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15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备有可将梭芯或内装梭芯的梭芯盒从针筒轴一侧装入梭身中的新型垂直针筒的缝纫机。
在现有的具备垂直针筒的缝纫机中,在将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底线梭芯盒装入梭身中时,要把滑板卸下,将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底线梭芯盒从针筒的正面一侧相对于操作者面对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推进或退出。
此外,如

图11所示的双针缝纫机,例如,如特开平6-81481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配备有随着缝纫机上轴1的旋转而升降的两根缝纫针Na、Nb,固定在随着与上轴1连动的下轴5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一针筒轴47上的第一缝纫机针筒48,相对于缝纫机机头可以进退的针筒组件台49,固定在一可旋转地支承于针筒组件台49上的针筒轴50上的第二缝纫机针筒51,在可旋转地支承于针筒组件台49上、同时又与第二针筒轴50连动的连接轴52以及使连接轴52与下轴5连动的连动机构53,该连动机构53由固定在下轴5上的第一齿轮54及与该齿轮54啮合地固定在连接轴52上的第二齿轮55构成的同时,在两个齿轮54、55中,至少其中之一是具有大齿宽的直齿轮。
此外,图12所示的现有双头型缝纫机是用于提高被褥、被罩、毛毯等大型缝制品的生产效率的缝纫机,两台缝纫机M8、M9分别配置在与缝制台T上被缝制物S的传送方向垂直的两侧,可同时缝制铺展在缝制台T上的被缝制物S的两端。在这种双头型缝纫机的缝制台T上设有开关盖56、57,用于将底线梭芯从针筒的正面一侧安装、替换到各缝纫机M8、M9中各自垂直的全旋转针筒的梭身中。
如上所述,由于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是从针筒的正面一侧沿着与操作者面对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推进或退出,所以很难观察安装操作,使操作作业变得很困难,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此外,在上述双针缝纫机中,通过配合缝纫机针Na、Nb间隔设定,使第二缝纫机针筒51与针筒组件台49同时相对于缝纫机机头进退并固定位置,能够设定两个缝纫机针筒48、51的对向间隔。
底线梭芯及梭芯盒向一般垂直全旋转针筒中的安装,一般是从针筒的正面一侧,用手指捏住已装入底线梭芯的底线盒的捏手杆,将其压入梭身并进行固定。因此在更换底线时,在缝纫机机头与针筒组件台49之间必须留有使操作者的手能够伸入的足够间隔。
但是,双针缝纫机一般是在各针筒48、51很接近的状态下进行缝制,而由于两条缝制针迹的间隔不能太大,因此在更换底线梭芯时必须将针筒组件49后退到用手工作业能够更换底线梭芯的程度,在更换操作完毕后,必须使之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会浪费很多时间。此外,如果将缝纫机机座与针筒组件49之间的间隔一直保持在能够确保可进行手工操作的程度,则会限制缝制针迹间隔的设定。
此外,作为双针缝纫机,一般采用容易安装梭芯的水平针筒(特开平2-52519号)。但是,在水平针筒中,制动梭身非旋转的止动部固定在缝纫机机座的下方,设有开松机使得上线环可很容易地经该止动部抽出,该开松机经过连杆、导向杆安装在针筒轴的偏心部上。
但是,具有上述开松机的水平针筒存在以下缺点,即,在缝纫机运转过程中,开松机撞击梭身的声音及由于针筒轴的偏心造成的振动声很大,不能进行高速运转,因上线环绕针筒的旋转方向不同而引起的捻入方法的不同造成缝制针迹不均匀,缝制针迹松紧度不好,以及从水平的下轴向垂直的针筒轴传递动力用的螺旋齿轮造价高等。
此外,上述双动力头型缝纫机由于在缝制操作时各开关盖56、57处于隐藏在被缝制物S之下的状态,因此在更换梭芯时开闭比较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垂直针筒的双针缝纫机或双头型缝纫机等,这种垂直针筒可简单地向针筒内安装、更换梭芯或内装梭芯的梭芯盒。
本发明的缝纫机,由备有随着上轴的旋转而上下移动的缝针、与上轴连动旋转的轴、在前述前端一侧具有梭身并安装到前述轴上的针筒体、以及为了在前述针筒体的轴侧部分将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装入前述梭身中而在外周部形成开口部的针筒体的缝纫机构成。
此外,前述针筒体的开口部是将安装了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导向到梭身中地与梭身内部连通构成的。
此外,分别设置一对缝针及针筒体,前述针筒体是相互对向配置构成的。前述一对针筒体是分别与梭身压板相对于落针点的针筒旋转方向并列地配置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双针缝纫机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双针缝纫机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双针缝纫机的其它连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左右梭身压板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梭身压板向梭身中的卡合位置的俯视图,其中,(1)是现有技术的例子,(2)是本发明的情况。
图6是本发明的双头型缝纫机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构成本发明的双头型缝纫机的右侧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8是构成本发明的双头型缝纫机的左侧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9是构成本发明的另一种双头型缝纫机的右侧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10是构成本发明的另一种双头型缝纫机的左侧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11是现有技术的双针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12是现有技术的双头型缝纫机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安装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上的针筒体的梭身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安装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中的梭身与梭芯盒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梭身及梭芯盒装卸的说明图。
图16是将本发明的梭芯安装到梭身中时底线操作的说明图。
图17是采用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梭芯盒安装到梭身上的辅助部件的装置局部剖视主视图。
现参照图1、图2、图4、图5对本发明的缝纫机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缝纫机是具有多个缝针的缝纫机,这里,以双针缝纫机为例进行说明。
这种双针缝纫机具有伴随上轴1的旋转整体升降的第一缝针Na及第二缝针Nb。
与该第一缝针Na相对应地配备有平行于与上轴1连动旋转的下轴5设置的第一针筒轴9,将下轴5的旋转传递给第一针筒轴9的第一连动机构17,固定在第一针筒轴9上的第一针筒体K,由具有用于将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安装到梭身中的开口部10b的针筒安装台10a和安装在针筒安装台10a的自由端上的针筒10构成的第一针筒体K,支承第一针筒体K及连动机构17、且可沿下轴5移动的针筒轴台19,以及非旋转地支承梭身的梭身压板23。
此外,与第二缝针Nb相对应地配备有平行于与上轴1连动旋转的下轴5设置的第二针筒轴11,将下轴5的旋转传递给第二针筒轴11的第二连动机构18,由具有用于将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安装到梭身中的开口部12b的针筒安装台12a及安装在针筒安装台12a的自由端上的针筒12构成的第二针筒体K′,支承第二针筒体K′及连动机构18、且可沿下轴5移动的针筒轴台20,以及非旋转地支承梭身的梭身压板24。
前述开口部10b、12b为在各针筒体K、K′的外周部可将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沿径向贯通的开口。此外,针筒体K、K′为圆筒状,形成有可使从开口部10b、12b插入的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在轴向梭身一侧移动的连通孔10c。
此外,前述第一针筒10及第二针筒12也可分别与前述第一针筒安装台10a及第二安装台12a形成一体。另外,第一针筒10、第二针筒12从正面一侧观察时分别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正旋转针筒与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逆旋转针筒。
第一缝针Na、第二缝针Nb固定在固定于针杆3下端部的针夹4上。该针杆3随着上轴1的旋转而升降,其升降机构是公知的机构。
由在自由旋转地支承在缝纫机臂M1内的一根棒状体构成的上轴1的一个端部上固定有驱动皮带轮2,图中未示出的缝纫机电动机经由V形皮带连接到该驱动皮带轮2上。此外,在上轴1的另一端上设有图中省略的平衡锤、针杆曲柄杆、针杆拱座等公知的针杆驱动机构。针杆3的升降运动是由缝纫机电动机经由V形皮带、皮带轮2、上轴1、针杆驱动机构而传递的。此外,第一缝针Na与第二缝针Nb之间的间隔的变更是通过按照所需的间隔来更换固定各缝针Na、Nb的针夹4来进行的。
在自由旋转地支承在缝纫机机身M2上的下轴5的一端部上固定有皮带轮6,在该皮带轮与固定在上轴1上的皮带轮7之间挂有同步齿形带8。
第一针筒轴9可旋转地水平支承在缝纫机机身M2底部的针筒轴台19上。在其一端部上固定有装有第一针筒10的第一针筒体K,齿轮13通过螺栓13a固定在其另一端部上。
第二针筒轴11可旋转且与第一针筒轴9在同一轴线上地水平支承在缝纫机机座M2底部的针筒轴台20上。在其一端部上与第一针筒10对向地固定有安装了第二针筒12的第二针筒体K′,在其另一端部上固定有齿轮14。
在缝纫机机座M2的底面上设有第一针筒轴台19及第二针筒轴台20。这些针筒轴台19、20经分别形成于它们之上的长形孔19a、20a并通过阶梯螺栓19b、20b可沿下轴5移动,并且可以在移动的目的地固定。此外,第一连动机构17支承在第一针筒轴台19上,第二连动机构18支承在第二针筒轴台20上。
第一连动机构17由固定在第一针筒轴9上的齿轮13及固定在下轴5的中间部、与齿轮13啮合的齿轮15构成。同样地,第二连动机构18由固定在第二针筒轴11上的齿轮14及固定在与安装有皮带轮6的下轴5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上、与齿轮14啮合的齿轮16构成。此外,齿轮15与齿轮16可相对于下轴5沿轴向滑动,也可分别由螺栓15b,16b固定,成固定在轴系上的状态。另外,各针筒轴台19、20同时成为以游离状态夹持各自的连接机构17、18的形状。
与此相关地,在齿轮13、14、15、16两侧的针筒轴台19或针筒轴台20之间设置限制向各自的轴向移动的衬垫13b、14b、15b、16b。从而,即使令针筒轴台19、20沿下轴5移动,也始终保持齿轮13与齿轮15、齿轮14与齿轮16的啮合关系,由于随着前述齿轮组的移动,第一针筒轴9及第一针筒体K或者第二针筒轴11与第二针筒体K′也发生移动,所以可很容易地进行调整作业。
在图13至图15中,对本发明的梭身A2及梭芯盒D进行说明。
另外,与现有技术一样,梭壳在缝制时旋转,梭身A2由后面所述的梭身压板的作用而不旋转。
梭芯A2为如图13所示在轴线方向开口的环形,与前述针筒体K、K′的筒状部连通。此外,在梭身A2中以游离的状态向环状部内侧突出地设置有固定球体A2a。即,在环状部形成从外侧向内侧直径逐渐变小的锥形孔A2e,将具有比锥形孔A2e的最小直径大、且其一部分向环状部内侧突出的直径的固定球体A2a插入到锥形孔A2e中,该固定球体A2a由设在环状部外侧的有弹性的球体压板A2b压接,始终朝向环状部内侧方向。
此外,在梭身A2中设有在环状部内侧向周向突出的底线释放板A2c,另外,在环状部内侧中有两个固定销A2d对向地突出。
如图14、图15所示,在梭芯盒D的第二主体部件D2的周侧部上中与设在梭身A2上的固定球体A2a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槽D2i,在沿顺时针方向稍稍离开该槽的位置上设置有浅的凹部D2il。此外,在对应于梭身A2的固定销A2d的位置上设置有指向顺时针方向的倒L型槽D2j。
当使从前述开口部10b、12b插入到针筒体K、K′内的梭芯盒D向梭身方向前进、压入梭身A2中并旋转预定的角度时,梭身A2的固定球体A2a进入槽D2i,随着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转换到凹部D2il。从而,只要不外加超过限度以上的力,就可限制向旋转方向的移动。此外,固定销A2d进入倒L形槽D2j并向旋转方向前进。从而,限制梭芯盒D向轴向方向的脱落。
在前述梭芯盒D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的角度时,如图16所示,梭身A2的底线释放板A2c进入线调节弹簧D2c与底线夹持板D2d之间,在两者间产生间隙,释放被夹持的底线Y。与此同时,因底线的张力而弯曲的挑线弹簧D2a的恢复力,底线Y被强制地拉高,从梭壳的尖端一侧被释放出来。
底线的更换一般是在底线卷绕在底线梭芯上、底线梭芯装入梭芯盒中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也可在没有梭芯的梭芯盒(绕线后拔出芯)的状态下进行。
这种更换的本身与现有技术一样是用手来进行的,但也可采用下面的辅助部件。即,可以在针筒体的开口部内设置载置底线梭芯或梭芯盒、向可容易操作的缝纫机机座上面附近移动,并且在缝纫机运转时不会飞出、能够固定的载置部件。
此外,也可以设置在针筒体开口部内移动的同时,能够向易于操作的缝纫机机座上面附近移动、在缝纫机运转时可以固定、不会飞出的梭芯盒安装台,梭芯盒保持在该梭芯盒安装台上并装入梭身中。
梭身压板23、24具有如图4(1)、(2)所示的结构,分别安装在第一针筒轴台19的上方及第二针筒轴台20的上方,其位置可以进行调整。由于梭身压板23及梭身压板24具有面对称的结构,各部分分别与第一针筒10、第二针筒12相对应,从而以梭身压板23为代表进行说明。各部分的标号也具有对应的关系。
梭身压板23在其基部上穿设有向第一针筒轴台19上安装用的卡止孔23a。与构成第一针筒10的一部分、示于图5(2)中的梭身29的卡止槽30卡合的梭身卡合部23b位于前端。在其后面形成为了避免碰撞传送机构的余量部23c。调整该梭身压板23的位置使得缝纫线能够穿过梭身卡合部23b和卡止槽30之间的间隙,然后将其固定。
但是,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将两个垂直全转针筒对向配置,构成双针缝纫机的话,梭身卡合部23b的位置与落针位置之间的关系则如图5(1)所示。每个针筒F1、F2各自的梭身33、34的对向间隔L1为最小限值,缝针Na,Nb落下时的落针孔H1、H2与卡合梭身压板35、36的梭身33、34的卡止槽37、38位于针筒轴中心上。而且,在这种状态下,梭芯盒不可能进入和退出。
然而,在本发明中,则具有如图5(2)所示的位置关系。即,为了尽量减小梭身29、31的对向宽度L2,卡止槽30、32的位置错开到落针孔H1、H2的梭壳旋转方向下游侧附近。此外,当对向间隔L2变小时,梭身卡合部23b、24b的板厚不得不减薄,为提高强度,也可将两个梭身压板制成一体,以其共同的梭身卡合部卡合到各梭身29、31上,进行支承。
具有上述结构的双针缝纫机,当缝纫机电动机驱动上轴1和皮带轮2同时旋转时,利用公知的针杆升降机构升降针杆3,两个缝针Na、Nb与针夹4一起升降。另一方面,上轴1的旋转经过皮带轮7、同步齿形带8、皮带轮6传递给下轴5。然后,该下轴5的旋转从齿轮15传向齿轮13、第一针筒轴9,同样地,传递给第二针筒轴11。利用这种驱动传递机构,安装在各针筒体K、K′上的各针筒10、12分别与缝针Na、Nb的升降动作同步地旋转形成缝制针迹。
为改变两条缝制针迹之间的间隔,首先以对应于所需要的间隔的间距更换固定有各缝针Na、Nb的针夹4,安装在针杆3上。其次,如下所述,移动针筒轴台19、20,设定对应于缝针Na、Nb位置间隔的各针筒10、12的尖端位置。
在对于第二缝针Nb调整第二针筒12的尖端位置的情况下,松开固定有齿轮16的螺栓16a解除下轴5的固定状态,放松阶梯螺栓20b,沿着长形孔20a、即沿着下轴5向图1或图2所示的箭头A或B的方向移动第二针筒轴台20。
然后,当第二缝针Nb与第二针筒12的尖端位置达到所需要的位置关系时,紧固阶梯螺栓20b将第二针筒轴台20固定在缝纫机机座M2的底部,接着紧固螺栓16a,将齿轮16固定在下轴5上。通过该第二针筒轴20的移动,第二连动机构18、第二针筒轴11、第二针筒体K′(针筒12)及梭身压板24与针筒轴台20保持其总体关系不变地移动。从而,移位操作容易,可在短时间内进行。相对于第一缝针Na的第一针筒10的尖端位置的调整与之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针筒轴台19、20中的任何一个均可进行位置调整,但也可以例如在改变缝制宽度时,一个缝针的位置不变,仅改变另一个缝针的缝纫机中,采用将对应于位置不变的缝针的针筒轴台整体地形成于缝纫机机座M2的底部的结构。
底线梭芯的安装、更换,即向各梭身29、31中的安装、更换是在图1所示的缝纫机机座M2的上方进行,由各针筒安装台10a、12a的开口部10b、12b插入到各梭身29、31(参见图5(2))中。
通常,在底线卷绕在底线梭芯上的状态下、于底线梭芯装入到梭芯盒的状态下更换底线,但也可在没有梭芯的梭芯盒(绕线后拔出梭芯)的状态下进行更换。
更换操作与现有技术一样用手工进行,但也可如图17所示采用辅助组件。即,令导向轴C2可沿周向方向滑动地贯穿插入针筒轴S中心部的贯通孔S1中,导向轴弹簧C3在针筒轴S与垫圈之间卷绕在导向轴C2的外周。
令导向轴C2的前端突出到针筒安装台10a、12a的开口10b、12b的内部,固定安装体C1,在导向轴C2的基端上设置花键轴部C2a及球体C2b。在安装体C1上形成当把梭芯盒D从开口部10b、12b的上方插入到针筒安装台体10a、12a中时,与梭芯盒D在旋转方向上卡合的凹凸部,在后述的安装体C1旋转时,梭芯盒D旋转。
在该花键轴部C2a的基端一侧,由气缸C18连接旋转的转动杆C19。在该转动杆C19上,于其前端部形成齿轮型孔,导向轴C2以贯通的状态安装在该齿轮型孔C19中。滑动杆C21前端设有双叉部C21a,将球体C2b以卡合的方式安装在该二叉部C21a上,通过气缸C20将转动的滑动杆C21连接到球体C2b上。
通过将梭芯盒D插入到安装体10a、12a中后,操作者通过开关等操作,驱动气缸C20使滑动杆C21逆时针方向(图17)旋转时,在导向轴C2向针筒方向移动的途中,花键轴部C2a变成与转动杆C19的齿轮形孔C19a卡合的状态。当导向轴C2移动到终点时,气缸C18驱动,转动杆C19转动。然后,保持在安装台主体C0上的梭芯盒D置入梭身中之后,从气缸C20中抽出空气时,由导向轴弹簧C3使导向轴C2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从导向辊C2开始复位起,通过令气缸C18向ハ方向作用,安装体C1的转动姿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花键轴部C2a在安装台主体C1返回到待机位置的途中,从转动杆C19的齿轮形孔C19a中脱出。
此外,作为上述辅助组件的变型例,可以在针筒体开口部内设置载置底线梭芯或梭芯盒、可向易于操作的缝纫机机座上面附近移动、在缝纫机运转时不会飞出可以固定的载置组件。
另外,也可设置在可于针筒体开口部内移动的同时,又可向易于操作的缝纫机机座上面附近移动、在缝纫机运转时不会飞出可以固定的梭芯安装台,将梭芯盒保持在该梭芯盒安装台上并安装于梭身中。
图3表示第一连动机构17及第二连动机构18的替代机构。此外,在该图中,具有同样功能的组件赋予同样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以下相同)。
图1所示的第一连动机构17及第二连动机构18分别采用直齿轮,二图3所示的第一连动机构17′中,则采用右螺旋斜齿轮25与左螺旋斜齿轮27,第二连动机构18′中,采用左螺旋斜齿轮26与右螺旋斜齿轮28。这样,当采用斜齿轮时,与采用直齿轮相比,可高速运转,提高生产率。而且,可显著降低由连动机构所产生的噪音。
以上说明的是在连动机构中采用齿轮的情况,但也可采用皮带轮及同步齿带等组合替代齿轮结构。
下面参照图6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缝纫机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缝纫机是一种两台缝纫机M3、M4分别配置在缝制台上的与被缝制物S的传送方向直进的两侧的双头型缝纫机。
这里所使用的各缝纫机M3(M3′)、M4(M4′)分别示于图7(图9)、图8(图10),它们各自针筒周边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缝纫机中右侧的针筒四周、左侧的针筒四周相同,所以结构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这里,为了避免烦杂的重复,只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首先说明图7所示的缝纫机M3与图8所示的缝纫机M4。在缝纫机M3、M4的各自的针杆39上分别固定有一根缝针Na、一根缝针Nb。针筒周边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缝纫机中的右侧针筒周围、左侧针筒周围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正旋转针筒10、逆旋转针筒12没有必要移动,所以第一实施例的缝纫机中的针筒轴19、20已不再存在。对于任何一个缝纫机M3、M4,在针筒安装台10a、12a上备有安装底线梭芯用的开口部10b、12b是十分重要的。
在从处于置于各缝纫机机座M5、M6上的状态下的被缝制物S向外脱开的位置处设置可向臂的基部一侧滑动的安装、更换梭芯用的滑板40、41。当打开这些滑板40、41时,可从上方观察到针筒安装台10a、12a的开口部10b、12b,即使是大的被缝制物S,也可根本不必移动地、方便地进行底线梭芯的更换操作。
从而,也不用改变缝制针迹的位置,可大幅度减轻操作者的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对图9所示的缝纫机M3′及图10所示的缝纫机M4′进行说明。同样,在这里,省略与图7、图8所示的缝纫机M3、M4相同的部分,只描述其不同点。
在下轴5的一端部上固定有伞齿轮42,在上轴1上固定有伞齿轮43。并设置为保持伞齿轮42与伞齿轮43具有连动关系的立轴44,上轴1与下轴5的旋转比为1∶2,分别在立轴44的上方固定与伞齿轮43啮合伞齿轮45、在其下方固定与伞齿轮42啮合的伞齿轮46。
而且,为使缝纫机M4的针筒体12a为反转的,即,为使缝纫机M4′成为反转缝纫机,将伞齿轮43′位于与缝纫机M3′的伞齿轮43和立轴44的对向一侧地固定在上轴1上。即,伞齿轮43′与伞齿轮43是同一部件,只是改变了其安装位置。上述部件的结构与图12所示的现有双头型缝纫机一样,一般说来价格是便宜的。
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的缝纫机由于采用了具有用于将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装入梭身中的开口部的针筒安装台,所以操作者可以从缝纫机机座上方或手的前侧简单地更换梭芯或梭芯盒。此外,将两条缝制针迹的间隔设定得狭窄的双针缝纫机或在针筒上方始终覆盖着被缝制物状态的双头型缝纫机中,总是可以简单地在短时间内在缝纫机机座的上面安装、更换梭芯或装有梭芯的梭芯盒。而且,在双针缝纫机中,与备有现有技术的水平针筒的缝纫机相比,它可以高速运转,不产生噪音,不会产生缝制针迹的不均匀,线的松紧度好,而且不必采用价格昂贵的螺旋齿轮。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具备随着上轴的旋转而上下移动的缝针,与上轴连动旋转的轴,在前述前端侧具有梭身并安装在前述轴上的针筒体,在外周部形成开口部的针筒体,该开口部用于在前述针筒体的前述轴侧部分把底线梭芯或装有底线梭芯的梭芯盒安装到前述梭身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前述针筒体的开口部与梭身内部连通,以便将安装有底线梭芯或内装底线梭芯的梭芯盒向梭身中引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前述一对针筒体具有一个针筒体是正向旋转的、另一个针筒体是反向旋转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分别设置一对缝针、针筒体,前述针筒体具有相互对向配置的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前述针筒体是与梭身压板相对于落针点的针筒旋转方向并列地配置的。
全文摘要
一种具备垂直针筒的双针缝纫机或双头型缝纫机。具有:随上轴的旋转而升降的第一缝针及第二缝针,平行设置在下轴上的第一针筒轴及第二针筒轴,具有开口部的针筒安装台及安装在该针筒安装台的自由端上的针筒构成的针筒体,支承将针筒体及下轴的旋转传递给第一针筒轴的连动机构,可沿下轴移动的针筒轴,支承将针筒体及下轴的旋转传递给第二针筒轴的连动机构,可沿下轴移动的针筒轴台,以及非旋转地支承梭身的梭身压板。
文档编号D05B59/00GK1266115SQ9912437
公开日2000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24日
发明者麻生英夫, 铃川贡治, 松桥邦雄, 山本明 申请人:重机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佐文工业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