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588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物。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应用范围有限,装配式建筑占有率较低。因此,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装配式建筑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将建筑的各部分构件(例如墙板、柱、梁等)集中生产加工,加工完成后调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在构件的制作过程中,会在构件的连接侧预埋钢筋,预埋钢筋的一端伸出构件。在组装的过程中,将需要连接的构件的连接面预埋的钢筋的伸出端捆扎起来,并使用混凝土浇筑,从而完成构件的连接。

但是,本申请发明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预埋钢筋的一端伸出构件,因此构件在制作、运输、安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埋钢筋伸出构件影响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

所述第一预制构件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预制构件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相对,

所述第一预制构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预制构件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开口的相对侧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室相同方向上的相对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开口的相对侧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腔室相同方向上的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

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空腔内具有浇筑层,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浇筑层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加强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腔室均为圆柱形。

可选地,所述加强层为具有开口的钢管,所述钢管的外表面与对应所述第一容纳腔或者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钢管的开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纳腔或者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开口对合。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两端设置有球型端头,所述球型端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制构件和所述第二预制构件均为预制墙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制构件为预制墙板,所述第二预制构件为暗柱。

进一步地,所述暗柱的截面为L型、T型或十字型。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桁架钢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在制造本实用新型上述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过程中,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分别在工厂中进行制造并运输到施工现场,其中,第一凹槽的开口位于第一预制构件的连接面,第二凹槽的开口位于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面。在需要将第一预制构件的连接面与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面连接的时候,使得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开口相对,并将连接件放置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形成的空腔内,然后向空腔处注入灌浆料以形成浇筑层,从而实现第一预制构件与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的在构件中预埋钢筋,连接时将预埋钢筋的伸出端捆扎并浇筑的连接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在生产制造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过程中,无需预埋钢筋,因此,在运输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过程中,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表面不会出现伸出的钢筋,从而便于运输。此外,由于在完成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后,连接件与浇筑层紧密连接,浇筑层的形状结构与空腔的结构形状相同,由于空腔由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形成,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均具有一个小于其内腔尺寸的开口,在第一预制构件或第二预制构件受到远离对方的力的时候,第一容纳空腔和第二容纳空腔可卡住浇筑层,防止浇筑层与空腔分离,连接稳定性强。

进一步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可均为预制墙板,即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应用于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或者,第一预制构件为预制墙板,第二预制构件为暗柱,即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还可应用于预制墙板与暗柱之间的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应用范围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装配式建筑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埋钢筋伸出构件影响构件的运输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

所述装配式建筑物与上述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中:11-第一预制构件;12-第二预制构件;121-延伸端;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31-第一容纳腔;32-第二容纳腔;4-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其中,第一预制构件11设有连通的第一凹槽21和第一容纳腔31,第二预制构件12上设置有连通的第二凹槽22和第二容纳腔32,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开口相对,第一容纳腔31位于第一凹槽21远离第二预制构件12的一侧,第二容纳腔32位于第二凹槽22远离第一预制构件11的一侧,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的开口尺寸均小于其内部空腔的尺寸,例如,在图2所示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中,第一容纳腔31的开口的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在图2所示方向中为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容纳腔31中在同一方向(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在图2中,由于第一容纳腔31图示截面为圆形,因此其在同一方向上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该内腔的直径。在图2中,由于第二容纳腔32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容纳腔31的截面形状相同,因此第二容纳腔32的开口的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在图2所示方向中为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容纳腔32中在同一方向(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该内腔的直径)。

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连接件4,空腔内具有浇筑层,连接件4位于浇筑层内。

值得一提的是,连接件4可以单独定制,或者使用桁架钢筋作为连接件4。

在制造本实施例一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的过程中,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分别在工厂中进行制造并运输到施工现场,其中,第一凹槽21的开口位于第一预制构件11的连接面,第二凹槽22的开口位于第二预制构件12的连接面。在需要将第一预制构件11的连接面与第二预制构件12的连接面连接的时候,使得第一凹槽21与第二凹槽22的开口相对,并将连接件4放置于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形成的空腔内,然后向空腔处注入灌浆料以形成浇筑层,从而实现第一预制构件11与第二预制构件12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构件中预埋钢筋,连接时将预埋钢筋的伸出端捆扎并浇筑的连接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一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在生产制造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的过程中,无需预埋钢筋,因此,在运输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的过程中,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的表面不会出现伸出的钢筋,从而便于运输。此外,由于在完成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的连接后,连接件4与浇筑层紧密连接,浇筑层的形状结构与空腔的结构形状相同,由于空腔由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形成,且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均具有一个小于其内腔尺寸的开口,在第一预制构件11或第二预制构件12受到远离对方的力的时候,第一容纳空腔和第二容纳空腔可卡住浇筑层,防止浇筑层与空腔分离,连接稳定性强。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的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加强层。加强层为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加强了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的结构强度。

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的腔室可以为多种结构形式,例如立方体型、棱锥型、棱柱型、圆台型、圆柱形、球形、圆柱型等多种规则结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不规则结构形状,加强层的结构形状与对应的第一容纳腔31或第二容纳腔32的结构形状相同,以为对应的第一容纳腔31或第二容纳腔32起到更好地支撑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均为圆柱型,此时,加强层可使用有缝钢管,有缝钢管为侧面沿轴向具有开口的钢管,作为加强层使用的钢管的开口大小与对应的第一容纳腔31或者第二容纳腔32的开口大小相同。当将钢管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容纳腔31或第二容纳腔32内之后,钢管的外表面与对应第一容纳腔31或者第二容纳腔32的内表面连接,钢管的开口与对应的第一容纳腔31或者第二容纳腔32的开口对合。

如图2所示,连接件4的两端设置有球型端头,球型端头分别位于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内。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可均为预制墙板,即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应用于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或者,第一预制构件11为预制墙板,第二预制构件12为暗柱,即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还可应用于预制墙板与暗柱之间的连接。当然,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还可以为预制梁等装配式建筑物中所需的预制类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应用范围广泛。

在图2中,第一预制构件11和第二预制构件12均为预制墙板。

由于预制墙板一般为立方体形状,因此其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暗柱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在下文中选取其中三种结构形式描述其与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在图3-图5中,第一预制构件11为预制墙板,第二预制构件12为暗柱。

如图3所示,暗柱的截面为L型,此种暗柱通常与两个预制墙板连接,两个预制墙板分别与暗柱的两个延伸端121相连。具体地,暗柱的两个延伸端121上分别与两个预制墙板相对,并分别与两个预制墙板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浇筑层,连接件4位于浇筑层中,且连接件4分别伸入预制墙板的第一容纳腔31和暗柱上对应的第二容纳腔32中。

如图4所示,暗柱的截面为T型,此种暗柱通常与三个预制墙板连接,三个预制墙板分别与暗柱的三个延伸端121相连。具体地,暗柱的三个延伸端121上分别与两个预制墙板相对,并分别与三个预制墙板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浇筑层,连接件4位于浇筑层中,且连接件4分别伸入预制墙板的第一容纳腔31和暗柱上对应的第二容纳腔32中。

如图5所示,暗柱的截面为十字型,此种暗柱通常与四个预制墙板连接,四个预制墙板分别与暗柱的四个延伸端121相连。具体地,暗柱的四个延伸端121上分别与两个预制墙板相对,并分别与四个预制墙板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浇筑层,连接件4位于浇筑层中,且连接件4分别伸入预制墙板的第一容纳腔31和暗柱上对应的第二容纳腔32中。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包括如实施例一提供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

装配式建筑物与上述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