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6367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



背景技术:

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拼装过程中需使用混凝土模板单元,但现有的模板单元在施工时,根据所需浇筑的混凝土形状用固定杆搭建固定架,在此固定架上一块块地拼接模板单元,并用复杂的紧固件进行固定,效率低下且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搭设固定架,直接拼装,以实现高效、便捷的组装作业,缩短施工周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包括:

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其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由两块侧板连接而成,所述两块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有一段第一延长段,第二侧板有一垂直延长段,所述第一延长段和垂直延长段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螺栓孔;

穿过所述第一延长段和垂直延长段上的螺栓孔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对角拼接在一起的螺栓,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一延长段与另一块的Z字型模板单元的垂直延长段重合。

进一步的,在上述模板中,所述螺栓孔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的,在上述模板中,施工时,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连接处为垂直角部。

进一步的,在上述模板中,所述螺栓为高强螺栓。

进一步的,在上述模板中,还包括:

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一侧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预留孔洞,另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二侧板的两端上分别也对应设置有预留孔洞;

预埋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边缘的套管;

穿过对角拼接在一起的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所述预留孔洞及所述套管的对拉螺栓,和固定所述对拉螺栓的螺帽。

进一步的,在上述模板中,所述套管和预留孔洞的孔径与对拉螺栓的直径一致。

进一步的,在上述模板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一和第二侧板通过合页链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其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由两块侧板连接而成,所述两块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有一段第一延长段,第二侧板有一垂直延长段,所述第一延长段和垂直延长段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螺栓孔,穿过所述第一延长段和垂直延长段上的螺栓孔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对角拼接在一起的螺栓,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一延长段与另一块的Z字型模板单元的垂直延长段重合,两相Z字型模板单元即紧密牢固拼接在一起,可确保混凝土模板不指外倾,保证混凝土浇注成型,且模板外围不需要架设固定管,大大降低成本,直接拼装,以实现高效、便捷的组装作业,缩短施工周期,本实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能够保证安装牢固、紧密、不漏浆,且安装和拆卸快捷方便,提高装配效率,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剖线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包括:

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其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1由两块侧板连接而成,所述两块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所述第一侧板11有一段第一延长段13,第二侧板12有一垂直延长段14,所述第一延长段13和垂直延长段14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螺栓孔;

穿过所述第一延长段13和垂直延长段14上的螺栓孔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对角拼接在一起的螺栓2,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1的第一延长段13与另一块的Z字型模板单元1的垂直延长段14重合。在此,两相Z字型模板单元即紧密牢固拼接在一起,可确保混凝土模板不指外倾,保证混凝土浇注成型,且模板外围不需要架设固定管,大大降低成本,直接拼装,以实现高效、便捷的组装作业,缩短施工周期,本实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能够保证安装牢固、紧密、不漏浆,且安装和拆卸快捷方便,提高装配效率,缩短工期。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延长段13或垂直延长段14上的螺栓孔的数量为两个,实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可靠地对角拼接。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施工时,所述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连接处为垂直角部,以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各直角形状更好地配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栓为高强螺栓,以保证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对角紧密拼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还包括:

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1的第一侧板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预留孔洞,另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1的第二侧板12的两端上分别也对应设置有预留孔洞;

预埋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边缘的套管3;

穿过对角拼接在一起的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所述预留孔洞及所述套管3的对拉螺栓4,固定所述对拉螺栓4的螺帽5,以实现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两端固定分别与待连接的两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固定连接,即将模板固定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之间,从而将模板固定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节点处。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和预留孔洞的孔径与对拉螺栓的直径一致,以实现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两端更紧密地固定连接在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上。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一和第二侧板通过合页链接,施工时两块侧板可转动成垂直角部,施工完毕两块侧板可通过合页重叠收起,便于储存、运输,占用空间小。

如图1和2所示,上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安装方法,包括:

步骤S1,预制两根混凝土柱6;

步骤S2,制作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其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由两块侧板连接而成,所述两块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所述第一侧板11有一段第一延长段13,第二侧板12有一垂直延长段14,所述第一延长段13和垂直延长段14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螺栓孔;

步骤S3,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对角拼接在一起,并将对角拼接在一起的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固定连接于所述两根混凝土柱6之间,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1的第一延长段13与另一块的Z字型模板单元1的垂直延长段14重合;

步骤S4,用螺栓2穿过所述第一延长段13和垂直延长段14上的螺栓孔,以将所述对角拼接在一起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紧密牢固拼接在一起;

步骤S5,向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围成的空间内浇铸混凝土形成后浇段7;

步骤S6,浇筑完成后,通过松开螺栓2将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2拆除。在此,两相Z字型模板单元即紧密牢固拼接在一起,可确保混凝土模板不指外倾,保证混凝土浇注成型,且模板外围不需要架设固定管,大大降低成本,直接拼装,以实现高效、便捷的组装作业,缩短施工周期,本实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能够保证安装牢固、紧密、不漏浆,且安装和拆卸快捷方便,提高装配效率,缩短工期。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预制两根混凝土柱1之后,还包括:

于预制混凝土柱1的边缘预埋套管3;

制作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之后,还包括:

在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1的第一侧板11的两端分别设置预留孔洞,另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1的第二侧板12的两端上分别也对应设置预留孔洞;

将对角拼接在一起的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固定连接于所述两根混凝土柱之间,包括:

将对拉螺栓4穿过对角拼接在一起的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的所述预留孔洞及所述套管3后,通过螺帽5固定,以实现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两端固定分别与待连接的两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固定连接,即将模板固定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之间,从而将模板固定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节点处;

通过松开螺栓将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拆除之后,还包括:

修补填筑所述套管3。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延长段13或垂直延长段14上的螺栓孔的数量为两个,实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可靠地对角拼接。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1对角拼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连接处为垂直角部,以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各直角形状更好地配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栓为高强螺栓,以保证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对角紧密拼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和预留孔洞的孔径与对拉螺栓的直径一致,以实现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的两端更紧密地固定连接在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上。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一和第二侧板通过合页链接,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对角拼接在一起时两块侧板可转动成垂直角部,施工完毕两块侧板可通过合页重叠收起,便于储存、运输,占用空间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其中,每块Z字型模板单元由两块侧板连接而成,所述两块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有一段第一延长段,第二侧板有一垂直延长段,所述第一延长段和垂直延长段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螺栓孔,穿过所述第一延长段和垂直延长段上的螺栓孔将所述两块Z字型模板单元对角拼接在一起的螺栓,其中一块Z字型模板单元的第一延长段与另一块的Z字型模板单元的垂直延长段重合,两相Z字型模板单元即紧密牢固拼接在一起,可确保混凝土模板不指外倾,保证混凝土浇注成型,且模板外围不需要架设固定管,大大降低成本,直接拼装,以实现高效、便捷的组装作业,缩短施工周期,本实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的模板能够保证安装牢固、紧密、不漏浆,且安装和拆卸快捷方便,提高装配效率,缩短工期。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