧经张力给与辊向线状体施加张力,另一方面,供给液体压缸的液体压经张力附加体将张力附加给线状体。利用该张力附加变更线状体的经路,该经路变更引起的把持回转体的反转将错纱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与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反转驱动装置与织机驱动电机连动,且具有使所述把持回转体的反转量增大的反转量增大装置。
织机反转时把持回转体的回转量比织机正转时把持回转体的回转量增多,错纱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下解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纬纱把持装置具有将所述把持回转体和所述另一把持体隔离、从而解除所述把持回转体和所述另一把持体的把持作用的把持作用解除装置。
只要通过将把持回转体和另一把持体隔离从而解除把持作用,就可以确实地进行错纱处理。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第1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2是显示图1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第2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第3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5是显示本发明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第4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6是显示本发明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第5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7是显示图6所示的第5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8是显示使把持回转体反转的状态的局部剖视主要部分放大侧面图。
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的第6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放大侧面图。
图10是显示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的第7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放大侧面图。
图11是显示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的第8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放大侧面图。
图12是显示图11所示的第8实施例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实施例1下面参照图1及图2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喷射织机的第1实施例。
如图2所示,筘座11上设有输纬用主喷嘴12,纬纱Y利用输纬用主喷嘴12的喷射作用向经纱T的开口内射出。筘座11上直立地设有变形钢筘14。向经纱T的开口内射出的纬纱Y利用多个输纬用辅助喷嘴13(图中仅显示1个)的替换喷射,在变形钢筘14前面的输纬通路141内飞走。在输纬用主喷嘴12的喷射经路的紧下方设有输纬阻止喷嘴15。输纬阻止喷嘴15的喷射方向与输纬用主喷嘴12的喷射经路交差。输纬用主喷嘴12,输纬用辅助喷嘴13及输纬阻止喷嘴15都经由电磁开闭阀16、17、18连接在压缩空气供给源(图中无显示)上。电磁开闭阀16、17、18接受织机控制计算机C的励消磁控制(energisation-deenergisationcoutrol)。
如图1所示,筘座11经筘座脚20由摇动轴21支持着。摇动轴21自织机驱动电机M经往复驱动机构得到驱动力而往复回动。筘座11利用摇动轴11的往复回动进行往复摇动的打纬运动。织机驱动电机M由织机控制计算机C控制。
在输纬末端侧,设有纬纱检测器19。在进行正常输纬时,纬纱Y的前端到达纬纱检测器19的检测区域。这样,在输纬正常进行时,织机控制计算机C在打纬后使电磁切刀22进行切断动作。由变形钢筘14的作用而使在织布W的织口W1受到打纱的纬纱Y由电磁切刀22的切断动作而切断。织机控制计算机C根据由织机回转角度检测用旋转编码器39得到的角度检测情报,得知织机的回转角度。纬纱检测器19在织机一次回转中的规定期间内不检测纬纱时,织机控制计算机C就判断为输纬异常,停止电磁阀16、17、及电磁切刀22的厉消磁控制,同时,停止织机驱动电机M的动作。
织机W利用刺毛辊23和一对压纱辊24、25的协动向膨胀梳栉26侧输入。刺毛辊23自织机驱动电机M得到动力。将织布W向刺毛辊23的周面压的压纱辊24、25介由辊轴241、251由杆27、28支持着。该杆27、28被支轴29、30可回动地支持着。杆27、28上穿通设置有调节螺钉31、32。杆27、28和调节螺钉31、32的螺钉头之间垫有压缩弹簧33、34。调节螺钉31、32拧固在固定部35,通过调节调节螺钉31、32的拧固位置,调节压纱辊24、25对刺毛辊23的加压力。因此,当将调节螺钉31、32拧松时,压纱辊24、25如图1虚线所示,自刺毛辊23离开。
驱动回转体36固止在一侧的压纱辊24的辊轴241上。而被动回转体37被可回转地支持在支轴29上。被动回转体37的周面向驱动回转体36的周面施加压力并与之接触,伴随着压纱辊24的回转,被动回转体37沿与压纱辊24相反的方向回转。起驱动传递体作用的驱动正时皮带轮40可回转地支持在支轴29上。驱动正时皮带轮40和被动回转体37结合为一体,驱动正时皮带轮40和被动回转体37可以向相对于支轴29的任一方向回转。
如图2所示,在可回转地支持于支持架38上的支轴41上固定有被动正时皮带轮42。作为线状体的正时皮带43装在被动正时皮带轮42和驱动正时皮带轮40两者上。支轴41的一端上固定有把持回转本44。橡胶制的弹性环441嵌入在把持回转体44的周面上。把持回转体44的紧下方配设有固定把持体45。固体把持体45的上侧面接触在弹性环441的周面上。被打纬的纬纱Y由电磁切刀22切断,同时利用织布W的移动向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把持区域导入。然后,纬纱的端部Y1把持在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之间。把持回转体44与固定把持体45之间把持的纬纱的端部Y1利用把持回转体44的回转被向织布W的移动方向输送。
织制时,刺毛辊23的织布输入方向的正转经压纱辊24、驱动回转体36、被动回转体37、驱动正时皮带轮40、正时皮带43、被动正时皮带轮42、及支轴41向把持回转体44传递。利用该回转传递,把持回转体44向图1箭头R所示的方向回转。当织机反转即织机驱动电机M反转时,刺毛辊23向和织布输入方向相反方向回转。在该反回转状态下,把持回转体44向和箭头R相反方向回转。即,压纱辊24变成使把持回转体44正转的正转驱动装置及使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反转驱动装置。且,驱动回转体36、被动回转体37、驱动正时皮带轮40、正时皮带43及被动正时皮带轮42变成将压纱辊24的正反转向把持回转体44传递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当发生输纬错误时,织机控制计算机C使织机驱动电机M的动作停止,同时,使电磁阀18励磁,使输纬组止喷嘴15喷射。输纬组止喷嘴15的喷射作用使输纬错误的错纱Ym的后续纬纱Ye位于远离电磁切刀22的切断区域的位置。错纱Ym被打纬到织口W1。织机在变形钢筘14对错纱Ym打纬后进行后面的打纬前停止。
然后,织机控制计算机C使织机驱动电机M缓慢地反转规定量。这样,经纱T的开口成为可以自织布W的织口W1除去错纱Ym的最大的开口。刺毛辊23利用织机驱动电机M的反转向织布退出方向回转。这样,把持回转体44就向与图1的箭头R相反的方向回转。因此,由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把持的错纱Ym就被向织布退出方向输送,错纱Ym自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夹持作用下解脱。
之后,使电磁阀18消磁,使输纬阻止喷嘴15的喷射停止。接着,使电磁阀16、17励磁,使输纬用主喷嘴12及输纬用辅助喷嘴13喷射。后续的纬纱Ye,由于仍然与错纱Ym相连,所以,后续的错纱Ye接受输纬用主喷嘴12及输纬用辅助喷嘴13的喷射作用。利用该喷射作用,后续的纬纱Ye被向输纬方向牵引,所以错纱Ym由输纬用主喷嘴12侧自织口W1被剥下(撕下),依次被向输纬末端侧排出并除去。
在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可得到以下效果。
(1-1)在发生输纬错误时,作为反转驱动装置的压纱辊24的反转驱动力被传递给把持回转体44,使该把持回转体44反转。因此,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间把持的错纱Ym被向织布退回方向输送,这样,错纱被自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把持作用下解脱。利用自该把持作用的解脱使错纱Ym的除去处理成为可能。因此,构成将回转驱动力自压纱辊24传向把持回转体44的纬纱把持装置可以进行输纬错误的错纱的除去。
(1-2)与刺毛辊23协动将织布W输入的压纱辊24的圆周速度为织布W的移动速度。把持回转体44的圆周速度要与织布W的移动速度相合。但,只要将驱动回转体36、被动回转体37、驱动正时皮带轮40及被动正时皮带轮42的直径适当设定,就可以无论压纱辊24的圆周速度如何变化都可以使把持回转体44的圆周速度与压纱24的圆周速度一致。因此,以与织布移动速度相同的圆周速度回转的压纱辊24作为用以使把持回转体44回转的正转驱动装置及反转驱动装置是恰当的。
(1-3)在从刺毛辊23和压纱辊24之间取下织布W时,通过使压纱辊24以支轴29为中心回动,压纱辊24自刺毛辊23离开。即使进行这样的操作支轴29的位置也不变。因此,装在由支轴29支持的驱动正时皮带轮40和被动正时皮带轮42上的正时皮带43的周向回转轨迹不变。其结果,因过大张力作用在正时皮带43上使该正时皮带43拉伸或因作用在正时皮带43上的张力过小而使正时皮带43自皮带轮40、42脱落的现象就不存在。实施例2下面说明图3的第二实施例。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部使用相同的符号。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接近正时皮带43的周向回转轨迹上配设有气缸46。在气缸46的驱动杆461上安装有滚轮47。伴随着气缸46的动作的滚轮47的移动轨迹与正时皮带43大致正交。气缸46经三通阀形的电磁阀48连接在压缩空气供给源(无图示)上。电磁阀48受织机控制计算机C的励消磁控制。气缸46、滚轮47、电磁阀48构成正时皮带43的张力增大装置。
织制时,电磁阀48处于消磁状态,滚轮47如图3实线所示,处于不干涉(不接触)正时皮带43的位置。在发生输纬错误后使织机反转时,在织机反转前,使电磁阀48励磁,滚轮47如图3点划线所示,被配置在干涉正时皮带43的位置上。在刺毛辊23要开时反转时,由于正时皮带43与皮带轮40、42之间的空隙,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开始有可能会延迟。一旦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开始延迟,由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把持的错纱就不会向织布退回方向输送足够距离,错纱的除去就可能失败。但是,通过滚轮47和正时皮带43的干涉,使正时皮带43的张力增加,前述空隙被消除。因此,把持回转体44迅速追随刺毛辊23的开始反转,不会出现把持回转体44的开始反转的延迟。实施例3下面说明图4的第三实施例。对和第一实施例同样的结构部使用了相同的符号。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被上下倒换而配置。另外,在压纱辊24的辊轴241上固定有驱动正时皮带轮49,正时皮带43装在驱动正时皮带轮49和被动正时皮带轮42上。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把持回转体44的回转方向与压纱辊24的回转方向相同,所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比,驱动力传递结构简单了。实施例4下面说明图5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部使用了相同的符号。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固定把持体45由气缸50支持,相对于把持回转体44的弹性环441接近或分离。气缸50经三通阀形的电磁阀51连接在压缩空气供给源(图中无显示)上。电磁阀51受织机控制计算机C的励消磁控制。气缸50及电磁阀51构成把持作用解消装置。
在织制时,固定把持体45由气缸50使其向上方移动,配置在与弹性环441接触的位置。织机反转时,在织机开始反转前,固定把持体45由气缸50使其向下方移动,配置在离开弹性环441的位置。因此,织机反转时,错纱被完全从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把持作用下解脱,错纱处理成功的确实性进一步提高。实施例5下面说明图6~图8的第五实施例。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使用了相同的符号。
在该第五实施例中,将气缸52配设在接近正时皮带43的周向回转轨迹上。气缸52内装有活塞521、连接在活塞521上的驱动杆522及复归弹簧523。活塞521使气缸52内划分形成加压室,复归弹簧523使活塞521向加压室524侧弹压。
气缸52的驱动杆522上安装有支持框56。支持框56上支持有张力给与辊53及张力附加辊54。张力给与辊53在正时皮带43的下位部432例对正时皮带43进行导向,张力附加辊54配置在正时皮带43的上位部431侧的正上方。伴随着气缸52的动作的张力给与辊53及张力附加辊54的移动轨迹与正时皮带43大致正交。气缸52经三通阀形电磁阀55连接在压缩空气供给源(图中无显示)上。电磁阀55受织机控制计算机C的励消磁控制。
在织制时,电磁阀55处于消磁状态,张力给与辊53及张力附加辊54处于图6所示的位置。此时正时皮带43的经路为正时皮带43的上位部431侧为直线经路,正时皮带43的下位部432侧为向上位部431侧屈曲变位的屈曲经路。
当发生输纬错误时,织机控制计算机C使织机驱动电机M的动作停止,同时,使电磁阀18励磁,使输纬阻止喷嘴15喷射。输纬阻止喷嘴15的喷射作用使输纬错误的错纱Ym的后续纬纱Ye处于远离电磁切刀22的切断区域的位置。错纱Ym被打纬到织口W1。织机在变形钢筘14对错纱Ym打纬后的紧接下次打纬前停止。
然后,织机控制计算机C使织机驱动电机M缓慢地反转规定的量。这样,经纱T的开口成为可从织布W的织口W1除去错纱Ym的最大开口。刺毛辊23利用织机驱动电机M的反转向织布退回方向回转,从而使把持回转体44向与图6的箭头R相反的方向回转。在使织机驱动电机M缓慢反转规定量后,织机控制计算机C使电磁阀55励磁。通过电磁阀55的励磁,气压向加压室524供给。然后,张力给与辊及张力附加辊54利用前述气压抵抗复归弹簧523的弹性附势力移动配置在图8所示的位置。此时正时皮带43的经路为正时皮带43的上位部431侧为向下位部432侧屈曲变位的屈曲经路,正时皮带43的下位部432侧为直线经路。
通过正时皮带43的经路自图6的状态向图8的状态变更,把持回转体44向与图6箭头R相反的方向正转。因此,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量为织机驱动电机M的反转带动的反转量和伴随气缸52的突出动作的经路变更带来的反转量的和。构成驱动装置的压纱辊66构成与织机驱动电机M连动使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连动反转驱动装置。即,具有压纱辊66的正转驱动装置兼作连动反转驱动装置。另一方面,气缸52及力附加辊54构成与织机驱动电机M独立而使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独立反转驱动装置。
以后的错纱处理与第一实施例同样进行。且,一旦错纱处理结束,就使电磁阀55消磁,张力给与辊53及张力附加辊54利用复归弹簧523的弹性附势力复归到图6的位置。
在本发明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的第五实施例中,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5-1)假定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量为θ,则,反转量θ近似地以下式(1)表示。
γ为被动正时皮带轮42的半径,α、β为图8所示的角度、L为正时皮带43的上位部431的直线经路的长度,L1为自被动正时皮带轮42至张力附加辊54的上位部431的直线经路的长度,L2为自驱动正时皮带轮40至张力附加辊54的上位部431的直线经路的长度。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量θ可通过改变角度α、β而变更。这些角度α、β可通过改变张力附加辊54的移动量或上位部431的经路方向的气缸52的配置位置而变更。即,可设定独立反转驱动装置引起的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量θ,以能够将错纱Ym的端部自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把持作用下解脱。因此,错纱Ym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把持作用下解脱。
(5-2)把持回转体通过变更作为线状体的正时皮带43的经路而反转。因此,变更由作为气缸52及张力附加体的张力附加辊54构成的正时皮带43的经路的经路变更装置是作为独立反转驱动装置的简单的结构。
(5-3)作为流体压缸的气缸52及张力附加辊54构成对正时皮带43附加张力的张力附加装置。因此,气缸52作为张力附加装置的构成要素很简便。
(5-4)复归弹簧523经张力给与辊53向正时皮带43给与张力,另一方面,供给气缸52的气压经张力附加辊54向正时皮带43附加张力。利用该张力附加变更正时皮带43的经路。即,复归弹簧523为使张力附加辊54向图8所示位置复归的装置,同时,是向正时皮带43给与张力的弹性附势力给与装置。因此,使气缸52内的复归弹簧523兼用作弹性附势力给与装置的结构带来了机构的简单化。实施例6下面说明图9的第六实施例。对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使用了相同的符号。
在该第六实施例中,圆弧形的把持体57被支持在杆58上。把持体57的圆弧面571在杆58的支轴581上具有半径中心。杆58上连结有气缸59的驱动杆591,压缩空气经三通形电磁阀60供给到气缸59。张力给与辊53利用压缩弹簧61的弹力向正时皮带43施加压力同使与其接触。
在织制时,使电磁阀60消磁,把持体57位于图9的实线位置。当发生输纬错误时,织机控制计算机C使电磁阀60励磁,使气缸59的驱动杆591突出。通过该突出,使把持体57自图9的实线位置向点划线位置移动,把持回转体44反转。即,通过伴随着织机驱动电机M的反转的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以及伴随着构成独立反转驱动装置的气缸59的突出动作的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错纱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44和把持体57的把持作用下解脱。实施例7下面说明图10的第七实施例。对与第三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使用了相同的符号。
在该第七实施例中,张力给与辊53向正时皮带43的上位部431例施加压力,同时与其接触,张力附加辊54配置在正时皮带43的下位部432侧。在该第七实施例中,也可得到与第五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实施例8下面说明图11及图12的第八实施例。对与第六实施例同样的构成部使用了同样的符号。
在该第八实施例中,正转用的被动正时皮带轮67及反转用的被动正时皮带轮62相对于支轴41可回转地支持着。一对正时皮带68、63装在驱动正时皮带轮40和被动正时皮带轮67、62之间。张力给与辊53向两正时皮带68、63给与张力。被动正时皮带轮67和支轴41之间装有正转用单向离合器64,另一方面,在被动正时皮带轮62和支轴41之间装有反转用单向离合器65。正转用单向离合器64的驱动离合器体641结合在被动正时皮带轮67上,正转用单向离合器64的被动离合器体642固定在支轴41上。反转用单向离合器65的驱动离合器体651结合在被动正时皮带轮62上,反转用单向离合器65的被动离合器体652固定在支轴41上。
在织制时的压纱辊24的回转经驱动正时皮带轮40、正时皮带68、正转用的被动正时皮带轮67、正转用单向离合器64及支轴41被传递给把持回转体44,然后,把持回转体44向图11的箭头R方向回转。当发生输纬错误时,使织机驱动电机M缓慢地反转规定量,从而使压纱辊24反转。压纱辊24的反转经驱动正时皮带轮40、正时皮带63、反转用的被动正时皮带轮62、反转用单向离合器65及支轴41被传递给把持回转体44,然后,把持回转体44向与图11箭头R相反的方向回转。
被动正时皮带轮62的直径比被动正时皮带轮67的直径小。另外,被动正时皮带轮62的齿数比被动正时皮带轮67的齿数少。因此,与驱动正时皮带轮的1次回转对应的被动正时皮带轮62的回转量比与驱动正时皮带轮40的一次回转对应的被动正时皮带轮67的回转量多。即,虽然使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反转驱动装置与织机驱动电机M连动,但把持回转体44反转时的回转量比把持回转体44正转时的回转量增大,所以错纱被确实地自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把持作用下解脱。被动正时皮带轮67、62、正时皮带68、63、正转用单向离合器64及反转用单向离合器65构成反转量增大装置。利用该反转量增大装置,在处理错纱时,错纱确实地被自把持回转体44和固定把持体45的把持作用下解脱。
在本发明中,利用与织机驱动电机独立的可正反转的电机也可驱动把持回转体。另外,在本发明中,正转驱动装置也可采用打纬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这种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在织制时,使把持织布(W)的织口(W1)附近的纬纱(Y1)的端部的把持回转体(44)合着所述织布(W)的移动速度回转,利用所述把持回转体(44)的回转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和另一把持体(45)之间把持的所述纬纱(Y1)的端部向所述织布(W)的移动方向输送,并且包括用以合着所述织布(W)的织制移动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正转的正转驱动装置(24)以及,用以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反转驱动装置(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至少所述正转驱动装置(24)及所述反转驱动装置(24)之一兼作织布处理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织布处理装置为和刺毛辊(23)一起构成织布牵引装置的压纱辊(24),所述正转驱动装置及所述反转驱动装置都是所述压纱辊(2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具有驱动力传递装置,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和所述压纱辊(24)一体回转的驱动回转体(36)、支持所述压纱辊(24)的杆(27)、支持该杆(27)的支轴(29)、被该支轴(29)支持的从所述驱动回转体(36)得到驱动力的被动回转体(37)、和该被动回转体(37)一体回转的驱动传递体(40)、和所述把持回转体(44)一体回转的被动传递体(42)、将所述驱动传递体(40)的回转传递给所述被动传递体(42)的线状体(43);所述压纱辊(24)的回转经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传递给把持回转体(4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线状体为正时皮带(43),具有用于使该正时皮带(43)的张力比织制时的张力增大的张力增大装置(46)。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反转驱动装置具有与织机驱动电机(M)独立的、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独立反转驱动装置(5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反转驱动装置包括连动反转驱动装置(66)和所述独立反转驱动装置(52),其中连动反转驱动装置(66)与所述织机驱动电机(M)的反转连动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反转,所述独立反转驱动装置(52)与所述连动反转驱动装置(66)独立开来,所述正转驱动装置(66)与所述织机驱动电机(M)连动兼作所述连动反转驱动装置(66)。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连动反转驱动装置(66)包括将所述织机驱动电机(M)的回转驱动力向所述把持回转体(44)传递的线状体(43),所述独立反转驱动装置包括变更所述线状体(43)的经路,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经路变更装置(5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经路变更装置(52)具有向所述线状体(43)给与张力的张力给与辊(53)、经所述张力给与辊(53)向所述线状体(43)给与弹性附势力的弹性附势力给与装置(523)、抵抗所述弹性附势力给与装置(523)的作用沿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反转的方向给所述线状体(43)附加张力的张力附加装置(54)。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张力附加装置(54)具有向所述线状体(43)附加张力的张力附加体(54)和驱动所述张力附加体(54)的流体压缸(52)。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张力辊(53)连结在所述张力附加体(54)上,所述流体压缸(52)具有抵抗作用在所述张力附加体(54)上的流体压对所述张力附加体(54)施加作用的复归弹簧(523),所述复弹簧(523)兼作所述弹性附势力给与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所述反转驱动装置具有与织机驱动电机(M)连动、且增大所述把持回转体(44)的反转量的反转量增大装置(64、65)。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具有把持作用解消装置(50),该把持作用解消装置(50)使所述把持回转体(44)和所述另一把持体(45)分离,解除所述把持回转体(44)和所述另一把持体(45)的把持作用。
全文摘要
一种织机的纬纱把持装置。在与刺毛辊(23)协动输入织布(W)的压纱辊(24)的辊轴(241)上固定有驱动回转体(36)。支轴(29)上可回转地支持有被动回转体(37)。随着压纱辊(24)的回转,被动回转体向与压纱辊相反的方向回转。支轴(29)上,可回转地支持有驱动正时皮带轮(40)。驱动正时皮带轮(40)和被动回转体结合为一体。固定在支轴(41)上的被动正时皮带轮(42)和驱动正时皮带轮上装有正时皮带(43)。支轴(41)的一端固定有把持回转体(44)。把持回转体的紧下方配设有固定把持体。
文档编号D03J1/00GK1218853SQ9812275
公开日1999年6月9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3日
发明者本田弘, 村上康孝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