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70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梁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将梁结合到钢架建筑物的柱子上的梁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特开平2000-144901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在图16中所示的连接板(splice plate)100,用于将钢架建筑物的柱翼缘和梁翼缘相结合的梁连接装置。在图16中,连接板100具有中央部分的宽度形成得较窄的平板构件102,在该平板构件102上固定有沿着梁的轴方向留有一定间隔地配设的一对加固筋106。在平板构件102中,一对加固筋之间的部分形成塑性化部108。另外,在平板构件102上,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图未示)将该平板构件102紧固到柱翼缘(图未示)以及梁翼缘(图未示)上的螺栓孔104。
在该连接板100中,由于如果加大加固筋106之间的间隔尺寸D,在地震等对平板构件102作用有较大的力的时候,塑性化部108就会弯曲,因此不能加大加固筋24之间的间隔。另一方面,如果减小加固筋24之间的间隔尺寸D,则如果在地震时在梁的轴方向上对平板构件102作用拉伸力和压缩力,平板构件102的塑性化部分11的变形(塑性化部分108的变形δ=平板构件102的伸缩/加固筋106之间的间隔D)就会增大,平板构件102就会有在塑性化部分108处断裂的可能性(问题1)。
进而,在将加固筋106焊接到平板构件102上时,平板构件102沿着将加固筋106焊接到平板构件102时所形成的焊缝受到热的影响,其屈服点、拉伸强度、韧性等机械性能下降(问题2)。因此,例如,由于地震时的交变载荷,平板构件102容易沿着上述焊缝疲劳,提早断裂。另外,在平板构件102上应力会沿着上述焊缝集中,容易从该焊缝进行断裂(问题3)。
另外,在特开平2000-144901号公报中公开了如图17所示那样的,具备弯曲防止构件116的梁连接装置110。梁连接装置110,通过将螺栓(图未示)穿入形成在连接板112和弯曲防止构件116上的螺栓孔114、118中而被安装在柱翼缘(图未示)和梁翼缘(图未示)上。从而,与图16的梁连接装置100相比较,必须将弯曲防止构件116安装在上述柱翼缘及梁翼缘(图未示)上,增加了零部件数量和梁连接装置的组装工作量(问题4)。
另外,在该构造中,在施工的时候,在将连接板112安装到柱子一侧的翼缘和梁翼缘上时,要同时安装弯曲防止构件116,在连接板112的安装之后就无法安装弯曲防止构件116,因此也降低了施工的自由度。另外,由于是直接将弯曲防止构件116安装在连接板112上的,因此,弯曲防止构件116与连接板112的塑性化部分的间隙会根据建筑物等构造物的变形而变化,上述间隙无法保持一定,无法实现稳定的弯曲防止(问题5)。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梁连接装置,即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连接板上安装加固筋,在连接板的塑性化部,通过将与连接板相独立的弯曲防止构件安装到连接板上,至少解决上述的以往的技术问题的梁连接装置。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梁连接装置,它是用于将梁的翼缘结合到安装在柱子上的翼缘上的梁连接装置,其具备连接板、弯曲防止构件和附着防止装置,所述连接板紧固在上述柱和梁的翼缘上、在其中央部分上具有塑形化部分,所述弯曲防止构件安装在上述连接板上防止上述塑性化部分的弯曲、与上述连接板相独立,所述梁连接装置为了防止上述弯曲防止构件与上述连接板相附着而设置在上述连接板与上述弯曲防止构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可以取得下述的效果。
(1)防止由拉伸-压缩变形引起的连接板的弯曲,在连接板塑性化之后也能得到稳定的滞后特性(履歴特性)。
(2)由于可以自由设定连接板的塑性化部分的长度,因此相对于地震时的载荷,在希望塑性化部分早些屈服时,缩短塑性化部分的长度;在希望塑性化部分晚些屈服时,延长塑性化部分的长度即可,可以通过塑性化部分的长度来调整屈服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3)由于在地震时可以通过塑性化部分的长度来调整塑性化部分所受的最大变形,因此也可以调整与塑性化部分的金属疲劳相对的性能。
(4)由于在连接板的塑性化部分上不存在焊接部分,因此也就不存在由焊接的影响而产生的材质的变化,连接板的屈服载荷不会发生变化,韧性不会下降,另外,也不会产生由焊缝的应力集中或材质变化所引起的疲劳降低。
(5)由于在弯曲防止构件上设置了防止连接板的向宽度方向的弯曲变形的连接板宽度方向变形防止装置,因此可以防止连接板的在塑性化部分的厚度方向上的弯曲,同时还可以防止宽度方向的过度变形。
(6)根据本发明,可以以相对于连接板的塑性化部分、始终确保一定的预留间隙的方式来配置弯曲防止构件,因此可以取得一直稳定的弯曲防止效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板的塑性化部分处切断的梁连接装置的纵剖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第1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4B是第2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4C是第3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4D是第4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5A是从下方来看第1弯曲防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5B是从上方来看第1弯曲防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板的塑性化部分处切断的纵剖正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从下方来看另一例子的第1弯曲防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9B是从上方来看另一例子的第1弯曲防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10A是又一例子的第1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10B是又一例子的第1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10C是又一例子的第1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10D是又一例子的第1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板的塑性化部分处切断的纵剖正视图。
图13是图11中A所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4A是从下方来看第3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4B是图14A中B所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梁连接装置应用到组合式T形的柱翼缘上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以往技术的连接板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以往技术的连接板的另一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5B,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
在图1~图3中,梁1被结合在从建筑物的地基(图未示)垂直地竖立设置的柱子5上。梁1具备垂直地配置的垂直板4,沿着该垂直板4的下边缘部一体地形成的下翼缘2,和沿着该垂直板4的上边缘部一体地形成的上翼缘8。在柱子5上安装有上下翼缘7、6,所述上下翼缘按照与梁1的上下翼缘8、2的间隔完全相同的距离,沿着柱子5分离配置。另外在图2中,在标号29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部分是支撑板。
在与梁1的下翼缘2的端部相邻接的部分上,以垂直板部4为中心,对称地设置延梁1的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螺栓孔3。螺栓孔3优选在梁1的轴方向上形成在相同位置上。
梁1的下翼缘2通过作为梁连接构件的第1和第2连接板9、9′而被紧固在柱子5的下翼缘6上。第1和第2连接板9、9′通过螺栓16紧固在柱子5的下翼缘6和梁1的下翼缘2上。在柱子5的下翼缘6和梁1的下翼缘2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16通过的多个螺栓孔19、18。
梁1的上翼缘8通过作为梁连接构件的第3和第4连接板30、30′而被紧固在柱子5的上翼缘7上。第3和第4连接板30、30′通过螺栓31紧固在柱子5的上翼缘7和梁1的上翼缘8上。在柱子5的上翼缘7和梁1的上翼缘8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31通过的多个螺栓孔(图未示)。
第1连接板9配置在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下翼缘6的下面。如图4A所示,第1连接板9由矩形的板状构件形成,在该第1连接板9的纵长方向的中央部分上形成有一对长孔10。一对长孔10,以在将第1连接板9安装在梁1的下翼缘2上时,相对于下翼缘2的螺栓孔3在垂直方向上重合的方式,在第1连接板9的宽度方向上相间有间隔而平行地配置。进而,在第1连接板9上,与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下翼缘6的螺栓孔18、19相对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孔28。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长孔10,在含有长孔10的第1连接板9的纵长方向的中央区域,横截第1连接板9的截面面积变小,在该区域内,屈服强度也变得比其他的部分小,该区域就成为第1连接板9的塑性化部分11。
第2连接板9′被配置在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下翼缘6的上面。参照图4B,第2连接板9′由矩形的板状构件形成,在该第2连接板9′的纵长方向的中央部分上形成有一条长孔10′。进而,在第2连接板9′上,与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下翼缘6的螺栓孔18、19相对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孔28′。长孔10′,以在将各个第2连接板9′安装在梁1的下翼缘2上时,相对于各个下翼缘2的螺栓孔3在垂直方向上重合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长孔10′,在含有长孔10′的第2连接板9′的纵长方向的中央区域,横截第2连接板9′的截面面积变小,在该区域内,屈服强度也变得比其他的部分小,该区域就成为第2连接板9′的塑性化部分11′。
第3连接板30被配置在梁1的上翼缘8和柱子5的上翼缘7的上面。参照图4C,第3连接板30由矩形的板状构件形成,与梁1的上翼缘8和柱子5的上翼缘7的螺栓孔(图未示)相对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孔3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连接板30不具备塑性化部分。
第4连接板30′被配置在梁1的上翼缘8和柱子5的上翼缘7的下面。参照图4D,第4连接板30′由矩形的板状构件形成,与梁1的上翼缘8和柱子5的上翼缘7的螺栓孔(图未示)相对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孔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连接板30′也不具备塑性化部分。
这样,梁1的上翼缘8和柱子5的上翼缘7通过不具备塑性化部分的第3和第4连接板30、30′而相结合,第3和第4连接板30、30′成为抵抗上下方向的剪切力的构造。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第3和第4连接板30、30′也可以具有加固筋20、20′。
另外,第1和第2连接板9、9′以及第3和第4连接板30、30′优选使用屈服点低的钢材,但是也适于使用其他的公知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梁连接装置,进一步具有由矩形厚钢板构成的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用于防止第1和第2连接板9、9′的塑性化部分11、11′的弯曲。第1弯曲防止构件13以与塑性化部分11重合的方式配置在第1连接板9的下面,作为附着防止装置,在两者之间介设有通过由合成橡胶等构成的薄片或膜形成的第1附着防止层14。上述附着防止装置,防止在塑性化部分11的塑性变形时,由于塑性化部分11在厚度方向上膨胀,从而塑性化部分11挤压在第1弯曲防止构件13上,第1连接板9附着在第1弯曲防止构件13上的情况。在这里,“附着”一词,指的是由于连接板和弯曲防止构件之间的摩擦力,两者无法相对移动的状态。
同样地,第2弯曲防止构件13′以与塑性化部分11′重合的方式配置在第2连接板9′的上面,作为附着防止装置,在两者之间介设有通过由合成橡胶等构成的薄片或膜形成的第2附着防止层14′。
第1弯曲防止构件13,在与第1连接板9是相同材料的时候,为了使弯曲刚性比其更高,如图5A、5B所示,使用比第1连接板9更厚的钢板。第1弯曲防止构件13由矩形的板状构件21构成,该板状构件21上具有以与第1和第2连接板9、9′的长孔10、10′相重合的方式配置的4个螺栓孔15。另外,在施工上,优选预先将第1附着防止层14粘贴在板状构件21的一个侧面上。
第2弯曲防止构件13′由矩形的板状构件构成,具有与第1连接板9的一对长孔10的每一个及各个第2连接板9′的长孔10′相对应地形成的螺栓孔(图未示)或长孔(图未示)。在施工上,也优选在板状构件21的一个侧面上预先粘贴第2附着防止层14′。
第1连接板9配置在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下翼缘6的下面。2片第2连接板9′夹着梁1的垂直板4而在两侧配置在下翼缘2的上面和柱子5的下翼缘6的上面。第3连接板30配置在梁1的上翼缘8的上面和柱子5的上翼缘7的上面。2片第4连接板30′夹着梁1的垂直板4而在两侧配置在上翼缘8的下面和柱子5的上翼缘7的下面。
这样配置的第1~第4连接板9、9′、30、30′通过将高强度螺栓等螺栓16插入各自的螺栓孔中、并在该螺栓16上拧上螺母,从而被紧固到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下翼缘6及梁1的上翼缘8和柱子5的上翼缘7上,由此,梁1被结合到柱子5上。此时,梁1的下翼缘2的螺栓孔3,以及第1和第2连接板9、9′的长孔10、10′以上下方向处于同一位置的方式来配置。
接下来,第1弯曲防止构件13在第1连接板9的下面,配置在塑性化部分11上。第2弯曲防止构件13′也同样,在各第2连接板9′的上面,配置在塑性化部分11′上。接下来,通过将螺栓17插入第1弯曲防止构件13的螺栓孔15、第1连接板9的长孔10、梁1的下翼缘2的螺栓孔3、第2连接板9′的长孔10′以及第2弯曲防止构件13′的螺栓孔15′中,然后在其上拧上螺母,从而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就安装在第1和第2连接板9、9′的塑性化部分11、1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和第2附着防止层14、14′,防止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直接接触第1和第2连接板9、9′。由此,在第1和第2连接板9、9′的塑性化部分11、11′塑性变形的时候,可以防止向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的轴向力的传递。进而,第1和第2附着防止层14、14′吸收第1和第2连接板9、9′的塑性化部分11、11′受到压缩载荷时的膨胀。由此,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的刚性不会向塑性化部分11、11′传递。从而,该塑性化部分11、11′塑性化后的载荷和二次刚性不会急速上升,在设计的时候,只需考虑塑性化部分11、11′的刚性和载荷即可。在塑性化部分11、11′被压缩而膨胀的时候,因与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的接触而带来的塑性化部分11、11′的刚性、载荷的上升受到抑制。
也可以代替第1和第2附着防止层14、14′,在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与第1和第2连接板9、9′之间设置空间(预留间隙)。此时,作为附着防止装置,可以在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上设置加固筋(图未示)和接触部(图未示),所述加固筋和接触部用于在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与第1和第2连接板9、9′之间形成空间(预留间隙)。
在这样构成的梁连接装置中,即使是在通过连接板9将梁1的下翼缘2结合到柱子5的下翼缘6上以后,也能安装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另外,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13、13′是与第1和第2连接板9、9′及柱子5的下翼缘6相分别的构件,并且,通过梁1的下翼缘2的螺栓孔3及设置在第1和第2连接板9、9′上的长孔10、10′,可以相对于第1和第2连接板9、9′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6~图9B,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仅第1和第2弯曲防止构件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因此,省略相同的构成要素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9B所示,第1弯曲防止构件13具备矩形的板状构件21和一体地形成在该板状构件21的两个边缘部分的翼缘22。在板状构件21上形成有与梁1的下翼缘2的螺栓孔3相对应地配置的4个螺栓孔15。在本例中也同样,从施工方面考虑,优选预先将第1附着防止层14粘贴在板状构件21的一个侧面上。
板状构件21防止第1连接板9的厚度方向的弯曲变形,翼缘22主要防止第1连接板9的宽度方向的弯曲变形。更详细地说,翼缘22的内侧的部分22a,以比第1连接板9的塑性化部分11的宽度还要大一些的距离互相分离地配置,在提高板状构件21的弯曲刚性的同时,提供一种防止第1连接板9的向宽度方向的弯曲变形的连接板宽度方向变形防止装置。翼缘22的外侧部分22b提高板状构件21的弯曲刚性。从而,由于翼缘22的部分22a、22b其作用不同,因此不必配置在同一垂直面内。然而,如图9A、9B所示,通过配置在同一垂直面内,就可以使第1弯曲防止构件13的形状简单,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时,作为连接板宽度方向变形防止装置的翼缘22的部分22a,也可以与连接板9的形状相对应,适当地在弯曲防止构件13的纵长方向上部离散地设置。
另外,配置在梁1的下翼缘2的上面的第2弯曲防止构件13′与图9A、9B所示的第1弯曲防止构件13相比,在宽度方向的尺寸较窄,并且螺栓孔为2个这一点上不同,但是其他的构成与图9A、9B的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图示。
在图10A~10D中表示第1连接板9的另一例子。
在图10A的例子中,在长孔10的外侧设置有从第1连接板9的纵长方向的两边缘部向内侧切开而成的一对切口部12。
在图10B的例子中,如图10A的双点划线所示,第1连接板9具有深得可以包含长孔10地形成的切口部12′。在该例子中,没有形成图4A、10A所示那样的独立的长孔10。
进而,在图10C的例子中,设置有从第1连接板9的纵长方向的两边缘部向内侧切开成的一对梯形的切口部12",在该切口部12"之间形成塑性化部分11。塑性化部分11的轴方向两侧形成有宽幅部,所述宽幅部具有用于安装弯曲防止构件13的长孔10。在这种情况下,第1弯曲防止构件13优选具备向宽度方向内侧梯形状凸出的凸出部分31。在图10C所示的第1连接板9的情况下,第1弯曲防止构件13可以采用(1)仅配置在梁1的下翼缘2上的方式、(2)仅配置在柱子5的下翼缘6上的方式、(3)横跨在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下翼缘6之间而配置的方式。
另外,图10D的例子是图10C的变形例,在塑性化部分11的轴方向两侧设置宽幅部,所述宽幅部具有用于安装弯曲防止构件13的长孔10,同时,以该宽幅部的宽度尺寸一直延长到具有螺栓孔28的安装部。在这种情况下,将螺栓孔28的直径制作得比长孔10的直径尺寸小,从而使其在安装部不会被破坏。
在实施本发明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即在柱子5的下翼缘6和梁1的下翼缘2的内外面(上下面)的单面一侧配置1片第2连接板9′,在其外侧配置1个弯曲防止构件13。
在本发明中,由于弯曲防止构件13被安装在连接板9的塑性化部分11上,因此可以将弯曲防止构件13设成短的构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具有塑性化部分11、11′的第1和第2连接板9、9′使用于柱子5的下翼缘6和梁1的下翼缘2的结合的例子,但是为了梁1的上下翼缘8、2两者都结合在柱子5的上下翼缘7、6上,也可以使用具有塑性化部分11、11′的第1和第2连接板9、9′。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4B,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柱子5上安装有H形的托架40,所述托架40具备垂直设置的垂直板42、沿着垂直板42的下边缘部一体地形成的下翼缘44、沿着垂直板42的上边缘部一体地形成的上翼缘46,梁1结合在该H形的托架40上。更具体地说,梁1的下翼缘2通过第1连接板50而被结合到H形托架40的下翼缘44上,梁1的上翼缘8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具有加固筋20、20′的第3和第4连接板30、30′而被结合到H形托架40的上翼缘46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使用上述的第2连接板。
第1连接板50具有与图10B所示的第1连接板9大致相同的构成,设置有从第1连接板50的纵长方向的两边缘部向内侧切开的一对梯形的切口部50a,在该切口部50a之间形成塑性化部分51。将弯曲防止构件52与第1连接板50的塑性化部分51相重合而配置,作为附着防止装置,在两者之间插入附着防止层14,所示附着防止层是通过由合成橡胶等构成的薄片构件或薄膜构件形成的。
第1连接板50配置在梁1的下翼缘2和柱子5的H形托架40的下翼缘44的下面。第3连接板30配置在梁1的上翼缘8的上面和H形托架40的上翼缘46的上面。2片第4连接板30′夹着梁1的垂直板4和H形托架40的垂直板42,在两侧配置在梁1的上翼缘8的下面和H形的托架40的上翼缘46的下面。
这样配置的第1、第3及第4连接板50、30、30′,通过在各自的螺栓孔中插入高强度螺栓等螺栓60、62,并在该螺栓60、62上拧上螺母,从而将梁1的下翼缘2和H形托架40的下翼缘44及梁1的上翼缘8和H形托架40的上翼缘46相紧固,由此,将梁1结合在柱子5上。
接下来,在第1连接板50的下面,将弯曲防止构件52配置在塑性化部分51上。接下来,通过在弯曲防止构件52的螺栓孔53、梁1的下翼缘2的螺栓孔3中插入螺栓63,在其上拧上螺母,从而弯曲防止构件52就被安装在第1连接板50的塑性化部分51上。此时,根据本实施方式,螺栓63被配置在以下述那样的微小距离从塑性化部分离开的最邻近的位置,所述的微小距离是当塑性化部分51塑性变形时,能够接触到螺栓63的侧面的距离(参照图12)。由此,可以防止或限制塑性化部分51的向宽度方向的变形。螺栓63也可以在塑性化部分51没有塑性变形的状态下接触在塑性化部分51的侧面。要点是,只要是在塑性化部分51塑性变形时,在其侧面与螺栓63相接触从而限定宽度方向的变形即可。
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螺栓63的周围配设环状构件64,以防止塑性化部分51的侧面直接接触到螺栓63的侧面。另外,通过使沿着螺栓63的纵长方向的环状构件64的长度比塑性化部分51的厚度稍长一点,可在相对的连接板50表面和弯曲防止构件52表面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作为附着防止装置而起作用,该附着防止装置是防止在塑性化部分51塑性变形时,该塑性化部分51挤压弯曲防止构件52而附着在该弯曲防止构件52上的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柱子5的上翼缘46和梁1的上翼缘8是通过具有加固筋20、20′的第3和第4连接板30、30′而结合起来的。由此,由于加固筋20、20′抵挡住作用在第3和第4连接板30、30′上的剪切力,因此不需要像以往一般所进行的那样通过连接板(图未示)来将H形托架40的垂直板42与梁1的垂直板4相结合。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上下翼缘7、6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H形托架的上下翼缘46、44。同样地,也可以将第3实施方式的H形托架的上下翼缘46、44作为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上下翼缘7、6。进而,柱子的上下翼缘也可以由图15所示那样的切断T形钢(カツトT形鋼)等组合式T形构件70、72而形成。
进而,上述附着防止装置,除了由薄片构件或薄膜构件形成的附着防止层14、或者形成在连接板和弯曲防止构件之间的空气层以外,还可以设成涂布在相对的连接板表面和弯曲防止构件表面的任何一方的表面上的润滑剂或形成在该表面上的涂膜。
权利要求
1.一种梁连接装置,它是用于将梁的翼缘结合到安装在柱子上的翼缘上的梁连接装置,其中具备,紧固在上述柱子和梁的翼缘上,在其中央部分具有塑性化部分的连接板;安装在上述连接板上防止上述塑性化部分的弯曲的、与上述连接板相独立的弯曲防止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为了防止上述弯曲防止构件与上述连接板相附着,上述梁连接装置进一步具备配设在上述连接板和上述弯曲防止构件之间的附着防止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连接板,在其纵长方向的中央部分,横截上述连接板的截面面积被形成得较小,在该部分,屈服强度也变得比其他部分小,该部分成为上述连接板的塑性化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在上述连接板的纵长方向的中央部分至少形成有1个孔。
5.如权利要求3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连接板具有形成在纵长方向中央部分的侧面上的切口部。
6.如权利要求3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连接板具有形成在纵长方向中央部分的侧面上的切口部和与该切口部相邻地配置的至少1个孔。
7.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附着防止装置具备配设在上述连接板和上述弯曲防止构件之间的附着防止层。
8.如权利要求7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附着防止层具备薄片构件或薄膜构件。
9.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附着防止装置具备在上述连接板和上述弯曲防止构件之间形成空气层的装置。
10.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附着防止装置包括涂布在相对的上述连接板的表面和上述弯曲防止构件的表面的任何一方的表面上的润滑剂。
11.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附着防止装置包括形成在相对的上述连接板的表面和上述弯曲防止构件的表面的任何一方的表面上的涂膜。
12.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连接板安装在上述柱子和梁的翼缘的上面和下面的至少一方的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上述梁具有在垂直方向上配置的垂直板、沿着垂直板的上边缘部一体地形成的上翼缘、和沿着垂直板的下边缘部一体地形成的下翼缘;上述柱子的翼缘具有以上述梁的上下翼缘间的距离沿着上述柱子间隔配置的上下翼缘;上述连接板是为了将上述梁的下翼缘结合到上述柱子的下翼缘上而使用的;上述梁连接装置进一步具备将上述梁的上翼缘结合到上述柱子的上翼缘上的其他的连接板,该其他的连接板具有在铅直面内配置的加固筋,由该加固筋来抵抗剪切力。
14.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将用于将上述弯曲防止构件安装到上述塑性化部分上的螺栓配置为在上述塑性化部分变形时能够与该塑性化部分接触,从而限制上述塑性化部分的变形。
15.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在上述连接板和上述弯曲防止构件之间配置环状构件,在上述环状构件中插入用于将弯曲防止构件安装到上述塑性化部分上的螺栓,在上述塑性化部分塑性变形时,该塑性化部分的侧面能够接触到上述环状构件的外侧面,从而限制上述塑性化部分的变形。
16.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梁连接装置,其中,弯曲防止构件具备防止上述连接板的向宽度方向的弯曲变形的连接板宽度方向变形防止装置。
全文摘要
在安装在柱子5上的翼缘6上,用于连接梁1的翼缘2的梁连接装置具有连接板9和与连接板9相独立的弯曲防止构件13,所述连接板9连接在柱子5和梁1的翼缘6、2上,在其中央部分具有塑性化部分11,所述弯曲防止构件13安装在连接板9上,防止塑性化部分11的弯曲。
文档编号E04H9/02GK1754029SQ200480005398
公开日2006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8日
发明者铃木一弁, 前田泰史, 中田安洋, 中村博志, 竹内彻 申请人: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