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装饰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ED灯装饰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装饰装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吊顶在整个居室装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居室顶面作适当的装饰,不仅能美化室内环境,还能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艺术形象,常见的有轻钢龙骨石膏板天花、石膏板天花、夹板天花、异形长条铝扣板天花、方形镀漆铝扣板天花、彩绘玻璃天花、铝蜂窝穿孔吸音板天花等等,由于施工方便、装饰效果好,由装饰板、龙骨构成的吊顶已经成为室内吊顶的主流方法,但现有的装饰板尽管种类繁多、样式多样,但均不具有照明功能,必须与灯具(吊灯、吸顶灯、筒灯、射灯等)搭接使用,功能单一、施工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灯装饰板,所用装饰板兼具发光功能,结构和功能新颖。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LED灯装饰板:包含有条状的吊顶板和边框,该LED灯装饰板还包含有发光灯组,且所述吊顶板为导光板,长条状导光板的两长侧棱边形成有卡合结构及光入射面,光入射面层叠在卡合结构的上层,各导光板通过卡合结构连接成板,发光灯组卡嵌在两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之间。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光板的卡合结构由位于导光板两长侧棱边的插舌和托台构成,所述插舌成凸台结构,插舌的上层肩台的边面构成一光入射面,所述托台形成与插舌相适应的凹槽结构,托台的上层肩台的边面构成一光入射面。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插舌的上层肩台的退进深度大于下层肩台的退进深度,所述托台具有长度相同的肩台。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插舌的两肩台具有相同的退进深度,所述托台的上层肩台的高度小于下层肩台的高度。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光板分为公板和母板,所述公板的两长侧棱边对称设置有插舌,光入射面设置在插舌的上层肩台的边面,所述母板的两长侧棱边对称设置有托台,光入射面设置在托台的上层肩台的边面。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公板的插舌的上层肩台的退进深度大于下层肩台的退进深度,所述母板的托台具有长度相同的肩台。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母板的托台的上层肩台的高度小于下层肩台的高度,所述公板的插舌的两肩台具有相同的退进深度。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光灯组包含有LED灯珠和支架,所述支架成梯型结构,两块安装板平行设置,其间夹合有若干散热鳍片,LED灯珠固定在安装板的外侧面。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发光灯组的安装板上形成有凹陷,LED灯珠镶嵌在凹陷内,且LED灯珠的高度小于凹陷的深度。
这种LED灯装饰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室内吊顶,具有装饰和照明双重功能,结构新颖、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装饰板组合单元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装饰板组合单元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装饰板组合单元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发光灯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仅限于附图与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5所示,该LED灯装饰板由四块条状的充当吊顶板的导光板1、四条LED发光灯组9以及边框10组装而成,所述导光板通过在光学级的压克力板材侧面形成有若干导光点而成,长条状导光板1的两长侧棱边分别形成有插舌2和托台3,有光入射面4层叠在插舌2和托台3的上层,插舌2成凸台结构,上层肩台的退进深度大于下层肩台的退进深度,插舌2的上层肩台的边面构成一光入射面4,托台3形成与插舌2相适应的凹槽结构,插舌2可稳固的卡入托台3,且在两块导光板之间留出灯组嵌入槽,托台3的上下两层肩台具有相同的长度或称为高度,托台3的上层肩台的边面构成一光入射面4,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利用插舌2和托台3将导光板1逐片卡接成板状,发光灯组9卡嵌在两块导光板1的上层肩台所形成的凹槽中,LED灯珠6与光入射面4相对,发光灯组9包含有LED灯珠6和支架,其支架由两块平行设置的安装板8及其夹合的若干散热鳍片7组装而成,整个支架成类似楼梯的梯型结构,在安装板8的表层布置有导线,若干LED灯珠6连接在安装板8的外侧面,且利用导线电连通在一起。
实施例二:如图1、图3、图5所示,该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导光板分为公板11和母板12,所述公板11的两长侧棱边对称设置有插舌2,且插舌2的两肩台具有相同的退进深度,光入射面设置在插舌2的上层肩台的边面,所述母板12的两长侧棱边对称设置有托台3,光入射面4设置在托台3的上层肩台的边面,且公板11的插舌2的上层肩台的退进深度大于下层肩台的退进深度。
实施例三:如图1、图4、图5所示,该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公板11的插舌2的上层肩台的退进深度大于下层肩台的退进深度,而母板12的托台3具有长度相同的肩台。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