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99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钢化炉领域,是一种钢化炉送风系统内管路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中,详见见附图I至图2,在风机4通过风管I将空气吹入由进风口 202集风箱2,经由集风箱2的出风口 201吹入风栅3的过程中,由于风栅3长度较长,空气吹入集风箱2后,由于风管I高度偏低,散风距离短,往往并不能使风量完全分散开来,造成正对风管口的出风口 201风压高,两端和中间的出风口 201风压偏
低,而且在集风箱2内的对角位203处会产生涡流,更难保证风压的均匀;由于空气不能均匀分布在每一条风栅条内,造成风栅吹风时每一条风栅条的风压、流量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影响玻璃钢化时的平整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以保证每个风栅所接受的风压风量保持均匀,保证玻璃平整度的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过渡风管以及集风箱,过渡风管前、后端开口分别连通风机组件和集风箱,集风箱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的背面板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后端开口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开设在集风箱的正面板下半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通过改变集风箱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和后端开口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其结构简单、合理;再者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对应设置在集风箱背面板上半部分和正面板下半部分,使得空气由集风箱的上半部分进入,经过充分的的填充和混合后,再由下半部分统一挤出,避免了小面积涡流的产生,且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位置的出风口风压偏差较大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所述集风箱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箱体,其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在箱体内四角位置加焊弧形导风板,由于与过渡风管接通的集风箱进风口升高,空气经过过渡风管的过渡,进入集风箱后经由集风箱内腔循环后,特别是通过弧形导向板的导向混合作用,能均匀分布,全为风机所产生的静压力,避免了小面积涡流的产生,这样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所述集风箱的背面板上半部分开设有两个与过渡风管后端开口连通的进风口,每个进风口分别通过独立的风机组件、过渡风管连接;两个加宽的进风口,使进风口的面积接近集风箱的横向宽度,使集风箱吹出空气实现180。扁平式出风,达到空气在集风箱内均匀分布的效果。所述过渡风管的横向宽度等于或小于集风箱的横向宽度的一半。[0008]所述每个出风口上套设有出风口套筒,使出风口更好地与风栅连接。所述过渡风管前端开口的横截面积大于后端开口的横截面积,增加空气流速,达到挤压空气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通过改变集风箱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和后端开口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其结构简
单、合理。(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对应设置在集风箱背面板上半部分和正面板下半部分,而且在集风箱内的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使得空气由集风箱的上半部分进入,经过充分的的填充和混合后,再由下半部分统一挤出,避免了局部小面积涡流的产生,且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位置的出风口风压偏差较大的缺陷。

图I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相对图I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相对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3至图4所示,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I、过渡风管2以及集风箱3,过渡风管2前、后端开口 201、202分别连通风机组件I和集风箱3,集风箱3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 301,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2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 202连通的进风口 302,所述出风口 301开设在集风箱3的正面板304下半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通过改变集风箱3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 302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2,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开口 201和后端开口 202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3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其结构简单、合理;再者进风口 302和出风口 301分别对应设置在集风箱3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和正面板304下半部分,使得空气由集风箱3 —侧的上半部分进入,经过充分的的填充和混合后,再由另一侧的下半部分统一挤出,避免了局部小面积涡流的产生,且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位置的出风口 301风压偏差较大的缺陷。作为更具体的实施方方式,所述集风箱3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箱体,其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4 ;在箱体内四角位置加焊弧形导风板4,由于与过渡风管2接通的集风箱3进风口 302升高,空气经过过渡风管2的过渡,进入集风箱3后经由集风箱3内腔循环后,特别是通过弧形导向板4的导向混合作用,能均匀分布,全为风机所产生的静压力,避免了小面积涡流的产生,这样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3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0019]所述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两个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 202连通的进风口 302,每个进风口 302分别通过独立的风机组件I、过渡风管2连接;两个加宽的进风口 302,使进风口 302的面积接近集风箱3的横向宽度,使集风箱3吹出空气实现180。扁平式出风,达到空气在集风箱3内均匀分布的效果。所述过渡风管2的横向宽度等于或小于集风箱3的横向宽度的一半。所述每个出风口 301上套设有出风口套筒5,使出风口 301更好地与风栅连接。所述过渡风管2前端开口 201的横截面积大于后端开口 202的横截面积,增加空气流速,达到挤压空气的作用。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而已,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等同设计,均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I)、过渡风管(2)以及集风箱(3),过渡风管(2)前、后端开口(201、202)分别连通风机组件(I)和集风箱(3),集风箱(3)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301),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2)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202)连通的进风口(302),所述出风口(301)开设在集风箱(3)的正面板(304)下半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集风箱(3)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箱体,其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4)。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两个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202)连通的进风口(302),每个进风口(302)分别通过独立的风机组件(I)、过渡风管(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或3所述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2)的横向宽度等于或小于集风箱(3)的横向宽度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每个出风口(301)上套设有出风口套筒(5)。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2)前端开口(201)的横截面积大于后端开口(202)的横截面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过渡风管以及集风箱,过渡风管前、后端开口分别连通风机组件和集风箱,集风箱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所述过渡风管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的背面板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后端开口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开设在集风箱的正面板下半部分;通过改变集风箱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和后端开口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
文档编号C03B27/04GK202576227SQ2012201885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8日
发明者周军山, 何建辉, 张克丽 申请人:佛山市索奥斯玻璃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