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输纱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50351阅读:来源:国知局
从而能改变过纱装置与输线轮之间夹角的大小,进而改变输线轮的圆周表面上的纱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纱线要求。
【附图说明】
:
[0021]图1所示为现有针织输纱装置的结构图;
[0022]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针织输纱装置的正视图;
[0023]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针织输纱装置的侧视图;
[0024]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针织输纱装置的立体图;
[0025]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中过纱装置的结构图;
[0026]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中过纱装置的分解图;
[0027]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中固定板与调节棒之间配合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9]实施例:一种针织输纱装置,如图2?4所不包括壳体I及设置在壳体I上的传动带轮2、离合器3、主轴、输线轮5、导线架7、夹纱器8、纱结过滤器9、前探测杆10、进纱瓷圈11、出纱瓷圈13和后探测杆14 ;传动带轮2和离合器3设置在壳体I的上方,输线轮5设置在壳体I的下方,主轴上下穿过壳体1,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2、离合器3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5相连;导线架7、夹纱器8、纱结过滤器9、前探测杆10、进纱瓷圈11、输线轮5、出纱瓷圈13和后探测杆14沿纱线的进线至出线方向排列;在所述输线轮5的一侧固定设有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15,且过纱装置15与输线轮5之间的夹角β的变化范围为O。?2.5。。
[0030]具体地,如图5?7所示,所述的过纱装置15包括固定板16和调节棒17,固定板16固定在壳体I上,调节棒17通过固定板16连接在壳体I上;调节棒17包括调节杆18和固定穿设在调节杆18上的调节块19,调节杆18和调节块19 一体成型,在调节块19下方的调节杆18部分上固定套设有过纱杆20,在调节块19上方的调节杆18部分形成螺栓状,在调节块19的上端面上开有一圆孔191,圆孔191内设有压簧21,压簧21上设有钢球22 ;在固定板16上开有多个排列成半圆状的定位孔161,调节块19上方的调节杆18部分从下往上依次穿有固定板16、弹性元件23、垫圈24、螺母25以及保护帽26从而实现了将调节棒17连接在固定板16上,所述钢球22可卡在固定板16上的任意一个定位孔161内;所述的固定板16具体包括固定在壳体I上的固定部分162和设置在调节块19上的定位部分163,所述的定位孔161即设置在定位部分163上,固定部分162与定位部分163在朝向调节块19的方向上形成有角度为177°?179°的弯折,该角度在图7中采用a表示,所述的调节块19的上端面呈斜面状,且与调节块19上方的调节杆18部分形成最小的角度范围为87?89°,该角度在图7中采用b表示。
[0031]进一步地说,上述的调节块19呈圆柱状,在调节块19的圆周表面上设有用以区别调节棒17调节不同角度档位的记号27,比如标记1、2、3、……,不同的数字表示调节棒17所调节的不同的角度;输线轮5的导纱表面和过纱杆20采用陶瓷材料制成。
[0032]这种结构取消了以前使用的摩擦轮,增加过纱装置15,可以有效避免摩擦轮表面磨损、张力波动大、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保证了输纱装置的长期高效工作。
[0033]在工作时,如图2所示,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2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3、主轴转动到输线轮5,使输线轮5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6上的纱线拉出,通过一导线架7、一夹纱器8、前探测杆10的下方、进纱瓷圈11后缠绕在输线轮5和过纱装置15的圆周表面上,当编织元件需要纱线时,输线轮5和过纱装置15的圆周表面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瓷圈13、后探测杆14的下方供给针织机上的编织元件进行作业;在具体输纱时,纱线同时缠绕在输线轮5和过纱装置15的圆周表面上,使得输线轮5与纱线之间的接触面减小,输线轮5与纱线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这样一来,当针织机上的编织元件不需要纱线时,输线轮5与纱线之间能产生打滑现象,使输纱装置能起到变量输送纱线的作用;且过纱装置15自身具有调节转动角度的功能,从而能改变过纱装置15与输线轮5之间夹角的大小,进而改变输线轮5的圆周表面上的纱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纱线要求。
【主权项】
1.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主轴、输线轮、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传动带轮和离合器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输线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主轴上下穿过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输线轮、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沿纱线的进线至出线方向排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线轮的一侧固定设有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与输线轮之间的夹角β的变化范围为0°?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纱装置包括固定板和调节棒,固定板固定在壳体上,调节棒通过固定板连接在壳体上;所述的调节棒包括调节杆和固定穿设在调节杆上的调节块,在调节块下方的调节杆部分上固定套设有过纱杆,在调节块上方的调节杆部分形成螺栓状,在调节块的上端面上开有一圆孔,圆孔内设有压簧,压簧上设有钢球;在固定板上开有多个排列成半圆状的定位孔,调节块上方的调节杆部分从下往上依次穿有固定板、弹性元件、垫圈以及螺母从而实现了将调节棒连接在固定板上,所述钢球可卡在固定板上的任意一个定位孔内;所述的固定板具体包括固定在壳体上的固定部分和设置在调节块上的定位部分,固定部分与定位部分在朝向调节块的方向上形成有角度为177°?179°的弯折,所述的调节块的上端面呈斜面状,且与调节块上方的调节杆部分形成最小的角度范围为87?89°。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杆和调节块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螺母上方还设有保护帽。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块呈圆柱状,在调节块的圆周表面上设有用以区别调节棒调节不同角度档位的记号。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输线轮的导纱表面和过纱杆采用陶瓷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织机的配件领域。一种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主轴、输线轮、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传动带轮和离合器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输线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主轴上下穿过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输线轮、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沿纱线的进线至出线方向排列;在输线轮的一侧固定设有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保证输送纱线张力稳定,能根据针织机供纱需求而能变量输送纱线,提高了针织机织物的质量。
【IPC分类】D04B15/44, D04B15/38
【公开号】CN204702900
【申请号】CN201520442882
【发明人】高山, 周定安
【申请人】慈溪太阳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