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剪力墙拉伸式模板。
背景技术:
在历年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中,以往是采用散拼支模进行剪力墙的浇筑,钢筋绑扎完成后,放置垫块,然后测量放线,将模板按照放线尺寸进行拼装,随后用木方,钢管或槽钢等进行固定支撑,首先支模时间长,拆模难度大,造成了模板及方木浪费严重,而且在模板进行拼装时,会造成拼缝不严密,施工时导致漏浆;固定系统不稳定,施工时容易造成爆模,导致整个墙体平面质量较差。
在目前施工技术中,类似方法有《剪力墙木框高强定型组合模板施工方法》专利号201210207235.9,其步骤是:一、模板设计与配置;二、测量放线;三、安装准备;四、定型模板安装;五、拆模、清理、堆放。本发明采用组合定型模板进行施工,并通过水平龙骨对模板进行加固,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截面偏差,且可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及混凝土外观质量,同时可材料降低损耗、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但是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房屋建筑剪力墙施工中,每道剪力墙尺寸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采用此方法施工进行剪力墙施工时,需要再额外的进行非标准节定型模板的拼装,然后在根据尺寸,安装模板。非标准节定型模板拼装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非标准节与标准节模板拼装时,容易造成模板不对齐,拆模后整个剪力墙平整度差;整个剪力墙施工完成后,非标准节存在不一定能继续使用的可能性,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剪力墙拉伸式模板,可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剪力墙施工需要,减少了非标模板的制作及组装过程,能重复利用,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提高了整个结构外观质量,提升了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剪力墙拉伸式模板,包括第一模板,第一模板上设有轨道,第一模板两侧设有第二模板,第二模板沿轨道移动,第二模板向外拉伸展开,延展了整体的长度。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模板上横向设置有第三方木,轨道设置于第三方木上,第二模板上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上设有滑轮,连接杆通过滑轮沿轨道滑动,带动第二模板移动。
按上述方案,所述轨道包括直轨和弧形曲轨,直轨水平横向设置,直轨的外侧端与弧形曲轨对接,弧形曲轨向第一模板方向弯曲。
按上述方案,所述弧形曲轨为半圆形。
按上述方案,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设有贴条,防止第二模板拉伸过程中造成磨损。
按上述方案,第一模板上竖向设有多个第一方木,第二模板上竖向设有第二方木,第一方木和第二方木均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方木和第二方木的截面尺寸为40mm*60mm。
按上述方案,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的高度和厚度均相一致,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厚度均为10~15mm。
按上述方案,第三方木的截面尺寸为40mm*60mm。
按上述方案,第一模板的浇筑面上还设有对拉杆,对拉杆两端分别与剪力墙两侧的模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定型的第一模板两侧额外安装的第二模板,第二模板沿轨道移动可以调节整个模板的宽度,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剪力墙施工需要,减少了非标模板的制作及组装过程,能重复利用,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提高了整个结构外观质量,提升了施工效率。
2、通过弧形曲轨的导向使第二模板外延展时,有一个向前的位移,从而弥补第二模板与第一模板前后的位置差,完全展开后第二模板与第一模板处于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升了剪力墙的浇筑质量和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剪力墙拉伸式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模板,2-第二模板,3-贴条,4-第一方木,5-第二方木,6-木条,7-钢钉,8-第三方木,9-连接杆,10-滑轮,11-轨道,12-对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剪力墙拉伸式模板,包括第一模板1,第一模板1上设有轨道11,第一模板1两侧设有第二模板2,第二模板2沿轨道11移动,第二模板2向外拉伸展开,延展了整体的长度;通过在定型的第一模板1两侧额外安装的第二模板2,第二模板2沿轨道11移动可以调节整个模板的宽度,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剪力墙施工需要,减少了非标模板的制作及组装过程,能重复利用,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提高了整个结构外观质量,提升了施工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1上横向设置有第三方木8,轨道11设置于第三方木8上,第 二模板2上设有连接杆9,连接杆9上设有滑轮10,连接杆9通过滑轮10沿轨道11滑动,带动第二模板2移动。
进一步地,第三方木8个数为2个,横向平行设置于第一模板1上。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11包括直轨和弧形曲轨,直轨水平横向设置,直轨的外侧端与弧形曲轨对接,弧形曲轨向第一模板1方向弯曲;通过弧形曲轨的导向使第二模板2外延展时,有一个向前的位移,从而弥补第二模板2与第一模板1前后的位置差,完全展开后第二模板2与第一模板1处于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升了剪力墙的浇筑质量和外观。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曲轨为半圆形。
进一步地,第一模板1与第二模板2之间设有贴条3,防止第二模板2拉伸过程中造成磨损。
进一步地,第一模板1上竖向设有多个第一方木4,第二模板2上竖向设有第二方木5,第一方木4和第二方木5均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方木4和第二方木5作为次楞分别设置于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上,第一方木4个数为3个。
进一步地,轨道11通过第一方木4与第一模板1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连接杆9的外侧端与第二方木5连接,连接杆9的内侧端通过滑轮10与轨道11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木4和第二方木5的截面尺寸为40mm*60mm。
进一步地,第一模板1与第二模板2的高度和厚度均相一致,所用材质也相同,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厚度均为12mm,第二模板2的宽度为20~30mm。
进一步地,第三方木8的截面尺寸为40mm*60mm。
进一步地,第一模板1的浇筑面上还设有对拉杆12,对拉杆12两端分别与剪力墙两侧的模板连接,起到加固作用,通过对拉杆12两端拉力的同时作用,能够使剪力墙两侧模板受到的拉力相互抵消一部分。
进一步地,第一方木4、第二方木5、木条6、第三方木8、连接杆9和对拉杆12之间的相互连接均通过钢钉7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剪力墙拉伸式模板,包括第一方木4、第二方木5、第三方木8、第一模板1、第二模板2、滑轮10、连接杆9、对拉杆12、钢钉7、贴条3、木条6和轨道11,第一方木4和第二方木5分别作为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的次楞,提前进行加固,在第一模板1中间相邻两个次楞(此处次楞是指第一方木4)中间上下固定第三方木8(具体实施例中 第三方木8采用40mm*60mm的方木),然后提前在第三方木8中开设轨道11,同时安装滑轮10与连接杆9,滑动装置包括滑轮10、轨道11、连接杆9、木条6、第三方木8和钢钉7,木条6两端分别通过钢钉7与第二方木5和连接杆9固定连接,连接杆9底部设有滑轮10,滑轮10水平至轨道11中,连接杆9通过滑轮10沿轨道11路径中移动,最后将所述剪力墙拉伸式模板安装在剪力墙上,形成剪力墙侧模,每块模板与模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通过在定型的第一模板1两侧额外安装的第二模板2可以调节整个模板的宽度,满足于不同宽度的剪力墙施工。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完成一层楼板的浇筑后,绑扎下一层的墙柱钢筋;
步骤2)测量放线,选用适用的剪力墙拉伸式模板进行剪力墙模板拼装,在进行标准尺寸剪力墙施工时,所述拉伸式模板包括第一模板1、第二模板2、贴条3、第一方木4、第二木方、木条6、钢钉7、第三方木8、连接杆9、滑轮10、轨道11和对拉杆12,先在第一模板1后面加上次楞第一方木4,然后在第一模板1左右两侧安装第二模板2及第二方木5,在两块模板中间放置贴条3,防止拉伸式造成一定的磨损,在第一模板1后面用钢钉7拼装其他构件(其他构件包括木条6、第三方木8、连接杆9、滑轮10和轨道11),然后进行对拉杆12或其他措施加固,然后安装梁和板钢筋绑扎及模板加固,最后浇筑混凝土,并进行养护。
步骤3)在进行非标准尺寸剪力墙施工时,也采用所述的拉伸式模板进行施工,组成类型与标准节一模一样,然后在相邻的第一方木4中,用钢钉7或其他连接件固定第一方木4和第三方木8,然后根据尺寸,在第三方木8上面开槽,形成轨道11,轨道11大样为一个半圆和直线组成,然后木条6的前后两端与第二方木5及连接杆9固定,然后滑轮10平放,卡入轨道11中,略小于轨道11尺寸,标准段尺寸小于剪力墙时,作业人员通过滑轮10将第二模板2拉伸出来,随后将滑轮10通过轨道11由直线进行到半圆曲线时,第二模板2就与第一模板1形成了整体,处于一个平面了,然后在进行模板加固,最后浇筑混凝土,并进行养护。
步骤4)拆模时,将第二模板2拉出,通过轨道11的半圆路径回到直线上,形成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不处于一个平面上,然后沿着轨道11直线路径将第二模板2推进去,然后进行转运,运用至下层,继续重复施工。
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