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挂式垂直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国内建筑钢结构的大力发展,对于目前国内的建筑施工,建筑施工安全是建筑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钢结构施工中,高空安全防护难度愈来愈大,根本原因就在于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安全防护。
现有的垂直操作平台,如采用搭设脚手架平台或焊接操作平台,施工时,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对施工的进度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搭设、焊接及拆除平台也带来了二次安全隐患。如采用爬梯挂设,爬梯只能承受少量的荷载,施工人员上下行走,是可行的,但如施工人员在爬梯上操作,就无法满足施工人员的安全。
在安全投入这项,如能通过合理的计划,标准化的施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能节省安全施工成本。为此,针对目前国内单榀桁架、框架结构存在安全施工难度大、工作效率低、投入成本高等特点,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标准化制作,重复利用,安全可靠性高的操作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性高、方便安拆的悬挂式操作平台。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悬挂式垂直操作平台,包括若干操作框架,所述操作框架的顶部之间通过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操作框架之间设有挂设空间,所述挂设空间位于所述支撑梁下方,所述操作框架呈笼状,由若干支撑立柱和若干支撑杆固定连接而成,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立柱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操作框架呈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框架呈长方体状,其包括四根所述的支撑立柱,所述支撑杆连接于相邻的支撑立柱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立柱的两端,所述支撑立柱之间还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且沿所述支撑立柱呈上下若干层设置。
进一步地,每层所述连接杆围设成多边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支撑立柱呈直角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挂设空间两侧的操作框架上还设有若干连接梁,所述连接梁固定连接于相邻的两根支撑立柱之间,且位于所述每层连接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框架的顶部通过两根所述的支撑梁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该操作平台通过支撑立柱和支撑杆的固定连接,形成呈笼状的操作框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框架通过支撑梁固定连接,设有挂设空间,可运用吊车将操作平台整体挂设于施工结构上,通过铁丝焊接等方式固定,安装拆除方便快捷,调节性强,可灵活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结构上,解决了安装时作业人员垂直上下通道的问题,调整性强,不损伤构件母材,可循环使用,并有效降低经济成本投入,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实施例中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图1实施例中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梁 2-操作框架 3-挂设空间 4-支撑立柱 5-支撑杆 6-连接杆 7-连接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该悬挂式垂直操作平台,包括若干操作框架2,操作框架2的顶部之间通过支撑梁1固定连接,操作框架2之间设有挂设空间3,挂设空间3位于支撑梁1下方,操作框架2呈笼状,由若干支撑立柱4和若干支撑杆5固定连接而成,支撑杆5固定连接在支撑立柱4之间。
该操作平台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实际安装中,通过吊机将操作平台通过挂设空间3挂设于施工结构平整处上,采用铁丝或焊接等方式固定,拆卸时可直接从施工结构上再次吊起拆除或更改所挂设位置,通过以上安装拆除方式可避免在搭设、焊接及拆除平台时对施工带来的二次安全隐患,同时确保拆除时不影响其它工序的施工,避免了大面积安全施工措施的搭设,减少脚手架、跳板等的投入,该操作平台在同一结构的吊装上,能节省时间达半天,可周转使用,不损伤母件,操作简单快捷,减少施工步骤,提高施工效率。
具体地,操作框架2平行设置,大大增加了工人可操作空间,增加工人的施工安全性,操作框架由支撑立柱4、支撑杆5、连接杆6和连接梁7组成,支撑立柱4和支撑杆5均采用L40*4角钢,操作框架2的顶部通过两根支撑梁1焊接固定,支撑梁1采用L20*5角钢,各连接件长度和宽度根据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可进行调节,以使操作框架2高度和宽度满足具体施工要求,大大增加了操作平台的可调节性及稳固性,连接杆6两端固定连接在支撑立柱4上,且沿支撑立柱4呈上下若干层设置,每层连接杆6围设成多边形状,且连接杆6与支撑立柱4呈直角焊接连接,增加了操作平台稳定性,每层连接杆6之间还设有连接梁7,作为上人爬梯踏步用,形成足够支撑荷载的支撑面,施工人员可通过所焊接的这些支撑面上下进行施工,每层连接杆6和连接梁7均为工人施工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着力点,保证施工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