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手机上应用电容式触摸屏已成为当今社会之主流趋势,电容式触摸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界面,逐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数字信息系统上,从小型产品如手机、PDA、数码产品、e-Book,到中型产品如车载导航仪、游戏机、家用电器、工控仪器,再到大型产品如POS系统、公共查询和自助系统、便携电脑、医疗仪器以及电视新闻节日中常用的触摸式 PDP上都可以看到电容式触摸屏产品。因此,电容式触摸屏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轻薄化发展趋势,对电容式触摸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厚度较大的电容式触摸屏日益为轻薄化的电容式触摸屏所取代。电容式触摸屏通常是由玻璃基板以及形成于玻璃基板上的触控图案组成,其轻薄化主要是使用的玻璃基板的轻薄化。众所周知,所述玻璃基板非常容易产生碎裂,厚度越小的玻璃基板,其发生碎裂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业界通常将玻璃基板在制作触控图案之前进行钢化。目前,玻璃基板的钢化工艺可以分为物理钢化和化学钢化,物理钢化的玻璃基板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自爆,影响用户的使用,甚至对用户造成上好。化学钢化通常使将玻璃基板放置于闻温的熔融液体中,使玻璃基板中分子量小的钠尚子被熔融液体中分子量较大的钾离子所取代,在玻璃基板表面产生应力,增强所述玻璃基板的硬度。而玻璃基板通常又是通过一夹具固定,然后放置于高温的熔融液体中,该液体通常为熔融态的硝酸钾。现有的夹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凹槽较深,容易在凹槽与玻璃基板接触的位置残留大量的硝酸钾,进而使与凹槽接触位置的玻璃基板容易发生碎裂,产生次品O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有助于减少碎裂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种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包括多个第一组件、多个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第一侧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结合;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侧面结合;相邻两所述第一组件通过一所述第二组件结合,相邻两所述第二组件通过一所述第一组件结合;所述第二侧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结合后,形成多条等间隔分布的凹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均呈圆柱体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为圆柱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面积相同,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面积相同,且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面积小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面积。[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结合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结合,且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形成同一面上的两个同心圆;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结合,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形成同一面上的两个同心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轴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多条凹槽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在
9.5毫米至13毫米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凹槽具有第一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在I. 5毫米至3毫米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凹槽具有第一深度,所述第一深度为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结合后,所述第一表面所呈圆形的半径与所述第四表面所呈圆形的半径的差值,该差值小于等于2. 5毫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基板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三组件,所述第三组件包括包括第五表面、第六表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四侧面结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第三组件整体呈圆台形,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所述第四侧面被经过所述第一组件、或第二组件、抑或第三组件的轴向的平面所截的图形为一第一斜线,该第一斜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组件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三组件的轴均重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三表面通过所述第三组件与所述第二表面结合,所述第四表面通过所述第三组件与所述第一表面结合,即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结合,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结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中,通过在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设置第三组件,使所述凹槽的两侧为一斜面,进而使固定基板的基板固定装置在撤离熔融的硝酸钾时,滞留在所述基板和基板固定装置接触位置上的硝酸钾更少,进一步较少所述基板发生碎裂的风险,有利于提闻基板钢化的良品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基板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阐述。请同时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基板固定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一组件110和多个第二组件120。所述第一组件110呈圆柱体形,所述第二组件120亦呈圆柱体形。所述第一组件110具有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3及第一侧面115,所述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3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3的面积相同,所述第一侧面115为一圆柱面。所述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3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侧面115结合。所述第二组件120包括第三表面121、第四表面123及第二侧面125,所述第三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3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三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3具有相同的面积,所 述第二侧面125为一圆柱面,且所述第二侧面12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侧面115的面积。所述第三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3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侧面125结合。请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基板固定装置的示意图。所述基板固定装置100中,相邻两所述第一组件110通过一第二组件120结合,相邻两所述第二组件120通过一所述第一组件110结合。所述第一组件110与所述第二组件120结合时,所述第一组件110的轴与所述第二组件120的轴重合,所述第一组件110和第二组件120结合后,所述第二表面113与所述第三表面121结合,且所述第二表面113与所述第三表面121形成同一面上的两个同心圆;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四表面123结合,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四表面123形成同一面上的两个同心圆。由于所述第二侧面12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侧面115的面积,两个所述第一组件110与连接所述两个第一组件110的第二组件120之间形成一环形的凹槽130,进而使所述基板固定装置100上具有多条等间隔分布的凹槽130,且该凹槽130与所述第一组件110和第二组件120的轴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多条凹槽13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131,所述凹槽130具有第一宽度133,所述凹槽具有第一深度135 ;所述第一深度135为所述第一组件110和第二组件120结合后,所述第一表面111所呈圆形的半径与所述第四表面123所呈圆形的半径的差值。为了使固定有基板200的所述基板固定装置100在撤出熔融的硝酸钾时,滞留的硝酸钾尽量少,所述第一深度123不宜过大,通常为小于等于2毫米。另外,由于所述基板200在钢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翘曲,因此,所述第一间距131不宜过小,同时考虑到钢化生产的效率,所述第一间距131也不宜过大,通常为9. 5至13毫米之间。所述第一宽度133为所述第二组件120的第三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3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宽度133在I. 5毫米至3毫米之间。所述基板200至少具有一第三侧面201,所述第三侧面20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200若经过磨边处理,则所述第三侧面为一曲面,并所述第三侧面201向外凸起。当所述基板200被所述基板固定装置100固定于所述凹槽130上时,所述第三侧面201与所述第二组件120的第二侧面125接触,由于所述第二侧面125为一圆柱面,所述第三侧面201为平面,因此,第二侧面125与第三侧面201之间的接触位置为一第一接触线(图中未示出),进而将所述基板200与所述基板固定装置100的接触面积降低到最小,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硝酸钾的滞留量。[0029]请参阅图3,其为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基板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三组件140,所述第三组件140整体呈圆台形,所述第三组件140包括第五表面141、第六表面143及第四侧面145。所述第五表面141与第六表面143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四侧面145结合。所述第五表面141与所述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3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所述第六表面143与所述第三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3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所述第四侧面135被经过所述第一组件110、或第二组件120、抑或第三组件140的轴向的平面所截的图形为一第一斜线,该第一斜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组件140的第五表面141和第六表面143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组件140设置于所述第一组件110和第二组件120之间,所述第一组件110、第二组件120、第三组件140的轴均重合;SP所述第三表面121通过所述第三组件140与所述第二表面113结合,所述第四表面113通过所述第三组件140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结合,具体是所述第五表面141与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3结合,所述第六表面143与所述第三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3结合。所述第三组件被经过其轴向的平面所截的图形为一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斜边与所述长底边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70度。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组件110和第二组件120之间设置第三组件140,使所述凹槽130的两侧为一斜面,进而使固定基板200的基板固定装置100在撤离熔融的硝酸钾时,滞留在所述基板200和基板固定装置100接触位置上的硝酸钾更少,进一步较少所述基板200发生碎裂的风险,有利于提闻基板200钢化的良品率。以上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做多种改进或替换,所有的该等改进或替换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即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包括多个第一组件、多个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第一侧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结合;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侧面结合;相邻两所述第一组件通过一所述第二组件结合,相邻两所述第二组件通过一所述第一组件结合;所述第二侧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结合后,形成多条等间隔分布的凹槽。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均呈圆柱体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为圆柱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面积相同,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面积相同,且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面积小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结合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结合,且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形成同一面上的两个同心圆;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结合,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形成同一面上的两个同心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轴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多条凹槽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在9. 5毫米至13毫米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第一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在I. 5毫米至3毫米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第一深度,所述第一深度为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结合后,所述第一表面所呈圆形的半径与所述第四表面所呈圆形的半径的差值,该差值小于等于2. 5毫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三组件,所述第三组件包括包括第五表面、第六表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四侧面结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组件整体呈圆台形,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所述第四侧面被经过所述第一组件、或第二组件、抑或第三组件的轴向的平面所截的图形为一第一斜线,该第一斜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组件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三组件的轴均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通过所述第三组件与所述第二表面结合,所述第四表面通过所述第三组件与所述第一表面结合,即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结合,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结合;所述第三组件被经过其轴向的平面所截的图形为一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斜边与所述长底边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7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一种钢化工艺中使用的基板固定装置,其包括多个第一组件、多个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第一侧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结合;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背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侧面结合;相邻两所述第一组件通过一所述第二组件结合,相邻两所述第二组件通过一所述第一组件结合;所述第二侧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结合后,形成多条等间隔分布的凹槽。
文档编号C03B27/03GK202576225SQ20122014568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1日
发明者申屠江民, 施久林, 胡雪龙, 陈景云, 卢凤卫, 王磊, 张土明 申请人:浙江金徕镀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