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啮合传动可调节式夯土墙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9347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啮合传动可调节式夯土墙模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夯土墙模板,更具体一点说,涉及一种啮合传动可调式夯土墙模板。



背景技术:

夯土墙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生土建筑在中国产生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到汉代民居建筑使用夯土墙的更多,而且在夯土城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称为“纴木”,这种做法上至汉长安城,下至南北朝、唐、宋,最晚到元代还在使用,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坊也用夯土墙分隔,到了北宋夯土技术又有进步。北宋匠作少监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系统总结了当时夯土版筑技术的成就。其中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

夯土墙发展到如今,技术更加的娴熟,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福建土楼,它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顶峰。现代的夯土墙技术虽然已经娴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夯土模板简陋、精度低,夯实出来的墙体难免会出现一端厚一端薄,墙体的整体厚度也不一致,从墙体侧面看去墙体起起伏伏,表面不平整,夹在墙体内的木条或钢筋杂乱无序,墙体抗拉、抗剪能力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操作简单,夯实的墙体外观整齐,墙体具有抗拉、抗剪等技术优点的一种啮合传动可调式夯土墙模板。

一种啮合传动可调节式夯土墙模板,包括支棍、夹板、齿条、把手、齿轮轴,所述夹板为平行设置的两块,两块所述夹板上分别对应的凸出形成有第一凸块、第二凸块,所述齿轮轴的一端穿设在第一凸块内,另一端与把手连接并联动,所述齿条一端固定在第二凸块上,另一端贯穿第一凸块并与第一凸块内的齿轮轴啮合设置,所述夹板间设置有可伸缩的封头板,所述支棍1穿设在两块夹板之间以支撑夹板。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齿条3上均匀的分布有50个刻度单元,所述刻度单元之间依次升序排列,所述刻度单元的起点为刻度“0”,所述刻度单元的终点为刻度“50”,各个刻度单元之间的间距为1cm,旋转把手使两块夹板间距缩小或增大,所述齿条上的刻度值对应着缩小或变大。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齿条上的刻度“0”所在处与第二凸块间留有一个间隙,所述间隙的长度与第一凸块长度相同。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间的齿条上套设有可伸缩的橡胶套。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棍为两根,所述支棍上等距离的对应开设有若干卡槽。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夹板相对的板面上开设有滑槽,所述封头板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夹板上的滑槽内。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封头板包括一号板、二号板,所述一号板可左右移动的嵌入在二号板内,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为两组,分别设置在夹板的前后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夹板间距调节简单,调节后不易复位,墙体厚度精度高,墙体外观整齐;夹在墙体内的木条或钢筋杂规则排列,墙体抗拉、抗剪能力增强,墙体不易开裂;带有刻度的齿条可以时刻观察夯实墙体厚度;精准化调整墙体厚度,不断夯实墙体,墙体各处密度大致一致,防水抗渗性好;两组齿条同时调节,夯土模板夯实出的墙体不会出现一端厚一端薄。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附图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齿轮轴和齿条之间相配合运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棍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橡胶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啮合传动可调式夯土墙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一种啮合传动可调节式夯土墙模板,包括支棍1、夹板2、齿条3、把手4、齿轮轴5,所述夹板2为平行设置的两块,两块所述夹板2上分别对应的凸出形成有第一凸块6、第二凸块7,所述齿轮轴5的一端穿设在第一凸块6内,另一端与把手4连接并联动,所述齿条3一端固定在第二凸块7 上,另一端贯穿第一凸块6并与第一凸块6内的齿轮轴5啮合设置,所述夹板2 间设置有可伸缩的封头板8,所述支棍1穿设在两块夹板2之间以支撑夹板2。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可以调整夹板2间距,实现夯实墙体厚度一致的一种啮合传动可调式夯土墙模板,夹板2有两块,两块夹板2平行设置,两块夹板2 上分别对应的突出形成有第一凸块6、第二凸块7,齿轮轴5一端穿设在第一凸块6内,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凸块6的外表面与把手4连接,通过旋转把手4带动齿轮轴5转动,齿条3一端固定在第二凸块7上,另一端贯穿第一凸块6并与第一凸块6内的齿轮轴5啮合设置,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把手4,齿轮轴5与把手4联动,转动的齿轮轴5带动与其啮合的齿条3进行移动,齿形条3的移动拉动夹板2间距离缩小或增大,夹板2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封头板8,封头板 8既可以避免在夹板2内加入泥土进行夯实时,泥土从夹板2侧面散出,也可以支撑夹板2,当调节夹板2间距使其缩短或增大时,封头板8随之缩短或伸长,支棍1穿设在两块夹板2之间以支撑夹板2,将穿设好支棍1的夹板2置于墙体上,旋转把手4调节夹板2间距,使得未设置有封头板8的两块夹板2一端夹紧墙体,然后往夹板2内加入泥土,进行人夯或者夯土机夯实,夯实过程中进行对比观察夯实好的墙体与正在夯实的墙体,对比性的调节夹板2间距,使得夯实出墙体厚度大致不变,夯实完成后,旋转或敲击支棍1,使其顺利拔出,然后旋转把手4,调节夹板2间距使得夹板2不在夹紧墙体,移开夹板2,进行下一个位置夯实墙体,夹板2间距调节简单,调节后不易复位,墙体厚度保持一致,墙体外观整齐,夯实出的墙体不会出现一端厚一端薄。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例,所述齿条3上均匀的分布有50个刻度单元10,所述刻度单元10之间依次升序排列,所述刻度单元10的起点为刻度“0”14,所述刻度单元10的终点为刻度“50”15,各个刻度单元10之间的间距为1cm,旋转把手4使两块夹板2间距缩小或增大,所述齿条3上的刻度值对应着缩小或变大;齿条3上均匀的分布有50个刻度单元10,刻度单元10的起点为刻度“0”14,刻度单元10的终点为刻度“50”15,刻度“0”14和刻度“50”15间的刻度单元10的数值依次升序排列,各个刻度单元10之间的间距为1cm,顺时针旋转把手4使两块夹板2间距缩小,第一凸块6与第二凸块7 间的齿条3长度逐渐缩小,以齿条3穿出第一凸块6与其表面相交处为观察刻度处,所述齿条3上的刻度值对应着缩小,逆时针旋转把手4使两块夹板2间距变大,第一凸块6与第二凸块7间的齿条3长度逐渐变大,以齿条3穿出第一凸块6与其表面相交处为观察刻度处,所述齿条3上的刻度值对应着变大,带有刻度的齿条3可以随时观察夯实墙体厚度,精准化调整墙体厚度,夯实出的墙体外观整齐,墙体各处密度大致一致,防水抗渗性好。

如图1、2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例,所述齿条3上的刻度“0”14所在处与第二凸块7间留有一个间隙9,所述间隙9的长度与第一凸块6长度相同;齿条3上的刻度“0”14所在处与第二凸块7间留有一个间隙9,间隙9的长度与第一凸块6长度相同,使得以齿条3穿出第一凸块6与其表面相交处为观察刻度处,通过刻度直接可以获取夹板2的间距大小,既可以随时度量墙体厚度,也可以精准观察刻度变化,更近一步的精准化调整墙体厚度,不断夯实墙体,墙体外观整齐。

如图1、4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块6和第二凸块7间的齿条3上套设有可伸缩的橡胶套13;第一凸块6和第二凸块7间的齿条3上套设有可伸缩的橡胶套13,避免在夹板2内加入泥土时,泥土粘在齿条3上,影响齿条3与齿轮轴5正常的啮合传动。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例,所述支棍1为两根,所述支棍1上等距离的对应开设有若干卡槽11;支棍1为两根,使得两块夹板2在墙体上更加稳定,支棍1上等距离的对应开设有若干卡槽11,两根支棍1的卡槽11一一对应,并在一条直线上,在夹板2内填充泥土前,通过两根支棍1上一一对应的若干个卡槽11,穿过一根根长形竹条或钢筋,填充泥土后,简单夯实泥土,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支棍1达到90度,使得卡槽11的槽口朝上不在卡勾长形竹条或钢筋,便于夯实完成后取出支棍1,当夯实墙体完成后,逆时针或顺时针往复旋转支棍1,旋转角度小于90度以便于快速拔出支棍1,或者直接敲击取出支棍1,支棍1上开设的卡槽11使得加放到墙体内的长形竹条或钢筋排列整齐,相比无规则放置在墙体内的长形竹条或钢筋,更好的加大了墙体在水平方向的抗拉、抗剪能力,避免了墙体开裂。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例,所述夹板2相对的板面上开设有滑槽12,所述封头板8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夹板2上的滑槽12内;两块夹板2相对的板面上开设有滑槽12,封头板8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夹板2上的滑槽12内,当要在支棍1上的卡槽11内穿插竹条或者钢筋时,将封头板8沿着滑槽12滑到滑槽12的上端,便于从封头板2这一侧往支棍1上的卡槽11内穿插竹条或者钢筋。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例,所述封头板8包括一号板81、二号板 82,所述一号板81可左右移动的嵌入在二号板82内,所述第一凸块6、第二凸块7为两组,分别设置在夹板2的前后两端;封头板8包括一号板81、二号板 82,一号板81可左右移动的嵌入在二号板82内,当夹板2间距缩小时,一号板81从二号板82内移出,当夹板2间距增大时,一号板81从二号板82外嵌入进去,封头板8既可以避免在夹板2内加入泥土进行夯实时,泥土从夹板2 侧面散出,也可以支撑夹板2,同时也不影响夹板2间距调节,第一凸块6和第二凸块7为两组,分别设置在夹板2的前后两端,实现夹板2两端同时精准调节夹板2间距,保证了夯实出的墙体不会出现左端厚、右端薄或者右端厚、左端薄。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