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震建筑构件。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的地基与房屋基本上都是采用固联的方式,即将地基构筑在地层上后再将房屋建筑在地基上,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起到稳固的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发生地震,由于地壳发生振动,构筑在地面上的建筑也会随着地壳的振动而振动,地基的变形超过变形允许值,使房屋和建筑物倒塌、出现裂纹等不可逆的破坏性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防震建筑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防震建筑构件,该建筑构件包括设置于建筑基坑内的“U”形防护墙、设置于该“U”形防护墙内的箱体、以及设置于该箱体上方的基座,该箱体底部固设有固定插入至该“U”形防护墙底部的复数根第一钢柱,该箱体第一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内侧面抵接的第一橡胶块,该箱体第二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内侧面抵接的第二橡胶块,该箱体内设有复数个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有可在该容置腔内滚动的钢珠,该钢珠顶端伸出至该箱体表面,该基座底部设有与该钢珠抵接的橡胶垫,该基座第一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内侧面抵接的第三橡胶块,该基座第二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内侧面抵接的第四橡胶块,该基座内设有应力钢网,该基座上设有从该基座内伸出至该基座外的复数根第二钢柱,该第二钢柱底端与该应力钢网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震建筑构件中,该基座内浇灌有用于固定该应力钢网的混凝土。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震建筑构件中,该箱体内设有用于隔开相邻容置腔的隔板。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震建筑构件中,该容置腔宽度大于该钢珠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震建筑构件中,该第一橡胶块、第二橡胶块、第三橡胶块、第四橡胶块及橡胶垫均由防腐橡胶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震建筑构件中,该“U”形防护墙顶端设有防止雨水进入的密封混凝土层。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震建筑构件中,该“U”形防护墙内嵌设有防水层。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防震建筑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防震建筑构件时,将建筑物建设于基座表面,并通过第二钢柱进行固定连接,在地震发生时,“U”形防护墙水平受力并通过第一钢柱带动箱体水平晃动,箱体水平晃动带动钢珠相对于基座滚动,起到减震的作用,减少将水平震动传递至基座的效果。同时,通过在基座底面设置橡胶垫,起到减少竖直方向震动传递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震建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防震建筑构件第一实施例中,该建筑构件1包括设置于建筑基坑内的“U”形防护墙2、设置于该“U”形防护墙2内的箱体3、以及设置于该箱体3上方的基座4,该箱体3底部固设有固定插入至该“U”形防护墙2底部的复数根第一钢柱5,该箱体3第一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2内侧面抵接的第一橡胶块6,该箱体3第二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2内侧面抵接的第二橡胶块7,该箱体3内设有复数个容置腔8,该容置腔8内设有可在该容置腔8内滚动的钢珠9,该钢珠9顶端伸出至该箱体3表面,该基座4底部设有与该钢珠9抵接的橡胶垫10,该基座4第一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2内侧面抵接的第三橡胶块11,该基座4第二侧边设有与该“U”形防护墙2内侧面抵接的第四橡胶块12,该基座4内设有应力钢网13,该基座4上设有从该基座4内伸出至该基座4外的复数根第二钢柱14,该第二钢柱14底端与该应力钢网13固定连接。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防震建筑构件1时,将建筑物建设于基座4表面,并通过第二钢柱14进行固定连接,在地震发生时,“U”形防护墙2水平受力并通过第一钢柱5带动箱体3水平晃动,箱体3水平晃动带动钢珠9相对于基座4滚动,起到减震的作用,减少将水平震动传递至基座4的效果。同时,通过在基座4底面设置橡胶垫10,起到减少竖直方向震动传递的效果。
具体的,该基座4内浇灌有用于固定该应力钢网13的混凝土。
具体的,该箱体3内设有用于隔开相邻容置腔8的隔板15。
具体的,该容置腔8宽度大于该钢珠9的直径。
具体的,该第一橡胶块6、第二橡胶块7、第三橡胶块11、第四橡胶块12及橡胶垫10均由防腐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该“U”形防护墙2顶端设有防止雨水进入的密封混凝土层。
进一步的,该“U”形防护墙2内嵌设有防水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