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8747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底模和多条钢筋桁架;每条钢筋桁架分别通过位于一排的多个连接扣和底模连接;连接扣上部开设有矩形槽,矩形槽的侧面对应开设有卡槽,钢筋桁架的两下弦钢筋分别卡设在连接扣的两卡槽内,连接扣通过紧固件与底模固定连接。由于连接扣对应设置有两个卡槽,两下弦钢筋卡设在同一连接扣的两卡槽内,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两下弦钢筋虽然形成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推力,但对于每个连接扣来说,同时作用其上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推力相互抵消,因此,这两个推力不会通过连接扣传递到底模上而使底模产生拉伸变形,也不会使连接底模与连接扣的紧固件因承受剪切力而给后续拆卸造成困难。
【专利说明】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

【背景技术】
[0002]钢筋桁架楼承板是一种将楼板中的受力钢筋在工厂内焊接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底模固定连接以形成底模和受力钢筋一体化的建筑制品。施工时,将钢筋桁架楼承板固定在两承载梁之间,用混凝土直接浇注,底模承受混凝土的重力,钢筋桁架为底模提供无支撑刚度。与传统的通过底层支模来支撑混凝土的楼承板相比,钢筋桁架楼承板式加快了施工进度,增强了支撑效果。为能使浇注完成后的底模回收利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可以将底模拆卸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当浇筑完混凝土,并等混凝土凝固后,可以将底模拆下来,以便重复回收利用。这种楼承板的钢筋桁架与底模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虽然实现了钢筋桁架与底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但同时将钢筋桁架的与承受混凝土重力无关的横向力传递给了底模,在横向力的作用下底模产生拉伸变形,从而导致支撑刚度降低,最终影响底模的支撑效果。此外,用于将连接件与底模连接的螺钉因参与传递横向力而承受剪切力,该剪切力即使不能使螺钉和用于与螺钉配合固定钢筋桁架和底模的连接件之间产生滑扣也会给后续螺钉的拆卸造成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可将底模进行拆卸的钢筋桁架楼承板结构上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该楼承板的底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不会产生拉伸变形,支撑效果好,拆卸方便。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底模和并列设置在所述底模上的多条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位于所述上弦钢筋下方两侧的两下弦钢筋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弦钢筋和所述下弦钢筋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每条所述钢筋桁架分别通过位于一排的多个连接扣和所述底模连接;所述连接扣上部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两相对的侧面对应开设有卡槽,所述钢筋桁架的两下弦钢筋分别卡设在所述连接扣的两卡槽内,所述连接扣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底模固定连接。
[0005]优选地,每排所述连接扣沿所述下弦钢筋的轴向方向均匀布置。
[0006]优选地,所述连接扣包括矩形块本体,所述矩形槽自所述矩形块本体的上表面向所述矩形块本体内开设。
[0007]优选地,所述连接扣的矩形槽的槽口处开设有导向斜面。
[0008]优选地,所述连接扣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型。
[0009]优选地,所述底模为镀锌板、镀锌花纹钢板、竹胶板或木胶板中的一种,所述镀锌板或镀锌花纹钢板的厚度为所述竹胶板或木胶板的厚度为15mm-25mm。
[0010]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所述螺钉的数量为两个,且布置在所述矩形槽的两侧。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每条钢筋桁架与底模之间只通过一排连接扣连接,每个连接扣对应设置有两个卡槽,两下弦钢筋卡设在同一连接扣的两卡槽内,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两下弦钢筋虽然具有反向运动趋势,并形成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向外的两个推力,但对于每个连接扣来说,同时作用其上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推力相互抵消,因此,这两个推力不会通过连接扣传递到底模上而使底模产生拉伸变形而影响支承效果,也不会使连接底模与连接扣的紧固件因承受剪切力而给后续拆卸造成困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中的连接扣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中的钢筋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局部主视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局部侧视图;
[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18]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包括底模30和并列设置在底模30上的多条钢筋桁架20 ;钢筋桁架20包括上弦钢筋21、位于上弦钢筋21下方两侧的两下弦钢筋22以及两端分别与上弦钢筋21和下弦钢筋22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23 ;每条钢筋桁架20分别通过位于一排的多个连接扣10和底模30连接;连接扣10上部开设有矩形槽11,矩形槽11的两相对的侧面对应开设有卡槽12,钢筋桁架20的两下弦钢筋22分别卡设在连接扣10的两卡槽12内,连接扣10通过紧固件与底模30固定连接。具体地,可以选用螺钉40作为紧固件以使连接扣10与底模30形成可拆卸连接。连接扣10的外形结构可以有多种,只要具有能够卡设两下弦钢筋22的卡槽12即可,为了能够批量化生产,在一个优选实施例,连接扣10由塑料材料一体压铸成矩形块本体,矩形槽11形成在矩形块本体的上表面。底模30可采用密度较小、易于加工的厚度一般为15mm-25mm的竹胶板或木胶板,也可采用刚度和强度较大的厚度一般为的镀锌板或镀锌花纹钢板。
[0019]如图3和图5所示,由于每条钢筋桁架20与底模30之间只通过一排连接扣10连接,每个连接扣10对应设置有两个卡槽12,两下弦钢筋22卡设在同一连接扣10的两卡槽12内,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两下弦钢筋22虽然具有反向运动趋势,并形成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向外的两个推力,但对于每个连接扣10来说,同时作用其上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推力相互抵消,实际上,该连接扣10具有自平衡效果,该连接扣10平衡了钢筋桁架20的两根下弦钢筋22向外的两个推力,因此,这两个推力不会通过连接扣10传递到底模30上而使底模30产生拉伸变形而影响支承效果,也不会使连接底模30与连接扣10的螺钉40因承受剪切力而给后续拆卸造成困难。
[0020]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和使用过程进行介绍:
[0021]1、利用钢筋搭建骨架,并通过焊接形成钢筋桁架20。
[0022]2、将底模30加工成型,采用机械设备自动钻孔,将连接扣10与钻孔完成的底模30通过螺钉40进行连接。
[0023]3、将加工成型的钢筋桁架20通过外力进行压缩,使两下弦钢筋22距离变窄,直至能够进入连接扣10的矩形槽11内,钢筋桁架20的两下弦钢筋22利用自身回弹,自动卡设在连接扣10的两卡槽12内,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制作完成。
[0024]4、将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铺设在指定区域,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后由钢筋桁架20为底模30提供无支撑刚度,通过螺钉40与连接扣10的螺纹连接承载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载荷。
[0025]5、混凝土凝固达到要求后,用电钻将底模30上的螺钉40退出,然后将底模30拆除。
[0026]为了使底模30能够给混凝土提供均匀的支撑力,每排连接扣10沿下弦钢筋22的轴向方向均匀布置。
[0027]如图1所示,为使处于压缩状态的钢筋桁架20的两下弦钢筋22能够方便、顺利的进入连接扣10的矩形槽11以卡设在两卡槽12内,连接扣10的矩形槽11的槽口处开设有用于将下弦钢筋22导入矩形槽11内的导向斜面13。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模和并列设置在所述底模上的多条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位于所述上弦钢筋下方两侧的两下弦钢筋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弦钢筋和所述下弦钢筋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每条所述钢筋桁架分别通过位于一排的多个连接扣和所述底模连接;所述连接扣上部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两相对的侧面对应开设有卡槽,所述钢筋桁架的两下弦钢筋分别卡设在所述连接扣的两卡槽内,所述连接扣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底模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连接扣沿所述下弦钢筋的轴向方向均匀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扣包括矩形块本体,所述矩形槽自所述矩形块本体的上表面向所述矩形块本体内开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扣的矩形槽的槽口处开设有导向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扣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为镀锌板、镀锌花纹钢板、竹胶板或木胶板中的一种,所述镀锌板或镀锌花纹钢板的厚度为lmm-2mm,所述竹胶板或木胶板的厚度为15mm-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底模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所述螺钉的数量为两个,且布置在所述矩形槽的两侧。
【文档编号】E04B5/32GK204040268SQ201420427373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陶红斌 申请人: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