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气球的临时演出场馆建声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855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气球的临时演出场馆建声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声学、建筑声学、音乐声学、音频技术等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采用气球的临时演出场馆建声处理装置。

[

背景技术:
]

临时搭建演出舞台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应运而生的。临时搭建演出舞台在丰富人们群众文化生活、拓展人们群众娱乐消费空间,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挥着关键作用,临时搭建舞台甚至成为了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并有着深厚的群众技术,但临时搭建舞台有着存在着较多弊端。临时搭建舞台的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佳,影响观赏节目的听觉效果。提升音效,剧场墙体隔音效果很重要,除了墙体隔音,音响放置的位置不同,其产生的音效也会大不一样,往往不同的节目所需要的音效也不仅相同,而现在传统的剧场内建声处理技术大多为固定安装装修的方式,当然也有为了一些节目特意搬动音响位置的,但是这种传统的搬动方式明显浪费大量劳力,这类搬动方式遇到需要调整音响上下位置的时候变得尤为困难,当两个相邻节目对音响位置要求不一样的时候,对现场工作人员来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并且现有建声处理技术大多为固定安装装修的方式,对于临时展馆演出的声学处理没有特别的方法,尤其对低频吸声没有特别的应对方式。

[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的临时搭建演出舞台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佳,影响观赏节目的听觉效果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能快速解决场馆建声处理需求的建声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采用气球的临时演出场馆建声处理装置,包括气球和声学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场馆顶部布置若干气球,球体内填充有空气,场馆侧壁设有声学模块装置,声学模块装置包括型材、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顶部通过型材连接,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之间形成空腔,构成双层空腔结构,第一层声学模块里面内藏了聚酯纤维的吸声材料,第一层声学模块外包覆透声的布料,第二层声学模块内设有玻璃纤维的吸声材料,第二层声学模块外包覆有不透声布料。

所述的气球采用pvc制成,气球直径在1.5m,能对应吸收低至113Hz左右的低频声音。

所述的场馆顶部设有框架,框架上通过钢丝与气球连接。

所述的不透声布料为防雨布材料,所述的空腔宽为8cm-10cm,第一层声学模块里面内藏了厚度在3cm的聚酯纤维的吸声材料,所述的型材上设有演出用桁架灯钩。所述的第一层声学模块吸声面朝音源侧,所述的声学模块装置能多块拼接。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气球的布置简便易行,同时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构成双层空腔结构且嵌有不同的吸声材料,声学吸声、隔声功效显著,声学模块装置能多块拼接,可以快速解决场馆建声处理的不同需求,灵活便捷,产品与桁架的固定方便,可反复使用,对声学低频吸收有显著功效,同时对高频扩散也有相应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气球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声学模块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声学模块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声学模块装置的立面示意图,其中(a)为定位声场内侧,(b)为定位声场外侧;

图5是声学处理前后的效果对比曲线图;

图中:1.连接件 2.1200钢型材 3.1200铝合金U型材 4.连接件(φ50抱箍) 5.连接件 6.1200铝型材(配螺丝) 7.玻璃纤维棉(外包黑色防水牛筋布) 8.聚酯纤维棉(外包黑色防水牛筋布) 9.φ15环孔 10.单排收线 11.牛筋布(内为聚酯纤维棉) 12.防水牛筋布(内为玻璃纤维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所述的一种采用气球的临时演出场馆建声处理装置,包括气球和声学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场馆顶部布置若干气球,球体内填充有空气。

所述的气球采用pvc制成,气球直径在1.5m,能对应吸收低至113Hz左右的低频声音。

所述的场馆顶部设有框架,框架上通过钢丝与气球连接。

参见图2,本声学模块装置包括型材、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能多块拼接,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顶部通过型材连接,第一层声学模块吸声面朝音源侧,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之间形成空腔,构成双层空腔结构,空腔宽为8cm-10cm,第一层声学模块里面内藏了厚度在3cm的聚酯纤维的吸声材料,第一层声学模块里面内藏了聚酯纤维的吸声材料,第一层声学模块外包覆透声的布料,第二层声学模块内设有玻璃纤维的吸声材料,第二层声学模块外包覆有不透声布料,不透声布料为防雨布材料。型材上设有演出用桁架灯钩。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双层空腔的设计结构,而且两层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吸声材料。参见图2,第一层声学模块和第二层声学模块之间形成空腔,空腔为8cm-10cm宽。第一层声学模块里面内藏了厚度在3cm左右的聚酯纤维的吸声材料,外包透声的布料;第二层是采用类似防雨布材料的不透声布料包裹着含有部分玻璃纤维的吸声材料。

第一层材料面向声源面,起到吸声作用。当声波射入到这个声学模块的第一层上时,既当声波入射到多孔材料表面时,主要是两种机理引起声波的衰减:首先是由于声波产生的振动引起小孔或间隙内的空气运动,造成和孔壁的摩擦,紧靠孔壁和纤维表面的空气受孔壁的影响不易动起来,由于摩擦和粘滞力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使声波衰减,反射声减弱达到吸声的目的;其次,小孔中的空气和孔壁与纤维之间的热交换引起的热损失,也使声能衰减。

第二层的防雨布类的密封性材料对高频透射吸音效果不好,具有反射功能,但中低频可以透过表层材料进入内部包裹的高效率玻璃纤维或聚酯纤维吸收。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设计的8-10cm的空腔会使中高频到达第二层上使会做一个反射,当其反射回第一层时会再被第一层消耗一次。用这个结构便大大增加了中高频的吸声效率,且空腔的存在大幅增加第一层材料的低频吸声效率,并起到一定的隔声效果。

本实用新型被使用于“2015声立方·超感官空间——从听觉出发的非典型跨媒介艺术展演3D音响技术、声学设计与建设”,并于核心期刊《电声技术》杂志(2016年第40卷第一期总375期建声设计特约专题)由发明人发表学术论文:论电子音乐演出场馆的声学设计——浅析位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的“声立方·超感官空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